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关系实验

合集下载

大鼠血糖(blood glucose)说明书

大鼠血糖(blood glucose)说明书

然后再加待测样品 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 5 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 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 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 37℃温育 30 分钟。 4. 配液:将 30 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 30 倍稀释后备用 5. 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 30 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 5 次,拍干。 6. 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 50μl,空白孔除外。 7. 温育:操作同 3。 8. 洗涤:操作同 5。 9. 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 A50μl,再加入显色剂 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 15 分钟. 10. 终止:每孔加终止液 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11. 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 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 值)。 测定应在加终止 液后 15 分钟以内进行。 操作程序总结:
3 酶标包被板
12 孔×8 条
9 标准品稀释液
1.5ml×1 瓶
4 样品稀释液
6ml×1 瓶
10 说明书
1份
5 显色剂 A 液
6ml×1 瓶
11 封板膜
2张
6 显色剂 B 液
6ml×1/瓶
12 密封袋
1个
标本要求
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
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大鼠血糖(blood glucose)酶联免疫分析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
检测范围: 30μmol/L -850μmol/L
96T
使用目的:
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大鼠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血糖(blood glucose)含量。

探索性实验—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探索性实验—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临床医学五年制2010级6班
立题依据
葡萄糖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在机体处于正常的情况下,它被完 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给大 脑提供能量。
缺氧时,葡萄糖能否在被无 氧酵解后生成乳酸的同时也提供 能量给大脑呢?
目的
本实验将对比进行探索,为了探 究其结果,实验设置了不同浓度的实 验组以及对照组,研究葡萄糖溶液对 小白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有力地说 明了葡萄糖的作用及其浓度对效果的 影响。
组别 存活时间(min)总耗氧量(ml) 耗氧率 P值
1 2 3 4 5
12.44±2.75 11.19±4.39 0.0372±0.0151 -----12.09±3.78 13.13±2.03 0.0474±0.0080 0.8384 12.43±3.27 12.86±3.18 0.0389±0.0091 0.8568 12.69±2.07 12.94±2.24 0.0342±0.0160 0.8362 18.19±4.65 15.56±4.01 0.0384±0.0190 0.0092 附:1:NS组 2:5%GS组 3:10%GS组 4:20%GS组 5: 30%GS组
讨论
2.可能机制 (1)葡萄糖溶液使体内血糖浓度升 高,在缺氧的条件下促进了无氧酵 解,进而提供了较多的能量给大脑, 因此,脑细胞的代谢障碍与能量不 足的状况得以改善,进而提高了小 鼠对缺氧的耐受性。
讨论
(2)葡萄糖与钠离子协同才能进入脑细胞(此过 程不消耗ATP),而为了维持细胞内一定的钠离子 浓度,细胞膜上钠钾泵会将过剩的钠离子泵至细胞 外(此过程消耗ATP)。因此当注入较低浓度(5%、 10%、20%)葡萄糖溶液时,这些浓度的葡萄糖无 氧酵解产生的能量几乎全部被钠钾泵消耗,而30% 的葡萄糖无氧酵解的能量在被钠钾泵消耗后,还剩 余较多的能量供给细胞,因此(5%、10%、20%) 的葡萄糖溶液注入后对小鼠缺氧耐受性无明显影响 而30%的葡萄糖溶液却能显著提高小白鼠的缺氧耐 受性。

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

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

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脑脊液实验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脑脊液中的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脑脊液实验检查的一般过程和结果解读。

一、脑脊液实验检查的过程脑脊液实验检查需要进行腰穿,即将一根细长的针插入患者的腰椎间隙,以取得脑脊液样本。

在进行腰穿前,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该检查,并排除可能的并发症风险。

通常,患者需要采取特定的体位,如侧卧位或坐位,以便医生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腰穿。

在腰穿过程中,医生会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麻醉穿刺点,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然后,医生会小心地插入针头,直到进入脊髓腔,并开始收集脑脊液样本。

通常,医生会收集3-5毫升的脑脊液,足够进行各种实验检查。

在采集样本后,医生会缓慢地将针头拔出,并对穿刺点进行处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脑脊液实验检查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实验检查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脊液实验检查指标及其解读:1. 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为5-15厘米水柱。

异常的脑脊液压力可能提示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如脑肿瘤或脑积水。

2. 脑脊液外观:正常脑脊液呈清亮无色,类似于水。

异常的外观可能暗示感染、出血或其他病理变化。

3. 脑脊液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细胞数通常很低,正常值为0-5个/微升。

增高的细胞计数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或肿瘤。

4. 脑脊液蛋白质:正常脑脊液中的总蛋白质浓度通常在15-45毫克/分升之间。

异常的蛋白质水平可能暗示感染、炎症、出血或肿瘤。

5. 脑脊液糖和乳酸: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通常与血糖水平相似,而乳酸浓度较低。

异常的糖和乳酸水平可能提示脑脊液感染或代谢紊乱。

除了上述指标外,脑脊液实验检查还可以进行其他特殊检测,如脑脊液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和病毒DNA检测等,以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情。

三、脑脊液实验检查的临床应用脑脊液实验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脑脊液化学和免疫学检验及意义

脑脊液化学和免疫学检验及意义

脑脊液化学和免疫学检验及意义(1)蛋白质检查:正常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不到血浆蛋白的1%,主要为清蛋白。

