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新双轨制”

合集下载

新双轨制-人口红利-土地红利

新双轨制-人口红利-土地红利

新双轨制\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公权力为背景,大量攫取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性要素以获得巨大利益的新动向。

这种新动向正逐渐演变成制约中国城乡关系协调和导致城乡二元社会重新分化的重要根源。

2004年开始的民工荒标志着中国劳动力市场进入了深层调整期。

人口红利在为中国30年经济成长提供持续动力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同时,单纯依靠“士地财政”发展地方经济的模式不可持续,作为特定时期权宜之计的土地创收绝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双轨制;土地红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了城乡分割,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通过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以及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形式,实现工业对农业过度抽取。

长期的城乡对立和工农业对立,导致了中国独特的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双二元结构”。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公权力为背景,大量攫取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性要素以获得巨大利益的新动向。

这种新动向正逐渐演变成制约中国城乡关系协调和导致城乡二元社会重新分化的重要根源。

另一方面,“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为中国30年经济成长提供了绵延不断的动力。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土地和劳动在农业和其他领域的作用尤其显著。

在新的背景下,随着“民工荒”的出现,曾经对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口红利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与此同时,人们对土地红利的疯狂追逐正在以土地财政、高房价和过度城市化等形式愈演愈烈。

可以说,(新)双轨制、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是现阶段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三方面问题紧密相连。

需要重新认识和考察。

一、城乡二元结构下双轨制的演变及其影响1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变化趋势1978年以前的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由于政府行政千预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城乡二元分制政策使然。

最早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大多数人受益的“旧双轨制”。

双轨制方案

双轨制方案

双轨制方案双轨制方案简介双轨制方案是一种管理和研发结构的组织架构模式,它将创新和日常运营分别放置于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进行管理。

这种架构模式旨在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创新流程,并保证日常运营的稳定和可靠性。

在双轨制方案中,创新轨道专注于探索和试验新的创新想法,而运营轨道则负责维护和提升现有业务的稳定性。

背景传统的组织架构往往存在创新效率低下的问题。

由于创新项目需要与日常运营共享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很容易被现有业务的需求和优先级所淹没,导致创新进展缓慢。

此外,传统的组织架构可能过于垂直化,使得跨部门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困难,制约了创新的跨界合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组织开始采用双轨制方案。

这种方案将创新和日常运营分开来管理,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自主决策权,从而推动创新的快速迭代和验证。

双轨制方案还通过强调跨部门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促进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和知识流动。

双轨制方案的关键要素1. 创新轨道创新轨道是双轨制方案中负责探索和试验新创意的部门或团队。

在创新轨道中,团队成员通常采用敏捷开发和设计思维等创新方法,以快速迭代和验证创意。

创新轨道的目标是不断推动新的产品、服务或业务模式的创新,为组织提供新的增长点。

2. 运营轨道运营轨道是双轨制方案中负责维护和提升现有业务的部门或团队。

在运营轨道中,团队成员致力于确保组织的日常运营的稳定和可靠性,包括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客户支持等。

运营轨道的目标是保持组织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合作与共享双轨制方案强调创新轨道和运营轨道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通过建立跨轨道的协作机制和知识共享平台,可以促进团队间的合作和知识流动,提高整体创新效率和质量。

此外,双轨制方案还鼓励跨轨道的人员交流和轮岗,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培养全方位的能力。

实施双轨制方案的建议步骤1. 确定双轨制方案的适用范围首先,组织需要明确双轨制方案适用的范围。

可以根据现有业务的特点和创新需求的重要性来确定双轨制方案的实施范围,例如可以选择先在某个部门或项目中试行。

养老“双轨制”改革方案2023

养老“双轨制”改革方案2023

养老“双轨制”改革方案2023引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当前养老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我国决定推行养老“双轨制”改革方案,以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同时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背景当前我国的养老制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养老金支付压力日益增大,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不足的风险;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基于以上问题,我国制定了养老“双轨制”改革方案。

养老“双轨制”的内涵养老“双轨制”是指基本养老金制度和职业年金制度并行推进的养老制度。

其中,基本养老金制度属于全民性养老保障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保人员;而职业年金制度属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障制度,适用于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

养老“双轨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养老“双轨制”能够发挥两个制度的优势,基本养老金制度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职业年金制度则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养老金方案,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分散风险养老“双轨制”将保险风险进行分散,降低社会对养老金支付的压力。

基本养老金由全民共同缴纳,职业年金则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分担了养老金支付的责任。

