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热机【教学设计】第1节 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内能ppt课件
※ 热传递
• 热传递: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时, 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 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a)
热传导
(b)
热对流
(c)
热辐射
热传递总结
1、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2、热传导:物体各部分物质不发生移动
3、热对流:物体内部各部分物质之间会流动, 对流主要发生在气体与液体中。
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 性形变具有的能叫势能
分子势能
分子间相互 吸引和排斥
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反之,同一物
体的温度越低, 内能越小。
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温度较低,内能较小
分子动能越大
等量热水的内能
组成这个物体的 比冷水的内能大 温度较高,内能较大 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增加
这个物体的内能增大
()
•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内能都不为0
课堂小结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 ★★同种物质,相同温度,质量越大,内能越 大★。★★物体的温度、质量、体积和状态均
不同,是无法比较内能大小。
想一想
有一根铁丝,你能通过哪些方法 使它的温度升高?(使它的内能增加)
A、放在太阳下晒; C、放在热水中烫; E、用锤子敲 G、用力反复弯折;
4、热辐射:不需要介质。
5、热传递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高温物体 将能量向低温物体传递,直到各物体温度相同 (称为热平衡)
热传递改变内能.
A.物体吸热
B.物体放热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内能增加 内能减少
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 转移到
高温物体 内能发生转移
初中物理《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中学物理《物体的内能》。
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形成、内能的转化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内能的概念。
2.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掌握内能的形成、转化及其应用。
3.能力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内能的计算,能结合实际运用内能的知识。
4.情感目标:学生能体会及理解物体的内能,掌握物理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物体的内能的形成、转化及其应用。
难点: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概念及其形成、转化及其应用,运用物体的内能计算结果。
四、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准备幻灯片,若干物体的内能计算实验用的电路模型
2.教学辅助媒体:教师准备相关的课文,幻灯片,实验模型等
3.教学课件:准备物体的内能计算的课件,以及实验模型的操作说明书
五、教学过程
1.热身(5分钟)
(1)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并讲解一下物体的内能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2)教师出示一些物体能量转化的图片和案例,以让学生感知一下物体的内能概念。
2.探究(25分钟)
(1)根据准备的幻灯片。
人教版九年级全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全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一节——热机。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热机的概念、工作原理以及热机的效率。
具体内容包括:1. 热机的定义:热机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 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的工作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吸热、膨胀、压缩和放热。
3. 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是指热机输出的功与输入的热之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机的概念,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难点:热机效率的提高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热机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汽车、蒸汽机等热机工作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热机的原理及应用。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和板书,详细讲解热机的定义、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例子,如汽车、蒸汽机等,让学生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汽车的热机效率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热机的定义、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热机的定义、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分析实际例子,如汽车、蒸汽机等,计算其热机效率,并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但在讲解热机效率的提高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其他类型的热机,如火箭发动机、太阳能热机等,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内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体内部所具有的能量。
内能的理解和应用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旨在设计一节内能的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内能的来源和计算方法;3.掌握内能和热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4.能够运用内能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引言(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内能,并解释内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0分钟)通过图示和实验展示内能的存在,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定义和特点。
3.内能的计算方法(30分钟)介绍内能的计算方法,包括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方法。
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了解内能计算方法的本质。
4.内能的应用(25分钟)讲解内能在热力学性质中的应用,包括热容量的计算、热传导和热辐射现象的说明等。
5.练习和讨论(20分钟)通过解决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图示、实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将会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并通过练习题和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情况将是评价的主要指标。
结语: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到更高的水平。
初中物理_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主题】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时间】1课时【课程标准】3.1.1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2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
【内容分析】本节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第一节,内能是整个热学的核心概念,主要内容包括:类比机械能概念的建立,结合分子运动论知识,建立内能的概念(属于知识与技能,达到认识层次);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改变内能的实例,能说出和辨别改变内能的途径(属于知识与技能,达到认识层次);能正确认识到热传递过程就是能量发生转移的过程(属于知识与技能,达到认识层次)。
在概念的建立上,内能概念的建立和前面所学的速度、密度、功率、比热容等概念不同,是以机械能概念的建立和分子运动论知识为基础,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提升,对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进一步认识,因此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建立概念的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分析内能的改变和对热量的科学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比热容、热机等知识、分析能量转化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物态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主要还是停留在现象和应用方面,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还没有思考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生活中也积攒了大量有关内能和热量的生活经验,但也只是停留在比较浅的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
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把比较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上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迁移、建立新的概念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于已有的知识基础,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补充新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提升。
【学习目标】1.根据所学机械能和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在引导下,能说出内能的概念,并通过分析,认识到同一个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2.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改变内能的实例,能对实例进行分类,并说出改变内能的途径。
高中物理内能教案
高中物理内能教案
教学内容:内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内能,内能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内能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内能的定义和性质。