1)蛋白质定性试验:①潘迪(Pandy)试验:脑脊液中蛋白质与苯酚结合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产生白色混浊。

②罗-琼试验:正常脑脊液球蛋白质含量很低。

正常定性试验均为阴性。

2)蛋白质定量试验:①磺基水杨酸(SSA)-硫酸钠为比浊法代表方法,特点是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

②染料结合比色法以丽春红S和考马斯亮蓝(CBB)法应用较多,CBB法快速、高灵敏度。

比色法的检测灵敏度及结果的重复性优于比浊法,且标本用量少,但对实验条件的pH 值要求较高。

3)参考值:成人,腰池200~400mg/L,脑池10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4)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质含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

在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脑脊液蛋白质相对较高,6个月后逐步降至成人水平。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见于:血屏障通透性增高性疾病:①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结核性脑膜炎,中度增高;病毒性脑炎,轻度增高。

②出血性脑病: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蛋白质含量中度增高。

脑脊液循环障碍:脑部肿瘤或椎管梗阻如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

在蛛网膜下腔梗阻性疾病,蛋白质含量增高到10g/L以上时,脑脊液外观呈黄色胶胨状,且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Froin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特征。

(2)葡萄糖测定:目前常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

1)参考值:2.5~4.4mmol/L2)临床意义: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与血糖浓度、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及脑脊液中葡萄糖酵解程度有关。

脑脊液葡萄糖减低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真菌性感染:主要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等。

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性病变时,在病原微生物和破坏细胞释放的葡萄糖酵解酶的作用下,使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

在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葡萄糖含量即明显降低,疾病高峰期可为零。

大鼠血糖测定方法

大鼠血糖测定方法

大鼠血糖测定方法引言:血糖是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血糖水平的变化与多种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准确测定大鼠血糖水平对于研究人类疾病模型以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大鼠血糖测定方法。

一、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大鼠胰岛功能和糖代谢的方法。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 饲养大鼠至试验前12小时内禁食,但可以饮水。

2. 在试验开始前,取大鼠空腹血样测定胰岛素和葡萄糖基线水平。

3. 给予大鼠口服葡萄糖溶液(2g/kg),记录给药时间点为0分钟。

4. 在给药后的30、60、90和120分钟,分别采集大鼠血样,测定血糖水平。

5. 同时测定各时点的胰岛素水平。

6. 通过分析血糖曲线和胰岛素水平变化,评估大鼠胰岛功能和糖代谢状态。

二、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功能的方法。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 饲养大鼠至试验前12小时内禁食,但可以饮水。

2. 在试验开始前,取大鼠空腹血样测定胰岛素和葡萄糖基线水平。

3. 通过尾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1g/kg),记录给药时间点为0分钟。

4. 在给药后的1、3、5、7和10分钟,分别采集大鼠血样,测定血糖水平。

5. 同时测定各时点的胰岛素水平。

6. 通过分析血糖曲线和胰岛素水平变化,评估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功能状态。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法(HbA1c)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长期血糖控制指标的测定方法。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 取大鼠全血样本。

2. 提取血红蛋白,去除干扰物质。

3.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和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比。

4. 根据HbA1c的百分比,评估大鼠长期血糖控制状态。

四、血糖仪法血糖仪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测定大鼠血糖水平的方法。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 取大鼠尾静脉血样或耳朵尖血样。

2. 使用血糖仪将血样放入试纸上,等待血糖仪读数。

实验诊断--脑脊液检查

实验诊断--脑脊液检查

Ⅰ、脑脊液检查cerebrospinalfluid1、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为120~180ml。

70%由脑室脉络丛分泌,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2、功能: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调节颅内压力变化;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等。

3、标本采集一般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标本。

脑脊液可行常规、生化、细菌学和免疫学检查。

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肿瘤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的中枢受累有重要意义。

可行鞘内注射药物。

4、适应证及禁忌证⑴、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如下:①有脑膜刺激症状,如脑膜感染、脑膜白血病。

②疑有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人脑室。

③中性神经系统恶性肿瘤.④脱(神经)髓鞘疾病。

⑤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而疑为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者。

⑵、禁忌证: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须先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乳头水肿,忌作腰椎穿刺,以避免诱发脑疝。

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者亦不宜作腰椎穿刺.⑶、注意①疑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时先脱水后穿刺②标本留取时第一管:细菌学检查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第四管:脱落细胞⑷、送检要求立刻送检以免细胞破坏、形成凝块⑸、检验项目一、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红色:常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

黄色:蛛网膜下腔出血;血中胆红素>256umol/L;椎管阻塞或脑膜炎。

乳白色:化脓性脑膜炎,csf白细胞增多。

微绿色:绿脓杆菌脑膜炎.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瘤.2、透明度含有较多细胞,真菌,细菌,蛋白等,脑脊液变得混浊或云雾状。

白细胞计数超过200X106/L,或红细胞超过400X106/L病脑、乙脑、中枢梅毒-—--—清晰透明或微混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乳白色混浊。

大鼠血糖测定方法

大鼠血糖测定方法

大鼠血糖测定方法大鼠血糖测定方法是评估和监测大鼠体内葡萄糖水平的重要工具。

血糖水平的测定对于研究大鼠糖代谢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至关重要,因为它能提供有关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以及其他代谢紊乱的信息。

