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水钠代谢紊乱

合集下载

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一、水和钠的代谢紊乱在细胞外液中,水和钠的关系非常密切,故一旦发生代谢紊乱,缺水和失钠常同时存在。

不同原因引起的水和钠的代谢紊乱,在缺水和失钠的程度上会有所不同,既可水和钠按比例丧失,也可缺水少子缺钠,或多于缺钠。

这些不同缺失的形式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也就不同。

水、钠代谢紊乱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一)等渗性缺水等渗性缺水(is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

这种缺水在外科病人最易发生。

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可保持正常。

但等渗性缺水可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的迅速减少。

由于丧失的液体为等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基本不变,细胞内液并不会代偿性向细胞外间隙转移。

因此细胞内液的量一般不发生变化。

但如果这种体液丧失持续时间较久,细胞内液也将逐渐外移,随同细胞外液一起丧失,以致引起细胞缺水。

机体对等渗性缺水的代偿启动机制是肾人球小动脉壁的压力感受器受到管内压力下降的刺激,以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所致的远曲小管液内Na+的减少。

这些可引起肾素一醛固酮系统的兴奋,醛固酮的分泌增加。

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对钠的再吸收,随钠一同被再吸收的水量也有增加,从而代偿性地使细胞外液量回升。

病因常见病因有: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屡、大量呕吐等;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烧伤等。

其丧失的体液成分与细胞外液基本相同。

临床表现病人有恶心、厌食、乏力、少尿等,但不口渴。

舌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干燥、松弛。

若在短期内体液丧失量达到体重的5%,即丧失细胞外液的25%,病人则会出现脉搏细速、肢端湿冷、血压不稳定或下降等血容量不足之症状。

当体液继续丧失达体重的6%-7%时(相当于丧失细胞外液的30%-35%),则有更严重的休克表现。

休克的微循环障碍必然导致酸性代谢产物的大量产生和积聚,因此常伴发代谢性酸中毒。

如果病人丧失的体液主要为胃液,因有H+的大量丧失,则可伴发代谢性碱中毒。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导学案例病人,男,35岁,反复大量呕吐3天,门诊拟以“急性肠梗阻”收入院。

病人自诉口渴、尿少,伴恶心,乏力,四肢厥冷。

体检:脉搏110次/分,血压80/50mmHg,口唇干燥,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差,血清Na+135mmol/L,血清K+3.8mmol/L,尿比重1.013。

问题:1.病人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是什么?2.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在细胞外液中,水和钠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旦发生代谢紊乱,缺水和失钠常同时存在。

不同原因引起的水和钠的代谢紊乱,在缺水和失钠的程度上会有所不同,水和钠既可按比例丧失,也可缺水少于缺钠或多于缺钠。

这些不同缺失的形式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不同。

临床上将水、钠代谢紊乱分为四种类型:等渗性缺水、低渗性缺水、高渗性缺水和水中毒。

一、病因和病理生理(一)等渗性缺水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是水和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浓度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但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迅速减少,是外科病人最常见的缺水类型。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大量呕吐、腹泻、肠瘘等;②体液大量丧失,如急性肠梗阻、急性腹膜炎、大面积烧伤早期等。

这些丧失的体液成分与细胞外液基本相同。

等渗性缺水时细胞外液量减少,刺激肾入球小动脉壁压力感受器及远曲小管致密斑的钠感受器,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远曲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从而代偿性地使细胞外液量回升。

由于丧失的液体为等渗性,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并无明显变化,故细胞内液量一般不发生改变。

但若体液失衡持续时间较久且未及时补充适当液体,细胞内液也将逐渐外移而出现细胞内缺水。

(二)低渗性缺水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或继发性缺水,是水和钠同时丢失,但失水少于失钠,血清钠浓度低于135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常见病因:①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丢失,如长期胃肠减压、反复呕吐或慢性肠瘘、慢性肠梗阻等;②大创面的慢性渗液;③治疗性原因,如使用排钠利尿剂未注意补充适量的钠盐或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充水分过多。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病理生理学)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病理生理学)
细胞脱水,汗腺汗液分泌↓ 皮肤蒸发水分↓ ,散热↓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失H2O>失Na+ →皮肤蒸发↓
脱水热
ECF量↓ ↓
血容量↓
脉速,BP↓
ECF渗透压↑ →渴中枢 口渴

