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租理论研究综述
会计寻租理论研究综述与评析
会计寻租理论研究综述与评析摘要: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会计寻租问题,从多个视角探讨寻租定义及理论,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观点虽然已经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但它们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对现有资本市场的解释有限。
文章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与评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寻租;会计寻租1 国外研究状况1967年塔洛克(Tullock,1967)的一篇论文成了20世纪寻租理论的启蒙之作。
但直到1974年,克鲁格(Krueger,1974)在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成因时才把寻租作为一个理论在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
1.1 传统经济学角度的会计寻租定义布坎南(1988)把寻租定义为“本当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却被不当的用于只不过是为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的资源”。
他认为寻租活动除了包括诸如抢劫、盗窃之类非法行为,还包括利用资源通损害大于租金获得则收益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实现主要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
“寻租就是通过个人投资而获得非凡地位或垄断权力而提高他的收入,然而个人的投资事实上不会对生产力产生任何影响,既不会提高生产力水平,也不会降低生产力水平”(Tullock,1980)。
“通过政府干预而获得利益被称为寻租” (Anderson,Rowley&Tollison,1988)。
从以上学者对寻租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可以判断出布坎南对寻租的定义落脚点在于强调寻租行为给社会造成了损失;塔洛克对寻租的定义则认为寻租在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的情况下却能使寻租的主体带来益处;而托利森的寻租定义认为用来寻租的这些本来尅用于增加社会产品或劳务的产出的真实资源,最后却用来从事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毫无疑问,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浪费;安德森、罗利和托利森对寻租的定义则强调寻租行为仅是一种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方式,它与社会产生的效果毫无关系。
在这以后的十多年中,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都慢慢渗入了寻租理论的影响力,甚至为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会计学等等,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内容摘要寻租理论是上世纪中叶以来...
内容摘要寻租理论是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界最具挑战的领域之一,这种利用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已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研究主题。
经济寻租通常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低效率现象,出现这种低效率是因为社会市场经济中存在权力真空或所谓的“公共领域”,由这种权力带来的“租金”诱使各社会经济主体耗费各种资源去攫取它,同时损害了他人利益并造成了社会财富非公平性转移。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能够引起社会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其运行特点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性,即不同的会计信息往往给公司带来不同的影响,同时我国规范会计配置资源机制运行的规则是通过政治程序制定的且难以做到绝对公平,因而谁能够对会计运行规则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谁就能够获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公共租金”,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政策的选择就能将社会财富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此时就会有利益相关者受损、也有利益相关者受益,这种会计行为正好体现出现代经济学中的寻租思想。
随着会计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逐渐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并努力培育市场主体,企业和单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福利与增量逐渐与其创新能力直接相关。
同时,高度统一的会计制度安排的内在缺陷逐渐暴露出来,政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原有会计制度的弊端。
在这个会计制度变迁过程中,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公司,出于不同的目的就出现了利用会计法规本身的漏洞,以及谋求政府对特殊会计政策特许的行为,而这个行为过程便是对管制机构的寻租、对会计规则制定过程的“游说”与对会计规则利用的自我“辩护”。
会计寻租行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关键在于会计寻租行为的存在可以引起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并在转移过程中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租值的耗散,从而损害公司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次优化和资源配置的扭曲。
随着会计寻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各经济主体的会计寻租行为受到人们第 3 页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作为证券市场主体之一的上市公司在推动证券市场发展、增进我国经济实力和提高我国综合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由新兴市场向成熟市场的过渡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效发挥存在时滞,因此在短期内不能达到完全成熟的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要求,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即“看得见的手”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上市公司的管制不足以及上市公司本身的趋利性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寻租行为愈演愈烈,尽管从短期来看上市公司的会计寻租行为为其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但从长期看,各种不规范的行为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甚至带来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如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虚假信息的蔓延使得诚信失真等等。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寻租理论思想的最早渊源,是1967年戈登·图洛克(称为寻租理论之父)所写的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