2. 内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内能的概念理解和运用。
2. 内能的计算方法运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2.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热量变化和内能的概念,例如烧水时水的温度的升高是由于内能的增加导致的。
二、讲解:
1. 内能的定义和性质:内能是物体分子、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总和,是物体的热运动和势能之和。
2. 内能的计算方法:内能的大小可以通过温度来体现,内能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
举例说明内能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计算内能的大小。
四、实验展示: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温度的变化和体积的变化来计算内能的大小。
五、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对内能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内能的计算方法,并提出应用性问题让学生解答。
教学反馈: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内能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巩固和提高。
内能与热机 -完整版教学设计
内能与热机一、物体的内能1、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而不是指单个分子的能量。
(2)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物体质量、温度和体积,因为质量决定了分子的数目,温度决定了分子热运动的快慢,而体积与分子势能有关。
同一物体条件下:①同体积: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
②同质量: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内能越大。
※重要考点:温度影响物体的内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与联系:①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微观)机械能:是整个物体做机械运动时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宏观)。
②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密切相关;物体的机械能与温度无关。
③物体的内能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体积和温度,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内能永不为零;物体的机械能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相对位置和速度,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可能为零。
④机械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
(4)内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式是等效的。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对物体做功,它的内能增加,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它的内能减少,是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物体放出了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热传递的条件: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传递到温度一致时热传递停止。
②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内能(即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能量,温度升高。
※考点:做功和热传导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3、热量:热量是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
(1)热量本身不是能量,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热量,也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热量的大小。
初中物体的内能教案
初中物体的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3. 理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知道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内能的概念及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的理解。
2.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实质。
3. 温度与内能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思考水蒸气为什么可以带动火车前进,其能量来源在哪里。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内能》。
2. 新课讲授(1) 内能的概念教师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通过回顾之前的学习,可以快速回答出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教师继续提问: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和势能?学生根据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知识,可以得出分子具有动能,分子之间具有势能。
教师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2) 改变内能的方法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学生通过思考和生活实例,可以得出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
教师演示实验: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大。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 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教师提问:温度升高,内能会怎样变化?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的结论。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内能、改变内能方法以及温度与内能关系的理解。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为什么冬天要穿厚衣服?为什么物体碰撞时会发热?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法以及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
学科:物理
年级:高中
课题:物体的内能
目标:
1. 了解内能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内能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 内能的转化与传递。
教学难点:
1. 内能与热量的区别;
2. 内能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
2.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3. 实验:内能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引言,引出内能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体内能的兴趣。
二、讲解内能(15分钟)
1. 内能的概念和特点;
2. 内能与热能的区别;
3. 内能的计算方法。
三、内能实验(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内能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的存在和影响。
四、内能与温度关系(10分钟)
讲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内能与温度的联系。
五、内能转化与传递(15分钟)
探讨内能的转化与传递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传递和转化。
六、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和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内能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了解内能对物体的影响。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更加深入地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转化与传递过程。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物体内能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一节物体的内能1.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1)像运动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它们的动能越大。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因而分子具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2.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J),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3)对物体内能的理解①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是分子的内能,更不能说是个别分子或少数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而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因此,单纯考虑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②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一切物体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都有分子力的作用,无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是何形状、温度是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也就是说,内能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一种能量。
③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能准确知道一个物体的内能的具体数值。
④物体的内能可以发生改变,当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表现方式有温度改变和状态改变两种。
(4)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①一个物体在状态不变时,温度越高,它的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
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小;温度升高时,内能会增大。
②当物体的状态改变时,尽管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也会改变。
