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 生产工艺组织得变革,流水线
– 经济危机打击
• 生产力破坏,失业,反思劳资关系
• 科学管理理论
– 泰勒 – 规定、调理、标准、科学化 – 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为公平合理
得竞争环境
– 实际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得隶属,工人附着在工 作岗位上
• 劳动关系
– 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 资方让步,改进管理,增加激励(胡萝卜) – 劳资目标没有变化,
• 仍就是更好得工作和生活条件; • 激烈程度弱化; • 集体谈判得到确认
– 政府干预,大量立法 – 劳动关系更稳定有序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9
第三节 冲突得制度化
• 时代背景
– 两次世界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经济危机 –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得宏观调控 – 公共工程计划 – 罗斯福新政,1935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 – 确认工会权利,提高社会保障
• 行为科学理论
– 工业心理学
• 智能和工作匹配 • 心理条件——满意产出 • 强调产出,但侧重从工人角度
– 霍桑实验。1924-1932年间,美国人梅奥和罗特利 斯伯格所进行得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她一 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得影响得试验。
– 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就是切斯特•巴纳德,她 强调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
经理提高工作效率得方法就是:与下属共享信息; 处理好对组织施加影响得各种力量得关系,这些 力量有:股东、政府、工会、职工等。
– 权变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 )
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得内部和外部 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得、普遍适用得 “最好”得管理理论和方法。
• 劳动关系特点
员工关系管理_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四、成熟的劳动关系
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八九
劳动关系的特点: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 化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 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 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 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十年代,科的快速发展,使企业资本密度不 断增加,企业规模增大,出现了像英国、瑞典 等福利国家。这个时期建立了系统的社会保障 制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劳动关系。
主要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经验主义
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劳动关系的特点:政府不但认识到调整劳动关系
的重要意义,而且调整手段也已完备,立法体系、社 会保障制度等都在不断提高;
管理方与员工双方都更愿意通过相对缓和的形式来解 决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在不断下降,合作成为劳动 关系的主流 员工参与管理的产业民主制度、集体谈判制度等都已 完善,解决劳资矛盾、劳资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化和 法律化。
五、新的矛盾和问题
时代背景:泰勒式组织已不再适合企业,因
为新技术要求在销售、生产等方面有更柔性的 专业特征,工作组织与工作设计也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蓝领和 白领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如项目部成员属 于蓝领还是白领。
主要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理论,它侧重对人的心理活
动的研究,研究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管理员工的 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新途径。这一阶段与劳动者相 关的有三个方面:工业心理学的出现;霍桑试验;社会 系统理论。
03325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
获得满足的三个内容: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一种重要途径,它通过公正、中立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详细描述
劳动争议仲裁案例通常涉及到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纠纷,如工资纠纷、工伤赔偿、解雇争议等。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仲裁机构会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进行裁决,以维护公平正义。
行会制度
家庭式生产关系
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取代了家庭式生产,大量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出现了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垂直关系。
工厂制度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充满了剥削和压迫,工人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缺乏基本权益保障。
剥削与压迫
随着社会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各国政府开始制定劳动法规,保护工人的权益,规范雇主的行为。
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加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一些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竞争关系。
工资水平差异
全球化对劳工权益保护提出了挑战,一些跨国公司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对员工的权益保护,这可能会导致劳工权益问题的跨国化。
劳工权益保护的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新兴经济体为了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往往采取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劳工权益问题的出现。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劳动关系
未来的劳动关系可能会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以适应不同背景和文化员工的需要,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04
CHAPTER
劳动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强调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关系和剥削关系。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基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的使用权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报酬。这种阶级关系和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也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工人运动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状态, 工会还很不完善
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政府在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
劳资纠纷采取不干预的方式,然而实际上, 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
7
真题回顾
1.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为激烈对抗的是 A.早期工业化时代 B.管理时代 C.冲突的制度化时代 D.成熟劳动关
三方性原则开始出现。
三方合作的方式在当时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政府的主 持和法律约束下,以集体方式处理劳资关系;二是雇 主组织和工人(工会)组织共同参与劳动法的拟定和 实施。
