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策略

合集下载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是与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等方面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培养要求(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2)掌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3)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本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国民教育系列应届和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或本科同等学力)。

三、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实行学分制,最长不超过3年。

攻读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生须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4学分。

培养方式采取全脱产学习方式。

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高等学校与农业主管部门、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

四、培养方式1、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研究生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顶岗实践等方式进行实践研究。

其中实践研究不少于1年。

2、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

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1、课程设置全学程安排34个学分。

其中课堂教学26学分(共424学时),包括公共课10学分、领域主干课10学分、选修课6学分。

专业技术实践8学分,要求结合本专业工作,申报并实施1项具体的科技研发或技术推广项目,并完成学位论文。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一、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特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培养应用型农科人才的新型学位类型。

它是学位制度改革的新产物,是农科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实践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所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培养对象的学习心理上,由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4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更为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实践价值。

具体表现在:其一,理论要具有对实践活动的直入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能够直接回答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

其二,理论要具有和实践的高度贴近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而不是仅仅在宏观维度上展示实践的一般性。

其三,理论要具有向实践转换的快捷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无需经过多少转换环节就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工作,而不是一种建立在假设前提下的纯理性逻辑构想。

(二)差异性。

这里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是毕业时间不同,有的毕业几年,有的毕业十几年,有的毕业二十几年;二是年龄差异大,年龄小的有二十几岁,年龄大的有四十几岁,甚至五十岁;三是职业与工作单位不同,农业推广硕士学员有的是来自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干部,有的是来自高等学校的教师,有的是来自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有的是来自政府机关的干部。

学员在工作经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三)职业针对性。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出:专业学位是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

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代码:095110)为规范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一)本领域主要培养农村与区域发展及相关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毕业后能够胜任农村与区域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农(林)业资源利用、农(林)业教育、农(林)业技术推广、农(林)业生产资料生产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二)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集体主义观念,热爱祖国,热爱农(林)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立足“三农”和生态建设,积极为我国农(林)业现代化和农村(林区)经济发展服务。

(三)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经济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林)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林区)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备阅读本专业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建立适合农村(林区)与区域发展领域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正导师由校内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聘任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领域专家做为副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一)课程设置本领域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本领域特点设置。

北京林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教

北京林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教

北京林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教培养目标和招生领域农林经济治理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村和生态建设有关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培养德、智、体全面进展的有良好思想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习惯社会进展和现代农林业化建设需要,把握农林经济科学、要紧为农业推广单位和治理部门,专门是为农业推广第一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村进展和农村林业治理和技术人才。

连续教育学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代码:470100)2009年在农村与区域进展(470110)领域招生,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治理方向。

培养要求:1.进一步学习和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差不多原则;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困难奋斗、求实创新、能主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进展服务。

2.把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有关的治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把握解决农业咨询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与区域进展治理工作的能力。

3.差不多把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农村与区域进展领域的外文资料。

办学特色1.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高。

专业教师理论基础坚实,与实践有着广泛接触,授课质量高。

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可有效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专业素养以及具体专业技能。

2.丰富的校友资源。

硕士班面向全国招生,学员要紧来自林业行业中高层治理人才,由此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利于学员人脉关系的建立。

同时,有利于学员们与业内林业经济治理系毕业生形成良性互动,丰富自身校友资源。

报考条件2010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样应有学士学位),具有农业推广与农村进展有关实践体会的在职人员能够报考。

2010年我校不同意专科生报名。

学习方式及年限一样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学习方式。

学习年限从入学到获得学位一样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中国海洋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着重传授农业推广理论和现代农业信息传播技术和方法,拓展适应农业推广、农村发展实际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知识,培养出能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学习年限及方式(一)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多不超过5年。

(二)学习方式: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三、课程设置及要求(一)修课要求: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必须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课学习,应修满包括公共课、专业领域课和选修课在内32学分以上的课程。

课程学习应按照所制定的个人培养计划确定的课程进行修课,课程及格成绩为60分。

(二)课程设置(见附件)四、培养方式和环节(一)培养方式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应采用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具有农业推广实际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与校外导师(即农业推广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校外导师由院(系)进行任职资格审查后,报研究生教育中心批准。

2.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在入学三个月内,根据研究方向确定导师。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和指导工作,其中校内导师侧重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包括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位申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侧重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农业技术指导,确保学位论文的实用性。

(二)培养环节1.明确个人培养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学术研究计划与学位论文课题研究计划。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资源利用领域470103)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资源利用领域470103)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资源利用领域470103)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1)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该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三、培养方式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实践研究累计时间不少于12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四、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1、课程与必修环节设置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以下课程的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 30学分。

2、必修环节要求(1)开题报告及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需按时向学院提交培养计划、选题报告各一份。

