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1 Introduction 汉英翻译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
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 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 传使合 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远,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 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 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 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思果:香港学者,提出“信、达、贴”。是严复 “信、达、雅”理论的发展。“贴”即:翻译须 贴切场合、文体以及说话者的身份等。这实际上 把翻译提到了语体和风格的高度。
刘重德: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关于原 则,创立了“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 (fitness)”的“信达切”学说;关于译法,提出了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意结合,灵活运 用”的主张。
▪ 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卷首“译例言”里 提出 “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 “信”(faithfulness) 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 内容;
▪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 “雅”(elegance) 文辞优雅。
但严复对“雅”的解释不足取。 他认为,只有译文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Eugene Nida (奈达) •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学术活动围绕《圣经》 •翻译展开 《翻译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
①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 科学。 ②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
③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 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④翻译的过程由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构成。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译文与原文从语义到文 体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强调在翻译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 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在动态对等中,译文应使读者作出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作 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后来,Nida 不再采用“动态对等”,而是“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Key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 鸠摩罗什(Kumarajiva 344~413): 佛经翻译 意译派代表人物,译经思想影响深远,开 创了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的新时期。
• 真谛(拘那羅陀, Paramartha,499-569): 印度佛教学者,译有49部经论,其中尤以 《摄大乘论》的翻译出名,对中国佛教思 想有较大的影响。
•纽马克 (Peter Newmark): •英国翻译理论家 •《 翻 译 方 法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译文 要尽可能在译语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语读者中 相近的效果。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就是在译语语 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传译 原作的文本意义。
中国三次翻译高潮: 1.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2.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4. 第四次翻译高潮? 正在蓬勃发展。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 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 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在今日“地球村” ,离开翻译谈论知识爆炸是不可思议的 。
西方代表性译家的翻译观点综述
•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8世纪英
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在《论翻译的原则》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一文中, 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该完全传 达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与 原作保持一致。(3)译文应当和原作一样自 然流畅。
林纾(林琴南): 清末民国初年翻译家。用古文翻 译欧美等国小说16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 茶花女遗事》 (La Dame aux Camelias)、司各 特《撒克逊劫后英雄略》(Ivanhoe)、《黑奴吁 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 (Hamlet)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 较大影响。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不懂外文,借助他人口译,译作删减、遗漏处甚 多。
•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 准:“第一条是忠实标准,第二条是通顺标准, 第三是美的标准”。
此外,在论述翻译标准的过程中,他还阐述了 自己的翻译美学思想,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艺 术”,译文应有“五美”:音美、意美、神美、 气美、形美。
•傅雷:以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享誉译坛。 “重神 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 在其内而忘其 外”。
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号称我国佛教翻译三大 家。
Five untranslatables 五不翻
1 Secrets: Dharani 陀羅尼, Sanskrit ritual speech. 2. Polysemy: bhaga 薄伽, which can mean
comfortable, flourishing, dignity, name, lucky, esteemed. 3. None in China: jambu tree 閻浮樹, which does not grow in China.
Nature of Translation
a science, an art or a skill? A science: A subject,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kill. just like any other subject, it has its own rules and principles. An art: specific pieces of translation, with each piece manifesting its own charms and style by the creative work of the translator. A craft/skill: a process, in which something is translated. (good translation vs. bad) Or is translation a matter of taste?
▪ “三不易”反映了译家对古梵文和古圣先贤的 玄奥哲理的理解,化难为易。
五失本三不易
➢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
斯二失本也。 ➢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1) Terms defined source text source language target text target language 2) Translation defined
Translation is: 1) Reproduc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mess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Nida) 翻译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 原语的信息 (Nida)。 2)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i.e.,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才能登大雅之堂。
利玛窦与徐光启:明末清初利玛窦(Matteo Ricci, 意大利 )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测量法义》 。
The Third Tide
陈西滢(陈源) :借鉴美术创作的实践和理论, 提出了翻译中的“形似、意似、和神似”之 说,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有创见性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则 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 他反对“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提出“宁信而不顺”的原则。
•他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spiritual conformity)。 以实际工作而论,翻译比临画 更难。
钱钟书: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 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 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 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4.Deference to the past: the translation for anuttara-samyak-sambodhi is already established as Anouputi 阿耨菩提.
5.To inspire respect and righteousness: Prajna 般若 instead of “wisdom” (智慧).
玄奘(600-664AD): “既需求真,又须喻俗”,主 张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His theory is the Five Untranslatables (五種不 翻), or five instances where one should use transliteration (音译).
五種不翻不是不译,而是不意译,主要音译。
• 许渊冲: 北大教授,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和实 践家,精通英语和法语。主要译作:《红与黑 》,《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 诗经》《楚辞》《西厢记》《毛泽东诗词五十 首》等。他提出翻译的标准“信、达、优”, 要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实践活动从有文字 记载开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一的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翻译的拉丁 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西方20世纪的翻译,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战前可称 为传统时期,战后为新时期。新时期的“翻译范围之广, 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 能比拟的”。
中国代表性的译家翻译观点综述
▪ Key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 道安:东晋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评论家,是佛 经直译的代表人物。在佛经翻译中提出了“五 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思想。“五失本”反映 了译家在译经时,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的差异 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所作的变通,“失本”是 为了使译文达到符合汉文规范。
▪ 严复(严又陵):学贯中西的启蒙思想 家,我国首倡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 严复译作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包括《天 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by T. H. Huxley),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by Adam Smith)等。
▪ To sum up
▪ 1.秘密不翻 2.含义多不翻3.我们没有的不翻 4.已经有翻的不翻 5.意义只可意会的不翻
The Second Tid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ranslation of sciences,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ical works prospered.