合理引导资金投资养老“双轨制”中的职业年金制度可以更加灵活地引导资金投资,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老年人的养老金增值提供更多的机会。

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双轨制”改革方案将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引导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养老“双轨制”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提高养老金的支付水平,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机制,增加财政支持,确保基金的充足。

•加强养老金的投资运营管理,提高资金的收益率。

职业年金制度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职业年金制度,鼓励员工参与职业年金计划。

•完善职业年金缴费机制,鼓励个人自愿缴纳职业年金,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双轨制

双轨制

所谓的双轨制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身份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同时运行,并采用逐年比例递减递增达到此消彼长,最终形成一套完全竞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A轨,全员都统一纳入A轨薪酬管理体系。

首先,完善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深化并严格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岗位管理体系并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科学设置岗位及岗位数,开展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进行岗位评估,确定岗位等级及相应薪酬,实施岗位竞争,打通成长通道。

按照岗位任职条件的要求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

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

其次,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工资收入正常调整机制。

一是通过竞聘上岗实现“岗变薪变”;二是“岗不变薪变”,即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与聘任、工作业绩考核来实现岗位等级调整或通过工作业绩考核实现岗位档次调整。

这就我们行业收入分配改革的精髓:“四定”,即“定岗、定责、定编、定薪”。

严格按照“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顺序进行。

这里的全员就是指不分身份的全体职工,都要遵循A轨的运行规则,享受A轨的薪酬。

2,B轨,身份管理轨。

将正式工、混岗工、三产工等编内职工再纳入此轨管理。

通俗地说,就是将正式工、混岗工、三产工等编内职工另外分别设置一个固定薪酬,这个固定薪酬加上其对应的A轨薪酬就是编内职工的总薪酬。

B轨薪酬不参加正常考核,除非出现安全事故、行政处分、处罚或刑事犯罪,可制定管理规定相应依据处理。

3,通过按比例递减递增模型,达到最终并轨。

首先设置A轨的薪酬基数和B轨的固定薪酬数,兼顾地区差异,结合当地消费水平;再设置合理的A轨薪酬每年按比例递增模型及B轨薪酬每年按比例递减模型,挂钩当地CPI,并严格遵照执行从而达到最终并轨。

4,同时,新招聘员工一律严格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执行,只纳入A轨运行。

今后新员工不再有身份差异,不再有原先的所谓编制概念,一律称为烟草员工。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已出详尽方案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已出详尽方案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已出详尽方案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详尽方案已经出台,旨在解决当前养老金体系存在的问题,提高养老金的保障水平和可持续性。

该方案将养老金分为基本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两个层次。

基本养老金是由国家统一提供的最低保障水平,主要由政府负责筹集和支付。

个人养老金则由个人自己按一定比例缴纳,旨在提供额外的养老保障。

具体来说,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基本养老金的确定:基本养老金将按照参加工作的年限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等因素确定,以确保参保人在退休后能够获得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

2. 个人养老金的缴纳和管理:个人养老金的缴纳将按一定比例从工资中扣除,并由相关机构进行管理和投资运营,以实现资产的增值。

3. 养老金投资运营:为了提高个人养老金的收益率和可持续性,方案提出加大对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力度,包括投资于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各类资产。

4. 养老金制度监管:方案还明确了养老金制度的监管责任和机构设置,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养老金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方案还提出了一些细节性的措施,比如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待遇、退休年龄的逐步延迟等,以更好地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总的来说,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的出台将为改善我国现行的养老金体系,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养老双轨制及养老双轨制改革

养老双轨制及养老双轨制改革

养老双轨制及养老双轨制改革有缘千里来相见,希望养老双轨制养老双轨制能很好的解决你要查找的问题!和你一起进步共同成长!✅养老保险双轨制是什么意思?指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由财政统一支付养老金;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

养老保险双轨制出台背景:1、从1995年起,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调整按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调整,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则按同级在职职工工资增长率的90%调整。

2、公务员退休金增加还受益于1993年和2023年两次工资,特别是2023年“工资套改”主要体现在工龄和职务上:工龄越长,职务越大,则涨幅越大,退休工资也按照这个涨幅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扩展资料: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下来的养老金,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1、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国家财政统一筹资;2、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3、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大概是3~5倍。

养老金待遇最高相差50倍,从被访者来看,最低为200元,最高为10000元。

参考资料:众乐法先知-养老金双规制参考资料:众乐法先知-养老金养老保险双轨制的意义养老保险双轨制与我国原计划经济下的劳动用工管理体制有关系。

实际上起初无论是国企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其职工退休后的待遇都是有单位自行解决的。