他的观点是,完全竞争理论对偏离竞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估计不足,实际上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
其原因是人们会竞相通过各种疏通活动,争取收入,即寻租;而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与其所期望的收益相近的费用是值得的。
布坎南的寻租理论主要探讨寻租产生的条件、寻租的三个层次、政治分配与寻租等内容。
一、概述图洛克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垄断租方面,其分析主要以垄断特权为对象。
后来布坎南等公共选择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寻租基本上是通过政治活动进行的;二是限制寻租就要限制政府。
这一理论对于政府失灵问题有巨大的贡献。
弗吉尼亚大学认为寻租包括为了取得额外的收益而进行的疏通活动,这种额外的收益是许可证和配额产生的。
为了取得进口许可证而进行的疏通活动,是典型的寻租活动。
而外汇管制,也能够产生额外的收益,因此争取外汇而进行的疏通活动,也是典型的寻租活动。
政府采购,量大、回报高,而购买者并不是直接的出资人,其行为与作为消费之直接出资人和消费者的消费者不一样,也是额外利润可图的,因此为了争取政府订货、政府采购合同而进行的疏通活动也是典型的寻租活动。
寻租的概念则是由克鲁格1974年在探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首次提出来.寻租理论发明后,在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和法学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学领域里,寻租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的补充性发展,它在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活动的因素,认为政府活动无意、被迫或者有意地影响资源配置,这些影响创造了额外的收益,并引起了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
这种活动与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的寻利活动是不一样的,市场经济的寻利活动有利于社会总福利的增加,但寻租活动导致的是社会总福利量的损失。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权力寻租理论是政治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是描述权力者利用其权力地位获取不劳而获的好处。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改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上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展望两个方面,对权力寻租理论进行综述,旨在对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理论,认识其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加以应用。
一、文献回顾权力寻租理论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至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提到了政府官员和特权阶层通过“地租”、“关税”等手段从经济中获取利益的现象。
随后,杰拉尔德·斯坦利·李认为这种现象是由“政治利用”引起的,他在《政治意思:一个分析》中提出了“权力寻租”的概念,并阐述了权力寻租现象的实质和影响,成为后来研究的开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学者们进一步深化了对权力寻租现象的研究。
詹姆斯·M·布坎南等学者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提出了“政治权力”的概念,并探讨了政府官员在政府内部的行为和偏好。
而新制度经济学者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制度安排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指出权力寻租是由制度漏洞和规则不完善导致的结果。
这些研究为权力寻租理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代学者们在对权力寻租理论进行研究的也积极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政治学家们将其应用于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分析中,经济学家们则通过对市场竞争和企业行为的研究发现权力寻租的存在,社会学家们也将其运用于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不平等。
在全球范围内,权力寻租理论已成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组织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理论展望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权力寻租现象也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在政治领域,随着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和政治体系的多元化,权力寻租的途径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例如利用媒体操纵舆论、政治献金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干预等。
寻租理论研究综述
寻租理论研究综述寻租理论的研究综述公共管理学院12级社会保障12012000177 黄佳佳摘要:寻租是指那种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
寻租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据笔者的文献检索,就寻租理论而言,西方的研究要比国内的研究早得多,而且西方的研究已经根据学派分门别类初具规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中的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寻租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
而近年来国内也越来越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仅就所能收集的资料对寻租理论做一个研究综述,对寻租理论的反战做了展望,并对发展现状做出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寻租理论发展研究前言寻租这一词首先来自西方的经济学领域,后从最初的经济学含义扩展到政治领域,与政治权力结合的“权力寻租”成为腐败的代名词。
权力寻租在现实社会中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推进政治发展、加强制度创新、打造有限政府、扩大公众参与,是根治权力寻租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也掀起了对寻租的以及其防治的研究热潮,而对众多学者的研究进行一个综述对于往后寻租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升级也有较好的推进作用。
