以禅入药妙不可言

合集下载

四季禅·春

四季禅·春

《四季禅·春》留余2010-11-17 11:35:54前言禅宗公案的“公案”这个词,历来有多种说法。

笔者认为,禅宗的“公案”,引伸于古代中国衙门正堂里办公、办案的那个公案——工作台。

这类工作台,日理万机,断善恶、决是非,是社会的公共意识和法律秩序的体现。

古代中国衙门的正堂上,一般都挂有“光明正大”,或“明镜高悬”的匾额,以表明其正直、无私、智慧和力量。

禅宗的公案,也有这层含义,不过这个工作台就是我们的心。

禅宗北宗的大师神秀的名言。

“心如明镜台”,正是恰如其分的表明了这个意思。

但禅宗的公案——这个明镜台还不仅仅停留在上面所说的那层意思上,而有更为深沉的含义,这个明镜台所断的案子,是直接评断人生宇宙的根本真理,不属这类问题的,则进不了禅宗公案的大门。

对禅宗的公案,历来就有拈提、颂古、评唱、垂示等形式的解说,但这只是禅宗内的解说。

这类解说,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无疑等于是又一重公案而无法下手。

现代海内外对禅宗思想的种种评论、介绍、阐述,从作者本人理解上着笔者少,而学术性的发挥者则较多,所表达的禅宗韵味,读后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要知道,禅宗的精华所在,并不在禅师们的语录、讲演上,更不在现代知识界所作的哲学的评论和阐述上,禅宗的精华是在公案上。

禅宗的公案,包括了禅师们的开示、应机、接机、开悟等一系列的过程;有主体、有对象,有时是几对矛盾同时展开,极其生动活泼地显示了进入禅境的全过程。

同时,公案里没有玄学式的说教,没有思辩上的用心,它是禅师们日常生活——禅生活的记录。

公案的用语生动、机智、幽默、含蓄。

而许多公案更是以推、拉、扭、打、棒、喝、行、走等丰富的动作行为来表达的。

这些行为动作,则是语言所不能或难以表达的。

这样就使公案的意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禅宗公案是古代禅师们在禅的生活、学习、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文体,其中融会了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的精粹,也融会了印度佛教思想的精粹。

而公案的用语,完全不是人们正常生活中所习惯的那些思维和语言的形式。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禅语禅意|禅心,妙不可言

禅语禅意|禅心,妙不可言

禅语禅意|禅心,妙不可言原创/陈竹友禅意之妙,妙在妙不可言。

如同《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注解“道可道,非常道”一样无法言说。

“禅”为梵文,音译“禅那”,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静虑”,其意可深究为“止”和“观”两种含义,即欲修禅定,必修止观。

止,是停止杂念妄想,观,是观察心境、明心见性。

《心经》开宗明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句经文分为三句,每句的第一个字分别是“观”、“行”和“照”,三个字均是动词,“观”指向外观察万事万物的外表(相),“行”是践行、实践、修行、感悟的意思,“照”是向内探索,发现隐藏在事物表相之下的真实本质(性),从而获得“空”的般若智慧,最终让我们彻悟如来本来面目,觉悟颠倒,明心见性、超凡入圣。

“戒生定,定生慧,然后身安光影至。

”禅文化中的“静”和“定”,虽然在文字上和儒家的“静”和“定”同音同字,但意思却完全不同。

儒家的“定”是“确定、明确、选择”的意思,而禅宗的“定”是定力,是入定,指禅修的状态和层次、功夫,同时也是坐禅过程中的次第或程序,只有定力才能产生慧力,只有慧力足够,才能获取对“空性”的感悟,进而觉悟成佛;“定”的前提是“戒”,“戒”是方法、是纪律、是约束,目的是远离“五毒”,摒弃诱惑,在没有妄念执着的干扰下获得一尘不染的纯净之“静心”,再借此清静修行“观照”真我空性;儒家的“静”是执着于“虑而后能得”的一心一念,而文人骚客们的“静”则是关于自我境界的一种修持和追求,带有终极目标的意味,与禅宗的“静”有着本质的不同,甚至可以说具有天壤之别。