只是由于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同步等多方面原因才导致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

养老金“并轨”: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目的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及优缺点

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及优缺点

双轨制的地方政府体制产生的原因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一、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双轨制是中国政府在“增量改革”阶段为改革价格体系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定价方案。

双轨制的形成是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必然结论,是调和多方利益后的博弈均衡结果。

首先就政府方面来看,在计划经济体系运行了近三十年的中国,计划经济思维已经“深入人心”。

此时若要打破传统,引入市场体系,则有可能剥夺部分官员的权力,由此会给改革带来巨大的阻力。

而双轨制的实施不仅不会将各级官员的权力一夜之间剥夺,还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获利空间(利用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价格差获利)。

因此官员不仅不会反对双轨制,还会积极推动它的实施。

其次从企业和居民来看,虽然他们可能会对由双轨制引发的腐败和投机行为不满,但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言,双轨制给他们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选择空间和更多获利的可能(比如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要素供给来源及产品销售渠道),从而他们也会支持而不是反对双轨制的推行。

二、双轨制的优点(一)双轨制使微观个体(企业和个人)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时间去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市场价格配置资源的方式。

制度变迁本身是一种“破坏性的建设”,剧烈的制度变革可能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

前苏联的剧烈政治和经济变革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二)双轨制为大部分既得利益群体(如政府官员)创造了一个寻租空间(通过价格差获利),使他们不至于因改革而失去自己原有的利益,从而得到了大部分当权者的支持,减少了改革的政治阻力。

(三)计划轨保证了国有部门现有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原有计划产量的执行。

而在市场轨上,通过引入非国有部门和国有部门进行竞争,既增加了产量,又逐步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从而在不破坏原有国有部门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竞争性因素(以及发挥了非国有部门的示范效应)。

三、双轨制的缺点时至今日,双轨制虽然已经不再是主要机制(尤其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决定上),但其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双轨制方案

双轨制方案

双轨制方案什么是双轨制方案?双轨制方案,又称为双轨系统,指的是将一个系统或组织分为两个独立运作的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决策过程、管理层和资源分配机制。

双轨制方案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应用,例如政治、经济、教育等。

双轨制方案的优势双轨制方案具有以下优势:1.灵活性和适应性:双轨制方案允许不同的部分独立决策和管理,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变化。

2.资源优化:通过分开资源分配,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的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

3.增强创新能力:双轨制方案鼓励创新,因为每个部分可以独立决策,允许试验和探索新的方法和理念。

4.降低风险:将系统或组织分为两个部分,可以减少风险的传播,一旦发生问题,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

双轨制方案的应用案例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双轨制方案可以用于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反腐败能力。

例如,一些国家会设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与政府部门并行运作,以确保调查和打击腐败行为的效果。

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双轨制方案可以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

例如,一些国家的电力市场采用了双轨制方案,将发电和输电分离为两个独立的运营实体,以促进竞争和降低能源成本。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双轨制方案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多样化。

例如,一些国家将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个部分,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独立管理和发展,从而提供更好的教育选择。

实施双轨制方案的关键要素实施双轨制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1.明确的目标和分工:每个部分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分工,避免冲突和混淆。

2.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不同部分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确保信息的流动和决策的协同。

3.公正和透明的资源分配:资源分配应公正和透明,避免偏颇和不公平。

4.适当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适当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各个部分按照规定运作,并持续改进和创新。

双轨制方案的挑战和解决方法实施双轨制方案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管理复杂性、资源利用不均衡和协调困难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1.明确的规则和流程: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流程,指导各个部分的运作和决策。

双轨制的概念和特点

双轨制的概念和特点

双轨制的概念和特点所谓“双轨制”只是一种组织架构。

即每个经销商只许开发两个销售市场:以A经销商为代表的A市场和以B经销商为代表的B市场。

如此发展下去,形成一个销售网络体系。

概念指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行,叫“双轨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特有的现象。

是80年代中后期的国家经济政策,到92年并轨一心一意的发展市场经济。

简单讲就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的操作手段,至于什么倒爷也只是附庸产品,其意义还是要对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一个过渡。

复杂讲就是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分歧较大,,所以搞一套符合两派人要求的中间政策,,当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不过其历史意义不能被否定。