如晶体在熔化时,分子动能不变,但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时分子间距离变大,分子势能变大,物体内能增大;晶体在凝固时,分子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变小,物体内能减小。
(5)影响内能的因素①温度是影响物体内能最主要的因素,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就越大。
②物体的内能跟质量有关。
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也就是分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③物体的内能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在质量一定时,物体的体积越大,分子间的势能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初中物理 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
内能与热机知1 物体的内能(1)类比机械能与内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内能,物体由于被居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势能。
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具有分子动能;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且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具有分子势能。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统称为内能。
注意:①内能是物体的内能,不是分子的内能,更不能说是个别或少数分子的内能。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②内能具有普遍性,即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内能。
③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能准确知道一个物体的内能的具体数值。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①同一物体在状态不变时,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
②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小时,温度可能不变。
(3)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4)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a.温度--同一物体在状态不变时,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b.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状态的同种物体,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c.材料(种类)--即温度、状态、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内能不同。
d.状态—即温度、质量、材料相同的物体,状态不同,内能不同。
例:质量相同的水蒸气比水的内能大,因为水蒸气液化成水时放热。
知2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同时温度一定升高;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同时内能一定减小。
例:①“钻木取火”;②下压打气筒内的硝化棉,硝化棉燃烧;③夏天刚打开可乐瓶盖时,瓶口出现“白气”,是因为瓶内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的时候,对空气做功,使瓶口气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④冬天双手相互摩擦取暖,这是双手通过客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注意:①对物体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转换成内能;物体对外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都是内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
②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如:向上举物体,对物体做了功,但物体的内能却没有增加。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教学案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四冲程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情况。
●知道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利用动画、图片或模型讲解四冲程内燃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及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实验养成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 ,了解现代汽车的一些常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养成学生的环保意识。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教学难点】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和能量转化【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flash动画(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过程)、试管、水、橡皮塞、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四冲程汽油机模型(J2255型)和柴油机模型等。
学生每组准备:四冲程汽油机模型(J2255型)、四冲程柴油机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同学们,汽车已经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18世纪第一辆汽车问世时,速度只有数千米每小时,而目前最快的汽车速度已经是声速的几倍,达到了1678千米每小时。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世界上最快的汽车你想知道汽车是如何获得这么大的机械能的吗?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热机,将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板书课题:§14.1热机(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感受热机的威力,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由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过程:(一)热机1、热机的原理【演示实验】如图:在试管内装少许水,用一层红色塑料薄膜裹着棉花塞在试管中上部,利用点燃的酒精灯对封闭试管中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当水沸腾时,水蒸汽会慢慢推动塞子向试管口运动,让学生观察现象。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3章内能与热机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内能的变化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提高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热泵等,并撰写一篇小短文,分享你的发现。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热量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并撰写实验报告。
2.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内能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以及热量传递的方式。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内能知识。
3.教学过程:
a.解释内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3)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实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针对难点内容,设计梯度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解难点。
(3)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5.教学关注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内能知识进行总结,梳理重点和难点。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影响因素以及热量传递方式。
b.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c.强调内能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内能和热量传递过程。
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优秀教案
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优秀教案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2)知道物体内能的组成(3)知道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教材分析分析一:教材先由所学知识推出分子动能的存在,并说明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再又分子力说明分子势能的存在,最后总结出内能的概念分析二:分子势能在微观上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为体积),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
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上图所示。
分子势能可与弹性势能对比学习,分子相距平衡距离时相当于弹簧的平衡位置,但对比学习时,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分析三:比较两物体内能大小,需要考虑到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和分子总个数。
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温度越低,分子平均动能越小。
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改变),分子势能改变,但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体积)的关系比较复杂: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即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因此我们不能单从体积的改变上判断分子势能如何改变,而是往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分析四: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
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教法建议建议一:在分析物体内能时要充分利用前三节所学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由旧有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建议二:在讲分子势能时,最好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类比学习。
建议三:在区分机械能与内能时,最好能举例说明。
九年第十三章教案
b.运动四个冲程,说明汽油机的曲轴能带动活塞连续转动.
