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分型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及分型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及分型超声图像上腹股沟区正常解剖腹壁下动脉很容被超声所识别,在大多数患者可触及的耻骨结节也可以被超声所识别。
腹壁下动脉位于腹直肌的外缘,并进入其深面。
如下图在腹直肌外侧缘(R)矢状位图像,此处腹壁下动脉和静脉(箭头所示)刚好穿越半月线。
左面为内侧。
缩写:F,腹斜肌群。
腹壁下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起源部位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前面,并在此跨越腹股沟韧带。
这一解剖点很重要,就在其起始点的远端即是跨越髂外动脉/股动脉的腹股沟韧带。
如将探头放于腹壁下动脉与耻骨结节连线上成像,可以显示构成海氏三角下缘的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分。
腹股沟韧带显示致密纤维样狭窄线性结构。
如下图斜向面扫查,在腹股沟管上方平行于腹股沟韧带,显示髂外动脉(A)和髂外静脉(V)与腹股沟韧带(箭头所示)的解剖关系。
右侧为内侧。
超声如何鉴别腹股沟疝的类型?疝的类型主要取决于疝囊颈的位置1、直疝的疝囊颈位于海氏三角内2、腹股沟斜疝的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腹股沟韧带头侧腹股沟管深环3、股疝的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尾侧股静脉的内侧4、外侧腹壁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腹股沟疝,矢状面扫查可识别脐以下的腹直肌外缘。
沿着腹直肌外缘扫查,可识别腹壁下动脉,它穿入腹直肌下面。
就在腹壁下动脉穿入腹直肌外缘的上面,腹壁存在一薄弱处,此处易发外侧腹壁疝。
外侧腹壁疝的疝囊颈位于腹直肌外侧缘与腹斜肌群(半月线)之间。
在屏气增加腹压过程中,疝内容物相对于超声探头的运动方向有助于确定疝的类型1、外侧腹壁疝屏气增加腹压时运动方向为通过半月线直接朝向探头。
2、直疝疝囊颈位于海氏三角内,在屏气增加腹压时,表现为有组织运动到腹壁下动脉的前面,方向是直接朝向探头。
3、斜疝的疝囊颈在腹股沟管深环,就在腹股沟韧带的头侧,腹壁下动脉的外侧。
使探头沿着腹股沟管且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疝的运动通过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出浅环。
斜疝的运动有些复杂。
在深环,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疝的运动开始朝向探头。
腹股沟疝
Definition of the hernia
人体组织或器官从其正常解剖部位进入 邻近部位; 通过正常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 区域。
腹外疝(Abdominal H ernia) :腹腔内的脏 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 层,经腹壁薄弱区或 孔隙,向体表突出所 形成。
(二)手术治疗
术前须考虑其发病原因(慢性咳嗽、前列 腺肥大、便秘等),应予处理。
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 高位结扎术 传统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腔镜疝修补术
中世纪:血与火的黑夜
•不上麻醉 •烙铁、沸油止血 •切除疝囊及睾丸
文艺复兴~近代:技术的飞跃
Eduardo Bassini 1844-1924. 1887年 Bassini手术
现代医学的观点
人类直立行走 腹股沟区结构薄弱
慢性咳嗽
便秘 前列腺增生 腹水
腹腔内压力增高
结缔组织代谢异常
腹股沟疝解剖(前面观)
(一)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上界: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 下界: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由浅及深分为7层: 皮肤、浅筋膜(camper’s筋膜)、深 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 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薄弱。
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
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
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 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
② 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 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手法
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 临时措施,有一定的危险性, 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 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 复发。
腹股沟疝的分型
C 股 疝 .
D.A. B和 C复合 疝 Sop 在 N h s 类 的基础 上 又 加 上全 身 恶化 t a p yu 分 因素 , 如过度 肥 胖 、 腹胀 、 尿 困难 、 血 压 、 心 病 , 排 高 冠 糖尿 病 、 性支 气 管炎 、 气肿 等 , 分 级 提 高 , 为 慢 肺 把 更
Ru k w n b i s t o a d Ro b n
准确 而 科 学 的判 断 了疾 病 的严 重程 度 , 指 导 治疗 , 可 也是 目前美 国疝 治疗 中心使 用 最广 泛 的 一种 分 级方
法。
国 内疝 学组 分 型_ ( 0 3 3 20 ) I型 : 环 缺 损 小 于 1 5a 约 1指 尖 ) 疝 环 疝 . m( ,
a d t ame to n u n lh r i. n r t n fig ia ena Am ug,1 8 1 7:3 13 3. e JS r 9 9,5 3 -3
2 Ny u M .I d v d l a in o e n a r p i ;a n w r . S r ey, h sL n ii uai to fh r i e ar e e a z ug r
( 稿 日期 :0 71 .8 收 2 0 .11 )
( 文编 辑 : 娟 ) 本 张
陈杰. 腹股沟疝的分型 [/ D] 中华疝 和腹 壁外科杂志 : JC . 电子版 , 0 8 2 1 :- 2 0 , ( )45
陈 杰
腹 股 沟疝分 型 是进 行 该 科 目的规 划 、 施 及 探 实
Ⅲ型 : . A 直疝 B 斜疝, . 大 C 股疝 .
