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0ce7f9f24693daef5ef73d4b.png)
(二)抑郁发作
• 预防病人自杀,认真做好安全检查 预防病人自杀, •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做好心理支持护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病人表述自己的想法, 理,鼓励病人表述自己的想法,阻断负向思考 • 安排于宽敞明亮的大房间,适当布置一些花草,以 安排于宽敞明亮的大房间,适当布置一些花草, 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 督促病人进食,洗漱,活动和睡眠 督促病人进食,洗漱, • 督促病人按时服药。 督促病人按时服药。
五、护理措施
• (一)躁狂发作
• 提供安全和安静的环境 • 督促做好饮食、休息睡眠以及个人卫生护理 督促做好饮食、 • 协助患者参与建设性活动,避免破坏性行为 协助患者参与建设性活动, • 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学习自我控制 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 • 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注意观察药物反应 督促患者按时服药, • 严密观察 , 及时发现暴力行为的先兆表现 , 及早采取 严密观察,及时发现暴力行为的先兆表现, 安全措施
• 认知障碍 • 夸大 • 自我评价过高 • 躯体症状 • 睡眠需求下降 • 食量增加 • 性欲亢进 • 自知力缺损 认为自己精神状况良好, 认为自己精神状况良好,否认有病 • 严重时可以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和行 严重时可以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 为紊乱,内容以情感高涨为主导。 为紊乱,内容以情感高涨为主导。
三、临床表现(一)躁狂发作
三高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持续一周以上。 三高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持续一周以上。 • 情感高涨(心境高涨) 情感高涨(心境高涨) 内心体验:持续存在的兴奋、喜悦。 内心体验:持续存在的兴奋、喜悦。 表现:表情愉快。愉快心情具有感染力。易激惹。 表现:表情愉快。愉快心情具有感染力。易激惹。 • 思维奔逸 体现为思维敏捷、语速快、语量多、随境转移、出现音联、意 体现为思维敏捷、语速快、语量多、随境转移、出现音联、 联和韵联。 联和韵联。 • 意志活动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 意志活动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力旺盛,活动增多,兴趣广泛,可出现轻率行为、攻击行为。 精力旺盛,活动增多,兴趣广泛,可出现轻率行为、攻击行为。
《心境障碍》PPT课件
![《心境障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30866e4a7302768f99392f.png)
.
27
4、躯体症状
①精神萎靡、疲劳、乏力。 ②食欲减退、便秘、体重下降。 ③睡眠障碍,早醒。 ④全身不适,慢性疼痛。 ⑤性欲减退、闭经、阳痿
.
28
5、无自知力。
.
29
6、病程特点
①30岁以后发病。 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③好发于秋冬季。 ④平均病程6-8个月。 ⑤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
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下列几个内分泌轴功 能紊乱。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
4、心理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抑郁的致 病因素。
5、神经影象及电生理:无特异性改变。
.
7
三、临床表现:
(一)躁狂发作 (二)抑郁发作 (三)混合发作
.
8
(一)躁狂发作
.
3
心境
是指一种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
4
心境障碍的分类
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躁狂症 和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具有躁狂和抑郁交替发 作的临床特点。
.
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血缘关系: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
2、神经生化: 5-HT、NE、DA、GABA。
.
6
病因和发病机制
3、第二信使系统功能失调:
②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躯体症状如疼痛、植物 神经症状。
③有活着无意义的想法但无自杀的行为; ④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噩梦、睡眠浅。 2、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 3、自知力存在,自感痛苦,求治心切。 4、症状持续2年以上。
.
