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19.1.1平均数教学设计兴南学校 邹峰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b) 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c) 能够理解和解释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b) 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通过综合性的练习和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实践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和信心;b)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 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a) 运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b) 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为了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实例开始。
例如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平均数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1) 给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2) 通过实例演示和辅助说明,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平均数的过程;(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复杂情况下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1)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他们去找出例子中使用到平均数的情况,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5. 总结复习(1) 整理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2)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 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四. 教学手段1. 课件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实例分析、计算方法、案例应用等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2. 实例演练通过实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几个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呢,他们每人套了15个圈,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1、初步引出平均数问:你们的眼睛真亮!那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猜猜看。
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好比,也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
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男生统计图)问:你能看图说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预设:把张明的9个移1个给陈晓杰,1+6=7,张明还有8个,再移1个给李小钢,1+6=7,最后大家都是7个。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
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
其他同学做裁判。
学生进行比赛。
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
(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
比赛两次)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
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
(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
(板书)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
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能够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2.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均数的规律;(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意识到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2)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教材、教具:课本、黑板、彩色粉笔,习题集等;(2)各种实际数据的案例。
2.学生准备:(1)带有统计数据的实际问题;(2)黑板书写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56,78,89,96,67,77,55,然后询问学生这几个数据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数据是不同的数值,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平均值是一样的。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共同点是如何得到的,然后告诉学生这个共同点就是平均数。
步骤二:概念解释与示范1.教师通过讲解与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教师给出一个例子,例如:小明每天骑平均速度为20千米的自行车上学,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0千米,问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需要多长时间?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计算答案:80千米÷20千米/小时=4小时。
然后告诉学生,这个4小时就是小明平均每天骑车上学所需要的时间。
步骤三:计算平均数1.教师将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写在黑板上:平均数=数据之和÷数据个数。
2.引导学生通过示范,运用这个公式,计算几个给定数据、并告诉学生计算结果。
3.让学生数十个数值,并带领他们计算出这些数值的平均数。
步骤四:应用与练习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小明一周的语文成绩分别是90分、95分、85分、88分和92分,问小明这一周的语文平均成绩是多少?2.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并在黑板上写出答案。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20.1.1《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价格等。
2.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抽象理解:学生往往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表、实例来帮助他们形成对平均数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均数与异常值的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图表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平均数,并观察不同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得相对顺利。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较快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不过,我也注意到在讲解平均数的性质时,部分学生对于异常值对平均数的影响还不够敏感,这是未来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课堂上,我尝试使用了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这说明他们已经在思考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设置上还可以更加精准,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
3、在生活中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现状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逐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动手移、合与分的操作和思考交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从中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现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作为市民,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份力量。
你看,阳光学校三(2)班的同学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捡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比赛,他们班共有37人,每3人为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37÷3=12(组)……1(人)。
【设计意图】:用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即复习了平均分,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一)两队人数相同,比总个数。
他们班每天从2个组中评出一组“美丽之星”,你觉得他们哪一组获星?出示:A组B组生:B组获星。
师:你是怎么比的?生:当他们人数相等时,比较捡的总个数就能比出哪一组获星。
(二)两组人数不同,比平均数,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组,看看哪一组获得这天的“美丽之星”出示:C组D组生:我的建议也是比较他们的总数?生:我有不同意见,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是衡量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方式。
学生在学习平均数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柱状图,让学生观察柱状图并提出自己的观察和猜测。
然后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出平均数的定义。
2. 梳理基础知识(10分钟)在学生对平均数的定义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求和和除以个数。
3. 实例解析(15分钟)教师给出多个实际问题例子,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向全班展示解决过程。
4. 练习与拓展(20分钟)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目,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
然后进行拓展,让学生思考平均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体育比赛成绩的平均分、图书馆每天借书量的平均数等。
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让学生讨论平均数的应用,并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强调,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和拓展。
五、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探讨、发现和解决问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统计数据并求解平均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解答,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3.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4. 练习与讨论教师布置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与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和应用练习,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实例演示。
