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俗语和诗词中的声学知识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美妙的语言,而且还充满了丰富的声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音节、音调和音律上。

首先,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体现在语言的音节上。

古诗词中的音节是按照一定的节奏来排列的,比如“江上往来人”,这句诗的音节是“江上/往来/人”,它的节奏是“一二一”,这种节奏可以使诗歌更加有节奏感。

其次,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体现在语言的音调上。

古诗词中的音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排列的,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句诗的音调是“上/上/下/上”,它的节奏是“上上下上”,这种节奏可以使诗歌更加有节奏感。

最后,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体现在语言的音律上。

古诗词中的音律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排列的,比如“江上往来人”,这句诗的音律是“一二一”,它的节奏是“一二一”,这种节奏可以使诗歌更加有节奏感。

总之,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美妙的语言,而且还充满了丰富的声学知识,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音节、音调和音律上。

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不仅可以使诗歌更加有节奏感,而且还可以使诗歌更加有意境,从而使诗歌更加美妙。

古诗词中蕴含的声学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声学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声学知识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许多诗词不仅以它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高尚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现象和多彩的物理知识。

所以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佳句,使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互相渗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古诗词;蕴含;声学知识中图分类号:G6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容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许多诗词不仅以它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高尚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现象和多彩的物理知识。

所以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佳句,使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互相渗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古诗词中都蕴含着声音的知识: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色等知识。

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寒山寺的僧人撞击大钟,大钟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

发声的同时激起周围的空气振动,层层传开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前传播,当传到枫桥边的客船上,这样诗人就听到了钟声。

当停止撞击时,发声随之停止,但声波仍然在空气中传播,听起来余音不绝。

不同的发声体制作的材料不同,结构也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

诗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其它乐器发出的声音,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与声有关的诗词物理知识

与声有关的诗词物理知识

与声有关的诗词物理知识
与声有关的诗词有4首,这4首诗词及其物理知识如下: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这句诗包含了声音的物理知识,即音色(口音、音质)是声音的一种特性,即使改变了声音的频率或振幅,但音色仍然可以保持不变。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这句诗包含了声音的物理知识,即声波的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以波的形式传播,这些波被称为声波。

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在这个例子中,钟声在空气中传播,最终被客船上的人听到。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引》
这句诗包含了声音的物理知识,即音量的变化和音高的变化。

大弦和小弦的音量不同,大弦的音量大,小弦的音量小;它们的音高也不同,大弦的音高较低,小弦的音高较高。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嘈嘈切切的声音交错弹奏起来就像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一样。

4.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出自宋
代柳永的《倾杯》
这句诗包含了声音的物理知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这个例子中,羌笛的声音是由羌笛的振动产生的,这些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形成了我们听到的声音。

1/ 1。

谚语、古诗中涉及的一些初中物理知识

谚语、古诗中涉及的一些初中物理知识

谚语、古诗中涉及的一些初中物理知识谚语、古诗中涉及的一些初中物理知识都有哪些?答:谚语、古诗中涉及的一些初中物理知识如下:一、声现象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物理原理)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2.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物理原理)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3.闻其声如见其人(物理原理)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4.余音绕梁(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5.隔墙有耳(物理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二、光现象1.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物理原理)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物理原理)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物理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5.玉不琢不成器(物理原理)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6.瞎子点灯白费蜡(物理原理)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三、热现象1.破镜不能重圆(物理原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2.墙内开花墙外香(物理原理)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3.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物理原理)扩散现象。

形容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成语或俗语

形容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成语或俗语

「声乐」是音韵美的载体,而形容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成语或俗语,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声音产生的神奇过程。

这些成语或俗语经过漫长的民间传承,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带来对几个形容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成语或俗语的深度解读,一起来探寻其中的内在奥秘。

1. 道听途说在这个成语中,「道」指的是耳朵,「途」指的是声音的传递。

这句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声音通过空气的振动传达到耳中的过程。

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通信工具,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传递,「道听途说」也由此而来。

