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信力断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自信力断想》教案参考

《民族自信力断想》教案参考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在正反对照列举反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层层推进展开论述的写法。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讴歌正气,鞭挞谬误,自觉地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

教学设想

一、因材施教,以学生自读为主,激疑质疑。

二、精读导引,疑难讨论,解决课文中重难点问题。

教学要点

一、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二、了解事实论据使用的一些基本知识。

三、仔细研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教师可借鉴高效阅读训练的模式,即“速读测试”、“激疑质疑”、“精读导引”、“疑难讨论”4个步骤的训练方法。

“速读测试”是根据计时速读训练法设计的。

这种训练方法,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竞争心理,可以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

“速读测试”的具体做法是

1.准备好课本,学生一律先不要翻书。

2.待老师发出“开始阅读第几页、哪篇文章时,学生开始阅读;同时,老师在黑板上随时记下开始后的时间,0.1分钟(6秒钟)记一次。

3.当某同学读完文章后,当即举手示意,并根据黑板上显示的时间记录下自己所用的时间。4.读完文章的同学把书扣上,凭记忆笔答预习辅导题和能力训练题。

5.全班同学都读完并做完预习能力训练题后,老师逐题公布正确答案和评分标准,学生互相判分(共100分)。每个人所得的分数(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是自己的理解率,用“%”表示。

6.每人计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所读文章的字数除以所用的时间)和阅读效率(阅读速度乘以理解率)。

7.每人将本次训练的数据记下来,老师将全班的训练的数据登在记分册上,以备将来总结分析之用。

“质疑”,即在速读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难点或不同见解提出质疑,以备下一步阅读中寻找答案。

“质疑”能引起自己的好奇心,如果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去读书,求知的心情更迫切。这样,就使阅读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过程。

“精读”,即带着问题去有选择地精读有关章节、段落。在精读中需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活动,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力求在精读中解决所有疑难问题。

“疑难讨论”,是在精读的基础上,就某些共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快。同时,由于讨论能活跃思想,还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交际兴奋感,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框架结构

课文共9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从列举正反两方面的社会现实事例入手,提出作者观点

第1段:列举两个事例(正面入题)。

第2段:从反面入手,列举一些社会现象。

第3段:提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4~7段),具体论证

第4段:指出中国还比较落后,需要提高。

第5段:正反对举,突出要“把国内的各项工作搞好”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方法。

第6段:举事例说明我们需要提高民族自信力。

第7段:正面讴歌广大人民和优秀干部的高尚情操。

第三部分(第8、9两段),总结全文

第8段:引鲁迅论述“筋骨和脊梁”。

第9段:号召大家做中国的筋骨和脊梁。

写作特点

《民族自信力断想》的中心论点没有在文中直接提出来,但是作者的观点十分明白,态度十分鲜明,各段论述环环紧扣,步步推进,正反对举,反复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一、采用例证法支持论点

作者选用的事例,十分注意典型性,课文每段选例虽只有一两个,却都紧扣本层论点,从各个侧面丰富了中心论点。

本课的事实论据十分充分,有耳闻目睹的,也有摘自报章、引自旁人议论的。它们都为说明论点发挥了恰当的作用。

二、采取引申推理的方法

说明在论证过程中,真正合乎逻辑的结论,恰恰是由其论据延伸推理后,最后落笔在对于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的优秀典型的热情讴歌上。

三、正反对举,产生雄辩的力量,充分有力地阐明了观点

四、巧妙地使用褒义词和贬义词以及讽刺语气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如“大刀阔斧”一词讽刺“精英”提出的“方略”是十分荒谬的。又如用“有希望”一词,则是在讽刺崇洋媚外的人甘当奴隶,把改变落后的希望寄托在“洋鬼子”身上的无耻论调等。说明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正是通过这些词语表达出来的。

本文作者针对对外开放以后,社会上某些错误的思想倾向和崇洋媚外的不健康现象作了有力的针砭,围绕民族自信力问题,作者从多方面展开论述,提出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都应该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把中国的各项工作搞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内容结构

文章很长,内容极为丰富,但结构层次清晰,中心明确。题目是“忆青岛”,作者却不着急来写青岛,先从圣城耶路撒冷谈起,谈到苏杭、谈到北平,然后郑重其事的宣布: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然后对青岛的气候、海滩、山峦、物产、人情风貌作了生动的描写,虽然看似琐忆,杂乱无序,但始终围绕着中心“对青岛的喜爱”来布局谋篇。

第一部分(第1—4段),通过写耶路撒冷的俗、苏州的脏、杭州的艳、北平的庸俗,对比烘

托,作者直抒胸臆,最喜欢居住的城市是青岛。

第二部分(第5—21段),写青岛的地理位置、气候、海滩、山峦、物产、人情风貌,表达对青岛的喜爱之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5—12段)写青岛的自然之美;第二层(13—16段)写青岛的物产之美;第三层(17—21)写青岛人性情之美。

第三部分(第22段)首尾呼应,希望能回到青岛居住,表达对青岛的眷恋思念。

二思想感情

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对青岛的喜爱眷恋之情。我们还能看出梁实秋抒发对青岛的喜爱,其实是表达自己对自然不加雕饰、清新不能媚俗、平淡不会浮华的一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还能通过梁实秋对青岛的樱花和总督府的态度,看出他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对和平和正义的渴望。

三艺术特色

1.精美幽默的语言。作者喜用排偶,对偶、排比句式,或铺叙,或描写,异彩纷呈。这些排偶句显示了很强的文学功力,文采斐然。幽默诙谐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手段或修辞方式,而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

2.感人至深的细节。离开青岛五十年了,那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仍然感动着梁实秋,也打动了读者:客食大葱的满足;老张的惨笑不答、微笑不语,仿佛就在眼前。

3.信手拈来的名句。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养,在本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中外资料,信手拈来,内容贴近,形式多样。无论是《启示录》《诗经》,还是佛偈俗语,不但帮助了文章的表情达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显示了学者型作家的饱学多识。

教学建议

1.以诵读切入。以诵读贯穿教学的过程,以诵读带动研讨,诵读与研讨交替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边诵读边理解,并能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在诵读中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2.以景带情或以情带景切入。体味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具体分析景物描写与这些句子的关系,从而完成目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青岛的山水之美、人性之美,品味课文独具韵味的语言。

2.理解作者通过记叙描写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3.加深对家乡的了解,热爱青岛,建设青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并初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民族自信力断想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写了一篇杂文,发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怒吼!他在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