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与资本市场
2024年我国公共财政研究论文
2024年我国公共财政研究论文一、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模式,其框架体系已初步确立。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财政的一种基本形态。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必须具有的公共品和服务,包括政权建设、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具有层次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然而,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支出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预算管理不完善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
二、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是衡量公共财政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然而,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经济建设支出仍占较大比重,这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符。
其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不足,影响了社会公平和稳定。
此外,行政管理支出偏高,也影响了公共财政的效益。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需要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一方面,要逐步减少经济建设支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同时,还要压缩行政管理支出,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我国,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差异,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较大挑战。
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同时,还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明确服务范围和标准,确保各地区居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四、预算管理改革预算管理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预算透明度不高、约束力不强等。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近年来,“公共财政”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尤其在财政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公共财政”的讨论。
现将一些观点综述如下:一、对“公共财政”的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财政的构成及其职能。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既是政权组织,又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行使着双重经济职能,即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全民生产资料所有者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的分配行为--国家财政是由两个部分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组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具体职能和任务,应采取不同的政策。
[1]该看法还认为:当前财政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大揽财政,随着社会的发展财政职能也将逐步转变。
财政必须立足经济大局,放眼社稷民生,做治邦安民的坚强后盾。
公共财政是财政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形态,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它是财政职能的调整,是财政管理深化与资金投向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必须努力构筑公共财政新框架,适应财政体制的发展趋势。
[2]第二种看法认为: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公共财政,只有公共财政才能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数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所鲜明昭示的。
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自然也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向公共财政转化的趋势:(1)税收占预算内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达90%以上;(2)税收制度从按所有制成分分别设置,逐步转向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同一税收制度上来;(3)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大为下降,而同期社会文教支出急剧上升;(4)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急剧下降。
该支出曾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直接财力手段;(5)财政的基本建设支出从直接投资建设盈利性企业为主,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为主转化。
[3]第三种看法认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不断促使着财政职能的转变、财政制度的改革和财政支出范围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公共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为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结构而进行的各项支出活动。
这些支出包括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和政府部门的日常支出等。
公共财政支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共财政支出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公共财政支出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环境。
公共财政支出的投资将有关设施、建筑、道路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给了公众,人们可以利用这些设施和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
此外,更多的公共财政支出可以增强政府的预算,并向社区内投资人员和公司提供增加就业机会的资金。
这些企业和个人可以使用这些资金来支持和扩大他们自己的业务或项目,从而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公共财政支出的影响可以通过支出种类有所不同。
政府所支持的领域和项目通常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贡献。
例如,教育支出可以为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并且提高公民的劳动力技能和专业化知识,从而提高其获得就业的机会。
而基础设施建设则可以提供更好的运输和物流体系,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
此外,在健康护理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可以帮助加强以及维护人民的健康,从而提高其能够为经济和社会贡献的潜力和能力。
公共财政支出也会有负面影响虽然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益,但也会有负面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政府暴力增加公共财政支出会增加负担权,从而影响财政的流动性。
这样会导致通货膨胀甚至是经济衰退,从而影响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政府的支出管理如果存在不当行为,这些行为会导致资金流向失衡,因为社会资源的分配将会不断的被政府操纵,这不仅会使得政府对于资本市场和开发支出更加依赖,其法律风险也会增加。
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合理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目标。
政府的目标是支持和推进经济增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促进社会公平。
还应确保公共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并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公共财政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公共财政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财政管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涉及到国家财政体系的规划、调控和管理,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对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公共财政管理的意义公共财政管理是指国家对公共收入和支出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调节各个领域的资金运作、保障社会公共福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国家财政稳定。
