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水钠钾代谢紊乱的概念和原因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十三章-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和钠等比例丧失 而未予补充
细胞外液等渗,后 高渗,细胞内外液均有 丧失
脱水体征、休克、 口渴、尿少、脱水
脑细胞水肿
体征、休克
130以下
130~150
补充生理盐水或
补充偏低渗的氯化
3%氯化钠溶液
钠溶液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一、低钾血症 二、高钾血症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正常成年人含钾量为 31~57mmol/kg。 体钾的70%在肌肉,10% 在皮肤,其余在 红细胞、脑和内脏中。细胞外液钾占体钾 的2% ,血清 K+ 为 3.5~5.5 mmol/L;细胞 内液钾占98% ,浓度约为150mmol/L。
第十三章 电解质代谢紊乱
1. 理解水钠代谢紊乱:脱水概念、三种 脱水区别;
2. 认识钾代谢紊乱:概念、对心脏的影 响。
王某,男,15个月,因腹泻、呕吐4天入院。发病 以来,每天腹泻6~8次,水样便,呕吐4次,不能进 食,每日补5%葡萄糖溶液1000ml,尿量减少,腹胀。 体检:精神委靡,体温37.5℃(肛),脉搏速弱,150 次/min,呼吸浅快,55次/min,血压86/50mmHg,皮 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腹胀,肠鸣音减 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四肢凉。实验室检 查:血清Na+125mmol/L,血清K+3.2mmol/L。
图13-4 细胞外液减少机制图
二、低渗性脱水 (hypotonic dehydration)
2. 明显的失水体征。 3. 细胞内液的变化:细胞外液移向 细胞内(图13-4);严重致细胞水肿特 别是脑水肿,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4. 尿变化。
二、低渗性脱水 (hypotonic dehydration)

第三章1 水钠失衡.ppt

第三章1 水钠失衡.ppt
(2)对机体的影响
水潴留
水中毒
摄水>排水
细胞外液↑ 细胞外低渗
细胞内液 ↑
醛固酮 ↓
临床表现
尿钠 ↑
细胞水肿
血液
细胞间液
细胞 内液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
脱水时的体液分布
Question?
试分析病历 ①晚期食道癌患者高烧数日,细胞内外液均 减少,尤细胞内液。 ②大面积烧伤患者数日来只输入5%葡萄糖溶 液,细胞内液略增多,细胞外液减少,尤组 织间液。 ③小肠炎患者频繁腹泻一天,细胞内液量正 常,细胞外液减少。 分析:以上患者分别出现哪种类型脱水?依据 是什么?如何才能确诊?

慢性高渗性脱水者:补等渗G


低渗性脱水


补等渗或高渗液


等渗性脱水

补偏低渗的盐溶液
水中毒
急性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伴细胞外液↑的(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特征: 细胞内、外液量↑;
血钠及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
(1)原因
机体排水能力↓ +
进水过多
ADH分泌过多 肾功能障碍
急性水中毒

量(ml)
食物 700(-900) 饮水 1000(-1300) 代谢水 300
合计 2000(-2500)
概述(1)

量(ml)
皮肤 500
肺 350 粪 150 肾 1000(- 1500)
2000(- 2500)
钠平衡:
概述(1)
体钠分布 4050mmol/Kg
骨 (40%) 细胞外液(50%)130-150mmol/L (血钠) 细胞内液(10%) 10mmol/L

水、钠代谢紊乱-PPT课件

水、钠代谢紊乱-PPT课件

患者张某,女性,75岁,因高热、口渴、尿少等症状就诊。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钠浓度为150mmol/L,诊断为高钠血症。 治疗过程包括限制水分摄入和补充葡萄糖溶液,同时针对病 因进行治疗,如治疗肺炎和调整饮食等。
病例三:水中毒的病例介绍与治疗过程
总结词
水中毒是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水盐 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水肿、高血压、心 悸等症状。
目标
使学员能够掌握水、钠代谢紊乱的基 本概念和分类,了解常见病因和临床 表现,掌握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 相关疾病的防治能力。
02
水和钠的生理功能
水的生理功能
维持体温恒定
参与新陈代谢
维持酸碱平衡
水是良好的导体,通过 蒸发和散热维持体温正
常。
水是细胞内的主要溶剂, 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
和物质交换。
VS
详细描述
患者王某,男性,48岁,因水肿、高血 压、心悸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 浆渗透压降低,诊断为水中毒。治疗过程 包括限制水分摄入和利尿剂治疗,同时针 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肾病综合征和调 整饮食等。
THANKS
感谢观看
观察患者皮肤弹性、血压、心率、呼吸等 指标,评估体内水、钠平衡状态。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检测血液中钠、钾、氯、钙等离子的浓度 ,以及肾功能、肝功能等相关指标,以明 确诊断。
对于特定病因所致的水、钠代谢紊乱,可 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X 线等。
治疗方法
补液治疗
对于脱水症状明显者,应根据病情轻 重缓急,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纠 正水、电解质平衡。
详细描述
患者李某,男性,52岁,因呕吐、腹泻、乏力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钠浓度 为120mmol/L,诊断为低钠血症。治疗过程包括补充生理盐水和口服盐胶囊,同时针