讨 临床 试验 的前提 条 件 , 评价 不 同手 术 方 法 及 疗 效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腹股沟疝分类方法的改进
作者:王光辉,车向明,张立,张锋,刘瑞廷【关键词】腹股沟疝传统的腹股沟疝分类法很多,但这些分类法并不能描述所有的疝,也无法评定疝的复杂程度。
借鉴gilbert,nyhus和schumpelick的分类方法,通过改进传统的分类方法,使其可以对所有的疝进行分类,资料统计更加简单。
1 常用的腹股沟疝分类方法1959年nyhus报道了他的腹膜前疝修补手术后,随后harkins提出了他的腹股沟疝分类方法。
harkins把疝分成4级:ⅰ级:婴儿斜疝;ⅱ级:轻度的斜疝;ⅲ级:中度的斜疝或伴结构缺损的直疝;ⅳ级:所有其他类型的疝如股疝复发疝等。
1967年casten提出了他的分类方法:ⅰ期:有正常内环的婴儿和儿童斜疝;ⅱ期:内环增大和已有变形的斜疝;ⅲ期:所有的直疝和股疝。
mcvay和chapp把斜疝区分为小、中、大三级。
他们认为股疝是独立于斜疝和直疝以外的第三型。
1970年halverson和mcvay把他们原先的分类方法扩展成5型:ⅰ型是婴幼儿的小斜疝;ⅱ型是中等大小的斜疝伴扩大的内环,通常不累及直疝三角;ⅲ型是完全破坏了直疝三角的大的直疝或斜疝;ⅳ型是位置特殊的股疝;ⅴ型是复合疝,即任何上述情况的混合。
lichtenstein在1987年把直疝依据缺损大小分成5个亚型:a整个直疝底;b直疝底的外侧半;c直疝底的内侧半;d憩室;e其他。
1993年nyhus在4版《hernia》发表了他的新的分类法。
这有助于在手术时,选择与疝分型相匹配的手术方法。
在这个分类法中nyhus按部位、缺损和疝囊的大小,内环和直疝底的完整性与功能,连同疝的复合型与复发进行分类。
nyhus ⅰ型斜疝有一个正常大小、外型和结构的内环,主要发病于婴幼儿,疝囊在腹股沟管内和直疝底是完整的。
nyhus ⅱ型疝的特征是斜疝的内环是大而且变形的,但是腹股沟管的直疝底未见有破坏和侵蚀。
斜疝的疝囊不延及到阴囊内。
nyhus把ⅲ型疝分成3个亚型。
ⅲ-a型包含所有小的和中等大小的直疝,但从内环处没有任何突出物疝出,ⅲ-b型是一个大的斜疝,其缺损向内延及侵蚀到整个腹股沟后壁和直疝底。
什么是腹股沟斜疝?如何治疗?
