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围手术期监测
围手术期评估制度
围手术期评估制度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然而,手术不仅仅意味着治疗,也需要备受关注的围手术期评估制度。
围手术期评估制度是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手术安全、预防并发症的一系列举措。
本文将从概念及意义、评估内容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概念及意义围手术期评估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及体格检查、各项辅助检查和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等。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手术风险。
围手术期评估制度的意义在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质量。
通过对患者的评估,医疗团队可以提前发现患者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通过评估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医疗团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计划,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及病人的康复。
二、评估内容围手术期评估制度的评估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及体格检查:通过与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史、手术史、过敏史以及体征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实验室检查:围手术期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的检测。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平衡等情况,为手术的安全进行基础评估。
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胸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心功能检测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脏、肺部、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状态,为手术选择提供依据,并发现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4. 专科评估:根据患者手术的特殊性质,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专科评估。
例如,在进行心脏手术之前,需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评估;在进行腹部手术之前,需要进行腹部彩超、胃镜等检查。
三、实施措施基于围手术期评估结果,医疗团队将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围手术期监测和处理
围手术期监测和处理并存心律失常病人在围手术期需要观察心电变化,必要时应持续监测。
病情严重时还应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及尿量等,利于及时调控,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性质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高危室早、室速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必须立即处理。
2.1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脉搏为100~160/min。
病人紧张、疼痛、浅麻醉、发热、低血容量及输液过量、缺氧、药物等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治疗重点在于寻找并消除病因,必要时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
2.2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脉搏为40~60/min,也有低于40/min的。
常由于窦房结激动降低和传导异常而致,如术中刺激迷走神经、冠心病、颅内高压、黄疸等。
当心动过缓且有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可静注阿托品治疗,必要时可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2.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心电图表现为:P>160/min,心律齐整,QRS时间在0.10秒以内。
PSVT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预激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狭窄、低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使用各种方法刺激迷走神经,常可终止PSVT;血压正常时可用心律平、普萘洛尔或维拉帕米等,严重者可采用电复律或超速抑制。
2.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3次或3次以上快速而连续的搏动,其QRS时间≥0.12秒,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P波比QRS波群慢且无固定关系。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并存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如心肌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一旦发生应仔细判断病因,积极进行治疗,并做好电击除颤的准备。
利多卡因是首选药,1~2mg/kg稀释后静注,5分钟后可重复。
效果不佳也可选用普鲁卡因酰胺(静脉给药不超过50mg/min)或溴苄铵(5mg/kg静脉缓注)。