病理生理学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病理生理学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一、正常水、钠平衡(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健康成年男性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约50%)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 ,细胞外液中的血浆约占体重的5% ,其余的15%为组织间液。

组织间液中有极少的一部分分布于一些密闭的腔隙(如关节囊、颅腔、胸膜腔、腹膜腔)中,为一特殊部分,也称第三间隙液。

(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细胞外液的组织间液和血浆的电解质在构成和数量上大致相等,阳离子主要是Na+,其次是K+、Ca2+、Mg2+等,阴离子主要是CI-其次是HCO3-、HPO42-、S042-及有机酸和蛋白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较高浓度的蛋白质(7%) ,而组织间液的蛋白质含量仅为0.05% ~0.35% ,这与蛋白质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进人组织间液有关。

细胞内液中,K+是重要的阳离子,其次是Na+、Ca2+、Mg2+,Na+的浓度远低于细胞外液。

主要阴离子是HPO43-和蛋白质,其次是HCO3-,CI-、SO42-等。

(三)体液的渗透压取决于体液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数目。

(四)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1.水的生理功能促进物质代谢、调节体温、润滑作用、与蛋白质、粘多糖和磷脂等结合发挥功能(结合水)。

2.水平衡(五)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1无机电解质的功能是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动作电位的形成;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2总钠量的50%左右存在于细胞外液,10%左右存在于细胞内液。

3血清Na+浓度的正常范围是135-145mmol/L,细胞内液中的Na+浓度仅为10mmol/L左右。

4成人每日饮食摄入钠约100-200mmol。

人们摄人的钠主要来自食盐。

5摄入的钠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Na+主要经肾随尿排出。

(六)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1.脱水(1)低渗性脱水。

(2)高渗性脱水。

(3)等渗性脱水。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二 水、钠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类型不同!
(一)脱水
1.等渗性脱水
体液容量减少,钠水成比例丢失,血钠 浓度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310 mmol/L 的病理过程。
(急性脱水)
(1)原因 (等渗体液短期内大量丢失) 1)消化液的大量丢失。 2)胸腹水大量抽放。 3)大面积烧伤。
(1)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 游离液体增加不明显,尚无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2)显性水肿: (frank edema,pitting edema) 游离液体明显增加,出现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按发生水肿的器官组织分 皮下水肿 脑水肿 肺水肿等
1.水肿的发病机制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补水为主补 钠为辅
3. 低渗性脱水
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 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 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继发性脱水)
• 常发生在体液大量丢失后只补水而未补 钠!
(1)原因和机制
1)大量丢失消化液而只补水:呕吐等
2)大量出汗而只补水
3)大面积烧伤而只补水
细胞内液 阳离子:K + 、Na + 、Ca 2 + 、Mg 2 + 阴离子:HPO4 2 - 、蛋白质、 HCO3 - 、Cl - 、SO4 2 -
(组织间液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有较高的蛋白质) (各部分体液所含阴、阳离子数的总和相等)
(三)体液的渗透压
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溶质的微粒数目! 细胞外液渗透压:Na + 、 Cl - 、 HCO3 -等 细胞内液渗透压:K + 、HPO4 2 -等

病理生理学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病理生理学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 调节体温
水的比热大,能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能而 体温不至于升高。 1g水在37C完全蒸发时需要吸收575K热量。 水的流动性大,能随血液迅速分布全身,维持产热 和散热的平衡。
(四)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3)润滑作用
泪液
可以防止眼球干燥 而有利于眼球转动
可保持口腔和咽部 湿润而有利于吞咽