ADH↑
细胞内脱水


肾重吸收水↑ CNS功能障碍
尿少、比重高 幻觉,躁动
4.防治原则 1) 防治原发病 2) 单纯失H2O:补H2O或5%G.S. 3) 失H2O>失Na+: 在补H2O的同时适当补钠、钾
c. 渴感障碍:
(2) 水丢失↑:
经肺失水↑:通气过度 经皮肤失水↑:大量出汗 经胃肠道失水↑:呕吐/腹泻(婴幼儿) 经肾失水↑:(ADH)尿崩症,渗透性利尿
3. 影响(effects) 1)口渴:ECF渗透压↑ →口渴中枢
2) 尿量减少(尿崩症除外) ECF渗透压↑ →ADH↑ →远曲小管重吸收H2O↑ → 尿量↓
透压
细胞
血容量 脉速、BP、V萎陷
ADH 脑细胞
肾重吸
收水
尿量增多
肿胀 淡漠 嗜睡
肾血流量 醛固酮↑
ADH↑
尿少、氮质血 症 尿Na+
(早期)
4.防治原则
1)消除病因,防治原发病
2)补充血容量,防治或抢救休克
❖轻、中度:补生理盐水
(机体排水量大于排Na+量)
❖重度:补少量高渗盐水
(减轻细胞水肿)
(减轻细胞水肿)
案例:
患者,女性,因外伤急救误输异型血200ml后,出现黄疸、无尿。 体查:T 37℃,P 80次/分,R 20次/分,BP 80/50mmHg。神志 模糊、表情淡漠。皮肤粘膜干燥黄染,静脉塌陷。

水和钠代谢紊乱患者护理技术要点解答

水和钠代谢紊乱患者护理技术要点解答

水和钠代谢紊乱患者护理技术要点解答体内水的主要来源为饮料、含水食物和代谢氧化生水, 主要排出形式为尿液、汗液、呼吸道蒸发、皮肤蒸发和粪便含水。

正常情况下每日摄入和排出的水量保持相对稳定,成人一般在2000〜2500ml。

钠是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阳离子(占阳离子总量的91%),随饮食摄入经消化道吸收,正常成人对钠的日需摄为6〜10g,过剩的钠大部分经尿液、小部分经汗液排出体外。

血清钠浓度正常为135〜150mmol/L。

在体液代谢中,水与钠的关系十分密切,共同维持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的平衡,钠还能影响神经一肌肉、心肌的兴奋性。

任何能使水和钠摄入、排出或分布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水和钠代谢紊乱。

临床常见的有缺水与缺钠、水中毒两类情况。

缺水与缺钠又依据两者缺少的比例分为等渗性缺水、高渗性缺水和低渗性缺水三种,其中等渗性缺水最常见;而水中毒则依其发病过程的急缓分为急性水中毒和慢性水中毒,临床上以急性水中毒较多见。

【病因】1.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

系指水和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O 常见原因如下:(1)消化液急性丧失:如大量呕吐、腹泻和肠痿等。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组织灌流不足、皮下水肿和长时间卧床皮肤受压等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与感觉减退、意识障碍、血压降低或血压不稳等有关。

5.潜在并发症低血容量性休克。

【护理目标】病人体液恢复平衡,无缺水与缺钠、水中毒的症状和体征;皮肤黏膜保持完整,未出现破溃或压疮;未出现受伤情况;低血容量性休克得到预防或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

【护理措施】(一)纠正体液不足1.消除病因配合医生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或治疗原发病, 以减少体液的丢失。

2.实施补液计划对缺水与缺钠的病人,医生根据定量、定性和定时的要求拟定补液计划,护士应熟知补液计划的来龙去脉,并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尿畅补钾、交替输注、宁少勿多的原则实施补液计划。

(1)定量:包括生理需要量、已丧失量和继续丧失量3 个方面。

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和特征

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和特征

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和特征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和特征水钠代谢紊乱是指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包括钠、氯、钾、镁等离子体积和浓度的异常变化。

这种病症会对人体产生重要影响,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和消化系统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和特征。

一、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1.低钠血症低钠血症是指血浆中钠离子浓度低于正常值135mmol/L,常见于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2.高钠血症高钠血症是指血浆中钠离子浓度高于正常值145mmol/L,常见于脱水、尿崩症等。

3.低氯血症低氯血症是指血浆中氯离子浓度低于正常值98-106mmol/L,常见于呕吐、胃肠道吸收不良等。

4.高氯血症高氯血症是指血浆中氯离子浓度高于正常值98-106mmol/L,常见于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失水等。

