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合集下载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一)青铜工艺1、汉代铜镜(1)汉代铜镜在战国铜镜基础上继续发展,铜镜的作用不仅是照面梳妆,还用于辟邪驱鬼,也是占卜工具和舞具。

此时多数铜镜的特点体现为体薄、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另较多铜镜铸有铭文。

(2)汉代铜镜各时期的装饰纹样①西汉西汉前期的铜镜纹样继承战国铜镜的传统,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镜铭产生,多为〝长相思,勿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吉语。

西汉中期,主要流行简化蟠螭纹镜、边缘有连弧纹的草叶纹镜及星云镜等。

西汉后期,铭文作为主要装饰,出现有日光镜、昭明镜等。

②玉莽前后王莽前后,流行规矩四神纹镜。

此镜因背面图案有规则的“T”“L”"V”形,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故而得名,外国学者称为TLV镜,但所谓的字母形状实际是古代六博的棋格,故又称“四神博局镜〞。

③东汉东汉出现连弧云雷纹镜,最流行的是蝙蝠纹镜、夔凤镜、兽首镜以及直行铭文双曾镜等,铭文如“长宜高官、位至三公”等。

2、汉代铜灯汉代灯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也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

从各地汉墓中出士的灯具来看,这时的铜灯形式多样,主要类型有盘灯、虹管灯、行灯、筒灯、吊灯等。

(1)盘灯盘灯是指有灯盘的铜灯,样式各异,有豆形灯、多枝灯、雁足灯、龟雀灯、朱雀灯、铜羊灯、羽人灯等。

(2)虹管灯A、虹管灯又称釭[gāng]灯,其特征是灯体有一根较长的虹管,把燃灯产生的黑烟吸入装水的灯体,使之溶解在水中,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环保且对健康有利。

B、长信宫灯是西汉虹管灯的代表,其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长信宫灯体现了实用、审美、工巧的完美统一。

C、虹管灯还有其他多种样式,如铜牛灯、凤鸟灯、雁鱼灯等。

(二)秦汉漆器1、秦汉漆器的种类与造型:(1)种类:秦汉漆器品种更多,几乎应有尽有。

饮食器有杯、盘、碗、鼎、盒、孟、勺、壶、钟、樽、彷等;出行用的有车伞、杖等:居室使用或陈设的有几、案、枕等;其他还有占卜的式盘,盛化妆品的奁,丧葬用的棺、椁、镇墓兽以及兵器等。

中国艺术设计简史[整理版]

中国艺术设计简史[整理版]

第一章原始社会艺术设计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之一,距今(9000)年前,已制作出质地较为疏松的灰陶。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的淘气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陶器遗存。

2.就具体器型而言,不同功能的器物在造型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最为典型的炊煮器就是鼎)。

3.原始社会建筑形式主要有:穴居建筑穴居建筑大致呈现出从地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的发展历程。

干阑建筑新石器时代的橄榄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多发现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结语:新石器时代艺术设计所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

2.因材施教。

3.功能至上。

4.以人为本。

5.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设1.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2.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艺术面貌的形成与其所采用的(陶范法)(或泥摸法)的铸造工艺不可分割。

3.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礼制,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系列的祭祀,军事,飨宴、相见等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其统治,并对不同身份等级者所拥有的物品材质、形状、尺度、数量以及色彩等均加以限定起到明贵贱、别尊卑的目的,成为后世多遵循追慕的“周礼”。

4.因为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具有严格的标示作用,周人也由此形成(“藏礼于器”)的制度,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

青铜器的占有状况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5.除陶文外,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汉子为(甲骨文)。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艺术设计1.商人重酒,(商代)的酒器十分发达。

(周代)禁酒,酒器的制作开始衰落。

2.(龙凤题材)是这一时期璧、璜最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3.(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礼记》)提出了(“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将主要殿堂建在中轴线上接近中心点的最重要的位置,第一次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对于(烘托尊贵)的作用。

4.此外,最终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不仅全面的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归纳,力图探索规律,并加以科学的总结。