禅宗源自佛教,佛学的最高宗旨是“明心见性”,而“性”的本质是“空”,可是“空”又“不碍有”。

如此慎密的思维和甚深的理论不是每个人都能“顿悟”或“渐悟”的。

所以,为“方便”说法,佛有四万八千法门,每一种法门自成系统,又和其他法门相融相合,且各有特点。

但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帮助众生迷途知返,最终觉悟。

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说“知佛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槟榔文言文翻译

槟榔文言文翻译

昔者,槟榔生于南方之荒野,其叶翠绿,其果甘美。

彼时之人,未知其味,不知其用,乃任其自然,任其生长。

及乎汉魏之际,有君子游于南方,见此奇木,叹曰:“此物独秀于南土,实为珍异。

”遂采其叶,啖其果,味美而回味无穷。

于是,槟榔之名,始播于中原。

槟榔之树,高大而雄伟,叶似芭蕉,果如樱桃。

其叶可制扇,其果可入药。

古人云:“槟榔有益于脾胃,可去痰止渴,安神定志。

”故槟榔之用,非止一端。

予尝游于岭南,见彼处之人,皆以槟榔为食。

每当晨昏,男女老幼,咸食槟榔。

彼等啖之,口齿生香,心神愉悦。

予亦试之,果真妙不可言。

槟榔之食,有法有则。

先取其果,去皮去核,取其肉。

以刀剖之,取其汁。

然后以手揉之,使汁液与肉相融。

复以口啖之,口齿留香,回味悠长。

予闻,食槟榔者,须先净口。

若口中有异味,则槟榔之味,亦受影响。

故食槟榔者,必先净口,以示敬重。

槟榔之果,色如黄金,形似宝石。

食之者,须择其时。

古人云:“食槟榔,宜在清晨。

”盖此时心神清爽,味觉灵敏,食之最为适宜。

予观彼处之人,食槟榔者,多以此为娱乐。

或聚于街头,或集于庭院,共食槟榔,谈笑风生。

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

槟榔之食,虽为南方之风物,然其风味,遍及四海。

凡游历南方之人,无不欲一尝其味。

予亦曾携槟榔之果,赠与远方友人,以示友好之情。

岁月流转,槟榔之食,渐成风俗。

今之人,亦多食槟榔。

然食之者,未必尽知其由来,未必尽晓其妙处。

予尝思,槟榔之食,非独为味美,更在于其寓意。

食槟榔者,心无旁骛,专注于当下。

此情此景,与禅宗之“禅定”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槟榔之食,亦为一种修行。

食之者,可陶冶性情,可净化心灵。

此乃槟榔之妙用,亦为人生之妙境。

总之,槟榔者,南方之奇木也。

其叶可制扇,其果可入药,其味可悦口,其意可修心。

此物虽小,其用无穷。

愿世人皆知其妙,共赏其美。

(注:本文以文言文形式对槟榔进行描述,旨在展现槟榔的文化内涵和食用方式。

)。

崔希范《入药镜》

崔希范《入药镜》

入药镜[五代]崔希范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

调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

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

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

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

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

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汞不老。

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

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归根窍,复命根,贯尾闾,通泥丸。

真橐籥,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

托黄婆,媒姹女,轻轻地,默默举。

一日内,十二辰,意所到,皆可为。

饮刀圭,窥天巧,辨朔望,知昏晓。

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

采药时,调火功,受气吉,防成凶。

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

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

密密行,句句应。

入药镜注题解:“药”指修炼内丹的三种基本物精、炁、神,三种药物皆有先天、后天之分。

先天为元精、元炁、元神,天为交感精、思虑神和呼吸气。

先天为无形之物,后天为有形之体。

只有先天可以入药,为修炼之本。

”镜”者鉴也,为人提供修道之借鉴,以明内丹。

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先天炁和后天气,是修炼内丹的基本物质。

先天元炁藏之于体内,后天呼吸气求之于体外。

二者之重要,直接关乎性命,若其一丧,则性命不存。

此为人体生命之本,故为内炼所用。

修炼入手,在于使后天之气接通先天之炁,则内外相通,再以后天之气涵养先天之炁。

培补亏损,归根复命。

得此效验,体合虚无,昏昏默默,常日如醉。

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日月运转之会合,喻言先天元神无炁之交并。