5.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是指血浆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值3.5-5.5mmol/L,常见于腹泻、呕吐、利尿剂使用等。

6.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浆中钾离子浓度高于正常值3.5-5.5mmol/L,常见于肾功能不全、酸中毒等。

二、水钠代谢紊乱的特征1.低钠血症的特征(1)神经系统表现:头晕、乏力、昏迷、抽搐等。

(2)消化系统表现:恶心、呕吐、腹泻等。

(3)循环系统表现: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2.高钠血症的特征(1)神经系统表现:头晕、乏力、昏迷等。

(2)消化系统表现:口渴和干燥,尿量减少等。

(3)循环系统表现: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3.低氯血症的特征(1)神经系统表现:头晕、乏力、昏迷等。

(2)消化系统表现:恶心、呕吐等。

(3)循环系统表现:低血压等。

4.高氯血症的特征(1)神经系统表现:头晕、乏力、昏迷等。

(2)消化系统表现:口渴和干燥,尿量减少等。

(3)循环系统表现:高血压等。

5.低钾血症的特征(1)神经系统表现:肌肉无力或麻木,四肢抽搐,心肌收缩力减弱等。

(2)消化系统表现:便秘、腹胀、恶心和呕吐等。

6.高钾血症的特征(1)神经系统表现:肌肉无力或麻木,四肢抽搐,心脏停跳等。

水、钠代谢紊乱相关知识

水、钠代谢紊乱相关知识

ECF渗 透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渗透压 感受器
ADH↑
肾重吸 收水↑
ECF量↑ 渗透压↓
有效循 环血量↓
容量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作用
(2).醛固酮(aldosterone)
有效循 环血量↓
醛固酮↑
低血Na+ 高血K+
肾重吸收 Na+↑H2O↑
ECF量↑
醛固酮的调节
保钠,保水, 排钾,排氢
又叫心房肽(atriopeptin),是一组由心房 肌细胞产生的多肽,约由21~33个氨基酸 组成。有利钠利尿的作用。
60
50
70
Lean(瘦)
70
60
80
Obese(肥胖)
50
42
60
二、水的功能与平衡 1、水的生理功能
促进物质代谢 调节体温 润滑作用 结合水
2、水平衡
(1) 正常人每日水的摄入和排出量 (体内、外水交换)
摄入(ml) 饮水(Drinking)
1000~1300 食物水 700~900 代谢水 300
2. 电解质的功能
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参与动作电位形成。 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
3. 钠的平衡
各体液中阴、阳离子数不一致; ICF 10% 10mmol/L
ECF 50% 130~150 mmol/L
骨质 40%
摄入: 100~200 mmol/d WHO:5~ 6克/天。 几乎全部经小肠吸收。
低渗性脱水的主要脱水部位 ECF
对病人的主要威胁 循环衰竭
低渗性脱水
4、低渗性脱水防治原则
(1) 去除病因 (2) 补液: 纠正不适当的补液种类,一般用

水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体液失衡病人的护理举例 大面积烧伤早期渗出、急性呕吐、腹泻、肠梗阻长期胃肠减压等 氯塞酮长期使用长期禁食 大量出汗 高温环境三、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1.等渗性缺水举例:高温天气大量出汗,没补水。

高温天气大量出汗,只喝水。

临床表现:内容 轻度 中度 重度 失水比例<5%5%~10% >10% 前囟、眼窝 稍凹陷 凹陷 明显凹陷 皮肤弹性 稍差 差 极差 尿量 稍少 明显减少 极少或无尿 周围循环衰竭无不明显明显2.低渗性缺水等渗性缺水早期细胞内液量不变缺水表现不处理继续失水高渗性缺水只补水细胞外液稀释低渗性缺水渗透压正常失钠大于失水不口渴加重缺水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外液丢失为主休克发生早外周循环出现较早脑细胞水肿脑疝死亡抗利尿激素尿量减少细胞外液低渗缺水分度 血清钠范围 临床表现轻度 <135mmoL/L 疲乏、头晕、手足麻木; 中度<130mmoL/L除轻度缺钠表现外,伴恶心、呕吐、脉搏细速、浅静脉塌陷、站立性晕倒、尿量减少等重度 <120mmoL/L 常发生休克,病人神志不清、木僵、昏迷或四肢痉挛性抽搐,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3.高渗性缺水缺水 缺水量 临床表现 轻度 2%-4% 以口渴为主,伴有少尿,中度 4%-6% 严重口渴、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减低、眼窝凹陷、尿少,尿比重高。

