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实习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农业大学

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环境地学实习

实习时间: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班级:环境科学1001班

姓名学号:

2011年11月1日

实习时间:2011.10.19——2011.10.20

实习地点:青岛崂山仰口(10.19)及马山地质公园(10.20)

实习目的

通过这次实习,将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实习过程

1青岛崂山仰口

我们于19日上午8点由学校集体乘车至崂山仰口开始了一天的实习。

1.1地理概况

【山脉成因】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

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而今我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

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今天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地层】零星出露最早的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宫、港东、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分布范围小,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逐渐加厚,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

【构造】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

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1.2崂山花岗岩地貌

崂山及其周边地区出露的地层以新生界为主,分布广泛,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中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午山一带,以下白垩统青山组火山岩层为主,上侏罗统莱阳组、上白垩统王氏组地层也有出露。而古生界之前的地层主要是元古界的胶南群片麻岩,出露于东部的边缘及近岸的岛屿地带。中生代燕山期崂山花岗岩为该地区最主要的岩石。在崂山的形成过程中,对崂山及周边地区影响最大的是中生代的燕山运动(213~65Ma前) ,在燕山运动的开始阶段,就产生了强烈的北东向断陷,断陷内形成陆相地层。随着燕山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构造运动的加剧,原来的构造区域发生破坏,同时由于大量的火山活动,形成了庞大的火山岩系岩石。在此基础上,强烈的构造运动,引发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北东向的深断裂,这些深大断裂(带) 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起到了控制作用,很可能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深层的岩浆得以上涌,导致崂山花岗岩带的最终形成。后来崂山及周边地区又一次被抬升,形成高大的崂山山体。到了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崂山及周边地区所受的影响仅表现为崂山花岗岩带缓慢抬升。进入第四纪以来,受构造运动影响的同时,崂山及周边地区遭受多种外力的侵蚀作用,并经过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影响,形成目前独特的花岗岩侵蚀地貌和厚度不等的花岗岩堆积地貌。

崂山发育的峰林地貌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上山体,以崂顶周围最为典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险峻高大。如崂顶附近的比高崮,笔直陡立,从西侧观望,似比巨峰还高,而七星楼、五指峰纵向节理明显,簇拥向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些峰头嶙峋嵯峨,节理发育良好,像形意趣极高,如天马峰、灵旗峰、天犬石、自然碑等。在崂顶的北面,峰柱发育,同时沿断裂构造形成狭谷,两侧为陡崖和石柱,如连云崖、锦帆嶂等,且像形石资源异常丰富,相对集中。花岗岩体多呈柱状或墩状,节理细密,如情侣石、相公石、布谷鸣春、卧驼等。此外,崂山的崮地貌是一种顶部平整,周围陡峭的柱状地貌类型,在崂山广泛发育。崂山峰墙多形成陡峭、高大的悬崖,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如崂山东侧的日起石,形成的峰墙高达600m。崂山东南部海域分布有大量的岛屿与岩礁,大多数属于海蚀而成的大陆岛,自东北向西南呈岛链状分布,依岸展开,相对密集,多数为无人居住小岛,土层较薄。环岛岩石裸露,海蚀地貌发育,多海蚀崖、礁等地貌。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洞穴如那罗延窟。崂山的岩臼非常发育,在崂山山峰顶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