公共财政管理能够规范和监控财政收支和管理,防止财政收支失衡和过度支出,同时还能够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调节财政运作,保证国家财政的长期稳定性。
2. 改善社会公共服务。
公共财政管理是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如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投入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社会福利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3. 促进经济发展。
公共财政管理能够调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促进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公共财政管理还能够通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调节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二、公共财政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公共财政管理通过资金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支持,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区域内部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2. 政策调控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公共财政管理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税收政策、社保政策等,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推动企业发展和吸引外资投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3. 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
公共财政管理能够在区域经济内通过资金投入和调节机制等方式,帮助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性。
公共财政与资本市场
公共财政与资本市场公共财政是指政府在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领域中所涉及的各种支出和收入,包括财政收支、税收、社会福利、公共投资等。
而资本市场则是指以证券交易为核心的各种市场,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融资和投资渠道。
公共财政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全面的。
政府的财政收支决定了国家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对资本市场的经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公共财政。
资本市场的融资和投资活动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从而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因此,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公共财政和资本市场的协调与合作。
影响资本市场的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财政支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导致国家债务的增加,从而对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国家债务的规模越大,国家的财政风险就越高,在市场上融资的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此外,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从而也会对资本市场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财政收入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会提高国家的信用评级和经济实力,从而对资本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政府的税收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运作。
比如,一些激励措施,如减税和加强税收优惠,都会鼓励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财政政策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政府的财政政策还会对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
财政政策的收支平衡程度对货币政策的执行产生重要影响。
财政收支平衡状况不佳会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市场的流动性。
如果市场流动性不足,就会导致市场波动加剧,从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运行。
资本市场对公共财政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会对公共财政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本市场的融资对公共财政的影响资本市场的融资对公共财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工具,如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效率。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
但对什么是公共财政,为何要构建公共财政,当前还存有很多理解上的误区。
只有澄清这些理解上的误区,才能创建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这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共识,所以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政府)财政,这是财政的本质,或财政一般,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着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目的及达到目的途径不同。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类型(模式)或称财政特殊。
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对其内涵的理解,必然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入手。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问题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效率是关键,是第一位的。
要使经济活动符合效率的要求,必然要相对应的效率装置,而迄今为止,市场机制是人们发现的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
换句话说,在经济制度中,没有市场机制也就没有效率。
但市场失败的存有决定着市场机制只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对社会成员个人需要图谱中的公共需要则无法有效满足,而公共需要又是社会成员个人图谱中客观存有的。
既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就只能通过某种非市场机制来提供。
这种非市场机制在我国约定俗成称为财政机制。
市场机制提供的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与此相对应,财政机制提供的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
据此,在市场经济下,财政就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问题到此还没有完结,关键在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才能使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得到最优满足,实现社会成员个人福利水平最大化,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如何才能符合经济活动效率的要求?既然市场机制是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财政机制要符合经济效率的要求,其实质上也必然是一种模拟市场机制。
论市场、政府与财政之间的关系
市场、政府与财政间的关系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内部氏族成员之间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工,这种简单的分工形式的形成使劳动生产率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提高,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客观存在着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的自然地域分工,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随着邻近的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的接触,相互交换各自所需要的产品,它们之间形成了某些经济联系,交换是产品逐渐转化为商品,交换的扩展和经常化,是不同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确定并巩固下来,从而逐步出现了社会分工。
而社会分工的形成,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的范围逐渐扩大,频率更高,而支持这些活动的发生的场所便是市场。
政府是由被授权制定公共政策与处理国家事务的个人和机构组成的政治组织,其重要作用在于妥善安排、协调国家的内政、外交关系,这些关系往往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从经济学角度看,搞好这些关系只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集中地体系那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公共需求。