重度 >6% 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脑功能障碍,如狂躁、谵妄,甚至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

四、 治疗要点(3分) 总原则: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根据缺水性质、程度补液。

1.等渗性缺水 (1)轻、中度缺水补充等渗盐水; (2)重度缺水补充平衡盐溶液。

2.低渗性缺水 (1)轻度缺钠补充等渗盐水; (2)中、重度缺钠静脉输入3%-5%高渗盐水。

3.高渗性缺水 (1)轻度缺水,鼓励口服饮水。

无法口服者,静脉输入5%葡萄糖或0.45%氯化钠溶液。

(2)中、重度病人除了补水,要适当补盐。

高渗性缺水口渴明显细胞内液向外转移ADH 增多尿少脑细胞脱水脑功能障碍失水大于失钠细胞外液高渗。

水钠代谢紊乱PPT课件

水钠代谢紊乱PPT课件

体液平衡紊乱的基本分类
(一)体液容量平衡紊乱 (二)渗透压平衡紊乱 (三)体液组成的异常
体液平衡紊乱的基本分类 (二)渗透压平衡紊乱
(主渗一要透)由压体血平液清衡容N紊量a乱+平浓可衡度分紊的为乱异低常钠降血 低或指增EC高F引渗起透压 ,无可明显变影化响,细但胞 E内症C液和F量高容。钠量血血减清症少N。或a两过+浓者多度按变血化容是量血降 浆低中、水增和高(或或正) 常Na又+含各量分变为化三,类两。 者变化不成比例的结果。
系统患者或急性呼吸综合征。
水、钠平衡的调节机制
(一)水平衡的调节机制
2. ADH
抗利尿激素(ADH)是贮存于垂 体后叶血管周围神经末梢的八肽,。 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 胞,使对水的通透性增加,促进肾 对水的重吸收。ADH称为血管升压 素(vasopressin, VP)。
ADH的分泌调节
渴感发生的一般原因和机制
1.3渗. 透第性三机类制机:制:EC指F肾晶素体-渗血透管压紧增张 高素,机当制失,水引0.起5%非以渗上透即性明渴显感口发渴生。。对
正2常. 非渴渗感透发性生机不制起:作血用容,量见降于低慢能性引肾 起功口能渴衰。竭无和论充有血无性血心浆力晶衰体竭渗,透故压被减认
为是预备性机制(backup system) 少,血容量降低,如失血,口渴是先 发间症演4状.口讲。咽,部用干口燥呼引吸起如的吸口烟渴,:慢性如呼长时吸
表. 水、钠平衡紊乱的基本分类
渗透压 ECF容量
容量不足
(低容量性)
容量过多
(高容量性)
正常 (280~310)
低容量血症
等渗性脱水
等渗性容量过多
全身性水肿
降低(<280) 增高(>310) 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

电解质平衡紊乱-水和钠代谢紊乱护理常规

电解质平衡紊乱-水和钠代谢紊乱护理常规

电解质平衡紊乱-水和钠代谢紊乱护理常规相关知识1.钠的生理作用钠是血管内影响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离子,血清钠急剧升高将使血浆渗透压急剧升高,水从组织间隙快速转移到血管腔内;血清钠迅速下降也将使血浆渗透压迅速下降,水从血管腔快速转移到组织间隙,可能导致脑水肿。

2.水钠代谢紊乱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2.1 等渗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内。

2.2低渗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失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

血清钠浓度<135mmol/L称低钠血症。

2.3 高渗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少于失水,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

血清钠浓度>150mmol/L称高钠血症。

2.4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

较少发生,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容量增多。

1.常见病因2.1等渗性缺水2.1.1 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等。

2.1.2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烧伤等。

2.2低渗性缺水2.2.1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丢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引流或慢性肠梗阻,以致大量钠随消化液而排出。

2.2.2大创面的慢性渗出。

2.2.3应用排钠利尿剂时,未注意补给适量的钠盐,以致体内缺钠程度多于缺水。

2.2.4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充水分过多。

2.3高渗性缺水2.3.1摄入水分不够,如食管癌致吞咽困难,危重患者的给水不足,经鼻胃管或空肠造口管给予高浓度肠内营养液等。

2.3.2水分丧失过多,如高热大量出汗(汗中含氯化钠0.25%)、大面积烧伤暴露疗法、糖尿病未控制致大量尿液排出。

2.4水中毒2.4.1各种原因所致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2.4.2肾功能不全,排尿能力下降。