特点 1、市场倍增效益放到最大:经营业绩(消费积分)无限代累计,能把市场倍增效益放到最大,这是传统制度所不及的。

2、更能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让每个能力强的人都能帮到别人。

3、经营与消费合为一体:纵使你是一位消费者,也可以因为制度而受惠,即消费者也可以领到奖金,这种消费获利的新模式将成为21世纪行销发展的主流趋势。

4、真正做到成功机会人人有:许多平凡人都可因为双轨制度的设计而发展成功。

双轨制度下,每个人都只有2条直推线,但是每个人都不止有2位朋友,秉持着互助精神,上线可以将人脉不断往下安置,间接帮助到能力较弱的人。

由于没有第三条线,每个人的组织都是往下扎根,成功的机会比别人大。

5、奖金及时人人可拿:日薪制,奖金当日发放,随时提现6、制度相对公平:每个人在双轨制下机会都是平等的,都可以产生“无限代”。

对领导人而言,第100代、1000代和第一代都是一样的,都要一视同仁、尽心辅导,因此每个人的成功几率都增加了。

无论是低阶、中阶还是高阶,赚钱机会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后进入就没有机会赚钱的问题。

制度设计上,无论你何时进入,只要付出就有机会,没有因人而异,并不是先来的人就一定要先成功,后进者只要努力一样可以超越。

7、制度的业绩压力比较低:只要维持一定的消费额,同时努力经营,发展2条直推线。

中国社会的双轨制 5

中国社会的双轨制 5

浅议中国经济社会的双轨制什么是“双轨制”?是指两种不同体制并行的制度。

这一概念出自经济领域,它是短缺经济的特征,从配给制到计划经济体制再到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怪胎。

继而推而广之,在全社会里衍生出无数的“双轨制”现象,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它的踪影。

在社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执行的城乡户口两元制是最早的社会“双轨制”,发展到如今的比比皆是的“双轨制”或“多轨制”,比如身份“双轨制”、就学“双轨制”、就业“双轨制”、住房“双轨制”、养老“双轨制”等等,伴其你一身,都是中国社会的双轨制。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就一直延续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公、侯、伯、子、男,彰显的是威严的等级身份。

无须论证,“双轨制”的存在,表明这个社会的文明进程还很缓慢。

有人说,“双轨制”是改革过程的必然阶段,这话没有错,问题是没有肉吃了要杀猪,四、五个小可以杀好的一头猪,你要是杀了两天,结果是新鲜肉也都会臭!双轨制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保护团体既得利益——在原有体系下形成的各个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

而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进,这些既得利益团体是关键的一环。

毕竟改革是至上而下地推进的,改革者更多的是这些既得利益团体。

下面,我们看看双轨制在中国社会的体现。

一、经济双轨制经济双轨制主要是价格双轨制,一般系指生活、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主要涉及粮食价格及能源、重要工业产品价格,也涉及到金融行业如汇率、股价。

就是同一产品在同一地点对内对外两种价格体系,即计划内价格和计划外价格或指令性价格和市场交易价格(有时也称黑市价格)。

价格双轨制业内一般认为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产生的。

国家1979年提出价格改革意见,1981年允许对超基数生产的能源产品,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口;1983年对能源产品超产部分实行加价出售;1985年允许工业生产资料的超产部分按市场价格出售;1988年对主要工业生产资料规定了最高限价;1989年对部分工业生产资料的双轨价格“并轨”,重要商品并入国家定价,一般商品并入市场调节价。

重商主义和新双轨制对中国的危害

重商主义和新双轨制对中国的危害

重商主义和新双轨制对中国的危害——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一、中国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正中他国下怀中国必须从重商主义向“借商主义”转变!“重商主义”一词是我借来一用的词语,它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或发展现象:勤俭节约,省吃俭用,重储蓄,轻消费,吃苦耐劳,积极肯干,尽量压低自己产品的成本,扩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量和出口量,赚取更多的外汇。

其实重商主义与马克斯·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它是当年西方国家在重金属时代的一种发展方式。

这种做法对任何民族来说都是一种美德,但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过分地使用重商主义发展模式,便会遭到瓦解性的反应,其辛辛苦苦积累的国民财富便可能被外人廉价利用,发展到最后往往是空忙一通,所得无多。

它最大的问题是普通人民难以得到发展。

这意境很象南宋诗人陆游的“遗民泪痕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当今的世界,各国都在拼命利用他国资源。

在这样一场国际大交换的过程中,中国是利用他国得多,还是他国利用中国得多?这是我们选择发展战略的主要考虑。

虽然贸易和交往意味着互惠,但也意味着一方的获利是建立在另一方的损失基础上。

所以,交往和贸易并不意味着都有好处。

目前的情形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流血流汗,为满足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做贡献。