3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
34
心境障碍的概念
![心境障碍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b93279c50e2524de5187ed1.png)
1.1心境障碍的概念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轻重程度不一,轻者无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轻,重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重;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
1.2心境障碍类型按ICD-10分类,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1.2.1躁狂发作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发作应至少持续1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躁狂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若躁狂反复发作,按ICD-10归类为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表现:1、情感高涨 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基本症状。
典型的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心境轻松、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
其高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言语诙谐幽默,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患者联想的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
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
联想丰富,概念一个接着一个的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 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动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有的表现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性;注重打扮,行为轻率和莽撞,自控能力差。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d1157bd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6.png)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它涉及情感的高涨和低落,包括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类型。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可能导致自杀和其他自我伤害行为。
因此,了解心境障碍的概念、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非常重要。
1.抑郁发作抑郁发作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疲劳、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这种状态可能持续数周到数月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
2.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涉及情感高涨和低落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从极度兴奋到极度低落,甚至在两者之间快速切换。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自我伤害、自杀和暴力行为。
3.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是一种涉及长期情绪低落或高涨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的情感不稳定,包括情绪的波动和情感的极端变化。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的严重受损。
病因学心境障碍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生化、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据统计,50%-80%的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阳性病史。
生化因素方面,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与心境障碍的发生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等也影响心境障碍的发生。
4.诊断与评估诊断心境障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理评估等。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家族史、生活事件、情绪变化和其他症状,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治疗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抽搐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抑郁药、抗躁狂药等。
心理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偏好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严重抑郁发作和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6.预防与康复预防心境障碍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压力和增强社交支持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锻炼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31d557788e9951e79b8927b1.png)
2)单胺氧化酶镇静剂
与三环类抗抑郁剂差不多或更好一点,副作 用稍微少一点 但应用非常少,因为有潜在的严重后果 奶酪、酒、感冒药等会导致严重高血压或 引起死亡
3)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镇静剂
常用药物:氟西汀(百忧解) 作用:提升5-羟色胺水平 副作用:情绪激越、性功能不良或下降 (50%-70%)、失眠和胃肠道不适
3、心理社会的治疗
1)、认知治疗 a、 要求来访者仔细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 并识别思维中的“抑郁性”歪曲 b、 纠正认知歪曲,尽可能用现实思维或 抑郁性更小的思维代替 假设检验
2)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PT)
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学会形成重要 的新的人际关系 a、识别出发抑郁的人际关系的应激源 b、处理4个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或多个 处理人际角色冲突 适应人际关系的丧失 获得新的人际关系 纠正社会技能不足
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三)
焦虑和抑郁的重叠 几乎所有的抑郁者都有焦虑,但却不是每一 个焦虑的人都抑郁 抑郁几乎都跟在焦虑之后,可能是焦虑的一 个结果
焦虑特有症状:忧虑不安、紧张、急躁、发抖、过度担心、 恶梦 抑郁特有症状:无助感、抑郁心境、兴趣丧失、缺乏快乐、 自杀观念、性欲减低 二者共有症状:做最差的预料、担忧、注意力不集中、高警 觉性、睡眠不满意、内疚、疲乏、记忆力差、无价值感、无 望感
2)自杀的危险因素