这句成语提醒着我们,要慎重对待通过传言传播的信息,因为它可能失真,如同声音的传递一样,因振动而发生变化。

2. 言传身教这是一句用来形容教育方式的成语,「言传」指口头传授、讲解,「身教」指身体语言的教导和示范。

这句成语中的「言」,正是声音的载体,由振动产生。

它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声音和教育的联系上:声音作为知识的传递方式,需要我们准确地理解和领会,而「身教」提醒着我们,不仅仅是语言的传达,更重要的是行动和示范。

3. 八面玲珑「玲珑」字面上是指物品的精巧美丽,而「八面」则是全方位的意思。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善于交际,能够面面俱到,应对自如。

从声音的角度来理解,声音的振动传播在空间中,能够全方位地覆盖听众的耳朵,产生共鸣。

「八面玲珑」也可以理解为声音具有全方位的力量,在交际中也如此。

4. 兢兢业业这句成语原来是指小心谨慎,专心做事。

声音的振动需要小心翼翼地传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信息的错误传递。

而在工作中,同样需要我们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兢兢业业」这句成语体现了声音传达和工作态度的内在联系。

5. 喧宾夺主这个成语形容某个人行为过分,抢了别人的风头。

从声音的角度来理解,声音的振动也有「抢风头」的现象,有时候某一种声音会盖过其他声音,形成喧宾夺主的局面。

这句成语提醒我们,声音的传播需要适度和尊重,不应该喧宾夺主。

总结回顾:通过对形容声音由振动产生的几个成语或俗语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仅对声音的物理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能从中体会到声音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有趣的声现象

有趣的声现象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自古以来,人类没有停止对声音的观察、研究和使用,发现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声学知识,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声现象,让我们欣赏一下:一、奇特的发声现象1.婉转的鸟鸣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发声。

2.蛙声→靠青蛙两腮帮处鼓起的“大气包”振动发声。

3.鹦鹉、八哥模仿人说话→靠它们尖细、柔软而多肉的舌头振动发声。

4.蝉鸣→靠蝉身体的肌肉抖动肚皮两侧的圆“音盖”振动发声。

5.响尾蛇响尾→靠蛇尾部的许多空心、坚硬的鳞片相互摩擦发声。

6.清脆的蟋蟀声→靠蟋蟀左右的翅膀摩擦发声。

7.蜜蜂的嗡嗡声→靠蜜蜂双翅的根部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上下鼓动发声。

8.蚊子的嗡嗡声→靠蚊子翅膀的振动发声。

二、惊人的噪声应用众所周知,噪声的危害非常大,可你是否想过噪声还可以造福人类呢!英国的科学家研制的一种鼓膜声波接收器,可以利用噪声发电。

美国科学家发现利用噪声除尘;更有趣的是还发明了用噪声制冷的冰箱,不仅不用电,还不污染环境;利用噪声干燥食品,不仅吸水能力是传统技术的10倍,还不损坏食品的营养成分。

此外还能利用噪声探测海底的秘密及利用噪声除去农作物间的杂草等。

三、谚语、诗词、成语中的声现象1.掩耳盗铃→在人耳处减弱声音。

2.悬丝诊脉→固体可以传声。

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4.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鼓面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6.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无改指的是音色未变。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既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也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9.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

→揭示了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1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能分清蛙声和钟声的依据就是不同的声音音色不同。

古诗词中的声学原理

古诗词中的声学原理

古诗词中的声学原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奇妙的韵律与声音之美常常让人陶醉其中。

在古代诗人的墨宝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声学原理,这些原理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美学,更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韵律、声调和音律等多个方面,探讨古诗词中的声学原理。

