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地震力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1.火山与地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现象及其原因,从而让学生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火山和地震现象出发,说明地壳运动有时是非常剧烈的,导致地形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在教材中还介绍了地震的预兆和防震抗灾的基本措施。

最后,教材利用地图描绘了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为下一节探讨板块学说和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以现象为主的课本内容来说,相对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相反,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当地震与火山来临时,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的知识点上,学生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而导致选择错误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掌握当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

3.知道世界主要火山带,并与地震带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地震的成因及其破坏性的过程中学会自救的方法。

2.通过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学生自己记录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体会火山爆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震和火山的灾难性,树立防灾意识,积累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自救逃生的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世界各地各种地形的图片。

(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师:同学们,大家看个刚才的这组图片,谁能归纳总结一下,刚才你看到了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生: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六章第三节防灾减灾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六章第三节防灾减灾学案

第三节防灾减灾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通过模拟各种自然灾难,进行各种自然灾难防避的演习训练。

【地理实践力】2.通过自然灾难分布图,明确不同区域主要防避的自然灾难类型。

【区域认知】3.通过分析各种自然灾难类型的特点,分析不同自然灾难的防避措施。

【综合思维】4.通过各种自然灾难的防避,了解灾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学问清单一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手段(1)灾难监测:通过自然灾难监测系统对自然灾难的孕育、发生、开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多采纳地理信息技术手段(2)灾难防备:一方面修建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难救援与救助:依据国家有关自然灾难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快乐理救济。

(4)灾后恢复: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开展。

学问清单二自救与互救1.内容:灾前预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爱护三个方面。

2.灾前预备(1)洪涝、台风等:准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难预警信息。

(2)地震:预备防灾应急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四周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参与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3.灾中救助(1)洪涝: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命。

(2)地震:如条件允许,准时、有序地撤离到平安地带。

(3)泥石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4.灾后自我爱护: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微思索]在学校遇到地震,你会怎么办?提示假设正在教室上课,要在老师指挥下快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爱护头部,留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电线杆、高悬物等危急物品。

地震时不应实行的行为不要躲在大梁下;不要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牢固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留意避开危急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高压线、路灯、广告牌、吊车、危旧房屋、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和砖瓦木材等物的堆放处,撤离时不行乘坐电梯。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3防灾减灾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3防灾减灾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防灾减灾[学考合格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2月22日18:17 在厄瓜多尔(2.15°S,76.91°W)发生里氏7.5级地震,震源深度140 km,暂无伤亡报告。

据此回答1~2题。

1.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而我们正在楼上教室里上课,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A.立即从窗户往外跳楼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C.快速进入电梯下楼D.双手抱头,就近在桌旁躲避2.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当地居民不正确的避震方法是( )A.若在楼房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家具旁B.正在用火时,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用电开关C.在楼房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D.迅速钻到床柜里解析:第1题,当遇到地震的时候,一般强度的地震不会对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只有遇到强烈的地震,才会使得建筑发生坍塌损毁。

所以当地震来临时,一定要就近在桌旁进行躲避,注意保护头部并防止被坠物砸伤。

第2题,人一旦钻进床柜后,便立刻失去了机动性,视野被挡、四肢被束缚,很容易遭受连带性伤害,不仅会错过逃生的机会,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答案:1.D 2.D2014年2月28日凌晨2时左右,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11节车厢被狂风吹翻,造成4人死亡。

据测风仪记录,当时瞬间风力超过13级。

据此回答3~4题。

3.在车厢被吹翻时,旅客应( )A.赶快从车窗里跳出去B.紧紧抓住栏杆降低重心C.抱头蹲在过道里D.钻在座位底下躲避4.沙尘常发季节出行时,下列做法没有必要的是( )A.全副武装,戴上帽子、耳套、风镜和雨衣B.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将衣扣和袖口系好C.注意观察交通情况,能见度低时,骑车者应下车推行D.远离危房、危墙、广告牌及高大树木,尽量避开各类施工工地解析:第3题,该状况下的正确做法是抓住栏杆,降低重心,保护头部。

第4题,因是大气中沙尘污染,防止眼、鼻、口吸入即可,没有必要全副武装。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教案6.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介绍有关自然灾害知识,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感触较多的,每年度会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只限于现象,而对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没有系统的了解。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地理基础知识,有了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此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旺盛、参与意识强的时期。

通过认识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兴趣。

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对概念进行说明,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对本节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核心要点:1.洪涝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2.干旱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3.台风、寒潮灾害的定义、源地、影响地区、主要危害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危害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自然灾害类型,分析成因、危害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图文材料,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并分析成因、危害人地协调观:掌握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自制教具教学过程:导入[导入新课]《管子·度地篇》中提到,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