2. 板书:用于讲解内容的记录和总结,方便学生复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成绩:通过学生课后练习的成绩,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会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如:展示两个小组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第一组:4 个、5 个、6 个;第二组:7 个、3 个、2 个。
提问:哪个小组收集的矿泉水瓶更多?学生可能会通过直接比较总数来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比较两个小组的整体收集水平,直接比较总数合适吗?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授新课(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结合刚才的例子,讲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计算平均数:(4 + 5 + 6)÷ 3 = 5(个),说明 5 个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它反映了第一组收集矿泉水瓶的平均水平。
(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给出一组数据:8、10、12、14、16,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可能会想到先将这几个数相加,再除以 5。
教师进行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就是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3)平均数的特点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平均数的特点。
例如:给出一组同学的身高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后,再加入一个新同学的身高,观察平均数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会随着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3、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2)实际应用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班级平均分、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进行解决。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平均数概念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过基本的数学运算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习题集。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3. 学具:学生教材、习题集、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平均数。
你们是否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呢?举个例子,假设你们班有5个人,他们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0、85、90、95、100分,我们想知道这5个人的平均成绩,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把这5个分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很好!你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那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2: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向学生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小明这一周每天的学习时间分别是3小时、4小时、5小时、2小时、1小时,我们来计算这一周小明的平均学习时间。
学生:将这五个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正确!我们将这五个数相加得到15小时,然后再除以5,得到平均学习时间是3小时。
大家能应用这个方法计算其他的平均数吗?学生:能。
教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班级里有3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50cm、155cm、160cm、165cm...直到175cm,请你们计算这30个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学生:把这30个身高相加,然后除以30。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求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觉合作、积极进取的学风,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2)如何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如:“小明这周的数学成绩是78分,语文成绩是85分,体育成绩是90分,那么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请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然后引导学生找到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分析平均数的意义,并通过具体示例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技巧。
3. 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如:“小明每天跑步的时间为20分钟、25分钟、30分钟、35分钟,请计算他每天跑步的平均时间。
”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4. 拓展引导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2. 问题解决法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在数学知识综合运用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将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相结合的能力。
4.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会正式介绍平均数的概念。首先,阐述平均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这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然后,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讲解过程中,强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挑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我会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讨论卡,上面有关于平均数的相关问题。如: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性质和特点等。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平均数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最后,我会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检查、及时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平均数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案例分析(15分钟)
设计以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平均数》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學目標:1. 學生能理解並掌握平均數的概念。
2. 學生能夠利用公式計算平均數,並能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3.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初中數學中的基礎概念,主要講解了平均數的概念、求法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數據,為後續的統計學知識學習打下基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點:平均數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難點:如何將平均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以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數的概念,例如班級中全體學生的身高總和除以學生人數,得到的就是平均身高。
2. 新知讲授:(1)定义平均数:把一组数据加起来再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讲解计算平均数的公式:平均数 = 总和 / 数量(3)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实践操作: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平均数,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分、平均工资等。
5. 小结与作业: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践操作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操作: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什么是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PPT、白板、黑板、笔记本电脑等。
2. 材料准备:学生练习册、习题集。
3. 现场布置:教室内整洁有序。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如:24、29、36、42、55,请问这组数据中有什么特点?2.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值都代表了某种事物的数量、大小或值,它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Step 2 引入平均数概念(15分钟)1. 教师出示另一个数据:26,请问这个数字在前面的一组数据中有何特殊含义?2.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这个数值代表了这组数据的平均值。
3. 教师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结果。
4. 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跟随计算。
Step 3 计算平均数(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12、15、18、20,请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2. 提醒学生先求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引导学生按照计算步骤进行计算,学生在纸上计算。
3. 学生完成计算后,将结果告诉教师,教师核对答案,并给予肯定或补充指导。
Step 5 实际应用(2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78、82、85、90,询问学生这组数据是否代表了每天她们的考试成绩?2.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这组数据代表了李华最近一周的英语成绩。
3. 教师提问:如何计算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学生思考,并讨论解决方法。
4. 学生在纸上计算出平均数,并告诉教师结果。
5. 教师给予学生意见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
初中数学 19.1.1平均数教学设计 兴南学校 邹峰
平均数(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分析:
抽出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组成一个样本,可以利用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解:根据表格,可以得出各小组的组中值,于是
167250
6
24001720001216001012005800=⨯+⨯+⨯+⨯+⨯=
x
即样本平均数为1672.