一、寻租理论的产生自19 世纪70 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非生产性、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并在不同的领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他们把那些设法取得并维持垄断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称之为寻租行为,并由此发展出一门研究这类活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在经济领域中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
实际上,经济学家非正式地涉及和讨论寻租活动己经有很长的时间了。
在古典经济学中,竞争与垄断的概念中就隐含有寻租的意思。
有关寻租的零散论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乃至更早。
经济学家在探讨寻租理论的思想渊源时,一致共推萨伊为寻租理论的始祖。
现代寻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于1974年最先提出的。
但美国另一经济学家塔洛克认为早在1967年他就在一篇论文中论证了有关寻租现象的问题[1]。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doc 11页)
定义之上的:租金是由于不同体制、权利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额外收益。
而在我国比较权威的定义则是由于某种天然的或认为的社会的原因,使物品的供给量的扩大受到限制,从而使市场价格稳定地高于成本而形成的一种长期的超额利润或要素的超额收入。
同样,对于寻租也有多种定义,布坎南等人认为“寻求租金一词是要描述这样一种制度背景化的行为:在那里,个人竭尽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而没有形成社会剩余。
”他们把寻租描述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即一个人在寻租,说明了这个人在某事上进行了投资,被投资的这种事情实际上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生产率,但却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地位或垄断权利而提高了投资者的收入,租金也就是由此所得的收入。
因此,柯兰得尔中给寻租下的定义是为了争夺人为的财富转移而浪费资源的活动。
而克鲁格则认为寻租是为了取得许可证和配额以获得额外收益而进行的疏通活动。
形成这些争议的根源在于公共选择学派和国际贸易学派在“寻租”一词上的不同运用,在克鲁格的奠基文章里她把寻租限制在由配额而产生的租金。
如果租金只是指配额收益,那么其他经济政治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就要用别的名称,由此推论,国际贸易学派把寻求垄断,寻求关税和寻求收入等所有这类活动都涵盖在寻求直接非生产性利润(DUP)这一名称之下,于是,公共选择学派继续使用“寻租”,而国际贸易学派则更广泛使用DUP这一概念,稍具讽刺意味的是“寻租”这一概念是由国际贸易学派首先提出来的。
寻租理论产生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正值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的时期,因为他无法解决过去被认为是“导致市场失灵”原因之一的滞胀问题,由此,新自由主义趁机再次复苏,寻租理论正是为了迎合这一经济思想而产生的。
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寻租理论起源于寻租经济学家对新古典主义经济中垄断理论存在的问题提批评和挑战。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早期时代,垄断利润问题忽略不予讨论,在他们看来,垄断使超额利润存在,但竞争立即使超额利润不复存在,因此对新古典经济学家来说,竞争均衡是垄断不断被建立而又被不断打破的动态均衡。
公共经济学寻租理论
公共经济学寻租理论寻租理论是公共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在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时,一些个人或组织通过非生产性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本质是通过政治游说、贿赂或其他手段,影响政府决策,以获取对自身有利的政策或法规。
寻租行为的存在,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为资源被用于非生产性活动,而不是用于创造价值。
寻租行为还会导致社会不公,因为那些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个人或组织,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而普通民众则无法获得相同的利益。
为了减少寻租行为,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应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原因。
政府应该加强对寻租行为的监管,对那些试图通过非生产性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进行打击。
政府应该鼓励竞争,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寻租理论是公共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为了减少寻租行为,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加强对寻租行为的监管,并鼓励竞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公共经济学寻租理论寻租理论在公共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揭示了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寻租行为,我们需要从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应对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寻租行为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时,为某些个人或组织提供了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
这些机会可能来自于政府的补贴、税收优惠、特许经营权等。
由于这些机会的获取往往与政治游说、贿赂等非生产性手段密切相关,因此,寻租行为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阻碍创新和经济发展。
寻租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企业通过游说政府获取更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个人通过贿赂官员获得更优惠的税收待遇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为了应对寻租行为,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应该加强反腐败工作,严厉打击贿赂等违法行为。
寻租理论以及反寻租措施的文献综述研究
公 共选 择学 派 坚持 用经 济人 的原 则去 分析 人们 的政 治 行为 。 “ 将市场制度 中的人类行为 与政 治制度 中的政 府行为纳入 同一 分 析的轨道 , 即经济人模 式 , 从 而修正传统 经济 学把政治制 度置 于经济分析 之外 的理论缺 陷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 公共选 择学派 主要研究 政府官 员的寻租行为 以及寻租行为产生 的条件 , 对社会可能造 成的危害 以及 改进 的措施 。塔洛 克于1 9 9 9 年 出版 的 《 寻租》一书是公共选 择学 派对政府寻租研究 的代表作 之一 , 塔洛克认为寻 租理论研究主 要讨论那种操 纵民主政府 以获取特 权, 并且这种特权对他人的损害大于受益人获益的情况 。但是公 共选择学派对寻租理 论的研究 仅仅局 限于 民主政治成 员的行为 , 研究范围没有扩展 到民主政治制度 以外 。 以克鲁格和 巴格瓦蒂为 代表 的国际贸易学 派着 重研究 国际 贸易 中通 过走 私 、避税 、寻 求 关税等 直接 非 生产 性活 动 以获 得租 金 的寻租 行为 。 巴格 瓦 蒂于 1 9 8 2 年提 出 了非生产 性寻 利 ( D i r e c t l y Un - p r o d u c t i v e P r o f i t — s e e k i n g, 简称DUP ) 这 一概 念, 其意思是通过从事非生产性活动来获取租金。遗憾 的是 国际 贸易学派对寻 租理论的研究 范围过窄 , 对政治市 场的关注较少 , 这也是其理论 的一个缺 陷。芝加哥学派 的研 究重点既 不同于公 共选择学 求垄断及 其社会成本分析 、经济管制分析 、压力集 团竞 争行为分析 、政 府政治创租 与抽租行为分析 、寻租 阻碍 经济增长机制分析 等方