一、韵律的运用古诗词中的韵律是其独特之处,它能够通过对字音和字调的安排,营造出一种动听的节奏感。

其中最常见的是平仄的运用。

平仄即平声和仄声的组合,平声指声调平缓的音节,仄声指声调抑扬的音节。

通过平仄的排列,古诗词能使词意更加凝练,仿佛音乐般流淌。

同时,古诗词中的韵律也常常与自然界的声音相呼应,如泉水叮咚、秋风萧瑟等,使人不能自禁地陶醉其中。

二、声调的表达古诗词的声调安排也是其声学原理中重要的一环。

声调即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等音调变化。

在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声调的处理来表达情感并营造氛围。

比如,对于喜悦的情感,诗人常常运用高亢激昂的声调,如“咏鹅”中的“体无完肤”,是以平仄中最高音调的“体”字开篇,使读者产生喜悦之感;而对于悲伤的描述,则常常运用低沉凄美的声调,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通过平仄中最低音调的“黄”字和“还”字,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悲伤情绪。

三、音律的追求音律是古诗词声学原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诗词中音节的选择和排列。

古人注重音节的和谐与平衡,常常通过对音律的追求来增加作品的美感和韵味。

其中,平声与仄声的转换、起承转合等手法都是音律运用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古诗中常常运用押韵的方式,使得音节间产生共鸣,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韵律感;同时,起承转合也是音律运用的一种手法,通过平仄变化的转换,使古诗词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总之,古诗词中的声学原理为其赋予了独特的音韵之美。

通过韵律的运用、声调的表达和音律的追求,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声音的艺术。

它通过声学原理的精妙安排,使人们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声音之美的力量。

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些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这些生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能注意分析,了解这些语言,就可以在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是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列举一些事例。

一、声学方面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子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

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像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古诗中的声现象

古诗中的声现象

古诗中的声现象
古诗中对声现象的描写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例子:
1.张继《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描述了夜晚寒山寺的钟声通过空气传播,传到了停泊在江边的船只上。

这里的声现象涉及声音的产生(钟受到撞击产生振动)、传播(通过空气介质)以及人耳接收声音。

2.陆游《村居书喜》
鹊声穿树喜新晴。

描绘了鸟鸣声在清晨穿过树枝,反映了声音在固体(树木)和气体(空气)中的传播,并传达出天气转晴的喜悦气氛。

3.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未直接描述声音,但若从声学角度理解,也可想象黄河水流声势浩大,由远及近,体现声音随距离变化的特点。

4.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句中的“鸟惊心”可理解为鸟鸣声因诗人内心情感波动而显得格外刺耳,体现了声音与情绪感知的关系。

5.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里以音乐为例,形象地描绘了琵琶不同弦发出的声音质感和
音量大小,展现了声音强度与音色的变化。

以上诗句都是通过诗歌艺术手法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现象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刻画。

诗词成语与科学知识

诗词成语与科学知识

• 烧炭 —— 变化 • 十指黑——是由于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
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 的是 ( C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 ● (2005年佛山市中考题)成语是中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羊。”
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 羊成群的景色与和平恬静的放牧图景, 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良好的草原生态 环境。
?想一想,包含着力学知识的词语哪些?
◎并驾齐驱 ◎如履薄冰 ◎孤掌难鸣 ◎落叶归根 ◎以卵击石 ◎坐如针毡 ◎如影随行
?想一想,包含着光学知识的词语哪些?
高温
你能写出下列成语中包含的化学方程式?
水滴石穿
百炼成钢
• 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 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 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 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 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 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 异洞。 钢是含碳量小于2%的铁矿合金 与炼铁相比炼钢,是在高温下用氧化剂(氧 气) 把生铁里过多的碳和其他杂质氧化除去。
这是什么月相?
霜满天?
《暮 江 白居易
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是什么月相?
《塞 下 曲 》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
这是什么月相?
《生 查 子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诗词、成语与热学知识
●扬汤止沸

