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研究初探

合集下载

山西黄土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探讨

山西黄土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探讨
中 图 分 类 号 : U 1 T 42 文献标识码 : A
人们将 天然斜坡斩切整修而成 黄土直 立坡 , 在黄土体 内挖 并 掘构成 窑洞 。窑 面上方土体崩塌或 坍塌下坠 , 窑洞被毁 或窑体 内 山西 黄 土 主 要 分 布 在 吕 梁 山 以西 和 各 大 山脉 前 麓 , 西 六 大 山 统称为塌 ( ) 坍 窑。此类灾 盆地 以及 山问盆地 、 山丘陵等地 , 低 面积约 3 5万 k , . m2 占全 省面 部局部 或大部分 窑顶塌块造成 窑毁 的, 害虽然规模较小 , 一般 5m ~1 0m3但伤亡性 极大 , 为一家人 3 0 , 多 积的 2 .%。山西 黄土堆积 自第 四纪的早更新世 ( 0万年 ~20 24 7 4 万年) , 中更新世 (0万年 ~7 起 经 1 0万年 )晚更新 世( . 、 0 8万年 ~ 受 难。
山西 黄 土 区崩 滑 地 质 灾 害 发育 特 征 及 防治 探讨
宋 拴 萍
摘 要 : 介绍 了山西黄土的分布及特征 , 从崩塌 、 塌窑 、 滑坡三方 面探 讨 了黄土 区地 质灾害 的特 征, 究 了崩滑地质 灾害 研 的分布规律 , 出了崩滑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 提 从而加强 防灾力度 , 更有效地 防止黄土 区崩滑地 质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 : 黄土 区, 崩塌 , 滑坡 , 防治措施
维普资讯

16 ・ 0
第3 4卷 第 2 建 筑
SHANXI ARCHI TECTURE
Vo . 4 No 21 I3 .
J1 2 0 u. 0 8
文章 编 号 :0 96 2 (0 8 2 .1 60 10 .8 5 20 ) 100 .2
直立( 0) >7。。当降水 沿垂 直节 理灌 入土 体后 , 一则 产生 静水 压 在 力, 二则软化 了黄土或滋润了岩性接触面 , 在重力作用下 , 坡体上 然坡体结构 , 自然降雨等因素触发下 而形 成 的滑坡 。山西该类

黄土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黄土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区。

然而,由于黄土地区地貌复杂、水文条件特殊,滑坡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建立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于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研究内容和方法本选题将以黄土地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黄土地区历年来的滑坡地质灾害统计数据,并对其发生规律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2.结合现行的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和方法,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3.根据研究结果,建立基于GIS与RS的高精度、实时、全面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并进行实地测试和验证。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选题的研究,预计能够获得以下成果:1.全面掌握黄土地区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原因。

2.对目前常用的滑坡监测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建立高精度、实时、全面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

3.对滑坡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控提出具体有效措施,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四、论文结构和时间安排本论文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

论述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预期成果。

第二章:黄土地区滑坡地质灾害概述。

介绍黄土地区的地貌、水文条件和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

第三章: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和方法分析。

对常用的滑坡监测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提出基于GIS与RS的滑坡监测预警技术。

第四章:黄土地区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建立。

根据研究结果,建立基于GIS与RS的高精度、实时、全面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并进行实地测试和验证。