A、家族史 B、神经生物学 低水平的5-羟色胺与自杀或自杀未遂有关 C、心理障碍 90%的自杀者有心理障碍 60%的自杀者存在心境障碍 D、应激性生活事件 导致自杀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令人感 到羞愧或耻辱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3)自杀的预防和治疗
A、自杀教育 B、自杀危险性的评估 C、如存在危险,解决潜在的生活应激源和存 在的心理障碍的治疗应立即开始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b3597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d.png)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也被称为情感障碍或情感障碍性障碍。
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异常波动,包括抑郁、焦虑、躁狂等。
这些异常情绪可能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心境障碍分为抑郁障碍和躁狂障碍两类。
抑郁障碍是一种情绪低落的心境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沮丧、无助、自责,并且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他们可能会出现睡眠问题、食欲改变、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自杀念头。
抑郁症可以是单次发作,也可以是反复发作的。
躁狂障碍是一种情绪高涨的心境障碍,患者常常感到异常兴奋、多动、不寻常的乐观,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和能量感到异常自信。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冲动行为、快速的思维和语言、失眠以及夸张的行为。
躁狂症也可以是单次发作,也可以是反复出现。
心境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如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个体经历(如创伤、损失等)、人格特征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心境障碍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心境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评估和心理测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
是使用抗抑郁药、情绪稳定剂、抗焦虑药等来缓解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并且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心境障碍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及时的治疗和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有心境障碍的症状,应尽快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第八章心境障碍
![第八章心境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00fdd291d4d8d15abf234e15.png)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 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1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 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 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 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大文豪
海明威
天才科学家 达尔文
大画家
梵高
伟大领袖 丘吉尔
影视巨星 玛丽莲梦露
身边的案例
压力太大 中国富豪选择自杀
据《中国企业家》记者调查并报道,2005年1月 1日,山西鑫龙稀土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赵 恩龙从四层楼跳下死亡,年仅52岁;时隔两天, 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金花股份副董事长徐凯在 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杀,终年56岁。 就在相关调查结束之际,又传出黑龙江辰能哈工 大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总经理赵庆斌于1月13日 跳楼自杀。因为消息封锁甚严,所以未能及时见 报。
• 事实之四:大部分自杀发生在抑郁症状开始改善的 三个月之内,此时个体仍然是抑郁的。与在医院或 者在抑郁的最低谷时相比,个体在这个时候更容易 接近武器以及有更多的能量去实施他们的自杀计划。
• 寓言之五:自杀更多发生在有钱人当中
• 事实之五:对于社会中的不同阶层,自杀率是 一样的
• 寓言之六:自杀是病人的行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节 主要类型
一、抑郁症
“因为我是知识分子, 所以我有一定的医学常 识,我也不忌讳,我在 这儿应该告诉大家,我 得的是抑郁症,而且是 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 每天睡不着觉。我每天 到了早上八点,看到太 阳冉冉升起,别人都开 始上班,自己却躺在床 上无法入睡,非常煎熬”
小崔,听说你抑郁了?
心境障碍的原因
![心境障碍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6276d31bed5b9f3f90f1c6b.png)
心境障碍的原因文章目录*一、心境障碍的简介*二、心境障碍的原因*三、心境障碍的危害*四、心境障碍的高发人群*五、心境障碍的预防方法心境障碍的简介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和有幻觉尧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境障碍的原因行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流行病学凋查结果表明遗传因素是本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先症者家族中同病率为一般人口的30倍,一级亲属的预期发病北海为7.2-16%,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单卵双生子同病率(69-95)显着高于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12-38%)。
患者的子女既使在出生后不久即寄养于正常人家中,日后患病率仍很高。
2、病前性格特征:环性性格特征是发病的基础。
分三类素质:忧郁素质表现为沉静、严肃、遇事认真、多悉善感,遇挫折易陷入消极。
轻躁狂素质表现为开朗乐观、热情好动、进取心强、精神充沛,常带有情感高涨色彩。
环性素质为上述两种素质特征的交替出现,每种可历时数月之久。
3、生物化学研究,大量科研资料提示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者,可能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
理社会因素:常作为一种促发因素而起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严重负性生活往往是构成抑郁障碍的致病因素,其他一般负性生活若持续存在也能诱发抑郁障碍。
心境障碍的危害心境障碍危害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有Ⅰ型双相情感障碍和Ⅱ型双相情感障碍,其中Ⅰ型双相情感性障碍以兴奋狂躁为主,抑郁可重可轻;Ⅱ型以抑郁为主,轻躁狂。
而孩童患这种病则容易表现出脾气暴躁、冲动、容易激动等病症。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往往造成明显的损害,对患者的理解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造成极大的干扰。
患者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容易失控、做事情不顾后果,比如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出现乱购物等现象。
心境障碍的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1690ea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0.png)