c.四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理解了四个冲程后,教师可以讲解汽油机的应用,可以提供关于汽油机的资料,学生阅读,提高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演示模拟汽油机的工作
让学生明白四个冲程工作
课本之中P46 13-16示意图看明白注释
2.内能的利用和环境。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结合本地市,我们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环境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小结
大家要爱环境,人人节能
(板书)六、内能的利用和环境
热值
Q放=mq Q放=Q吸=cm⊿t
(四)作业
P531.23.4
教学反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定义
教学难点:
吸热放热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观察烧水投影图片,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1)水的质量。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间长,吸热多(2)加热后的温度(3)升高的温度
2、观察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学会读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3)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比热容大等等
(三)比热容的应用
让学生思考交流(1)冬天,暖气管道中用热水取暖(2)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为什么?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 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一节物体的内能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4. 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2.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3.改变内能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引入课题展示各种热机图片,如汽油机、柴油机、汽车、火车、拖拉机、轮船、喷气式飞机、火箭等,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交流、归结要点:⑴都需要燃烧燃料;⑵最后都产生动力,带动其他机器工作提示:热机实质上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内能来产生动力的。
由此引出本章课题《内能和热机》。
那么,什么是内能呢?0功和热传递。
(2)分析课本图片,判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3.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演示:压缩空气引火(2)列举事例,分析解释。
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
4.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定义:①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叫做传导;演示实验:热传导②对流——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演示实验:热对流③辐射——热由物体向外发射出去叫做辐射。
演示实验:热辐射(2)阅读、思考并讨论:图中三种情况各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传导、对流和辐射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热量都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不同点: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传递,物体并不运动;对流是靠物体(液体或气体)流动传热;辐射不需要媒介,热直接射出去。
(红外线或电磁波)(3)列举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事例。
(三)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是等效的。
例:想办法使水的内能增加。
并引导学生判断是属于做功还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等效问题:内能增减是效果,做功和热传递是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物体的内能
新课讲授一、认识内能
1.用机械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内
能。
[观察一下]“分子”和“孩子”
是否有相似之处?
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
械能。
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
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
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
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
势能。
2.给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
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
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
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有关
“热”的能量的差异,本
质是分子运动情况不同。
学生对比理解,分子虽小
但也具有能量。
思考、联想、类比、理解。
认识内能。
“类比”理解是物理
教学时,遇到较抽象
的概念时常用的一
种方法。
是感性认识
迈向理性认识的好
方法,适合初中学生
的思维特点,也间接
的告诉学生有意识
地培养理性思维的
方法,为高中继续学
习更加抽象的概念
做个铺垫。
给出内能的定义至
关重要,为以后规范
的表述内能和分析
内能的变化做好铺
垫。
新课讲授3.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注意
两个问题。
①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
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
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
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
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
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
冰山也不例外。
倾听教师讲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
出的问题。
重点强调内能和机
械能的区别,强调是
分子能量。
防止学习
困难的学生混淆概
念。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
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
发生了变化。
(1)小组讨论:内能大小变化
表现在哪?
(2)讨论结果:温度越高,分
子运动越剧烈。
物体温度升高,表明分子运动速
度加快,意味着内能增加。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分组实验并讨论。
小组讨论。
从宏观现象推理出微观机
制,再从微观理论推出宏
观表现,思考内能改变的
外在表现。
学生尝试总结。
小组讨论并实践提高铁丝
温度的方法。
提出使铁丝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
识的应用能力。
什么
时候分子运动得
快?什么时候分子
间的作用力会发生
变化?这是对上节
课所学知识很好的
考察机会,是学有所
用的体现。
给学生搭建平台,学
生在活动过程中充
[想一想做一做] 你怎样让一段50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
①请各组说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方法,教师一一板书。
②让学生对各组的方法进行评价,发出质疑。
③引导学生将方法归类。
(2)改变物体内能方法:热传递
①让学生讨论热传递发生的条件。
②提出“热量”的标准物理概念。
(3)改变物体内能方法:做功①做功:演示实验A
②演示实验B
实验B要让学生看,还要做。
教师要让两组同学来做这个实验,第一次粗做,第二次细做。
详细描述实验看到的、体验到的感受。
3.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
让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的本质。
温度升高的方法有:用火
焰加热、太阳晒、用手搓、
用手焐、踩在脚下用力一
拉、用锤子不断敲击、反
复弯折等等。
交流、讨论,尝试归类。
初步明确物体温度升高的
方法。
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
的问题。
注意聆听教师讲解“热量”
的概念。
观看教师演示实验A。
两个学生合作,演示实验
B。
再次体验实验B,注意对
实验细节的观察。
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
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
本质。
分发散思维,在已有
经历的基础上,对感
到质疑的问题,具备
动手实验验证的意
识。
通过学生生活经验,
分组验证实验,教师
演示,归纳出提高温
度的一般方法。
提高
了归纳能力。
B实验之所以要重复
做两次,主要是提示
学生观察要仔细,对
事物变化的观察要
到位,要关注细节,
第一次做该实验的
同学,实际充当了教
学的反例。
由于该实验现象比
较明显,再做一次也
能满足学生的好奇
心。
课堂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