以下是大鼠血糖测定的一般步骤:准备工作:1.获取大鼠和相应的实验设备,包括血糖测定仪、取血针、血液收集管、鼠夹、酒精消毒剂等。

2. 高血糖模型实验:如果需要研究高血糖状态,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建立高血糖模型,比如注射一些药物(如低剂量 Streptozotocin)或改变动物的饮食。

步骤:1.术前准备:为了最小化动物痛苦和压力,应用合适的麻醉剂或麻醉药物给大鼠诱导麻醉。

注射麻醉剂后,等待几分钟以确保大鼠完全麻醉。

2.血液收集:选择大鼠尾部作为血液采集点,用酒精消毒针刺的部位。

在细长的小管中擦拭尾巴,以增加血流。

快速将收集管放在尾部,以收集2-3滴血液。

当血液浮现时,用绷带或棉花球轻轻涂抹尾部,以止血。

3.血糖测定:将血液收集管的血液滴在血糖仪上。

等待仪器进行测量并记录读数。

4.睡眠状态下的血糖测定:对于不麻醉的大鼠,可以让它们进入睡眠状态,通过使用鼠夹或类似的设备来保持大鼠静止,然后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血糖测定。

注意事项:1.血液采集时应注意使用无菌技术,以避免感染。

2.在选取麻醉剂和药物剂量时,应考虑到其对大鼠血糖水平的影响。

3.必须避免应激因素(如麻醉剂和采血对大鼠的应激)影响血糖水平的测定结果。

4.应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和重复测量,以获得更准确的血糖测定结果。

总结:大鼠血糖测定方法是评估和监测大鼠糖代谢的重要工具。

正确选择麻醉剂、采血技术以及注意采集无菌血液样本等是确保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因素。

通过血糖测定,可以获取有关大鼠糖代谢变化的重要信息,为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血、尿、脑脊液葡萄糖Glucose测定-检验科生化室作业书

血、尿、脑脊液葡萄糖Glucose测定-检验科生化室作业书

血、尿、脑脊液葡萄糖Glucose测定实验原理VitrosGLU试剂是一种干燥,多涂层的,在透明的聚合物支撑基片上涂有分析成份的化学干片。

将一滴10ul的患者样品滴于干片上,分布层会使之均匀地分布并使溶解的分子渗透到下面的试剂层。

于是葡萄糖氧化酶氧化样品中的葡萄糖,生成过氧化氢和葡萄糖酸,随后过氧化酶催化染料前体生成呈色剂。

呈色剂的强度可用反射光谱法测定。

测定方式:比色法波长:540nm测试时间和温度:37℃约5分钟反应过程:β-D-葡萄糖+氧气+水——葡萄糖氧化酶→D-葡萄糖酸+过氧化氢过氧化氢+4-氨基氨替比林+二羟萘——过氧化酶→红色呈色剂2.标本:2.1病人准备:12小时禁食。

2.2样品类型:血清、肝素,氟化钠/草酸钾和EDTA抗凝血浆;尿液;脑脊液。

2.3标本处理:血清和血浆标本采集后30分钟内以1000X离心10分钟,然后吸出血清或血浆,从而防止细胞糖代谢(室温下1小时约7%)。

尿液标本不需加防腐剂,防腐剂可能会产生干扰。

脑脊液(CSF)。

根据实验室的标准程序定时收集的样品;样品采集后1小时内离心,吸出上清液。

一定量的特殊物质(如纤维蛋白)会覆盖分布层而限制氧扩散,从而产生负面干扰。

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必须等样品完全凝固以后再离心。

3.标本的存放:血清、血浆15~25℃室温下最多1天;4~8℃冷藏最多7天;-20℃冷冻保存可长达1年。

尿液样品在测试前要冷藏。

脑脊液2-8℃冷藏最多可保存7天。

4.标本的运输:样品要放在带盖的容器内以防污染和蒸发。

5.标本拒收的标准:溶血,抗凝剂不符合要求,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6.试验材料:6.1测试GLU所需的物品包括:Vitros化学定标物Kit1;Vitros特制质控液;Vitros7%BSA稀释液。

强生厂家提供原装进口,试剂盒外包装上标明了测试项目名称,试剂标签代码,有效期限和储藏温度。

6.1.1试剂组成:干片成分:反应成份有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二羟萘和4-氨基氨替比林(染料前体)。

探索性实验—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探索性实验—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致谢
实验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下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感 谢董敏等老师的指导以及 实验准备室老师提供材料。
谢谢!
讨论
表1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小鼠缺氧耐受的影响
组别 存活时间(min)总耗氧量(ml) 耗氧率 P值
1 2 3 4 5
12.44±2.75 11.19±4.39 0.0372±0.0151 -----12.09±3.78 13.13±2.03 0.0474±0.0080 0.8384 12.43±3.27 12.86±3.18 0.0389±0.0091 0.8568 12.69±2.07 12.94±2.24 0.0342±0.0160 0.8362 18.19±4.65 15.56±4.01 0.0384±0.0190 0.0092 附:1:NS组 2:5%GS组 3:10%GS组 4:20%GS组 5: 30%GS组
讨论
(3)5组的标准差为4.65,较1、 2、3、4组大,说明5组小白鼠间 存活时间的差异大。 因此可得出:5组小白鼠不同个 体之间对30%葡萄糖溶液的反应 有明显的差异。
讨论
讨论
(4)5组的耗氧率与1组相比, 差异不明显,提示为:5组小白 鼠是由于葡萄糖进行了无氧糖酵 解,提供能量给大脑,使其缺氧 耐受性得到提高。
组别 存活时间(min)总耗氧量(ml) 耗氧率 P值
1 2 3 4 5
12.44±2.75 11.19±4.39 0.0372±0.0151 -----12.09±3.78 13.13±2.03 0.0474±0.0080 0.8384 12.43±3.27 12.86±3.18 0.0389±0.0091 0.8568 12.69±2.07 12.94±2.24 0.0342±0.0160 0.8362 18.19±4.65 15.56±4.01 0.0384±0.0190 0.0092 附:1:NS组 2:5%GS组 3:10%GS组 4:20%GS组 5: 30%GS组