18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1)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较其他时期更为明 显。 (2)政府进一步放弃了原来的不干预的政策, 不但加强了劳动保障立法和宏观调控,而且 对 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诸多领域进行宏观调控。 (3)企业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 客观上缓和劳动关系 紧张状态。 (4)冲突逐步制度化,产业民主化和三方性 原则首次被提出,集体谈判制度的范围进一步扩 大,使调整劳动关系的渠道更宽。
劳资矛盾的目标没有变化,仍然是争取更好的工作 和生活条件,但是其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 出现多元化方向,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确认。
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的立 法、建立相应的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更 加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13
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
一、背景 二、行为科学理论 三、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政府为了稳固政权,巩固统治,就不得不要求雇主作出某些让 步,同时也要对劳动者的工作保障等问题加以管理。
二、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弗雷德里克·泰勒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背景制度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背景制度劳资问题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的现在和未来,有必要以史为鉴,了解劳动关系的起源和发展里程。
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劳动者在管理方的安排和指导下劳动,管理方支付劳动报酬。
这种关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出现的。
劳动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
一、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一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在这个时代,经济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具,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作坊。
由于新技术的采用,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生产的飞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工业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工业生产逐渐取代农业生产而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二、斯密的思想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用品来源于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
在斯密管理思想盛行的年代,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雇主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不干涉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相当大的雇佣、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
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善。
相反,雇主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花费更少的劳动成本,往往采用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压低工人工资、不改善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设施,以及完全控制工人工作等办法剥削工人。
由于过度竞争、贫富分化、商品和货币对劳动者的异化,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都急剧恶化。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3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由于过度竞争、贫富分化、商品和 货币对劳动者的异化,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都急剧 恶化。早期工业化时代,雇主对工人的剥削是残酷的。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
本章内容提要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1 时代背景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 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 工业化时代。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 对内表现为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对外表现为在殖民地的掠夺 。由于大企业的建立,雇主和工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垒的态势 。
• 流水线式的生产和泰勒制也成为资本家提高劳动强度、加强 剥削的重要手段,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实际的隶属,使工 人进一步附着在工作岗位上。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3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动有了进 一步的发展。各国政府改变了早期工业化时期对工人运动和工 会或放任或压制的政策,采取了所谓的“建设性”干预政策,开 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 背景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来自引导案例应对劳动迫害的救治方案
英国的劳动者们深受各种迫害与剥削,为改善这种状况, 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并实施了许多的救治方案。但这些方案的结 果或者完全失败,或者只能局部地、暂时地有一点成效。已经 尝试过的各种地方的或中央的社会救治方案有成立各种互助会 、各种行业工会,以及各种政治社团,但这些计划,或者被放 弃,或者又重新被已经抛弃了的计划所代替。
劳动关系的文化与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文化与制度背景一、引言劳动关系涉及到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其背后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和制度背景。
本文将从文化和制度两个方面探讨劳动关系的背景,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文化背景1. 尊重和平等劳动关系的文化背景中,尊重和平等是核心价值观。
尊重意味着雇主应该尊重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对待劳动者要平等公正。
这种文化背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日本企业强调尊重和谦逊,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个人权益的平等。
2. 动机和荣誉劳动关系的文化背景中,工作动机和荣誉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者的表现。
一些文化中,工作被视为一种使命和责任,劳动者会以工作的成果和贡献来评判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相反,一些其他文化中,工作被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劳动者更注重生活的平衡和享乐。
3. 团队合作与人际关系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中,强调团队的力量,鼓励劳动者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竞争更为重要,个体的能力和表现更受关注。
三、制度背景1. 法律法规制度是劳动关系的重要支撑,法律法规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例如《劳动法》、《雇佣法》等。
这些法规规范了雇佣关系、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保障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一环,为劳动者提供各种福利和保障。
这些制度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保险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其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福利。