2.5过早搏动胃肠道及胆道疾患、急性感染、手术及麻醉、导管介入、电解质紊乱、低钾等是引起过早搏动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管理(麻醉)质量评估细则(2013年度,一级医院)
2、由具资质的麻醉医师术前访视后进行风 险评估,制定麻醉计划方案。
2、随机抽查5份手术后病历,检 查麻醉风险评估、计划方案、麻 醉前后访视记录、麻醉知情同意 书。
3、麻醉前后 访视与评估管 理
7
3、执行麻醉前访视及术后随访制度,访视 率100%。 4、落实麻醉前与患方有效沟通,告知麻醉 方案及术后镇痛有关风险、利弊和其它可 供选择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术后随访有麻醉后并发症记录及处理。
得分
扣分原因
4、术中麻醉 管理
8 3、麻醉过程中意外、并发症处理及时;麻 醉方法变更须有明确理由并经上级医师同 意、家属知情。
25
5、药品管理
9
1、 麻醉科设专用药柜,配备冷藏冰箱; 2、 药品存放、使用符合规定,记录完整 。麻醉药品双人双锁、帐物相符,保险柜 存放。
5
现场查看,并复核相关资料
6、无痛检查 、无痛人流及 无痛分娩
围手术期管理(麻醉)质量评估细则(2013年度,一级医院)
评估医院名称:
评估项目
序号
评审要点 1、实施麻醉前:麻醉机、麻醉物品准备充 分;麻醉全过程记入麻醉单。 2、任何麻醉中至少有最基 本的生命体征 (心电图、脉搏氧、无创血压)监测,麻 醉医师无脱岗。
分值
评审方法 随机选取1例准备实施的麻醉,麻 醉操作及无菌状况,检查麻醉准 备工作,麻醉、急救设备处正常 使用状态(要求定期检测保养保 证完好率);现场查在进行的手 术是否有麻醉医生脱岗及基本监 测。 2、现场提问2名实施麻 醉的麻醉医生对此麻醉可能出现 的意外、并发症(或某一特定意 外、并发症的理解及处理)及方 法变更的处理。
8
麻醉医生对岗位履职要求内容不熟悉扣 由科室提供人员资质双证复印件 2分,有1名或1名以上麻醉医生未注册 (必要时核查执业注册地点), 在本医院但进行执业活动,或不具备《 所有人员必须明确岗位职责知晓 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 岗位履职要求。 扣8分。 现场抽考一名麻醉医生心肺复苏 根据结果客观评分。 基本技术理论。 现场检查办公学习场所。 现场检查定期质量评价记录。 现场检查配置情况。 1、查看术中输血标准是否合理。 缺一项扣1分,直至2分扣完。 无定期质量评价扣4分;评价不足1年、 无季度周期各扣2分。 配备不足的手术台,每张扣2分,6分扣 完为止。
麻醉过程中的监测与处理方法
麻醉过程中的监测与处理方法麻醉是医生在手术或其他疗程中使用的一种药物或技术,旨在让患者在痛苦或不适的情况下保持舒适和安全。
而在麻醉过程中,监测与处理方法的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麻醉过程中常用的监测与处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一、心电监测心电监测是麻醉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监测方法。
通过电极贴附在患者胸部,可以实时监测心电图,包括心率、心律和心电图ST段等。
监测到的心电图变化可以及时提示医生患者的心脏状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处理方法:若出现心电图异常变化,医生应及时评估患者的情况,并调整麻醉药物的给予剂量或改变麻醉深度。
如果出现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二、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是通过探头夹在患者的指尖或耳垂上,测量患者血液中氧气的含量。
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监测方法,可以实时反映患者的氧合情况。
处理方法:如果血氧饱和度下降,可能意味着患者氧合不足,医生应及时关注患者的呼吸和通气情况,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如调整患者体位、给予氧气辅助通气等。
血压监测是麻醉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
通过无创或有创方法,医生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等。
处理方法:如果患者血压过高或过低,医生应评估患者的循环状况,并根据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给予速度或使用其他药物来控制血压。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血压下降,可能需要进行补液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四、呼吸监测呼吸监测是麻醉过程中关注的另一重要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呼吸状况和通气情况。
处理方法:如果患者呼吸频率过快或过慢,医生应评估患者的通气状况,以及是否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给予剂量或通气支持。
如果患者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呼吸道管理和人工通气。
五、清醒监测清醒监测是一种用于判断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清醒和意识状态的监测方法。
这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神志状态、回应刺激的能力和记忆等来进行评估。
麻醉科的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
麻醉科的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麻醉科的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是整个手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手术进行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配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围手术期的管理和护理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术前评估、麻醉药物的选择、麻醉监测、术中护理和术后康复等环节。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逐一展开讨论。