肾Na+的重 吸收↓
主 动 饮 水
尿 量

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
(3)其他因素
1
精神紧张、疼痛、创伤、药物、体液因子 →ADH分泌
2
心房钠尿肽→影响钠、水代谢.
3
水通道蛋白→影响水代谢
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1
脱水
2
水中毒.
3
水肿
(一)脱水(dehydration)
脱水(dehydration)指人体由于饮 水不足或病变消耗大量水分,不能即时 补充,导致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新陈代 谢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严重时会造 成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补 充液体及相关电解质来纠正和治疗。
通常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之间,在此范围内称 等渗,低于此范围的称低渗,高于此范围的称高渗。
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离子主要是K+其次是HP042-。
(四)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1.水的生理功能
(1)促进物质代谢
利于营养物质的捎化、吸收、运输和代谢废物的排泄。 水本身也参与水解、水化。加水脱氧等重要反应。
2、经皮肤失水: 高热、大量出汗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均可通过皮肤丢 失大量低渗液体,如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5℃,皮肤 的不感性蒸发每天约增加500m1。
3、经肾失水: 中枢性尿崩症时因ADH产生和释放不足,肾性尿崩症时肾远 曲小管和集合管对ADH反应缺乏及肾浓缩功能不良时,肾排 出大量低渗性尿液,使用大量脱水剂如甘露醇、葡萄糖等高 渗溶液,以及昏迷的患者鼻饲浓缩的高蛋白饮食,均可产生 溶质性利尿而导致失水。

第04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讲解

第04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讲解

三、水肿
原因及机制
毛细血管内压 血浆胶渗压 组织胶渗压 组织静水压 淋巴回流
三、水肿
原因及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组织液的生成多于回流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组织液 生成>回流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摄入蛋白↓;合成蛋白↓; 丢失蛋白↑;分解蛋白↑
微血管壁通透性↑
淋巴回流障碍
二、水中毒 概念
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的病理过程 血清[Na+] < 130 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 mmol/L
水排出减少:急、慢性肾功能障碍
二、水中毒原因及机制
•肾脏排水能力降低:见于急性肾衰少尿期、慢性肾衰晚期、
心衰和肝硬化等;
•水摄入过多:见于精神性饮水和持续大量饮水,低渗性脱水
三、水肿
原因及机制
2.体内、外交换平衡失调—水、钠潴留
钠水潴留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滤过面积↓ 有效循环血量↓ 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肾内血流重新分布
近曲小管重吸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醛固酮、ADH↑)
三、水肿
水肿器官的 体积增大,重量 也增加,包膜被 牵引而紧张发亮。 此外,在组织学 上水肿部的间质 纤维可被分隔而 稀疏。
临床特点及影响
三、水肿
临床特点及影响
全身水肿时,体重能敏感地反映细胞外液容量 的变化。因而动态检测体重的增减,是观察水肿消长 的最有价值的指标,它比观察皮肤凹陷体征更敏感。
显性水肿,也称凹陷性水肿 隐性水肿。
三、水肿
临床特点及影响
•水肿的有利效应: ①水肿是循环系统的重要“安全阀” ②水肿液能稀释毒素;阻碍有害物质其入血;
概念
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

病理生理学-水钠代谢紊乱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水钠代谢紊乱PPT课件
总结词
紧急处理、对症治疗、预防措施
紧急处理
立即停止水分摄入,使用利尿剂促进 水分排出。
对症治疗
根据症状表现,给予相应治疗,如纠 正电解质紊乱、改善肾功能等。
预防措施
密切监测水摄入量和排尿量,避免短 时间内大量饮水,尤其是有慢性心肾 功能不全的患者。
病例二:低钠血症的误诊与纠正
总结词
诊断误区、正确认识、治疗方法
02
水代谢紊乱
水过多
总结词
体内水潴留,超过正常范围。
详细描述
水过多是由于体内水潴留,导致体液量超过正常范围。这可能是由于摄入过多 的水分、肾脏功能受损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的。水过多可能导致 水肿、心肺功能不全和水中毒等并发症。
水过少
总结词
体内水缺乏,低于正常范围。
详细描述
水过少是指体内水缺乏,体液量低于正常范围。这可能是由于摄入水分不足、过 度出汗、腹泻或呕吐等原因引起的。水过少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等 并发症。
预防措施
治疗建议
限制高盐食品摄入,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脱 水,及时补充水分。
轻度高钠血症可通过补充水分缓解,严重 时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同时治疗原发病 。
THANKS
感谢观看
高钠血症
总结词
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离子浓度升高,通常高 于145mmol/L。
详细描述
高钠血症常见于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热 等导致水分和钠离子同时丢失的情况,或者 摄入过多的高渗溶液或盐类物质。高钠血症 可能导致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心率 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钠过多
总结词
一般治疗
限制水、钠摄入,改善生活方 式,控制饮食。
利尿剂治疗

