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优.选)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2e482b453610661ed9f417.png)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征求意见稿)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二OO九年七月目录前言 (1)第一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省情 (2)一、自然环境与资源 (2)二、社会经济发展 (3)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5)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6)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安徽省的影响和挑战 (10)一、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 (10)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11)三、气候变化对安徽省的影响 (12)四、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13)第三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6)一、指导思想 (16)二、原则 (16)三、目标与任务 (17)第四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措施 (21)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21)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29)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34)一、加强机构和体制建设 (34)二、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研究 (34)三、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 (35)四、培养和吸引人才 (36)五、加大资金投入 (37)六、提高公众意识 (36)附录一安徽省能源需求预测及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38)前言气候变化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文件,得到了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缔约和承诺。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中国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2007年6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7号),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总体要求,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并要求各地制定省级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河北省气候变化研究现状和需优先研究的科学问题
![河北省气候变化研究现状和需优先研究的科学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0169650804d2b160b4ec048.png)
河北省气候变化研究现状和需优先研究的科学问题摘要:通过对河北省气候变化特征与相应气候变化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并分析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河北省气候环境状况及其变化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对河北省气候变化科学在今后5年重点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相应课题提出建议。
以期为能解决制约河北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难题,为增强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河北省气候变化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它直接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公众、资源、安全、环境等方方面面都有重大影响。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突出,气候变化及其成因的研究[1-2]不断展开,一些学者对河北省气候变化的研究也做了不少工作[3-8],但目前研究成果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进一步推进。
1 河北省气候特征概况河北省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干湿期明显。
河北省多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冀北高原年平均气温低于4℃;中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大约在12℃以上。
全省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月,长城以南都在40℃以上;冀北高原不见酷热天气。
年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在冀北高原。
河北省年平均降水量为350~770mm。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
其中冀北高原是河北省最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mm;其次为新乐、藁城、宁晋一带,年降水量不足500mm。
而燕山南麓为全省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可达700~770mm;其次为紫荆关、涞水一带,年降水量在600mm 以上。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环境背景下,河北省气温变化尤为活跃,对1871—2009年相关站点的统计分析可知,河北地区温度总体为起伏式上升,具有以下演变特征:1871—1918年为偏冷时段,1919—1951年偏暖,1952—1980年为低温期,1981年至今为偏暖时段;根据突变分析可知1920年左右是一个转折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28a48ad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0.png)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0.10•【字号】宁政发[2009]105号•【施行日期】2009.10.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09]105号2009年10月10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43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第一部分宁夏气候变化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一、宁夏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宁夏的气候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明显变化,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明显增加。
(一)气温上升明显。
20世纪30年代以前,宁夏年平均气温波动较小。
从30年代初开始,进入明显上升阶段,4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值,之后气温开始下降。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气温有所回升,从80年代初开始,进入显著上升阶段,和全国大范围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近40多年来,宁夏气候变暖尤为明显,平均每10年上升0.37℃。
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2001年— 2006年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5℃。
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全区平均增温达2.4℃。
从地域分布看,引黄灌区升温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升高近1.7℃。
南部山区增温幅度较小。
1961年以来,宁夏出现了15个暖冬(以1971年— 2000年为标准气候值),其中13个暖冬出现在1986年以后。
2006年是宁夏40多年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其夏季最为炎热,冬季最为“温暖”,是宁夏的第15个暖冬。
(二)年降水量变化不大。
宁夏干旱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易发生旱涝灾害。
生态环境部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生态环境部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032f95c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6.png)
生态环境部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1.01.09•【文号】环综合〔2021〕4号•【施行日期】2021.01.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环综合〔202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履行负责任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并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国家自主贡献最新举措。
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宣示,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更好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牵头部门职责,加快补齐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方面短板,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协同增效,现就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牵引,以协同增效为着力点,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统筹融合,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整体合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建美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目标导向。
围绕落实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着力解决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e71af1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6.png)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17.02.21•【文号】发改气候〔2017〕343号•【施行日期】2017.02.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对气候变化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7〕3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委):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切实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根据《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各地组织推荐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目的意义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并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城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目前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尚未纳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存在认识不足、基础薄弱、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适应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
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相关工作,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总体上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亟需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政策引导,鼓励探索创新。
综合考虑气候类型、地域特征、发展阶段和工作基础,选择一批典型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针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全面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经验,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分析与政策含义
![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分析与政策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d986241d5f0e7cd1842536a4.png)
部 分地 区都 呈一 定幅 度的增加 ; 0 1 2 3 年各地 22 — 0 0 区的年 降 水量都 呈下 降趋势 。气候 变化预 估存 在不
确定性 ,特 别是 降水预 估的不 确定 性比温 度的不 确 定性更 大 [ 。
年 ,全 省人均 G 19 ,年 均增 长 98 DP130元 .%;三次
第4 卷 第
5
期
月
A D VA N CE S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IN C L IM AT E
V0 1 4
.