一
寻租理论的产生背景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权力寻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权力寻租是指利用权力来获取私利的行为,是权力滥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许多国家和领域,权力寻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对权力寻租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权力寻租现象的本质和特点,为解决权力寻租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中,学者们对权力寻租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政治层面,权力寻租往往表现为官员滥用职权、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在经济层面,权力寻租可以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竞争受限等问题。
在社会层面,权力寻租可能导致失信、社会不公正等问题。
权力寻租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指导意义:权力寻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权力寻租的本质和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权力寻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权力寻租对不同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社会政策意义:研究权力寻租问题有助于政府和管理者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治理措施,防范和打击各种形式的权力寻租行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公共管理水平。
3. 经济发展意义:权力寻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阻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权力寻租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有助于加强经济改革和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效。
4. 知识补充意义:权力寻租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广泛,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丰富学科理论。
研究权力寻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社会政策意义、经济发展意义和知识补充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提升管理水平和学科研究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权力寻租是指个人或组织利用其拥有的权力地位来获取私利的行为。
该理论反映了权力的种种不正当使用,包括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行为。
权力寻租的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等关键领域中。
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齐格勒提出。
他认为权力寻租是由政府存在的强制性规则和管制机构导致的,这些规则和机构使得政府能够通过授予特权来获取私利。
随后,包括布坎南、图朗和诺斯等学者对权力寻租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更具体的经济模型。
根据这些学者的研究,权力寻租的行为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权力寻租者通过获取政治权力来牟取私利。
政治权力的获取往往需要政治资本和政治连接,这使得权力寻租者能够获得特权和资源来获取经济利益。
权力寻租者通过利用其拥有的职位和资源来滥用职权。
他们可以通过设定不公平的规则或利用信息优势来获得私利。
权力寻租者还可能利用其职务的影响力来获取合法无效的特权。
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权力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我们反思和解决权力寻租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政府应该加强规范和监管,使得政府权力的运行更加透明和公正。
权力寻租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和制度设计来解决。
通过建立公正的法律和制定相应的法规,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
我们还需要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和廉洁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的实际发展中,权力寻租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政府体制和治理机制的特殊性,权力寻租现象在一些单位和领域中仍然普遍存在。
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果,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解决权力寻租问题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
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权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规范和监管、制定公正的制度和培养公民意识,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
公共选择理论之二:寻租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之二:寻租理论布坎南将人们从互相交换获益的观念运用于政治决策领域, 填补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个空白, 因为传统的经济学缺少一种独立的政治决策理论. 他领导的公共选择学说的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塔洛克(Tullock,1967)的一篇论文。
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1974年才由克鲁格(Krueger,1974)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
在这以后的十多年中,寻租理论长足发展,其理论影响力已遍及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乃至为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这主要是因为寻租理论对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独特的创新。
“租”,或者叫“经济租”,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在社会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每种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中的使用和配置都达到了使其机会成本和要素收入相等。
