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子以外 导学案用
窗导学案 教师用
第二十课《窗》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
2、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认识人性的美丑。
3、探究文章的主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点:梳理小说情节,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探究文章的主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情景导入:透过窗户,你看到了什么?第一篇章:揭开窗的面纱(学生活动: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一泓.()俯瞰.()消遣.()五彩斑斓.()栩.栩如生()扣人心弦.()气喘吁.吁()纹.丝不动()充塞.()漱.洗()胳膊肘.()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故事发生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
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
(3)一开始,两人关系友好,他们经常谈天。
靠窗的病人还经常为同伴描述窗外的风景。
(4)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因为嫉妒,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的时候见死不救。
(5)结果,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第二篇章:讲述窗的故事(学生活动:一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复述课文,其他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根据提示总结归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提示:复述课文要注意语言简练、情节完整,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
)开端:病重静养(关系融洽)发展:从“享受”到“困扰”(谈天绘景)高潮:见死不救结局:光秃秃的一堵墙(只见秃墙)第三篇章:分析人物形象(学生活动:学生品读文章,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靠近窗户的病人为病友讲述的“窗外”景色完全是凭想象编出来的。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在生命胡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
精心编造的优美的窗外景色,生动有趣的描述,正是他自身美好心灵的写照。
2、不靠窗的病人对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听得津津有味儿,是一种享受。
北京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1课《窗》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
11窗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寻常不过,但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瞭望口。
一个人呆在房子里,面对一牖窗户,太阳照进屋子,屋子洒满阳光。
他静静地思考。
浮想联翩。
把这些联想整理出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钱钟书的《窗》,正是这样构思出来的。
钱钟书(1910—1998),现当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代表作有学术论著《谈艺录》和《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
散文《窗》选自其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为他以后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化、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读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小说和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是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琐.碎suǒ驯.服xùn镶嵌..xiāng qiàn希冀.jì飒.sà双瞳.tóng奢侈..shē chǐ眸.子móu鸟窠.kē畜家畜.chù畜.牧xù2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寒xuān暄cáo运漕xuān闹喧cáo杂嘈xuàn染渲zāo糕糟suǒ屑琐yú乐娱铁suǒ锁耽wù误3.镶嵌:①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
②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光天化日:原形容太平盛世。
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
眼花撩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
多写作“眼花缭乱”。
4.辨用法隔膜膈膜①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
②他得了膈膜炎,不能来上班了。
“隔膜”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膈膜”指人或哺乳动物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
1.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点评:“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窗导学案【部编版】
20.窗1.学习文章使用的对比手法在人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
2.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人性的美与丑。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2.给加点字注音。
俯瞰.( kàn ) 一泓.( hóng) 心弦.( xián ) 斑斓.(lán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气喘吁吁.(xū ) 争相斗妍.(yán) *拓展:辨析下列形近字并注音组词。
塞(sè)充塞(sāi)瓶塞(sài)边塞咽(yàn)气咽(yān)咽喉(yè)呜咽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俯瞰:俯视。
瞰:从高处往下看。
斑斓:灿烂多彩。
争相斗妍:竞相开放,比谁美丽。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栩栩如生:形容活泼生动的样子。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4.自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问题一:走进文本,感知小说情节。
选择你喜爱的方式来朗读课文(默读、放声读、与同学齐读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并复述这个故事。
(提示:抓住主要情节复述。
) 示例:开端——病重静养;发展——谈天绘景;高潮——电铃事件;结局——只见秃墙。
在一间只能容下两张病床的只有一扇窗户的病房内,有两个只能静养的重病病人,每天依靠着闲聊和靠窗病人描述窗外景色打发时间。
不靠窗的病人对靠窗病人占据窗口起了嫉妒之心,于是,在靠窗病人生命垂危之际,他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致使靠窗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最终挪到窗口的他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问题二:人物扫描,点击人物心灵。
1.靠窗病人描述的窗外景色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精神品质?示例:靠窗的病人描述了窗外五彩斑斓、情趣无限的景象。
从中可以看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爱,他是坚强的、乐观的。
同时,在他心目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更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窗》导学案
课题:《窗》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学习难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内容】①教材内容《窗》②主题丛书《最后的常春藤叶》《夏日最后一朵蔷薇》【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2分钟)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播放PPT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的内心决定人的视野和行为,心中充满真善美的人,看到的就是美丽快乐的世界。
(播放PPT2)师:这是一扇很普通的窗。
透过窗,我们能看到窗外美丽的并不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
打开心灵之窗,我们还能看到人性的美丑,灵魂的高尚与卑劣。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个跟窗有关的故事,作者是澳大利亚的著名女作家泰格特,文章标题就是《窗》。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学习目标。