什么是腹股沟斜疝 ?如何治疗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听说谁家小孩患了“疝气”。
那么什么是“疝气”,它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治疗呢?在讲解之前,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生活中大家经常谈到的“疝气”通常指的是腹股沟疝,它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其中腹股沟斜疝占比最大约95%左右。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疝和绞绞窄性疝。
人们常觉得小孩儿才患“疝气”,大人是不患“疝气”的,这是错误的,“疝气”大人、小孩儿都可能患病,而其不分男女,同样可以患此病。
腹股沟疝一个共同特点:腹壁肌肉发育不全或后天腹腔内压力增高使得腹壁局部形成缺损或人体自然腔道扩大(内环口、外环口、股管),从而使腹腔内脏器经此突出于腹股沟区(大腿与小腹交界处,大腿根部)形成肿块,即所谓“疝气”,因平躺或休息后,疝囊内脏器回到腹腔内,包块消失,相似一个充满气的包块一张一弛,大家形象的称之为“疝气”。
下面将对腹股沟斜疝的形成原因、表现以及治疗等进行全面介,旨在促使患者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积极有效治疗。
一、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是腹股沟疝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指患者体内脏器或腹膜经缺损或扩大的内环,再由斜行通道进入腹股沟管,穿过皮下环,形成突起包块,甚至进入到患者(男性)阴囊中,此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腹股沟斜疝。
占所有腹股沟疝的95%以上,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斜疝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导致患者产生此病症的因素主要分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指常见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后天因素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腹横肌和腹内斜肌(控制内环口的肌肉)发育不全,当腹腔内压力升高时由于腹膜腔是个密闭的囊袋,腹膜经较薄弱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向外膨出形成疝囊。
斜疝的诱发因素主要是腹内压增高,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如小儿过度啼哭,老年人支气管炎长期咳嗽以及慢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年轻人剧烈运动等。
腹股沟疝病人的护理
腹股沟疝病人的护理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分型与临床表现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分型一、可复性疝:基本表现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二、滑动性斜疝:往往表现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黏连..三、嵌顿性疝:临床上常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多数患者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四、绞窄性疝:临床症状多较严重..患者腹痛剧烈且呈持续性;呕吐频繁;呕吐物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不对称腹胀;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腹股沟直疝主要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呈半球形;多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当站立时;疝块即刻出现;平卧时消失..肿块不进入阴囊;由于直疝颈部宽大;极少嵌顿..还纳后可在腹股沟三角区直接扪及腹壁缺损;咳嗽时指尖有膨胀性冲击感..用手指在腹壁外紧压内环;让患者起立咳嗽;仍有疝块出现;可与斜疝鉴别..诊断绝大多数的腹股沟疝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医生的查体就可以确诊;如果疝气比较小;表现不典型;可以通过B超检查就基本可以确诊..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是不可自愈的;手术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可靠方法..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2.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了解并观察患者有无咳嗽、腹胀、便秘及排尿困难等可能引起腹内压增高的情况;指导并采取措施帮助患者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突出的疝是否可以回纳;有无腹痛;是否发生嵌顿和绞窄..4.活动和休息术前避免剧烈活动或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较严重;可多平躺休息或床上活动..5.肠道准备术前一日晚给予甘油灌肠剂110ml灌肠;了解排便情况..术前一日进清淡饮食;术前禁食10小时;禁水4-6小时..6.术前放置尿管避免术中损伤膀胱;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训练;避免术后出现尿潴留..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患者返回病房后;平卧位;予以心电监护4-6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切口敷料情况..腹股沟山术中可能损伤膀胱造成术后血尿..发现患者尿色有改变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留取标本送检..2.体位术后6小时去枕平卧;可床上活动..如为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第一日可下地活动;如为传统疝修补术;应卧床3天再下地活动..老年人根据情况适当延长时间..3.预防血肿和阴囊水肿术后一般在切口处加压盐袋1Kg6-8小时左右;减少切口渗血..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患者可用绷带托起阴囊;以防止或减少切口渗出液流入阴囊引起肿胀..4.饮食术中操作未触及肠管者;翌日可开始进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如涉及肠管;应在恢复肠蠕动后进食..进食易消化、少渣、高营养食物;避免引起腹胀及便秘..5.防止腹内高压患者卧床期间指导床上活动;预防肺部并发症;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按压切口;减少切口张力;保持排便通畅;便秘时;不要骤然用力;应协助使用润肠剂或缓泻剂..6.尿潴留的处理术中防止尿管;观察患者出人情况;做好尿管护理..拔出尿管后;及时了解患者的小便情况..如未放置尿管;鼓励患者术后4小时床上排小便;避免尿潴留的发生..如发生;通知医生;留置导尿..健康指导1.出院后近期内预防感冒、咳嗽及便秘..2.3个月内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3.适当体育锻炼;加强肌肉功能;预防复发..。
