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参考资料思分工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分工的理论马克思最早提出“分工”这一理论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只是当时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系统。但马克思在他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中详细的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
一、《形态》中的分工理论
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述的分工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旧式分工,所谓旧式分工,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个人本身完全屈从于分工,因此他们完全被置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他强调,“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在旧式分工下,出现了城乡、工农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旧式分工同时还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分工的第一个形态——自然分工。从中我们可看出性别的分类对于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是人自发形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分工并非是真正的分工。只有发展到后来社会分工的形态上才算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所说的“分工只有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这种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很明显的社会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第二阶段为新式分工。“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论述的新式分工,他产生的前提是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美好的愿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可以完全不受特殊活动范围的限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是一种自愿的分工,从而使人获得了全面的解放,从根本上消除了分工带来的异化现象。
二、分工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
分工与生产力联系紧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分工的发展,分工可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形式。分工的发展也推动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例如开垦新的土地)。”从这段话中就可以很好地说明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相互作用。其次,分工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其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因此,分工也就必然会反映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决定并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这表明一定阶段的社会分工决定着该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意义
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读懂和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社会结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研究能是我们更好地应对所有制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并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导。
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剧,分工也从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扩及到全球领域,随着网络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世界人民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密切,国际范围内的分工也越来越流行。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在现阶段也提出了“两个百年梦”的目标,因此,我们更要利用好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平台,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为实现国人的中国梦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