(播放PPT3)一、初步感知,复述情节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那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个故事简要地叙述一下?(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这篇小说通过住在同一间病房里的两位病人对待彼此截然不同态度的对比,表达了“扬善贬恶”的主题。
)师:这篇小说仅1200余字,人物只有两个,我们读时却时而感动,时而愤怒,这是一扇什么样的窗?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品味、去感悟。
二、品味课文,畅谈感受(15分钟)请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三分钟并思考以下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分享。
1、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最让你气愤的事情是什么?2、两个人物你最想跟大家说说哪一个?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写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用直线在课文中划出相关段落、词句)(播放PPT4—7)靠窗病人:乐于助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虽身患重病,但他热爱生命,凭残剩的精力、羸弱的病体和满腔的热情极力想像,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景,以此来激励自己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同时也用生机勃勃的人类活动去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活之动力。
散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导学案1
散文语言鉴赏导学案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整合】一、什么是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③特殊指代意义(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怎样考理解词语的含义[题在书外]三、怎样答理解词语的含义(一)“3联1依”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二)“3步骤”理解标题含义题标题词,是文章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语。
考查对标题词的理解也是散文阅读命题的热点。
理解标题含义,要遵循以下3步骤:首先,要抓住标题关键词,分析其特征或结构,弄清拟题的方式,如以人物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
其次,看标题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用修辞手法。
最后,弄清楚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挖掘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课内探究案班级:姓名:限时:45分钟一、检查预习情况二、典例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夜读周庄许阳(1)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
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注]无不伤感地说,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
所以,陈逸飞是他害了周庄。
(2)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
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归还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
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
(3)吮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个人走在周庄的街道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20窗导学案苏教版
20 窗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复述小说的故情形节。
2.对照、心理描述等手法的作用。
3.说说文章所揭露的人一辈子哲理而且能联系生活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重点】对照、心理描述等手法的作用。
【学法积存】诵读点拨疏导【学习进程】一、课前预习1. 一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俯kàn____ xǔxǔ_______如生( ) 斑lán ____消qiǎn ____ 争yán ____斗艳一hóng ____2. 二读课文,完成文学常识积存。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国家)作家。
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3. 三读课文,理清故情形节。
(1)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___ 。
(2)文中的要紧人物是_______和_______ ,他们的病情都很_______。
(3)一开始两人的关系_______,他们常常_______,靠窗的病人还为同伴描述_______,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同伴生命弥留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一)预习展现(二)课内探讨(1)感知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
1. 靠窗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什么缘故要如此做?表现了他如何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什么缘故不靠窗病人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这是两个什么样的人?8 D- `) w0 Y2 O5 z0 l v% O( a7 l$ m靠窗的病人是____________的人不靠窗的病人是____________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人称》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2016年与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比较:
学生在比对中得出结论:
命题变化与指向
(1)命题材料
由重视小说变为散文小说
并重;
(2)题型设计
一道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分值被压缩到14分;
(3)考查重点
注重作品的原初阅读,整体理解文意,强化审美鉴赏能力考查。
运用图表形象直观,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16年和7年考查的变化。
环节二:明确散文的概念及特点
教师总结:
散文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特点:1、取材广泛2、形式灵活3、语言优美
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散
文,总结特点:形散神不
散
先明确概念,在
讲解之前做到
纲举目张。
环节三:课堂探究
按提示阅读导学案,完成1-3题,并总结做题技巧(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统一考试新课标Ⅱ)
阅读提示:
1、专注阅读课标卷2文学类文本——《窗子以外》(林徽因),梳理文章层次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2、完成1-3题(注意设问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梳理
文章结构结构:
窗子以内窗子以外
有形的无形的
有同学选择了C选项,认
理解文本是答
任何题的关键,
好多学生之所
以答错往往在
于文本理解偏
颇或错误,所以
做题之前我先
让学生梳理结
构。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窗》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窗
【学习目标】
1.通过两个病人形象,看清人性的美与丑;(重点)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重点、难点)
3.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重点、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热身
1、读课文,积累词语
俯瞰()一hóng()清水充塞()胳膊肘()争相斗yán() nuó()到
2、解释词语
扣人心弦纹丝不动
栩栩如生津津有味
3、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二、研读·互动
(一)导入
(二)预习成果展示
(三)整体感知
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故事中的人物。
2、把握小说情节:
开端(1-3):
发展(4-7):从“”到“”
高潮(8-12):
结局(13-15):
(四)、精读赏析:
1、分析课文情节发展部分,展示靠窗病人形象
朗读课文第四段与第五段若干句(一个孩童……网球赛)
窗外的景色如何?如此美好的景色是真实的吗?