第五章:滑坡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控措施。

根据建立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提出滑坡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控措施,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研究初探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研究初探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研究初探
朱兴华 ①② 彭建兵 ①② 同 霄 ①② 马鹏辉 ①②
( 1 0 0 5 4 ) ①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 7 ( 1 0 0 5 4 ) ②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西安 7 摘 要 黄土由于湿陷性、 大孔隙、 水敏性等特点, 导致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广布, 并且各灾种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链生效应, 使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及防治研究愈发复杂。本文通过分析整理黄土地区典型灾害及灾害链事件, 归纳了黄土 地区灾害的发育现状, 详细描述了两条典型的黄土地质灾害链式结构, 并以天水大沟滑坡 - 泥石流灾害为例, 阐述了黄土灾害 针对性地提出各自的研究思 链链生过程中的放大效应。根据黄土灾害研究现状, 凝练了黄土灾害链研究中的 3个关键问题, 路, 并指出今后需更加注重黄土灾害链的风险评价及断链措施方面的研究。本文针对黄土地区灾害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初 步思考, 旨在为后续的灾害链研究提供科学建议。 关键词 黄土 灾害链 链式结构 放大效应 断链措施 中图分类号: P 6 4 2 . 2 文献标识码: A
1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的演化特征
1 1 黄土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 西起青海 东部, 东至河南西部, 北自毛乌素沙漠南缘, 南到秦 4 2 × 41 0k m( 谭成轩等,2 0 0 8 ) 。由 岭北麓, 面积达 4 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黄土厚度大、 土 体结构疏松, 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 气候干燥且降雨 集中, 水土流失严重, 导致黄土地区成为了我国地质 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 0 0 2 ~ 年, 我国地质灾害中有近三分之一发生在黄土 2 0 1 2 地区( 彭建兵等,2 0 1 4 ) , 这些地质灾害中以黄土崩 塌、 滑坡、 泥流及地裂缝为主, 人员伤亡时有发生, 造 成的 经 济 损 失 巨 大 ( 徐 张 建 等,2 0 0 7 ;张 茂 省, 2 0 0 8 ) 。 与其他岩土体相比, 黄土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 1 ) 黄土节理裂隙发育, 宏观结构具有类似喀斯特 特性, 细观结构疏松多孔, 干湿强度差异大, 是一种 最易发生灾害的特殊土;( 2 ) 黄土是具有强烈湿陷 性的土体, 遇水易湿陷、 软化和变形, 水环境变化极 易诱发黄土灾害;( 3 ) 由于黄土结构疏松, 湿陷性 强, 因而对人类工程扰动的作用力十分敏感, 极易激 0 1 4 ) 。黄土土性本身所具 增黄土灾害( 彭建兵等,2 有的这些特殊性, 决定了黄土地区不仅地质灾害广 布, 而且黄土灾害的孕灾机制, 成灾模式, 成因机理, 演化过程, 链生规模等都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和其 他岩土体中的灾害,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黄土地质灾 害链的链式结构以及灾害演化过程中的规模放大效 应。 1 2 黄土地质灾害的链式结构 总结分析黄土沉、 陷、 裂、 崩、 滑、 流等各地质灾 种之间的灾变关系, 发现黄土灾害链演化的一般规 律是同源链生转化机制, 即水、 力的扰动作用→土体 湿陷变形→土层沉降 → 地裂缝 → 崩塌滑坡 → 泥流。 根据外界扰动方式的不同, 可将黄土地质灾害链分 为水源型灾害链和力 - 水源型灾害链。 1 . 2 . 1 水源型灾害链 顾名思义, 此种灾害链的驱动条件即为水的激 发作用, 我国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事件与黄土地区 的年内降雨分布呈良好的正相关( 李明等,2 0 0 9 ) , 另外在广布的黄土塬上, 传统的农业耕作及灌溉方 式也是诱发黄土地质灾害另一重要因素。由于黄土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及规律研究——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及规律研究——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及规律研究——以
陕西省吴起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项目背景: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地带,因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和
地貌条件,经常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的频率和
规模有着很高的关联性,是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的重大因素。

陕西省吴起县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地质灾害频发,
对其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的调查方法和规律,以陕西
省吴起县为例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地貌条件、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
程等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提出有效的调查方法和防治措施,为黄土
高原地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查、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测试。

通过调查和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探讨多种因素
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提出一套完整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的调查方法和规律,对于区域地质灾害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此外,本研究
还可为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方法,规律研究,吴起县。

黄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触发因素及分布规律郭柃沂熊诚

黄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触发因素及分布规律郭柃沂熊诚

黄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触发因素及分布规律郭柃沂熊诚发布时间:2021-10-06T08:41:17.715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8期作者:郭柃沂熊诚[导读] 黄土是一种旱作土壤,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3%。

土质虽然肥沃,但植被却稀少。

不仅如此,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黄土是一种旱作土壤,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3%。

土质虽然肥沃,但植被却稀少。

不仅如此,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

导致灾害产生的主要有地形地貌、节理构造、降水因素、人类活动。

待明细触发因素后,还要掌握其分布规律。

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防灾减灾的目标。

关键词:黄土地质灾害;触发因素;分布规律前言黄土的形成要追溯到第四纪,其特点用六个字概括,就是多孔隙、弱胶结。

黄土分布较为广泛,在亚洲、南美洲地区随处可见,北美、欧洲也能见其身影。

中国的黄土储量惊人,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

近些年,环境不断恶化,加之人类活动愈发频繁,导致地质灾害迅速增多。

滑坡、崩塌是常见的灾害类型,所过之处满目疮痍,不仅拖慢了经济发展步伐,还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

因此,研究黄土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及分布规律很有必要。

一、黄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触发因素(一)地形地貌黄土地区被大自然这把斧头切割的支离破碎,随处可见很深的沟谷,陡峭的谷坡。

在一些地区,谷坡近乎垂直。

在学术界,将这种地形成绩为梁卯地形,易诱发地质灾害。

曾有学者探寻坡度比和滑坡灾害的关系,结果显示当谷坡低于25度,滑坡灾害的发生概率近乎为零。

随着坡度的增加,灾害发生率也在增长[1]。

有一点不得不提,当坡度超过55度时,滑坡灾害的发生率可达到19%。

(二)节理构造黄土边坡遭到破坏,会发生变形,从而导致构造发生变化,进而增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真凭实据。