水,一害也。

旱,一害也。

風霧雹霜,一害也。

厲(瘟疫),一害也。

蟲,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可以看到五害中,气象灾害占了很大比例,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象灾害》。

教师板书:气象灾害教师补充: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3.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2.地面建筑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震 1.发生机制2.衡量指标(1)震级:代表地震________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

(2)烈度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________。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________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________、地面建筑等。

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________、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________和财产损失。

(3)诱发________、滑坡、________、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________。

4.分布(1)世界⎩⎪⎨⎪⎧环 地震带地中海— 地震带(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________、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________、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 )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 【学法指导1】 图示法记忆影响烈度的因素【知识链接】 地震造成的危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发生机制(2)分布特点:________较破碎,地势________较大,________较差的山地________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________、道路和建筑物,________河道。

(2)泥石流摧毁________,破坏________、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可能造成重大的________。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________地区最为多发。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素材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素材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素材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3)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5.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水系特征(水系形状、流域面积等)、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方面考虑。

(以长江流域为例) 二、干旱灾害1.干旱与干旱灾害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频发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以非洲最严重。

3.旱灾的危害(1)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产;(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成因及分布(1)成因: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2)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尤以华北地区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5.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三节 防灾减灾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三节 防灾减灾

第三节防灾减灾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1.理解防灾减灾的指导方针及内容。

2.掌握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常识。

一、防灾减灾手段1.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工作内容(1)灾害监测: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二、自救与互救1.灾前准备:对于洪涝、台风等可以较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多发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对于突出的较难准确预测的地质灾害。

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3.灾后自我保护:例如,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等。

再如,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

思考在学校怎样避震?答案(1)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避开建筑物及危险物,不要再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有组织地撤离。

探究点防灾减灾材料一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地震都是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六章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六章高一地理必修一

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 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大、强度 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
新疆 青海
华北
(唐山)
主要分布地区:如图所示。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西藏
四川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云南
台湾
[思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提示: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 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所以我国 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B 4.地震发生后,需要重点防范以下哪些次生灾害( )
①滑坡 ②泥石流 ③台风 ④堰塞湖 ⑤蝗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当堂诊学: 北京时间2016年2月6日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 震,震源深度约16.7千米。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两颗原子弹,台湾 岛多地震感明显。这起强震造成高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严重,台 湾领导人痛斥地震造成伤亡的主因是“人祸”而非天灾。下图示意 此次地震震中位置。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2节 地质灾害
目标引领 1 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 3 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1
地震
独立自学1:阅读课本P106-107内容,思考以下问题。(限时2分钟)
一、地震 1、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P106第一自然段 2、地震的能量大小和破坏程度分别用什么来衡量?
提示:(1)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2)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 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 密集、西北稀少。两线之间为滑坡多发区。 (3)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 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或喀斯特地貌 等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 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震
地震
二. 地震分布
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海四
西

藏云 南
台 湾
世界地震分布
中国地震分布
课堂练习
2021年10月18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 度8千米。据此完成1~2 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软流层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地方称为震 源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
直线距离称为震 中 距 。
地 震的表示
地震烈度|反映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
一 次 地 震 只 有 一 个 震 级 。 有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烈度海域的 大 小 与 震 级 、 震 源 深 度 、 地 质 构 造、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示意图
滑坡
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 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 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产生的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 ·地势起伏较大 ·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 ·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向滑 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 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的 “汶川大地震”,震级为 8.0级,最大烈度达十一度。
1.地震的地质形成原理 Geological formation principle of earthquake
•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 生倾斜或弯曲,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 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 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重点)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重点)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1、掌握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波面、射线、振动图、波剖面、视速度、视波长、全反射、雷克子波。

2、掌握基本原理,如反射定律、透射定律、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等。

3、地震波的分类。

§2.2 常速单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1、基本概念:时距曲线、时距曲面、时间场、自激自收、共激发点、偏移距、初至时间、纵测线、同相轴、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动校正等。

2、基本原理:虚震源原理、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直达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3 变速多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1、基本概念: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参数方程、平均速度、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回折波、最大穿透深度等。

2、基本原理: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讨论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基本思路;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4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1、基本概念:折射波盲区、初至波、续至波、交叉时、信噪比等。