如果某个产业中要素收入高于其他产业的要素收入,这个产业中就存在着该要素的经济租。
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租的存在必然吸引该要素由其他产业流入有租存在的产业,增加该产业的供给,压低产品价格。
在规模经济效益不递增的前提下,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使要素在该产业中的收入和在其他产业中的收入一致起来,从而达到均衡。
所以,按照经典的总体均衡理论,只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要素流动在各产业之间不受阻碍,任何要素在任何产业中的超额收入(即租)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地存在。
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结构中,某要素在一个产业中的经济租既可以是个正量,也可以是个负量,这是社会经济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正常现象。
当一个企业家成功地开发了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其企业就能享受高于其他企业的超额收入。
这种活动可以称为“创租活动”,或者可称为“寻利活动”。
当其他企业家看到应用这一新技术或生产这一新产品有(超额)利可图,就会纷纷起而效之,涌入这一市场,从而使产品价格降低,超额利润(租)渐渐消散。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权力寻租理论是指一些个人或团体通过占据有利的地位,获取特权和利益的行为。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社会中的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献回顾和理论启示两个方面来探讨权力寻租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文献回顾1.权力寻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权力寻租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提出。
他认为,由于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重要地位,政府的官员和行政机构就有能力在资源分配中获取特权和利益,这种行为就是权力寻租。
图洛克的理论得到了后来许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拓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权力寻租理论体系。
2.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许多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权力寻租现象在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
腐败行为、政治家族化、行政垄断等现象都可以看作是权力寻租的表现。
一些案例分析也表明,权力寻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公平的缺失。
3.理论批判与反思虽然权力寻租理论在解释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也受到了一些批判。
有学者认为,权力寻租理论过于简化了政府行为和官员行为的复杂性,忽视了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积极作用。
对于这一理论的评价和反思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理论启示1.政府监管与制度建设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表明,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制度建设是防止权力寻租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制度框架,降低官员和行政机构的权力寻租成本,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公平发展。
2.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权力寻租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和政府行为的不透明。
加强公众的参与和信息的公开是防止权力寻租的有效手段。
通过加强公众监督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3.法治建设与民主监督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也表明,法治建设和民主监督对于预防和惩治权力寻租行为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机构,加强对权力寻租行为的打击和制裁,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
公共项目政府“监管者”权力寻租行为防范的研究综述
公共项目政府“监管者”权力寻租行为防范的研究综述【摘要】公共项目政府监管者中出现的权利寻租问题近年来越来越被学者所关注。
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中外学者在其研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可以把这些学者的研究梳理归纳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监管者公共项目寻租防范一、国外研究现状(一)不同视角研究1.经济学视角。
它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揭示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活动不仅可以借助通常的市场手段而且在必要时还会采用一些非市场手段,从而把追求新增经济利益行为与追求既得利益再分配的行为区分开来。
与其他经济理论一样,寻租理论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利益的当事人或独立的经济主体,不论通过什么途径,都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行为。
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关注的是生产性活动,寻租理论则关注了非生产性活动。
[1]2.行政管理学视角。
寻租理论对护租、避租及抽租现象的分析,涉及到了利益集团、官僚政府、选民、民主和立法等许多政治市场范畴的分析,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选择理论。
另外,过去的经济分析也讨论政府干预对市场的影响,但没有把政府作为市场行为主体之一而是当做“局外人”来处理,寻租理论则继承发扬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传统,认为政府为市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被“市场化”,政府的决策行为被纳入经济研究的范围。
(二)实施路径的研究1.基于政府规制与寻租为路径。
政府规制与寻租之间存在内在的、密切的联系。
第一,两者的根源相似。
政府规制与寻租都源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没有政府的干预就不可能有规制和寻租。
第二,政府规制过程与寻租过程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从某种角度上讲,政府规制的过程就是寻租的过程。
第三,政府规制的结果与寻租的结果相似。
寻租人可以从寻租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寻租的最终结果不是社会剩余的增加而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四,一个社会政府规制的范围越广,寻租的空间就越大。
[2]2.寻租与政府失信为研究路径。
基于寻租理论的会计准则制定研究