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 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 传使合 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远,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 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 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 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思果:香港学者,提出“信、达、贴”。是严复 “信、达、雅”理论的发展。“贴”即:翻译须 贴切场合、文体以及说话者的身份等。这实际上 把翻译提到了语体和风格的高度。
刘重德: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关于原 则,创立了“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 (fitness)”的“信达切”学说;关于译法,提出了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意结合,灵活运 用”的主张。
▪ 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卷首“译例言”里 提出 “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 “信”(faithfulness) 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 内容;
▪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 “雅”(elegance) 文辞优雅。
但严复对“雅”的解释不足取。 他认为,只有译文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Eugene Nida (奈达) •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学术活动围绕《圣经》 •翻译展开 《翻译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
①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 科学。 ②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
③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 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④翻译的过程由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构成。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译文与原文从语义到文 体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强调在翻译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 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在动态对等中,译文应使读者作出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作 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后来,Nida 不再采用“动态对等”,而是“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Key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 鸠摩罗什(Kumarajiva 344~413): 佛经翻译 意译派代表人物,译经思想影响深远,开 创了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的新时期。
• 真谛(拘那羅陀, Paramartha,499-569): 印度佛教学者,译有49部经论,其中尤以 《摄大乘论》的翻译出名,对中国佛教思 想有较大的影响。
•纽马克 (Peter Newmark): •英国翻译理论家 •《 翻 译 方 法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译文 要尽可能在译语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语读者中 相近的效果。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就是在译语语 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传译 原作的文本意义。
中国三次翻译高潮: 1.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2.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4. 第四次翻译高潮? 正在蓬勃发展。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 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 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在今日“地球村” ,离开翻译谈论知识爆炸是不可思议的 。
西方代表性译家的翻译观点综述
•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8世纪英
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在《论翻译的原则》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一文中, 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该完全传 达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与 原作保持一致。(3)译文应当和原作一样自 然流畅。
林纾(林琴南): 清末民国初年翻译家。用古文翻 译欧美等国小说16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 茶花女遗事》 (La Dame aux Camelias)、司各 特《撒克逊劫后英雄略》(Ivanhoe)、《黑奴吁 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 (Hamlet)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 较大影响。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不懂外文,借助他人口译,译作删减、遗漏处甚 多。
•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 准:“第一条是忠实标准,第二条是通顺标准, 第三是美的标准”。
此外,在论述翻译标准的过程中,他还阐述了 自己的翻译美学思想,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艺 术”,译文应有“五美”:音美、意美、神美、 气美、形美。
•傅雷:以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享誉译坛。 “重神 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 在其内而忘其 外”。
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号称我国佛教翻译三大 家。
Five untranslatables 五不翻
1 Secrets: Dharani 陀羅尼, Sanskrit ritual speech. 2. Polysemy: bhaga 薄伽, which can mean
comfortable, flourishing, dignity, name, lucky, esteemed. 3. None in China: jambu tree 閻浮樹, which does not grow in China.
Nature of Translation
a science, an art or a skill? A science: A subject,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kill. just like any other subject, it has its own rules and principles. An art: specific pieces of translation, with each piece manifesting its own charms and style by the creative work of the translator. A craft/skill: a process, in which something is translated. (good translation vs. bad) Or is translation a matter of taste?
▪ “三不易”反映了译家对古梵文和古圣先贤的 玄奥哲理的理解,化难为易。
五失本三不易
➢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
斯二失本也。 ➢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1) Terms defined source text source language target text target language 2) Translation defined
Translation is: 1) Reproduc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mess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Nida) 翻译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 原语的信息 (Nida)。 2)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i.e.,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才能登大雅之堂。
利玛窦与徐光启:明末清初利玛窦(Matteo Ricci, 意大利 )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测量法义》 。
The Third Tide
陈西滢(陈源) :借鉴美术创作的实践和理论, 提出了翻译中的“形似、意似、和神似”之 说,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有创见性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则 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 他反对“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提出“宁信而不顺”的原则。
•他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spiritual conformity)。 以实际工作而论,翻译比临画 更难。
钱钟书: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 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 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 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4.Deference to the past: the translation for anuttara-samyak-sambodhi is already established as Anouputi 阿耨菩提.
5.To inspire respect and righteousness: Prajna 般若 instead of “wisdom” (智慧).
玄奘(600-664AD): “既需求真,又须喻俗”,主 张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His theory is the Five Untranslatables (五種不 翻), or five instances where one should use transliteration (音译).
五種不翻不是不译,而是不意译,主要音译。
• 许渊冲: 北大教授,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和实 践家,精通英语和法语。主要译作:《红与黑 》,《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 诗经》《楚辞》《西厢记》《毛泽东诗词五十 首》等。他提出翻译的标准“信、达、优”, 要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实践活动从有文字 记载开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一的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翻译的拉丁 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西方20世纪的翻译,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战前可称 为传统时期,战后为新时期。新时期的“翻译范围之广, 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 能比拟的”。
中国代表性的译家翻译观点综述
▪ Key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 道安:东晋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评论家,是佛 经直译的代表人物。在佛经翻译中提出了“五 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思想。“五失本”反映 了译家在译经时,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的差异 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所作的变通,“失本”是 为了使译文达到符合汉文规范。
▪ 严复(严又陵):学贯中西的启蒙思想 家,我国首倡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 严复译作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包括《天 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by T. H. Huxley),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by Adam Smith)等。
▪ To sum up
▪ 1.秘密不翻 2.含义多不翻3.我们没有的不翻 4.已经有翻的不翻 5.意义只可意会的不翻
The Second Tid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ranslation of sciences,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ical works prosp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