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新双轨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说“新双轨制”

作者:慈冰胡雯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11年第07期

“房地产市场是热锅里的一颗鸡蛋,政府正在不断添加凉水,希望保持鸡蛋的新鲜,而锅下的炉火烧得正旺。”一位经济学家说。

“限购令”以行政手段强力介入,迅速止住了房价的上涨势头,但这种调控手段的极端和特殊性,也使经济学家和房地产业界感到担忧:中国是否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方向?

商品房不足之忧

按照决策层的设计,在限购之外,当务之急便是加大多年积欠的保障房建设。2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保质保量完成今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的任务”。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公众对房地产新政的部分担忧,曾任职原国家体改办的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自市场化改革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局。在他看来,“这是一招险棋,政府也是赌了一局。”

以往几次调控经验证明,行政干预市场需求的政策虽然效力明显,但随后的市场反弹也异常迅猛。此次调控能否不落覆辙?与此前的虚与委蛇不同,此次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协调更为一致且落实迅速。

“在缓解供需矛盾当中,一是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二是在需求当中剔除那些不合理的住房需求,使得增加的住房供应部分,能够绝大部分去满足合理的需求,这是我们在调控当中要努力做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且颇不令人乐观。公开数据显示,普通商品房住房的供给正在加速减少。去年以来的两轮政策调控,已经对房地产新增投资造成了负面影响。

万科集团指出,自2010年底新开工面积增速有放缓迹象,加上2011年开发企业资金面趋紧,可能会影响一年后的市场供应。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则更为悲观地预计,从今年开始

或将有一半的房地产企业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而陆续倒下。从SOHO中国自身来看,新开工建设的面积亦将大为减少。

“需求是没有办法压制的。”一位住建部主管官员表达了他的担忧,“几次调控的经验看,短期调控和中长期供求关系的平衡没有把握好,每次调控都导致供应减少。如果供需根本矛盾不解决,刚性需求依然会释放,市场就会面临更大一轮反弹风险。”

保障房“补位”

在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十余年之后,“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的新双轨模式已成为公认的发展方向。

从持续十余年的市场化供给,向“政府保障+市场供给”的“双轨制”转型,在业界看来,是房地产市场非均衡发展形势所迫,在流动人口日益庞大、城市化速度加快的情况下,转轨无可避免。

按照新的“双轨制”政策设计,以限购手段控制需求之后,政府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增加保障房供给上,而不再是此前的圈地、拆迁、招拍挂等土地财政多部曲。以今年为例,各地方政府将力争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分流部分刚性需求,缓解供需矛盾。

这一美好前景建立在既定的保障房建设目标能够按时完成的基础上,决策层对此心知肚明。2010年末,住建部向各地发出的《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指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1000万套,比2010年计划建设的580万套有大幅增长。

然而,2010年全国保障房建设计划最终只完成370万套,各地政府建设保障房的诚意和能力均被置疑。因此,今年的保障房建设计划在春节后即进入全体总动员阶段。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更像是一个政治任务,各地政府亦纷纷立下军令状。

2月21日始,住建部陆续与各地方政府签订《保障性住房目标责任书》,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的分配任务。住建部向地方政府下达“死命令”,分配完成所有的目标任务,必须在今年10月31日前全部开工,否则主要领导将遭到从约谈到行政处分乃至降级、免职的严厉处罚。

需要深层改革

“如果保障房真建出来,市场结构会发生根本改变,此前的问题将不复存在;但如果做不出来,市场就乱了。所以政府在咬牙坚持。”曹远征说。

齐骥也表示,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投资大概在1.3万亿元到1.4万亿元之间。资金来源一直是保障房建设的瓶颈,各级政府也在想办法寻求突破。

目前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房建设的主要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省市县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的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资金、地方债券等。

但与上万亿元的巨额资金需求相比,中央财政的补贴无疑杯水车薪,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的情况也非常突出。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介绍,由于涉及地方官员的“乌纱帽”,保障房工作不得不进行。“地方政府要投入很多钱,这在上海等大城市问题不大,有土地出让金收益做保证,但中西部土地出让收益少,实施起来难度极大。”该人士表示,地方政府没有动力拿本来可用于出售的土地去建设保障房。保障房供给增加,市场房价下跌,地价就会跌得更快,不仅损害现在的财政收入,还会损害未来的收入。

齐骥介绍说,接下来公租房建设将会采取三种模式,一是由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二是由政府划拨土地,企业出资建设,在满足自己企业职工需求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房源;三是探索由政府出地,吸引市场力量进行公租房建设,并拥有所有权的模式。

然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集中社会资源解决保障房资金问题,同时也要面临资金回报问题,“不管是国家的钱、银行的钱还是社保基金的钱,最后都是要讲回报的,不能解决了保障房的问题,又产生了其他的问题。”

更让人担忧的是,未来政府若对此种方式形成依赖,在房地产市场上“赖着不走”。这将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全盘向计划经济时代复归,十几年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最终付诸东流。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作为限购政策的支持者,李稻葵在《限购论》一文中强调:“改革需要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房地产限购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安排。”但问题是,尝到甜头的政府是否有意愿或者还有能力从房地产市场中抽身而出?他也没有明确作答。

房地产市场的改革已受制于体制、机制性障碍,应利用已经取得的成果加快财税等领域的改革面对已然成型的“双轨房”模式,其推进速度和面临的难度均引人注目。

曹远征认为,双轨制存在价差,就会带来摩擦和寻租空间。然而经济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短时间的寻租,或是改革突破必须要付出的成本。这是否意味着,刚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