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标准和方法;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3. 能够自行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标准和方法;2. 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兴趣:1)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质?2)这些物质有什么区别?3)我们能够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吗?2. 讲授环节1)分类标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准:1.1)物质的化学性质分类(由分子或离子构成);1.2)物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由重量、颜色、水溶性等属性);1.3)物质的自然分类(由与生命有关的结构和极性性质等)。

2)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介绍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2.1)气体、液体、固体的分类;2.2)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元素的分类;2.3)有机物和无机物质的分类。

3. 实验环节导入分类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究物质的分类方法:3.1)让学生自选实验物质对其进行感官特征比较,如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3.2)让学生对物质的质地、密度、燃烧、融化等进行比较;3.3)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测试各物质使用在生活中时的性质,如广告中的不同牌子的牙膏、洗衣粉等。

4.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与特征,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学习的重点。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 结合学生实验现场看其实验的设计,写实验报告看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落地。

分类教案优秀6篇

分类教案优秀6篇

分类教案优秀6篇分类教案篇11.活动目标(1)复习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的认识;(2)能根据这些图形的形状、颜色两种不同特征,进行分类;(3)愿意并喜欢进行分类活动。

2.活动准备(1)猫、兔、蝴蝶头饰各一个,篮子两个;(2)每人一个分类板;(4)不同颜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饼干图片及标记各若干。

3.活动过程Ⅰ导入(1)玩《饼干商店》的游戏,引出活动。

提问:"仓库里有些什么样子的饼干?"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仓库里的饼干,说出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的图形的饼干。

Ⅱ幼儿第一次操作(2)游戏《送饼干》,学习给图形分类。

提问:"你会把什么样的饼干运到这个柜台?为什么?"老师扮演经理,幼儿扮演营业员,经理引导营业员观察并说出其它柜台的标记是什么形状的,再把仓库里剩下的饼干按标记的形状运往柜台,看谁运得又快又对。

重点指导幼儿给图形分类。

提问:①"为什么要把这些饼干放在同一个柜台?"②"它们除了形状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重点引导幼儿说出按饼干的形状、颜色分类。

Ⅳ幼儿再次操作(4)游戏《买饼干》,练习按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玩法:请几个幼儿分别戴上小猫、小兔、蝴蝶的头饰,扮顾客来买饼干。

根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方式安排三个水平层次的营业员帮顾客选购饼干。

重点指导幼儿按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4.延伸活动在数学区投放不同颜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继续让幼儿练习按图形、颜色进行分类。

分类教案篇2活动目标:1.能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层级分类,理解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

2.能主动学习,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习多角度分类物质准备:ppt、雨伞图片、分类板、活动过程:一、以“小兔开百货商店”导入活动师:小兔在森林里开了一家百货商店,店里的东西又多又乱,要请小朋友们帮助它,将商品分一分,让他们看上去整齐、方便又容易。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基本概念。

2. 能够区分和应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3. 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对给定的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类概念和定义。

2.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

2. 对给定物质进行正确分类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物质标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知识,如水、空气、金属等。

2. 提问:这些物质属于哪些类别?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举例说明。

2. 讲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举例说明。

3. 讲解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举例说明。

4. 通过示例或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应用这些概念。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物质,判断它属于哪个类别,并说明理由。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 教师出示一些物质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判断,并解释分类依据。

四、练习巩固(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析。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2. 提问:你们认为物质分类有什么意义?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物质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化学物质的分类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物质的分类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物质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对化学物质分类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分类的方法和相关概念;b) 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b) 能够根据特定的特征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三、教学重点1. 常见化学物质分类的方法和相关概念;2. 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知识讲解(1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并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意义;b) 介绍化学物质的常见分类方法:按物态分类、按化学性质分类、按化学组成分类等;c) 阐述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2. 小组讨论(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并讨论该方法的优点和缺点;b) 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和探讨。

3. 实验操作(40分钟)a) 给学生提供多个标有编号的化学物质样品,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分类方法进行分类;b)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不同分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c)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在课后整理成实验报告。

4. 知识总结(10分钟)a) 回顾所学内容,概括化学物质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 强调分类思维对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与反馈;2. 学生根据实验报告进行自我评价,并对课程反馈提出疑问和建议;3.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化学物质样品:提供多个标有编号的化学物质样品,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2. 教学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示范实验操作过程。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难点】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啊,比如牙膏用完了,你要买支牙膏,那你怎样快速找到牙膏摆放的位置呢?
我们发现,超市都是按照物品的种类摆放的,零食放在一起,生活用品放在一起,蔬菜放在一起。这样有助于顾客快速的找到所要的物品,从而提高效率。
物质的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对常见物质按物质组成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物质的常见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研究物质的转化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按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式盐,正盐。
那在我们化学里也是这样,也要对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类。
在生活用品区找
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类比到化学中物质的分类。
举例分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空气、乙醇(C2H5OH)、水、硫酸铵、铜、碘酒、碘(I2)、氧气、石墨、食盐水。
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1)按物质的组成分类
(2)按物质的状态分类
(3)按物质的导电性能分类
(4)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分类
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归纳小结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概念和物质的分类;2.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能够将物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2.物质的分类准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分类意识,提出问题:你能够根据这些物质的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吗?请你进行尝试。

2.知识讲解(30分钟)(1)概念解释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物质的概念,即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性质和特征。