腹股沟区解剖
无张力疝修补在中国(2007)
3,900,000 (based on disease prevalence)
382,200 (hernia procedures)
99,372 (tension-free) 55,227 (covered by PSR & HSR)
四个第一
1997年9月中国第一例有记录的无张力疝
*数据来源于ETHICON的市场调研情况。
1. 2. Lichtenstein. Hernia Repair Without Disability. 2nd ed. St. Louis, MO: Ishiyaku Euroamerica, Inc; 1986: chapt. 2 Abrahamson et al. Maingot’s Abdominal Operations. 9th ed. Appleton & Lange: East Norwalk, CT; 1990: Chapt. 11
Gilbert分型
Type 1
Type 2
Type 3
Type 4
Type 5
我国疝学组对腹股沟疝的分型
分型 疝环大小
疝周腹横筋膜 的坚实性 腹股沟管后壁 的完整性
Ⅰ
直径≤1.5cm
有张力
完
整
Ⅱ
Ⅲ
直径1.5~3.0cm
直径≥3.0cm
变薄 张力下降
无张力 已萎缩
不完整
缺 损
Ⅳ
复发疝
腹股沟疝是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同程度地
TRANSVERSE ABDOMINUS 腹横肌
腹横肌
腹横肌起始于胸腰筋膜、髂棘和腹股沟韧带的
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 腹横肌腱膜的上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形 成腹直肌后鞘 腹横肌腱膜的下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形 成腹直肌前鞘 腹横肌最下部分别参与了提睾肌和联合腱的组 成
腹股沟疝的护理查房
• 既往史:患者否认其它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史,手术及输 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 个人史:生长新疆且末,否认疫病接触史,无抽烟,无喝酒 嗜好,否认其它不良嗜。
•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病史。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四分。
护理诊断及措施——手术前
P1. 焦虑 与担心手术、缺乏信心有关 I. 多与患者交流,让患者及家属多了解术后情况 , 减少焦虑的发生,给予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护理,使 患者积极面对术后可能会发生的一切情况,并向患者 讲解所以药物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正确看待自己病 情。 O. 正确认识病情,对治疗有信心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四分。
P6. 潜在并发症 阴囊水肿、切口感染 I1. 因阴囊比较松弛,位置低,渗血,渗液易积 聚于此。为避免阴囊积血,积液和促进淋巴回流 ,术后可用丁字带托起阴囊,并密切观察阴囊肿 胀情况。
I2. 术后应用抗生素,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大, 小便污染;如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予及时更换。注意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以及切口有无红, 肿,热,痛,一旦有切口感染,应及时处理。 O. 阴囊无水肿,切口无感染
• 三、嵌顿性疝:临床上常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 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多数患者的症状逐步加重,如 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 四、绞窄性疝:临床症状多较严重。患者腹痛剧烈且呈持续性;呕吐频繁,呕吐物 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不对称腹胀,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 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 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 术后一级护理、禁食水、去枕平卧8小时后改半卧位 • 心电监测10小时,吸氧8小时
腹股沟疝的分型
腹股沟疝Gilbert分级1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小于一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完整;2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介于一指和二指之间,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欠完整;3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或疝囊进入阴囊;4型:腹股沟直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整;5型:腹股沟直疝,内环口小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6型:马鞍疝(同时合并直疝和斜疝)7型:股疝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分型Ⅰ型:疝环缺损小于1.5cm(约一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 3.0cm (约两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Ⅲ型:疝环缺损超过3.0cm(大于两指),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且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Ⅳ型:复发疝。
