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白杨礼赞(笔记)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的笔记

八年级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的笔记

八年级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钦佩和赞美。

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笔记:写作背景:本篇课文写于1941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赞美和对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

主题思想:文章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表达了作者对北方农民的钦佩和赞美,同时呼吁人们要像白杨树一样,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主要内容: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

第一部分介绍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第二部分描述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第三部分讲述了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第四部分则通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第五部分则呼吁人们要像白杨树一样,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精彩语句:文章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其中最经典的是:“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这段话既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钦佩。

写作特点:本文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相互象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其次,文章语言简练明快,描写细腻入微;最后,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总之,《白杨礼赞》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钦佩和赞美。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杨礼赞预习笔记

白杨礼赞预习笔记

白杨礼赞预习笔记最近,我读了茅盾的一篇《白杨礼赞》的文章,描写的是白杨树,一种极其普通的树,然而却是一种绝不平凡的树。

因为作者眼中的白杨树是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有着笔直的干和枝,虽然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仍保持着倔强挺立的姿态,哪怕只有碗口粗细的树,还是力争上游,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雪。

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白杨树的精神,写出了广大西北农民坚强不屈、团结抗战的精神和意志。

文章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它不但寓意了北方的农民,尤其寓意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容失的朴质、勇敢、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这句话,使那些瞧不起北方农民的民众,从心底里深感羞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要有像白杨树这种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为学生,在学习上无论碰到多大困难,都要努力克服,从小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茅盾做为我国著名作家,在他手下的美文不计其数,就像是《白杨礼赞》、《风景谈论》等,使我获得了很大的鼓舞,《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更是使我受益匪浅。

白杨树,在西北最常见的树,他很普通,但绝不平凡。

这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紧靠拢成一束。

这是伟岸的树,它坚强不屈与挺拔,更别提它的正直、朴质与严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平坦的路上见到一排白杨树,它象征着北方朴素的农民,象征着北方严肃的战士,保护着这片土地。

在我的心智中,树枝就是一棵,但对于矛盾来说,这白杨树虽然就是棵普通的树,但它绝不理想。

它高傲,力争上游;干活、枝紧紧看齐成一束直直向上生长,一直孵出参天大树,对付着猛烈的西北风。

它可能没有婆娑的姿态,不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也不缺乏温和,更别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象征着北方朴实无华的农民,也象征着北方严肃勇敢的战士,更象征着今天华北地区用血写下中国历史的精神与意志,茅盾的《白杨礼赞》使我重新认识了白杨树,使我对白杨树肃然起敬。

《白杨礼赞》写于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我们能生在一个安居乐业的世界里又是何等的幸运呢?古人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使后人铭记着和平安稳的难能可贵,中国人民如同白杨树般默默地把守这得来不易的和平,中国人攒足了一口气,用无数前辈的汗水甚至生命拚命迎头赶上,他们Roybon在戈壁上静静把守的白杨树!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由古到今,一些品质被人们赞扬着,也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坚持着。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精选6篇)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精选6篇)

Creative imitation is not about others, but about transcendence and re-creatio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白杨礼赞读书笔记(精选6篇)白杨礼赞读书笔记1经过老师的推荐,我有幸读到《白杨礼赞》这篇__,读茅盾先生的__,总会让人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激情。

《白杨礼赞》这篇__,主要是通过对西北极普通的,极平凡的,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一种朴智、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月的白杨一日一样,嫩绿的叶芽瞬间变成军绿色的阔叶,在风中扭着欢快的迪斯科。

枝叶摇出的笑声,“唰唰……”引人以无限的遐思。

他没有美丽的外表,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扎枝,但是他却有一种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虽然只有碗来粗细,他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者西北风。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人所缺乏的就是坚强,稍微遇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要么就是寻死觅活。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或是在人生低谷时,得学会面对。

人是在磨练中慢慢成熟,人是在锻炼中增长知识!只有暴风雨过后才能有彩虹,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事事的不顺,学习白杨在任何困境下都不屈服的精神,而我们正应该去学习白杨树的这种精神,用行动去证明中华民族的远大前途!白杨礼赞读书笔记2在茅盾先生的眼中,白杨树并不平凡,它坚毅顽强,它力求上进;即使狂风暴雨来临,它也毫不退缩,一副临阵不屈的模样,坦然面对灾难的来临。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斗争中所表现了出来。