.
N
O
.
5
2 0 0 8 年 9
CHANGE
R E SEA R CH
S e pte
m
be
r
,
2 0 0 8
摘 要
:
应 对 全球 气 候 变化 需 要 地 方 采 取 应 对 措 施
,
。
产 业结构 为 l .:284 .,与全 国相 比 , 65 4 .:0 7 工业 化水
气象灾 害的 发生与 气候 变化密切 相关 ,而 气候 变化的加 剧致 使湖北 省 气象灾 害 “ 种增 多 、频率 灾 加 快 、灾情 趋 重” 。长江洪 灾 自汉朝至 元朝平 均 1 1 a
一
平略 显滞后 。汽 车 、机 电、冶金 、化 工 、轻纺 和建 材建 筑为 湖北 省六大 经济支柱 产业 ,重 工业 比重偏
。
提 出 了 湖北 省适 应 和 减 缓
,
并 分 析 了 湖 北 省 温 室 气 体排 放 的 3 种情 景
,
湖 北 省作 为 国 家 能 源 和 经 济格 局 的 组 成 部 分
。
需要 协
不 仅 为 湖 北 省 自身
青海省探索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青海省探索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https://img.taocdn.com/s3/m/a89a69690b1c59eef8c7b4c7.png)
( 料 来 源 : 华 网.0 0年 O 资 新 21 1月 0 日 ) 4
和生 态环境 的“ 弱 区 ” 青海 作 为青 藏 高原 的 主体 7 脆 0亿 元 . 织 实 施 了生 态 环 境 综 合 治 理 . 组 天然 林 保
部 分 . 维 系 国 家 生 态 安 全 方 面 具 有 特 殊 地 位 长 期 护 、 耕 还 林 、 牧 还 草 、 化治 理 等 生 态 环境 建设 在 退 退 沙 以来 . 海 省存 积极 推 动社 会经 济 的发 展 的 同时 . 青 开 工 程 青 海 省 林 业 部 门 统 计 显 示 . 至 目前 , 海 已 截 青
在 改 善 地 面 牛 态 的 同 时 . 海 省 还 积 极 利 用 空
中水资 源 . 自 19 9 7年起 在 黄河 上 游 开展 人工 增 雨 .
0 2摄 氏度 , . 3 明显 高 于 近 5 0年 全 球 01 . 3摄 氏度 、 全 2 0 0 6年 开 始在 三江 源 自然保 护 区开展 人工 增雨 .仪 . 国 01 .6摄 氏 度 的水 平 : 中 . 达 木 盆 地 平 均 气 温 2 0 其 柴 0 9年 .i江 源人 工 增 雨 就增 加 降 水 量 8 8亿 立 方 以每 1 0年 0 4摄 氏度 的速 率上 升 . 4 米 .这在 一定 程 度上 改 善 了青 海 高原气 候 变化 中降
的发 源地 中科 院 院士 秦大河 说 : 随着 气 候变 暖 . “ 青 至全球 气 候变 暖具 有重 要价 值
藏高 原冰 川 退 缩 . I 短期 内可 以增 加几 大 河流 的水 量 . 长期来 看 会威胁 亚 洲水 资源 安全 ” 为 了应对 气候 变化 .青 海 省政 府 实施 “ 生态 立
公需科目低碳经济(最新最全)
![公需科目低碳经济(最新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1738af0ba76e58fafab003d0.png)
低碳经济公需科目考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 A.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森林碳汇是指: A. 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3.2010年4月1日我国实施的关于低碳转型方面的法律是: C. 《可再生能源法》4.低碳的关键影响因素是( B. 单位经济产出的化石燃料消耗量),即“碳生产力概念”。
5.低碳经济的实质是: B.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6.碳关税的征收对象是: A. 进口的高能耗产品7.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理想轨迹是:A. 在经济增长速度为正的前提下,碳排放弹性不断下降8.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行为,除了需要法律规范、规划引导外,更多的是需要: D. 经济措施进行引导9.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背景是:C. 气候变化10.建筑能源消耗中,耗能最大的组成部分是: C. 北方城镇采暖能耗11.碳生产力是指: A. 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GDP总量12.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能源活动13.欧盟能源战略的核心是: D. 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4.先行工业化国家在人均GDP处于3000~10000美元的阶段,均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 D. 此时产业结构呈现“重化工业”特征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缔约国在减排任务上的规定是: D. 共同但有区别16.不属于低碳消费观念的是: B. 适当增加产品的种类便于选择性消费17.世界首个《京都议定书》碳排放配额全球交易平台是: D. Blue Next交易平台18. 基于配额的碳金融市场,其市场原理是: D. 限额—交易19.世界能源系统以化石能源为主,(C. 促进节能、提高能效)是实现经济发展与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途径。
20.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了科学研究的日程。
21.(C. 技术进步)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核心内容。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https://img.taocdn.com/s3/m/e4775a2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0.png)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0.27•【分类】政府白皮书正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一)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二)贯彻新发展理念(三)以人民为中心(四)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一)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二)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三)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五)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六)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三)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四、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二)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倡议结束语前言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e87634524de518974b7d0d.png)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受气候变化的影 响尤为严重。
气候变化导致高温热浪、暴雨、雾霾等灾害增多, 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趋势加强, 登陆台风强度增大,加剧沿海地区咸潮入侵风险,已经并将持续影响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 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 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事关人 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
为积极主动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根据《国家适应气 候变化战略》,特编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目标要求(一)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城市安全宜居为核心, 坚持以人 为本,加强科技支撑,牢固树立适应理念,从政策法规、体制机 制、规划统筹、标准规范、建设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适应气 候变化行动,努力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 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 变化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统筹兼顾。
统筹考虑极端气候事件风险和气候变化对城市的 附件人居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持续性影响,将适应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城市建筑、能源、交通、水资源和生态等关键领域的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施分类指导的适应方案,明确安全、宜居、绿色、健康、分步实施,采取合理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应行动。
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和控制要求,坚持“一城一策”,分区施策、协同推进。
落实中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明确任务分工,加强联动协调,创新体制机制。
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广泛参与。
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社会组织培育和科普宣传,加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共识,积极主动参与适应行动。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低碳绿色发展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低碳绿色发展工作的通知》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cd8b9b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1.png)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低碳绿色发展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0.09.09