术前评估是围手术期管理的第一步。
在手术前,麻醉科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
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避免手术中出现意外情况。
此外,医生还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让患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备。
在术中,麻醉科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常用的麻醉药物有各种各样,如静脉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等。
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的类型和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需要进行深度监测。
同时,护士需要协助医生进行监测,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避免出现麻醉意外。
术后的护理和康复同样重要。
在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护理和观察,以确保术后恢复顺利。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是否有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此外,护士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总的来说,麻醉科的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只有在医生和护士密切合作的情况下,才能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安全无虞,手术顺利进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更加了解麻醉科的工作,并为提高患者的手术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麻醉监测基本标准
麻醉监测基本标准临床监测技术的进步是现代麻醉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用于临床麻醉的监测手段也越来越多。
许多国家正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麻醉监测标准,此标准目前在国内许多基层医院尚难以普及,但可逐步向此目标发展。
性能良好、功能齐全的监测仪器的使用,明显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使手术期间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当然,最好的监测设备也不能代替麻醉医师自身的作用。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安全,主要取决于麻醉医师全神贯注的观察和及时有效的处理。
围麻醉期基本监测标准如下:1、氧合监测观察皮肤、粘膜的颜色和切口出血的颜色可判断氧合情况;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能提早发现低氧血症。
2、呼吸监测应观察病人胸廓起伏和呼吸囊的活动度,间断听诊器监听呼吸音,以保障病人通气适度与判断有无分泌物;还应密切观察机械通气时的气道压力、潮气量、通气频率、分钟通气量、呼吸波形;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3、循环监测持续心电波形显示,至少每2-5分钟测血压、心率一次;根据需要进行直接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4、体温监测根据需要进行不同部位体温的监测,鼻咽或鼓膜温度可间接反映脑组织的温度;食管内测温探头离心脏大血管位置近,可反映中心温度;直肠温度可反映身体内部,尤其是下半身的内部的温度。
5、肌松监测原始、简单而且现在仍普遍使用的肌松监测是采用周围神经刺激器来指导麻醉中肌松药的使用以及术后肌松的拮抗,其中以四个成串刺激最常用。
应强调的是任何仪器都是靠人来具体使用操作,再先进的仪器也会有误差,功能失灵;监测指标出现异常是由麻醉医师来判断其临床意义,是否需要处理。
因此,所有麻醉医师均应系统地接受麻醉学和复苏急救的培训,熟悉所使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性能和操作使用方法。
在整个麻醉期间,麻醉医师和病人应面对面,不得离开病人,并有全面和详细的记录。
过去所谓的麻醉禁忌,在相当多的医院几乎已不复存在,其原因;除了基础知识与临床麻醉技术的提高以及麻醉药物的开发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围手术期监测技术的发展。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麻醉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维护患者安全及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麻醉科工作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指在患者进行手术前、中、后全过程中,通过调节体温,维持患者体温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质量。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组织代谢和恢复: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身体的细胞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手术创面的修复,影响组织恢复和疼痛控制。
2. 并发症风险增加:围手术期患者体温下降可能导致术后感染风险增加、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出血风险增加等,而体温过高则可能导致热应激反应,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心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3. 影响手术效果:围手术期体温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和效果。