而政府财政的本质就是集中提供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增长、变化的公共需求。
从古至今,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国家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这便要开始考虑市场、政府与财政之间的关系了。
从财政学角度来看;市场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市场能够自发的调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
如资源配置领域,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等。
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由于其固有的特点,使其在经济运行中导致失灵。
如对资源配置失效,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市场经济不稳定。
而政府在这些方面可以给补充和调控,它能够通过微观和宏观等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从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尤其体现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面。
在古典经济学里,亚当·斯密主张政府应该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并通过“看不见的手”的经济理论论证了限制政府权力,减少政府干预的社会经济意义。
在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限制政府职能做两个方面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试论财政收入增长与资本所得之间的关系
财政收入增长与资本所得之间的关系引言财政收入是国家用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而资本所得是指个人或组织从资本投资中获得的利润或收入。
财政收入增长与资本所得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本文深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财政收入增长的意义财政收入的增长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财政收入的增长可以提供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支持社会福利项目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发展。
其次,财政收入的增长还可以提高政府的财政实力,增加国家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资本所得的概述资本所得是指通过投资资本而获得的利润和收入,包括股票投资收益、房地产租金、利息、股息等。
资本所得的增加通常与经济的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繁荣密切相关。
财政收入增长与资本所得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关系财政收入增长和资本所得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一方面,财政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税收的增加,这进一步激励个人和组织进行更多的投资和创业活动,从而促进资本所得的增加。
另一方面,资本所得的增加也会为政府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进一步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
因此,财政收入增长与资本所得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关系。
影响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资本所得的增加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首先,财政收入的增加可以提供政府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福利的资金,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资本所得的增加意味着个人和组织在投资活动中取得了收益,这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创新。
加剧财富差距财政收入增长与资本所得的增加也可能加剧财富的分配不平等。
由于资本所得多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诸如个人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等,这样的税收体系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此外,一些人可能通过避税手段来减少纳税,进一步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并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政策建议针对财政收入增长与资本所得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经济法的财政金融体系
经济法的财政金融体系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加快步伐,各种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备和完善。
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经济法的财政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财政和金融是国家治理的两大支柱,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建立一个同步发展的财政金融体系对于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政策能够得到更好地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政体系财政体系是以财政为核心的国家财政机构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包括公共财政、税收和预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国家上下贯通的财政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它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和灵魂,是整个财政体系的核心,起到拓宽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
税收:税收是国家常规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也是维持国家运营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税收收入可用于财政预算的收入,并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开支。
预算:预算是国家财政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财政虽然起到了筹集资金和质量协调的作用,但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制定科学的预算计划,以此可以合理分配财政资金的开发和运用,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形象,保证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最终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大的福祉。
二、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国家金融机构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负责各类金融活动和金融服务。
银行:银行是当今世界各国金融机构的核心,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主要负责各种商业贷款和余额业务,如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理财服务,而中央银行则担负着制定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一系列金融政策,并为国家的货币发行和储备等执行职责。
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金融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的资本市场,也是股票交易的中心。
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企业和政府提供资金融资渠道,并通过规范化和规则化的市场运作为投资人提供长期低风险的投资渠道。
保险业:保险业是为人们提供风险分担服务的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费来承担客户的风险,如财产损失、疾病和丧失等。
广泛使用保险业可以降低个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金融市场更加健康和稳定。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重要知识点汇总三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重要知识点汇总(三)61.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1.拓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一是将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衡量部门和单位整体及核心业务实施效果,推动提高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水平。
二是将政策和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政策和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效果。