白杨树看似平凡,但有句话说:“看人不能看表面”,面对“看似平凡”的白杨树也是如此,“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白杨树的身体里有一种精神力量,换句话说,这种精神力量就好比是它的一颗不愿平凡的内心,而这颗“心”,正是我们身上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上进的坚毅顽强、力求上进的`品质。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初中时曾拜读过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文中那精致、干练的笔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茅盾先生以树为寓,讴歌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先烈们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

参加了几年水电建设,耳闻目染感触颇多,总想学先生以物喻意,抒发点什么。

读过《爱莲说》,莲是花中君子,虽出淤泥而不染,但觉得清纯些;也看过《菊颂》,菊不怕秋霜,惜乎有些柔弱。

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缺乏我想赞颂的力量。

而唯有先生笔下的白杨才最能体现新一代水电人的精神。

你看他高大挺直、不屈不挠,哪里艰苦哪里生根、哪里贫瘠哪里发芽,不在乎气候、不考虑环境,只要有一点生存的土壤,就会成片成排的茁壮成长。

这不正是水电人最真实的写照吗?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午夜激情的土地上,多少水电人正是不畏风霜、不俱骄阳、不顾个人辛劳、不计个人得失、毫无怨言、夜以继日,为加速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

也许有人会说:你把水电人讲得太崇高、太伟大了吧!但是我想说:不,事实就是这样。

我想赞颂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水电人有一句自编的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虽有调侃之意,但祖国大地众多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不正是一代代水电人子承传息、共同努力建造的结果吗?那一座座电站、那一排排水渠,不正是象白杨那样生机勃勃、傲然屹立在祖国的山水之间吗?正是有了这群水电人,正是有了这种朴质、团结、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有了为祖国水电事业作出非凡贡献、铸出新的辉煌的力量!白杨精神是水电人的灵魂!我们要继承这种品质,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我赞美白杨,它努力向上,就像水电人挺起刚毅的脊梁。

我更要赞美水电人,他们艰苦奋斗、力争上游,他们是新时期经济建设者的榜样!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在漫天黄沙,杳无人烟的黄土高原上,挺立着一排三五棵白杨。

正是这白杨树,使荒凉的高原不再单调,试着杳无人烟的地界出现一丝生机。

14 白杨礼赞(笔记)

14 白杨礼赞(笔记)

14 白杨礼赞(笔记)1、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3、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4、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6、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所见)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8、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9、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10、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

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笔记

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笔记

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笔记以下是一篇关于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标题:白杨礼赞一、背景介绍《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散文。

文章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为描写对象,歌颂了抗日军民挺直向上的精神风格,进而呼吁在国难当头的年代,我们需要像白杨树那样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

二、理解与赏析文章主题:文章的主题在于通过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的精神品质,进而呼吁人们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要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拟人手法等修辞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形象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敬意和赞扬。

重点段落:文章的重点段落是第四段到第六段,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解析:文章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其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个人观点与心得体会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在困难面前要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的重要性。

同时,文章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像白杨树一样,立足于恶劣环境,不断生长壮大,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价值。

四、应用与行动学习《白杨礼赞》,不仅要理解其内容和主旨,更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传播这种精神,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关联与扩展关联其他课文:本课与《藤野先生》有一定的关联。

两篇文章都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

《白杨礼赞》中描绘的抗日军民的形象,与《藤野先生》中描绘的那些为了国家命运而奋斗的先烈们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扩展阅读推荐:在阅读本课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抗战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如《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等,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感悟。

文章开篇,作者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让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接下来,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般的高原风貌,突出了其“雄壮”“伟大”但又“单调”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杨树的出现,就显得更加“不平凡”。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通过这些描写,白杨树挺拔、正直、团结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白杨树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则展现了它的质朴和纯洁。

白杨树不仅外形美,更具有内在的精神美。

作者指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在这里,作者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北方农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他们就像白杨树一样,质朴、坚强,为了生活和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

同时,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它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文中还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作者写了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但它“却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象征”,与白杨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白杨树的高尚品质和象征意义。

而通过对黄土高原景色的描写,也烘托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和傲然挺立。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白杨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意。

白杨树不仅仅是一种树,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的笔记,供您参考:
1. 生字生词:
坦荡:广大无边,这里指平坦宽广。

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虬枝:盘屈的树枝。

晕圈:太阳周围的模糊光圈。

2. 主题思想: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3. 段落分析:
第一段(1-4):描绘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烘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段(5-6):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第三段(7-8):通过对比手法,强调白杨树与众不同的美。