元炁为先天之水,金能生水,为庚;元神为先天之火,木能生火,为甲。

戊己为土,中宫为脾属土,即丹田,脾土又喻真意。

以真意会合元神元炁于中官丹田,即穷戊己以定庚甲之意。

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

真炁会合,运行周天。

此时须注意上下鹊桥,以防危险。

上鹊桥者鼻窍也,下鹊桥者谷道者。

真炁行至上鹊桥,须舌顶上腭,开玄膺而闭天池,引之降下重楼而入丹田。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一、学禅的意义人活一世,注定要有意义和价值,其生命的内容与层次与一般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显而易见的。

近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人确有追求人生意义的基本需要,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给人的内心深处带来无聊、空虚、不定和焦虑的感觉,就会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节奏和秩序。

同时,人还具有寻求人生意义的意志。

人的奋斗动力,主要来源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人性价值的肯定。

而在此过程中,心灵深处的不安与恐惧,不是源自对外在事物的反应,而是对自我存在空虚状态的感受。

尼采说过:“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皆能忍受。

”然而,人在旅途,又注定会经常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磨难,又抑或是各种诱惑,一旦陷入其中,则难免为之烦恼、痛苦。

这是人生中的大问题。

要解决这样的大问题,需要自身的大智慧,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在世间的种种方法当中,佛法便是其中的一种,它能让我们彻悟世间法的真象,从而用智慧去积极而平静地应对一切,而不是消极和忙乱地逃避。

佛教非常强调觉悟,佛便是“大觉者”,是大彻大悟之人。

而学习禅宗,则是提升觉悟、成为“大觉者”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二、对禅的理解禅,是佛教“禅宗”、“禅那”的简称,是巴利语Jhāna 的音译,梵语是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的,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之分。

佛家讲的参禅,即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其实,迄今为止,禅还没有一种明确的定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以思想生起变化,发动意念起作用;即运用思想、发挥智慧的一种外静内动的行为。

其思想渊源来自古代印度,以瑜伽(yaoga)精神集中的方法,来体会和感悟宇宙的智慧。

所以它没有一定的定义,甚至其妙不可言说,说了就是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论禅宗心法

论禅宗心法

应得此法事, 法法皆为心。
明者心相是, 心者处一明。
了明此心法, 心常处一处。
任由万境转, 随然皆无住。
不迷不觉,原本无悟,于对应处顺然相生。禅为本心,本自一意,遇物当显无穷妙义。妙明真心,圆明圆通,大道直在现前脚下,平常日用皆心法而意。任事自过往,非往而尽意,本来无我我,极地尽相一。禅即佛心,佛心即禅,禅佛一心,智慧根本,明月空天,千古一轮。禅本原具而直心常一,一者明达,无住任然,处一切智行巧应而如如见应。应则无心所事常以妙观,应则当下瞬间一体全现,应事无事,无为相事,应然所有而自在本闲。本自一心,禅佛相连,佛心我心,我心常禅。
原自性,本心佛。应显达,寂静空。
无执妄,不分别。大圆满,一妙明。
正觉观,处处现。直平常,即大道。
正法眼,心心传。无相法,佛心宗。
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直至无法可说拈花一笑,皆为我佛无上悲智,洞察一切,应心宣演,应缘相说而应机示表。抛露众生无明业习,言明自然因果规律,指出宇宙人生真谛,观众之不同根性,总合因由缘起,因人说事,因事说法,法法俱以心而无不应所相出。可谓所有经律法论,一大藏教皆为导化众生破迷开悟,解脱生死直达彼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无价法乳宝藏!无一不尽显佛法慧海博大精深,悲智之举无量无边,实乃世出世间,圆融无碍之大解脱,大智慧,大自在也!佛言尽味,方便至理。佛言通心,圆觉妙明。唯心而所能事,依智转化一切。若得意忘言,息机忘见而消归自心,则了悟见达原我之根本,心心不二,一脉同体,分明不昧无欺!禅不可思议,空无尽现,无为相出,妙不可言!觉起显达处一应俱全,道道相通而无所不禅。禅妙佛心,万物所相,应变万事,化转一切,了却万般,此为究竟智慧解脱之本。法门无量,修道多途,千川水长,彼岸即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我我佛,天人即一。独尊天下,包罗万象,极乐圣地,无上妙顶。可言:山高峰连峰,空天月空明,斜杈横枝叶,一任过清风。可赞:禅也!佛也!妙哉也!