腹股沟疝的分型腹股沟疝的分型疝的分型的目的是为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的手术治疗和更为有效的评估治疗的疗效。
为了这一目的,Casten、Halverson和McVay、Gilbert和Harkins、Bendavid、Nyhus等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疝分类方案。
但由于分类系统过于繁琐,目前尚无一种分类方法被广泛接受。
这里分别介绍Bendavid和Nyhus的分类方法。
一、Bendavid的T.S.D.分型Shoudice医院的Bendavid提出T.S.D.分类方案(类型、分期、范围)来描述五种类型的腹股沟疝。
Ⅰ型或前外侧疝(以前称之为斜疝);Ⅱ型或前中侧疝(以前称之为直疝);Ⅲ型或后中侧疝(以前称之为股疝);Ⅳ型或后外侧疝(以前称之为血管前疝);Ⅴ型或前后侧疝(以前称之为腹股沟股部疝)。
每一类型分为三期,代表在解剖上疝突出的程度。
Ⅰ型:第一期:疝块从深环延伸到浅环。
第二期:疝块超过浅环,但是没有进入阴囊。
第三期:疝块进入阴囊。
Ⅱ型:第一期:疝块在腹股沟管的界限内。
试述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
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是常见的腹股沟区疝气的类型,它们都与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有关。
腹股沟直疝是指腹内脏器官通过腹股沟直肌鞘间隙脱出的一种疝气。
腹直肌和腹内外斜肌形成了腹股沟直肌鞘。
腹股沟直疝通常发生在腹股沟环边缘以下,其开口位于腹直肌与腹内外斜肌之间的腹股沟韧带上。
腹股沟斜疝是依靠腹股沟内链状韧带将腹腔内的脏器引出,进而从腹股沟环旁的韧带中脱出。
这一类型的疝气主要发生在腹股沟环旁的韧带上。
股疝是指腹内脏器官从腹腔进入股三角,形成疝气。
股疝位于股骨上股静脉和下背阔肌之间的股三角区域。
在这个区域中,特别是髂胫肌和股肌之间的韧带,形成了一个通往股三角的开口。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疝气的形态学基础可以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结构都有所不同。
另外,这些解剖结构的薄弱点和开口可以因肌肉和组织的损伤、负重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增大。
这些脱出器官导致疝气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对患者产生疼痛、不适和其他并发症。
腹股沟疝的护理
腹股沟疝的护理一、什么是腹股沟疝?腹部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疝气”。
最为常见的腹外疝就是腹股沟疝。
二、腹股沟疝分型有哪些?根据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两种腹股沟疝。
腹股沟斜疝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再穿出腹股沟外环并可以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比较常见的是发作于腹部右侧,以斜疝为多见,通过统计显示该病症多发与男性,而且老年人患病率直一直在上升。
哪些情况容易导致腹股沟疝的发生?腹壁肌强度减弱,腹腔压力增高是主要原因。
便秘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强体力劳动等因素容易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而且这种疾病也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原因。
哪些情况需要警惕?嵌顿性疝:如出现疝块突然增大,疼痛明显,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回纳应警惕嵌顿性疝的发生。
如果嵌顿内容物为肠袢不但疼痛明显,还可出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机械性肠梗阻。
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可能性较小;大多数病人的症状会逐步加重。
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发展成更为凶险的绞窄疝。
绞窄疝:临床上症状大多数很严重,绞窄时间长的病人,因疝内容物发生感染引起疝块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和腹膜炎表现,严重的可发生脓毒症。
当肠袢坏死穿孔时疝内压力骤然降低疼痛暂时会有所缓解,此时切不可以为病情已好转。
治疗方法有哪些?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一般采用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一般是对婴儿和体弱老人以及有其他重大疾病不宜手术的患者采用的,方法是用棉线束带或者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的压迫方法,阻止疝内容物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已加强腹壁的机会。
在对成人进行治疗的时候,一般对患者采用补片无张力修补的手术,较少有复发,能够使腹腔内壁组织更加紧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六、科学的康复计划(一)手术前对患者的护理1.要预防患者感冒咳嗽,咳嗽不利于手术的进行和病情的好转,如果患者有吸烟的情况,应在手术前后戒烟,否则不利于手术的进行。
什么是腹股沟疝详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什么是腹股沟疝详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622153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膨出和疼痛。
它是由于腹股沟区域的肌肉或组织发生损伤或松弛,导致腹腔内的器官或脂肪组织突出而引起的。
腹股沟疝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更常见于男性。
它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引发并发症。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腹股沟疝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腹股沟疝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指腹股沟区域的肌肉或组织发生损伤或松弛,导致腹腔内的器官或脂肪组织突出的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直肌和腹股沟韧带之间的弱点处。
腹股沟疝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直肠腹股沟疝和斜肌腹股沟疝。