2.建立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链条建立囊括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在内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
对新出台的重大政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要件和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绩效目标不仅要包括产出、成本,还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绩效指标。
建立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监控和跟踪机制,对存在严重问题的政策、项目要暂缓或停止预算拨款,督促及时整改落实。
开展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3.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财政部要完善绩效管理的责任约束机制,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本地区预算绩效负责,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本部门本单位预算绩效负责,项目责任人对项目预算绩效负责,对重大项目的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4.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各级财政部门要抓紧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将本级部门整体绩效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将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与转移支付分配挂钩。
对绩效好的政策和项目原则上优先保障,对绩效一般的政策和项目要督促改进,对交叉重复、碎片化的政策和项目予以调整,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对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并按照有关规定统筹用于急需支持的领域。
资 本 市 场
一、证券市场的构成要素
❖ (二)证券市场的交易对象 ❖ 证券市场的交易对象是有关金融工具,主要包括
股票、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基金和国债等。另 外,证券市场的经营对象还包括一些衍生产品, 如股票期货、股票期权、认股权证、债券期货、 债券期权等。 ❖ (三)证券市场的交易方式 ❖ 证券的交易方式是指把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与金融 工具联系起来组成买方和卖方来进行交易的方式。 交易方式主要有证券交易所方式和场外交易方式。
商按推销多少赚取手续费,没有自购的义务,也就是说承销商不承担发行风险, 发行风险全部由发行公司来承担。
投资者准备购买的依据。招股说明书必须包括财务信息、 公司经营历史的陈述、高级管理人员的状况、筹资目的资 金分配使用计划、公司内部悬而未决的问题等。
❖ 在招股说明书的准备过程中,发行公司的管理层在其律师 的协助下负责招股说明书的非财务部分,作为承销商的投 资银行负责股票承销合约部分,发行公司内部的会计师准 备所有的财务数据,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对账务账目的适当 性提供咨询和审计。
❖ 证券中介机构主要指证券经营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 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 交易场所是进行证券交易的场所,有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 交易市场两种。
❖ 自律性组织和证券监管机构是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 机构。
❖ 证券监管机构是代表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 在我国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
财政与金融
第三节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是融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资金交易的市场。资本市场 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政府中长期公债、公司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以 及银行中长期贷款。
❖ 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是: ❖ 1)交易工具期限长,至少在1年以上,最长可达数十年,甚至没有
市场、政府与财政的关系
市场、政府与财政的关系财政财政从实际意义上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通过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从经济学意义来讲,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告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即可以理解为作为政府政务之一的,为了公众利益的理财活动被称为“财政”。
财政的发展财政在不同时期研究重点的不同(1)传统财政理论——政府理财论财政(主要研究政府的收支及管理行为)(2)现代财政理论——国民经济论财政(主要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或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观察公共部门资源配置是否有效)(3)当代财政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论财政(主要研究市场失灵与政府财政政策)在财政研究中,都涉及了政府理财的基础性作用。
因此利用好财政政策、财政工具来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各自的优势,以达到调控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
那么财政的职能是什么呢?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选择(决定)提供某种消费品(包括劳务)并为之提供资金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通过财政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市场经济具有宏观经济波动的缺陷,解决经济波动问题就涉及市场了经济制度和非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较为有效的配置资源的形式,无论是国际市场竞争还是国内市场竞争,都会给企业和技术进步带来刺激因素。
但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我们要对市场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财政的职能主要是针对市场制度的缺陷,那么市场制度有那些缺陷,表现为什么呢?市场失灵竞争性市场是实现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虽然市场机制是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但是其需要严格的完全竞争市场,这在现实经济中很难达到,且在市场机制下,收入或财富分配的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也无法避免,这被称为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
资本市场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
资本市场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引言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资本市场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资本市场的简介资本市场一般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它们以交易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为主要形式。
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可以投资股票等证券来获取预期的投资利润。
三、资本市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资本市场可以诱导资本流向高效率、高意愿的企业,以此为根据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优化资本的配置,鼓励资本流向优良企业,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命力。
2、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和财务运营效率。
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
3、引导企业逐步实施规范治理。
为了吸引国际和国内资本的进入,上市公司必须遵循规范化的治理模式,这将有益于企业的管理和市场信誉,同时使得外部审计更加规范化。
4、促进经济的多元化。
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多元化,拓展新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5、增强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当国民经济遭受供给或需求冲击时,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等方法来稳定银行系统,而此时资本市场也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减轻经济雪球效应。
四、资本市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本市场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影响,具体如下:1、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帮助。