病理生理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讲义 课件

病理生理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讲义 课件

3、机体变化
细细
血胞 胞
浆外 内
液液
体液量 渗透压

血胞
浆外

细胞 内液
(1)细胞外液高渗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和口渴中枢:口
渴,少尿,比重高;外周血液循环衰竭出现较晚,
即休克发生少。
(2)细胞内脱水:脑细胞脱水的症状明显,嗜睡,抽搐。
(3)皮肤蒸发水分减少:儿童尚发生脱水热。
高渗性脱水的主要临床表现
1、特点:失水多于失钠, 血清钠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2、原因和机制
水的摄入不足
水源断绝
食道病变
不能喝水
中枢病变 每天不饮水, 体液丧失2%
体液丢失>15%, 可导致死亡
丧失 低渗液
水的丢失过多
皮肤大量排汗
肾脏失水
ADH分泌不足 脱水剂
胃肠道丢失 吐、泻、消化道引流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障碍 钾代谢障碍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一、正常水、钠代谢 二、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三、脱水 四、水中毒 五、水肿
一、正常水钠代谢
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体液的电解质成分 体液的渗透压 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
正常水、钠代谢
体液容量及分布
60%
细胞内液 40%
利尿剂。
3、机体变化
细细
血胞 胞
浆外 内
液液
体液量 渗透压

血 细胞 浆 外液
胞 内

(1) 细胞外液低渗,抑制垂体后叶ADH,因而尿量增多。
同时,水分向细胞内转移,导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故
外周循环衰竭出现较早。
(2) 细胞内外液均呈低渗,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脑细胞

水钠代谢障碍与钾代谢障碍

水钠代谢障碍与钾代谢障碍

第29页
低钾血症对机体影响
对神经肌肉兴奋性影响
Na + K + OH Ca + Mg +H
Ki
-------
Ke ++++++1+1
Em≈Ek=5 9.5log Ke/ Ki
-55mV
- Em
-70mV
-90mV
表:
水钠代谢障碍与钾代谢障碍
e i
第30页
对心肌影响
对心肌生理特征影响
心肌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肾脏失水 脱水剂
高蛋白饮食
胃肠道丢失 吐、泻、消化道引流
第20页
对机体影响
细细
血胞 胞
浆外 内
液液
体液量 渗透压

细胞
细胞
浆 外液 内液
口渴
细胞外液降低,但早期不易休克
尿量降低,
ADH分泌增加 比重高
醛固酮分泌增加,尿量降低,尿钠降低
细胞脱水、皱缩,脱水热
细胞内液显著降低 脑细胞脱水使中枢功效障碍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障碍 钾代谢障碍
水钠代谢障碍与钾代谢障碍
第1页
水、钠代谢障碍
(一) 正常水、钠代谢
(二) 水钠代谢障碍分类
(三) 低钠血症
(四) 高钠血症
(五) 水肿
水钠代谢障碍与钾代谢障碍
第2页
正常水钠代谢
体液容量和分布 体液电解质成份 体液渗透压 水生理功效和水平衡 电解质生理功效和钠平衡 体液容量及渗透压调整
钾起源:摄入 50~200 mmol/L/天
全部动、植物细胞富含钾,
90% 由小肠吸收
钾排泄:肾脏 90%
肠道 10%(受醛固酮调整)
汗液
多吃多排,

第三章 水、电解质紊乱(3-1)

第三章 水、电解质紊乱(3-1)

第三章 水、电解质紊乱(3-1)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一、 正常的水、钠代谢 (一) 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 体内的水和溶解在其中的电解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组成。

细胞外液血浆 5%ECF 组织间液 15% 细胞内液ICF体液总量的分布受年龄、性别、胖瘦影响。

新生儿、男性、瘦者体液总量多。

(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 【电解质(Electrolyte )】:以离子状态溶于体液中的各种无机盐或有机物。