设计史 第四章秦汉

设计史 第四章秦汉
模仿生活更加理性地届时生活这时期分化还没有完成图像艺术所应用的功能地位是原来象征型艺术的功能地位这一时期的图像艺术对材料和工巧的要求仍然很高仍可归属设计的范畴形神兼具的奔马矫健如飞说明其观察的细致作者与生活对象的更加直接的关青铜造物不再是礼器表现的功能也交给了艺术
秦汉艺术设计的民族味
本章要点
青铜器 秦砖汉瓦 丝绸之路
汉代 乳丁纹 铜镜
汉代 规矩 镜
陕西宝鸡市柳林镇一座比较完整 的汉代砖室内发现一面两千年前 刻有情诗的汉代铜镜。 铜镜呈圆形,直径15厘米 铜镜上还有一圈铭文,共48个字, 经考古专家认为为一首6言情诗
汉代半圆方枚神兽铜镜
汉代双鱼纹铜镜
透光镜是西汉中晚期制作的 具有特殊效果的被称为“魔 镜”的铜镜。体现了光学和 力学原理的铜镜,中国古代 的一种青铜铸件。透光镜因 在阳光照射下其背面的图文 能映到墙上而得名。
龟驮凤鸟铜 灯 西汉
错金银牛形 铜灯
宫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 盘、灯罩六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 可自由拼拆,便于清除烟灰和擦洗。 灯光照射角度也可调整。 专家推测, 该灯可能为汉武帝时皇太后窦氏送给 孙媳妇窦绾的,以巩固其家族(窦氏) 的地位。长信宫灯是汉代造灯艺术的 极品,它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 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 自如、轻巧华丽。
• 秦砖 • 秦代的砖素有“铅砖”美喻。秦砖的特征, 纹饰主要有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 小方格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和宴客等画面。 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 形纹的空心砖。有的秦砖上刻有文字,字 体瘦劲古朴,这种古砖十分少见。
秦砖
• 汉代的瓦当纹饰更为精进。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 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力度超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作。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纹样,如龟纹、蚊纹、豹纹、 鹤纹、玉兔纹、花叶纹等,汉代瓦当中,以文字瓦当的数 量最大,特点是在形制上分区划界,中心是乳钉与联珠, 给铭文安排一个固定模式,在此范围内作上下左右的变化。 文字数目不定,最长可达十多字,例如“千秋万岁”、 “长乐未央”、“万寿无疆”、“天地相方与民世世中正 永安”等,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 密相间,用笔粗犷,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 • 秦代瓦当以莲纹、葵纹、云纹最多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设计艺术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秦汉设计艺术中,展现了强烈的政治意味和宏大的气势。

1.帝国的设计风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他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陵墓和宫殿建筑上。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陵墓之一,以其严谨的结构和庞大的规模而闻名于世。

陵墓内设有众多壁画、彩石和铜马铜车,展示了秦代的富丽堂皇风格。

在宫殿建筑方面,秦代采用了借景致远的设计手法,通过布局的巧妙安排和建筑物的规模来营造气势磅礴的效果。

秦宫是四合院式建筑,分为前殿、后殿和中庭,整个宫殿在空间上呈现出进退有序、层次分明的特点。

2.郎官之风在陶瓷艺术方面,郎官们提倡绘制博雅图案,内容涉及自然景观、人物风俗、神仙传说等,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盛行一时的郎官墓上,也可见到精美的石刻、铭文和陶质器皿。

3.立体雕塑艺术秦汉时期对于立体雕塑的表现也有一定贡献。

兵马俑是秦代陵墓中最有名的雕塑,其中的士兵和战马栩栩如生,展现了兵马的队形和军容。

这些雕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和考古意义。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佛教的传入,带来了雕塑艺术的革新。

佛教造像呈现出丰满的身体曲线和温雅的神态,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雕塑艺术的表现,人们对佛教信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4.绘画艺术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主要以壁画和书画为主。

墓葬壁画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描绘各类人物、动物和神话传说为主题。

这些壁画绘制精细,形象生动,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

书画艺术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秦代的书法以篆书为主,汉朝则出现了草书和隶书。

在绘画方面,主要流派有宫廷绘画、风俗绘画和山水绘画,其中山水画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