基于寻租理论的会计准则制定研究摘要:寻租是学的一分支,寻租行为扭曲了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了制度创新,经济效率极其低下。
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会计寻租行为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后果,降低了会计准则的质量及有效性。
寻租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要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寻租行为进行适度控制。
一。
寻租理论综述“寻租”(rent———seeking)一词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Anno.Krueger(1974)首先提出的,但有关寻租理论和寻租的是由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创者G.Tullock教授提出的。
在寻租理论产生初期,寻租的概念主要是用来描述那些由于政府干预而导致的市场扭曲使得社会既得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也就是说,不论是政府的主动创租,无意创租,还是被动创租,租的产生都是与政府的干预分不开的。
以布坎南(Buchan nan),塔洛克(Taluoka)为首的寻租理论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租金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寻租基本上是通过活动进行的,即寻租者从政府手中寻求某种特权,如政府特许垄断性使用某项资源,在某些方面的保护,对现有政策的干预或改变等。
布坎南(Buchan nan)认为:寻租是追求满足私利的个人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而不是社会剩余。
塔洛克(Talu oka)也指出:大量的寻租族们为寻求租金不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低下。
寻租并不创造额外的经济资源,仅仅是改变了原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而且寻租具有成本低,预期效率高等特征,从而诱使了大量的利益集团和个人从事寻租活动。
美国专家A.克鲁格在其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指出:寻租活动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并认为这是家经济增长过慢的原因之一。
著名国际贸易专家Bhag wati(1982)认为应该用直接非生产寻利活动(DirectlyUnproductiveProfit-seekingActivities,简称DUP活动)来涵盖并取代寻租概念。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寻租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在一个存在不完善市场的环境中,经济利益的争夺不再是基于强制力和互惠原则,而是基于寻求特殊有利地位的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企业和政府都会出现“寻租”行为,通过政治、法律等手段获取一定的收益。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寻租行为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市场结构的制度性漏洞以非正常的方式获得收益,比如滥用垄断地位操纵价格;另一种是利用政府职权选择性地对某些人团体开放市场,从而获得额外的收益,比如政府招标时对某个公司给予优先权。
不同于一些经济学理论推崇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资源配置能力,寻租理论关注由于制度变革不足和缺陷,市场模式不完善,因而导致市场偏离公平、公正、高效的理想状态。
对于中国而言,寻租行为是相当平常的现象。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事务的不断深化,中国市场当中寻租行为数量远远超过其他领域,这种行为的恶劣性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首先是对经济发展的损害。
中国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市场失灵,市场机制规范体系建设不完善。
政策性扶持、各种自由度和管制不足,导致了一些“野蛮生长”的行业和企业。
长期以来,由于寻租机制的腐蚀和行业自身难以自我调节,我们看到了许多行业的思维固化、创新缺乏、成本不透明等问题。
所以,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法律约束将会影响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威胁。
寻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导致了少数人获取了大量资源财富。
这不仅不符合中国政府“共享发展”的公平公正理念,而且也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寻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因此,如何加强国家和市场的法律与制度建设是当前中国必须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最后,是对国家治理和稳定的威胁。
实践证明,寻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成长,从而影响到政府的治理和稳定。
因为这会使政府本身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并对人民的对政府的信任及依赖产生负面影响。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1. 寻租理论概述寻租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在市场环境中为获取额外收益而进行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指的是通过政治手段、垄断地位或不正当手段等方式,从市场中获取利益,而非通过正常的交易和竞争获得。
寻租行为在经济学中被广泛研究和讨论,它不仅局限于个体的追求私利,也存在于组织、企业和政府等各个层面。
寻租行为的存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寻租理论对中国的启示2.1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寻租行为的存在是经济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寻租行为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的完善变得尤为重要。
寻租行为的存在会扭曲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阻碍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寻租行为的发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2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寻租行为往往离不开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存在。
因此,加强法治建设是减少寻租行为的关键。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公职人员的廉洁教育和监督,是减少寻租行为、维护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
中国在反腐败和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司法独立性和公正性,减少寻租行为的发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2.3 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寻租行为往往导致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