临床检验基础脑脊液检验练习题

临床检验基础脑脊液检验练习题

临床检验基础脑脊液检验练习题一、A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化脓性脑膜炎外观浑浊,多核细胞增高B、结核性脑膜炎外观浑浊,中性,淋巴细胞增高C、病毒性脑膜炎外观透明或微浑,中性细胞增高D、脑出血外观血型,红细胞增高E、流行性乙脑外观透明或微浑,中性,淋巴细胞增高2、下列有关脑脊液穿刺的说法,错误的是A、化脓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2d采集B、病毒性脑膜炎于发病后3~5d采集C、结核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3d采集D、疱疹性脑膜炎于流行性感冒前驱症状期开始后5~7d采集E、脑脊液检验必要时行小脑延髓池和脑室穿刺3、下列是脑脊液检查适应证,但不包括()。

A、不明原因的头痛B、疑有脑膜白血病C、手术前腰椎麻醉D、椎管内给药治疗E、颅内压升高4、不是脑脊髓液检查适应证的是()。

A、脑膜炎B、脑炎C、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入侵D、脑瘤合并脑压升高E、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椎管内给药治疗5、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增加,可能发生在下列何种疾病中()。

A、结核性脑膜炎B、病毒性脑膜炎C、多发性硬化症D、急性化脓性细菌脑膜炎E、脑挫裂伤6、下列哪种是尿液检查中无需做的试验()。

A、PSP试验B、Pandy试验C、Harrison试验D、OB试验E、Addis计数7、下列疾病CSF的pH下降最为明显的是()。

A、病毒性脑炎B、结核性脑膜炎C、乙型脑炎D、化脓性脑膜炎E、脑水肿8、脑出血时CSF的特点是()。

A、出现血凝块B、二管均呈红色,一管无色C、离心后,上清液呈黄色D、离心后,上清液无色E、迅速形成薄膜9、有关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特点正确的是()。

A、外观透明B、细胞计数以淋巴细胞为主C、葡萄糖含量减少D、蛋白质明显减少E、可找到抗酸杆菌10、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约为血糖的()。

A、20%~30%(约为25%)B、30%~40%(约为35%)C、50%~80%(约为60%)D、10%~80%(约为45%)E、80%~100%(约为90%)11、脑脊液的吸收入静脉是通过()。

去铁敏剂对大鼠脑出血后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去铁敏剂对大鼠脑出血后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去铁敏剂对大鼠脑出血后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研究目的将MicroPET与MRI影像融合,精确观察大鼠脑出血后及去铁敏治疗后基底节区的葡萄糖代谢变化。

方法通过大鼠自体血注入大脑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去铁敏治疗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n=6只)。

采用MicroPET和MRI融合技术,观察大鼠脑出血前后及去铁敏治疗后出血区葡萄糖代谢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去铁敏治疗可显著提高注射侧基底节葡萄糖的代谢水平,缩小含铁血黄素沉积范围,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且持续时间长。

结论去铁敏能显著缩小含铁血黄素沉积范围,提高葡萄糖代谢水平,改善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提示铁离子潴留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标签:脑出血;去铁敏;铁离子;葡萄糖代谢;MicroPET MRI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约占全部卒中的10%~30%,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1]。

脑出血后会出现继发性脑水肿,后者可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损伤,影响神经功能恢复。

临床研究发现,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可能与红细胞溶解及血红蛋白降解产物铁离子有关[2,3]。

当局部游离铁离子浓度增高时会激活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造成脂质、蛋白质和DNA的过氧化损伤,并加重神经元兴奋性毒性,诱导细胞死亡,这一点在许多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己经得到证实[4-6]。

因此,本研究利用动物自体血注入大脑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进行PET和MRI扫描,采用MicroPET和MRI融合技术,观察大鼠基底节区葡萄糖代谢变化情况以及脑出血后脑内含铁血黄素沉积在梯度回波T2*WI序列中的演变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观察注射铁鳌合剂络合脑内过多的铁离子,降低局部铁浓度后对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并探讨脑出血后引起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可能机制。

1 资料与方法1.1 脑出血模型1.1.1 实验动物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所需动物选用雄性SD大鼠,体重300~350g。

miR-218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miR-218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郭闯,刘学政.miR 218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眼科新进展,2021,41(2):116 119.doi:10.13389/j.cnki.rao.2021.0024【实验研究】miR 218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郭闯 刘学政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郭闯(ORCID:00000001 9358 5711),男,1988年2月出生,辽宁沈阳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E mail:a277252084@163.com通信作者:刘学政(ORCID:0000 0003 2235 4910),男,辽宁葫芦岛人,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E mail:878599033@qq.com收稿日期:2020 11 03修回日期:2020 12 14本文编辑:董建军△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571383);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9 ZD 0807)作者单位:121001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外科(郭闯);121001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医科大学(刘学政)【摘要】 目的 探讨miR 218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atretinal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rRMECs)凋亡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将rRMECs分为对照组、高糖组、miR 218阴性抑制组和miR 218抑制组。