美国的储蓄率都低到零点了,中国人还在节俭过日子,拼命节省下钱,为美国国债服务,拼命出口,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产品。

美国今年的贸易逆差已达到6000亿美元了,美国人利用具有国际货币地位的美元,来换取他国的实物。

中国通过重商主义发展战略,通过大量的贸易顺差,攒下几千亿美元的外汇积蓄,但只要美元贬贬值,这些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国民财富便会缩水或化为乌有。

重商主义的发展战略之所以要谨慎使用,主要是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纸币流行的时代、强国和大国货币流行和主宰的时代,是一个资源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直接投资畅行无阻的WTO 时代,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进入金融经济时代,以实物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以实物换来的金融财富很容易在发达国家玩弄的金融游戏中化为乌有。

什么是双轨制?评价一下双轨制

什么是双轨制?评价一下双轨制

什么是双轨制?评价一下双轨制我国当前执行的是三级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又分四种:公务员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属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又分两种:企业年金(针对企业职工),职业年金(针对公务员)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包含各种商业保险双轨制指的是公务员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差异(是的,农民和城镇非职工居民被忽视了)。

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公务员养老保险由财政买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企业和职工共同买单。

2.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发放水平与退休时的工资情况挂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发放水平与缴费历史挂钩。

3.看起来,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发放水平高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第一项差异的论点主要在于,企业职工作为雇员需要部分支付自己的养老保险,而公务员作为 *** 雇员,看起来,不需要支付自己的养老保险。

但是,这个事实也可以被解读为,财政已经为公务员代扣代缴了养老保险的个人支付部分。

因为企业职工,在事实上,也是由所在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支付部分的。

第二项差异的论点主要在于,公务员退休前的工资情况,经常是其职业生涯中最大值。

而企业职工的缴费历史反映的则是职工个人收入相对于本地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变动情况,是一个均值。

第三项差异的论点主要在于,公务员的退休金替代率更高,即公务员的养老金相较于企业职工更接近于退休前的工资水平。

但是在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1. 财政为公务员缴纳养老保险是足额、足年支付的。

而企业职工经常按照本地职工平均工资60%,累计缴费15年的下限缴纳。

假设一个男性企业职工A,25岁开始工作(恩,差不多够读完硕士了),按照下限缴纳,那么缴纳额为60%*15=9;假设一个男性企业职工B,25岁开始工作,按照60%缴纳直至退休,那么缴纳额为60%*(60-25)=21;假设一个男性企业职工C,25岁开始工作,按照100%缴纳直至退休,那么缴纳额为100%*(60-25)=35;假设一个男性企业职工D,25岁开始工作,按照上限300%缴纳直至退休,那么缴纳额为300%*(60-25)=105原则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但是现在很多人是梦想着少缴多得。

什么是双轨制养老金制度

什么是双轨制养老金制度

什么是双轨制养老金制度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金制度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许多国家,为了解决养老金问题,双轨制养老金制度被引入并逐渐发展起来。

那么,什么是双轨制养老金制度呢?本文将从定义、特点、优缺点和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定义双轨制养老金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并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参保人群。

一般来说,这两种制度可以是基于不同的原则、缴费方式和养老金发放方式。

2. 特点双轨制养老金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差异化的参保方式:两种制度的参保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群体特征和需求进行划分,例如根据职业、收入水平、服务年限等因素进行区分。

2.2. 缴费方式的差异化:不同制度的缴费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一种制度采用公积金缴费,另一种制度则采用个人缴费或者税收方式。

2.3. 养老金发放方式的差异化:两种制度的养老金发放方式也可以不同,一种制度可以采用按月发放的方式,而另一种制度则可以采用一次性支付或者分期支付的方式。

3. 优缺点3.1. 优点3.1.1. 照顾不同需求:由于双轨制养老金制度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需求设计,可以更好地照顾各类参保人群,在养老金发放和福利待遇方面更具灵活性。

3.1.2. 保障公平性:通过不同的制度划分,能够较为公平地分配养老金资源,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分散。

3.1.3. 刺激经济发展:通过通过不同制度的激励机制,可以鼓励个人增加储蓄和投资行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2. 缺点3.2.1. 管理复杂:双轨制养老金制度涉及到两个独立的制度管理架构,需要相应的人力和资源进行管理,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