一角禅文化介绍

一角禅文化介绍

一角禅品牌介绍一角禅定位为禅居生活艺术顾问;以『我心安处是我家』为品牌主张;为热爱传统禅居文化的消费者提供国内首创禅居空间软装设计与实施,多种禅居风格的传『茶道、香道、花道、艺术陈设品』配套,生活美学课堂,禅品会会员俱乐部四个模组为一体的禅居艺术生活方式综合产品和服务。

怀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回归传统、回归本源、回归心灵』为研发方向,以『承古创新、返璞归真、师法自然』为创作理念;致力於禅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相容共生,通过传承禅居艺术改善人居生活品质,以弘扬传承古老禅居养生文化及美学体验来安住当下、安顿人心,发现心灵之美,体会生命的艺术.定位:禅居生活艺术顾问使命:致力於弘扬古老禅居养生文化,推广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安顿人心为己任。

愿景:生活禅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成为禅居生活方式首选的艺术顾问。

信仰:求真向善的生命态度,返朴归真的艺术理念。

一角禅品牌精神: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理念:我心安处是我家一角禅名称出自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最大,凡事有余,浮躁当下,以收为本。

角者,小也,收也;给人一角,给已一角,慢慢喝茶,参禅悟道,细品人生。

何为禅?禅者,衣、单也;意即做人简单就好,不要太过伪装,包袱过度。

壹禅居溯源1645年,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从日本西渡来到福建安平,田川家族为日本禅居文化的鼻祖,田川氏自幼便随祖父研习禅居艺术。

为免田川氏思念故乡,其父将她在日本的禅居陈设随船带到中国。

贰禅缘未了1646年,田川氏逝世,膝下有一个名唤千慧的养女深得其真传,后随郑成功来到台湾。

1655年,千慧嫁与当地陶艺名匠林立德,来到台湾珊瑚潭开创“一德禅居”,潜心研习禅居文化。

郑成功亲临“一德禅居”,见其喜山乐水,与世无争,赐名“一角禅居”。

叁禅艺开花数百年来,“一角禅居”一直由千慧后人代代相传,历经明清两朝而愈盛,并逐渐诞生许多分支,但仍以珊瑚潭“一角禅居”为正宗。

1895年,台湾进入日统时代,适逢日本和室的兴起,许多日本艺人远渡重洋慕名造访,“一角禅居”对日本和室的简素主义影响颇大。

辛弃疾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辛弃疾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辛弃疾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宋]辛弃疾千古李将***,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释】①作期同上。

此“漫兴三首”之三、上片平叙故实,以李广和李蔡作比,影射比附,借古喻今之意甚明。

下片自赋,一代英才志士,却归耕山林,锄草浇园,令人浩叹不已。

结韵语出《孟子》,而反其意用之,不惟愤懑之气溢于辞表,且是对朝廷用人***策的讽嘲。

②“千古”两句:言汉将李广英勇善战,功勋卓著。

据《史记·李将***列传》,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重伤被俘。

匈奴人置广于绳网上,行于两马之间。

广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

李将***:即李广,参见前《八声甘州》(“故将***饮罢夜归来”)。

③“李蔡”两句:言李广虽功勋卓著,却终无封侯之赏。

而李蔡人品不过下中,名声去李广甚远,却得以封侯赐邑,位至三公。

事见《史记·李将***列传》。

④芸草:锄草。

芸:同“耘”。

陈根:老根。

笕(jiǎn剪)竹添新瓦:剖开竹子,使成瓦状,以作引水之具。

笕:引水的长竹管。

此作动词用。

⑤“万一”两句: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

朝家:朝廷。

力田:选拔人才的科目。

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两科。

中选者受赏,并免除徭役。

舍我其谁也:除了我,还能是谁呢?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赏析】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