Na +1、ICF 和ECF ,电解质成分差异大;2、血浆和组织间液,电解质构成和数量大致相等,但蛋白质含量差异大;3、各部分体液,阳离子与阴离子数的总和相等,保持电中性。

(二) 体液的渗透压——等渗 【 渗透压】:取决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数目,主要是电解质。

血浆渗透压280~ 310mmol/L ,在此范围内称等渗。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相等。

正常时:血管内外、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

失衡时→再平衡:低渗溶液中的水向高渗溶液流动。

(四) 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1、水的生理功能①促进物质代谢 ②调节体温 ③润滑 ④其他 2、水平衡1)细胞内外水的运动水自由通过 ,蛋白质、Na +、K +、Ca2+等不能自由通过。

2)血管内外水的运动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受限,水和电解质自由交换。

3)体内外水的运动摄入=排出水促进物质代谢、调节体温、润滑作用、使肌肉坚实柔韧。

(五)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维持体液的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维持静息电位·参与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钠平衡钠主要由肾脏排出,具有“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的特点。

(六)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水、钠变化→细胞外液容量及渗透压变化→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1. 渴感——饮水增加2.水的移动调节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通过细胞皱缩的变化而兴奋。

3.激素调节——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心房肽ANP总结:体液渗透压的调节细胞内液向外转移 ADH↑细胞外液高渗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渴感醛固酮↓总结:体液容量的调节醛固酮↑血容量减少 ADH↑渴感优先恢复血容量ANP↓细胞外液低渗抑制ADH分泌及渴感的作用不明显正常的水钠代谢及调节功能维持着正常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

病理学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病理学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经肾丢失
① 长期、大量使用排钠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抑制了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大量钠 离子从尿中丢失;②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Addison病,因醛固酮分泌不足,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减 少,钠离子从尿中排出增多;③ 肾脏病变,如急性肾衰竭多尿期等,可引起肾排钠过多。
(2)肾外丢失
① 大量消化液丢失是最常见的原因,如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等;② 体液在第三间隙积聚,如 大量胸、腹水形成;③ 经皮肤大量失液,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
(4)脱水热 严重脱水患者,尤其是小儿,血容量降低使皮肤血管收缩,汗腺细胞脱水使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引起机体散热功能障碍。
一、脱水
(二)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又称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其主要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
血清钠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 1.原因与机制
2.水排出减少 多见于急、慢性肾衰竭和疼痛、恐惧等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
肾排水能力降低。
二、水中毒
(二)对机体的影响
1.细胞外液量增多 因体内水过多,
引起细胞外液容量 增多,同时由于稀 释导致血钠浓度降 低。
2.细胞水肿 由于细胞外液低 渗,水分向渗透压相 对较高的细胞内转移 而引起细胞水肿。
二、水中毒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即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钠下降,血清 钠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但体内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体 液量明显增多。 (一)原因与机制 1.水摄入或输入过多
持续大量饮水、精神性饮水过多、无盐水灌肠及静脉过多过快输入不含盐或含盐少的液体等, 超过肾脏的排水能力,可能引起水中毒。婴幼儿对水、电解质调节能力差紊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中最常见的是水钠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往往可同时引起体液容量变化和渗透压变化。

因此,水钠代谢紊乱可根据体液渗透压和容量的变化进行分类,也可按血钠浓度的变化进行分类。

在容量变化上有脱水和水中毒,这里主要针对脱水进行简单介绍。

一、水钠代谢紊乱机体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称为脱水。

根据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可将脱水分为3种类型(表3-1):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

表3-1 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比较主要特征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失水部位细胞内为主细胞外为主内外均丢失丢失比率失水>失钠失钠>失水成比率丢失血清钠浓度(mmol/L)>150<130130~150血浆渗透压(mmol/L)>310<280280~310(一)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亦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其基本特征为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

1.原因和机制(1)经肾丢失液体过多。

(2)肾外性丢失大量液体:如经消化道丢失;大量胸、腹水形成进入第三间隙;经皮肤丢失;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补液中补水多于补钠等情况。

2.对机体的影响 以细胞外液丢失为主,易发生休克、组织脱水征、多尿、低比重尿,口渴不明显,严重者可出现脑细胞水肿。

(二)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亦称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其基本特征为失水多于失钠,致使血清钠浓度增高,高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增高,高于310mmol/L,细胞内水分被脱出,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容量均减少。