总的来说,秦汉设计艺术在整个中国设计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还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发展和文化融合的方向。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12学时)图文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12学时)图文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12学时)图文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12学时)(221 BC——公元220年)[知识点提示]:(一)秦俑艺术;(二)西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三)西汉帛画;(四)两汉墓室壁画;(五)画像石、砖艺术。

[重、难点提示]:介绍秦汉美术的繁荣与发展,秦汉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秦俑艺术和两汉大型的纪念碑式的石刻造像);汉代绘画在种类、题材、内容上的丰富和艺术上的新风格。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美术概况一、历史文化背景1.历史概况历时400余年的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国势强盛,疆域广阔,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汉代宫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筑物上多有壁画,用以宣扬礼教,褒扬功臣。

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特别是陆续出土的帛画,对了解此一时期的绘画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汉代绘画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的风格,又有趋于细密臻丽的帛画,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及神话人物形象。

在表现人物、动物动态,揭示情节高潮,反映现实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成就。

2.社会思想(1)形成以儒、释、道三家哲学相结合的中国哲学的主要根基思想。

(2)尊君、一统、伦常之说支配人心。

(3)神仙方士之说盛行,谶纬学说盛行。

二、社会思潮对美术的影响三、美术发展的概况中国从秦朝建立经西汉,至东汉灭亡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在战国绘画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巩固和上升,社会经济趋于繁荣和发展,而展现出新的面貌,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

它将战国时期地域不同的绘画风格融合起来,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

由于社会风俗习惯的改变,战国时期在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从遗存物看)青铜器、漆器上的装饰性绘画,让位于纯绘画的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

作为用于丧葬的丝织帛画继续流行,漆器上的绘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PPT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PPT
【中期】包括西汉末至王莽时期,流行规矩镜。铸镜以炫 耀其政绩,曾制作了一批华美精巧的作品。
【后期】即东汉时期。此时的镜面微凸,可以照出人面的 全部,更符合科学原理。
铜灯
铜灯始于战国,到汉代达 到鼎盛。铜灯不仅展示了青铜 工艺技术和当时科学成就的诸 多内容,而且也展示了青铜器 艺术设计的风貌。
汉代的铜灯形制各异并又 各具特色,形成中国灯具史上 特有的阶段,为其后各朝代灯 具的演变奠定了基础。比如, 虹管灯,又称灯,灯体有虹管 ,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吸原
秦汉时期 铁制 农具
《中国设计史》课 件
第二节 冶铜业与铜器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 艺术设计
壹冶铜业的发展与青铜制器的提升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 艺术设计
秦汉时期,虽铁器普遍使用,但冶铜业规模仍超过之前的 战国,冶铸技术有进一步提高。青铜器制作开始注重生活化和 艺术性。除了铜镜、灯、炉及盥洗日用品外,还有印符、度量 衡、礼器、乐器和工艺品,最大宗的便是铸铜钱。
1、丝织业的兴盛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
早先人们对自汉代形成的东西往来的丝绸贸易通路并没 有一个固定的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 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 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其 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 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 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为丝绸之 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 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 品经由此路西传,故称“丝绸之路”。
汉代丝织工艺品种增多:锦、绫、绮、罗、纱、绢、缣、缟、 纨等。

4第二编 秦汉时期的美术

4第二编 秦汉时期的美术

• 乐舞杂技俑

四川出土是站式说书俑
四川出土的坐式说书俑

铜奔马,它表现一匹飞奔的 马,落地的后蹄踩住了一只展 翼的飞鸟,马的动作轻盈,一 点也没有伤着小鸟,倒像是飞 鸟承托起奔马,一起翱翔在半 空。马的体型完美匀称,整个 重心都落在踩飞鸟的那只足上, 完全符合力学。这件铜奔马个 体不大,长45、高34.5厘米。 称得上是一件杰作。

