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汇总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知识点整合
一、名词解释题(共18分,每小题3分)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2.认知结构变量指影响新的学习和保持的认知结构的3个特征,即可利用性(学生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稳定性(或清晰性)(原有的有关观念的稳定与清晰性)。
3.知识的表征知识表征指知识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4.内部学习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
此时学习者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
典型的内部动机是兴趣、操纵的欲望。
5.内反馈内反馈是由是由肌肉、关节中的本体感受器、前庭器官对身体位置、肌肉活动等刺激的感受而产生的动觉、平衡觉反馈。
6.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1.学习: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成就动机:个人对于他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力求有所成就的动机。
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个人对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学习等认识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一类内部组织起来的认知技能。
4.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的方式表征的。
5.命题网络:享用同一些主题的若干命题发生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6.替代强化:观察者由于看到别人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加这种行为时,就产生了替代性强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与人的学习和教学有关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费兹科,麦克卢尔, 2008)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学习的一般结构是由定向环节、执行环节、检验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高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4篇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4篇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掌握:1、理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掌握: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提供的假说;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体系;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技术;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演进;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重点掌握:1、遗传的特征和胎期环境的影响;2、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含义;3、儿童社会化的特点;4、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5、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6、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7、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一般掌握:1、遗传传递;2、遗传的影响力;3、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4、家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5、儿童对成人的影响;第三章学习的准备重点掌握:1、学习准备的性质;2、学习准备中心理上的差异;学习与身体发展水平、动作技能水平、智力发展水平、情趣水平、人际交往水平、自我意识水平的关系;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重点掌握:1、学习的性质和含义;2、学习的类型;3、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第五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上)重点掌握:1、知觉的性质;2、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3、记忆的性质及系统;4、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5、思维的含义及其性质;6、促进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1、知觉加工理论;2、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3、语言与言语;4、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5、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21、《绪论》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童年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
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超级全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一)教育心理学同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四、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八、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国:儒家的《学记》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教学相长”西方: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二、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Thorndike)(美):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加涅——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的概念190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第三章学习心理概述一、学习的一般含义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由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发生学习由经验的获得并引起相应的行为变化而体现二、学习的定义广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理解: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②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③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理解一: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①内容:简介经验为主②方式:以语言为中介③性质:有目的、积极主动理解二:学生的学习特点①掌握简介经验②在教师指导下③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四、学习的分类(一)、我国传统的学习分类法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西方的学习分类法1加涅的分类法①从学习水平(复杂程度)分: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合、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②从学习结果来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一、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2、学习的过程: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trial and error)的过程而建立。
教育心理学复习汇总资料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正确;7.错误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4.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6.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7.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怎样为德、智、体三育提供哲学心理学依据的为顺应三种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实施三方面的教育。
首先,人有植物的灵魂,对人体进行肉体营养和繁殖,它通过体育锻炼后,肉体不断完善起来:其次,人有动物的灵魂,人有感觉、愿望、知识,因智育而达到真理的大门;最后,人有理性的灵魂,它通过德育达到完善的境界。
简述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是怎样把教学过程模式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的赫尔巴特及其学派在其提出的教学过程模型中,根据其统觉理论,特别强调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主张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
简述实验教育学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实验教育学派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
简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的贡献桑代克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
简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异同二者都研究学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规律,但学习心理学还研究动物的学习,其成果可以用于动物训练、犯人改造、职业培训等,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学习之外,还关心学生的发展与个别差异,教师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等内容。
简述教育心理学学科与《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教科书的内容来自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但在组织教科书内容时,不同作者可有不同偏好。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指对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等,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以下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
一、小学生发展心理特征1. 身体发育特征:小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大小运动技能逐渐成熟,耐力与力量提高,但还存在一些差异。
男生多数较女生高,但在有些方面如灵活度、肢体协调方面却不如女生。
2. 思维发展特征:小学生在思维方面开始进入综合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
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专注,记忆力及联想能力也随之提高。
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会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
同时,还会表现出好奇、探索、快乐等情感特征。
3. 社会发展特征: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具备社会交往能力。
他们更容易与同龄人进行交流,也能逐步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
此外,他们还会逐渐掌握社会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1. 学习兴趣特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在这其中,一些社会化因素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2. 学习认知特征: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等。
在学习中,他们会表现出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集中力、记忆力等多方面的认知特征。
3. 学习态度特征:小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他们期待成功、饱受挫败时仍充满信心,偏向把失败解释为外部因素等。
三、教育调节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则1. 注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模式固然重要,但是否针对性突出和有效依然是教育实践中的关键因素。
2. 强化过程与内在动力:强化过程是指以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小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过程。
3. 适度的端正、快乐的心态:适当的开始和结束、适度的竞争、有利于自我控制及取得成就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是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前提。
以上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心理特征和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简答题1、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1、教育与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