第四段(9-10):赞美白杨树,强调其象征意义和艺术美感。

4. 写作特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暗示其象征意义,引发读者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和感悟。

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对比白杨树与其他树木的不同之处,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美感和精神内涵。

语言优美、生动: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 课后思考:
思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应用和启示?
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描述一种物体或人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部编版八上 语文《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上 语文《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一、作者简介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三、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大毡.(zhān)开垦.(kěn)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qián)滋.(zī)暗.(àn)长无边无垠.(yín)诸.(zhū)如倦.(juàn)怠.(dài)婆娑.(suō)丫.(yā)枝恹.(yān)恹欲睡虬.(qiú)枝参.(cān)天初融.(rónɡ)秀颀.(qí)地壳.(qiào)晕.(yùn)圈2、解释词义。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

颀,高。

四、结构层次第一层: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层: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近日,我学习了茅盾先生的著名文章——《白杨礼赞》,学习同时,随课堂记录了点点滴滴。

一、原文解读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总会让人有种昂扬向上的活力。

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透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息的革命精神。

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贯穿全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让你流连于字里行间,无意往返。

读完全文,不由你不由衷的赞叹。

三月的白杨,娇柔可爱,白青色的树干滑滑的,枝头新绽的嫩叶,绿中透着紫红,似襁褓中的婴儿,撩人一缕温柔。

嫩杨一日一样,嫩绿的叶芽瞬间变成金绿色的阔叶,在风中扭着欢快的迪斯科。

枝叶摇出的笑声“喇喇……”引人以无限的遐思。

哦,嫩杨。

你头顶有喷火的红日,根部植扎在肥沃的土壤,雨露为你洒下乳汁,大地为你更换时装。

你怎能不无忧无虑的成长呢可你毕竟太脆弱。

我想大自然就应赋予你怒吼的狂飙,滂沱的大雨,划破长空的电闪,震耳欲聋的雷鸣。

你就应向枣树那样坚硬,松柏那样耐寒,柳树那样婀娜。

脆中有硬,硬中有情。

这就应是你全部的性格。

正如老先生在《茅盾后记》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儿女,我相信他们不久就能够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坛上有更完整而伟大的表现。

”由此可见,老先生不仅仅是在赞叹,并且在我们身上看到祖国的未来。

并寄予无限的期望。

二、延伸阅读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Y呢,一律向上,并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读到那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楼林立,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却不见了!我不禁诧异,思索再三,才想起来白杨树是在我以前的家旁,在我曾经的窗前,现在我已搬家,这一刻不禁让我怀念曾经陪伴我学习的白杨树。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3篇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3篇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3篇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1在漫天黄沙,杳无人烟的黄土高原上,挺立着一排三五棵白杨。

正是这白杨树,使荒凉的高原不再单调,试着杳无人烟的地界出现一丝生机。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白杨的枝、干都是笔直的,挺立的、向上的。

就连它的叶子,也是一片片向上的,没有一片斜生,更不用说倒垂了。

这看出了白杨树那种精神——积极向上、顽强、坚韧不拔。

正是这种精神,使白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仍能坚持生长,并且生命力顽强。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我看来,白杨的不平凡也许正来自于它的普通。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植物几乎无法生存,但是白杨存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很普通,这就不得不让人起敬。

白杨是普通的树,但它坚强向上,就变得不平凡。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普通的,只要我们努力、顽强拼搏,就会变得不平凡。

所以,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但是我们可以活得不平凡!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2《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是我初二学过,它是最给我鼓舞的一篇文章,茅盾先生描写的“白杨礼赞”,会使你懂得应该对什么样的人献上你的敬意,让你知道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让你体验人生,有所感悟。

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从文章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都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扣,对抗着西北风。

这显然是在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同时也象征着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坚强不屈的品质。

这种精神和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我最喜欢的几句话是: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的盘族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笑,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途斜出”之*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健康,再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完全或毫不掩饰地赞美了“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

它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永存常青,同时也在夸赞抗日军民的精神永存。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于1941年。

这篇散文以白杨树为象征,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并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精神,并从形美、神美两方面来具体描写。

在文章开头,作者点明了白杨树“不平凡”,这为后文对白杨树的赞美埋下了伏笔。

接着,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等方面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最后,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的崇敬之情。

在写作手法上,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等方面的描写,逐步展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表现力。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和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通过文章中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特点、形态特征以及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白杨树一样,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总之,《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的崇敬之情。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还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