汉代灯具大多比较讲究造型,把实用和欣赏巧妙结合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 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浮雕鸟兽纹樽
西汉铜鼓
• 2. 玉器 秦汉玉石工艺,在传统基础上继续提 高完善,其中最富特色也是空前绝后的是 作为殓具的玉衣。 •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的皇帝和高级贵族 所特有的殓具。它是将玉片用金属丝缀合 而成的。
• 《卧虎》,是用整块石头雕大形,虎的四肢及皮的斑纹,以深 浅不同的阴线表现,让人感觉虎皮松软似可触摸。
霍去病墓前石刻之《野人搏熊》
• 1990年夏,陕西考古工作者在渭水北岸的 阳陵(汉景帝陵),发现大规模陶俑群。 • 初步估计,阳陵埋藏陶俑在四万件左右, 是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西汉 早期陶俑群。陶俑面部刻画细致,面型圆 润,有一定个性,一反汉代雕塑类型化的 传统,为汉代雕塑史增加了光彩的一页。
• 秦汉时期,建筑、雕刻、工艺、绘画、书法等等,全面繁荣。 • 秦汉建筑实物虽多已不存,但通过文献记载及少量遗迹,可知其规模 也是空前的。 • 西汉开国宰相萧何提出的“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成为汉代以后 二千多年来中国皇家建筑的最高的美学准则。 • 秦汉雕刻尤其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霍去病墓前石刻群,成为秦汉大 型纪念性雕刻的杰出代表。 • 秦汉工艺美术也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精神风貌,华贵、粗犷、质朴。其 中尤以漆器、织绣工艺最为突出。 • 秦汉绘画迈上了历史的新台阶。流传下来的大量的画像砖、画像石, 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真实性、广泛性是空前的。汉墓 帛画更显示出汉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巧。秦篆、汉隶继商周金文之后, 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中国艺术设计史

原始陶器主要有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和继之而起的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中心的黑陶。

彩陶: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黑陶: 当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的彩陶衰落以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广大地区,又兴起了“黑陶文化”,又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是这类文化的突出特征。

良渚文化:代表了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

距织机:中国最早的织布机。

马家窑文化:甘肃,“舞蹈纹彩陶盆”。

建筑: 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建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这是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不同用途的器物或工具需要不同的合金配比。

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

青铜器制造方法变化合范法——失蜡法商周春秋晚期和战国失蜡法:春秋战国开始用,用失蜡法之作铜器,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它的大致做法是。

先用蜡制成器物的模型然后反复的淋上细泥合成一定的厚度,待泥干透后加热,使蜡质流出再将铜液灌入这种方法一直延用至今。

司母戊鼎:1939出土。

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全国最大的青铜器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达879公斤的大鼎。

鼎腹为长方形,直口,宽沿,双立耳,四根柱组接于瓶底之下。

造型凝重雄泽,气势恢宏,腹内有既文“司母戊”因此得名。

●殷商西周两时期青铜器造型设计的不同风格:殷商时期超出实用功能之上的审美追求表现得非常强烈,但缺乏统一标准显得没有规律在同样表现威严的基础之上,一部分作品给人以凝重浑厚之感,另一部分作品造型和装饰被夸张到怪诞的程度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

西周日用青铜器最为礼器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西周奴隶主为了加强统治规定了一整套礼制,在从事祭祀和典礼活动时使用礼器的数量和规格都作了严格限制以使贵贱优等上下有别,这就是所谓的葬礼于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画像砖和瓦当的生产制作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 画像砖内容有纺织、耕作、冶铸、煮盐、宴乐、歌舞、狩猎、杂技等 ,借此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况,其很高的历史价值,成为 重要的典籍资料。
砖的种类:长方形砌墙砖、正方形铺地砖、空心砖和小条砖等; 瓦的种类:筒瓦和板瓦,各种纹饰和文字的圆瓦当十分流行。
秦地陵发掘的两组大型铜制 御车马,可以确认是秦代青铜制 器之冠。这两组铜车马各由三千 多个部件构成。据考证,这两组 铜车马,是秦始皇生前出巡时所 乘车马的复制品,比原来的车马 缩小二分之一,总重量为1200多 公斤。
铜车马安车结构

铜器的分类型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汉镜
汉代铜器崇尚实用,趋向朴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主讲教师:万凡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
秦汉时期 约441年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秦汉两朝,历时四百余年,是我国封建
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各地区之
间经济文化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各族 人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间经过长久的交流和融合,开始汇成
美化的手段,更是妇女们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