•【字号】陕发改规划〔2010〕1459号
•【施行日期】2010.09.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
正文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低碳绿色发展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省级有关部门、各市(区)发展改革委:
我省属国家发展改革委2006年确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向地方推广活动项目四个试点省份之一,也是国家确定的5省8市首批低碳试点省份之一。
为了切实做好此项工作,规范相关活动,现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低碳绿色发展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0〕2046号)转发你们,请认真按照通知要求,做好本部门、本市(区)的低碳绿色发展工作。
联系人:李琴华
电话:029—87294258
二〇一〇年九月九日。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3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376d0e76c66137ee0619c0.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0〕5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已经省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十月九日(此件公开发布)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相关省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一、自然资源与环境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挑战一、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二、气候变化的趋势三、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三部分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二、原则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第四部分重点领域及相关政策措施一、推进结构性减排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三、适应气候变化第五部分保障措施一、落实组织保障,明确责任主体二、注重统筹规划,强化考核管理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筹资机制四、重视科学研究,提高支撑能力五、推进国际交流,深化科技合作六、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前言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积极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既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于2007年6月印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我国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
2008年1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开展国际合作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省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7年专门成立了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日常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省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明确了我省到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以有效推动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7988244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9.png)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1.02.03•【字号】鄂环发〔2021〕4号•【施行日期】2021.02.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机关工作正文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鄂环发〔2021〕4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生态环境局,厅机关各处室、各专员办、厅属各单位:现将《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职责抓好落实。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2月3日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要点2021年是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目标的起步之年。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现对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做出如下安排。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考察长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更好地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二、主要目标对标“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综合考虑常态化疫情防控、疫后经济重振等多方面的因素,2021年主要指标设置为:1.水环境方面。
全省国考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Ⅲ类)断面比例和劣Ⅴ类断面控制比例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3-2035)
![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3-2035)](https://img.taocdn.com/s3/m/28cd25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d.png)
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3-2035)(征求意见稿)二。
二三年十月目录前言1第一章基本形势1第一节影响和风险1第二节现状与成效3第三节机遇和挑战5第二章总体要求7第一节指导思想7第二节基本原则7第三节主要目标8第三章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10第一节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10第二节强化气候变化预测预警11第三节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11第四节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12第一节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行动14第二节陆地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17第五章提升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20第一节农业与粮食安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0第二节健康与公共卫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2第三节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3第四节城市与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5第五节气候敏感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7第六章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31第一节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土空间31第二节强化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32第三节提升战略区域、脆弱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34第七章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保障措施38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38第二节加大资金支持38第三节强化科技支撑40第四节加强能力建设41第五节拓展对外合作42全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减缓是指通过能源、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以稳定和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速率。
在此过程中,已经发生的气候风险不会消除,潜在的气候风险仍在不断累积,甚至在全球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
适应是指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
(整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整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0bfdccf524ccbff121847b.png)