心境障碍的名词解释心境障碍(MoodDisorders)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异常。
心境障碍可以分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情感不稳定型人格障碍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从定义、症状、原因、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定义心境障碍是指一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异常状态,包括情感低落、兴趣缺乏、自我价值感下降、睡眠和食欲改变、精神运动迟缓或烦躁不安等症状。
心境障碍常常会影响到患者的社交、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自杀。
二、症状1. 抑郁症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情感低落、兴趣缺乏和自我价值感下降等。
患者常常感到无助、无望、无趣,失去了以往的兴趣和乐趣,甚至对生命感到无聊和厌倦。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睡眠和食欲改变、疲乏、精神运动迟缓等症状。
2. 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疾病,患者常常经历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两种极端状态。
情绪高涨时,患者可能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冲动、乐观和自信,甚至会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症状;情绪低落时,患者则会出现抑郁、无助和自我贬低等症状。
3. 情感不稳定型人格障碍情感不稳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情绪不稳定、易怒和冲动的疾病,患者常常会经历情绪波动、情绪爆发和自我伤害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愤怒、焦虑、恐惧、失落等,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原因心境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生物化学和心理因素等均可能对心境障碍的发生起到作用。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心境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心境障碍的发生与家族史密切相关,患者的亲属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
2. 生物化学因素生物化学因素也是导致心境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内分泌的紊乱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等都可能导致心境障碍的发生。
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心境障碍的发生。
例如,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人际关系的问题、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等都可能对心境障碍的发生起到作用。
心境障碍的症状
![心境障碍的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36e4fd2bff00bed5b9f31d75.png)
心境障碍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心境障碍的症状*二、心境障碍的并发症*三、心境障碍的饮食注意事项1. 心境障碍吃什么好2. 心境障碍不能吃什么心境障碍的症状1、抑郁发作2、躁狂发作3、混合发作4、环性心境障碍5、恶劣心境障碍心境障碍的并发症1、睡眠障碍: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会有顽固性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和睡眠节律紊乱等,这种睡眠障碍往往会使患者的情绪问题带来很大的干扰,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早醒会使得患者在凌晨自杀的几率加大。
2、消极怠慢:抑郁症患者的思维和想法会呈现消极怠慢的状态,做什么事都觉得难以完成,对未来感到渺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患者还会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放大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罪孽深重,不应该再或者拖累别人。
3、社会功能下降:抑郁症患者难以集中精神、脑力活动下降、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严重的患者往往也会失去了正常的工作学习能力。
患者的身体免疫功能也会因此下降,造成生理活动减慢。
4、诱发身体疾病:患上抑郁症,会诱发部分身体疾病,主要是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变化,其表现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阳痿、闭经等,患者这类躯体不适感往往会干扰到各脏器官,抑郁症患者患上心脏病,遭遇中风的概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5、患者自杀:抑郁症跟抑郁症的自杀高自杀率都是有目共睹的,绝大部分心境障碍患者都是以自杀结束生命的,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病有如此高的自杀率。
心境障碍的饮食注意事项1、心境障碍吃什么好 1.1、红色食物食疗作用:有助于减轻疲劳,并且有驱寒作用,可以令人精神抖擞,增强自信及意志力,使人充满力量。
红色蔬果最典型的优势在于它们都是富含天然铁质的食物,例如我们常吃的樱桃、大枣等都是贫血患者的天然良药,也适合女性经期失血后的滋补。
所以,红色蔬果,女人尽可放心多吃。
在所有红色的果蔬当中,名声最好的莫过于苹果。
因为苹果性情温和,含有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所有的水果中最接近完美的一个。
精神病学心境障碍课件
![精神病学心境障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f13c7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0.png)
心理治疗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 动力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 增强应对能力。
生活方式调整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有助于心境障碍的康复。
社会支持与自助组织
社会支持
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对于心 境障碍患者非常重要,可以提供
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的帮助。
自助组织
抗焦虑药
用于缓解焦虑症状,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 抗抑郁药中的某些成分。
心理治 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纠正患者的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改善心境障碍症状。
心理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有关心境障碍的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家庭治疗
通过改善家庭关系和沟通方式,降低心境障碍的复发风险。
人际关系疗法
通过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缓解心境障碍症状。
预防策略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压力。
提高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 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早期识别与干预