(2)实践环节:在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研究累计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提交实践总结报告。

五、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1、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四川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四川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四川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为规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术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专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有以下研究领域:作物代码470101园艺代码470102农业资源利用代码470103植物保护代码470104养殖代码470105草业代码470106林业代码470107农村区域与发展代码470110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代码470111农业信息化代码470112食品加工与安全代码470113三、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五、培养方式(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简章2

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简章2

农业推广硕士(MAE)招生简章--------暨农村区域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招生简章农村与区域发展是农业推广硕士(MAE)的一个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类型完全相同,且与农林业技术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硕士学位。

主要为行政管理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等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专业基本概况:1999年国家教育部增设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代码:095110)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招生计划50人二、研究方向:1、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2、县域经济与乡镇(小城镇)管理3、农产品营销与物流管理4、农村人力资源与战略管理5、农村财税与会计6、食品加工与安全三、培养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当代发展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包括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人类学及发展管理等范畴在内的综合的分析方法;3.具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农村区域、社区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技能;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当代发展学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5.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报考条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以报考:1、2012年9月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

2、2010年9月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同时本科在读的同等学历人员。

五、考试1、考试科目:共四门政治、英语二、农业知识综合四、管理学原理六、培养管理及学位授予1、培养费:考前辅导费用4500元.(考不上不退) 、考研咨询费用30000元(考不上全部退还) 、入取后学:一般学校都免收学生学费(全公费),同时,每月还会给学生400-600元生活补助。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现状分析_秦发兰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现状分析_秦发兰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五”重大、重点项目(06A0300a )我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及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收稿日期:2008-03-26作者简介:秦发兰(1967-),女,研究生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

高等农业教育,2008-07,07:73-76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2008-07,07:73-76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现状分析秦发兰,汪 华,柴 倩,胡承孝(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农业推广硕士是农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类型。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将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科技进步、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学校赢得社会支持及更好地服务社会发挥了桥梁作用。

通过分析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稳健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现状;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08)07-0073-04 一、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分析(一)招生单位快速扩增,生源竞争更趋激烈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单位从2000年的首批24家,发展到2007年的62家,分布于除西藏、青海两地之外的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培养单位从农林高校(研究所)到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科类大学,基本有农学学科或涉农学科的单位都可以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生。

其中,非农高校29所,比例达到46.8%。

非农高校的加入,使得农林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生源争取方面可能产生更大的压力。

农林高校的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招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生源质量差,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大量调剂生源。

在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培养没有与职业资格紧密联系之前,非农高校由于其品牌优势,他们在经过短期的适应与调整后会快速发展,会对农林高校带来很大的生源挑战,农林高校的招生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培养成本也会进一步增加(表2)。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硕士专业培养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管理和决策能力,能够在农业推广服务机构、政府农业部门、农村发展项目管理组织等单位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农业推广理论、农村发展理论、农业经济学、农业统计学、农业社会学、农业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以打下学科基础;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农业政策与管理、农业科技与农村发展、农村社会组织与发展、农业市场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增强专业知识和能力;3.实践教学:包括农村调查方法、农业推广案例分析、农村发展项目实施与评估等实践教学,以提高实践能力;4.学术研究:包括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学术前沿讲座、学术研究与创新课程等学术研究课程,针对当前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三、培养方式本专业采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学制为三年。

学生将在规定学制内完成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并参加学术研讨、科技创新等活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和农村调研,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四、培养方法1.学术导师制:每位研究生将被分配一位学术导师,负责指导其进行科研和学术活动,并对其选题、论文等进行审核和指导,促进学生在培养期间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2.课程学习:研究生将在规定学期内完成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学习,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并按要求考核,以达到培养目标;3.实践教学:学生将参与农村调查、实践教学和农村发展项目实施等实践环节,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术研究:学生将参与学术研讨、科技创新等活动,深入研究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并进行科研成果输出;5.评价方法:采用考试、论文、实习和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形成完整的培养评价体系。

五、招生要求1.获得相关本科学历,具有农业或相关专业背景;2.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3.具备良好的学术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4.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农业推广人才教育策略

农业推广人才教育策略

农业推广人才教育策略〔一〕加强招生宣扬力度招生宣扬历来是各院校招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宣扬的效果直接影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

学院领导也充分熟悉到招生宣扬的重要性,逐年加大对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宣扬工作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投入,为宣扬工作顺当进行供应坚实保障。

针对水产农业推广硕士报考群体小、生源类型多、个体差异较大、优劣势较明显、专业实践力量强等特点,大连水产学院实行了多种宣扬方式,立体式多层次地进行了招生宣扬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水产农业推广硕士作为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专业方向明确,大连水产学院把各省市与水产、渔业相关的单位作为了招生宣扬的重点。