3. 工会组织与集体谈判工会组织是劳动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进行维护和争取。
工会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协商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以平衡双方的利益。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方式存在差异,但共同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复习思考题
1、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 特点? 2、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你能得出哪 些规律? 3、行为科学理论包括哪些内容?试举例说 明该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
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 经验管理,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 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三、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
1.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2.资方或雇主在不断加强的工人运动的情况下,开始出 现让步 ; 3.劳资矛盾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 向,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确认。 4.政府加强对劳动关系的干预,使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 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
1.表现形式: 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 2.特点: 资方占有绝对优势,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偏向于雇主
第三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 向垄断过渡,财富逐步聚集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垄断组织出 现。
二、特点
劳动关系主体是以一种直接剥夺方式形成
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和强制
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不同步
第二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至19世纪中期,产业革命直接导致工厂制度的建 立,雇主和工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垒的态势。
二、斯密的管理思想:
1.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与利润是此消彼长的 关系; 2.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 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冲突的制度化
一、时代背景:
劳动关系导图
工作层面的参与
根据员工参与决策的内容划分管理层面的参与
企业层面的参与
沟通
如何有效实施员工参与管理授权
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
反馈和激励
共同经营
管理人性化
工业民主: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员工申诉制度
员工参与管理实施员工教育和培训
塑造企业文化
员工参与的功能与限制
员工持股计划
质量圈
共同协商
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建议方案
《劳动关系》
第三版
程延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四章管理方
第五章工会
第六章政府
第七章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
第八章劳动合同法:劳动关系之建立、维持与结束
第九章工业民主:员工参与管理
第十章惩处与申诉
第十一章集体谈判和罢工
第十二章集体合同
第十三章三方协商机制
知识经济的挑战
各个时期劳动关系特征比较
管理方的概念
谁是管理方雇主的含义
雇主协会的定义
雇主与雇主协会
雇主协会的类型
雇主协会的作用
主要内容
新古典经济理论评价
主要内容
权变管理理论评价
主要内容
劳动过程理论评价
管理方的角色理论
主要内容
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
主要内容
决策过程理论
评价
管理方主要内容
战略选择理论
评价
管理模式的类别—职权结构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劳动法律类型及主要法案
法律调整机制
企业内部调整机制
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三方协商机制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至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至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战后发展的黄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世纪八九十年代, 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 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企业 资本密集度增加, 资本密集度增加,对工人的技术水平 要求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要求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本章复习题
1.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比早期的劳 1.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比早期的劳 动关系更具有哪些特点? 动关系更具有哪些特点? 2.回顾劳动关系发展史,你能得出那些规律? 2.回顾劳动关系发展史,你能得出那些规律? 回顾劳动关系发展史 谈谈你的观点。 谈谈你的观点。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的发展有何趋势? 的发展有何趋势?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 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 18世纪中期 世纪中期, 的开始, 标志的工业革命 的开始,全球 进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进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二、斯密的管理思想 亚当.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 他认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 他认为, 源泉,工资越低,利润越高;工资 源泉,工资越低,利润越高; 越高,利润就越低。 越高,利润就越低。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 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 主策略的变化。 主策略的变化。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 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利平衡。 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利平衡。 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三)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四)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 济的挑战。 济的挑战。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
以下是第三章的一
些历史和制度背景。
1. 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中,劳动关系主要是基于农业生产和土地所有权。
农村地主
通常拥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则以租赁或分获得土地使用权,并以提供劳动力和农产品
作为回报。
2. 工业革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劳动关系的发展。
工业化
导致了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进入工厂工作。
这导致了无数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
的雇佣关系,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
3. 工会运动:19世纪中叶,劳动者开始组织工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工会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劳动关系的发展,包括工作时间、薪酬、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改善。