在市场经济下,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有益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资本市场的风险控制。
资本市场的务实发展应以管理风险为前提,在资本市场发展时,必须考虑全面而又精准的企业风险与管理风险。
3、资本市场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渠道,也可以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从而提高经济稳定性。
简述公共财政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简述公共财政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公共财政是指政府通过征收和管理财政收入,来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优化资源配置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
本文将简要介绍公共财政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管理、税收政策、债务管理和资本市场发展等。
政府支出管理政府支出是公共财政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优化政府支出,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政府支出管理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以及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估和监测。
其中,预算编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政府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预算,并确保支出的合理性、透明性和可持续性。
税收政策税收是公共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通过优化税收政策,可以引导资源向高效领域流动,促进经济增长。
优化税收政策的核心是减少税收负担,提高税收效率和公平性。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率、简化税收程序和减少税收优惠等措施来优化税收政策,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债务管理债务管理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管理债务,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长期稳定。
债务管理包括债务规划、债务融资和债务偿还等环节。
政府需要谨慎规划债务,合理选择融资方式,并确保债务的偿还能力。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债务监测和风险评估,以降低债务风险对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稳定。
总结公共财政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管理、税收政策、债务管理和资本市场发展等。
通过合理管理和运用财政资源,政府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
在实践中,政府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的目标。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的概述公共财政理论可以简要的概括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状态,必须靠市场以外的力量来弥补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无人提供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的空白,这个市场以外的力量就是政府的力量。
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只限于公共服务领域,为保证政府不超越这一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必须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划一明确的界限。
而这一界限的划定显然不能由政府自己来划。
由立法部门进行立法规范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编辑]公共财政的实质内涵公共财政的要义本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逻辑起点,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实质内涵。
应该说,法治性民主性在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中也已得到重视,但在对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尚存不足。
其实,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阿罗不可能定理已经鲜明揭示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谓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函数。
再民主的预算和再有效率的投票制度在具体决策过程中也只能是按多数票规则来进行,由此必然产生相应的受益方和受损方。
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表明的财政的阶级利益、新制度经济学所表明的国家本身可能存在的悖论一样,公共选择理论也同样表明了种种政府失效以及可能存在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甚至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强制。
因此,所谓公共财政从其结果而言必是不公共的,国家天然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场所。
布坎南曾区分了功能层次和立宪层次的公共选择,前者按少数服从多数’而后者按一致同意”规则作出集体决策。
民主在规范的意义上说只是一种立宪观点”只有从立宪层面上看,,公共利益?才变得有意义”因此,对我国公共财政而言,不能希冀在所有层面上实现公共性,其法治的实质只能是重在立宪层面的规则约束,即要注重决策规则本身的法治性建设。
[编辑]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演变在西方,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十分古老但又永新的话题,但从一开始财政手段就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但公共财政并不是市场经济出现的那一天产生,与市场经济严格对位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有了商品的交换就有了市场,但是具体哪一天算是进入了市场经济,并非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公共财政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意思
公共财政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意思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那么公共财政是怎么解释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公共财政的意的内容,供大家阅览!公共财政的意思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它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的宗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按社会公意公益来进行的一种社会集中性分配。
公共财政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其收支必然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一切公共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纳入法制规范的范围。
公共财政(1)图书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 缺陷。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
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财政”的真正要义:并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经济逻辑起因,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政治实质”内涵。
应该说,法治性、民主性在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中早已得到重视,但实际在对“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存在不足。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公共财政学复习笔记
第一部分:公共财政学复习笔记一、公共财政公共性的具体体现:公共财政的核心是“公共性”,也是公共财政的本质使然。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要求政府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事务具有以下特征: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事务;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举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
只有满足公共需要的事务,财政才应提供资金支持。
公共财政“公共性”的具体体现:1、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着公共财政的存在,决定着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效果。
2、公共财政的收入来源由过去的“取自家之财”走向“取众人之财”。
3、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财政类型。