为了获取额外的利益,一些人或组织会使用不正当手段,使得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
在中国,加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
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减少政府官员和企业寻租行为,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3. 结语寻租行为是经济体制不完善和社会制度问题的反映。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减少寻租行为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建设和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国可以进一步减少寻租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租理论研究综述寻租理论的研究综述公共管理学院12级社会保障12012000177 黄佳佳摘要:寻租是指那种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
寻租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据笔者的文献检索,就寻租理论而言,西方的研究要比国内的研究早得多,而且西方的研究已经根据学派分门别类初具规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中的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寻租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
而近年来国内也越来越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仅就所能收集的资料对寻租理论做一个研究综述,对寻租理论的反战做了展望,并对发展现状做出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寻租理论发展研究前言寻租这一词首先来自西方的经济学领域,后从最初的经济学含义扩展到政治领域,与政治权力结合的“权力寻租”成为腐败的代名词。
权力寻租在现实社会中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推进政治发展、加强制度创新、打造有限政府、扩大公众参与,是根治权力寻租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也掀起了对寻租的以及其防治的研究热潮,而对众多学者的研究进行一个综述对于往后寻租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升级也有较好的推进作用。
一、寻租理论的产生自19 世纪70 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非生产性、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并在不同的领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他们把那些设法取得并维持垄断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称之为寻租行为,并由此发展出一门研究这类活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在经济领域中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
实际上,经济学家非正式地涉及和讨论寻租活动己经有很长的时间了。
在古典经济学中,竞争与垄断的概念中就隐含有寻租的意思。
有关寻租的零散论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乃至更早。
经济学家在探讨寻租理论的思想渊源时,一致共推萨伊为寻租理论的始祖。
现代寻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于1974年最先提出的。
但美国另一经济学家塔洛克认为早在1967年他就在一篇论文中论证了有关寻租现象的问题[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经济停滞、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问题,导致了当时凯恩斯式的国家干预主义地位动摇。
以此为契机,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潮乘机复兴,作为新自由主义的支持者和拥护者的“寻租理论”正迎合了这一经济思潮应运而生。
二、寻租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寻租活动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处于转型期的国家中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对于寻租活动的研究可以减少非法的行贿、受贿、索贿,以取得政府无意创租和主动创租等行为造成的对于公共资源造成浪费和不公平。
而对于寻租的研究西方国家要早于我国,所以研究领域及研究的系统性都要优于我国。
(一)寻租理论在国外的研究与发展寻租理论从研究的学派来分可以分为:公共选择学派、国际贸易学派、芝加哥学派[2]。
1、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塔洛克、布坎南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有两个中心思想:第一,寻租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以及政府拥有各方面特权、垄断权和优惠权;第二,限制寻租的基本方法是限制政府。
公共选择学派一直承认市场机制是有缺陷的,所以,对由此引发的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抱有深深的怀疑。
因此,在论证了政府干预的各种缺陷后,他们对政府干预大都持反对排斥的态度。
塔洛克1967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中指出:“完全竞争的古典模型对偏离竞争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估计得过小,理由是人们会竞相寻租,或者说进行各种疏通活动,以争取收入,而且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到与他能取得利润或税收的期望值的费用去取得租金是值得的。
寻租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各种公共权力的运用来获得巨额租金”[3]。
2、国家贸易学派国家贸易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克鲁格、杰格迪什·巴格瓦蒂国家贸易学派的主要思想:国际贸易学派根据一般均衡理论,用各种数学模型来计算租金。
正规的模型对国际贸易中许可证、配额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但是国际贸易学派的寻租理论仅涉及保护关税、限额和固定汇率等内容,很少注意到政治市场的公共选择,仅注重对租金的分析所以不能全面的反映寻租理论。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安妮·克鲁格在1974 年 6 月《美国经济评论》上的一篇探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寻租一词,虽然她的思想和塔洛克的思想较为相似,但是她用更为规范的模型扩展了对于寻租行为的研究。
3、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波斯纳、斯蒂格勒、佩尔兹曼、贝克尔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加哥学派学者对寻租理论全方位、多视角研究,使其得以逐渐完善。
其学派主要有:波斯纳的垄断社会成本理论,斯蒂格勒、佩尔兹曼的经济管制理论和贝克尔的压力集团理论。
波斯纳(1975)对塔洛克理论数学模型化,充分论证了竞争以及垄断市场结构与垄断社会福利损失之间的关系。
波斯纳理论的不足之处是他对塔洛克的理论进行较规范的经济分析,但他对社会成本描述并无进展。
斯蒂格勒(1971)开创了经济管制理论的先河,指出:国家是产业中利益集团寻求租金的最大利益源泉,其利益和灾难并存。
贝克尔(1983)展示了在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性寻租活动中,两个集团之间展开竞争性寻租活动获胜的条件。