那靠窗的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评价靠窗病人?
2、分析不靠窗病人形象,找出理由。
3、你觉得文章结尾有特别的意味吗?
三、提升助推
1、两个病人,怀有两颗不同的灵魂,一个纯洁美好,拥有许多向善的品质;一个灵魂龌龊,行为卑劣无耻,无情无义。
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2、请同学们从人物与情节两方面考虑一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何作用?
3、、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
展开想象,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
(2)
(3)。
高中语文_是什么让我们感动《窗子以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是什么让我们感动《窗子以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高三﹒一部语文学案设计人:【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如何阅读一篇散文。
3、学会做有关词语、标题含义和作用的题目。
4、践行群众路线,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教学重点】学会做有关词语、标题含义和作用的题目。
【教学难点】践行群众路线,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由林徽因的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开启我们的课堂之旅。
这是一首写给自己刚出生的儿子的一首诗,我们读一读,思考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
老师朗读完之后,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更好的理解《窗子之外》,再讲文本之前,先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
二、什么是散文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让学生齐读,调动学习氛围,迅速融入课堂氛围中)三、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窗导学案设计
《窗》导学案设计周庄中学黄晴学习目标:1.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2.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注音:俯瞰()一泓清水()斑斓()咳嗽()充塞()卡住()洗漱()挪动()争奇斗妍()扣人心弦()栩栩如生()气喘吁吁()2.解释下列词语:津津有味:纹丝不动:五彩斑斓:栩栩如生:扣人心弦:3.理出故事情节,并简要复述故事。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事情的经过怎样?)二、合作探究:1.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你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结合文本)2.本文是用什么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有什么作用?3.你觉得“窗”有什么样的含义?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启示呢?三、拓展延伸:“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到此戛然而止,却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思维体操:想象一下,不靠窗病人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形?四、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掌握其写法:五彩斑斓()争奇斗妍()栩栩如生()扣人心弦()津津有味()气喘吁吁()不得而知()纹丝不动()大惊小怪()2.回忆小说内容完成以下问题①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故事发生的时间:③故事中的人物:④故事发生的环境:五、作业(奇思妙想编故事):假如一个新的病人住进了这个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续编故事,要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
六、推荐阅读: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推荐给同学们阅读。
它和泰格特的这篇《窗》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3、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学习重点】认识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知识链接]
小说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精神面貌,揭示出其中道理。
对于小小说的称呼有很多,有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千字小说等。
【预习板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fǔkàn()五彩bān lán()一hóng()
xǔxǔ( )如生扣人心xuán()争奇斗yán()
2、故事发生的地点在。
3、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探究板块】
1、小说的情节发展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那我们来看看文章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
2、提问: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最想评论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靠窗的人:
不靠窗的病人:
四、主题剖析,揭开构思之“窗”
1.既然文章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病人,那文章题目为何不叫《两个病人》而叫《窗》呢?
2.删一删:假如把结尾一段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作业板块】
五、假如那位远窗者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动笔写出你最想和他说的话。
六、想象: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写一段话。
窗子以外ppt课件
14
15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个原则:忠于原文
• • 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想象。尤其是选择题。
16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两个观念:整体观念
• • •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联系观念
联系全文,联系主题。
17
18
第三人称
11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 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粱间的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5
窗子
以外
6
自主思考:
• 1、破“题”:分别在哪一段写了哪些窗子? • 2、这些窗子以外都写到了哪些人或事?
7
合作交流:
• 1、作者何以如此关注窗外的世界?
2、那些外出“考察”的“时髦的学者”能真正走近“窗外的世界”吗?