王景明等人采用玫瑰图,分析出柳林枣林沟地区的滑坡节理。

黄土滑坡触发机理研究以泾河下游南岸黄土塬区滑坡为例

黄土滑坡触发机理研究以泾河下游南岸黄土塬区滑坡为例

黄土滑坡触发机理研究以泾河下游南岸黄土塬区滑坡为例一、本文概述黄土滑坡是一种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自然灾害。

本文旨在通过对泾河下游南岸黄土塬区滑坡的深入研究,探讨黄土滑坡的触发机理,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塬区作为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使得该区域滑坡灾害频发。

本文选取泾河下游南岸黄土塬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域滑坡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揭示了黄土滑坡的成因、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综合运用了地质学、土力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黄土滑坡的触发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

结合泾河下游南岸黄土塬区的具体实例,对黄土滑坡的发生规律、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阐述。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黄土滑坡触发机理的认识,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防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地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土滑坡的基本概念及类型黄土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黄土地区,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沿着一定的滑动面产生滑动的现象。

黄土滑坡不仅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可能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深入研究黄土滑坡的触发机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黄土滑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黄土滑坡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滑动面的形态以及滑动机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黄土滑坡类型包括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滑塌式滑坡和混合式滑坡等。

推移式滑坡是指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基岩面或软弱层面发生整体滑动,这种类型的滑坡规模一般较大,滑动速度较快。

牵引式滑坡则是由于黄土体内部存在的不连续面或软弱带,导致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这些面发生滑动,这种类型的滑坡规模相对较小,滑动速度较慢。

滑塌式滑坡则主要发生在黄土塬区边缘,由于地形陡峭,黄土体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塌。

湿陷性黄土与黄土地区地质灾害

湿陷性黄土与黄土地区地质灾害
第二章
黄土的性质大多由黄土微观结构所决定。黄土微观结构简称为黄土微结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黄土微观结构,包括单一矿物颗粒、多矿物组成的集合体、胶结物质、孔隙等结构单元。黄土的微结构是在黄土堆积后,经过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不同地区在不同地质环境下形成的黄土微结构特点不同。黄土的特殊工程地质性质湿陷性与黄土的微结构有密切关系。黄土湿陷现象的发生,土体破坏,实质上是黄土的微结构破坏的结果。
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不断冲刷、浸泡坡角,削弱坡体支撑和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而诱发崩塌;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和泄水等改变坡体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易诱发崩塌。
滑坡与崩塌的防治
滑坡与崩塌的防治
首先,要搞好滑坡、崩塌灾害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使人们从事工程经济活动时主动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一些使斜坡“加载”及削弱滑坡“抗滑能力”的工程以及大量爆破等诱发滑坡、崩塌的活动。
总而言之,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保护斜坡,规范化人们的生产建设活动,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
4泥石流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爆发突然,流动快速,历时短暂,冲淤能力强,破坏力巨大,危害严重。
泥石流爆发特点
季节性: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是一致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多雨的夏秋季节。
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土中水分不断蒸发,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豫西黄土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

豫西黄土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

豫西黄土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摘要:以豫西黄土地区为研究靶区,对范围内的黄土崩塌、黄土滑坡、黄河塌岸和黄土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成灾机理进行研究,概化黄土地质灾害的基本成灾模式,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关键词:豫西黄土;成灾机理;对策引言黄土地区因为地质灾害比如黄土崩塌、滑坡等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的经济损失,有的地区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影响了社会的安全团结,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足够重视,有效的遏制这类灾害的发生。

2011年9月因受连续降雨影响,陇海铁路陕县观音堂段下行线780+300至700+500高路堑边坡发生黄土滑坡,造成铁路通行停运90多个小时,造成大量火车停运。

显然,频发的黄土重大灾害已严重影响到黄土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安全稳定,有效地遏制这类灾害的发生已显得十分迫切。

1研究内容研究区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豫西地区黄土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研究;(2)黄土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破坏模式研究;(3)黄土地质灾害快速识别技术研究。

通过收集资料、野外调查、对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分析,了解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形成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

分析其数量、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

对野外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查明崩塌、滑坡软弱滑动层面位置及要素,观测崩塌、滑坡的稳定程度及深部滑动动态,为评价崩塌、滑坡的稳定性提供有关参数。

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背景2.1研究区概况豫西黄土主要分布于三门峡、洛阳区域,灵宝--三门峡盆地--伊洛盆地间除河滩之外的广大地区,分布面积约 1.1万平方公里。

黄土沉积区地貌形态变化较大,区内地貌类型以薄层黄土覆盖基岩丘陵、黄土丘陵、黄土台塬、黄河二、三级阶地等4个形态类型为主。

区内地质灾害以黄土崩塌、黄土滑坡、黄土塌陷、黄河塌岸为主。

2.2研究区区域地质环境2.2.1气象水文豫西黄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冬季受蒙古冷高压南下控制,多西北风,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大气环流开始转换,光温水同步上升;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光照充足,雨热同季;秋季大气环流又开始转换,光温水同步减少。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魏爱花(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在黄土高原区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背景下,研究西北区其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战争,合理地提出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人类工程活动是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建立群测群防网络通过开展高精度黄土高原区地质灾调查,查明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研究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政府机关应该广泛应用“3S”技术,建立动态预警信息系统,为该地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有助于黄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对策;黄土高原;3S;环境意识引言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陕西北部、山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黄土面积覆盖最大的高原。