他为寻租行为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工具。
特别是他将博弈论方法引入寻租行为分析,奠定了其在寻租理论中的重要地位[4]。
4、寻租的治理公共选择学派主张对政府公共权力实行更广泛的制约,以减少公共权力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他们的主要思想就是在政府中建立起相应制约的权力体系。
道格拉斯·诺斯指出,企业家能获得什么样的特殊知识,是由特定的制度结构决定的。
所以,创建具有寻利导向而非寻租导向的基本制度框架是抑制寻租的一种治本之策。
(二)寻租理论在国内的研究与发展在国内学术界,关于寻租理论的研究起步很晚,主要起源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发起的一场讨论。
此后,寻租与反寻租的词语逐渐见诸一些理论著作和学术论文。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开始了新自由主义的思潮,相应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开始了改革的浪潮,而中国在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下催生了“双轨制”,与此同时不公平竞争等的出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比较》杂志1988 年第 2 期上发表了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的一篇题为《中国经济体制再造》的论文,真正开启了我国的“寻租”理论的研究。
我国关于寻租的研究可谓涉及各个职业领域,但是最主要的分类还是政治和经济,主要的研究方向也就是寻租的产生、影响及解决途径。
1、寻租理论的引入寻租的真正引进应该在我国经济学者吴敬琏在《比较》杂志第 5 期《“寻租”理论与我国经济中的某些消极现象》中对西方“寻租理论”的介绍。
此举开创了我国寻租理论研究之先河,被誉为中国的寻租理论之父。
钱颖一(1988)认为,引入寻租理论为我国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经济学家解释当时的腐败现象提供了一种他们所希望的理论。
目前,我国经济学家运用寻租理论分析腐败以及寻租所造成的浪费等问题,如权力寻租、制度寻租、寻租行为、寻租的边际效应等,而对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的研究在学术界则鲜有涉及,大多散见于各类相关研究成果中。
2、国内学者对寻租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针对寻租本身的研究:此后学者们借鉴西方寻租理论分析中国经济中的某些消极现象。
当时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是: (1)寻租活动的根源在于政府的行政干预。
(2)寻租活动的危害不仅在于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引起腐败盛行,导致经济效益低下,而且由于寻租产生既得利益阶层,阻碍改革的进程。
(3)消除寻租的根本方法就是解除对微观经济活动、包括厂商价格行为的行政管制,放开价格,健全市场,开展平等竞争。
其中,学者们用寻租理论来解释腐败现象泛滥的原因[5]。
陆仕祥和覃青作(2011)很好的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内寻租理论归纳如下:经济学者贺卫(1999)把政府创租活动分为三类:一是政府无意创租,二是政府被动创租,三是政府主动创租。
经济学者卢现祥(2000)主要对西方的寻租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
田野(2000)把公共选择学派的寻租理论引入国际关系领域,以此解读国际权力结构中地位不同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从而更加明晰和深刻地揭示国际秩序的内在逻辑。
李政军(2006)认为寻租理论为我国理论界分析转轨过程中的腐败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视点,也为我国政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职能提供了新的思路[6]。
针对寻租的治理的研究:陈永森(1999)认为中国的寻租及腐败,其产生的背景、性质、范围、作用与影响又有其自己的特点。
为最大程度地限制寻租,消除腐败,中国应该走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治国法制化的道路。
同时,培植公民文化,增强公民权利意识,对制止寻租及腐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赵铁(2005)认为要治理寻租需要发展有限政府,并提倡廉政理念与时代精神。
蔡宁(2006)提出要从根本上治理寻租性腐败,应从制度创新方面进行努力。
赵敏娟(2011)认为治理寻租需要优化权力结构、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惩治权力寻租行为、充分发挥道德的制约作用,构筑权力者抵御寻租欲望的心理防线[7]。
肖炳兰(2011):用寻租腐败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行为,混淆了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区别、社会主义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区别、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府人与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人的区别[8]。
三、寻租理论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寻租活动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的寻租行为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寻租理论来解决我国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是在与我国很不相同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政治历史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经济理论,而且要创新西方经济理论,要结合我国实际,找出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探讨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的效应,以期有效治理地方政府寻租行为。
许多学者开始将寻租理论运用到现实的经济、政治及政府管理中来,逐渐认识到寻租对社会发展造成的浪费和危害,如容易滋生政府腐败等。
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治理对策,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但关于寻租理论,现有的国内外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还没真正为现实存在的腐败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治本之策,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今后将会进一步引入管理学学科理论,运用交叉学科理论深入研究寻租理论或许是该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
四、寻租理论发展现状的简要评价寻租理论在西方国家发展已久,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领域寻租理论在中国发展至今,虽成果不像西方那样丰硕,但也取得了较大进步。
迄今为止,国内报刊杂志上有关寻租理论的评价、综述、争鸣、理论研究和应用的文章以及译文已达数百篇,这反映出对寻租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又逐渐形成一个新的高潮,它正是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的客观反映,而非偶然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