3.2.2. 养老金不均衡:两种制度的养老金水平和待遇可能存在差别,会使得一部分人群的养老金收入较低。

3.2.3. 风险溢出:在双轨制养老金制度下,当一个制度遇到危机或经济下滑时,可能会对整个养老金体系带来不良影响。

4. 对策为了克服双轨制养老金制度的缺点,并提高其效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提高运行效率和监管水平,减少管理复杂性。

也说“新双轨制”

也说“新双轨制”

然而 ,2 1年全 国保障房建设计划 00
7万 以来最 为深刻 的变局 。在他 看来 , “ 这 求关 系的平衡 没有把握好 ,每次调控都 最终 只完成 3 0 套 ,各地政 府建设保 是一招险棋 ,政府也是赌了一 局。”
导 致 供 应 减 少 。如 果 供 需 根 本 矛 盾 不 解 障 房 的诚 意 和 能 力 均 被 置 疑 。 因此 ,今 以往 几 次 调 控 经 验 证 明 ,行 政 干 预 决 ,刚性 需 求 依 然 会 释 放 ,市 场 就 会 面 年 的保 障房建设计划在春节后 即进 入全 市 场 需 求 的 政 策 虽 然 效 力 明 显 ,但 随 后 临更 大 一 轮 反 弹 风 险 。 ” 的市 场 反 弹 也 异 常 迅 猛 。 此 次 调 控 能 否 不 落 覆 辙 ? 与 此 前 的虚 与 委 蛇 不 同 ,此 保 障房 “ 位 ” 补 体 总 动 员 阶段 。 10 万 套 保 障性 安 居 工 00
也说“ 新双轨制 "
“ 地 产 市 场 是 热 锅 里 的 一颗 鸡 蛋 , 府 正 在 不 断 添 加 凉水 , 房 政 希 望 保持 鸡 蛋 的新 鲜 ,而 锅 下 的炉 火 烧 得 正 旺 。 一位 经 济 " 学家说。
口慈冰 胡雯
“ 限
商 品房 不 足 之 忧
中要努力做 到的。”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 大 、城 市 化 速 度 加 快 的情 况 下 ,转 轨 无
程更像是 一个政治任务 ,各地 政府 亦纷
纷立下军令状 。 2 2 日始 ,住 建 部 陆 续 与 各 地 方 月 1
次从 中央到地方 的政策 协调更为一致且
落实迅速 。
在房地 产市场化改 革十余年 之后 ,
“ 障归保障 ,市场归市场 ”的新双轨 政府签订 《 保 保障性住房 目标责 任书 》, 完成 10 万套保 障性安居工程 住房的分 00

养老金双轨制概念

养老金双轨制概念

养老金双轨制概念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

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大概是300%~500%。

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收入替代率,已经远远超过80%,据网上披露的资料,高达92%-107%。

但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却呈现逐渐走低的趋势,从改革初期的60%多降低至40%左右的低水平。

显然,养老金替代率降低至40%左右,已经严重低于正常水平,说明企业的养老保险改革出现了严重问题。

多年来,这种替代率超低的现象一再向我们发出种种警示。

首先,40%替代率警示我们,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收入不到在职时工资额的一半,生活水平出现大幅下降。

从全国范围看,它意味着退休人员收入水平大幅低于在职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147元,月均3096元。

而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月平均水平仅为1300元。

据此计算出的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仅为42%。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连续20多年下降,本来在职时工资就很低,退休后养老金替代率又大幅降低至40%,可以想见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太低了。

其次,养老金40%替代率,养老金收入仅有人均1500元,警示我们企退职工的人均总收入已经远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成为城镇中的低收入群体。

据新人社函〔2011〕204号文件公布,2010年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19109元。

而据人社部宣布,2010年经过六次连调,企业养老金月人均1300元,年人均15600元。

二者相比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9109元,比企退职工年人均总收入15600元高出3509元,超出22.5%。

养老金制度双轨制

养老金制度双轨制

养老金制度双轨制近年来,养老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养老金制度改革方面,一种备受关注的方式是采取双轨制。

本文将会探讨双轨制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1. 双轨制的定义养老金制度双轨制是指在原有养老金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一种新的养老金制度,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一般情况下,采取双轨制的国家会将原有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相结合,形成双轨并行的养老金制度。

2. 双轨制的特点a. 灵活性:双轨制为个体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通过增设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职业发展以及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性地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

这种机制使得养老金体系更加灵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养老金制度的单一性和不足之处。

b. 风险分担:双轨制能够更加平衡风险分担的问题。

公共养老金制度通常是基于社会统筹,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提供,但其资金来源有限。