直肠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肠道突出到腹股沟区域,而斜肌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脂肪组织突出到腹股沟区域。
腹股沟疝的主要症状包括腹股沟区域的膨出、疼痛和不适感。
腹股沟疝通常会在活动或用力时加重,例如咳嗽、打喷嚏、举重或长时间站立。
严重的情况下,腹股沟疝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或坏死,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诊断腹股沟疝通常通过体格检查和医疗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或CT扫描。
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包括观察和监测、佩戴腹股沟疝带、手术修复等。
手术修复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预防腹股沟疝的方法包括避免过度用力、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加强腹股沟区域的肌肉锻炼等。
总之,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腹股沟区域的膨出和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腹股沟疝的病因腹股沟疝的病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性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股沟区域的结构可能出现异常,如腹股沟环或腹股沟管的闭合不完全。
这种结构异常会导致腹股沟区域的肌肉或组织容易被压力推出,形成疝囊。
腹股沟疝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有些人可能具有遗传的结构异常,使他们更容易发生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名词解释
腹股沟疝名词解释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由于腹股沟比较宽敞,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很容易发生疝。
腹股沟疝以男性婴儿和年轻成年人为主,多发于20-40岁。
目前腹股沟疝在全世界有着普遍的发病率,并且数量在逐年增加。
腹股沟疝属腹壁疝的一种,是由于有关腹壁肌肉组织或募肉络结组织的疝发生的。
其中肌肉组织的疝有直疝、斜疝两种形式,而募肉络结组织的疝有囊疝、瘢痕疝两种形式。
腹股沟疝的发病不是由于病因,而是由于腹股沟特殊位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进而触发疝发生。
腹股沟疝的症状多样,有痛性、拉痛性、烧灼性、虚弱性等,通常伴随着肌肉僵硬、发紧,腹壁突起、肿胀等。
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病情可以采取腹腔镜手术、普通手术、经穿刺疏通、阻断式疏通、腹腔压迫术等。
上述手术非常有效,但是一些患者由于恢复不完全,病情反复发作,或者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出现肠道阻塞或血栓栓塞等症状,因此,治疗腹股沟疝仍需要注意病情变化,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
此外,腹股沟疝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如果发现病情,及时进行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还可以注意劳逸结合,勤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这样可以减少发病的几率。
总之,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有多种症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做好自我保护,保持良
好的生活习惯,多进行体育锻炼,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腹股沟疝
( 2 )疝修补术:以精索为中心“层层上移法”。
加强前壁—Ferguson’s法 高位结扎+联合腱缝于腹股沟韧带。适合儿童、 青少年及疝小者。 加强后壁—Bassini’s法 高位结扎+联合腱于精索后缝于腹股沟韧带。 精索位于联合腱与腹外斜肌间,适合于青壮年。
Halsted法 精索位于皮下 , 其后面为联合腱缝于腹股沟 韧带+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不适合儿童及青 少年,可影响精索发育。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 直疝与斜疝区别。
② 鞘膜积液。
③ 隐睾症。
五、治 疗
1. 非手术治疗:
(1)1岁以内婴儿,随着发育部分可自愈。
(2)严重年老体弱及伴有其他严重慢性疾
病者不宜手术。
(3)嵌顿疝手法复位应在:
★ 3~4小时内
★ 无腹膜刺激征
★ 巨大疝估计疝环不大,松驰者。
2. 手术治疗
一。传统疝修补术Leabharlann (2)压迫内环包块不复出现。
(3)咳嗽时外环口有冲击感。 3. 注意嵌顿疝。特别时老年人及小儿不能准确叙述 病史。
直疝 直疝三角突出,半球形包块。多发生 在老年男 性体弱者。 不经内环,压迫内环不能阻止包块突出。 不进入阴囊; 平卧消失; 有咳嗽冲击感;
不发生嵌顿。
五、腹股沟疝的分型
二、无张力疝修补术 三种基本术式: (1)Stoppa手术:腹膜前修补 (2)Lichtenstian手术:腹股沟管后壁修补 (3)Piug手术:针对疝环 手术分为: (1)开放式疝修补术5种:腹膜前铺网法;平片修补法;网 塞充填修补法;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法;普理灵疝装置无张 力疝修补法; (2)腹腔镜疝修补术(LIHR)3种: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法 (TAPP)腹腔内网铺修补法(IPOM)完全腹膜外修补法 (TEP)
影像上如何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
影像上如何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前些天上班时,突然一个同事问道,如何在CT上区分腹股沟疝具体属于哪一种疝?最怕空气突然安静,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因为平时真的没有认真去区分过,不知道有没有同行也跟我一样呢?但是认输不是我的风格啊,必须把它整明白来。
那么究竟如何快速而又准确的去区分腹股沟区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呢?定义想准确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我们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它的定义。
