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格律诗八首《使至塞上》教案1 长版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歌形式、意象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体验边塞生活的艰苦,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分析、表现手法解读、主题思想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诗歌鉴赏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5.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边塞诗的相关资料,了解边塞文化,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6.2 课后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鉴赏文章,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7.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7.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格律诗八首《使至塞上》教案1 长春版

格律诗八首——《使至塞上》课题格律诗八首——《使至塞上》课型新授课总节时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情感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诗都是唐朝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练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蕴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世称“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对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三、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四、朗读指导。
视频介绍开元九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读,教师范读,看视频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五、品评赏析。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使至塞上》;(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词语释义和句子翻译;(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使至塞上》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使至塞上》的全文、词语释义、句子翻译、创作背景等内容;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3. 学生预习诗歌《使至塞上》,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使至塞上》,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对遇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教师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边疆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创意写作教师鼓励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一段描绘、一首小诗或一篇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领悟诗人追求真理、崇尚自然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维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比喻、象征等。
3.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鉴赏文章。
3. 搜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篇,与同学交流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情况。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2. 对比分析:挑选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其艺术特色。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对守边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 古典诗词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边塞风光,增强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风光。
(2)简介诗人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彼此的发现。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意境。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文的美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边塞风光的认识。
(2)推荐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词,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7.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8. 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使至塞上》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
2. 朗读诗歌:全班同学齐读《使至塞上》。
3. 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欣赏诗歌:讨论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分析《使至塞上》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诗歌解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分析《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解析。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诗意。
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析和见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学生能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使至塞上》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分析《使至塞上》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欣赏和感悟。
4. 进行诗歌创作或绘画活动,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感受到《使至塞上》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能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朗诵与表演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使至塞上》的朗诵技巧。
2. 进行诗歌表演活动。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品质;(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2)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古诗《使至塞上》,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2)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3)准备相关的思考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使至塞上》,初步理解诗文内容;(2)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3)准备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使至塞上》,提问学生对“塞上”的理解;(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节奏和韵律;(2)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与古诗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诗的主题和意境;(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感悟;(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诗人的创作特点;(2)学生欣赏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教师进行诗歌鉴赏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思考分析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字迹工整、答案正确等。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能力和拓展思维。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风光。
3. 对比教学:选取其他描写边塞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诗的特点和风格。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使至塞上》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资源:边塞风光图片、相关背景音乐等。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渴望。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案例分析(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边疆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课后作业6.1 背诵《使至塞上》。
6.2 收集其他描写边疆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和感悟。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使至塞上》这首诗的背景。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三、内容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意象。
2.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四、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等。
2.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大漠的壮美。
三、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美,如对仗、排比等。
2.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四、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进行鉴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拓展1.讲解与《使至塞上》相关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
3.介绍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如《登鹳雀楼》等。
三、诗歌创意写作1.学生根据《使至塞上》的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古诗画面的感知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古诗《使至塞上》的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释塞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2 诗句解析: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3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探讨古诗的主题思想,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边塞生活的思考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孤寂、豪迈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塞上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对塞上景观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3 诗句解析: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4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报告的形式,探讨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估: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以及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4.2 学生诗句解析的评估: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古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句意义的解释准确性。
4.3 学生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或报告的评估,了解学生对古诗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的感受程度。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能够翻译并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和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讲解诗歌的意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欣赏,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边塞诗进行鉴赏,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翻译和背诵的情况。
2. 对学生的赏析文章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
3.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2. 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以提高教学水平。
八、拓展学习:1. 推荐学生阅读王维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风格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边塞诗人,如岑参、高适等,拓宽阅读视野。
3.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九、课程资源:1. 相关书籍:介绍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精选9篇)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精选9篇)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健力吧!《使至塞上》教案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使至塞上教案 长春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使至塞上教案长春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使至塞上》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锻炼自己的语文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体会作者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使至塞上》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诗歌中描绘的边疆风光和民族风情。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的理解。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的意象和边疆风光。
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第四章:教学内容与步骤4.1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等。
诗歌内容分析: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边疆风光的描绘。
4.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边疆风光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和情感。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锻炼语文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情况。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教师观察: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格律诗八首——《使至塞上》课型新授课总节时 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情感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诗都是唐朝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练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蕴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世称“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对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三、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四、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读,教师范读,看视频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
五、品评赏析。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视频介绍
开元九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
了学者的肯定。
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一望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讲解: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雁”自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远出“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红楼梦》中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王国维称此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结合这些评论,谈谈这两句诗带给你的感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的是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为“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六、写作特色。
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
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
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
可见其对仗的工整,用字的准确。
七、布置作业。
占长安,王维
被安禄山胁
迫做了他的
官员。
但是他
并不愿意,曾
作诗表达了
心迹。
当安禄
山兵败后,王
维因此得到
了赦免,并任
太子中允,后
转尚书右丞,
故世称“王
右丞”。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王维
异曲同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