而个人养老金制度则更加侧重于个体自主储备,能够更好地分担风险。

当公共养老金制度遇到困难时,个人养老金制度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c. 助力经济发展:通过引入个人养老金制度,促进了养老金资金市场的发展。

个人养老金的管理与投资需要依靠专业机构,这将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投资渠道,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另外,个人养老金制度也可以激发民间消费,促进内需,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双轨制可能带来的影响a. 风险分化:双轨制容易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风险分化。

相对富裕的个体更有能力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而对于低收入、弱势群体来说,可能无法承担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负担。

这将导致养老金制度的不公平性,加剧贫富差距。

b. 资金不足: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引入可能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资金造成一定压力。

如果大量的人选择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公共养老金的储备会逐渐减少。

这可能导致公共养老金制度资金短缺,无法满足基本养老需求。

双轨制实施方案

双轨制实施方案

双轨制实施方案双轨制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同时运行两种不同的制度或政策。

在某些情况下,双轨制可以有效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使得制度更加灵活和适应多样化的需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双轨制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首先,双轨制实施方案需要明确双轨制的范围和具体内容。

在制定双轨制方案时,需要对双轨制的对象、实施时间、具体政策、监管机制等进行详细规定,确保双轨制的实施能够有序进行。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双轨制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预判和应对措施的规划。

其次,双轨制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在实施双轨制时,可能会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在制定方案时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寻求最大公约数,避免因双轨制的实施而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另外,双轨制实施方案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双轨制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来确保其有效性和公平性。

监管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双轨制实施过程中各方行为的监管和约束;评估机制可以通过定期对双轨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最后,双轨制实施方案需要注重宣传和舆论引导。

在实施双轨制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双轨制的相关政策和内容进行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增强社会对双轨制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误解和不满情绪。

总之,双轨制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和问题,确保双轨制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只有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建立有效监管和评估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应对双轨制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实现双轨制的良性发展和应用。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已出详尽方案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已出详尽方案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已出详尽方案嘿,各位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来给大家聊一聊养老金双轨制改革这个话题。

咱们都知道,养老金双轨制可是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的问题。

如今,经过十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拿出了这份详尽的改革方案。

下面,我就用意识流的方式,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方案。

一、改革背景1.养老金双轨制的历史渊源养老金双轨制,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不同。

这个制度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早些时候,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各有特点。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显现出不合理之处。

2.社会公平与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平。

养老金双轨制使得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过大,引发社会公平问题。

因此,改革养老金双轨制,实现公平待遇,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目标1.实现养老金制度公平通过改革,我们要打破养老金双轨制,让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同等的待遇。

这样一来,既能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又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国家的关爱。

2.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改革后的养老金制度,不仅要实现公平,还要提高待遇水平。

我们要确保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降低,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三、改革方案1.统一养老金制度我们将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实行统一的养老金制度。

具体操作如下:(1)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计算方式调整。

将原来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合并为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2)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计算方式调整。

取消原来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等,统一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计算。

2.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1)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根据物价水平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水平。

(2)完善个人账户制度。

将个人账户养老金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因素挂钩,鼓励个人积极参保缴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说“新双轨制”
作者:慈冰胡雯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11年第07期
“房地产市场是热锅里的一颗鸡蛋,政府正在不断添加凉水,希望保持鸡蛋的新鲜,而锅下的炉火烧得正旺。

”一位经济学家说。

“限购令”以行政手段强力介入,迅速止住了房价的上涨势头,但这种调控手段的极端和特殊性,也使经济学家和房地产业界感到担忧:中国是否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方向?
商品房不足之忧
按照决策层的设计,在限购之外,当务之急便是加大多年积欠的保障房建设。

2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保质保量完成今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的任务”。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公众对房地产新政的部分担忧,曾任职原国家体改办的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自市场化改革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局。

在他看来,“这是一招险棋,政府也是赌了一局。


以往几次调控经验证明,行政干预市场需求的政策虽然效力明显,但随后的市场反弹也异常迅猛。

此次调控能否不落覆辙?与此前的虚与委蛇不同,此次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协调更为一致且落实迅速。

“在缓解供需矛盾当中,一是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二是在需求当中剔除那些不合理的住房需求,使得增加的住房供应部分,能够绝大部分去满足合理的需求,这是我们在调控当中要努力做到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且颇不令人乐观。