二、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为了规范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工作,并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手术质量,下面将介绍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措施: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环节。
麻醉科应在术前评估中充分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包括团队对患者的术前访视中观察患者的自发体温、问诊发热史以及检查有无感染灶等。
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后,麻醉科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术前禁食禁水时间,避免患者腹泻或呕吐导致体温过低。
2. 术中体温监测和调控术中体温监测是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核心环节。
麻醉科医生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特点选择合适的体温监测方法,并将体温监测结果及时记录。
术中患者体温管理的目标是将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
产科围术期监测内容及要求
产科围术期监测内容及要求一、常规监测项目1.血压妊娠末期血压的变化常受体位的影响。
有5%~10%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有报道约50%产妇于临产期取平卧位时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虚脱和晕厥。
通过放射学检查发现,在仰卧位时约有90%临产妇的下腔静脉被子宫所压,甚至完全阻塞。
为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进行椎管内麻醉时,产妇最好采用左侧倾斜体位,或垫高产妇右髋部,使之左侧倾斜20°~25°,这样可减轻巨大子宫对腹后壁大血管的压迫,并常规开放上肢静脉,给予预防性输液。
少部分患者若左侧倾斜体位改善压迫下腔静脉现象不明显甚至加重,要考虑使用右侧倾斜体位。
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症状即解除。
妊娠高血压疾病占孕产妇死亡的15%,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因素,发生率为6%~8%,由于血管痉挛,凝血激活导致器官灌注下降,而引起特异的综合征。
加强监测是了解病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可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妊娠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是双期高血压,具有夜间血压不降或增高、舒张压的升高较为明显、昼夜血压波动节律性呈非杓型和反杓型等特征;平均血压的升高,尤其是白天舒张压的升高与胎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而夜间舒张压与肾功能损害相关。
正常孕妇的血压昼夜节律性也多见非杓型改变,与常人不同。
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可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规范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改善胎儿生长发育。
2.心率在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时,心率首先表现为加快,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心动过缓。
孕妇心率监测如果发现异常增快可能与母体甲状腺疾病有关。
若椎管内麻醉后,母体血压下降,心率亦下降,要高度重视麻醉的情况,测试麻醉平面是否过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持循环稳定。
3.呼吸及氧合在妊娠过程中,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属肺活量显著下降的病理状态,多发生于严重贫血、心肺疾病、肺水肿或膈肌高度上移的孕妇。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提升医院整体安全水平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提升医院整体安全水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围手术期是指患者进入手术室、手术实施及手术后的全过程,其中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麻醉监测、术后护理等一系列步骤。
而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的不足不仅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也直接关系到医院整体的安全水平。
因此,加强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是提升医院整体安全水平的关键一环。
为了加强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医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规范术前准备和术前讨论流程。
术前准备工作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括患者的身体检查、病史记录、术前禁食禁水等。
术前讨论是医疗团队成员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制定规范的讨论流程和表格来提高讨论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室应当保持清洁整洁,并确保设备、器械的完好和有效性。
手术室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等环境参数应当符合标准,以提供安全的手术环境。
3. 建立麻醉监测体系。
麻醉监测是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
