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
教育思想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
作者:高晶2008-12-1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生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历经五朝。黄宗羲是阳明心学的继承人,浙东学派的代表,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于王夫之、顾炎武合称“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一生着作甚丰,总计112种,约有1300卷,2000万字。现流传下来的计有55种,1077卷,对清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品经整理,主要集中于《梨洲遗着汇刊》、《黄梨洲文集》和《黄宗羲全集》。
在经历了明代从腐朽走到灭亡的历史后,黄宗羲深刻反思,他以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政体各个方面产生的弊端,于康熙二年(1663年),完成了他的惊世名篇《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给予其高度的评价,他说:“大着《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明夷待访录》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13个部分,共21篇。它从政治、法律、教育、选官等各个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阐发自己的见解,提出改变各种弊政的措施。
其中有三篇是谈及教育的,包括《学校》、《取士上》、《取士下》。除此之外,在他的着作《留别海昌同学序》《广师说》《续师说》中,也阐述了他在教育方面的见解。另外,黄宗羲一生大量时间从事教育实践,他从17岁起就开始教育两个弟弟。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证人书院,前后讲学8年,教书育人,培养出大量人才。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黄宗羲还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年事已高的黄宗羲,仍“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黄宗羲长时间从事讲学,成就学生众多,,他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教育家。
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阐述的有关教育的思想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校》中,黄宗羲针对学校所能起到的作用,指出,“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而朝廷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境界。这就是说学校不仅仅是养士的教育场所,而且应该参予议论国家的大事,提出建议,影响朝廷的决断。天下的是非,国家的政事,不能只有皇帝一人决定,而要吸取学校的意见。
其次,黄宗羲强调学官应该起到对地方官吏和政事监督的作用。他指出:“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己任未任。”“郡县朔望,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其以薄书、期会不至者罚之。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其或僻郡下县,学官不能骤得名儒,而郡县官之学行过之者,则朔望之会,郡县官南面讲学可也。”所谓“公议”也就是近于舆论监督的作用,
政府的各级官吏必须像学生一样受学官的教导,接受学官的监督,所以学校除了通过传递学术文化以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之外,还应充当监督地方政治的作用。
另外,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黄宗羲还提到学校应该具有管理地方风俗事务的职能。“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相其礼以革习俗。”“凡一邑之名迹及先贤陵墓祠宇,其修饰表章,皆学官之事。”礼俗在中国向来是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黄宗羲认为学官应当引而领之,体现他重视学校,看重士人在百姓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在《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中,黄宗羲首先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弊病,指出“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故毅宗尝患之也,为拔贡、保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思以得度外之士。乃拔贡之试,犹然经义也,考官不遣词臣,属之提学,既已轻于解试矣。”“保举之法,虽曰以名取人,不知今之所谓名者何凭也,势不得不杂以贿赂请托。”黄宗羲成立书院,长期从事讲学,对学生、科考有深刻的了解,他看到科举考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保荐推举的公平也名存实亡,早就成为吸取人才的障碍。
紧跟其后的《取士下》篇,黄宗羲提出他的建议,“宽于取、严于用”应为取士之精神,他认为“宽于取则无枉才,严于用则少幸进”。举出前人的诸多例子,证实这种方法的得当,如历史上的屈原、司马迁、董仲舒等。他还总结了历史上关于人才选拔的各种方法和经验,提出了8种人才选拔之路,他指出,“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并逐条进行分析,阐发其深刻的见解。
三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初广为流传,其中阐述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影响很大,他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启发性,对教育的革新引领作用有目共睹。如清末康有为、梁启超在维新变法中提出以学校作为议政的机构,其思想就受到黄宗羲的影响。时至今日,读来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仍然能够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时光荏苒,伟人已离我们久远,但他的智慧,会继续给我们以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