公开数据显示,普通商品房住房的供给正在加速减少。

去年以来的两轮政策调控,已经对房地产新增投资造成了负面影响。

万科集团指出,自2010年底新开工面积增速有放缓迹象,加上2011年开发企业资金面趋紧,可能会影响一年后的市场供应。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则更为悲观地预计,从今年开始
或将有一半的房地产企业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而陆续倒下。

从SOHO中国自身来看,新开工建设的面积亦将大为减少。

“需求是没有办法压制的。

”一位住建部主管官员表达了他的担忧,“几次调控的经验看,短期调控和中长期供求关系的平衡没有把握好,每次调控都导致供应减少。

如果供需根本矛盾不解决,刚性需求依然会释放,市场就会面临更大一轮反弹风险。


保障房“补位”
在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十余年之后,“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的新双轨模式已成为公认的发展方向。

从持续十余年的市场化供给,向“政府保障+市场供给”的“双轨制”转型,在业界看来,是房地产市场非均衡发展形势所迫,在流动人口日益庞大、城市化速度加快的情况下,转轨无可避免。

按照新的“双轨制”政策设计,以限购手段控制需求之后,政府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增加保障房供给上,而不再是此前的圈地、拆迁、招拍挂等土地财政多部曲。

以今年为例,各地方政府将力争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分流部分刚性需求,缓解供需矛盾。

这一美好前景建立在既定的保障房建设目标能够按时完成的基础上,决策层对此心知肚明。

2010年末,住建部向各地发出的《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指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1000万套,比2010年计划建设的580万套有大幅增长。

然而,2010年全国保障房建设计划最终只完成370万套,各地政府建设保障房的诚意和能力均被置疑。

因此,今年的保障房建设计划在春节后即进入全体总动员阶段。

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更像是一个政治任务,各地政府亦纷纷立下军令状。

2月21日始,住建部陆续与各地方政府签订《保障性住房目标责任书》,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的分配任务。

住建部向地方政府下达“死命令”,分配完成所有的目标任务,必须在今年10月31日前全部开工,否则主要领导将遭到从约谈到行政处分乃至降级、免职的严厉处罚。

需要深层改革
“如果保障房真建出来,市场结构会发生根本改变,此前的问题将不复存在;但如果做不出来,市场就乱了。

所以政府在咬牙坚持。

”曹远征说。

齐骥也表示,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投资大概在1.3万亿元到1.4万亿元之间。

资金来源一直是保障房建设的瓶颈,各级政府也在想办法寻求突破。

目前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房建设的主要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省市县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的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资金、地方债券等。

但与上万亿元的巨额资金需求相比,中央财政的补贴无疑杯水车薪,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的情况也非常突出。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介绍,由于涉及地方官员的“乌纱帽”,保障房工作不得不进行。

“地方政府要投入很多钱,这在上海等大城市问题不大,有土地出让金收益做保证,但中西部土地出让收益少,实施起来难度极大。

”该人士表示,地方政府没有动力拿本来可用于出售的土地去建设保障房。

保障房供给增加,市场房价下跌,地价就会跌得更快,不仅损害现在的财政收入,还会损害未来的收入。

齐骥介绍说,接下来公租房建设将会采取三种模式,一是由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二是由政府划拨土地,企业出资建设,在满足自己企业职工需求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房源;三是探索由政府出地,吸引市场力量进行公租房建设,并拥有所有权的模式。

然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集中社会资源解决保障房资金问题,同时也要面临资金回报问题,“不管是国家的钱、银行的钱还是社保基金的钱,最后都是要讲回报的,不能解决了保障房的问题,又产生了其他的问题。


更让人担忧的是,未来政府若对此种方式形成依赖,在房地产市场上“赖着不走”。

这将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全盘向计划经济时代复归,十几年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最终付诸东流。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作为限购政策的支持者,李稻葵在《限购论》一文中强调:“改革需要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房地产限购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安排。

”但问题是,尝到甜头的政府是否有意愿或者还有能力从房地产市场中抽身而出?他也没有明确作答。

房地产市场的改革已受制于体制、机制性障碍,应利用已经取得的成果加快财税等领域的改革面对已然成型的“双轨房”模式,其推进速度和面临的难度均引人注目。

曹远征认为,双轨制存在价差,就会带来摩擦和寻租空间。

然而经济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短时间的寻租,或是改革突破必须要付出的成本。

这是否意味着,刚刚
开始着手实施的新“双轨”,更像是几年后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房地产改革的预演?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变局的确已经开始,而难题比预想中更多。

香港最大的地产开发商已经开始降低他们在中国大陆的土地储备数量了,这或许是中国楼市发生逆转的先行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