我相信这篇文章将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白杨礼赞课文笔记

白杨礼赞课文笔记

白杨礼赞课文笔记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

这篇文章以白杨树为象征,歌颂了北方农民的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主要笔记:
1. 文章结构:
•文章开头就点明了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

• 中间部分,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形态、生长环境等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结尾部分,作者用激昂的语调呼吁人们学习白杨树的坚韧精神,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2.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白杨树这一象征,歌颂了北方农民的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

•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描述,表达了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3. 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描述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以及它所代表的精神意义。

• 接着,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形态、生长环境等,并通过这些描述进一步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最后,作者呼吁人们学习白杨树的坚韧精神,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4. 写作手法: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展现得淋漓尽致。

• 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白杨树作为北方农民坚韧精神的象征。

• 作者运用了抒情手法,通过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5. 个人感悟:
•通过阅读《白杨礼赞》,我深刻体会到了北方农民的坚韧精神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我们要学习白杨树的坚韧精神,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篇1我这天看了一篇课文,名叫《白杨礼赞》。

课文中有一段话让我震撼。

这段话是这样写的: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这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这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我也赞美他。

白杨树是那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就和边疆的人民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我从看了这篇课文起,我认识了白杨树。

我,也要高声赞美他。

在今天上午的阅读课时我读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其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让我感触最深。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象征着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坚强,正直,朴素,严肃,这些都是白杨的品格;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常常大风肆虐,没有水,在这种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没有一种植物生存了下来,唯有白杨树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白杨树这种品格在我们先烈的身上体现了出来:在穿越雪山时身上很滑,一不小心就掉下山的危险,战士们的鞋太旧了,在寒风呼啸,鹅毛大雪的天气下,脚冻的有疮了;没有粮食吃,战士们只能吃雪。

可是他们很坚强,最终走完了长征。

白杨是一个多么坚贞不屈,坚强,朴素,顽强的植物啊!我们一定要学习它的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一、文章概述《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

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外形、生长环境、内在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和赞美。

同时,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形象进行拓展和升华,将白杨树与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突出了其象征意义。

二、重点字词1.注音:挺拔(tǐng bá)、伟岸(wěi àn)、傲然(ào rán)、楠木(nán mù)2.词义:(1)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2)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3) 旁逸斜出:向旁边伸出。

(4) 不折不挠:不屈不挠。

三、重点句子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3.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构第一段:点题——礼赞白杨树。

第二段: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及外形特点。

第三段: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再次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六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白杨树所象征的意义。

五、写作特点1.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形象进行拓展和升华,将白杨树与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突出了其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个人心得范文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个人心得范文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个人心得范文1大多数人都见过白杨树吧?今天我读了一篇茅盾先生写到《白杨礼赞》。

文章主要说的是作者茅盾先生在车上看见了:一片片的黄土和好似波浪的麦田,那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还有那一排排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它们好似一个个哨兵,但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它是那么的普遍,不被人重视;它又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作者又联想到了在华北平原上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接着他又想起了北方的农民,与白杨树是多么的相似。

作者为这朴实无华的白杨树给震惊到了,我也被那坚强不屈的白杨树给感动到了。

读完我便开始思考:白杨树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这样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白杨给了我们做人要朴实,不要太奢华,我们也要坚强不屈,不可以轻易的放松,这意味着只要有坚强朴实,才可以像白杨一样永垂不朽,以后我不可以在一退再退了,我也要学习白杨,崇尚白杨,学习白杨的坚强,学习白杨的朴实。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白杨礼赞》读书笔记个人心得范文2茅盾作为我国著名作家,在他手下的美文不计其数,就像《白杨礼赞》、《风景谈》等,让我得到了极大的启发,《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白杨树,在西北最常见的树,他很普通,但绝不平凡。

这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紧靠拢成一束。

这是伟岸的树,它坚强不屈与挺拔,更别提它的正直、朴质与严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平坦的路上见到一排白杨树,它象征着北方朴素的农民,象征着北方严肃的战士,保护着这片土地。

在我的认知中,树枝是树,但对于矛盾来说,这白杨树虽然是棵普通的树,但它绝不平凡。

它倔强,力争上游;干、枝紧紧靠拢成一束直直向上生长,一直长成参天大树,对抗着强烈的西北风。

它可能没有婆娑的姿态,不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也不缺乏温和,更别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礼赞的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的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的课堂笔记一进教室,就感觉今天的语文课会很有趣。

老师站在讲台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旁边还放着一本翻开的课本,上面正是。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走进茅盾先生的。