汉代织锦仍为经线显花,图案有云气纹、鸟兽纹、文字、几何形纹、人 物骑猎纹等。

西汉时期的纺织 品除麻布外,绝 大多数为丝织品, 其中绢的颜色就 有10余种,色彩 丰富。
从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可以看出当时纺织的技艺高超,
其中素纱蝉衣仅重49克,真所谓冰纨吹絮。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中提到,西方的提花 机是从中国传去的,采用时代比中国晚四个世纪。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3、印染工艺的发展
汉代的印染业随着纺织业的兴旺而发达,官府设有专管练染的机 构。 据班捷妤《捣练赋》所述,汉代丝的精练已能利用砧杵(chǔ)的机 械作用和草木灰的化学作用相结合的捣练法,提高了生丝的脱胶效率, 缩短工艺时间。 从出土的纺织物看,已有朱红、深红、大红、紫、绛紫、茄紫、宝蓝、 淡蓝、湖蓝、翠蓝、蓝、蓝黑、黑、藏青、藕荷、绿、油绿、叶绿、褐 、浅驼、浅橙、黄、古铜、杏色、纯白等30余种颜色,说明当时的配色 和漂染、套染、媒染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超了。

汉代丝织工艺品种增多:锦、绫、绮、罗、纱、绢、缣、缟、纨等。 汉代提花织锦、染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经锦和绒圈锦质地厚实,纹样多为几何纹及变体动物纹。
汉锦为经锦,是“经丝彩色印花”。这个工艺限定了套色的数目,决定 了汉代织锦色彩效果比较古朴的特点。

刺绣在汉代是民间妇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艺术,在服饰文化中不仅是装饰

汉代,男子以袍为贵。 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 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

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紧缩
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阴。”

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 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以花饰边缘,或打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二节
冶铜业与铜器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冶铜业的发展与青铜制器的提升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秦汉时期,虽铁器普遍使用,但冶铜业规模仍超过之前的战国,冶
铸技术有进一步提高。青铜器制作开始注重生活化和艺术性。除了铜镜
、灯、炉及盥洗日用品外,还有印符、度量衡、礼器、乐器和工艺品, 最大宗的便是铸铜钱。
这些精心制作的砖瓦,烧制的火候十分讲究,烧成后吸水有声, 故后世有“秦砖汉瓦”之称。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五节
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壹漆器业的兴盛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秦汉时期的漆器手工艺,是在战 国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和发展。由于 漆器轻便耐用,精致艳丽,深受人们 的喜爱,以致王侯贵族不惜花费大量
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春秋《左传》中的晋国铸铁
鼎。铁器广泛使用,使人类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生产力得 到极大的提高,推动了许多民族脱离奴隶制的枷锁而进入了封建社会 。
秦汉时期铁器制品被大量使用
,有力地推动了冶铁业的迅速发展
,使之成为继纺织业之后主要的手 工业生产门类。
秦汉时期 铁制农具
2、纺织工艺技术的提高
秦汉时期的纺织机械有了很大改进。 手摇纺车已普遍使用,结构与近代大致相同。当时的布机已广泛使 用脚踏提综斜织机,而且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质量。从布机发展而 来的提花机也用于生产,效果显著。 东汉王逸在《机妇赋》中生动地描绘了提花机的生产情形:“兔耳 跧(quán)伏,若安若危。猛犬相守,窜身匿蹄。高楼双峙,下临清池。 游鱼衔饵,瀺(chán)灂(zhuó)(水声)其陂。”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中提到,西方的 提花机是从中国传去的,采用时代比中国晚四个世纪。
纱禅衣)。