4. 法律和政府干预:随着劳动关系的发展,政府开始介入劳动关系的管理。
各国通过
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劳动关系,例如设立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工作时间、建立工伤保险等。
5. 全球化: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扩大。
跨国公司在各个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导致了国际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6. 技术革命: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劳动关系模式不断涌现。
远程办公、平
台经济等新兴劳动形式引发了关于劳动关系的新讨论。
总的来说,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
从农业社会到
工业社会,从工会运动到政府干预,再到全球化和技术革命,这些都对劳动关系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 的背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各种劳动关系的变化不 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受这些背景因素变化影响的。 同时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理思 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劳动关系的发展从总体上讲,是从对立到对话,从 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向逐渐 推进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加 强,管理方和员工双方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 协商合作获得利益,产业民主化得以不断推进。
早期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
(三)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工人的生活状况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改善,反而恶 化。各国政府普遍信奉古典主义“自由竟争”理论, 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 ,政府不干预劳资关系,完 全由劳动力市场调节。雇主处于优势,劳动者在缺 乏制度保证时处于绝对劣势。 关于劳动的保障方面的法规非常少。 1802年英国通过《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具 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
管理科学阶段的劳动关系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 产业民主化政策——工人参与管理,体现在三方 原则的广泛推广。三方相互影响——相互制衡 政府从对劳动关系不干预 直接干预 通过立 法间接干预 美国:1947年通过《劳资关系法》 工会会员上升,1985年,美国38%、德国58%、 英国为81%,但冲突却变得不激烈。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三、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20世纪初——二次大战结束。20世纪 40年代)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民族矛盾突出,劳资矛 盾居次。 30年代经济大危机,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了以政治要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罢 工。1938年美国产业工人联合会(CIO)成立。 面对劳资关系的再度紧张,政府不得不干预经济。 “罗斯福”新政,颁布《产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 和最高工时。1935年通过《国家劳动关系法》(又名 《瓦格纳法》) 确定工会的权力。《社会保障法》 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 障制度的转变。(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新的管理理论 各方力量重新 分化组合,发 展方向还不明 确
政府干预产业发 劳动关系的处 展实施宏观调控; 理实现了制度 雇主逐渐关心员 化、法制化; 工的社会性;三 劳资矛盾总体 方原则等制度建 趋于缓和、合 立 作成为主流
第六节 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 展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 :
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劳动关系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 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 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 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 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
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 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 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 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
劳动关系转型:从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 系转型 标志:2008年1月1 日《劳动合同法》 2012年12月28日,修订,自2013年7月1 日起施行 全国总工会 (以下简称 “全总”)以在企业 组建工会和推行集体协商作为工作重点,20 10年提出 “两个普遍”,即 “依法推动企 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推动企业普遍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背景:20世纪上半期 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劳资关系由初期的国 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 面进入制度化、法制 化过度。
工业心理学的出现 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霍桑试验 梅奥 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三方性原则
• 劳动关系特点: • (1)战争、危机和革命及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发展。
其次,从组织形式上,我国所发生的集体行动,均 为工人自发举行。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某种偶然的契 机引发,并非事先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尽管在事件 的发起和进行中,会有工人领袖和骨干出现。但一旦 事件解决,这些领袖就完成了使命,工人自发的临时 性的团结也就不复存在。然而工人的自发行动规模和 范围却有扩大的趋势,一个企业的集体行动往往会引 发连锁行动,扩大到行业或地区,虽然这种连锁反应 并非有组织的串联和预谋。这表明,工人的集体意识, 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初期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一、时期背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二、斯密的治理思想:斯密以为,劳动制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与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进展。
三、初期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雇主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政府不干与劳资关系、初期的工会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立法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示威:1799年英国《结社法》、1791年法国《夏勃里埃法》四、初期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特点雇主通过强硬手腕剥削利润、政府不干与、冲突和斗争分散第二节治理时期的劳动关系一、时期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第二次技术革命(电,生产工艺组织的变革;生产加工工艺组成的流水线)二、科学治理理论“泰勒制”的含义: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要紧代表人物的科学治理理论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治理方式代替传统的体会治理,提出通过成立各类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治理效能的关键。