成语、俗语和诗词中的声学知识

成语、俗语和诗词中的声学知识

成语、俗语和诗词中的声学知识·惊天动地:指声音的响度大。

·引吭高歌:指声音的响度大。

·低声细语:指声音的响度小。

·悦耳动听:指声音的音调好。

·掩耳盗铃: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

·余音未止:其中的缘故是尽管停止敲击物体,但物体依旧还在振动,还在产生声音。

·弦外之音:确实存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畴的声音,如超声、次声,我们全然听不到。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大喊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能够形成回声,经久不息,看起来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闻其声知其人。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依照声音的音色就能辨论出熟悉的人。

·但闻其声,不见其人。

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当波长大于障碍物的尺寸时,声波能够绕过障碍物,同时固体还能够传声,因此能听见声音;而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视线极易被障碍物挡住,故看不见人。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

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步缩小至消逝。

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

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中我们能够获知,钟声通过空气传到客船,依照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那个地点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只是天宫里人可不能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点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经历,这种特点是音色。

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声学知识古代中国是一个以文字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每一代人都会学习文学、诗歌,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声学知识。

古人将刻画声音及其衍生物的种种词语,运用于古诗词中,用以表达和描写美好的景物及其情感。

它们既有抒发感情的功能,也可以从客观上揭示古人对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古代中国声学知识多源于耳鸣声学理论,也可以从古诗词中看到古人对这些理论的洞察和描述。

耳鸣声学理论便是古人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声音来获得声学知识,许多古诗词中都有着大量描写和模仿自然界中动物声音的文字,比如鸟鸣,蝉鸣,还有蛙鸣等等。

古人将这些特定的动物声音运用于诗歌中,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

另外,古代中国的声学知识还包含着许多关于噪音的知识,甚至可以说它是音乐的基础。

古人将大量古诗词中的动词“响、喧、声、吟”等等,用以描写一个特定的声学景象的语言。

比如,我们可以在朦胧的《渔家傲》这首词中看到,“寒潮袭人愁,商山夜雨声”,这里描写的是暴雨交织着静寂的夜晚,这样景象留在人们心中很有震撼力。

同样,古代中国的声学知识还包含着许多关于语调和抑扬顿挫的相关知识。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以下押韵形式“今日思君不见君,明日见君,便无新愁”,古人方便自如地利用语调来表达特定的情绪,比如悲伤的情绪,也比如欢快的情绪。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押韵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这使古人的诗歌充满着活力和鲜活的感情。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声学知识,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大量关于声音衍生物的知识,以及许多关于押韵、音乐、噪音和语调等内容。

古诗词中有大量古人对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还可以发现古人非常用心地把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文学中来。

声音由震动动产生的成语或者俗语

声音由震动动产生的成语或者俗语

声音由震动动产生的成语或者俗语摘要:1.声音由震动产生2.成语和俗语中的声音与震动3.实例分析:声震林木、震耳欲聋4.实例分析:鞭辟入里、振聋发聩5.声音与震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正文:声音是一种由物体震动产生的现象,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随之振动,形成声波,进而传入我们的耳朵,被解析成声音。

在我国的成语和俗语中,有很多形象地描述了声音与震动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声震林木”。

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声音大得好像可以震动人造林木,形象地说明了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

当一个人高声喊叫或歌唱时,声带振动产生声音,传遍四周,就像可以震动林木一样。

另一个例子是“震耳欲聋”。

这个成语形容声音非常大,甚至能够震聋人的耳朵。

当一个物体振动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周围的物体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造成破坏。

这里的声音与震动的关系被进一步强化,声音的强度与震动的幅度直接相关。

再来看“鞭辟入里”。

这个成语形容说话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就像用鞭子抽打一样,直击问题的核心。

这里的“鞭”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震动的工具,通过振动鞭子,使鞭子传递的力量深入到物体内部。