日本的和服受这时期深衣的影响至今日本仍将和服称“吴服”, 意思就是指从中国吴地传来的衣服。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
和服背后的大腰带比汉服更宽大;和服的线条都是直线形的,袖 子也是方方直直的,汉服不仅袖子是圆形,整个线条,尤其是衣
服的摆,还有袄,裳都是上窄下宽线条。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三节
丝织&印染与服饰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绸织造、印染技术的提升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秦汉时期,纺织印染业在战国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丝织业的成就与技术的进步最为显著,出现了官营和私营。 首都有东西织室,其数为主要产地。
烟尘污染空气。
如长沙出土的铜牛灯,灯体为牛形 ,以两角顺背向上作成虹吸管,有一 向下的碗状灯罩以吸收灯烟。
铜壶
铜壶商代即有,至春秋战国时 期制作极盛。汉代的壶大体上继承 传统形式,但名称有所不同,圆壶 称为钟,方壶称为钫。壶除作盛酒 或水外,尚作为量器。 《淮南子》注:“十斛为钟” 。《后汉书·郎传》注:“四釜为 钟”。汉代铜壶已呈设计定式。鼓
汉代印染“乘云绣”黄绮
新疆民丰县东汉合葬墓出土的蓝白印花
汉代腊染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期已掌握了蜡染技术,当时称“阑干斑 布”。在蜡染布面上,运用点、线的结合,图像色彩丰富,层次丰满, 疏密有致,生动朴实,匠心独运。

蜡染技术随后传入中原,再传到亚洲各国。 新疆民丰出土的汉代蓝白印花布,反映出当时蜡染工艺已相当精湛。
从发掘的秦代青铜器物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陕西宝鸡西高泉村秦墓出土的铜壶和铜豆,原是周王室的器物。 陕西凤翔高庄秦墓所出的中山鼎,则是中山国的器物。
陕西泌阳官庄秦墓所出的平安君鼎,则是卫国的器物。但在秦统一
后,均出现了具有秦地特色的青铜器皿。

秦地陵两组铜车马的精巧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铜车马安车 秦代
统一的商业市场。《史记·货殖列传》曰“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 其所欲。”由于市场的推动,手工业者和商
人往往也合而为一,呈现自产自销的经营特
点,为我国这一时期艺术设计的成熟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一节
制铁工具的广泛使用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铁器时代,是人类文明史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人们最早知道的铁是陨 石中的铁,古代埃及人称之为神物。之后,人们就用这种天然铁制作过 刀刃和饰物。 地球上的天然铁极为少见,当人们在冶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 铁技术之后,铁器时代才到来。
腹,小颈而口向外移,圈足,腹的
两侧多有铺首衔环,造型优美。
铜制科学仪器
我国古代铜制的科学仪器,像天文仪器有漏
壶、圭表、浑天仪以及地动仪、指南车等,都是
融艺术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产品”。 东汉时张衡等用青铜制作浑天仪,能演示天象 ,并制成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张仪利用机 械原理,尤其是在齿轮系统技术应用方面,达到 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有精巧的合乎科学 的结构,且造型设计都已完全艺术化;尊外八条 含铜珠的龙及龙头下面设置的相应蟾蜍,使整个 地动仪都如一个精巧的工艺品。

据当时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
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汉初提倡节俭,但对服饰礼制仍然是在意的,因为它具有等级秩序的象 征意义,具有政治功能。
在汉代时,深衣为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
礼服。在深衣内穿着一种无衬里的单衣称为蝉衣(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
秦汉女服
秦汉妇女的礼服,任
承古仪,以深衣为尚,斜
襟包绕层数增加,腰身裹 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
在腰或臀部。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 在帛画中穿着服饰是可信的
具体形象资料。
汉墓马王堆壁画女服饰
汉墓马王堆壁画女服饰

色彩的美同样被追求,高贵者用正青色,是一种非常饱满的色彩, 一般百姓则是单青,绿色做为次一等的间色,也是老百姓的常服色 彩。
人力、财力来制作,所以当时的漆器
生产规模庞大,工艺水平也达到新的 高峰。
汉代耳杯

【后期】即东汉时期。此时的镜面微凸,可以照出人面的全部,更
符合科学原理。
铜灯
铜灯始于战国,到汉代达到鼎盛。
铜灯不仅展示了青铜工艺技术和当时 科学成就的诸多内容,而且也展示了 青铜器艺术设计的风貌。 汉代的铜灯形制各异并又各具特 色,形成中国灯具史上特有的阶段, 为其后各朝代灯具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比如,虹管灯,又称灯,灯体有虹 管,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吸原理, 可将灯烟送入灯座,溶于水中,防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