2、基本原理:产生折射波的条件;利用折射波法研究地下地层起伏的基本依据;折射波与反射波的主要差异。

3、分析理解:单界面(水平和倾斜)直达波、反射波与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三层介质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及其特点;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5 地震波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本节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3.1 野外工作概述1、掌握基本概念:低(降)速带、频散、群速度、相速度、多次波、虚反射、鸣震、交混回响。

2、掌握基本内容:试验工作内容、生产工作过程、激发条件、接收条件、调查干扰波的方法、干扰波的类型、各种干扰波的主要特点、面波特点、压制面波的方法、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与特殊性、海上特殊干扰波、海上震源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包括( C )
A.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活动频繁 B.西部人口稠密,聚落众多
C.西部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
D.西部经济发达
[解析] 台湾西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聚落众多,经济活动频
繁,这是导致台湾岛的西部灾情比东部严重的原因,而不是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
探究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
链接生活
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大致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 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 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地震带的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图表点拨
读教材图6.12“滑坡”与图6.13“泥石流”,思考: (1) 分析阿富汗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自然原因。 提示 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又遭强降水,导致滑坡强度大。 (2) 滑坡、泥石流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 都具有突发性,都多发生在山区;二者的发生机制都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 因素。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概念、分类与分布规律,提
运用资料,说 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明常见自然灾 2.运用资料,分析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提高综合思维素养。
害的成因。 3.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各类地质灾害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提高 人地协调观素养。
情境探究
2021年4月23日晚至24日凌晨,受强降雨影响,甘肃省临夏回族 自治州部分地区发生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折达公路张家塬1号隧 道和2号隧道之间棚洞处,大量泥沙涌入隧道导致交通中断,淤泥量 约9 000立方米,导致折达公路交通中断;东乡县唐汪镇照壁山村一 处山体发生滑坡,土方量约28 000方,致使500米灌渠被毁,影响照壁山村、河沿村 210户群众约190亩(1亩=1/15公顷)耕地灌溉。

地震作用PPT演示课件

地震作用PPT演示课件
3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地震仪: 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 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 (右图中的S—P),与 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 正比(右图),离震中 越远,时差越大。
38
第三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地震仪: 根据三个不在一条 直线上的地震台所 得的震中距用三点 交绘法即可求出震 中位置。
普通地质学课件
主讲人:周俊杰 单位:资源学院勘查系
1
第六章 地震作用
第一节 地震概况 第二节 地震的成因类型 第三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第四节 地震效应 第五节 地震的地理分布 第六节 地震的预防、预报
2
第六章 地震作用
第一节 地震概况
地震: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岩石圈的快速颤动 强烈的地震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和隆起,地 表错位,河水堵塞或决堤,建筑物倒塌或堤毁, 电路走火,交通中断等,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倾 刻之间。
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只能在固
体中传播
面波(L波):沿地表面传播的一重摆动波,类似波浪,破坏性
最大
31
第三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纵波(P波) 横波(S波)
32
第三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地震波
纵波传播速度快、通过能力强,所以当地震发生时,首先到 达地面,这时位于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 接着横波到达,大地便开始前后左右摇晃,严重时造成房倒 屋塌、土石崩落、公路变形。
33
第三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仪器。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 振动记录下来。 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 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 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 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地震概论笔记(2016春)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

全球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21世纪将约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历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球6次,中国4次。

2.地震的两面性:①自然灾害②给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3.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

破坏开始的地方称为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理论上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大圆弧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可证明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烈度:宏观,实际的破坏程度(我国12度烈度表)震级: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仪器测量(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101.5),两级相差1000倍:log E=11.8+1.5M,E:能量,M:震级)两者都反映地震大小5.分类:地震序列:①主震型(一个主震,多个余震)②震群型按震源深度分:①浅源:震源深度< 60km ②中源:60-300km ③深源:> 300km 按震中距分:①地方震:震中距<100km ②近震:<1000km ③远震:>1000km (以观测点为圆心,1000km为半径)6. 地震学是应用物理类课程。

地震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日美在地震学三足鼎立第二章地震波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1.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固体可以传播横波(S波)、纵波(P波)2.波线和波阵面垂直3.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任何一小部分视为平面波第二节地震波1. 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总结:vP=√3vS(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

地震勘探原理第6章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第6章地震波的速度
2 d 2 H hc) ( OS Vav tc tc `
2013-7-5 49
2、工作方法 炮点位置的确定: 1)、一般设远近 两个炮点,近炮点 距深井50—100米, 炮井按扇形排列, 远炮点距深井 300—500米,炮点 按矩形排列,井距 10米左右(见图63-2)
2013-7-5 50