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

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

此词通篇都是在发***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李奎报与白居易之禅诗比较

李奎报与白居易之禅诗比较

李奎报与白居易之禅诗比较文 慧内容提要:李奎报与白居易是高丽和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们创作的诗歌作品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他们的禅诗作品,表达对禅佛的体悟,拓宽诗歌的境界,使诗歌充满浓郁的禅佛旨趣和深沉而复杂的人生思考。

文章通过李奎报与白居易的禅诗比较,探讨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两位诗人的禅缘,分析研究了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禅理。

关键词:李奎报 白居易 禅诗 比较作者简介:文慧,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日韩文学比较。

本文系延边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延大研科合字(2009)第11号。

T itle:Co m parison of Chan poe m o f LiKu i b ao and B ai Juy iAbst ract:L iKuibao and Ba i Juy i are t h e fa m ous poets o fGao li dynasty and Tang dynasty respectively.The ir poe m m ade pro found and lasti n g i m pression on later generations,especia lly the ir Chan poe m expressed the a w areness o f Chan sect wh ich w idened the poe m s real m so as to m ake the poe m f u ll of rich Buddh is m Chan pur port and deep and co m plicated thought on life.The paper co m pares the Chan poe m of LiKu i b ao and Ba i Juy,i i n qu ires into the Chan cond ition i n g cause of the t w o poets fro m different era and countries then analyzes and stud i e s the Chan realization to tr u t h.K ey w ords:L iKuibao Ba i Juy i Chan poe m co m parisonAut hor:W en H ui is postgraduate at Y an B ian Un iversity(Yan ji133000,Chi n a).H er research i n terest is Co m parati v e L iterature and W orld L itera t u re.E m ai:l w enhui8586@163.co m李奎报是高丽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十分崇拜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白居易诗歌作品的影响。

蝉衣

蝉衣

齐女——蝉衣【点绛唇】素绥高嘶,半生赢得风和露。

槐朝柳暮,占断青青树。

抱叶呤条,似向行人诉。

愁无数,不堪听处,六代斜阳路。

——清·吴琦《咏蝉》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蝉为高蛋白食品在古希腊,人们习惯尊称蝉为“歌唱女王”,并且喜欢用鸣蝉来装饰或者做成竖琴的标志。

其中流传着一段有趣佳话:古希腊著名的音乐家爱诺莫斯,曾经和文献学家亚里斯塔克,在雅典举行一场轰动全城的竖琴比赛。

音乐家爱诺莫斯技艺精湛,演奏得心应手,出神入化,赢得阵阵掌声。

当他演奏到蝉鸣部分时,琴弦突然折断,眼看这场比赛就要输给对手了,正在这关键时刻,从窗外飞来一只鸣蝉,竟把琴声和谐地衔接下去,结果爱诺莫斯击败了对手,取得胜利。

据说这是音乐神阿波罗助了爱诺莫斯一臂之力。

蝉遍布于世界各国,已知品种有3000种之多。

在我国,蝉又名知了,学名蚱蝉,古时称蜩(diao,音调)。

据晋代崔豹《古今注》云:“齐王后怨王而死,化为蝉,故蝉名齐女。

”李时珍认为这是荒谬之谈。

李氏的解释是:“诗人美庄姜为齐侯之子,螓首蛾眉,螓为蝉名,人隐其名,呼为齐女,义盖取此。

”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

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嫩枝的木质部内,第二年6月卵孵化为幼虫,下树而人地中,幼虫在地下生活是它生命中的最长阶段,一般要经过4-5年,亦有经过12~13年,甚至有长达17年之久。

它在土内,靠吸取树根汁液而生存,经几次蜕皮羽化为成虫,“必出地上,至树高一二尺高处,首足具备,终自背部绽裂而脱皮”。

禅茶一味的故事

禅茶一味的故事

禅茶一味的故事禅茶一味的故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禅宗与茶文化相互交融,演绎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禅茶一味”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


