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J.Piaget)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内瓦学派。
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
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如英国罗素的观点);(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如卡尔彪勒的观点);(3)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但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4)讲外因也讲发展(如联想心理学派);(5)讲内因也讲发展(如桑代克的试误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不同于以上这些发展理论,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
展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
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
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
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
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
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
“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2)物理环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
皮亚杰指出,物理因素很重要,,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
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立场,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批评。
(4)平衡(或自我调节),即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
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实现儿童思维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皮亚杰的这一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因素说,对于我们幼儿咨询人员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来说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但他过分强调平衡的作用,而没有把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放在应有的重
要地位,对此我们该有所批判。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感知运动
阶段的儿童
2.发展阶段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基本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
婴儿最初以原始反射反应,1个月后,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
4-5个月婴儿形成了些新的习惯
(如寻找声源),为习惯动作时期。
4-9个月的婴儿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了分化,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为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9-11、12个月,婴儿目的与手段己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为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1、12个月-1.5岁的儿童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如将娃娃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玩具,用手东抓西抓,偶然间拉动了毯子一角,儿童看到了毯子运动与玩具间的关系,于是拉过毯子,取得了玩具。
1.5-2岁的儿童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标志着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开始。
此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皮亚杰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2-4岁的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为象征思维阶段(前概念阶段)。
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但他所运用的概念与成人的概念不同,往往是具体的、动作的。
例如在他看来,“小熊”一词就是指他专有的那只玩具熊。
4-7岁,为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的过渡阶段。
儿童的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只注意集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两个方面,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状态,而看不到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变化的过程。
这一时期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皮亚杰曾用“三座山”实验来验证他的观点:构筑一座风景优美的山模型,先让儿童从四个方面进行观察,而后交给他们四张侧景照片。
再让一个布娃娃在山的各处走动,当娃娃停留在山的某一面时,让儿童展示一张布娃娃所面对的山的风景照。
结果,受试儿童取出的照片却是他自己面对的那座山的照片。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8-11、12岁)
此阶段有的儿童出现了“守恒”与“可逆”。
儿童能从2个或更多方面考虑一个情况,从而先后掌握长度、质量、容积等守恒的概念。
以实验为例,先把同样数量的珠子放入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的杯子A与A'中,然后把A'杯子中的珠子倒入另外一些更为高些细些的杯子B、C、D中,问儿童这些杯子中的珠子是否一样多。
6岁、甚至7.5岁的儿童都能认识到珠子的整体数不变。
有的说,这是因为两个杯子中的珠子既没有增加,又没有减少;有的说,B、C、D杯子虽然高了,却细了些;还有一些说,如果你把B 杯或C、D杯中的珠子倒回到A杯中去,还不是一样高吗?此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形成了群集结构,属于群集运算期(即分类和排序),但还未构成形式逻辑。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此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总之,皮亚杰理论产生于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
它为儿童教育、
儿童发展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幼儿心理咨询人员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5.5.2 新皮亚杰主义
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儿童心理学家纷纷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检验,使得皮亚杰理
论有了新的进展。
新皮亚杰理论试图克服皮亚杰理论的不足,为认知发展寻求一种新的理论依据,以符合现代认知心理研究的总体趋势。
他们把信息加工的观点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出现了三个新的趋势:
(1)以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共性转而解释其特殊形式,强调个体差异。
他们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阶段形式出现的,而是随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不断发展。
他们提出的“风格”研究,引起了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兴趣。
他们认为风格的本质就是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的不同方式。
他们不但探讨个体如何形成“风格”,如何使“风格”导致某些态度和策略的偏爱,也探讨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个体变化之间的连接。
这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差异,重视社会环境(教育)的作用。
(2)更加强调认知的情境性特征。
情境观点认为,很大程度上知识依赖于背景,因此不能把它们独立于背景。
因此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领域,发展的模式和速率存在着个体间与个体内的差异。
这一点与信息加工理论相符,为情境教学与情境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3)强调特定领域内的有关概念变化的过程与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知识逐渐独立于背景,但并不超出一定的学科领域。
研究者更注重的是一般领域知识与特定领域知识之间的连接点。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在婴儿教育方面,心理学工作者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指导婴儿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如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
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他们为我们幼儿心理咨询人员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发展、预防与矫正心理发育问题提供了
有力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