2.4.3机体摄入水分过多或接受过多的静脉输液。

护理问题/关键点1.意识改变2.进出量3.血电解质观察和评估1.病因观察。

2.神经系统症状意识变化。

2.1 低钠:引起脑水肿,表现为冷漠、躁动、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昏迷。

水和钠代谢紊乱患者的护理

水和钠代谢紊乱患者的护理

糖水盐水各半
程 度
防 治 原 则
三种脱水的临床鉴别
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
口渴
严重
粘膜
干燥
皮肤弹性 尚可
尿量
极少,高比 重
脉搏
稍快
血压
多正常
低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病理
等渗性脱水可造成细胞外液量的迅速减少,包括循环 血量。细胞外液量减少时,肾入球小动脉壁的压力感 受器及远曲肾小管致密斑的钠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兴奋,导致醛固酮的 分泌增加。醛固酮促进远曲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从而代偿性地使细胞外液量升高。因丢失的为等渗液 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基本不改变,细胞内液不须向 细胞外液转移,细胞内液量不发生变化。如果等渗性 脱水持续时间较久,细胞内液将随细胞外液丧失而逐 渐外移,从而引起细胞内缺水,继而可转化为高渗性 或低渗性脱水。
ECF容量 口渴(不明显)
理 尿少、尿比重高
尿早期以后、比重低
尿少、比重增高
口唇皮肤干燥弹性差 周围循环衰竭,血容量减少 脉搏快、血压低
轻:2~3%
轻:钠<135
中:4~6% 表 重:>6%
中:钠<130 重:钠<120
现 去除病因
去除病因
去除病因
补液:先糖后盐
补液:先盐后糖
补液:先盐后糖
5%糖水为主适量盐 以等渗盐水为主
等渗性脱水
3.临床表现 等渗性脱水既有缺水表现,又有缺钠的表现,患者口 渴不明显或不口渴,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口唇干燥 、眼窝凹陷、皮肤弹性降低、少尿等症状。若在短时间 内体液丧失量达体重的5%时,即相当于丢失细胞外液的 25﹪,患者可表现为脉搏细速、肢端湿冷、血压不稳或 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的症状;当丧失体液量达体重的6﹪ ~7﹪时,则会出现休克的表现。等渗牲脱水常伴有代 谢性酸中毒,但大量胃液丧失所致的等渗性脱水,可并 发代谢性碱中毒。

M2水钠代谢紊乱

M2水钠代谢紊乱

M2 水钠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总是同时或先后发生,主要表现为体液容量和渗透压的改变,临床上常将两者的代谢障碍合并讨论。

根据体液容量变化不同将其分为脱水和水过多。

体液容量明显减少的状态称为脱水。

根据脱水时水钠丢失的比例不同分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三种类型。

水过多临床多见于水中毒(细胞外液呈低渗)和水肿(细胞外液呈等渗)。

一、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一)原因和机制低渗性脱水主要见于体液大量丢失后只补充水,而未补充适量钠盐所致。

体液常通过下列方式大量丢失:1.经皮肤丢失见于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后只补水分而不补钠。

虽然汗液渗透压约为血浆的1/3,但大量出汗也可伴有明显的钠丢失,若只补充水分则可造成细胞外液低渗。

2.经消化道丢失是临床最常见的丢失钠的原因,多数由于呕吐、腹泻引起,部分由于肠吸引术丢失大量含Na+消化液。

如果只补水分,将导致低渗性脱水。

3.经肾丢失钠见于以下情况:①水肿患者长期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剂(如氯噻嗪类、呋塞米等),由于其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钠从尿中大量丢失;②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液中尿素等溶质浓度增高,可通过渗透性利尿作用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钠、水重吸收减少;慢性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醛固酮的反应性降低,对钠重吸收也会减少;③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由于醛固酮分泌减少,肾排出钠增多。

上述情况下,只补充水分而忽略了补钠盐,就可能引起低渗性脱水。

(二)对机体的影响1.口渴口渴不明显,由于血浆渗透压降低,故机体虽缺水,但却不思饮。

轻症或早期患者不会出现渴感,重症或晚期患者由于血容量明显减少可引起口渴中枢兴奋产生轻度渴感。

2.尿的改变(1)尿量的变化:在低渗性脱水早期,细胞外液量虽有减少但尚不明显,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抑制ADH释放,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少,此时机体虽有缺水但尿量可无明显减少。