医院可以配置先进的麻醉监测设备,对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 完善手术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在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进行更加严格的手术准备和监测,提前准备可能需要的紧急救治设备和药物等。
5.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和交接管理。
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工作应当规范化和个性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过程特点提供恰当的护理措施。
同时,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接应当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确保患者信息和护理措施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6. 增强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医院应当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让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加强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提高医院整体的安全水平。
围手术期
高血糖影响组织修复能力,抑制白血球和吞噬细胞的功能。
在手术期体内蛋白质合成功能下降并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是机体不易愈合与继发感染的主要原因(高糖状态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基,有利于细菌的生长)。
外伤病人常因呕吐,禁食,入水量不足使血液粘稠度和血糖更高,血容量下降使心肾功能负荷加重,容易造成组织供血不足与细胞脱水。
在手术和麻醉期患者体内处于应激状态使儿茶酚胺,胰升血糖素及类固醇激素等分泌增加而胰岛素活力则相对下降,这些原因势必加重糖尿病病情,为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需要全面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前1周内每天至少摄入糖类物质250~300g,以使其有充分的肝糖原储备,这样对手术后消耗的氨基酸损失,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原则上,除急症外,要在病情(指血糖)控制在较稳定时再施行手术较为稳妥。
手术前准备1、术前2~4天查血糖、尿糖、尿酮体、电解质、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及心电图。
通过上述检查了解患者糖代谢,心、肾功能及肾糖阈水平并对选用胰岛素剂型,剂量有指导意义。
2、手术前血糖控制指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130~150mg/d1应用手术之前禁食应该应以葡萄糖+胰岛素维持血糖轻度升高状态(5.6—11.2mmol/L)不合并酮症与酸中毒,同时要求血糖不低于正常范围。
血糖的控制指标:术前:6.1-10mmol/L,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则用5%的葡萄糖维持,当血糖高于13.9mmol/L,可以每小时2U普通胰岛素的普通速率静脉点滴,也可以运用全天胰岛素的1 /3-1/4皮下注射;术中控制在11.2 mmol/L上下较为安全,这样已达到预防酮症酸中毒。
在围手术期的血糖也要通过末梢血糖监测、尿糖、血糖等手段进行监测,防止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在实用外科学指导根据尿糖的监测使用胰岛素即:尿糖+不用使用胰岛素;++使用普通胰岛素5U;+++使用普通胰岛素10U;++++使用普通胰岛素15U,每4-6小时监测血糖1次,不能进食的,每6个小时根据尿糖计算胰岛素的用量并在饭前进行注射1次。
肝脏移植围麻醉期监测: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
OLT围麻醉期亦需要全面的呼吸功能监测,主要用于评价肺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功能及观察呼吸活动机制与通气储备是否充分、有效。
OLT围术期操作虽然对患者呼吸功能构成影响,但不如对循环系统功能影响那样剧烈。
呼吸功能监测主要包括通气功能、通气效应、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CO2浓度监测。
1.通气功能监测
OLT围麻醉期必须常规监测潮气量、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气道压力、呼气末正压和肺顺应性等,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手术进程适时调整各个监测项目。
以上各监测指标主要根据以下情况进行调整:①术前患者内环境和病理生理改变情况;②外科的影响;③新肝期开始;④环境变化;⑤血气结果;⑥氧供氧耗。
2.通气效应
通气效应临床监测主要是指氧浓度。
OLT手术时间长,为防止发生氧中毒,需要吸入混合氧,一般氧浓度在50%~60%。
但在无肝期、肺交换功能差、失血、氧供减少等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氧浓度,必要时可间断吸入纯氧。
3.脉搏氧饱和度(SpO2)
SpO2是呼吸功能监测主要参数,OLT围术期SpO2主要注意低体温对其的影响,其次是长时间可以影响指端血运,进而影响SpO2的
准确性。
4.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PETCO2是呼吸功能监测比较重要的指标,尤其是新肝期开始阶段。
新肝期开始阶段呼气末二氧化碳上升主要是和纠正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和淤滞的血流重新回流有关。
麻醉监测指南
听觉诱发电位
总结词
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通过刺激听觉系统 并记录其电生理反应来评估麻醉深度的 监测方法。
VS
详细描述
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客观、无创的监测方 法,通过声音刺激引发听觉神经系统的电 生理反应,能够反映大脑对声音刺激的处 理能力。该方法能够监测用量,确保手 术过程中的安全。