1.原因和机制(1)水摄入减少:水源缺乏(沙漠、其他遇险);临床禁水、禁食不当;昏迷患者不能饮水;渴感减弱的极度衰弱患者或老年患者。

(2)水丢失过多:经皮肤失水过多(大量出汗、发热时皮肤的不感蒸发);经呼吸道失水过多;经肾失水过多(尿崩症、糖尿病高血糖、利尿药使用不当);经胃肠道失水过多(严重呕吐、水样腹泻)。

2.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外液高渗,可引起口渴中枢兴奋,产生口渴,是高钠血症的主要症状;其次会出现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高;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引起细胞内脱水,如脑细胞脱水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肌肉抽搐、嗜睡、昏迷)。

轻度脱水时,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循环衰竭、休克发生少;重度脱水时可发生脱水热。

所谓脱水热指缺水严重时汗腺细胞内脱水,皮肤蒸发水分减少、排热减少而致发热,婴幼儿多见。

(三)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基本特征为血钠正常,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细胞外液减少。

1.致病原因 因剧烈呕吐、严重腹泻等原因导致消化道丢失水分过多;因大面积烧伤及创伤等造成血浆大量丢失;大量胸、腹水,等渗液体积聚于第三间隙。

2.对机体影响 细胞外液减少,血容量减少,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

二、钾代谢障碍钾代谢障碍包括两个方面:细胞内钾的不足(缺钾)或过多;细胞外钾的不足或过多,即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与缺钾常合并发生,多有重叠。

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

(一)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为低钾血症。

1.原因和机制(1)钾摄入不足:正常饮食不会引起低钾,临床上常见于禁食不当。

(2)钾丢失过多:经胃肠道丢失是最常见的原因;经肾丢失(长期、大量使用利尿药,肾小管性酸中毒,原发性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镁缺失);经皮肤丢失(大量出汗)。

2.对机体的影响(1)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对于骨骼肌,轻者肌肉软弱无力,重者肌肉松弛无力乃至麻痹,以下肢最为常见,再严重者影响呼吸肌,是低钾血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胃肠道平滑肌,也出现肌无力甚至麻痹,表现为胃肠运动能力减弱,严重者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

(2)对心脏的影响:影响心脏的生理功能,出现心律失常,表现为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出现心室扑动甚至心室颤动,是低钾血症的死亡原因。

(二)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为高钾血症。

1.原因(1)钾摄入过多,肾功能正常影响不大;静脉输钾过多过快。

(2)肾排钾障碍:是高钾血症最常见的原因,见于急性、慢性肾衰竭,大量使用潴钾类利尿药如氨苯蝶啶。

2.对机体的影响(1)对神经肌肉的影响:轻症,兴奋性增高,四肢感觉异常,肌肉疼痛,肌束震颤;重症,肌肉软弱无力,弛缓性瘫痪。

(2)对心脏的生理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可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

无论是低钾血症还是高钾血症都会对心脏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都可以引起快速死亡。

第2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与原因正常的机体需要维持酸碱平衡,一旦平衡破坏,机体就会出现功能紊乱。

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会出现酸碱平衡紊乱,而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一、人体内酸性或碱性物质的来源(一)酸的来源酸分为挥发酸和非挥发酸两种。

1.挥发酸(1)可由肺排出的酸称为挥发酸,如碳酸。

(2)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如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化过程中产生能量的同时,不断脱氢和脱羧释放出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

碳酸很容易自行解离为水和二氧化碳,由肺排出。

肺对二氧化碳排出量的调节,称为酸碱平衡的呼吸调节。

2.非挥发酸(又称固定酸)(1)不能由肺排出体外,必须经肾随尿排出的酸性物质,如硫酸、磷酸、尿酸、乳酸、酮体等(当机体肾功能不全,固定酸排出障碍,易发生酸中毒)。

(2)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中间代谢产物,如乳酸、酮体。

当机体缺氧时,乳酸生成增多,易发生乳酸酸中毒;糖尿病时,酮体生成增多,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3)来自食物和酸性药物,量相对较少。

(二)碱的来源1.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主要来自蔬菜和水果,代谢后与碳酸氢根离子结合形成碱性盐。

2.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少量碱性物质,如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

3.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氨。

4.由于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酸,为了机体酸碱平衡,肾小管要对碱重新吸收。

二、人体酸碱平衡调节人体功能活动需要能量,在代谢营养物质获得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绝大多数是酸性物质,如碳酸、乳酸、酮体,因此机体要排出多余的酸、重吸收碱来调节平衡。