对有遗传或心理社会风险因素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干 预潜在的心境障碍。
康复措施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抗 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 治疗心境障碍。
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脑电图等, 以辅助诊断。
鉴别诊 断
抑郁症
心境障碍中的抑郁发作与抑 郁症相似,但抑郁症的病程 更为持久,且可能出现精神 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患者会出现躁狂和 抑郁发作的交替或混合出现, 需要与单相抑郁症进行鉴别。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由强烈或持 续的心理社会应激引起的情 绪障碍,可能与心境障碍有 重叠之处。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c08a53bd960590c69ec376ad.png)
心境障碍的概述(2)
心境障碍的含义: 广义的心境障碍: 泛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躁狂状态和抑郁 状态及其各种类型,包括由躯体因素、 心理因素和其他精神疾病所继发的心境 障碍。 狭义的心境障碍: 是疾病的名称,包括躁狂症和抑郁症及 其各种亚型,即过去的躁狂抑郁症。
心境障碍的概述(3)
简史: 公元前8世纪,就有心境障碍的记载;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使用了抑郁这个词,认为 抑郁(melancholy)是由于黑胆汁和痰(phlegm)作用于脑引起的。 公元前2世纪,Galen用体液学说说明心境障碍的发病机制。 19世纪,法国的Farlet使用 “循环性精神病”(folie circulaire)这一 名 称。 1882年,Kahlbaum指出躁狂和抑郁不是两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 疾病的两个阶段。 1896年,Kraepelin 将本病和早发性痴呆分开,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 单元,叫它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manic-depressive insanity, MDI)。 1957年,Leonhard 提出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称为双向情感 障碍。
临床表现---抑郁发作(1)
抑郁发作: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躯体 症状。 1)情感低落,有时伴有焦虑、急越症状。 内源性抑郁症的情感低落具有早重晚轻 现象,神经性抑郁则没有。 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甚至厌世。 可继发罪恶、疑病、关系、贫穷、被害等妄想。 偶尔有幻听。 2)思维缓慢:表现主动言语减少、语速减慢、声音低沉、 思考问题困难、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出现抑郁 性价性痴呆。 抑郁发作的思维再缓慢也能进行,和精神分裂症的思 维阻塞、思维被夺不同。
心境障碍的患病率(1)
心境障碍的患病率: 中国心境障碍终身患病率的早期报道 报道者(地区) 年份 样本数 患病率(%) 湖南医学院 1958 469178 0.05 湖南医学院 1958 463811 0.06 北京医学院 1958 30000 0.03 南京市县 1973 2103338 0.002 北京郊区 1974 187136 0.07 浙江肖山 1975 1009967 0.17 山东崂山 1977 624090 0.03 上海某区 1978 503544 0.06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ede590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2.png)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和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可有情感高涨、低落以及与此相关其他精神症状的反复发作、交替发作,或混合发作。
因而其临床症状特征可按不同的发作方式分别叙述。
1.抑郁发作抑郁发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共患焦虑,个别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2.躁狂发作临床上,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常伴有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以及注意力随境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等认知功能异常,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思维不连贯,成为“谵妄型躁狂”。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
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
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
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
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4.环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均较轻,不符合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悦,活跃和积极,且在社会生活中会作出一些承诺;但转变为抑郁时,不再乐观自信,而成为痛苦的“失败者”。
随后,可能回到情绪相对正常的时期,或者又转变为轻度的情绪高涨。
一般心境相对正常的间歇期可长达数月。
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
这种心境的波动与生活应激无明显关系,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人称为“环性人格”。
精神病学3.第八章心境障碍
![精神病学3.第八章心境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c8984b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0.png)
02
03
04
抗抑郁药
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来改善抑郁 症状,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
抗躁狂药
用于控制躁狂症状,如锂盐、 丙戊酸盐等。
抗焦虑药
用于缓解焦虑症状,如苯二氮 䓬类药物。
新型药物
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二环 抗抑郁药等新型药物,针对不 同病因和症状进行个性化治疗 。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患者重新 建立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
案例二:抑郁症的心理疗法应用
总结词
抑郁症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和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认知行为疗法是抑郁症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心理动力疗 法则关注患者的内心体验和情感,通过深入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和需求来达到治疗目的。这些心理治疗方法可 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心境障碍
目
CONTENCT
录
• 心境障碍概述 • 心境障碍的病因与机制 • 心境障碍的治疗 • 心境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 心境障碍的案例分析
01
心境障碍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以情感低落或高涨为主要表现,并伴 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和心理生理学变化。