由此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1672小时
活动三:课堂练习
种菜能手李大叔种植了一批新品种的黄瓜,为了考察这种黄瓜的生长情况,李大叔抽查了部分黄瓜株上长出的黄瓜根数,得到右面的条形图,请估计这个新品种黄瓜平均每株结多少根黄瓜。
解: 25.1615
14131015
18142013151010=+++⨯+⨯+⨯+⨯=
x
答:这个新品种黄瓜平均每株结根黄瓜
活动五:课堂小结
1. 体会运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 数的意义。
2.会运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3.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初中数学 19.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兴南学校 邹峰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位数和众数课时第二课时学段学科七年级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作者邹峰学校哈尔滨市兴南学校一、教学目标1、认识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2、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描述时的差异。
3、灵活应用三种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难点:灵活应用三种数据解决实际问题三、学情分析学生能够又快又准的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四、教学方法PPT、黑板五、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引入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第一步:排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第二步:确定是奇个数据或偶个数据;第三步:如果是奇个数据,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活动二:例题讲析例5: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如果你是经理,你打算怎样进货呢?分析:一般来讲,鞋店会比较关心那种尺码的鞋子销售量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码数的鞋子应该多进货。
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试一试:注意: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两个数的出现次数是一样的,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可能不唯一)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刻画它们的平均水平。
区别:活动三:实践演练1.数据11,8,2,7,9,2,7,3,2,0,5的众数是中位数是2.数据15,20,20,22,30,30的众数是中位数是3.在数据-1,0,4,5,8中插入一个数据x,使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则x=4.数据8,8,x,6的众数与平均数相同,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下面的扇形图描述了某种运动服的S号、M号、L号、XL号、XXL号在一家商场提出进货建议.6、为了了解开展“孝敬父母,从家务事做起”活动的实施情况,某校抽取八年级某班50名学生,调查他们一周做家务所用时间,得到一组数据,并绘制成下表,请根据下表完成各题:1)填写图中未完成的部分,2)该班学生每周做家务的平均时间是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4)请你根据(2),(3)的结果,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活动四:归纳小结1.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2.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3.中位数只需很少的计算,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有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
[精品]《平均数》教学设计.doc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明确产生平均数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平均数。
3、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何老师在给三(2)班上体育课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足球射门游戏,你们喜欢吗?那咱们一起来看一场射门比赛。
2、提问:仔细观察这两张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1)质疑:老师发现男生一共踢进24个,女生一共踢进25个。
那么老师宣布:女生队获胜!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2)交流:为什么不同意?生:因为男生队有4人,而女生队有5人,人数不相等,比较他们的总个数,不公平。
(3)师:是啊!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比总数不公平。
那怎么比才公平呢?师:如果人数相等,就可以用总数进行比较。
可是这场比赛已经结束了,人数还能变吗?师:(课件出示问题)他说可以求出男生平均每人踢进几个球?女生平均每人踢进几个球?再进行比较。
其实就是求它们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同学们想想:“平均”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的?2、研究平均数的意义★(1)移多补少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到位!那他们的平均数分别会是多少呢?老师把其中一个统计图放在了你们的课桌里,请拿出来看一看。
现在我们就把男生每人踢进的个数和女生每人踢进的个数分别看成是一样多的,那么会是几个呢?请你在自己的统计图上移一移、摆一摆,使每人同样多,开始吧!学生自由操作,教师巡视。
师:象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得到相同的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板书)通过移多补少,你们发现了什么?(男生平均每人踢进6个球。
)(出不)师:那么女生呢?谁愿意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活动三:深入探究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载客量/ 人组中值频数(班次)
1≤x<2111 3
21≤x<4131 5
41≤x<6151 20
61≤x<8171 22
81≤x<10191 18
101≤x<121111 15
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分析:
根据上面的频数分布表求时,统计中常用的各组的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看作相应组中值的。
例如在1≤x<21之间的载客量近似地看作组中值11,组中值11的权是它的频数3
解: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
x̅=11×3+31×5+51×20+71×22+91×18+111×15
3+5+20+22+18+15
≈73(人)
思考:
从表中,你能知道这一天5路公共汽车大约有多少班次的载客量在平均载客量以上吗?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
活动四:课堂练习
1、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
年龄13 14 15 16
频数 1 4 5 2
求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可使用计算器)。
2、为了绿化环境,柳荫街引进一批法国梧桐,三年
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图所示,计算(可以使
用计算器)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精确到)
活动五:课堂小结
问题1:求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是什么?
问题2:你如何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意思?
问题3:当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统计学中常常使用什么方法获得对总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