肺对二氧化碳(碳酸)的排出,是肺对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肾对酸性产物的排出和对碱的重吸收是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还有机体的血浆和细胞内的酸碱缓冲对来调节酸碱平衡。

三、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根据pH值可将酸碱平衡紊乱分为酸中毒(pH<7.35)和碱中毒(pH>7.45)。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反映酸碱平衡的呼吸因素,HCO3−为代谢因素。

由PaCO2原发性升高或降低所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称为呼吸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由HCO3−原发性升高或降低所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称为代谢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

(一)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是以血浆中HCO3−(碱)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由固定酸产生过多使HCO3−(碱)缓冲消耗丢失以及HCO3−(碱)本身丢失过多引起。

1.固定酸产生过多(1)乳酸酸中毒:常见于缺氧。

缺氧是机体常见的病理过程,缺氧时机体代谢障碍,乳酸生成过多,乳酸利用障碍。

(2)酮症酸中毒:常见于糖尿病。

糖尿病时,胰岛素分泌不足,脂肪分解代谢增加,血中酮体量增多。

(3)肾排酸功能障碍:常见于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尤其是慢性肾功能不全。

(4)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如水杨酸药物中毒。

2.HCO3−丢失过多(1)经消化道丢失:严重腹泻、肠引流等(肠液是碱性的);(2)肾丢失:产氨泌氢减少,HCO3−(碱)重吸收相应减少;(3)含氯酸性药物摄入过多,HCO3−(碱)缓冲丢失。

(二)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是以体内二氧化碳潴留、血浆中碳酸浓度原发性增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发生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有:1.呼吸中枢抑制;2.呼吸肌麻痹;3.呼吸道阻塞;4.胸廓及胸腔疾患;5.肺部疾患;6.呼吸机使用不当(偏浅、偏慢);7.吸入CO2过多:坑道、深井或密闭的空间。

(三)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是由于H+(酸性物质)丢失过多或细胞外液碱性物质增多所引起的,以血浆中HCO3−(碱)原发性增高为特征的碱性平衡紊乱。

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有:1.H +丢失过多(1)胃液H +丢失过多。

(2)经肾丢失H +过多:长期使用某些利尿药,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髓袢升支对氯离子重吸收抑制,HCO 3−大量吸收入血表现为低氯性碱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使HCO 3−重吸收过多。

2.H +向细胞内移:如低钾血症时。

3.碱性物质摄入过多:常为医源性。

(四)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 )主要是以肺通气过多所引起的血浆中碳酸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紊乱。

其发生原因为:1.低张性缺氧,机体为了代偿,过度通气使二氧化碳(酸)排出增多;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刺激呼吸中枢引起;3.精神性通气过多;4.水杨酸、氨刺激呼吸中枢;5.代谢亢进,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高热等使肺通气过多;6.人工呼吸机使用时通气过量;7.代谢性酸中毒突然被纠正,肺通气代偿过度 。

第3节 发 热一、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1.基础体温的正常范围维持在37℃左右,其范围为35.6~38.2℃,均值为36.8℃。

2.体温的日波动范围可介于0.1~1.3℃之间。

早晨6点最低,其最大值为37.2℃;下午4~6点为最高点,最大值为37.7℃。

二、机体体温升高的相关概念机体体温升高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而病理性体温升高又可分为发热和过热(图3-1)。

三、发热的概念1.发热是机体遭受致热原(通常是病原微生物)侵袭时,其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而使机体体温主动升高,超过正常体温0.5℃以上。

2.发热时,体温调定点上移是个主动的过程,使机图3-1 体温升高的分类和原因体体温主动调节性地升高,使病原微生物活力下降,而使机体抵抗力增强,有利于疾病的自愈。

发热对机体有利有弊,总体而言是有利的,是机体抵御感染性疾病的一种防御表现。

由于发热常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种病理过程,因此发热也是疾病的一种信号和临床症状。

3.临床发热程度的概念 低热:<38℃;中等热:38℃~39℃;高热:39℃~40℃;过高热:>40℃。

4.过热的概念 过热是机体产热过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散热障碍(如中暑、汗腺减少),以及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下丘脑损伤)而使体温被动性增高,其体温调定点没有变化,体温升高是个被动过程。

四、发热的原因和机制1.发热的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病原微生物。

作为发热的外源性致热原,病原微生物可以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