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南以秦岭、伏牛山、大别山等山系为界;北以腾格里-乌苏里沙漠南缘为界;东到吕梁山;西到西宁盆地;天山黄土分布区主要包括伊犁谷地及东天山。

主要涉及到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及新疆中部等地区[1]。

(引自:程秀娟. 西北地质灾害调查局)1 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根据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时间分布特征,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和平原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最易发生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土流失。

1.1 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震及人工砌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坡面,整体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浅谈中国黄土滑坡研究现状.doc

浅谈中国黄土滑坡研究现状.doc

浅谈中国黄土滑坡研究现状摘要: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边)坡表生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加强了对该类滑坡的研究。

本文介绍了国内在滑坡类型划分、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形成机理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黄土滑坡研究现状0、引言中国黄土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与东北地区,尤其集中分布在被称为中央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山西以及宁夏等省区。

在这里,特殊的气候、沉积以及地层环境中,地貌的发展演变也具有相应特殊的过程,产生了气候、地层与地貌上统一的动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物――黄土滑坡[1]。

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边)坡表生地质灾害,它以其多发性、危害性而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有关科研单位加强了对黄土滑坡的研究,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大量问世。

1、黄土滑坡的分类黄土滑坡类型划分直观地反映了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

要想深刻地认识黄土滑坡的共性和特性,就须进行分类研究。

按滑坡体的赋存条件、成因、厚度、破坏机理、运动特征等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划分,基本可满足当前黄土滑坡研究的需要。

目前国内的分类研究可概括为四种[2]。

1.1铁科院西北分院的分类(1) 按成因分:洪积老黄土滑坡;洪积、风积黄土滑坡;风积、坡积黄土滑坡。

(2) 按厚度分:极深层黄土滑坡;深层黄土滑坡;中层黄土滑坡;浅层黄土滑坡。

1.2 王成华等的分类(1) 崩塌推移型:暴雨崩塌推移型;融冻崩塌推移型;溶、潜蚀崩塌推移型;地震崩塌推移型。

(2) 错落转动型:暴雨错落转动型;融冻错落转动型;溶、潜蚀错落转动型。

(3) 蠕动平移型:融冻蠕动平移型;溶、潜蚀蠕动平移型。

1.3 乔平定等的分类(1) 按厚度分:巨厚层滑坡( H > 50 m);厚层滑坡( H= 20~50 m);中层滑坡( H = 6~20 m);浅层滑坡( H< 6 m)。

(2) 按产生时代分: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新生滑坡。

(3) 按力源分:推动式滑坡;牵引式滑坡。

陕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陕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陕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摘要: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发育,沟壑纵横,地形切割强烈,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特殊的地形、地貌及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调查及资料分析,综合研究区域内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对防灾减灾,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滑坡,崩塌,防治对策引言地质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地质灾害亦呈上升趋势,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地质环境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其中以滑坡、崩塌灾害最为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1-2]。

以往工作成果尤其是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工作程度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当地防灾减灾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该区的地质灾害成因和防止措施进行总结分析。

一、区域概况陕北北部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吕梁山南端的边缘地带,行政隶属于延安市、榆林市地区,境内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砂、泥岩互层,晚更新世上更新统黄土和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在中生代三叠系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侏罗系及新生界红土和黄土层,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造成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

该区域地质灾害发育频繁;其中滑坡灾害与地层岩性有直接关系,崩塌发生的位置多分布在公路两侧和村庄房屋附近,这两类地质灾害都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二、地质灾害种类特征(一)地质灾害类型本文中陕北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指的是引起灾害或具有潜在危害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类。

1.滑坡按照物质组成、滑体厚度、滑体体积、运动形式、发生原因、稳定状态、发生年代等方面分类,区内滑坡主要是由前缘牵引作用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浅层小型土质滑坡,大部分滑坡处在基本稳定状态、其次为不稳定。

1.崩塌按照物质组成、崩塌体体积、稳定性等方面对崩塌进行了分类。

黄土区域长输管道地质灾害类型及原因分析

黄土区域长输管道地质灾害类型及原因分析

黄土区域长输管道地质灾害类型及原因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的油气资源在西部较为丰富,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资源需求量和消耗量都比较大,因此管道的建设必然会穿越我国中西部黄土高原地区。

由于黄土是一种结构松散的特殊土,致使通过黄土高原地区的长输管道,容易遭遇多种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威胁和影响。

关键词:黄土区域;管道;地质灾害引言自1865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输油管线至今,油气管道运输在世界上己有近150年的历史,1959年1月克拉玛依一独山子输油管道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油气管道运输的开始[1]。