8
•
5.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可以是铁纱窗,或 者是玻璃窗;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 征。 • 有的人坐在窗子里面,有的人行走在窗子外面,而 一扇窗子隔绝出来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窗外的 人固然不了解窗里的人,窗里的人,也永远不能了解窗 外的人。 •
10
• 三种人称视角作用的区别
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增加真 实感、可信度,便于自由表达情 感。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读者 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 流情感,增强感染力。 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不受时空 局限,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便 于全面、客观、灵活地反应现实 生活
《窗子以外》《说起梅花》学案-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熟记阅读散文三步骤:
•一读抓要点(关注题目、抒情议论句等)
•二读理思路(关注线索、每段描写对象、每段中心句、提示语等)
•三读探主旨(从不同的描写对象中找相似点或关注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首尾段思考作者的感受和想法发生变化的原因;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找到贯穿其中的“神”)
窗子以外(135页)
一读抓要点(基本确定文体类型)
(一)阅读方法指导
1、阅读范围
题目、首尾段(或者稍做拓展,拓至开头一、二段,结尾一二段),尤其是首尾段的抒情议论句。
2、阅读方法:以段落为单位跳读
3、阅读任务
基本明确写作对象、作者的情感态度倾向
(二)完成阅读任务(写到作业本上)
本文写作对象是
表明作者态度倾向的句子:
作者的态度倾向:
基本确定文体特征:
二读理思路(梳理散乱的形,找到贯穿之线,一线串珠)
(一)阅读方法指导
1、阅读范围:全文
2、阅读方法
以句为单位通读全文,边读边圈点勾画,重点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提示语等。
3、阅读任务
①明确每一段的写作对象②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
③分层概括内容④明确线索
(二)完成阅读任务(写到书上)
通读全文,分层概括内容,勾画每一段的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竹子内涵的句子)
第一层(①)
第二层(②----⑤)
关键句::
第三层(⑥⑦)。
2021届高三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讲评:窗子以外 (课件63张)
⑥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 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 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 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 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 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 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从眼前的生活写起,作者隔着铁纱窗观察外面的四个乡 下人,他们看似熟悉,却如此陌生。作者意在说明,隔着 窗子无法真正了解身边的人。】
• ③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 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 外!
• 【作者强调自己的观点,人在观察万物时, 都有各种各样的阻隔。这为下文列举的现 象做铺垫。】
④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 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 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 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 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 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 都有人吃去;(用排比的手法,极力铺陈外部世 界的丰富和美好。)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 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 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 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不 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你不管你走到 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 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 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 知道那是罪过!”
散文鉴赏讲评
教学目标: 1. 把握散文阅读选文的特点。 2. 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
四年级上美术导学案-窗口-湘美版()
四年级上美术导学案-窗口-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窗户的种类和样式;2.通过绘画表现窗户的形态和特点;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1.带领学生了解窗户的种类和样式,包括直窗、椭圆窗、方形窗等;2.引导学生绘制窗户的形态和特点,注重线条的流畅性和比例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窗户的特点和形态表现出来;2.如何把握好线条和比例。
四、教学内容1.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古代建筑窗户;2.分类讲解窗户的种类和样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其特点和区别;3.给学生提供素描纸和铅笔,让他们根据所学内容自由绘制窗户;4.带领学生一起评价彼此的作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5.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
五、教学方法1.图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古代建筑窗户,让学生对窗户的特点和样式有更直观的认识;2.绘画实践法:通过给学生提供素描纸和铅笔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绘制窗户,以此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3.评价交流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和交流,互相学习、分享心得,以此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认识窗户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古代建筑窗户,引起学生的兴趣;2.讲解:分类讲解窗户的种类和样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其特点和区别;3.思考:让学生思考怎样绘制窗户的形态和特点,以此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4.作业:让学生完成自己对窗户的素描,以便下一节课进行评价交流。
第二课时:绘制窗户1.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和学习;2.指导:引导学生绘制窗户的形态和特点,注重线条的流畅性和比例的准确性;3.实践:让学生自由绘制窗户,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4.评价:通过学生间的评价和交流,相互鼓励和提高,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和绘画技能。
七、教学评价1.考勤/请假记录;2.学生对窗户绘制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3.学生发布的作品评价;4.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与总结八、参考资料1.《小学美术教育(四年级)》湖南美术出版社;2.网络资源:中国古代建筑窗户。
《窗》导学案
《窗》导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认识人性的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学习重难点】1.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认识人性的美与丑;2.通过对结尾部分的品析,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房间因为有了窗户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
我们的生活中有了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
二、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充塞.()俯瞰.()一泓.()情侣.()栩栩..如生()消qiǎn()草píng()shù洗()斑lán()nuó动()2.根据相关意思写出词语:①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召力,使人心情激动:②一点儿也不动:③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④形容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⑤俯视,从高处往下看: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讨论解决下列问题:1.用简短的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根据情节发展、开端、高潮和结局对小说进行梳理,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大意:开端(1—):;发展(—):;高潮(—):;结局(—):。