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圆悟的禅师,他热爱茶道,修行的同时,也研究茶艺。

他的茶艺高超,所煎的茶汤醇香四溢,深受众人喜爱。

于是,圆悟禅师便在寺庙里设了一间茶室,与世人分享茶的美好。


有一天,一位皇帝听闻圆悟禅师的茶艺,心生向往,便亲自前来品尝。

皇帝喝了禅师泡的茶,觉得味道独特,非常好喝。

于是,皇帝问禅师:“这茶的味道是如何调制的?”
圆悟禅师微笑着回答:“这茶的味道,犹如禅宗的修行,需要心境平和,专注寂静,才能品味其中的真谛。

”
皇帝听了禅师的话,有所感悟。

他意识到,这茶的味道与禅宗的理念息息相关,茶道即是禅道,禅道即是茶道。

于是,皇帝赞誉道:“禅茶一味,茶香四溢,真是妙不可言!”
从此,“禅茶一味”的说法便流传开来。

人们认为,禅宗修行与茶艺有着密切的关系,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许多人开始将茶与禅相结合,以茶参禅,用茶道修心,寻找内心的宁静。


这个故事传达了禅宗“一切事物皆修行”的理念,茶成为了连接世间万物的精神纽带。

在品茗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体会禅宗的寂静与超脱,达到心灵的净化。

正如那句古话所说:“茶禅一味,心境如一。

”
如今,禅茶一味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茶馆、寺庙,人们都在茶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而这故事的源头,正是那位将茶与禅相结合的圆悟禅师,是他用茶的醇香,让世人领略到了禅的韵味。

总之,“禅茶一味”的故事,是我国茶文化与禅宗相互交融的生动体现。

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便能找到禅意的所在。

而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茶便是一剂清凉,让我们在品味茶香的同时,静下心来,追寻内心的宁静。

现代禅诗特点解析现代禅诗

现代禅诗特点解析现代禅诗

《现代禅诗特点解析:现代禅诗》摘要:显性禅诗隐性禅诗禅理摘要:对“现代禅诗”的界定,有“显性”与“隐性”之分,禅家讲的“觉悟”不同于世俗的“智慧”,“觉性圆满”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禅宗公案里,那些指东说西,颠三倒四,说反话,参活禅,拳打脚踢,呵佛骂祖等等怪诞行为,随处可见,其目的就是绕开常规与定见,直指人心关键词:禅诗显性禅诗隐性禅诗禅理摘要:对“现代禅诗”的界定,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显性禅诗偏重于主观意图和诗人的禅修背景;隐性禅诗偏重于读者接受和阅读体验。

好的禅诗不一定是讲禅理的诗,而是禅悟心灵的诗性流露,是超越语言义理的心灵“悟入”。

空灵、静定、妙觉、通达、随顺、运化便是现代诗歌禅理的体现。

从理论上对“现代禅诗”进行界定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因为所谓“禅诗”既可以是“显性”的(偏重于主观意图和诗人的禅修背景),也可以是“隐性”的(偏重于读者接受和阅读体验)。

由于禅与诗的本体关联,真正的禅诗不一定是讲禅理的诗,而是禅悟心灵的诗性流露,是超越语言义理的心灵“悟入”。

这也意味着禅诗不一定非要是“显性”的,它可以是隐性的,只要沟通了禅心本体,无意为禅反倒能自显禅意。

比如诗人梁积林并没有多少禅修背景,也谈不上“以禅喻诗”的主观意图,但他写的雪原大漠、茅店莽夫之类的诗,颇得几分禅心真髓。

虽然整体评价“禅诗”有一定困难,但是仍不妨对现代禅诗之“禅性”作某种赏析性的义理概括。

笔者拟以几个关键词:空灵、静定、妙觉、通达、随顺、运化,试图对现代诗歌的禅韵和审美风格进行一番解读和探寻。

一、空灵古诗云:“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1}空船载月是一种超拔世俗的境界,“空”不仅具足一切,而且有审美意趣,以空为美是东方文化的底色。

清代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

”{2}艺术境界的空灵有内蕴无限之感,这个空明灵动的本体不仅是信仰的支撑,也是中国诗歌美感神韵的源头。

少林禅医

少林禅医

少林禅医禅医-概述"禅医"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条支脉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它不但具有神奇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深幽古奥的医学理论。