2、水,钠代谢障碍

2、水,钠代谢障碍
30
2、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1)特点: 血清Na+低于130mmol/L,血浆 渗透压低于280mmol/L,
细胞外液容量基本正常。
31
(2)原因和机制:

等容量性低钠血症主要是由于*ADH分泌 异常综合征(SIADH)引起*ADH异常释放 所致 1)引起SIADH的原因:
恶性肿瘤如肺小细胞癌、胰腺癌等可异位 合成、释放ADH或ADH样物质;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肿瘤、创伤、感染等 可刺激ADH释放; 严 重 肺 疾 患 如 结 核 、 炎 症 有 时 也 可 伴发 SIADH。
床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关系极为 密切
4
一、水和钠的正常代谢

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正常成人的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0% 体液的渗透压

水钠平衡 水钠代谢调节
5
水的生理作用

一切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 良好的溶剂 调节体温 润滑作用 结合水的作用
6
体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是溶液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微粒 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取决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 数目 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对于维持血 管内外液的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的意 义 正常血浆渗透压在280~3l0mmol/L之间, 血清Na+浓度的正常范围是 130~150mmol/L
35
(4)防治原则
1.轻度 限制水的摄入 2.较重 抽搐、昏迷者:抢救 首先:用高效能利尿剂使钠 水排出增加,减少细 胞外液容量 然后:用高渗盐水补充血清 钠。
36
3、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
(1)特点: 细胞内、外液容量均增加 但体钠总量正常
血清Na+浓度低于130mmol/L,
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

水、钠代谢紊乱 ppt课件

水、钠代谢紊乱   ppt课件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三)正常血钠

低容量性血钠正常,又称等渗性脱水
水肿
10
PPT课件
10
11
PPT课件
11
三、低钠血症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概念: 失钠多于失水, 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 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
HCO3 细胞外液 第三间隙液
血浆5% 组织间液15% 第三间隙液1~2%
3
20% 【Na+】130-150mmol/L, 平均 142mmol/L PPT课件
3
一、 正常水钠代谢
静水压 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 晶体渗透压,由电解质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形 正常血浆渗透压:280 ~ 310mmol/L 血浆胶体渗透压取决于血浆中白蛋白数量

神经精神症状 循环系统
肺水肿、心衰
PPT课件
20
四、高钠血症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概念: 失水多于失钠, 血清钠浓度高于150mmol/L, 血浆渗透压高于310mmol/L,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都减少。
21
PPT课件
21
高渗性脱水-原因和机制
单纯失水(经肺、 皮肤、肾) 丧失低渗液 (经消化道、出汗、 渗透性利尿) 水 源 断 绝 不 能 饮 水
反之,则反
8
PPT课件
8
二、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根据体液渗透压分类
脱水 水过多
高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
水中毒
盐中毒
等渗性脱水
水肿
9
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2 水钠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总是同时或先后发生,主要表现为体液容量和渗透压的改变,临床上常将两者的代谢障碍合并讨论。

根据体液容量变化不同将其分为脱水和水过多。

体液容量明显减少的状态称为脱水。

根据脱水时水钠丢失的比例不同分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三种类型。

水过多临床多见于水中毒(细胞外液呈低渗)和水肿(细胞外液呈等渗)。

一、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一)原因和机制低渗性脱水主要见于体液大量丢失后只补充水,而未补充适量钠盐所致。

体液常通过下列方式大量丢失:1.经皮肤丢失见于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后只补水分而不补钠。

虽然汗液渗透压约为血浆的1/3,但大量出汗也可伴有明显的钠丢失,若只补充水分则可造成细胞外液低渗。

2.经消化道丢失是临床最常见的丢失钠的原因,多数由于呕吐、腹泻引起,部分由于肠吸引术丢失大量含Na+消化液。

如果只补水分,将导致低渗性脱水。

3.经肾丢失钠见于以下情况:①水肿患者长期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剂(如氯噻嗪类、呋塞米等),由于其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钠从尿中大量丢失;②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液中尿素等溶质浓度增高,可通过渗透性利尿作用使肾小口渴不明显,由于血浆渗透压降低,故机体虽缺水,但却不思饮。