分类
心境障碍可分为单相障碍(仅有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和双相障 碍(交替出现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
案例三:焦虑症的综合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焦虑症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等 多种方法,以达到全面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心境障碍介绍
![心境障碍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36005587fd5360cba1adbee.png)
(二)思维奔逸 是指思维联想速度加快。音韵联想,随境转移, 意念飘忽,夸大观念和妄想。这是躁狂发作的特征 性症状。
(三)活动增多 即协调精神运动兴奋。串亲访友,社会活动频 繁。爱管闲事,忙忙碌碌,片刻不停。 (四)行为鲁莽、轻率 狂购乱买,盲目投资,随便与人发生性关系。
5、恶劣心境 [症状标准] 持续存在心境低落(轻度至中度的抑郁为主要临床 象),但不符合任何一型抑郁的症状,同时无躁狂症 状。伴有以下症状中至少三项: (1)兴趣减退,但未丧失; (2)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
四、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Bertelsen报道若父母双方患心境障碍, 其子女的患病风险率为44%-74%。 单卵双生同病率约为56.7-65%,异卵双生同病率 为本12、神经生化研究 (1) 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5-羟色氨假说(5-HT): 去甲肾上腺假说(NE): 多巴氨假说(DA): (2)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3)脑电生物电改变: (4)神经影象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 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 为等); (7)睡眠需要减少; (8)性欲亢进。
[严重标准] 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 断标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 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 成瘾物质所致躁狂。
五、心境恶劣障碍(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 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境恶劣 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 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 生活不受严重影响, 病程至少2年。 患病率 我国为3.1‰,远远低于欧美某些国家 (45‰),多起病于青少年期、成年患者,女性多见。
第八版——心境障碍(中文)课件
![第八版——心境障碍(中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9f585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8.png)
03
心境障碍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
用于治疗抑郁症,通过 调节神经递质来改善抑
郁症状。
抗躁狂药
心境稳定剂
辅助药物
用于治疗躁狂症,通过 抑制神经递质的活动来
控制躁狂症状。
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有助于稳定情绪,减少 发作频率。
如抗焦虑药、镇静药等, 用于缓解伴随的焦虑、 失眠等症状。
心理治 疗
认知行为疗法
设计康复计划
根据康复目标,设计具体的康复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调整康复计划
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馈和康复进展情况,适时调整康复计 划,确保康复效果的最大化。
康复训练
心理训练
01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训练等心理训练方法,帮助患者
掌握情绪调节技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建立支持系 统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对患者给予关爱和支持,提供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的帮助。
社会支持
建立心境障碍患者的互助组织,提供信息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增强患者的社会 归属感和支持感。
05
心境障碍的康复
康复计划
制定康复目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目标,包括改善心境、 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等。
人际关系问题
如家庭矛盾、社交孤立等人际关系问 题可能引发心境障碍。
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中 一方患有心境障碍,另一方患病
的概率高于异卵双生子。
家族研究
家族研究发现,心境障碍患者的亲 属中患病风险较高。
基因研究
基因研究已发现多个与心境障碍发 病相关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可能 涉及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等系统 的功能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尧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可有情感高涨、低落以及与此相关其他精神症状的反复发作、交替发作,或混合发作。
因而其临床症状特征可按不同的发作方式分别叙述。
1.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共患焦虑,个别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2.躁狂发作
临床上,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常伴有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以及注意力随境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等认知功能异常,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思维不连贯,成为“谵妄型躁狂”。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
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
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
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
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4.环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均较轻,不符合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悦,活跃和积极,且在社会生活中会作出一些承诺;但转变为抑郁时,不再乐观自信,而成为痛苦的“失败者”。
随后,可能回到情绪相对正常的时期,或者又转变为轻度的情绪高涨。
一般心境相对正常的间歇期可长达数月。
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
这种心境的波动与生活应激无明显关系,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人称为“环性人格”。
5.恶劣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而从不出现躁狂。
患者在大多数时间里,感到心情沉重、沮丧,看事物犹如戴一副墨镜一样,周围一片暗淡;对工作兴趣下降,无热情,缺乏信心,对未来悲观失望,常有精神不振、疲乏、能力不足、效率降低等体验,严重时也会有轻生的念头;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