脑脊液检验

脑脊液检验
、 实验四、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
一、目的 了解掌握血清葡萄糖测定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了解掌握血清葡萄糖测定的原理、 二、原理 葡萄糖+O 葡萄糖氧化酶(GOD) 葡萄糖酸+H 葡萄糖+O2+H2O 葡萄糖氧化酶(GOD) 葡萄糖酸+H2O2 苯酚+ 过氧化物酶(POD) 醌亚胺+H H2O2+苯酚+4-氨基安替比林 过氧化物酶(POD) 醌亚胺+H2O mol/L磷酸盐缓冲液 三、试剂 1. 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 2. 酶试剂 过氧化物酶 葡萄糖氧化酶 4-氨基安替比林溶于磷 酸盐缓冲液中 1 3.酚溶液 4. 酶酚混合试剂 酶试剂酚溶液等量混合 mmol/L苯甲酸溶液 1 5. 12 mmol/L苯甲酸溶液 6. 葡萄糖标准液 5 mmol/L
四、操作步骤
加入物ml 加入物ml 血清 葡萄糖标准液 葡萄糖标准液 蒸留水 0.02 3.0 3.0 0.02 空白管 S U 0.02
酶酚混合试剂 3.0
混匀置37 度水浴保温15 分钟, 在波长505nm处比色 混匀置 37 度水浴保温 15 分钟 , 在波长 505nm 处比色 , 以空白调 37度水浴保温 15分钟 505nm 处比色, ‘0’读取S、U管的吸光度。 读取S 管的吸光度。 血清葡萄糖(mmol/L) 测定管吸光度/ 五、计算 血清葡萄糖(mmol/L)=测定管吸光度/标准管吸 光度* 光度*标准液浓度 89- 11mmol/L 六、参考值 空腹 3.89-6.11mmol/L
七、糖耐量试验 1.被试者在清晨抽血测定空腹血糖浓度及尿糖 2.一次服用或注射一定量葡萄糖 每隔1 小时, 需要时可3 小时, 3. 每隔 1/2 、 1 、 2 小时 , 需要时可 3 小时 , 各测血 糖一次,同时测定尿糖,以时间为横坐标,血 糖浓度为纵坐标,即可绘制出糖耐量曲线如下 图。

脑脊液最简单测试方法

脑脊液最简单测试方法

脑脊液最简单测试方法# 脑脊液最简单测试方法## 引言脑脊液是由人体中脑脊髓腔内产生的一种液体,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和营养脑组织。

脑脊液的测试常常是帮助医生判断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依据。

在传统的医疗环境中,测试脑脊液通常需要进行腰椎穿刺,这对患者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痛苦和危险的过程。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医疗设备和方法使得测试脑脊液变得更加简单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简单的测试脑脊液的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自己的健康。

## 血浆葡萄糖指数(PGI)测试血浆葡萄糖指数(PGI)是测试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的一种方法。

血浆葡萄糖指数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相比较,可以提供有关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的信息。

测试过程很简单,只需要用一个特殊的测试纸条将脑脊液涂抹在上面,然后通过与参考标准比较颜色变化来确定葡萄糖水平。

血浆葡萄糖指数测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非常适合草根层次的用户。

它可以在家中进行,而无需专业的医疗设备或专业人员的协助。

测试过程也非常快速,通常只需要几分钟。

然而,这种测试方法只能提供关于葡萄糖水平的初步信息,不能给出确诊结果。

如果测试结果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进一步指导和治疗。

##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测试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是测试脑脊液中白细胞的数量的一种方法。

白细胞是免疫细胞的一种,它们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试脑脊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可以判断免疫系统的状况以及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疾病。

进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测试需要一些专业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因此不适合在家中进行。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样本,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实验室会使用显微镜和特殊试剂来计数白细胞的数量,并据此得出测试结果。

虽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测试相对较为复杂,但它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和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加精确的诊断。

在某些情况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测试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脊液中的炎症水平和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不同液体血液稀释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液体血液稀释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液体血液稀释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急性颅脑损伤是由于头部受到剧烈冲击、撞击、挫伤等暴力作用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目前,颅脑损伤治疗主要采用手术、药物、物理疗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液体血液稀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颅脑创伤术后患者的治疗中。

然而,不同液体血液稀释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尚待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液体血液稀释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建立急性颅脑损伤的大鼠模型;2.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不同液体血液稀释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治疗;3.记录大鼠在治疗过程中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症状和体征变化;4.比较不同治疗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差异。

四、研究方法1.大鼠急性颅脑损伤模型的建立:采用自我制作的麻醉器将大鼠麻醉,然后将大鼠头部暴露,使用自制的钝性针管以10kg/m的冲击力射入大脑的特定部位制造急性颅脑损伤。

2.实验设计: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人血清白蛋白组、羟乙基淀粉组和Dextran 70组,治疗后记录大鼠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症状和体征变化;3.数据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液体血液稀释治疗组之间的效果差异。

五、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将为大鼠急性颅脑损伤治疗提供临床指导价值。

预期比较不同液体血液稀释治疗组之间的效果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六、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将探究不同液体血液稀释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差异,为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促进健康医疗的发展。