轻症或早期患者不会出现渴感,重症或晚期患者由于血容量明显减少可引起口渴中枢兴奋产生轻度渴感。

2.尿的改变(1)尿量的变化:在低渗性脱水早期,细胞外液量虽有减少但尚不明显,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抑制ADH释放,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少,此时机体虽有缺水但尿量可无明显减少。

当细胞外液容量明显减少时,血容量不足可刺激ADH释放,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尿钠的变化:经肾失钠的低渗性脱水患者,尿钠含量较多(>20 mmol/L)。

如果是肾外因素引起的低渗性脱水,因细胞外液减少、肾血流量不足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刺激醛固酮分泌,肾小管对Na+重吸收增加,尿钠含量降低(<10 mmol/L)。

3.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由于细胞外液低渗,水分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使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引起下述后果:(1)细胞水肿:导致细胞功能代谢障碍。

脑细胞水肿时患者可出现头痛、意识模糊、惊厥、昏迷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症。

(2)循环衰竭甚至休克:低渗性脱水时丢失的体液主要是细胞外液,使低血容量进一步加重,患者表现为直立性眩晕、血压下降、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症状。

休克在三型脱水中最易出现。

发生的主要机制是①各种原因造成的体液丢失;②由于细胞外液低渗,体液向细胞内转移;③细胞外液低渗抑制ADH释放,早期尿量不减或多尿。

(3)脱水征:由于细胞外液减少,血液浓缩,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的生成相对减少,回流相对增多,组织液明显减少。

患者表现为皮肤弹性明显降低,黏膜干燥,眼窝和婴儿囟门凹陷等脱水外貌。

脱水征在三型脱水中最为明显。

(三)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治疗原发病。

原则上补充生理盐水,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

如出现休克,要按休克的处理方式积极抢救。

二、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一)原因和机制1.水摄入不足水摄入不足常见于:①水源断绝,如沙漠迷路;②不能饮水,如频繁呕吐、昏迷、消化道病变的患者等;③渴感障碍。

有些脑部病变可损害渴觉中枢,有些脑血管意外的老年患者也可发生渴感障碍。

由于水的摄入减少,皮肤和呼吸道黏膜不感蒸发仍继续丢失水分,则可引起高渗性脱水。

2.水丢失过多①经皮肤及呼吸道丢失:高温环境工作大量出汗,发热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通过皮肤的不感蒸发每日可丢失水数升。

汗液为低渗液,大汗时每小时可丢失水分800 ml左右。

此外,过度通气可使呼吸道黏膜的不感蒸发加强以致大量水分丢失,如发热、代谢性酸中毒或精神性过度通气。

②经肾丢失: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时,因ADH产生和释放不足或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ADH反应性降低,远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出大量稀释尿;以肾间质损害为主的肾脏疾病,因肾浓缩功能障碍,排出大量稀释尿。

③经消化道丢失:严重的呕吐、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慢性腹泻。

(二)对机体的影响1.口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渴中枢,引起口渴感。

循环血量减少以及唾液分泌减少引起的口干舌燥,也是引起口渴感的原因。

口渴是轻度高渗性脱水患者的早期表现。

2.尿的改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增加ADH分泌,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因而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高。

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由于细胞外液高渗,水分从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细胞外液的不足,但同时也引起细胞脱水。

细胞脱水主要产生以下后果: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重度高渗性脱水患者,因细胞外液高渗使脑细胞严重脱水而皱缩。

由于颅腔容积固定,脑体积的缩小可使介于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被牵拉,故尸检可见脑出血(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及脑软化。

这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幻觉、躁动,甚至昏迷、死亡。

②脱水热:严重脱水时,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散热障碍,导致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

这在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的婴幼儿较常见。

(三)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防治原发病。

补充水分,不能口服者可由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溶液。

但高渗性脱水也有钠的丢失,故应适当补充钠盐。

三、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维持在130~150 mmol/L,血浆渗透压维持在280~310 mmol/L,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一)原因和机制任何等渗性体液大量丢失,都可导致等渗性脱水。

等渗性体液常经下述途径丢失:1.经消化道丢失所有小肠分泌液以及胆汁和胰液的钠浓度都在120~140 mmol/L,为等渗液。

因此腹泻、小肠梗阻、肠引流等小肠液丢失都可引起等渗性脱水。

2.经皮肤丢失大面积烧伤、创伤时,血浆从烧伤的皮肤大量渗出,也可引起等渗性脱水。

3.体腔内大量液体潴留大量胸水或腹水形成或反复抽放也可造成等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时主要丢失细胞外液,且不出现水的细胞内外转移,故该类型脱水仅表现为细胞外液减少,血液浓缩。