(2)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师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包括两种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照其性质和特征进行分类;2)按照其组成成分进行分类。

(3)物质的分类准则教师介绍不同物质分类准则的对比,以帮助学生理解。

3.示范和讨论(20分钟)(1)示范教师以食物为例,对不同食物进行分类,并向学生展示分类过程。

(2)讨论学生根据示范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探讨不同的分类准则和分类结果的理由。

4.实验分组(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5.实验(30分钟)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6.实验报告汇总和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总实验结果,并向全班展示实验报告,让其他小组评价和提出问题。

7.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知识讲解、示范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个环节的充分参与和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加强归纳总结的能力。

《物质的分类》班组教案

《物质的分类》班组教案

《物质的分类》班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分类依据及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

2、正确认识氧化物,了解常见的混合物。

3、掌握分散系的分类标准,了解三个分散系的性质差异。

4、知道胶体的三个分类,了解胶体的电泳现象和介稳性及其应用,掌握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能够根据胶体现象或应用判断胶体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法:把大量的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叫做分类法。

各物质之间都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就是将不同的事物划归为同一类的“标准”。

习题: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将其找出来。

(1)NaCl、KCl、NaClO、BaSO4(2)HClO3、KClO3、Cl2、NaClO3(3)H3PO4、H4SiO3、HCl、H2SO4(4)空气、N2、HCl气体、CuSO4·5H2O(5)铜、金、汞、钠2、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如Na2CO3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碳酸盐。

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习题: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酸碱盐氧化物A HClO NH3FeCl2NO2B CH3COOH NaOH BaSO4CH3CH2OHC H2SO4Cu(OH)2NH4NO3H2OD HNO3CO(NH2)2MgCl2CO3、氧化物的辨析: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仅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仅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不能跟酸起反应,又不能跟碱起反应而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物。

例如,H2O、NO、CO、NO2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物质的分类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概念及分类方法。

2. 纯净物、混合物的特点及区别。

3. 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及关系。

4. 常见物质的分类实例。

5. 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类概念、特点及应用。

2. 难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元素、化合物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

2. 讲解概念:介绍物质的分类概念,解释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分类的规律。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5.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实验室或工业企业,实地了解物质的分类和应用。

2. 组织科普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开展化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潜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篇一一、目标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二、内容分析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三、课时建议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2 课时第二节离子反应 2 课时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2 课时复习 1 课时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篇二一、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教科书又列举了“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

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

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至于渗析、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并未涉及,胶体的介稳性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并不要求作具体的展开。

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本节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本节教学难点:胶体。

教学建议如下:1.关于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教学教科书第一次引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建议在“思考与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例如:案例1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

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案例2 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1)硫在氧气里燃烧(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分类标准2】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学完本章全部内容后,还可以对上述反应继续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3】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思考与交流过程中,要使学生感悟到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了解到对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关于分散系和胶体概念的教学学习分散系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的方法,教科书已经列举了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产生9种组合方式,但没有具体的例证。

教科书要求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活动来完成,这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学生无法理解合金属于固体分散质和固体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空气属于气态分散质和气态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分类的角度加以积极引导与完善。

对于丁达尔效应,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悬(乳)浊液、溶液的有关知识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事实、现象等联系起来。

通过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把胶体与溶液作对比,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胶体本身的特殊性。

为避免学生从氢氧化铁胶体(红色)和硫酸铜溶液(蓝色)颜色不同去思考丁达尔效应,可以补充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的对比实验。

观察丁达尔效应时,可以同时把溶液和胶体都放在入射光的“通道”上,比较哪一种液体有丁达尔效应。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个关键,正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关于胶体的聚沉,教科书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呈现,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介绍。

首先应让学生认识胶体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互相排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胶粒所带的电荷。

然后可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案,从中肯定合理的方案。

研究胶体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等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互相争论,最后得出:“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空间变得一团漆黑──人类难以生存”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实验所用的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

烧杯里蒸馏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

所得胶体应透明、呈红褐色。

做丁达尔效应的实验时,也可预先用木板或硬纸板做一个暗箱,暗箱用带小孔的隔板分为大小两室,小室装一个100 W的灯泡,大室可并排放置两个烧杯,同时大室侧面要留有可看到两烧杯的观察孔。

实验时,两烧杯中一个放胶体,另一个放溶液,注意在溶液中不要混有灰尘或胶体。

三、问题交流【思考与交流1】1.提示:请参考“本章说明”中的“内容结构”。

2.提示:如图书馆中的图书分类收藏,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网络中的信息分类,化学中分散系的分类,生物中对各个物种的分类,等等。

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等。

3.提示: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

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

(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

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

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

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断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把“马”和“白马”说成是两个概念,从逻辑上讲是偷换概念,但从分类方法上可以说是从颜色和形状分别对物质进行分类而得到的结论。

【思考与交流2】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有9种类型:分散质分散剂实例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烟灰尘气液泡沫液液牛奶、酒精的水溶液固液糖水、油漆气固泡沫塑料液固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固固有色玻璃、合金2.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实例:泥浆水、空气、Ca(OH)2的悬浊液、澄清的石灰水、海水、江河水、牛奶、豆浆等。

四、习题参考4.完成下列表格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主要特征举例浊液>100 nm不稳定,不均一泥浆水溶液<1 nm稳定,均一饱和NaCl溶液胶体1~100 nm较稳定,均一豆浆5.提示: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与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