厄洛替尼在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浓度与其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厄洛替尼在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浓度与其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厄洛替尼在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浓度与其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李晓琴;王秀丽;朱红革;展翼翼;刘春玲【摘要】目的检测厄洛替尼在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的浓度,并对其与NSCLC患者疗效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40只健康大鼠,雌雄各半.实验前1日禁食12 h,实验当日分别按照10 mg/kg的剂量注入大鼠尾静脉.另外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年收治的11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大鼠1、4、12、24 h的脑脊液和血浆中厄洛替尼浓度水平,并对两者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参照评价标准将110例NSCLC患者分为CR组、PR组、SD 组及PD组,对比不同组间的血浆厄洛替尼浓度,并对临床疗效与血浆厄洛替尼浓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鼠1、4、12、24 h脑脊液和血浆中的厄洛替尼浓度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脑脊液和血浆中的浓度逐渐降低(P<0.05).不同时刻的大鼠脑脊液与血浆中的厄洛替尼浓度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疗效患者组间血浆中厄洛替尼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组间血浆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CR组>PR组>SD组>PD组(P<0.05).结论厄洛替尼在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且患者疗效与其血浆中药物浓度具有相关性,血浆浓度越高,疗效越好,故厄洛替尼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放疗等治疗手段的有力补充.%Objective To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Erlotinib in rat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efficacy .Methods 40 healthy rats were selected ,half male and half female rats .Before testing ,the rats took absolute diet for 12 h.10 mg/kg of Erlotinib were separately injected into the tail vein of rats .The clinical data of 110 NSCLC patients were re-viewed.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Erlotinib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 in 1 h,4 h,12 and 24 hwere compared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evaluation criterion ,110 NSCLC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R group ,PR group ,SD group and PD group.The concentration of Erlotinib of the 3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correlation of clinical effect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Erlotinib in plasma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Erlotinib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 in 1 h, 4 h,12 h and 24 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s time passed ,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Erlotinib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 was gradually reduced (P<0.05);at different moments,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Erlotinib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P<0.05);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Erlotinib in plasma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based on the multiple comparisons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was arranged from high to low:CR group>PR group >SD group >PD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Erlotinib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hile the clinical efficacy is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Erlotinib in plasma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is ,the better the clinical efficacy is .Erlotinib h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NSCLC metasta-sis and can be supplementary to radiation treatment and others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6(031)003【总页数】3页(P353-355)【关键词】厄洛替尼;脑脊液;血浆;疗效;相关性【作者】李晓琴;王秀丽;朱红革;展翼翼;刘春玲【作者单位】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到80%左右[1],其中30%的病例会在疾病不同阶段发生脑转移[2]。

大鼠脑出血后高血糖对脑损伤的实验性研究

大鼠脑出血后高血糖对脑损伤的实验性研究

大鼠脑出血后高血糖对脑损伤的实验性研究王小蓉;谭华;彭绍忠;李小刚【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09(038)004【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ICH)后高血糖对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血糖、乳酸(LA)等指标的影响,探讨ICH后高血糖对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将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单纯ICH组、ICH后高血糖组,最后一组又分为 2g/kg注糖组和4g/kg注糖组.在相应时点监测血糖,各组大鼠于相应时点迅速处死并取脑,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以及乳酸的含量.结果:单纯ICH组术后血糖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高血糖两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和乳酸含量明显高于单纯ICH组(P<0.05),以高剂量注糖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提示脑出血后可能存在应激性血糖升高,脑出血后高血糖使乳酸蓄积可能加重脑水肿,加重脑损伤.【总页数】4页(P405-408)【作者】王小蓉;谭华;彭绍忠;李小刚【作者单位】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雅安,625000;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雅安,625000;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雅安,625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蚤休提取物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J], 周岩方;杨明;刘丽;孙霞2.实验性脑出血后高血糖致能量代谢障碍加重脑损伤的可能机制 [J], 王小蓉;张志;李小刚3.MMP-2、P53蛋白在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研究[J], 单宏宽;刘刚;徐法东;刘庆来;刘思法4.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保护的研究 [J], 张岚;贺武斌;孔亚男;钟倩;于欢5.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保护的研究 [J], 张岚;贺武斌;孔亚男;钟倩;于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血液、玻璃体液、肌肉乙醇浓度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鼠血液、玻璃体液、肌肉乙醇浓度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鼠血液、玻璃体液、肌肉乙醇浓度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背景介绍:乙醇是一种常见的饮料,不过在大量饮用的情况下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引发多种疾病。

当乙醇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其中丙酮酸、二氧化碳及乳酸会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但在肝脏无法处理掉全部乙醇时,乙醇会在血液、肌肉、脂肪以及其他组织中积聚。

因此了解乙醇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以及乙醇浓度在不同组织内的分布情况非常重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不同饮酒剂量情况下大鼠血液、玻璃体液、肌肉中乙醇浓度的关系,以此为基础,了解乙醇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并为研究乙醇代谢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提供一定参考。

研究方法:选用健康雌性大鼠50只,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进食酒精饮料,实验组每日进食酒精饮料。

实验组中乙醇饮料分别按照所含乙醇浓度为5%、18%、30%、50%的比例混合而成,每个剂量组各有10只,分别饮用。

每日测量大鼠的体重以及摄入的乙醇剂量,并在摄入乙醇后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采集大鼠的血液、玻璃体液和肌肉样本。