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油气管道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些管道在地下纵横交错,尤其是长距离大跨度的油气管道,穿越我国不同地质条件的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所面临的各类地质灾害情况更为复杂和严峻。

一、黄土区域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油气管道一般均采用浅表层的沟埋敷设技术[2],在连续跨越不同的地质环境和气候单元时,沿程势必会遭遇多种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威胁和影响,一旦管道发生事故,轻则会带来油气大量泄漏,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更甚者还可能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例如:1972年美国圣费尔南多管道,由于受到地震的影响,在长10km,直径460mm的输气管道上造成52处破坏;2005年重庆沙坪坝气管道,因受到滑坡的影响,管道变形断裂,造成天然气泄漏爆炸;2006年兰成渝管道,响河沟段管道因受泥石流影响,造成11km内出现10余处外漏或悬空,并且部分管道表层防腐层遭到破坏[3]。

由于我国的油气资源在西部较为丰富,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资源需求量和消耗量较大,因此长距离油气管道的建设必然会穿越我国中西部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作为一种结构松散的特殊土,结构松散、水敏性较高,具有易流失、易湿陷等特点,会使通过黄土高原地区的长输管道遭遇一系列的地质灾害。

对于长输管道,在黄土地区其所遭受的地质灾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1.管道水毁在黄土区域,管道水毁主要分为两类:(1)坡面水毁,坡面水毁是指斜坡在降雨作用下,坡体表面土体受雨水冲蚀,形成细沟汇流雨水,冲走坡体表面土颗粒的现象[6]。

黄土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研究

黄土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研究

华北自然资源I论文n7ZHuabei Natural Resources u J 黄土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研究李武(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崩塌、滑坡是黄土地区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损失最大的地质灾害。

文章介绍了黄土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内容及其方法,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监测中图分类号:P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487(2019)03-73-21引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我国黄土高原又是世界上黄土最为发育的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尤其是第四纪晚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新构造运动在黄土主要分布区表现强烈,不但使原有黄土地貌发生差异性升降而形成大量高陡斜坡,而且在活动中产生的构造节理及裂缝等破坏了黄土的结构完整性。

由于黄土是具有水敏性的特殊土,具有结构疏松、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和特有的二元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的特点,导致黄土地区的滑坡、崩塌灾害非常发育。

多年来,人们对于黄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措施,其内容无外乎体现“防”和“治”2个方面。

“治”是指对己判明且处于变形中的崩塌、滑坡或己发生的崩塌、滑坡釆取治理措施(如削坡减重、堆载阻滑、修筑支挡工程等),力求消除灾害发生或造成损失的一种方法。

然而,地质灾害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对于那些己判明但尚未产生而极有可能产生崩塌、滑坡和剥坠落的潜在不稳定边坡,需要釆取一定措施,以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这就是“防”。

与“治”相比,“防”属于一种主动釆取的措施,其目的在于力争减小灾害损失,其方法简单且费用低,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地质灾害监测的一般方法确定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边界条件、规模、险情等相关信息,从而为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以及工程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必须对崩塌、滑坡的成灾条件进行分析,及时掌握此类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相关信息,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和地下水监测3个方面",边坡工程监测项目见表1。

黄土隧道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探讨

黄土隧道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探讨

黄土隧道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探讨1 黄土的工程特性对隧道工程的影响1.1 黄土的湿陷性湿陷黄土【1】在自重压力或外力荷载压力不变时,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产生急骤显著附加下沉,从而引起地面的变形和建筑物破坏;湿陷性由湿陷系数、自重湿陷量、总湿陷量等指标【2】表征,宏观表现为浸水后沉降量显著增大。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黄土分布面积的60%左右,大部分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关中、陕北、宁夏、豫西、陇东及陇中的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达27万km2。

黄土的疏松多孔结构,尤其是结构性孔隙是黄土湿陷性的必要条件;黄土中的不抗水粒间胶结是黄土湿陷性的充分条件;遇水浸泡后黄土胶结削弱强度降低,并且其削弱程度随水量的大小成比例变化,极易产生湿陷、呈饱和流塑状态,从而减弱甚至丧失承载和自稳能力。

这是黄土湿陷性的本质。

1.2 黄土的击实性黄土击实性是指黄土在一定外力冲击作用下密度、含水量、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随冲击强度而变化的特性。

一般冲击强度大时密度增大、含水量降低、强度提高。

改变击实功,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也发生变化,击实功大能客服更大的摩擦阻力,所以最大干容重增大而最优含水量降低。

黄土的孔隙率在50%左右,按照孔隙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连通性等方面,黄土中的孔隙被分为微孔隙、小孔隙、中孔隙和大孔隙【3】。