政府制定的各项财政政策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
4、公共财政的立足点是非赢利性。
公共财政立足于非市场赢利性包括不介入一般竞争性领域,不应“与民争利”;公共财政活动中应做到“以支定收”。
5、公共财政决策是公共选择过程,充分体现民主集体决策的特点。
公共财政活动不仅仅是政府自身的行为而是全民范围的收支活动,强调的是全民参与,民主决策。
6、公共财政是运行机制法治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法治化就是说整个公共财政活动都置于法治化轨道上,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理财。
二、公共财政如何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共财政通过公共支出例如用于公共建设、农业的支出鼓励并保障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通过税收政策从人民的社会成果中收集合理的成分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等部分,通过社会再分配以及社会资金的循环利用体现公共财政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效率和公平原则贯穿这一过程的始终,效率准则即帕累托准则,而公平则可通过基尼系数和洛仑兹曲线表现出来。
三、公共财政有那些职能,如何理解这些职能?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在自发运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的调节,使社会上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
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演变脉络
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演变脉络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已经步入了攻坚阶段,税收收入作为国家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其改革对中国公共财政体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从1978年之后,中国财政领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演变脉络,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以更好的理解公共财政的相关内容。
标签:公共财政;财税体制改革;演变一、公共财政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演变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学者用到过公共财政或相似的概念。
但真正意义上与实际结合并为领导决策层重视起来,用于指导财政改革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
英文中的财政概念是用“public finance”来表达的,用中文直译即“公共财政”,如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图·埃克斯坦的著作《Public Finance》由张愚山翻译为《公共财政学》。
然而“finance”在英文中本身就有财政金融的概念,加上“public”是为了明确财政的意义,因此在西方语境中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并没有区别。
而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习惯上把资本主义社会的财政称为“公共财政”,而把社会主义社会的财政成为“国家财政”。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于是“学术界和实践层越来越倾向于从财政支出规模的压缩上寻求出路”。
根据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是市场,只有在市场失灵出现时,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于是便有了消除越位、补足缺位以及纠正错位的说法。
越位指的是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或市场失灵领域的事,如经营性和竞争性的生产领域的投资、由财政负担经费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和既可以享受财政支持同时可以作为商品盈利的应用型研究领域。
缺位指的是政府本该管理的属于社会公共需要或者应对市场失灵的事情没有做好,如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财政与资本市场2006-12-28市场取向的改革要求建立能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以及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公共财政与资本市场问题也因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的考察。
问题之一:残缺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财政类型。
具体地说,公共财政不同于私人财政,也异于单纯为国家自身服务的财政。
前者主要区别于前市场经济社会的财政,当时的财政的典型特征是服从于“朕即国家”或“家天下”的国王或皇帝的私人需要;后者主要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只为国家自身服务的财政,当时的财政直接服务于国家职能实现的需要,由于此时个人、企业都是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利益,财政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也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之外,公共财政的“公共性”还体现在个人能够对财政抉择产生各种强有力的影响上,财政行为因之能集中反映个人的意愿。
(注:张馨,1997:《论公共财政》,《经济学家》第1期。
)出于经济效率的考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机制在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发挥企业、个人的创造力,但由于市场不是万能的,它还存在缺陷,因此,市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提供共用品,由此也就产生了对直接为个人、全社会服务的公共财政的需求。
各国经验表明,公共财政只应在“市场失效”范围内活动。
但我国目前的财政还不是公共财政,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财政正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财政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的转换过程中,仍带着计划经济的痕迹。
(注:有关“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请参见张馨教授在1997年11期《财政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关系析辨》。
)就财政的活动范围来看,我国财政的覆盖面极广,国有经济遍及从远程导弹到饮食店等大大小小的各种行业,而这些行业当中有许多本来应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财政是不用涉足的,这也就造成了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的局面(注:请参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1997:《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管理世界》第5期。
)。
同时,财政也是因之困难重重,国有企业有较大的亏损面,削弱了财政基础。
这就是说,相对于公共财政的要求,我国财政存在“越位”现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财政可支配财力的充裕性。
事实上,“越位”是以“缺位”为前提的。
(注:安体富和高培勇,1996年:《企业社会职能的分离与财政职能的转换》,载刘邦驰等编:《财政理论与财政学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具有共用品特征的物品,本不应完全由企业提供,而应主要由政府提供,财政在此应负起职责,但现实是“企业办社会”代替了社会保障体系。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也本应由财政出资兴办,但财政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我国、尤其是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现象依旧存在。
政府部门的活动经费由财政提供,这本无异议,但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经费的严重不足已是普遍现象,地方政府依靠“制度外财力”获得的收入已成为政府部门运作的重要财力支柱。
据樊纲(1995)估计,1994年各级政府的“制度外财力”平均相当于地方预算内收入的30%,占全部地方公共收入的23.1%。
(注:樊纲,1995:《论公共收支的新规范》,《经济研究》第6期。
)我们再来看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处理。
市场经济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化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我国虽经1994年的改革,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已初步成型,但离市场经济的要求仍差很远。
财政收入的划分仍不规范,国有企业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上交所得税,非国有企业一般在当地交所得税,这可能因为不同的企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同而导致地方政府区别对待行为的发生。
财政支出未能做到财权与事权相一致,按照基数法确定转移支付金额等都可能对地方政府的行为产生扭曲作用。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规范化的财政体制应保证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转移支付金额的确定应采取较为客观的因素法,地方在收入方面要有较大的主动权(如税收立法权、借债权等)。