”老师的声音清脆响亮。

我赶紧翻开自己的课本,心里满是期待。

我先看到的是文章开头对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描写。

那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比喻可真妙啊。

老师说:“你们想想看,就像咱们平常看到的那种大毯子,只不过这个毯子是由黄土地和绿色植被组成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旁边的小李立马举手回答:“老师,这说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很广阔,而且有点单调又有点生机。

”老师笑着点头:“非常好,小李同学很会思考。

这就像咱们生活中的某些人,他们虽然处在看似普通甚至有点乏味的环境里,却能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

”我听了,心里暗暗赞同。

这白杨树就像那些在平凡小镇上努力生活的人,虽然周围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是他们依然活得有滋有味。

接着,我们看到了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哇,这描写就像把白杨树直接画在我眼前一样。

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白杨树的样子。

我闭上眼睛,脑海里就出现了一棵高高瘦瘦、枝干笔直的大树,它的树枝全都朝着天空生长,充满了力量感。

同桌小声嘀咕:“这白杨树怎么长得这么规矩呢?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

”我听了,忍不住笑了出来。

可不是嘛,这白杨树就像那些纪律严明的士兵,站得笔直,充满了威严。

这时候,老师又问:“那茅盾先生这样描写白杨树的外形,仅仅是为了写树吗?”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小王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不是。

这白杨树的外形象征着一种正直、团结向上的品质,就像那些有着高尚品格的人一样。

”老师大力表扬了小王。

再往后读,我发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越来越浓烈。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

作者开篇就直接点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迅速进入主题,引起对白杨树的关注。

接着,作者通过描绘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展现了其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姿态。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这里的高原景象辽阔而荒凉,然而就在这样的土地上,白杨树却能“傲然地耸立”,它的出现,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在描写白杨树的外形时,作者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等语句,生动地刻画出了白杨树挺拔、整齐的形象。

这种外形上的特点,也象征着北方农民的正直和团结。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白杨树的“力争上游”,“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这种向上的姿态,正是北方农民积极进取精神的写照。

文中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了白杨树的质朴和坚强。

楠木是“贵族化的”,而白杨树则是“平民化”的,它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品质。

作者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人民的赞美,也批判了那些轻视民众、追求虚荣的人。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不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这一植物,更是在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农民,歌颂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和英勇无畏。

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而北方的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劳作,保卫着自己的家园,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默默奉献。

此外,这篇文章还让我思考了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白杨礼赞课文阅读笔记

白杨礼赞课文阅读笔记

白杨礼赞课文阅读笔记白杨礼赞课文阅读笔记1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普通却不平凡,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坚持着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的凛冽。

他在延安生活的五个月,耳闻目睹在XX领导下抗日的人民的沸腾生活,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远大的前途。

他经过对白杨树内在品质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以及我们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XX精神。

经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首先联想到了当今的铁路工人,尤其是像济南工务机械段从事铁路大修工作的干部职工。

这是一支半军事化管理的队伍,他们以宿营车为家,以工务机械车为伴,长期流动驻扎在铁路线上,不分昼夜地进行着清筛、换轨、钢轨打磨等施工作业。

冬天的线路上寒风刺骨,夏日的钢轨能够把生鸡蛋烫熟,可他们也像那一排排的白杨,不畏惧严寒和酷暑,舍小家顾大家,用他们坚守和默默付出,保障着线路的安全畅通和旅客的便捷出行。

白杨树应对恶劣的生长环境,把根扎得更深,把枝干挺得更直,不断地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而铁路大修人也是如此,从之前的“铁锨、洋镐、扒子”三大件,到此刻的清筛、换轨、焊轨、换枕全部机械化,他们克服了多少难题?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多少贡献?他们像矛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普通却不平凡!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对你笑!面临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有时候我们所缺乏的就是坚强。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每读一遍对自我都有很大的鼓励,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当学习白杨树的内在品质,弘扬抗日前辈们的XX精神,戒浮戒躁,坚持自我,迎难而上!白杨礼赞课文阅读笔记2我这天看了一篇课文,名叫《白杨礼赞》。

课文中有一段话让我震撼。

这段话是这样写的: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这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白杨礼赞(笔记)
1、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3、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4、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6、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所见)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8、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9、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10、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

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

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

1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讨论发言,明确:
①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②作者抓住以上这个总特征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

如:
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1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13、课堂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

写高原景色,一
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

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14、第7自然段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15、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

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16、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7、“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18、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19、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

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

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20、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