其中,微孔隙形成于胶结物中,杂乱分布,连通性差,透水性弱,主要是胶结物孔隙;小孔隙均为粒间孔隙,小孔隙由骨架颗粒相互穿插,紧密排列组成,又称为镶嵌孔隙,含少量胶结物孔隙;小孔隙和微孔隙在黄土沉积时形成,由骨架颗粒群形成的架空孔隙,数量较多,对骨架颗粒的稳定起着主要作用;中孔隙由骨架颗粒相互支架构成,数量多,为颗粒的变位提供了空间,连通性好,透水性强,是黄土产生震陷的主要原因,又称为支架孔隙;而大孔隙主要在黄土沉积后成岩过程中由生物作用形成,呈管状或不规则状,数量少,主要是黄土中次生的根洞、虫孔、鼠穴、节理【4】和裂隙以及溶蚀孔洞。

黄土地区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思路

黄土地区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思路

黄土地区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思路发表时间:2018-05-16T16:43:04.9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作者:崔建华[导读] 摘要:黄土是一种第四地质历史时期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我国黄土分布范围广、具有特殊成分和工程地质特性。

山西华冶勘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山西太原市 030002 摘要:黄土是一种第四地质历史时期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我国黄土分布范围广、具有特殊成分和工程地质特性。

黄土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黄土分布地区地质灾害频发,黄土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取决于黄土分布区域特征和局部地形条件,因此,分析常见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等,加强对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研究,了解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黄土;地质灾害;减灾1.黄土地质灾害因为黄土形成过程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地质灾害频发种类繁多的特性。

黄土地质灾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综合产生的结果。

细分黄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

滑坡发生在城镇中则会造成人畜伤亡、毁坏工厂、学校、行政单位房屋等一些列灾难。

工矿区一旦发生滑坡将直接摧毁矿山基础设施、毁坏厂房、造成人员伤亡和矿山停工停产,造成损失不可估量。

崩塌造成的主要损失是通过中断交通给运输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此影响不只局限于发生崩塌灾害的当地地区,更严重的是造成的连锁反应。

地裂缝是在一些城市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现象,主要是地表岩层、土体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

泥石流是在暴雨、冰雪融化等现象发生后的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2.1滑坡滑坡是在土体自身重力影响下黄土斜坡大块甚至整体顺着沿软弱结构面向下滑移的行为。

《山西黄土地质灾害特性及预防研究》范文

《山西黄土地质灾害特性及预防研究》范文

《山西黄土地质灾害特性及预防研究》篇一一、引言山西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东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黄土覆盖区域。

其黄土地质条件具有显著的独特性,而因地质环境复杂、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山西常常遭受各种地质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分析山西黄土地质灾害的特性,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山西黄土地质灾害的特性(一)滑坡与泥石流山西地区常常出现由于强降雨导致的滑坡与泥石流地质灾害。

其中,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条件使此类灾害频发。

滑坡多因地形、地貌及土质松散等原因导致,而泥石流则由持续强降雨和黄土高地的疏松土质共同引发。

(二)水土流失山西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主要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因素导致。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土地资源,还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

(三)地裂缝和塌陷在特定条件下,黄土也可能产生地裂缝和塌陷现象。

由于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或地质结构变化等因素,导致地面发生沉降或裂缝,从而形成地裂缝和塌陷。

三、预防措施研究(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针对地质灾害的预防,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实施高精度的地质监测技术,如GPS、雷达干涉测量等手段,实时监测地面变形和地裂缝的发展情况。

同时,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等气象信息,进行灾害预警预测,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应合理布局农田、城市等用地,避免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等行为。

同时,加强土地管理,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防止人为因素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手段,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同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如修建梯田、植树固土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现象。

(四)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与应急能力加强公众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设备等,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工作。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1.XX黄土崩塌的类型
XX黄土崩塌可分为剥落、坍塌(坠落)和张 裂-滑移式崩塌。 •剥落: 坡面上的松动土块呈 不规则土块向下掉落的现 象。 •坍塌:坡面上的土体悬空,失去支撑而发生坍塌,类 似坠落。土窑洞是在黄土体内挖掘而成,上部土体 因失去支撑而发生塌落,这种现象称为塌窑。
• 张裂-滑移式黄土崩塌 : 在黄土区,沟间地向沟谷的转折处称为谷沿。人们 斩坡形成的谷沿称为人工谷沿。人工谷沿的土体发生 裂隙、滑移,就会产生张裂-滑移式黄土崩塌。
形成区
张裂-滑移式黄土崩塌的特征
在纵剖面上可划分为形
滑移区
成区、滑移区和堆积(毁窑)区。
原窑洞
堆积 (毁窑)区
XX县师家园则 1993.9.22;死4人
Xx县崔家湾 1993.5.20;死5人
XX县黄家川 1993.2.19;死7人
2、XX黄土崩塌致灾情况
•XX黄土崩塌造成的人员伤亡惨重
据不完全统计,1984—2003年发生伤亡性黄土崩塌124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崩塌地 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 XX黄土区的区域环境背景与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地形地貌特征 黄土地层结构与物理力学性质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
• XX黄土崩塌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XX黄土崩塌类型 XX黄土崩塌致灾情况 XX黄土崩塌灾害的前兆现象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黄土崩塌形成原因
• 典型黄土崩塌稳定性分析及其数值模拟
榆阳
佳县 横山 XX 吴堡
29
6 16 67 26
26
43 34 13 15 3 3 3
4
1 3
XX
清涧 定边 靖边 XX
29
23 7 34 78
27
34 27 14 44