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二○○九年四月前言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的目标。
作为履行公约义务、落实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在200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为了提高省级地方政府及其利益相关者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认真落实《国家方案》提出的具体任务,国务院在《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我省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省份,在发展过程中重视资源节约,强调可持续发展,在《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控制在1.81吨标准煤以内,年均下降4.4%,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方案》有关要求,基于《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的指导下,我们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到2015年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促进我省未来时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录第一部分甘肃省基本省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一、自然环境二、自然资源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四、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效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甘肃省的影响和挑战一、甘肃省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二、甘肃省未来气候变化可能的趋势三、气候变化对甘肃省的影响四、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原则三、目标第四部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相关政策措施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第五部分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及政策措施效果分析一、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二、甘肃省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三、减缓效果分析四、甘肃省煤化工重大工程效果评价第六部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措施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二、强化组织保障三、推进国际合作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合作五、加大资金投入六、提高公众意识附录第一部分甘肃省基本省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我省地处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6d0dcf0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9.png)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7.24•【字号】青政[2008]58号•【施行日期】2008.07.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方案的通知(青政[2008]58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方案》已经省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二00八年七月二十四日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方案前言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关系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约定的有关义务,国务院专门制定下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总体要求,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既是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也是我国生物物种形成和演化的中心之一。
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生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方面不仅地位特殊,而且作用显著。
青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既有星罗棋布的内陆湖泊,又有纵横交错的江河溪流,被誉为“江河源头”、“千湖之地”和“中华水塔”,黄河49%的水量、长江26%的水量,澜沧江16%的水量从青海流出,哺育了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我省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将实施人工增雨、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取得显著成效。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_企业报告(业主版)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_企业报告(业主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3e69d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7.png)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2 TOP3 TOP4 TOP5
TOP6 TOP7 TOP8 TOP9 TOP10
品目三:油烟专项治理中标结果 贵州思创能生态环
公告
境工程有限公司
关于 2022 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 区补助资金(第一批)-贵阳市大 气污染防治精准管控及专项治理 项目的中标(成交)结果公告 市级环保专项资金固体废物污染 防治-贵阳市固体废物堆场综合治 理现状调查及评估(一期) 关于市级环保专项资金-水体污染 防治(贵阳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地 2021 年度环境保护状况评估 项目)的中标(成交)结果公告 土壤、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防 治监测评估-贵阳市重点污染源周 边土壤及,地下水监测工作项目 土壤、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防 治监测...
广电计量检测(湖南) 有限公司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贵阳市鱼洞峡
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贵阳部分)
中图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成交公告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233.9 230.0 100.0 87.6
71.8 48.6 46.7 38.7 28.8
2022-08-02 2022-08-02 2022-08-03 2022-08-02
2022-11-30 2022-06-20 2022-10-12 2022-04-21 2022-03-21
(2)其他工程服务(12)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1
贵阳市废弃煤矿酸性废水基础调 查及治理方案编制中标结果公告 变更
贵州楚天两江环境 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发布2024年度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发布2024年度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34e407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a.png)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发布2024年度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9.02•【文号】气科函〔2024〕43号•【施行日期】2024.09.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发布2024年度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气科函〔2024〕43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以下简称“基金项目”)是由中国气象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纳入中国气象局科研项目谱系,重点支持暴雨机理和监测预警、暴雨数值模式、水文气象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我司组织全国暴雨研究中心编制了2024年度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附件1),现予以发布。
一、项目类型基金项目设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三类。
1.重点项目:支持强度为30—50万元,执行周期不超过3年。
2.面上和青年项目:支持强度为5—10万元,执行周期不超过2年,其中青年项目的比例不低于60%。
二、申报条件1.基金项目指南面向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及行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放申报。