麻醉医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
麻醉医师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麻醉监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 技能。
麻醉医师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认证,以确保其具备从事麻醉监 测工作的资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提高手术效果
准确的监测有助于医生 准确判断手术进程,提 高手术的精准性和效果
。
减少并发症
及时发现和处理围手术 期并发症,降低患者术
后并发症的风险。
监测设备和技术
血压监测
包括无创和有创血 压监测,用于评估 患者的循环功能。
血氧饱和度监测
监测患者的氧合状 态,预防缺氧和低 氧血症。
呼吸监测
包括呼吸频率、潮 气量、分钟通气量 等指标的监测。
肌电诱发电位
总结词
肌电诱发电位是一种通过监测肌肉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
详细描述
肌电诱发电位是一种无创、连续的监测方法,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变化,能够反映大脑对运动的控 制能力。该方法能够监测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有助于及时发现麻醉过深或过浅的情况,从而调整麻 醉药物的用量,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特殊手术的特殊监测
总结词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心血管手术、颅内手术等,需要 采用特殊的监测手段,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预后。
详细描述
在特殊手术中,由于手术操作和患者病理状态的特殊性 ,常规监测手段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患者的生理状态。因 此,需要根据手术需要,采用特殊的监测手段,如有创 血压监测、心电监测、颅内压监测等。这些特殊监测手 段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数据,帮助医生全面了解 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提高手术安全性 和患者预后。
麻醉科的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
麻醉科的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麻醉科的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是现代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手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围手术期是指从病人计划手术开始到恢复到术前生理状况的期间。
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个阶段的管理与护理措施。
一、术前阶段术前阶段是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的起点。
术前的管理与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前评估与准备在手术前,麻醉科的护士和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准备。
这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预测可能的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准备手术。
2. 麻醉方案制定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手术类型,麻醉科的医生会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这包括麻醉药物的选择、计量以及麻醉设备的准备等。
作为护士,需要根据医生的方案进行麻醉设备的准备,确保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
3. 术前情绪支持术前手术对于很多病人来说是一次紧张的体验,他们可能会担心手术的风险和结果。
作为麻醉科的护士,我们需要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帮助病人缓解紧张情绪,增加他们的信心。
二、术中阶段术中阶段是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的核心阶段。
在这个阶段,麻醉科的护士和医生需要密切配合,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与顺利。
1. 麻醉管理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的医生负责具体的麻醉操作,而护士则负责辅助医生,协助完成各项操作。
这包括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2. 药物管理术中麻醉药物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护士需要准确计算和掌握麻醉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保证术中麻醉效果的安全和有效。
3. 术中协助手术在手术过程中,除了麻醉管理,护士还需要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
这包括协助换药、换输液、插管等。
护士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器械和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三、术后阶段术后阶段是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恢复期的关键时刻。
1. 病人观察与监测手术结束后,护士需要对病人进行持续观察和监测,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麻醉效果的评估等。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监测