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共32页文档

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共32页文档
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 究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国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进展

中国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进展

中国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进展孙萍萍;张茂省;贾俊;程秀娟;朱立峰;薛强;王佳运【期刊名称】《西北地质》【年(卷),期】2022(55)3【摘要】西部黄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加之黄土特殊的工程特性,使得区内滑坡、崩塌、泥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举世瞩目的黄土高原更是全国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防治重点区。

自20世纪50年代,区内陆续开展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调查评价工作,特别是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的成灾规律,探索了黄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调查技术方法、监测预警、风险评价等关键技术,搭建了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站等平台,有效支撑了西北各省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

笔者在回顾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分析了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基于强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优化和完善监测技术、构建隐患点与风险区双管控的风险管控模式,进一步整体提升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控水平的建议。

【总页数】12页(P96-107)【作者】孙萍萍;张茂省;贾俊;程秀娟;朱立峰;薛强;王佳运【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相关文献】1.Trimble UX5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2.资源三号卫星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的应用r——以宝鸡黄土区为例3."基于国产卫星的地质灾害调查系统"在黄土滑坡区的示范应用研究4.遥感技术在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5.资源三号卫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对比——以宝鸡黄土区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研究——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

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研究——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

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研究——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刘凯;王新刚;张培栋;曹宏远;薛晨;辜超颖【期刊名称】《自然灾害学报》【年(卷),期】2024(33)2【摘要】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内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随着极端降雨频发、人类工程活动剧烈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发育类型有了新的变化。

在充分结合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陕北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开展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明:区内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并发育黄土崩塌-泥流灾害链和采动型塌-滑灾害链。