2.申请人应为申报单位正式在职人员,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或者中级职称(且具有硕士学位)有2名同领域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推荐。
3.重点项目申请人应在2025年1月1日未满55周岁。
面上项目申请人应在2025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
青年项目申请人应在2025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
4.同年作为申请人或参加人申请基金项目限1项。
项目申请人应该满足申报查重要求,中国气象局科研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内不得牵头或者参与申报基金项目。
5.每个项目的参与单位(含申报单位)总数不超过4家。
气象部门以外的科技人员申报基金项目,须与气象部门内相关单位的正式在职科技人员合作申报。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2024年度气候变化专题项目立项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2024年度气候变化专题项目立项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d6514e9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6.png)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2024年度气候变化
专题项目立项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23.12.20
•【文号】气科函〔2023〕81号
•【施行日期】2023.12.2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
正文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2024年度气候变化专题项
目立项的通知
气科函〔2023〕81号各有关高校、科研业务机构、企业,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根据《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发布2024年度气候变化专题项目新增指南的通知》(气科函〔2023〕64号),经组织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2024年度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题项目立项组织工作已完成。
经中国气象局批准,共计13项任务获批立项(项目层级为省部级,详见附件)。
请各承担单位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确保按期完成任务目标。
特此通知。
附件:2024年度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题项目立项清单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
2023年12月20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
中期总结会在京举行
2009年12月22-23日,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中期总结会在北京国宏宾馆召开,来自包括外交部条法司、科技部社发司、环保部科技司、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在内的项目指导委员会官员与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改委的官员、省内专家以及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70余人参加了会议。
此外,UNDP、挪威使馆及欧盟驻华使团也派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是对包括甘肃、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西藏、青海在内的七个编制方案或行动计划的省区和包括山东、江西、重庆、新疆、河北、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在内的九个主要进行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的省、市、自治区在本项目下进行的工作作一回顾、总结与交流,并提出下一步项目工作设想。
会议由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孙翠华副司长主持。
苏伟司长致辞。
苏司长在讲话中首先对挪威政府、欧盟及UNDP对本项目资金支持表示感谢,对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所提供的项目支持表示赞赏,对到目前为止各个地方省份的项目工作表示满意。
接下来,苏司长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基本情况:哥本哈根大会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空前关注,共有119个国家领导人到会,经过激烈的谈判与深入的沟通,本次大会为今后朝向能够达成一个富于成效的协议作出了很好的铺垫与准备。
苏司长指出,在当前形势下,气候变化得到国家和省级层面越来越多的重视。
改变消费模式,走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共识。
为有效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本项目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推动地方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同时推动了地方省份的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
明年初将开始对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编制工作进行研究与布置。
如何提出目标,分解目标以完成国务院最近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同时完善相应的统计和监测指标体系和管理体系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这些工作也与下一步的低碳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关系重大。
挪威使馆参赞贝根沃女士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的低碳转型过程中,具体而实在的行动是关键,如果仅有协议而没有行动,则协议将成为空谈,而本项目正是将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效工作,是中国整体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具体表现。
同时,由于具体实施是落实方案的关键,因此,她对地方省份在本项目下做的具体落实工作及本次会议充满期待。
来自欧盟驻华使团的马琦女士在致辞中指出欧盟非常高兴能够为本项目做出资金方面的贡献。
本项目开创了一个双赢的局面,不但使中国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给欧盟带来了学习的机会。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王庶同志在会上为所有代表介绍了项目办到目前为止开展的项目活动和资金使用情况。
来自中央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各位地方代表分别汇报了各自在本项目下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通过各位专家和代表的汇报,可以看出,地方方案或行动计划的制定为地方省份初步测算了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明确了目标、原则和措施,提出了减缓与适应工作的重点领域,指明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同时推动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机构设置,增强了地方实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能力。
在本项目项下,16个省、市、自治区基本上都成立了省市区一级的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多个省市的发改委已成立或准备马上成立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处,其余的省份则至少是明确增加了气候变化工作任务职责,或在原有部门基础上同时挂应对气候变化处的牌子。
其中需要强调的是有些省份已在方案的指引下,作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减缓工作。
此外,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很多有很强针对性的培训与公众宣传工作来推动气候变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最后,气候司孙翠华副司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挪威项下的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本项目汇聚了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最好的专家用最短的时间提前完成了项目任务。
目前,3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新疆兵团)已全部完成了方案或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超过18个省区颁布了方案。
对于已颁布省区,当前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方案的落实工作,对于没有颁布的省、市、自治区,一定要在十一五规划期结束之前全部颁布,否则将失去意义。
作为项目的后续工作,今后要做好基础能力建设工作,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1)如何开展统计体系的指标体系的建设,如何努力做到公正、透明、准确,
2)如何开展排放清单的测算体系的建设,需要考虑地方省份的能源消耗、垃圾填埋、农业稻田、畜牧业和林业等方面情况,
3)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需要将国家的约束性指标充分考虑进去并进行有效分解,
4)如何具体发展低碳经济。
最后,孙司长提出各个地方省份要提高认识,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使各省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