(二)对机体的影响1.口渴轻症或早期渴感不明显,重症或晚期可产生渴感。

2.尿液改变由于细胞外液量减少,血容量下降,可促进ADH和醛固酮分泌释放,尿量减少,尿钠减少。

3.休克倾向和脱水征休克倾向和脱水征介于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之间。

(三)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治疗原发病。

补充液体,以补充渗透压为等渗液的1/2~2/3的液体为宜。

(表4-2 三种脱水比较)ADH分泌过多见于急性应激状态,某些药物(镇痛剂、异丙肾上腺素、口服降血糖药等)的作用,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和ADH分泌异常增多综合征。

3.水输入过多静脉输入含钠少或不含钠的液体过多过快,超过肾的排水能力,可引起水潴留。

(二)对机体的影响1.细胞外液量增加水中毒患者细胞外液量增加,晚期或重度患者可出现凹陷症状。

低钠血症患者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肌无力等症状。

尿比重下降(肾功能障碍者例外)。

2.细胞内水肿由于细胞外液低渗,水自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造成细胞内水肿,严重者将影响器官功能。

例如,脑细胞水肿严重病例可发生枕骨大孔疝、小脑幕裂孔疝,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3.尿液变化尿量减少,尿钠增多。

尿量减少系原发病所致。

(三)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防治原发病,尤其是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积极防治,严格控制进水量,轻症患者,只要停止或限制水分摄入,常可自行恢复。

促进水排出,重症或急症患者,除严格控制进水外,尚应给予脱水剂(甘露醇)或强利尿剂,以促进体内水分的排出,减轻脑水肿。

五、水肿水肿(edema)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

一般将过多体液积聚在体腔内称为积水,如腹腔积水、胸腔积水、心包积水和脑积水等。

水肿的分类方法较多:①依据累及的范围分:局部性水肿,全身性水肿;②按发病原因分:心性、肾性、肝性、过敏性和营养不良性水肿等;③按水肿发生的部位分:皮下、肺、脑、喉头、视乳头水肿等。

④还可根据皮肤有无凹陷分为:凹陷性(又称为显性水肿)和非凹陷性水肿(又称为隐性水肿)。

(一)水肿的原因和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1)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主要原因是静脉压升高。

全身或局部的静脉压升高,逆向传递到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使毛细血管内有效流体静压增高,当组织液生成增多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时,而引起水肿。

例如,右心衰竭时体静脉压的增高,可导致全身性水肿的发生;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压的增高,可导致肺水肿发生;肿瘤压迫静脉或静脉血栓形成也会导致局部水肿的发生;动脉充血也可引起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成为炎性水肿的机制之一。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白蛋白含量。

当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增多,超过了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而引起水肿。

导致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的因素有:①蛋白质合成障碍:白蛋白主要合成于肝脏。

若长期禁食,胃肠功能障碍,或肝功能障碍,都可使蛋白合成减少。

常见于肝硬化和严重营养不良;②蛋白质丧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丧失;③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蛋白被大量动用,如恶性肿瘤等。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壁仅允许微量的蛋白质滤出,从而保持了细胞内外的胶体渗透压梯度。

生物性的及理化性的致病因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壁,或通过释放炎性介质使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浆蛋白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滤出,进而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促使溶质及水分滤出,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以及某些血管神经性疾病、毒物对血管的直接损害都可发生水肿。

此类水肿液中蛋白含量较高。

(4)淋巴回流受阻淋巴回流的抗水肿作用表现在不仅能使组织液及其所含蛋白回收入循环,且具有在组织液生成增多时的回流代偿能力。

当淋巴管阻塞,或手术摘除淋巴管,可使淋巴回流受阻或无法完全代偿,导致含大量蛋白的水肿液在组织间隙积聚,形成淋巴性水肿。

常见原因丝虫病,由于主要的淋巴管道被成虫堵塞,加之炎症反应和长期慢性水肿及结缔组织增生,可引起下肢的慢性水肿,其临床典型表现为下肢增粗,形同象腿,又称“象皮腿”;恶性肿瘤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乳腺癌根治术后,摘除主干通过的腋窝淋巴结后,也可在相应部位发生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