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子》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孽子》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根源

《孽子》为台湾作家白先勇所著,它是白先勇创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独特的一部作品,被法国书评家雨果·马尔桑赞誉为一出“将悲剧研成金粉的歌剧。”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了一群聚焦在台北中央公园里的沦落少年——“青春鸟”,细腻的描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以及他们被社会、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故事以这群下层同性恋者的生活为主,旁及隐身于各行各业的同性恋者。一段段同性恋曲,反映出同性恋者族群被家庭、学校、社会放逐的边缘处境,呈现出同性恋者身体与心灵双重流亡的困境。小说通过叙述两代间因同性情欲而产生的冲突,传达出期望沟通谅解与社会接纳的殷切之情。

在现代社会,同性恋依然不能为人们所接受,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封建制度下的社会,所以他们只能躲藏着,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王国。书中这样描述他们的王国:“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我们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受尊重,我们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挡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

在这个王国里,无论是充满激情的“青春鸟”,还是被称赞羡慕的“龙凤传奇”,都免不了其悲剧性结局。比如龙子与阿凤。“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是对他们两个爱情的最好诠释。龙子的爱,充满着征服与占有欲,霸道而任性。他一心想与阿凤长相厮守,建立一个小家,然后阿凤可以安安稳稳地守在家里。但不幸的是,在阿凤的世界里永远都是自由第一。他可以爱一个人但是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停下追逐自由的脚步。最终,观念的冲突终究不能让他们做出退让和妥协,气急攻心的龙子一怒下杀死了他最心爱的人,用这种方式把他们之间的感情彻底化瞬间为永恒。他们之间的轰轰烈烈换来的是结局的惨痛和血腥。而奠定本篇作品的悲剧性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无所依。在《孽子》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鲜活的,他们的悲剧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其自身决定的。在《孽子》的开头就是李青因为和学校管理员发生性行为被学校发现而开除学籍,他一方面肯定自己的情感,敢于表

达。但是,他内心里还是迷茫的,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追求的感情还是身体上的安慰。他肯定自己,却找不到肯定自己的途径,也找不到正确的感情寄托。同样,像老鼠,小玉,吴敏这些人物,他们无一不是勇敢的,敢爱敢恨,但是他们的感情意识都是模糊的,找不到真正的途径去面对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恋人。他们是不羁的,但也是绝望的,悲观消极是他们的共同心理。在这种悲观消极的影响下,他们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找到出路。

郭公公曾经对李青说,“你们是一群失去了窝巢的青春鸟,如同一群越洋过海的海燕,只有拼命往前飞,最后飞到哪里,你们自己也不知道。”他爱每一个孩子,但却无法把他们从苦难中救出来。他们都是悲剧性的人物,被垃圾一样看待,漂浮不定,时刻都没有安全感,同时显得奴性和被动。但《孽子》中的这一群少年,他们不曾真的从心里堕落。他们向往自由,向往别人对他们情感的认可,他们心里都怀着自己对于苦难生活紧存的一点点温暖和希望。他们之所以悲剧,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与整个社会甚至是和他们的圈子不相调和。他们肯定自己,承认自己,但是却看不到希望,也冲不破别人的束缚,于是只能甘为别人成人世界的玩物。从这一群少年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未成年的他们,作为有特殊性取向的他们,没有在最需要的青春期获得应有的关心和安慰,反而是早早的被抛弃。但即使是这样,这群少年不曾放弃梦想。也许这不是很符合悲剧的意义,但却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最真实的悲天悯人。讲“悲”不是于作品中渲染漫天的泪水,而是让主人公坚强的面对苦难,这种坚强中的隐忍和坚持,才是我们能看得到的、体会的到的大悲。

第二,父权主义下的亲情悲剧。《孽子》中写道的关于底层的痛苦,很重的比例都是写到家庭的影响。在家庭的影响中,最重的比例便是写“父子矛盾”。在伦理中国,父亲是拥有权力的绝对权威者,具有不可侵犯性。而他们的儿子们,却要追求自己感情的自由。当他们的同性恋行为突然袭击了这些将传统道德内化为个人要求的父亲时,李青、王夔龙的父亲们也不约而同地绝望地放逐了儿子,使他们只能“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于街头”。在父辈的眼里,这些孩子是异类,是悖于伦理的,而貌似伦理的力量也大过了亲情。事实上,这些道德的执行者在子辈最需要亲情之时,却挥着道德的“自卫枪”将他们逐出了家门,使他们无所依傍,甚至使热血沸腾的生命饮恨而去,从而轻易地践踏了生命和尊

严。人世间的很多悲剧也许都是因为观念、道德的冲突而酿成的,即使是亲情有时候也不得不拜倒在观念的束缚下。如果说,亲情是失意之人最后的港湾,那么《孽子》中这样一群青春鸟,却自始至终没有得到亲情的包容和安慰,只得郁郁而终。

第三,旧社会观念下的爱情悲剧。龙子要挖出阿凤的心,而阿凤坦然的接受,不害怕死去,也不去反抗。他只是顺从于心爱的人将刀插进他的心脏。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他们的感情至真,至诚,不带任何杂质的唯美之恋。然而,阿凤在最后的一刻终于获得了完全的自由。龙子经常说是阿凤抢走了他的心,但是当阿凤没有任何的抵抗让爱人取了心脏之时,我们才明白,其实真正丢掉心的人,不是龙子,而是看似不羁却执着守护爱情的阿凤。最终,龙子抱着死去的阿凤,声声悲号。龙子和阿凤之间的悲剧,更多的是由其自身的情感和旧社会观念差距造成的。而他们之间面对的社会压力在两人的分歧面前也成为无关紧要。而这样的人间悲剧,也正是人性的善与恶之间不断的对抗之体现。

第四,同性恋的社会悲剧性。儒家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同性恋一向被人鄙视。白先勇通过这篇小说对同性恋者的思想、生活和感情世界做了客观描述,他要使人们了解同性恋者也跟任何人一样,都需要爱情、友谊和沟通。而这部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同性恋者遭人冷眼相待的境遇,他们始终不被社会所接受,也就必然无法进入社会的潮流。

小说名字“孽子”,其实这个“孽”是相对于大众群体的主流观念而言。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个社会,他们自然成为了一种“孽”。孽子,是他们注定的一种称谓。他们拒绝婚姻,拒绝男女之情,而孤独的选择躲在最黑暗的角落和同性“偷偷的相爱”。这一个“孽”字其实就点出了,这些少年与自己亲人的彻底决裂。但是这种决裂绝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是他们无法和传统文化调和的结果。也许是宿命注定,也许是身不由己。

《孽子》中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都带有明显的悲剧性。无论是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放逐之间成长矛盾,还是在追求自由与追求爱情中的不断取舍,都表现出白先勇想要表达的“人”本身存在的悲剧性一面。他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给们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感情故事,呈现着一个真实的底层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