因此,这个成语也间接地表现了声音与震动的关系。

最后是“振聋发聩”。

这个成语形容言论或文章有深刻的启发作用,就像能够振聋发聩一样。

这里的“振”和“发聩”都暗示了声音与震动的关系,声音通过震动传递信息,使人受到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声音与震动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或者利用振动来传递信息,如手机、无线电等。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声音与震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总之,在我国的成语和俗语中,有很多生动地描绘了声音与震动的关系。

声音由震动动产生的成语或者俗语

声音由震动动产生的成语或者俗语

声音由震动动产生的成语或者俗语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成语和俗语中的声音表达
3.声音成语和俗语的寓意及应用
正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随之振动,形成声波,从而传播出去。

我们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是声波作用于我们的耳膜,使其产生振动,最终被大脑解析出来的结果。

【成语和俗语中的声音表达】
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和俗语都是以声音为题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声音的各种特性。

例如,“声如洪钟”形容声音响亮,如同敲响的大钟;“鸦雀无声”则形容非常寂静,连鸟儿的叫声都没有;“声东击西”则形容战术上的声东击西,以迷惑敌人。

这些成语和俗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是我们对声音认知的一种体现。

【声音成语和俗语的寓意及应用】
除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声音外,这些声音成语和俗语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寓意。

例如,“声如洪钟”不仅可以形容声音响亮,还可以用来比喻人的精神状态饱满,气势如虹;“鸦雀无声”则可以用来描述紧张、严肃的气氛,或者表示某种期待的沉默;“声东击西”则可以用来比喻策略上的灵活变通,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些声音成语和俗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成语和俗语则是我们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声音由振动产生的俗语或成语

声音由振动产生的俗语或成语

声音由振动产生的俗语或成语
1. "听声辨位":根据声音判断方位或位置。

2. "心领神会":听到声音就能理解对方的意思。

3. "响彻云霄":声音传得很远或很响亮。

4. "雷声大,雨点小":声势很大,但实际效果却不如人们期望的那样。

5. "声东击西":故意制造噪音或声响,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6. "耳闻目睹":亲身听到或亲眼看见。

7. "泪流满面":声音中带有哭泣的声音。

8. "声色犬马":形容某个场景或活动非常热闹,声音、颜色、动作等都很多。

9. "遥呼相应":互相呼喊相应。

10. "钟鸣鼎食":形容吃得非常饱或吃得极好,指吃的声音和香气弥漫。

声音很响的成语或俗语

声音很响的成语或俗语

声音很响的成语或俗语成语:1.惊天动地惊动上天,震动大地。

1. 形容声音巨大响亮。

2. 形容发生的事件声势浩大或影响深远,极不寻常,令人震惊。

惊动了天地。

形容声势极大,令人震惊或震动。

唐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二折:“火炮响惊天动地,施谋略巧计安排。

”《红楼梦》一○六回:“满屋中哭声惊天动……2.震耳欲聋释义欲:将要。

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

形容声音很大。

出处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

”例句枪炮声大起,震耳欲聋,我前线将士向敌人发起了进攻。

3.人声鼎沸释义鼎沸:锅里的水在沸腾。

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例句今年的庙会,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4.沸反盈天释义像开锅的水一样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声音嘈杂喧闹。

出处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刚刚到门,听见里面哭的沸反盈天。

”例句一走进市场大厅,就会听见沸反盈天的喧闹声。

5.沸沸扬扬释义沸沸:水翻滚的样子。

扬扬:升腾。

像烧开了的水一样翻滚升腾。

比喻议论纷纷。

或形容喧闹纷杂的情景。

出处《山海经·西山经》:“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

”例句小城里出现了这种事情,有如平地一声惊雷,人们到处议论,弄得满城沸沸扬扬。

6.声如洪钟释义声音像大钟一样响亮。

形容声音洪亮。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

例句声如洪钟,杀气四溢,鼓荡的声波传遍了整个战场。

7.音声如钟释义声音像洪钟敲响一样。

形容声音洪亮。

8.振聋发聩释义聩:耳聋。

声音很响,连耳聋的人都能听见。

形容清醒、高明的言论能唤醒麻木糊涂、是非不明的人。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例句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振聋发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成语或俗语