3.这两位病人开始相处的很好,两人经常聊天,他们主要的话题是什么?4.窗外的景色是什么样的?靠窗的病人,为我们描述了什么?5.窗外的景色真是太美了!不靠窗的病人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6.窗外的景色是真的吗?靠窗的病人为什么会向另一位病人讲述他虚构的美景呢?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7.对于占据窗口的第一位病人,不靠窗的病人有什么想法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8.不靠窗口的那位病人产生了一些想法,这些想法错在哪?为什么最后他竟然会见死不救呢?9.不靠窗的病人后来终于能够到窗口了,他见到了什么?10.如果开头就说破透过窗户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11.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的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能否删掉?为什么?12.靠窗的病人死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文中哪里点明了其死不属意外的原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四、分析人物形象:靠窗的病人我们已经作了分析,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不靠窗的病人的形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 窗导学案(新版)苏教版
课题:窗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提高朗读、复述等口头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阅读小小说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创造性阅读。
3、情感目标: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二.学习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小小说的结构特色,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学习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
三.自学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斑斓(lán)克制(kè)争奇斗妍(yán)栩栩如生(xǔ)(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充塞(sè)惭愧(kuì)气喘吁吁(xū)俯瞰(kàn)(3)情节结构提问:小说情节发展有哪些环节?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提问:本文既为小说,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情节发展规律?如果是,具体应该如何划分?明确: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两人关系友好。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4-7):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这是故事的发展。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4、5):紧承前文.写“靠近窗口的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同伴听了感到是一种“享受”。
第二层(6、7):写“不靠窗口的病人”嫉妒心恶性发作。
第三部分(8-12):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
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13-15):写窗外只有光秃秃的一堵墙。
提问: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为何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窗外风景?提示: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增强了悬念,造成了落差。
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公园美景,这些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这些可以看成是蓄势,而最后却是一堵墙,自然是陡转。
陡转既要出乎意料之外,又要合乎情理之中。
总之,悬念、蓄势、陡转是小小说鲜明的结构特色。
(4)人物形象技巧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才是小说的生命。
课堂活动:讨论一下本文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拿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语文_散文阅读《窗子以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窗子以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2、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3、完成课堂探究及检测。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时安排】自主课一课时展示课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自主课学生自主阅读《窗子以外》,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作答。
第二部分:展示课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句话,“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这里的“窗子”代表着美好和希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徽因的《窗子以外》,来领略和感受一下林徽因“窗子”以外的风景和内涵。
二、明确学习目标1、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2、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3、完成课堂探究及检测。
重点是“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三、展示小组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梳理文章脉络。
2、“窗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3、“窗子”的含义是什么?4、“窗子”是自己内心的抗拒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限制?5、第一段的作用及含义。
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天知道那是罪过!”四、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并思考第一个问题——本文的线索及梳理文章思路。
五、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的线索是窗子。
第1段:交代自己的“渺茫”之感。
第2、3段:写了自家铁纱窗以外的情景及感叹。
(奔波赶路者)第4、5段:4段是从大处概括窗子以外的景和事。
(自然、人事—劳作)5段从小处具体写院内窗外的景和事。
(自然、人事)第6、7段:“无形的窗子”及其感受。
整体上由实到虚,逐渐深入,揭示了“窗子”的内涵。
六、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选择共同感兴趣的2—3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形成统一答案。
附:问题及其参考提示2、“窗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窗内人的身份是富足的知识分子,文中“沉闷”“无生气”表现了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3、“窗子”的含义是什么?(1)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2)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窗子以外》导学案
林徽因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窗子”的含义。
2、总结窗内、窗外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注意作者行文过程中人称的变化,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
学习重点:1、理解“窗子”的含义
2、概括总结窗内窗外的生活,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1、行文过程中人称的变化,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一、解题:
(1)、文章的题目是《窗子以外》,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些“窗子”?请同学们通读课文,看能否找出来。
(2)、思考:无形的窗子指的是什么?
二、探究情感
不管是“有形的窗子”还是“无形的窗子”,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无时无刻不为它们所困,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窗外和窗内怎样的生活?这其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窗外:
窗内:
情感:
三、赏析艺术手法
作家黄明山曾说:“我只是想把散文的写作当成一种交谈的方式唯其如此,我才不断地要求自己力求让散文多一些真的成分。
”林徽因的这篇《窗子以外》即是以一种“交谈的方式”,这种交谈的方式无疑是真诚的而又朴素自然的,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在行文中人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有这种变化?
1
四、拓展探究
真正的高手都是善于审视自己、善于反思自己的人,圣人孔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何况是我们呢,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周围,你的身心上,有没有这样的窗子呢?如果有,你又该如何看待这些“窗子”的存在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