收集的样本通过气相色谱法进行乙醇浓度检测。

预期结果:预计实验组乙醇饮料剂量越大,大鼠体内乙醇浓度就越高,且乙醇在肌肉、血液和玻璃体液中的分布情况也将有所不同。

拟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对不同剂量组的数据进行比较,以图表形式展示大鼠不同组织中乙醇浓度的分布情况,从而探究不同剂量下乙醇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分布规律。

结论:本研究预计能够为了解乙醇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大鼠体内的乙醇代谢情况提供一定参考。

同时,得出的结论也为进一步研究乙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鼠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关系实验刘嘉义;齐畅;王威;邵龙;张家堂【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大鼠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探讨血液葡萄糖和脑脊液葡萄糖的相关性。

方法 SD大鼠腹腔注射链唑霉素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

70只正常大鼠随机分为N+S组(n=35):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kg);N +G组(n=35):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 ml/kg)。

7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D+S组(n=35):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kg);D+G组(n=35):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 ml/kg)。

在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溶液前45 min、15 min及注射后15 min、45 min、75 min、105 min与135 min,每组每个时间点各随机选取5只大鼠,抽取脑脊液及静脉血,测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

结果 N+S组与D+S组脑脊液葡萄糖与血液葡萄糖呈线性相关(N+S组,r=0.943,P=0.000;N+S组,r=0.866,P=0.000)。

N+G组与D +G组血液葡萄糖达峰时间与脑脊液葡萄糖达峰时间之间存在60 min的时间差。

脑脊液葡萄糖与抽取脑脊液前60min内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呈线性相关(N+G 组,r=0.964,P=0.000;D+G组,r=0.993,P=0.000)。

结论血液葡萄糖稳定的大鼠,应用任一时间点血液葡萄糖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映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

血液葡萄糖波动的大鼠,脑脊液葡萄糖随血液葡萄糖的变化存在时间延迟,脑脊液葡萄糖与测量前60 min内的血液葡萄糖的平均值呈线性相关,应用该血糖平均值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映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39()08)【总页数】4页(P719-722)【关键词】脑脊液葡萄糖浓度;血液葡萄糖浓度;糖尿病大鼠模型【作者】刘嘉义;齐畅;王威;邵龙;张家堂【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脑脊液葡萄糖浓度的测量在各种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脱髓鞘疾病、计算机断层扫描(CT)阴性的蛛网膜下出血及脑脊膜癌病的诊断中尤为重要[1-3]。

因为脑脊液葡萄糖主要由血液葡萄糖转运而来,血液葡萄糖浓度对脑脊液葡萄糖浓度有显著影响[4-7]。

为了获得更精确可靠的脑脊液葡萄糖浓度,必须将血液葡萄糖水平考虑进来。

但是在血糖波动的情况下,无论是单纯的脑脊液葡萄糖浓度,还是计算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与即刻血液葡萄糖的比值,都会产生误差[6]。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导致的血液葡萄糖持续波动,使得精确地判断脑脊液葡萄糖浓度变化更为困难[8-10]。

先前研究指出,人类脑脊液每更新1次大约需要5 ~ 7 h[5,11-12]。

因而,某一时间点采集的脑脊液样本必然是在完成腰椎穿刺前5 ~ 7 h内产生的。

单纯依靠完成腰椎穿刺时抽取的即刻血液葡萄糖浓度,无法反映参与了该时刻脑脊液生成前5 ~ 7 h的平均血液葡萄糖。

因此本研究通过正常大鼠与糖尿病大鼠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与血液葡萄糖浓度实验,根据血液葡萄糖水平探究脑脊液葡萄糖水平的计算方法。

材料和方法1 实验动物成年雄性SD大鼠182只,12周龄,平均体质量(250±15) g,订购于北京斯贝福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饲养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

2 试剂与仪器链唑霉素,柠檬酸盐缓冲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溶液,戊巴比妥钠,1 ml注射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血糖仪,Mindray BS-480全自动生化仪。

3 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随机选取SD大鼠,禁食12 ~ 14 h后每只腹腔内注射链唑霉素(STZ)溶液5 ml/kg。

4 分组及处理 N+S组:随机选取正常大鼠35只,禁食12 ~ 14 h,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kg)。

N+G组:随机选取正常大鼠35只,禁食12 ~14 h,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 ml/kg。

D+S组:随机选取糖尿病大鼠35只,禁食12 ~ 14 h,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kg。

D+G组:随机选取糖尿病大鼠35只,禁食12 ~ 14 h,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 ml/kg。

5 立体定位大鼠小脑延髓池穿刺术大鼠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钠溶液50 mg/kg,剃除颈部毛发。

将实验大鼠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充分暴露操作部位,于大鼠颈部做一长约3 cm的正中切口,充分暴露皮下组织。

将浅筋膜及大鼠浅层肌肉沿中线分离,尽可能充分暴露头颅底部的脑膜,缓慢应用注射针头刺破脑膜,当穿刺阻力发生变化时,提示小脑延髓池穿刺成功。

6 脑脊液与血液样本获取在腹腔注射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前45 min、15 min,及腹腔注射后15 min、45 min、75 min、105 min和135 min小脑延髓池穿刺采集实验大鼠脑脊液样本,于相同时间点从尾尖采集大鼠血液样本。