腹股沟斜疝: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内环,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外环,甚至进入阴囊的一类腹股沟疝,占腹股沟疝的九成以上,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男性多见。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腹壁下动脉、腹壁下静脉)外侧。
腹股沟直疝:指通过直疝三角(也叫做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突出的腹股沟疝,以老年男性多见。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的内侧。
股疝:指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易发生嵌顿及绞窄。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耻骨结节外侧。
复杂的定义让人看了心烦意乱,我们提取对我们最有用的信息就够了:1、腹股沟斜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腹壁下动脉、腹壁下静脉)外侧;2、腹股沟直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的内侧;3、股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耻骨结节外侧。
解剖这里提到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解剖需要我们掌握:腹股沟韧带、腹壁下动脉、直疝三角。
1、腹股沟韧带,位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是腹外斜肌下缘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之间向后上方反折形成的腱性结构,在CT冠状位最好观察。
如下图:在工作中我们不难找到腹股沟韧带,在腹部靠前方的位置,找到耻骨结节,在其与髂前上棘之间即可找到腹股沟韧带。
2、腹壁下动脉,在近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内侧处发自髂外动脉,在腹股沟管深环内侧的腹膜外组织内斜向上内,走行于腹直肌后部,如下图。
工作中我们连续层面观察,即使不是增强,也比较容易找到腹壁下动脉,其内侧为伴行的腹壁下静脉。
按疝的内容物分类腹外疝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按疝的内容物分类腹外疝
按疝内容物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腹外疝可分为下列类型,即按疝的内容物能否回纳分可复性疝、难复性疝;按疝的内容物有无血循环障碍可分为嵌顿性疝、绞窄性疝。
1.可复性疝:凡疝内容很容易回入腹腔的,称为可复性疝。
一般说来,在腹外疝早期,腹内容物仅在病人站立、行走、奔跑、劳动以及咳嗽、排便等一时性腹内压骤然升高时疝出;而在平卧时自然地或用手轻推即可回纳入腹腔。
有的腹股沟疝的疝囊位于腹股沟管内,肠内容物疝出时,视诊还不能看到,称为隐匿性疝,很易自然回纳,也属可复性疝。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入腹腔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的,称为难复性疝。
常因疝内容物(多数是大网膜,也有小肠)反复疝出,表面受摩擦而损伤,与疝囊发生粘连所致;也有些病程冗长的巨型疝,疝门十分宽大,其周围组织已萎缩变薄,或已消失成缺损,毫无抗力、大量疝内容物随着重力下坠而久留在疝囊内、腹腔容积相应变小,无法再予容纳,也可逐渐变成难复性疝。
腹腔后位的脏器,在疝的形成过程中,可随后腹膜壁层而被下牵,也滑经疝门,遂构成疝囊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常见脏器右侧为盲肠,左侧为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前位是膀胱。
由于滑动过程容易发生粘连,滑动性疝通常也属难复性疝,滑动性疝的病理学特点是和疝囊相连的组织内含有供应盲肠等脏器的主要血管、损伤切断后可使其失去活力。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手术科室)【诊断标准】(一)腹股沟斜疝1.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较大时可进人阴囊或大阴唇。
2.肿块在站立、行走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挤压后可还纳入腹腔,如肿块不能完全还纳,应考虑为难复性疝。
3.肿块柔软、有弹性。
腹股沟外环扩大、松弛。
压迫腹股沟内环,可阻止肿块出现。
4.疝嵌顿时,肿块变硬、不能还纳,除局部疼痛外,还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5.若嵌顿疝不能及时解除,由于肠管及系膜受压过久,导致血运障碍,引起肠壁坏死,成为绞窄疝,可以导致肠穿孔,继发腹膜炎。
(二)腹股沟直疝1.老年人、体弱和伴有腹压增高的患者多见。
2.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呈半球形,不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还纳肿块后压迫内环口,肿块可再出现,极少嵌顿。
【治疗原则】1.寻找并治疗发病诱因,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等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
2.1岁以内婴儿除嵌顿疝外,有自愈可能,可以暂不用于术治疗。
3.年老体弱或有全身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用疝托压迫腹股沟区以缓解症状和防止嵌顿。
4.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儿童和绞窄性疝时,肠管坏死、局部感染严重的病例。
(2)疝修补术: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适用于斜疝或直疝。
其中Bassini法应用最多。
(3)疝成形术:适用于各种疝,尤其是巨大疝、复发疝、直疝、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的患者。
以人工合成材料的无张力修补方法较为理想。
(4)嵌顿疝的治疗①年老体弱、伴有各种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嵌顿时间短(一般不超过4~6小时)和估计无肠管坏死者,可试行手法复位还纳,还纳后应观察4~6小时,注意有无腹膜炎表现。
如出现腹膜炎应及时剖腹探查。
②除以上情况外,嵌顿疝应急诊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判断有无肠管坏死,如肠管已坏死或局部感染严重时,应只行疝囊高位结扎,不宜作修补或成形术。