显然,与此相比,我国财政的残缺性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残缺的公共财政又会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下文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问题之二:不健全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性可概括为不完善性和不完全性。
前者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上,而后者主要源于资本市场受到行政干预。
资本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资源配置功能,但目前资本市场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功能是融资功能。
虽然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也要通过融资功能来实现,但其中强调的是资源配置功能,而如今许多企业的融资行为,是为融资而融资,或者说是为了“圈钱”的目的而进行的。
企业在融资时就没有确定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投资方案,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可能只是借用股票上市而达到发财的目的。
虽然企业的经济行为有其合理性,但它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资本向最有效率的地方自由流动的要求。
企业经营者将筹来的资本随意挥霍或改变招股说明书所说的投资方向,已不是新鲜事。
这也进一步表明健全的市场所要求的约束机制未能生效。
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应是有约束力并符合激励要求的市场。
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上。
外在约束是指股东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约束,使企业经营者按照出资人的意愿将企业经营管理好,如果经营者管得不好,股东抛售股票,“用脚投票”,股价下跌,经理市场最终将淘汰经营者。
内在约束是指股东“用手投票”,直接用参与表决的方式来限制企业经营者的行为。
当然这两种约束也都要符合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要求。
企业经营者的挥霍或随意改变投资方向都表明约束机制并未生效,这也说明资本的配置是无效的。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受到强烈的行政干预,因而是不完全的。
这种市场是“体现计划经济本性的行政干预和体现市场经济本性的市场机制并存和冲突着的资本市场,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说是由行政行为控制市场行为,使市场行为从属于行政行为的资本市场。
”(注:唐宗kūn@①,1997:《不完全资本市场的功能残缺》,《改革》第5期。
)完全的资本市场是不受政府的随意干预的,资本的流动也能够按照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进行,资本经营者可以娴熟地运用资本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组合。
但就目前而言,企业的资本经营受到行政限制。
公司的股票发行与上市,仍受制于政府的额度管理,此时,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而应发行上市股票的经济行为就可能因为未能分配到额度或分配到的额度太小而扭曲。
同时,额度管理也激励了一些本来不需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进行资源配置的企业努力去争取额度,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额度管理对企业经济行为的扭曲。
企业兼并、重组等也受到行政干预。
企业兼并、重组等归根到底是一种市场行为,应由市场来决定,但现实中不乏行政干预的事例。
虽然行政干预中偶有成功的事例,但“拉郎配”式的兼并和重组更为直接体现的是政府目标,而不是企业经营效益的实现,因此,失败的例子也时有所闻。
难解情结:公共财政与资本市场残缺的公共财政与不健全的资本市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资本市场的不健全都可以在残缺的公共财政上找到原因。
同时,公共财政的重建也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1.财政的“越位”和“缺位”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财政的“越位”使得公共财政能够直接作用于国有经济,而对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的竞争性企业产生影响。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因之受到影响。
资源配置功能的顺利实现需要资本市场约束作用的发挥,但目前我国企业的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不够有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国有股占的比重太高,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股份太少所致的。
我国股票市场上只有约三分之一的股份可以流通,这大大影响了普通股民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力,它与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一道,决定了对企业经营者重在融资的经济行为无能为力。
财政的“越位”加剧了“缺位”,使得资本市场的发展受到阻碍。
我们来看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在真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并购与重组应是市场导向的,但在转轨经济中,却掺杂着政府行为,特别是因为企业并购与重组都要涉及到企业人员的安排问题。
企业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企业内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消除“冗员”,本是一种市场行为。
但如果企业真的这么做了,企业无法解决就业的“冗员”只能推向政府,这是因为政府本该推动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必然结果。
此时,政府就要考虑自身有无能力解决这些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尤其在当前单城镇就存在几千万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要靠政府来负担是不切实际的。
而政府不安排这些人就业或这些人无处就业都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政府此时较好的选择是让“冗员”留在企业,而这无疑会加重并购后企业的负担。
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企业可能改变这一本来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经济行为。
2.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处理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处理相对于公共财政的要求存在着不规范性。
国有企业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上交所得税,将导致企业隶属关系的不同而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
显然,地方企业对于地方财政收入有较大意义,这就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袒护地方企业行为的出现。
在股票发行和上市实行额度管理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可能把较多的额度交给地方企业。
而在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兼并和重组中,因为可能涉及企业隶属关系纳税地点的变化,地方政府可能对企业行为进行干预。
3.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公共财政重建的影响把我国财政建成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公共财政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提供共用品,要求财政改变“缺位”与“越位”现象,由于“缺位”是“越位”的基础,因此,财政要从“越位”领域中退出,以改变“缺位”现象。
财政的退出,意味着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而重组就可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市场,因为以前的实践已经表明,如果政府来组织,就易出现“拉郎配”,可能导致劣势企业拉垮优势企业,(注:王大用,1997:《改革与发展呼唤资本市场的快速成长》,《国际经济评论》9—10月号。
)经济效率未能得到提高。
而让资本市场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中发挥作用,由于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资源配置,经济行为取决于市场机制,本身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显然这是符合经济效率要求的。
借助资本市场,通过国有资产的证券化,可以增强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国有经济的重组可以加快完成。
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公共财政的重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残缺的公共财政与不健全的资本市场,显然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的。
那么,我们应在哪里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政府部门入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从而减少政府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束缚,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