每年讨论生部都委派专人奔赴省内外各相关单位,向单位负责人具体介绍学校招生规章、学科设置、讨论生培育流程等详细状况,使他们意识到渔业领域人才培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充分了解学院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培育机制,全力支持学院的工作。

在长期办学与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大连水产学院与诸多大中型企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同时,讨论生部也与各教学单位进行合作,常年聘请由各学院选派出的优秀讨论生导师分赴全国各地进行宣扬。

目前所招收的农业推广硕士一般是具有三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阅历的往届生,他们在各地方已有肯定的社会关系,所把握的信息资源也是第一手的,因此托付这些在读和已取得学位的农业推广硕士讨论生在所在地区、单位进行宣扬引导,关心学校猎取更多更好的生源。

媒介宣扬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尤为显得重要,为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学校每年都在具有影响力的教育网站和相关平面媒体上做到做足宣扬以拓宽生源。

〔二〕规范复试和录用工作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实行全国联考,通过初试考察考生的基础学问把握状况和专业技能水平,而复试对于保证所录用考生的质量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为此,学校制定了《大连水产学院农业推广硕士讨论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

复试前学校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复试过程则注意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力量、动手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和科技创新力量等,也更加突出对专业学问的实际应用和专业力量倾向的考查;同时还注意对考生爱好、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考查,以培育高层次高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策略

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策略

02
强调核心课程
重点介绍农业推广硕士的核心课程和 培养目标,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和 实用性。
03
突出实践环节
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和特色,介绍 实践项目、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等方 面的优势。
开展宣传活动
建立宣传渠道
通过校园宣传、社会媒体、线上线下招生宣传活动等多 渠道扩大招生宣传范围。
加强与考生沟通
及时回复考生咨询和疑虑,建立与考生的良好沟通机制 ,提高考生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课程设置
该科研院所的农业推广硕士课程设置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 养,同时结合实际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招生策略
该科研院所通过内部推荐、考核选拔等方式进行招生,同时给予录取学员一定的奖学金和 科研项目支持,以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报考。
某地区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策略案例
目标人群
拓展生源基地
积极与地方农业部门和涉农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为考生
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03
增加推免名额
通过增加推荐免试名额,选拔具有突出表现和优秀潜质的生源,提高
整体生源质量。
03
招生策略实施
制作招生简章
01
确立明确的招生对象
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考生,制作具 有吸引力的招生简章,突出农业推广 硕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增加 ,招生专业和领域也逐渐拓宽,但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招 生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02
招生策略制定
确定招生目标
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01
农业推广硕士主要面向农业领域,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农业科技
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
黄月艳;孙信丽
【期刊名称】《中国林业教育》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9年5月审议通过了《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00年6月下发了《关于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做好2000年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批准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24所高等农林院校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试点单位,并于2000年10月举行了全国联考,开始了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首次招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对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处于试点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摸索,笔者现就此谈点初步看法.
【总页数】3页(P33-34,28)
【作者】黄月艳;孙信丽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通知 [J],
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茶叶所教学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通知 [J],
3.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 [J], 黄月艳
4.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茶叶所教学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通知[J],
5.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教学点2011年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策略
本文作者:王凤忠欧百钢晁伟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位教育处副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业推广硕士(MasterofAgriculturalExtension)专业学位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该学位的设立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完善了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

自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农业推广硕士报考考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全国共有13283名考生报考农业推广硕士,录取考生7528人。

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全国有70所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单位招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其他专业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起步较晚,但各培养单位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招生方面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暴露了部分问题。

一、录取现状分析
1.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比例基本平稳
全国报考农业推广硕士的人数由2001年的3209人增加到2008年的13283人,2007年报考人数首次突破1万人(见图1),9年来总报名人数为62236人,平均每年递增34.9%;录取人数也由2001年的1611人增加到2008年7258人,总录取人数为39140,平均每
年递增38.9%;录取率由2001年的50.2%增加到2009年的54.6%,其中2003年曾经达到86.1%,而后几年逐渐降低,平均录取率为62.9%。

经过10年的发展,农业推广硕士报名人数、录取总数都在逐年增加,其品牌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加,而录取率也由发展初期的引导型回归理性。

2.招生单位增加迅速,单位招生量略有起伏
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单位从2001年的首批24家,发展到2009年的70家,分布于除西藏、青海两地之外的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培养单位从最初的以农林高校(研究机构)为主到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科类大学,有农学学科或涉农学科的单位都可以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生。