腹股沟疝的分类
腹股沟疝的分类
腹股沟疝是指由于腹股沟区域腹壁组织的缺陷导致腹腔内的脏
器或脂肪组织突出到腹股沟区域的一种疾病。
根据疝囊的大小、形态、内容物以及疝孔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腹股沟疝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直肌腹股沟疝:疝囊位于腹直肌内侧,在腹股沟下方进入阴囊或大阴唇内。
2. 斜肌腹股沟疝:疝囊位于腹斜肌内外侧,在腹股沟上方进入阴囊或大阴唇内。
3. 混合型腹股沟疝:疝囊同时穿过腹直肌和腹斜肌,进入阴囊或大阴唇内。
4. 内膜型腹股沟疝:疝囊不含腹膜,由肠管或其他脏器组织组成,进入阴囊或大阴唇内。
5. 外膜型腹股沟疝:疝囊含有腹膜,由腹腔内的脏器或脂肪组织组成,进入阴囊或大阴唇内。
了解腹股沟疝的分类,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了解腹股沟疝的分类,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
- 1 -。
名医传世疝答案
名医传世疝答案人老了,胃也会退化,就像身体的骨头一样,随着年龄增大,肌肉会变得松弛,身体上的器官就会出现下垂和突出,这样就形成了疝。
疝分为腹股沟疝、单孔疝。
腹股沟肠管上段可有小肠管或结肠管返流入腹腔,引起疝气;腹压增高时可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疝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
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咳嗽就是疝气之一;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存在腹壁薄弱造成的小切口;儿童也容易患上小肠憩室炎而出现嵌顿。
疝气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手术困难等特点。
所以应该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出现了疝气疼痛就应该及时就医了,以免病情加重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1.腹股沟疝腹股沟疝(Lobst large)是指腹股沟管(La Cooper Large)突出于人体表面而形成的先天性疾病。
这种疾病在老年女性中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略低于女性。
腹股沟疝可分为真性腹股沟疝和假性腹股沟疝,两种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真性腹股沟疝早期多无症状,而在疝环突出时往往表现为绞窄性绞窄和肠梗阻性绞窄症状。
早期腹股沟疝还没有出现明显症状时应怀疑为股疝不伴有明显症状时一般不被患者注意或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嵌顿而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上分为手术治疗组与非手术组;分为轻度缺陷组与中度缺陷组;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缺陷组;分为不典型闭合症;分型为全手术组与局部手术组;分为无症状组与疼痛组;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类型!真性腹股沟疝早期(尤其是急性期)没有症状者多无明显症状表现;活动或负重后出现疼痛者多数为良性病灶区;典型腹股沟疝患者中95%为无症状者。
出现症状后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对症处理!!治疗不及时极易发生嵌顿而危及患者生命!!2.单孔疝单孔疝是指腹壁组织在重力作用下从下往上移位,形成切口。
人体腹股沟区存在有几个小孔?这几个小孔可以容纳一个人吗?疝可能通过这些小孔吗?单孔疝与多孔疝有何区别?医生解答:单孔疝的疝囊可能只有一个或两个,如人体的小肠或结肠就有多个小孔,但这种类型的疝一般不会引起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疝分型
Gilbert分型:
□I:斜疝,内环口小于一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II:斜疝,内环口一指至二指(<4cm),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欠完整
□III:斜疝,内环口大于二指(>4cm),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或疝囊进入阴囊
□IV:直疝,内环口大于二指(>4cm),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V:直疝,内环口小于二指(<4cm),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Rutkow分型(改良Gilbert分型):
□I:斜疝,内环口小于一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II:斜疝,内环口一指至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欠完整
□III:斜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或疝囊进入阴囊
□IV:直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V:直疝,内环口小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Ⅵ:骑跨疝
□Ⅶ:股疝
Nyhus分型:
□Ⅰ型:斜疝,内环正常,疝囊可至腹股沟管中部,后壁完好。
□Ⅱ型:斜疝,内环扩大,但未影响后壁,疝囊可及整个腹股沟管。
□Ⅲ型:分为三个亚型,均呈后壁缺损。
□ⅢA:为直疝。
□ⅢB:为斜疝,内环扩大,影响后壁完整,疝囊常达阴囊,有时可伴滑动性疝。
□ⅢC:股疝。
□Ⅳ型:复发疝
□ⅣA直疝
□ⅣB斜疝
□ⅣC股疝
□ⅣD混合疝
Zollinger 分型:
□Ⅰ型:有着完整内环的腹股沟小斜疝
□Ⅱ型:内环功能丧失的大的斜疝
□Ⅲ型:在功能正常的直疝区域有一个完整的环的小的直疝
□Ⅳ型:整个直疝区域的完整性均丧失的大的直疝
□Ⅴ型:复合疝
□ⅤA型:内环功能丧失
□ⅤC型:直疝区域完整性丧失
□ⅤB型:两者都丧失
□Ⅵ型:股疝
□O型:其他类型
中华分型:
□I:疝环缺损≤1.5cm (约一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II: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cm,(约两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III:疝环缺损≥3.0cm(大于两指),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而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
□IV:复发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