小
基本监测
• 氧合监测 • 呼吸监测 • 循环监测 • 肾功监测 • 体温监测 • 神经-肌肉传递监测 • 神经系统功能监测
结
扩展监测
• 氧合监测 • 呼吸监测 • 循环监测 • 肾功监测 • 体温监测 • 神经-肌肉传递监测 • 神经系统功能监测 • 内环境监测 • 凝血监测
监测——体温监测
基本监测
• 皮肤温 • 直肠或膀胱温 • 食管温 • 鼓膜温和鼻咽温
扩展监测
• 脑温监测
监测——肾功能监测
基本监测
• 尿量监测
扩展监测
• 血尿素氮浓度 • 血肌酐浓度
监测——神经系统监测
基本监测
• 意识状态的粗略判断
扩展监测
• BIS • Narcotrend指数 • Entropy • SEP、MEP • EMG • 脑氧 • 脑血流 • ICP • 脑温
麻醉、手术期间 病人的监测
麻醉中监测的实质和目的
• 实质:对内环境的各个器官系统生命机能(组分)的瞬 时状态或动态变化的描述(表现为生命体征),是人体 与麻醉医生的对话
• 目的
✓ 反映手术应激、麻醉方法和药物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 消除疼痛和不适感、为手术创造平台条件 ✓ 尽可能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 二者相互关系 相对的、开放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目
基本监测 • 氧合监测 • 呼吸监测 • 循环监测 • 肾功监测 • 体温监测 • 神经-肌肉传递监测 • 神经系统功能监测
录
扩展监测 • 氧合监测 • 呼吸监测 • 循环监测 • 肾功监测 • 体温监测 • 神经-肌肉传递监测 • 神经系统功能监测 • 内环境监测 • 凝血监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麻醉及围手术期监测
年 5月 收 治 的 7 O例 确 诊 的 O A S S患 者 1 . ;随 着 呼吸 紊 乱 指 数 增 加 ( H ) 76 %) A I,
U P )男 a :最 最 睡 眠 呼 吸 暂 停 综 合 征 (e p an a 择 期 行 悬 雍 垂 腭 咽 成 型 术 ( P P , 性 觉 醒 时 平 均 S O 、 长 呼 吸暂 停 时 间 、 sl p e l sn rm ,A )是 一 种 与 睡 眠 有 关 的 严 6 ydo eS S 2例 , 性 8例 , : 为 77 :。平 均 年 低 SO 、 均 SO 下 降 程 度 及 最 长 低 通 女 男 女 .11 a :平 a: 重 呼吸 紊 乱 。 导致 或 加 重 呼 吸 衰 竭 外 , 龄 (3 + 05 岁 , 重 指 数 2 .± .; 气 时 问 等 在 轻 度 与 中 、重 度 O A 除 4._ .) 体 41 7O 2 中 3 S S之 间 还 是脑 血管 意外 , 肌梗 塞 、 血 压 病 的 度 1 心 高 6例 , 均 年 龄 (5 + 1 ) , 重 差 异 显 著 ( < .1 。 ( 表 1 平 4 . 1. 岁 体 6 2 P 00 ) 见 ) 危 险 因素 . 因此 日益 受 到 广 泛重 视 。 管 指 数 2 . 29 重 度 3 例 , 均 年 龄 尽 7 ± .: 3 9 平
墨 ! 璺箜竺璺童竺! 笺墨
参数
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 %)
l期 ( i a rn Ⅱ期 ( n mi) Ⅲ 期 ( i) r n a Ⅳ期( i a rn 觉 醒 指 教 ( ) h。
轻 is 申 is ± ±
重 i ± s
a r n) 目前 治 疗 睡 眠呼 吸 暂 停 综 合 征 的 方 法 多 (3 ± 1 )体 重 指 数 3 . 36 其 睡 眠 时 问 ( i 5 . l. , 9 9 02 .。  ̄
麻醉监测
一.临床麻醉监测
• 临床监测是通过医疗设备对患者生命指标及生理 参数进行快速、动态、反复,甚至是连续的物理 检测或化学检验,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 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技术。临 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 化,帮助麻醉医师作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维 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 安全。
④Ⅵ相:吸气下降支,新鲜气体进入气道。
四.常见麻醉期间监测指标
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①确定气管的位置 ②监测通气功能——一定程度上PetCO2可以反映PaCO2。
③维持正常通气量 全麻期间或呼吸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机时,可根据 PETCO2来调节通气量,避免发生通气不足和过度,造成高或低碳酸血症。
④及时发现呼吸机的机械故障 ⑤了解肺泡无效腔量及肺血流量变化 ⑥监测体内CO2产量的变化 ⑧ 调节呼吸机参数和指导呼吸机的撤除: ⑨监测循环功能,休克和心肺复苏中的使用
三.常见麻醉期间监测指标
体温监测T
鼻温:外耳道到外鼻孔的距离,变化迅速, 肛温:3-4cm,3min 低热 37.5-38℃
中等度热 38.1-39℃
SpO2≤85%——严重低氧血症——PaO2=50mmhg 影响SpO2测定的因素 1.Hb数值(Hb<50g/l)和其他血红蛋白如碳氧血红蛋白和高铁血红蛋白 2.病人活动,低温,低灌注。 3.肤色,黄疸,燃料,指甲油
四.常见麻醉期间监测指标
心电监护ECG
原理:心电监护(ECG)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方式之一,心电监护提供患者的心率及心律情 况,辅助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QT 间期变化等情况。ECG 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强、 性价比高等优势。若临床医生能正确完成 ECG 并解读其信息,ECG 诊断价值相当可观。 意义:持续监测心率,持续追踪心律,及时诊断心律失常,持续观察 T波ST段,Q波,及早 发现心肌缺血,及时处理并观察处理效果。 心电图是术中监测心律失常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 II导联是术中最常用的监测导联——P波最明显 II,III,AVF最易发现下壁心肌缺血 缺血——T波,损伤——ST段,坏死——病理性Q波 心电图观察:心率→心律→P波→P波后是否QRS波→P-R间期→QT间期和QRS波形(室性室 上性)→T波和ST段改变→血流动力学影响——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呼吸道压力:
机械通气时,气道压力吸气时为正压, 成人约12~15cmH2O,儿童约10~12 cmH2O,呼气时迅速下降至0
6.动脉血氧分压(PaO2)
仅能反映肺的氧合功能和动脉血的 氧合程度
吸 空 气 时 正 常 值 为 90 ~ 100mmHg PaO2<65 mmHg 为 严 重 低 氧 血 症 PaO2<60 mmHg为呼衰标准
常用测压部位:
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 其中桡动脉测压应作Allen试验, 以免掌弓动脉供血不足造成手缺 血坏死。
4.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5~15cmH2O
临床意义:
CVP降低主要反应右心室充盈不佳, 血容量不足和血管扩张等;CVP升高主 要反应血容量过多,输液输血速度过多 或过快、右心功能不全、纵膈受压、各 种慢性肺部疾病、心脏压塞等。
2.判断酸碱失衡的原发因素:因机体对酸碱失 衡的代偿性变化总是跟不上原发性变化,故 原发指标的偏离较继发因素(代偿因素)为 远,如PaCO2和HCO3-都升高,升高较大的一侧 为原发指标,反之下降较小的一侧为原发指 标
3.判断代偿还是合并:应用酸碱代偿预计公式 判断
2.血气监测和分析
1.意义:精确评估呼吸状态;酸碱平衡的诊断 基础;维持生命的指南针。
三、内稳态监测
1.血液酸碱平衡的监测
酸碱的定义: 根据质子理论酸为能释放H+的物质, 释放H+越多则酸性越高;碱为能接受 H+的物质,接受H+越多则碱性越高。
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pH=pK+log[HCO3-]/a x pCO2 pK=6.1是溶液中溶质的解离常数(K)的负对数 a是二氧化碳的溶解系数(0.03umol/L) HCO3-,正常值是24mmol/L
临床应用
机械通气 休克,心衰,肺梗死 心费复苏 气管导管位置
二、循环功能监测
1.心电图
所有手术病人均应常规监测心电图, 用以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 导异常、电解质紊乱。
2.无创血压
所有麻醉病人均应常规监测 无创血压(手动、自动)
3.有创血压
适应症:危重病人手术;长时间、大手 术;术中可能大量出血病人;休克及循 环功能不稳定病人;心脏大血管手术; 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高龄病人
临床应用
通气功能 坐位手术 诊断性操作 气管插管,拔管 运送患者 PACU 其他
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化以及呼吸性 酸碱平衡的指标。
9.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能反映PaCO2的变化,具有无 创、简便、反应快等优点
5.肺动脉压(PAP )和 心排血量(CO):
通 过 放 置 Swan-Ganz 导 管 进 行 测 定,并可计算各种血流动力学参 数。
6.心肌氧平衡
心率-收缩压乘积 RPP(<12000)
7.周围循环监测
1.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2~3秒) 2.体温差(足趾温度和中心温度<2 °C) 3.尿量 >1ml/Kg/h 少尿( 24h<400ml) 无尿(24h<50ml)
氧合指数
PaO2 / FiO2 正常值:> 300 急性肺损伤:200~300 ICU:<200
7.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应用分光光度测定法对搏动性 血流的血红蛋白进行光量和容 积的测定,从而监测动脉内血 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程度,并能 同时显示脉率和节律。
优点
不需定标,可以连续、即 时反映动脉血红蛋白氧饱 和度和PaO2的氧合功能
2.监测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 和度(SaO2);氧总量等
3.临床运用:主要用于呼吸道管理以维持呼吸 功能的稳定、重症监测治疗,且为预后判断 的重要指标。
3.电解质与渗透压监测
1.钾平衡的监测: 低钾指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 临床麻醉的意义:使非去极化肌松药作 用延长;导致室性心律失常;中枢抑制,苏 醒延迟等 高钾指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 临床麻醉的意义:使非去极化肌松药用 量加大;心脏阻滞,甚至心搏骤停;呼吸麻 痹等
一、呼吸功能监测
(一)基本监测
1.呼吸运动 2.呼吸音 3.呼吸状态: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
性) 紫绀、咳嗽咳痰 4.简易呼吸功能测定:屏气试验(>30秒)
(二)肺通气、换气功能监测
1.潮气量(VT)和通气量(VE):
男性VT约为7.8ml/Kg, 女性VT6.6 ml/Kg; VE约为5~7 ml/Kg VT减少:呼吸抑制和呼吸衰竭时 VT增加:手术刺激和PaCO2升高
时
2.无效腔量:
正常成人解剖无效腔约150ml,占潮 气量的三分之一。
3.胸肺顺应性:
由胸阔和肺组织弹性形成,反映潮 气量和吸气压力的关系。
监测肺顺应性的意义:
监测病情变化 判断肺疾患严重性 观察疗效 停呼吸机指征
4.呼吸道阻力
监测意义: 了解呼吸道功能变化,观察支气管扩 张药的疗效,对机械通气的方式提供 参考,判断是否停机
高钾紧急治疗
1.钙剂,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20ml缓 慢静推
2.25%~50%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加入胰 岛素静滴
3. 5%NaHCO3 4.利尿排钾 5.高渗性钠盐
3.电解质与渗透压监测
酸碱指标的测定
4.缓冲碱(BB):正常范围45~54mmol/L 5.剩余碱(SB):正常值-3~+3mmol/L 6.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正常值23~
31mmol/L SB,BB,BE仅受代谢因素影响,PaCO2,
AB,SB仅受呼吸因素影响,其余指标受双重 因素影响
判断酸碱失衡
1.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判断酸碱
酸碱指标的测定
1.酸碱度(PH):正常范围7.35~7.45 2.标准碳酸氢盐(SB):正常值22~27mmol/L 3.实际碳酸氢盐(AB):正常值22~27mmol/L AB=SB: (1)正常(2)两者均升高时为代偿性代碱
(3)两者均降低时为代偿性代酸; AB>SB:呼吸性酸中毒 AB<SB:呼吸性碱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