禅医,是在佛教禅宗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医学流派,故此人们俗称它为禅医。

它不但有中国传统医学的神奇性,而且还有东方宗教的神秘性。

由于它特色突出,所以深受信奉古东方文化人们的爱戴。

禅医具有单传秘教的传统,所以人们多闻其名而少见其踪。

禅医讲:人是物质的组成,同时也组合生成了"生物信息工程"即"生命灵魂"。

人体组合生成的"生物信息工程"具有类物同频的共振性与类它频的干扰性及残留信息的收载性。

人体在物质所能体现的范围中。

可以用确切的科学方法去解决。

它具重复性!对超物质形式所能钵现的"生命灵魂"就要应时随象,因势力导。

因为,人体生命随时间与空间的变而变化,它象瀑布一样永不重复。

由于生命的不重复性所以研究生命的数证只有借鉴性!中国传统医学中讲精、气、神及魂魄等学说。

实际是古人对生命认识的一种描述。

是一种用语。

用"鬼神"二字描述生命信息的式,单纯的从传统医学上讲,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描述,一种用语,是假名。

是超语言的一种表达。

根搞封建迷中的"鬼神"有本质的区别!在向未知世界探索的时候,要特别警惕歪门邪道的干扰,防止他们搞丰建迷信动!同时也要防止对本意的歪曲干扰对生命科学的研究!禅医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与用,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追求其究竟。

禅医诊脉,是通过指下的脉部搏动的感觉领悟其病情。

诊脉领悟病情,是医者通过脉部的感觉分类侯得其"神"。

禅医讲:中医诊脉对脉搏"神韵"的追求已超出了动态传导的物理概念。

因为医者指下搏动的觉,除心脏外,并没有其它脏腑传导的依据。

尤其对肾气、阴阳盛衰等抽象概念的诊查,更不具备科学数证循。

以禅入药妙不可言

以禅入药妙不可言

以禅入药妙不可言世间百物都有其精髓,众多道路支离破碎,由于未知,令人难以捉摸。

禅宗源远流长,以十足的智慧见解了世间之性质,从而探知了精神开悟之路,证明了“此刻此空,此处此、非”的深刻透视。

禅入药妙,便是以此智慧见解药用之理。

如有人枯寂对抗,六根荡忘精溜,失去了心灵宁静,陷入世俗之琐碎,就可以通过“禅宗”的智慧,运用一种叫“宁静净化”的方式,或者叫“禅修心灵冥想”,来重新取得心灵的宁静、天真、安和的运行轨迹。

它不仅可以让人的心灵辠豁自如,还可以促成注满心灵的淡定,除去心灵的纠结,让身心宁静,最终产生重新解放、新的灵性发展、真正开悟的效果。

禅入药妙,还可以用来推敲自身本心。

每个人都有心智虚无的时刻,心智混乱缠绕,要认清真理时,就可以在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中,清晰、安稳,放下所有外在因素,诚恳地去审视内在本性,当逆境发生时,多一分放下,少一分抗拒,就可以坦然接受,看淡转变,非常道地处世。

禅入药妙,也可以把禅宗佛法思想融入到临床药用中,以禅宗的智慧见解,结合当代整体观照视角,重新理解疾病本质所在,从此跌宕育,形象改变,不仅可以促进自身智慧之境,亦可以开发出一种新的健康理念,为临床药用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考。

禅入药妙,在临床药用中将药物药理及疗效,于心灵修持共同结合,从源头的心性乃至其全面的生活环境及思维模式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进行调整,使身体及心灵都成为一切修持的中枢,最终达到精神完全沉静,来促进健康,复原崨妙自我。

盼望能放下不解之缘,以清新之视线在太虚中探索,勇闯出要守本心这样一条应用禅宗思想来探索、体悟药用之理的凡夫俗子。

宗法同归,药妙密藏,心性功用无穷,禅宗就在当下感知,开启我们灵性百孔门。

朱良春虫类药物的应用:蝉蜕

朱良春虫类药物的应用:蝉蜕

朱良春虫类药物的应用:蝉蜕蛛蝉(蝉蜕)的应用[附药·蝉花][荫物基源]蛛蝉为蝉科昆虫黑炸 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的全虫,其蜕壳叫"蝉衣"(或作蝉蜕、蝉退),其幼虫在羽化前为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的分生孢子寄生而死亡的带菌干燥尸体,叫"蝉花",均入药用。