科学治理理论的内容包括劳动定额理论、鼓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等。
泰勒制增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实际的隶属,使工人进一步附着在工作职位上。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19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成立(劳联AFL)、政府的“建设性”干与政策1871年英国公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1875年又公布了《企业主和工人法》,许诺工人集体和企业主签定契约和合同。
到1904年新西兰显现了较标准的集体合同法。
从此,集体谈判制度取得了国家法律的承认和爱惜。
四、该时期的劳动关系的特点政府出台立法、雇主改良治理、工人形成了工会组织、集体谈判制度成立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一、时期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二、行为科学理论在行为科学进展中,与组织中劳动者有关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工业心理学的显现、霍桑实验、社会系统理论(一) 工业心理学的显现“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芒斯特博格《心理学和工业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如士气、满意度 等,缓解了劳动关系的紧张状态
冲突逐步制度化,集体谈判制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使调整劳动关系的渠道更宽,选择余地更大。
四、成熟的劳动关系
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一、早期工业化时代
主要管理思想:亚当.斯密。他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
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 化为唯一目标,雇主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增 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
“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 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是做一个 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去敲钟, 入夜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企业资本密度不断增加,企业规模 增大,出现了像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这个时期建立 了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劳动关系。
四、成熟的劳动关系
主要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经验主义
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劳动关系的特点:政府不但认识到调整劳动关系的重
要意义,而且调整手段也已完备,立法体系、社会保障 制度等都在不断提高;
三、 冲突的制度化
主要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理论,它侧重对人的心理活
动的研究,研究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管理员工的 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新途径。这一阶段与劳动者相 关的有三个方面:工业心理学的出现;霍桑试验;社会 系统理论。
劳动关系的特点: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危机使劳资
矛盾在缓解和激化之间反复振荡,从客观上促进了劳 动关系的发展
二、管理时代
主要管理思想: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这种
理论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 经验管理,通过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 学化、制度化。其内容主要有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 工资报酬制度等。
劳动关系的特点: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工会组织
广泛建立,队伍逐渐壮大,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
美国劳工联合会劳联,简称“美国劳工联合会”,是 美国熟练工人的行业工会联合组织。成立于1886年。
三、 冲突的制度化
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使民族矛
盾取代了劳资矛盾,到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得企 业破产、工人失业,劳资矛盾重新突出,各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相继都爆发了较大规模的罢工,劳资关系紧张, 政府开始对劳动力市场宏观干预,各国也都进一步发展 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
劳动关系的特点: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 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 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 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只要国家不干预经济,经济自然就会 发展起来。” ——《国富论》
劳动关系的特点:早期的劳动关系表现形式是激
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
雇主方面,他们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 工人以及对恶劣工作条件漠不关心来获得更多利润。
雇员方面,工人为争取工资、工时,就业和劳动条件 的改善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总体力量处于分散、个 别和局部状态,这一时期工会还很不完善。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 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 管理 时代 时代
冲突的 制度化
成熟 时期
当前劳 动关系
1
2
3
4
5
•时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 •劳动关系特点
一、早期工业化时代
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开始,全球进入了资
本主义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处于积累阶段,对内表现为 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对外表现为在殖民地的掠夺,大部 分劳动者靠出卖劳动为生,使这一时期形成了现代意义上 的雇佣关系。
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而政府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干 预的方式,但实际上政府倾向于帮助雇主。
二、管理时代
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
济从自由竞争转向垄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 矛盾日趋尖锐。受到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 使得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增加,生产力遭到破坏。 政府为巩固统治,要求雇主方作出让步,同时也对 劳动者的工作保障等问题加以管理。
管理方与员工双方都更愿意通过相对缓和的形式来解决 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在不断下降,合作成为劳动关系 的主流;
员工参与管理的产业民主制度、集体谈判制度等都已 完善,解决劳资矛盾、劳资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化和 法律化。
五、新的矛盾和问题
时代背景:泰勒式组织已不再适合企业,因为新技术
要求在销售、生产等方面有更柔性的专业特征,工作组 织与工作设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计算机和人工智 能的发展使蓝领和白领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如项目 部成员属于蓝领还是白领。
资方或雇主开始出现让步,对工人的直接剥削变为通 过改进管理,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 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劳资矛盾的目标没有变化,仍然是争取更好的工作和 生活条件,但是其激烈程度有所弱化。
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的立法, 建立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有序 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