其中,非农高校34所,占全部招生单位总数的48.6%。

每年单位录取数总体持平,2001~2009年平均每年每单位录取人数为92.9人,2009年单位平均录取人数为104人,比2008年增加近10人。

3.招生单位录取规模不一
自2001年始,由于各招生单位招生宣传和重视程度不同,录取规模严重不一。

超过100人的单位和低于20人的单位数以及录取规模在20~150人之间的招生单位数基本各占30%。

2008年,招生单位在录取规模分段图上呈“W”型分布,即录取人数超过100人和低于20人的单位最多,在50~80人数区间的单位数呈现一个小高峰。

2009年,在70个招生单位中,录取人数排前10名的单位合计录取2996人,占总数的41.3%。

录取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单位共有28个,合
计录取5756人,占录取总数的79.3%。

录取人数少于30人的单位共有21个(占单位总数的30%),合计录取242人,占录取总数的3.3%。

4.招生领域快速拓展,领域间冷热不均
2001年首次招生时,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共有4个领域,分别是种植、养殖、林业、渔业,2002年增设农业机械化领域,2003年增设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2005年分解种植领域为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4个领域,养殖领域分解为养殖与草业2个领域,于2006年新增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食品生产与安全3个领域。

到目前为止,农业推广硕士共有13个领域。

农业推广硕士各个领域中,实际报考、录取情况表明各领域间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传统农业领域,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领域报考人员少,“软科学”领域报考人员多。

2009年全国总共有403个领域点,平均每个领域点录取人数为18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平均录取65人,林业领域平均录取27人,最少的草业领域仅平均录取4人,难以进行课程教学。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45.8%,林业领域(10.1%)和作物领域(7.2%)为主要招生领域,3个领域合计录取全部人数的63.1%。

而植保、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草业4个领域2009年总共录取人数只占9.8%。

同时,各招生单位的招生领域分布也不均匀,2008年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招生单位总数为51家,养殖41家,作物39家,园艺35家,而草业和渔业分别为12家和16家。

5.招生对象复杂,传统领域弱化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设置的领域多,具体领域并没有明确的、细化的职业背景要求,近年来生源职业背景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报考生源毕业于非农(林)高校、非农(林)学科的人多,从事非农业推广、农业技术开发、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多,行政干部比例较高,在工作一线的报考人员少。

2009年以前考生来源主要分为行政干部、科技人员、教师、现役军人、其他等五类,2009年考生来源相比往年更加分化。

据统计,公务员、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是报考农业推广硕士的主要群体,三类人员合计占2/5以上。

6.考生年轻化趋势明显
录取考生平均年龄连续两年下降,2009年比2006年下降了3.4岁。

录取考生中最高年龄与最低年龄历年相差不大。

录取考生的平均工龄同样连续两年缩短,2009年比2007缩短3.8年。

报考农业推广硕士人员年轻化已成为趋势。

2009年录取考生的工龄以1~5年最多,占46.1%;其次为6~10年、11~15年、16~20年,分别占20.7%、16.1%、10.2%,工龄在20年以内的考生约占录取总人数的93.1%;应届毕业生占1.7%。

7.录取考生的学位学历逐年上升
2009年录取的考生中,无学士学位及专科人数的比例较200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有学士学位者比例增加。

通过比较3年录取考生的学位状况,学士学位的比例逐年增加,2009年已达到59.4%。

二、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生源渠道[2]
当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生源不足的现状,与“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对农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存在较大反差。

加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教育部、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招生培养单位各自优势,把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重要性、培养目标、与其他学位的区别等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加以宣传。

加强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的招生宣传力度,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宣传,扩大各类农业从业机构(企业、教学单位等)的宣传。

据初步估计,全国现有农、林、水、牧系统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干部280余万人,研究生学历人员还不到1%,本科生占15%左右。

按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报考条件要求,全国约有42万名农业技术干部可作为后备生源。

稳住31~35岁生源,同时加强对36岁以上生源的宣传,重点对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进行宣传,此类生源正活跃在农技推广的一线,也是我国农技推广的主力。

另外,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条件的变化,加大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招生宣传,加大应用型学位的研究生教育,通过宣传,吸引大批有志于从事农技推广的优秀毕业生报考,有利于农业推广队伍的建设。

其次,各招生单位要探索“联合办学”、“合作培养”的新思路,拓宽生源渠道,与政府部门或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干部继续教育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截至2007年底,农业部门所属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业、农机化四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5万个,按照行业划分,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机构数分别为2.64万个、3.45万个、0.44
万个、1.65万个。

由于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原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大多存在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能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市政府部门、农业教学机构等合作办学,培养一批基层既能用得上又能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就能有效解决基层部门高层次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云南、福建、西藏、黑龙江、辽宁、湖北等农科院合作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生,把北京的专家和各省的优秀师资队伍结合,培养了一批优秀农技推广人员。

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密切联系了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院所的关系,同时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构建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平台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