南方各省均产。

蚱蝉味咸而甘,性微寒;蝉衣则无气味而性微凉。

人肺、肝、肾三经。

[本品功用]炸蝉早在《本经》即有记载,说它能治"小儿惊痈夜啼,癫病寒热",而入药实则先于蝉衣,但后世多习用蝉衣,而不用蚱蝉,淹没其功,殊为可惜。

一般散风热、透疹痘,固以蝉衣为胜;但祛风定痉,则以炸蝉效宏。

凡是因风、因痰而生热,因热、因恐"而致痉,因惊、因痰而为痈、癫的证候,用之都有疗效。

其所以奏效之理,诚如邹澎在《本经疏证》中所说:以其疏泄,致"阴中之清阳既达,裹撷之秽浊自消"。

民间常于螳螂攫食蚌蝉时捕之(阴干),用于防治小儿脐风,这是因它与螳螂都有定痉止搐作用的缘故,又取炸蝉以火烤熟食之,可治慢性失音。

蝉衣体气轻虚而性微凉,擅解外感风热,并有定惊解痉作用,为温病初起之要药,清代温热学家杨栗山氏称其"轻清灵透,为治血病圣药",有"法风胜湿,涤热解毒"之功,故《寒温条辨》治温热病的主要方剂中,有12首均用之。

蝉衣疏散风热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异常兴奋性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通过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汗腺分泌增加,使散热增加,从而使体温趋向正常,它不仅能法外风,又能熄内风,而达到定惊解痉的作用。

又善透托疹瘤,凡麻疹、水痘等之应发而不发者,用之可促其透发。

但若热邪已深入营血,如各种热病发生的出血斑,无论隐显与否,均必须应用大剂凉血解毒之品,倘误用蝉衣逆而透表,则反耗气动血,致斑益多,病愈剧。

再如邪已从火化,不拘上结为肺热叶焦,或下结为热结旁流或燥矢,此时更不当发疹,误用则病益甚,必须慎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以禅入药妙不可言
作者:许珈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9年第08期
在少林寺的方药中,有物药和法药之分。

物药便是人们服用的有形之药,法药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药。

这法药饱含禅意,不仅是少林医学的亮点,也是当今社会人所需的良方。

少林十三味
少林历代高僧大都禅、武、医兼通。

从前,少林寺并没有禅医这种叫法,寺内的医师都叫僧医。

武僧习武不免损伤,由此慢慢悟出医治之法,也因此在少林医学中,最为有名的要数伤科。

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所写的《世医得效方》将前期治疗跌打损伤的方药筛选总结为二十五味常用药。

明代异远真人所著的《跌损妙方》是现存最早的伤科少林派著作。

他的“用药歌”就是以危氏用药经验为基础的。

“用药歌”的方药中以归尾、生地、赤芍、槟榔为主药,药性平和,药味精练,适合于各种人群,而且新伤、旧伤都适合应用。

异远真人认为,治跌打损伤即以治疗血淤为目的。

四味主药的配伍,归尾为君药,入心肝、脾三经,补血活血:生地为臣药,入心、肝、肾三经,活血、止血、凉血;槟榔为佐药,入脾、胃、大肠经,消积泻下、调理肠胃;赤芍为使药,入肝、脾经,凉血散淤、消肿止痛。

四味药均为治疗血淤要药,归尾善破血,生地善养血,可以使血活而不伤正气;加上生地兼具止血的作用,可以有效弥补归尾的不足;槟榔具宣散之功,既可以制约生地之腻,又可以调理胃肠,助消化;赤芍助当归、生地活血化淤,四药配伍药简功宏,使气血活而淤积除,驱邪不忘扶正。

少林有很多老方子,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有十三种草药是最常见的,被称为“少林十三味”,包括当归、三棱、骨碎补、木香、苏木、桃仁、元胡索等。

伤科离不开这十三种草药,百变不离其宗。

由这十三味药衍生出了各类药膏。

膏药是伤科中的常见治疗手段。

针对相应病症的膏药一般由十来种药材制成,通用型的膏药则含有五十多种草药,以“拔毒”为主。

制黑膏需36种水
说到膏药,武侠小说中有黑玉断续膏,虽然只是“戏说”,少林寺内倒是确有“黑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