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成语或俗语

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成语或俗语
1. 声东击西:利用声音分散对方注意力,然后从另一个方向攻击。

2. 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的威力极大,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3. 听之任之:听到声音,但毫不理会,没有任何反应。

4. 听过则忘:一听到声音就立即忘记,形容记忆力不好。

5. 舌短无音:舌头短小不能发出声音,比喻说话能力差。

6. 耳提面命:指非常严肃地告诫、提醒或指示他人。

7. 耳濡目染:多次受到某种声音或视觉的影响,久而久之会受到影响。

8. 无耻之声:指卑鄙无耻的言论或声音。

9. 唇枪舌剑:指言辞激烈而尖锐,如刀剑般的打击。

10. 引人入胜:形容声音或内容吸引人,使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句中的声学原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句中的声学原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句中的声学原理
声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但很多人对它说不上所以然。

声学原理是指声音的科学研究,其中包含从声波色度到各种声源的形成及传播,再到人们如何听到声音等技术方面的知识。

以诗句中的声学原理为例:“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从声学的角度来看,当声音从声源传递出去时,它们会被调节、传播、流动,而且也会被环境所吸收,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衰减过程。

当声音衰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无法再听到它,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你可以听的到远处的声音,而你的朋友却听不到的原因。

再以为例,诗句中的“藉秋风”可以解释为气流的作用,正如我们熟知的那样,秋风是一种大气流。

声音会传播到距离它衰减点很远的地方,而当气流运动时,它们也可以承担着声音的传播任务,这样,一陡风传播的声音可能会比静止的声音更远。

因此,通过掌握声学原理,我们可以发现声音传播这一过程,了解它能够被到达的距离,并且精准改变我们的声音,以期让别人能够更容易地听到它。

声学原理对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多实际
帮助,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它,研究它,努力获取更多关于声音学原理的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中处处都存在与声音有关的典故,下列诗句与声学原理

中国古典诗词中处处都存在与声音有关的典故,下列诗句与声学原理

中国古典诗词中处处都存在与声音有关的典故,下列诗句与声
学原理
相关的是: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题西林壁》- 王之涣) - 描述了声音的传播和回响。

山和水的阻隔使得人们怀疑是否还有路可走,但柳树的阴影和花朵的香气重新出现,表示又到了一座新的村庄。

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夜泊牛渚怀古》- 杨炯) - 描述了声音在空间中的远近判别。

夕阳西下,问道家乡的关口在何处,但是烟波弥漫的江上让人无法判断。

3.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静夜思》- 杜甫) - 描述了声音的音调和节奏。

夜晚的湖边树上有一只鸟栖息,寺庙里的僧人敲门声和月光形成了安静的一曲。

4. "钟鸣鼎重,声哀气凄。

"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蒋捷) - 描述了声音的音量和音色。

钟声沉重,声音悲伤,气氛凄凉。

这些诗句都描绘了声音的特点、传播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俗语和诗词中的声学知识
·震耳欲聋:指声音的响度大。

·引吭高歌:指声音的响度大。

·低声细语:指声音的响度小。

·悦耳动听:指声音的音调好。

·掩耳盗铃: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

·余音未止:其中的原因是虽然停止敲击物体,但物体依然还在振动,还在产生声音。

·弦外之音:确实存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的声音,如超声、次声,我们根本听不到。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大喊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回声,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闻其声知其人。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声音的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但闻其声,不见其人。

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当波长大于障碍物的尺寸时,声波可以绕过障碍物,并且固体还可以传声,因此能听见声音;而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视线极易被障碍物挡住,故看不见人。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

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

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

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中我们可以获知,钟声通过空气传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不过天宫里人不会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