常有自知力,主动要求治疗。
患者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
此类抑郁发作与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较大关系,也有人称为“神经症性抑郁”。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
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复杂多样,有的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有的则有心悸、胸闷、恐怖感等。
其特点是症状的出现与变化与精神因素有关。
如有的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每当情绪紧张时出现腹泻。
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表现为联想回忆增多,脑力劳动率下降,体力衰弱,疲劳感等。
(2)情绪症状表现为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等。
(3)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
(4)头部不适感紧张性头痛,头部重压感、紧束感等。
(5)内脏功能紊乱胃胀、肠鸣、便秘或腹泻;心悸、胸闷、气短、肢体瘫软、乏力、濒死感;低热;皮肤划痕征阳性;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痿等。
2.心脏、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症状
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又称心脏神经症,是一种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中介下,受精神因素影响的综合症。
临床以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或换气过度、濒死感为主要症状,此外尚有乏力、头晕、多汗、失眠等症状。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轻度精神障碍,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也不属于精神病防治康复的工作对象,但在精神科临床上非常多见,其症状有时也常见于某些精神病中。
神经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等症状,发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持续迁延。
本症虽没有肯定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体验也不一致,但病人对之深感痛苦和无能为力。
有时神经症的症状也见于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称为“神经症样综合症”。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
这一名称,不是指其一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包括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颇不一致的一组精神障碍。
其共同特征是:患者有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常有焦虑和烦恼,或为各种躯体不适感所苦,体格检查不能发现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作为其临床症状的基础;自知力大都良好,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体验与客观现实相混淆,即患者现实检验能力末受损害;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常迫切要求治疗。
起病多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
病程不足3月或仪有一次短暂发作者称神经症性反应。
神经症,原来的名称是大家很熟悉的神经官能症。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指某一个特定的疾病,而事实上这是包括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颇不一致的一组精神障碍。
其共同的特征是:①患者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及神经功能异常的感觉,但各种检查都不能发现其器质性异常的基础;②患者有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常有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强迫或疑病等症状,同时还有各种躯体不适,但不出现幻觉、妄想及荒谬离奇的思维和行为;③患者一般保持清醒的意识,不影响或极少影响工作和社会生活,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可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④患者自知自己的
精神状态不正常,并为此感到痛苦,强烈希望获得治疗和摆脱这种病态;⑤患者往往具有性格或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起病前往往有一定的精神刺激或心理压力;⑥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
按照我国目前的分类,神经症包括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癔症、人格解体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以及其他无法归类的神经症。
这样,我们所介绍的神经症总共包括9种类型。
神经症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
根据我国专家1982年的统计,在15-59岁的人口中,神经症的发病率大约为2.22%左右,而在精神科门诊看病的患者中,神经症患者大约占60%左右。
而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是神经症患者大约是人口的5%-8%。
也就是说,我国可能有大约5000万到1亿左右的神经症患者。
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为这而深感痛苦且影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或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它是一组异源性心理疾病,病因涉及到精神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内分泌、代谢、颅脑损伤和人格特点多方面。
就个人的心理机制而言,神经症病人行为模式特点在于其内部冲突的障碍,人为地为其实现个人潜力设置障碍。
神经症求助者是“反对他自己的人”,神经症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焦虑,而焦虑所表现的内容实质上是一种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的冲突。
根据以上的描述性定义,神经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心理冲突:神经症病人意识他处于一种无力自拔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
通俗地讲就是自己总是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折磨自己,求助者知道这种心理是不正常的病态的,但是不能解脱。
二、精神痛苦:神经症是一种痛苦的精神障碍,不同于各种短暂的精神障碍。
三、持久性:神经症是一种持久性的精神障碍,不同于各种短暂的精神障碍。
四、妨碍求助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中的两个对立面互相强化,形成恶性循环,日益严重地妨碍求助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五、没有任何躯体疾病作基础:求助者虽然身体方面的诉说较多,但的确没有相应躯体疾病与之相联系。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神经症的诊断是: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