2(1 ) 1 2
泊松比v为0.25左右, 所以
Vp Vs 1.73
(含气时泊松比变小)
2013-7-5 10
二、地震波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岩 石 类 型 沉积岩 玄武岩 速 度 (米/秒) 1500——6000 4500——8000
变质岩
花岗岩
表6-1-1
2013-7-5
3500——6500
2013-7-5 47
一、地震测井
1、工作原理 地震测井的情况及有关 参数,可以用图6-3-4表 示。激发点在地面的位 置是O,但真正位置是井 底O*;爆炸井深 hc , 爆炸井同深井的水平距 离是d. 原理: S Vav t
2013-7-5 48
近炮点距离:波沿AS传播 SH 远炮点距离:波沿O`S传播 ` 2 2 S O S d H hc) ( 近炮点平均速度: H Vv t 远炮点:射线平均速度
0.31V
1 4
2013-7-5
17
2013-7-5
18
四、速度与构造历史和沉积年代的关系
一般来说,地层越深, 地震波速度越大
2013-7-5
19
一般来说,沉积年代越 久,地震波速度越大
2013-7-5
20
地震波速度与沉积地质年代、地质构造 历史有关,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主 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年代越长、构造历史越久,地 震波速度越高;地质年代越短、构造历 史越短,地震波速度越低。 2)、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的地 震波速度大;而在隆起的构造顶部,则 发现速度减低。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我们将重点讨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涉及教材第6章第1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及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高生活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图片、地图、视频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起学生对地质灾害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如何防治?”2. 讲解新课:(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地质灾害成因: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地质构造、岩性等,外因主要是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有关。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预防、预警、避难、救援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典型地质灾害案例,让学生解地质灾害实际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后练习题,让学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2. 内容:(1)地质灾害种类(2)地质灾害成因(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滑坡、泥石流成因。

(2)分析我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谈谈你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认识。

2. 答案:(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产生能量释放;滑坡是由斜坡上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滑动;泥石流是由陡峭山区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物质在短时间内沿沟谷流动形成。

《工程地质学》孔宪立 石振明第六章(下)

《工程地质学》孔宪立 石振明第六章(下)

6.6.2 地震的成因
构造地震 按成因 分类 火山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
震源:地壳内部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浅源地震:<70km
震源深度:
中源地震:70~300km 深源地震:>300km
6.6.3 地震波及其传播
体波: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 面波:体波经过反射、折射后,沿地面传播的波 体波 纵波(P):压缩波 横波(S〕:剪切波--破坏性最大 瑞利波(R):质点在XZ面上椭圆滚动前进 面波(L) 勒夫波(Q):质点在XY面上曲线前进
(1)地震基本烈度: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 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一个地区的平均烈度 (2)设防烈度(设计烈度):是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 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度的调整。
建筑物等级 甲类:特殊要求的后果极为严 重(放射性、毒气、大爆炸) 乙类: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 命线工程(交通、通讯) 丙类:一般工业民用建筑物 丁类:次要的临时性建筑物 抗震设防烈度 特殊抗震、专门研究 基本烈度提高一度 基本烈度 降低一度或不设防
6.6.5 地震效应
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地表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震中距、震源参数、建筑物类型、 结构等因素有关。 振动破坏效应 地面破坏效应 斜坡破坏效应 (一)振动破坏效应 地震 地震波 地面运动 建筑物振动 建筑物破坏
1.静力法 前提: 1)建筑物是刚体,即建筑物的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具 有相同的加速度。 2)建筑物的加速度和地面加速度是相同的 3)地震作用在建筑物上的惯性力是固定不变的,是有地 面振动的最大加速度决定的。 建筑物受到的水平地震力P为:
1.1 地震与地震动
2级