每组每个时间点选取5只大鼠。

7 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测定采用己糖激酶法,应用Mindray BS-480全自动生化仪测量脑脊液葡萄糖浓度。

采用氧化酶法,应用血糖仪测量血液葡萄糖浓度。

8 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25.0软件。

所有实验结果均为计量数据,以-x±s表示。

不同组之间的脑脊液葡萄糖浓度和血液葡萄糖浓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不同时间点脑脊液葡萄糖与即刻血液葡萄糖、平均血液葡萄糖之间的关系。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 模型制备情况及穿刺成功率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成功率为86.3%(102只大鼠,88只成功)。

立体定位小脑延髓池穿刺取脑脊液的成功率为82.4%(182只大鼠,150只成功)。

2 N+S组血液葡萄糖浓度与脑脊液葡萄糖浓度关系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与血液葡萄糖浓度呈线性相关(r=0.943,P=0.000)。

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波动于0.36 ~0.43(中位数0.40)。

见图1。

3 N+G组血液葡萄糖浓度与脑脊液葡萄糖浓度关系脑脊液葡萄糖达峰时间与血液葡萄糖浓度达峰时间存在60 min的时间差。

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与完成腰椎穿刺前60 min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呈线性相关(r=0.964,P=0.000)。

且该时刻的脑脊液葡萄糖与完成腰椎穿刺前60min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的比值波动于0.39 ~0.41(中位数0.40)。

见图2。

4 D+S组血液葡萄糖浓度与脑脊液葡萄糖浓度关系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以线性方式随血液葡萄糖浓度升高(r=0.866,P=0.000)。

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为波动于0.31 ~ 0.36(中位数0.34)。

见图3。

5 D+G组血液葡萄糖浓度与脑脊液葡萄糖浓度关系脑脊液葡萄糖达峰时间与血液葡萄糖浓度达峰时间存在60 min的时间差。

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与完成腰椎穿刺前60 min内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呈线性相关(r=0.993,P=0.000)。

且该时刻的脑脊液葡萄糖与完成腰椎穿刺前60 min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的比值波动于0.26 ~0.28 (中位数0.27)。

见图4。

图1 N+S组脑脊液葡萄糖与血液葡萄糖波动情况Fig. 1 Fluctuation of CSF and blood glucose in N+S group图2 N+G组脑脊液葡萄糖与血液葡萄糖波动情况Fig. 2 Fluctuation of CSF and blood glucose in N+G group图3 D+S组脑脊液葡萄糖与血液葡萄糖波动情况Fig. 3 Fluctuation of CSF and blood glucose in D+S group图4 D+G组脑脊液葡萄糖与血液葡萄糖波动情况Fig. 4 Fluctuation of CSF and blood glucose in D+G group讨论正常人脑脊液葡萄糖浓度通常是2.5 ~4.4 mmol/L[2,5,13-14],低于2.2mmol/L被认为是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降低的最可靠的评估指标[5,15]。

稳定状态下,脑脊液葡萄糖浓度的正常水平约是血液葡萄糖浓度的60%[2,5-6,12-13,16-17]。

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寄生虫性脑膜炎与脑膜癌病通常导致脑脊液葡萄糖浓度降低,白细胞总数增高,总蛋白质、乳酸盐浓度上升等变化[1-2,5,13-14,18-19]。

本实验显示了大鼠在生理与病理(糖尿病)状态下,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与葡萄糖溶液后,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与血液葡萄糖浓度的关系。

腹腔注射葡萄糖溶液后,N+G组脑脊液及血液葡萄糖比N+S组明显升高。

腹腔注射葡萄糖溶液后,D+G组脑脊液及血液葡萄糖较D+S组明显升高。

证明腹腔注射葡萄糖溶液可使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脑脊液葡萄糖产生明显的波动,糖尿病导致的血糖升高状态亦可导致脑脊液葡萄糖升高。

在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的情况下,无论正常大鼠,还是糖尿病大鼠,脑脊液葡萄糖及血液葡萄糖保持平稳,应用任何时间点的血液葡萄糖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对评估大鼠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均有意义。

而在腹腔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情况下,脑脊液/即刻血液葡萄糖比值波动较大,无法有效反映脑脊液葡萄糖的真实含量。

而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与抽取脑脊液前60 min内血液葡萄糖平均值呈线性相关,应用该时间段内血液葡萄糖平均值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映大鼠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

先前研究指出,大鼠脑脊液循环时间为2 ~ 3 h[20],人类脑脊液循环时间为5 ~7 h[5,11-12]。

对于血糖升高的患者(如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脑脊液葡萄糖以非线性方式随血液葡萄糖升高,脑脊液葡萄糖达峰时间较血液葡萄糖达峰时间滞后2 ~ 3 h,该时间与脑脊液生成速率相关。

且该状态下脑脊液/即刻血液葡萄糖比值波动范围较大,无法有效反映患者脑脊液葡萄糖的真实含量。

在患者病情危重,或临床实际中难以完成禁食的情况下,在腰椎穿刺前2 ~ 4 h内多个时间点测血液葡萄糖,取平均值,可更准确有效地反映在脑脊液生成过程中血液葡萄糖的真实波动情况,计算脑脊液/该时间段内血液葡萄糖平均值的比值,可有效反映患者脑脊液葡萄糖的真实含量。

结合平稳状态下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0.6),可在血液葡萄糖升高情况下为患者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参考值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