2、学习与发展:1)学生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2)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教育、学习、发展: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第二章学习理论名词解释:1、学习: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强化:强化是伴随者行为之后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3、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先由动物作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而简介的产生学习。
5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即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6、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8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9、替代强化:学习者本人没有受到直接强化,而是观察到榜样作出某些行为后受到直接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类似于强化的效果。
简答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学习者必须产生某些变化,我们才能作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前言一、心理发展是什么:概念: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首先,发展是一种内部、持久、稳定的变化。
其次,发展还要导致个体认知结构的变化。
二、遗传环境要素的作用:⑴遗传是物质前提和基础。
使人生而有异;⑵遗传范围内,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是主导;⑶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第一,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胎内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出生后的环境对儿童生理的发育成熟。
身高、体重、成熟提前。
第二,遗传素质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教学对儿童起作用因人而异。
三、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动物心理学家洛伦茨的动物“印刻”效应。
)0-2:亲子依恋1-3:口语学习4-5:书面语学习0-4:形象视觉3-6:想象力5岁以前:音乐学习4-5:数概念10岁以前:动作技能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概念: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四大板块:学生心理:认知、情感发展、个体差异教师心理:教师的角色、威信、教师的特征、教师的能力学习心理:行为、认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知识、技能、问题解决、学习策略、品德形成教学心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三、发展:(一)初创时期桑代克1903 教育心理大纲(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命名的专著)“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起因。
1.动物和人类具有某些先天的或遗传的本性,即所谓不学而会的本能,如好斗、乌合、残忍、好奇、建设和游戏等。
这些遗传的本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倾向。
在他将要遇到的情境和他将要发生的反应之间存在着预已形成的绾结。
2.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人的发展。
人是境遇所造化,但其最后的模型一半为本性、种族、血统以及受生时的情景所规定。
境遇改变人性,只是受改变的本性有所不同,改变就不能一致。
教育心理学全部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全部复习资料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
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教育漫画)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
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点: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学与教的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
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2.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3。
各种类型的学习;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5。
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处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6。
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历史发展和现状一、短暂的历史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威廉·詹姆士的《对教师的对话》是开始。
二、发展阶段1。
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体系庞杂无真正突破。
3。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在美苏)代表人物如下:A 布卢姆:1956《教育目标分类》,1976《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B 布鲁纳:1960《教育过程》提出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影响很大。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习测评:运用适当的测验。
仪器和技术搜集信息的过程。
信度:是指该测验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有测量忏悔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常模参照测量:侧重于把学生的成绩与班级其他同学比较。
标准参照测量:重视测量学生对某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不必考虑其他学生的表现。
强化:在条件作用中,影响刺激——反应联结强度,或增强条件反应出现频率的一切程序,就是强化。
正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负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反应概率。
行为矫正:就是应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改变学生的行为。
普雷马克原理: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塑造:也称连续渐进法,它是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顿悟学习: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它导致了迅速的学习,突然地理解了目的物和取得目的物的途径和诸条件的关系!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地图地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地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地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和时间关系的信息。
潜伏学习: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又称隐匿学习。
同化: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其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进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来!认知结构:就是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说明1、高等教化心理学:探讨高等教化情境中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化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心理学:探讨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为探讨对象。
3、学生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他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学问,并以此来充溢自己的过程。
4、发觉学习:美国当代闻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觉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索,改组材料,自行发觉学问,驾驭原理、原则。
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
5.接受学习:老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干脆呈现给学生,老师传授,学生接受。
它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纽约州高校探讨院的教化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学问,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6、动机或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确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具体来说包括: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干脆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须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老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学问或形成的看法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学问的获得或看法的形成的影响。
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问题解决:是由确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须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当解除的过程。
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四周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与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首先,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它是人的心理区分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记;最终,它作为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性形成水平的标记。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师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一、复习题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
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问卷调查、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课时计划、课堂过程、课后评价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训练、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外部支持。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职业倦怠是个体的一种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情绪耗竭的症状,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
12.认知学徒制是科林斯、布朗、纽曼等人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
二、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与运用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C认知能力与人格特征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B知识传授者角色。
3.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
对这一发现最合理的解释是:C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
4.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D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5.下面哪些做法是与“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差异”的研究相符合的:A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
6.如果要使心理学课程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代知识分类理论,高师心理学的改革:C 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xx: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8.xx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和适应。
9.xx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10.xx: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
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
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
13.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 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基本概念1、同化与顺应: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皮亚杰认为,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2、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3、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该理论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种结合。