滑坡可分为黄土滑坡、黄土-红层滑坡、黄土-基岩滑坡和岩质滑坡,其中黄土滑坡诱发因素主要有降雨、开挖和河流侧蚀等,不同诱发因素下滑坡成灾模式不尽相同。

区内发育的崩塌包括黄土崩塌和岩质崩塌,黄土崩塌成灾模式包括滑移式和倾倒式,岩质崩塌成灾模式为崩落式。

区内煤矿开采频繁导致地面塌陷,形成了地面裂缝、塌陷错台、塌陷槽和塌陷坑频发等现象。

最后,分析了区域内新出现的黄土崩塌-泥流灾害链和采动型塌-滑灾害链的形成机理。

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保障重大工程安全与长期服役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15页(P98-112)【作者】刘凯;王新刚;张培栋;曹宏远;薛晨;辜超颖【作者单位】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X43【相关文献】1.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2.浅析陕北煤矿矿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成灾过程3.陕北延安地区2013年“7.3”暴雨特征及地质灾害成灾模式浅析4.安徽省岳西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研究5.柯坪县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W e s t e r nM 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G e o l o g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M i n i s t r yo f E d u c a t i o n , X i a n 7 1 0 0 5 4 ) ①K ( c h o o l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a n dS u r v e y i n g ,C h a n g a n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a n 7 1 0 0 5 4 ) ②S
P R E L I MI N A R YR E S E A R C H O N G E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C H A I N SI N L O E S SA R E A
①② ①② ①② ①② Z H UX i n g h u a P E N GJ i a n b i n g T O N GX i a o M AP e n g h u i
A b s t r a c t D u et o t h e c o l l a p s i b i l i t y , p o r o u s a n dw a t e r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l o e s s ,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a r e w i d e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l o e s s a r e ai nn o r t h w e s t o f C h i n aa n ds h o w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d i s a s t e r c h a i n s . I nt h i sp a p e r ,s e v e r a l t y p i c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i nl o e s sa r e aa r ea n a l y z e d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s t a t e so f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a r ec o n c l u d e d .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s t r u c t u r e s o f t w ot y p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c h a i n s a r ew e l l d e s c r i b e d . I nt h e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c h a i n s ,t h e s c a l e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i so b v i o u s ,w h i c hi se l a b o r a t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7 2 3d e b r i sf l o wi nD a g o ug u l l yi nT i a n s h u i C i t y ,G a n s uP r o v i n c e . A c c o r d i n g t o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i n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 t h r e e k e y i s s u e s a r e c o n c l u d e d a n dt h e nt h e r e s e a r c hi d e a s a r e g i v e n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r e s e a r c ho n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c h a i ns c i s s i o na b o u t d i s a s t e r c h a i n s s h o u l dp a y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 A l l a n da l l ,t h e p r e l i m i n a r y r e s e a r c ho n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c h a i n s w o u l db ep r o v i d es c i e n t i f i c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f u t u r es t u d y . K e yw o r d s L o e s s ,D i s a s t e r c h a i n s ,C h a i ns t r u c t u r e ,S c a l e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C h a i ns c i s s i o n
- - - - 收稿日期:2 0 1 6 0 1 1 1 ;收到修改稿日期:2 0 1 6 0 6 1 6 . 基金项目:国家 9 7 3 计划项目( 2 0 1 4 C B 7 4 4 7 0 2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1 4 0 2 2 5 5 ) ,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2 0 1 5 M 5 7 2 5 1 2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朱兴华( 1 9 8 4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 E m a i l :z h u x i n g h u a @c h d . e d u . c n
-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1 0 0 4 9 6 6 5 / 2 0 1 7 / 2 5 ( 1 ) 0 1 1 7 0 6 D O I :1 0 . 1 3 5 4 4 / j . c n k i . j e g . 2 0 1 7 . 0 1 . 0 1 6
1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的演化特征
1 1 黄土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 西起青海 东部, 东至河南西部, 北自毛乌素沙漠南缘, 南到秦 4 2 × 41 0k m( 谭成轩等,2 0 0 8 ) 。由 岭北麓, 面积达 4 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黄土厚度大、 土 体结构疏松, 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 气候干燥且降雨 集中, 水土流失严重, 导致黄土地区成为了我国地质 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 0 0 2 ~ 年, 我国地质灾害中有近三分之一发生在黄土 2 0 1 2 地区( 彭建兵等,2 0 1 4 ) , 这些地质灾害中以黄土崩 塌、 滑坡、 泥流及地裂缝为主, 人员伤亡时有发生, 造 成的 经 济 损 失 巨 大 ( 徐 张 建 等,2 0 0 7 ;张 茂 省, 2 0 0 8 ) 。 与其他岩土体相比, 黄土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 1 ) 黄土节理裂隙发育, 宏观结构具有类似喀斯特 特性, 细观结构疏松多孔, 干湿强度差异大, 是一种 最易发生灾害的特殊土;( 2 ) 黄土是具有强烈湿陷 性的土体, 遇水易湿陷、 软化和变形, 水环境变化极 易诱发黄土灾害;( 3 ) 由于黄土结构疏松, 湿陷性 强, 因而对人类工程扰动的作用力十分敏感, 极易激 0 1 4 ) 。黄土土性本身所具 增黄土灾害( 彭建兵等,2 有的这些特殊性, 决定了黄土地区不仅地质灾害广 布, 而且黄土灾害的孕灾机制, 成灾模式, 成因机理, 演化过程, 链生规模等都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和其 他岩土体中的灾害,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黄土地质灾 害链的链式结构以及灾害演化过程中的规模放大效 应。 1 2 黄土地质灾害的链式结构 总结分析黄土沉、 陷、 裂、 崩、 滑、 流等各地质灾 种之间的灾变关系, 发现黄土灾害链演化的一般规 律是同源链生转化机制, 即水、 力的扰动作用→土体 湿陷变形→土层沉降 → 地裂缝 → 崩塌滑坡 → 泥流。 根据外界扰动方式的不同, 可将黄土地质灾害链分 为水源型灾害链和力 - 水源型灾害链。 1 . 2 . 1 水源型灾害链 顾名思义, 此种灾害链的驱动条件即为水的激 发作用, 我国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事件与黄土地区 的年内降雨分布呈良好的正相关( 李明等,2 0 0 9 ) , 另外在广布的黄土塬上, 传统的农业耕作及灌溉方 式也是诱发黄土地质灾害另一重要因素。由于黄土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研究初探
朱兴华 ①② 彭建兵 ①② 同 霄 ①② 马鹏辉 ①②
( 1 0 0 5 4 ) ①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 7 ( 1 0 0 5 4 ) ②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西安 7 摘 要 黄土由于湿陷性、 大孔隙、 水敏性等特点, 导致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广布, 并且各灾种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链生效应, 使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及防治研究愈发复杂。本文通过分析整理黄土地区典型灾害及灾害链事件, 归纳了黄土 地区灾害的发育现状, 详细描述了两条典型的黄土地质灾害链式结构, 并以天水大沟滑坡 - 泥石流灾害为例, 阐述了黄土灾害 针对性地提出各自的研究思 链链生过程中的放大效应。根据黄土灾害研究现状, 凝练了黄土灾害链研究中的 3个关键问题, 路, 并指出今后需更加注重黄土灾害链的风险评价及断链措施方面的研究。本文针对黄土地区灾害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初 步思考, 旨在为后续的灾害链研究提供科学建议。 关键词 黄土 灾害链 链式结构 放大效应 断链措施 中图分类号: P 6 4 2 . 2 文献标识码: A
1 1 8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2 0 1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