2022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作业课件 人教必修第一册

2022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作业课件 人教必修第一册

滑坡是我国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图中的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与可 能发生滑坡的面积关系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7题。 5.甲图显示 ( ) A.坡度越大滑坡发生的频率越高 B.滑坡发生频率与坡度呈反相关 C.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高 D.坡度40°以上的陡坡不会发生滑坡
6.从乙图可知 ( ) A.滑坡发生频率与土质无相关性 B.土质颗粒越大,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C.土质颗粒越小,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D.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7.下列地区的人类活动中,可能加大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的有
①横断山区开荒
②黄土高原采煤
③云贵高原修筑公路
④武汉扩大港口规模
D.下部先滑动、上部后滑动
4.强风暴雨作用下,不同植被类型对固坡所起的作用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
A.乔木、草本、灌木
B.乔木、灌木、草本
C.灌木、乔木、草本
D.灌木、草本、乔木
【解析】3选D,4选A。第3题,滑坡是指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
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由题意知台风作用下,坡体下
地表岩石破碎。
三、非选择题(共13分) 7.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13分)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泥石流发生条件,可从地形、降水等方面分析。根据 图片,可知该地大致位于太行山北端地区,甲为夏季风迎风坡,乙为背风坡;甲地等 高线密集,地形坡度大,易发生泥石流。第(2)题,根据图片,丙地有河流、铁路经过, 发生泥石流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明洞侧向土压力增量以地震波从最不利方向传来 进行计算,一般内侧(即山侧)按φg-θ计算,外侧(即河 侧)按φg+θ计算。 3.地震作用下围岩弹性抗力 弹性抗力的计算假定和计算方法与非地震区相同。抗 力作用范围宜根据荷载作用与衬砌的变形经计算确定。为 简化计,抗力作用方向可假定为水平方向,计算时不考虑 衬砌与围岩间的粘结作用。 4.地震时坍塌及落石冲击力 洞顶填土同拱形明洞中的有关要求。靠山侧设计填土 坡度可适当放陡,设计填土坡与实际填土坡之差作为地震 时坍塌储备。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落石的冲击力,如需检 算冲击力时,只计洞顶实际填土重力(不包括坍方堆积土 石重力)。落石冲击力的计算,可通过现场量测或有关计 算验证。
三、围岩弹性抗力
地震作用下围岩弹性抗力的计算与非地震时相同。
四、纵向水平地震力
取洞口一个环节衬砌来计算,在衬砌任一截面内的 弯矩可采用下述两个简图所确定的弯矩之和。 1. 水平梁 两端固定,跨长等于衬砌的跨度,全长负有均布的 地震荷载F3。
式中 mi——计算土柱质量, t; l ——洞口一个环节衬 砌长度,m;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第六章 地震力
第一节 计算假定
一、 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 这种由地震引起的惯性力称为地震力。建筑物在抗震验算 时,一般只计算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对隧道的水平地震力 应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1.水平地震力的方向横交隧道纵轴,隧道洞口、浅 埋、偏压地段及明洞应考虑此种地震力的作用,并以不利 于结构受力为原则选取地震力的作用方向。 2.水平地震力的方向沿隧道纵轴,仅在洞门及洞口 一个环节衬砌考虑此种地震力的作用。 地震力的作用系短暂的、偶然性的,按特殊荷载考虑。
二、地震力作用引起的荷载
1.水平地震力 (1)衬砌自重的水平地震力 为简化计算,拱圈自重水平地震力视为沿衬砌高度均 匀分布。边墙部分视其形状而定,若断面变化不大,可按 全墙高度均匀分布;若变化较大,则可按梯形或台阶形分 布。作用点在结构质心处。 (2)洞顶土柱的水平地震力 a.洞口、浅埋或傍山偏压地段应按洞顶地层柱质量计 算,作用点在土柱质心处。 b.明洞顶部填土水平地震力,作用点在填土质心处。 2.侧向土压力增量 (1)隧道两侧侧向土压力增量均按φg-θ计算(φg为计 算摩擦角),作用方向均为地震波传播方向。
第二节 地震力分类及计算
一、衬砌自重水平地震力(F1)
1.曲墙式衬砌 式中 F1——衬砌水平地震力,kN/m; mi——衬砌质量的一半,t。 H——衬砌总高度,m。 ηc、Kh、gn意义同前。 2.直墙式衬砌及明洞
二、洞顶土柱水平地震力与侧压力增量
1.傍山偏压隧道 (1)垂直土压力 偏压分布图形与地面坡—致。
(2)水平地震力,作用于计算土柱质心。 (3)侧压力增量
2.一般浅埋隧道洞顶地面平缓,用α=0以及Hv=h1 =h2,代入前几式,即可得到各项土压力计算数据。
3.按F1、F2及△e计算的衬砌结构内力,与非地震时 衬砌结构内力叠加,即为地震时的衬砌结构内力。 4.明洞洞顶填土水平地震力F2′=ηcKhmign计算,式中 mi为分块衬砌上的填土质量。
2.竖向梁 一端固定,梁跨长等于衬砌的高度,负有相当于半 个跨度衬砌的地震力所产生的均布荷载F4,而在自由端负 有一集中力P。

式中 B——衬砌宽度,m; mi——衬砌质量的 一半,t; H——衬砌高度,m; l——洞口一个环节衬砌长度,m;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