它具有渐成说的特征:各阶段逐渐产生“一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紧接着另一阶段”。
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与这八个阶段密切相连的。
4、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
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狭窄,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忽略了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他认为人至少拥有8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5、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学习倾向是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偏好。
那些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通常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简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心理学列为师资培训的必修课程。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教学目的能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成关于学与教的正确观念。
能简单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 能综合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资料1.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年 7 月中译版。
【美】 R.J.斯腾伯格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9月中译版。
5.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版。
6.皮连生主编 :《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8 月第3版。
7.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4 月第2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一、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艺术:需要天赋、直觉和创造性;是科学: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模式3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³学生特点³教师特点³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过程二、教师的成长:从新手到专家教师的四个层次:——一般教师——教学能手——学者型教师——教学艺术家。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实际意义1.提供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2.提供各种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与传统常识比较:例1: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上,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随机的或者按顺序轮流方式)研究表明:在一年级,以循环的顺序轮流朗诵,给每个学生一个朗诵机会,可导致一个更好的整体成就感。
这一方式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联系自己的段落,并且每一次实践都能得到老师的反馈,这笔集中注意别人的朗诵对朗诵学习更为重要,至少低年级如此。
例2:在小学低年级,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该怎么办?(大声提醒该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还是不理睬他?)研究表明,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越是要学生坐下,学生越是要离开座位;而当教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仍然在自己座位上做好的学生,那么学生的离座率反而会下降。
当老师反过来要离座的学生坐下时,离座率有一次上升。
看来,似乎低年级学生愿意让老师注意自己的行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科学研究并非高深莫测,它是从一些似是而非的常识中探求一个简单的发现而已。
四、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你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一)广义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心理学。
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二)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1.学生方面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一般特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品德、个性以及个别差异等问题;2.教师方面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等。
3.师生交往系统4.教育教学环境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本), 1997: 12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的学与教的科学。
——美国,1970 《教育百科全书》旨在对研究教育者提供有关人性变化的知识、以供其建立教育理论之用。
(桑代克)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卡普捷列夫)研究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
(潘菽)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
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
对如何教和学有关的那些思想和行为的研究。
五、教育心理学的邻近学科1.教育学2.普通心理学3.儿童心理学4.学习心理学5.学校心理学6.教育社会心理学7.教学心理学六、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反思一、中西方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1. 人性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世硕:“性相近,习相远” “性善论”(四端:“性恶论” “性无善无不善论” “性善恶混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白板)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王夫之:“性日生而日成”2、学习心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²为政)“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²述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²为政)“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²万章上)3.差异心理4.教师心理5.教学心理6.品德心理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也。
”(论语²阳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²为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²述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²雍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²述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²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²里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²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²先进)“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²述而)(二)西方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古希腊 : 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后: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论教学方法》,《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德国哲学家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意识阈 ”“统觉团”教育过程四阶段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注意、期待、探究、行动(心理过程)门徒发展其观点为 “五阶段教学法 ”: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应用(三)中西方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的特色与价值1.人性本质千差万别 ,教育具有影响人性并使之向善的方向发展的功能 ;2.无论德育还是智育 ,施教时都要考虑学生知情意行的改变 ;3.古代教心思想多是通过经验总结或思 辨的方式得来 ,不是现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方法 。
方法不同,主题类似 ,同等价值 。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铺垫: 1531 琼²魏维斯,其著作中出现 “教育心理学 ”一词;• 1877 俄国 卡普捷烈夫 ,世界上第一本 《教育心理学 》;• 1886 美国 霍普金斯 ,《教育心理学 》• 诞生: 1903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 后扩充为 :《人的本性 》 《 学 习 心 理学 》、《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三大卷(二)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初创时期 (20C20S 以前)桑代克(2) 发展时期 (20C20S-20C50S 末)(3)理论建设时期 (20C50S 末至今)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 ;认知派教育心理学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2.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 十月革命前: 1867,乌申斯基,《教育人类学》;1877, 卡普捷列夫, 《教育心理学 》 ; 拉族尔 斯基 ,“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 '(2) 十月革命后 -20C50S 末:维果斯基 (3) 20C50S 末-苏联解体3.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08,房宗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 《教育实用心理学 》,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 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中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 1963,潘菽主编 《教育心理学 》(三)科学主义取向下教育心理学的误区 1.方法至上,导致“人'的丢失与割裂 ;2.偏离和窄化了教育心理学的本来目的 ;3.远离教育实际问题 。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系统性 ;教育性 ;实践性(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策略:描述性研究策略;相关性研究策略 ;操纵性研究策略 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不改变条件的情况下,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和描述 。
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
实验性研究:设计一个实验,并改变一些条件以观察这种改变所带来的结果。
自然实验法:在教育实际情境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变化。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1.选择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研究资料4.分析得出结论5.撰写研究报告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一)教育目的的完整化(四个和谐统一)学会做人与学会谋生;受教育者的主体需求与社会文化的客观需求;学习与健康成长;学习与生活。
(二)研究对象的全人化全体学生和学生的整个身心为研究对象(三)研究过程的中国化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来自环境方面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的因素。
––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又称“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准备状态,即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她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第一节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个体在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和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84页。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建构主义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适应(adaptation)环境变化--有机体改变自身--与环境协调--达到平衡--目的:追求生物体的自我保存与维持.适应的历程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同化、 顺应、平衡;图式;2.图式(schema )认知结构可以协调具有同样性质的各种活动 ,将具有同样特征的所有活动予以同化 , 并 且在 重复运用 中 仍然 能够保持其共 同 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