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
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例二
江汉
杜甫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 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明确意象的作用:
•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 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 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 具有这一作用。 •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 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 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 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 •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 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因( ) (写原因或处境)而( )的情感(心情,心境)。 •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 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
• 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 ⑦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 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 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等等。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 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 2、描摹诗歌图景; •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所选教材为《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三章“景物抒怀”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等名篇。
通过对这些经典诗歌的解析,学生将领会古代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基本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3.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深度融合。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景物形象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钱塘湖等图片,让学生对所学诗歌的景物有直观的了解,引发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等诗歌的背景、作者、景物描绘和情感表达。
3. 实践: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人笔下的景物形象。
4. 例题讲解:分析《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的景物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尝试分析《望庐山瀑布》中的景物形象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2. 内容:(1)诗歌背景及作者(2)景物描绘手法(3)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深度融合。
2. 例题讲解:分析《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的景物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一、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深度融合1. 赏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黄河”等,这些词语既描绘了景物,又暗示了时间、生命等深层含义。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第一篇: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诗歌鉴赏二: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一、考点说明二、常见题型题型一:意象题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什么是意象?(见金榜)3、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每拿到一首诗。
都要先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诗中的景与情属于哪种组合方式?这四步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意象特点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通往作者情感世界的路径。
客观物象本来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对其“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的主观情感。
而诗人“着我之色”往往体现在某些景物描写的修饰语上,正是这些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我们如能注意相关的修饰语,准确理解其表达作用,对正确解读诗歌将会事半功倍。
(1)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词藤、树、鸦、桥、道、风、马,然后再找出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枯、老、昏、小、古、西、瘦,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2、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见印发的复习材料)很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写到的景物:藤是干枯、毫无生气的,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噪鸦,桥是少人经过的孤桥。
道是荒凉废弃的古道,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落照图,作者那份凄凉悲苦的心境也就不难把握了。
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修饰“山”的“万仞”和修饰“城”的“孤”字,似乎让人看到在苍茫天地之间,在戍边将士内心的凄凉由此便可直接抵达人心。
(2)关注描写色彩的词语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满山对比强烈,由此即可感知作者内心的乐观与昂扬。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采用极为明快的对比色。
使画面显得十分绚烂,使情感表达得透亮而热烈。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第二单元,主要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以及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诗作均以描绘景物形象为主题,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使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作中所表现的景物形象,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运用景物抒发情感的手法。
3. 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景物形象,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诗作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作,感受诗中的意境。
3. 景物分析:教师逐句解析诗作,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景物形象。
4. 情感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探讨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抒发情感。
5. 实践练习: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6. 分享与讨论: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景物形象情感表达《登鹳雀楼》壮阔江山胸怀壮志《江城子·密州出猎》茫茫雪原豪情壮志《将进酒》酒泉美酒抒发豪放《青玉案·元夕》热闹元宵欢愉心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并阐述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抒发情感。
答案: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诗中的景物形象主要有酒泉、美酒、月亮等。
诗人通过描绘酒泉美酒,抒发了自己豪放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诗歌鉴赏形象 - 景物-讲解
诗歌鉴赏形象篇——景物诗歌的形象: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景物形象(景象、意境):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本处讨论的侧重指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从内容上看,意象指单个事物,意境由多个事物组成景物形象,或叫景象。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共同点:意。
一、分析概括:意象角度:1、形:单个意象要从形、色、声、味、态等多角度去想象(体物细腻)。
2、神:意象特点:阳刚阴柔、阔大狭小、明丽灰暗、清新阴沉、温暖凄冷。
情感角度:3、情:判断感情基调:喜悲:喜乐与悲壮、开阔与孤寂、超脱与缠绵。
虚实:浪漫与现实、飘逸与沉郁、雄奇与恬淡。
扬抑:张扬与抑郁、洒脱与含蓄、旷达与哀婉。
静躁:淡泊与豪放、宁静与壮丽、清新与活泼。
4、法:联系感情倾向、方式方法:对外对内、重情义重事功、向上向下、偏刚偏柔。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三大类:阳、阴、平)。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古典诗词意境的分类鉴赏一、雄壮阳刚类意境这类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的意境: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景物形象【学习目标】掌握鉴赏景物形象(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术语【学习重、难点】能较全面、规范地表述景物形象的特点。
一、导入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二、了解景物形象的类型(1)景象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3)色彩描写。
三、了解意象和意境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它是景、情、境的完美融合!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幽僻冷寂、恬静优美、闲适恬淡、苍凉悲壮、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清幽明净、清新明丽、雄奇优美等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1.送别类。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以供行旅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诗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与景物形象的关系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人造景物来表达情感、思想和主题的手法。
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增强诗歌的意境、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2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分类自然景物形象:如山水、花鸟、季节变化等。
人造景物形象:如建筑、雕塑、园林等。
第二章: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形象2.1 山水景物形象介绍山、水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
2.2 花鸟景物形象介绍花鸟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静夜思》、《春晓》等。
第三章:诗歌中的人造景物形象3.1 建筑景物形象介绍建筑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夜泊牛渚怀古》等。
3.2 雕塑景物形象介绍雕塑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题临安邸》、《咏梅》等。
第四章: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表达技巧4.1 比喻和象征介绍比喻和象征在诗歌中景物形象表达中的应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江南春》、《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4.2 对比和衬托介绍对比和衬托在诗歌中景物形象表达中的应用。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登高》、《题临安邸》等。
第五章: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情感传达5.1 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介绍景物形象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等。
5.2 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情感传达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提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第六章: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主题深化6.1 景物形象与诗歌主题的关系探讨景物形象如何帮助诗人深化诗歌主题。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如《登金陵凤凰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6.2 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主题深化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来理解诗歌的主题。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凤翔县彪角中学 陈鹏录一、知识整合 景物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就是情中之景 单个景物形象 , 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二、直击考点(一) 考什么? 本考点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 , 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者对某种意境的特点的概括能力。
具体而言 , 常会涉及到以下内容 :1、概括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特征或景象特点, 把握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或环境特征。
3、将景物形象与表达技巧综合起来考察。
4、将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综合起来考察。
5、将景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综合起来考察。
6、分析意境特点。
(二)怎么考? 本考点常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考查。
问题的设问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请概括某句、某联、某阕、篇描绘的画面内容。
2、某句、某联、某阕、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怎 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情景关系就是怎样的? )3、某句、某联、某阕、篇就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写景时用了哪种( 哪些 )方法? 4、某句、某联、某阕、篇通过写景塑造了什么样的任务形象?5、请分析某句、某联、某阕、篇的意境特点。
三、怎么办?(一) 典题例析1、阅读下面这首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 玡 溪①( 宋 ) 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 (在今安徽省境内 )期间。
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 ①: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 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 即吴淞 , 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教学ppt课件
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 (思想
感情)与客观的“境”机统一。
(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
弄清概念
意 境
诗歌意境举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设问方式
20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二步骤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 结合诗人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 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往往都是象征义,答题步骤 如下: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 21
2
诗歌意象举例1、月亮:思乡怀人 烘托情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2、菊花:傲霜坚强 隐逸高洁 清高脱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郑思肖《寒菊》) 3、梅花:不畏严寒 冰清玉洁 孤傲清高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4、松柏:傲霜斗雪 孤直耐寒 坚贞不渝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5、梧桐:凄凉悲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 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 萧瑟冷寂的氛围)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浮
易去。
年
袅秋。
袅秋。
,
风袅
风袅
故
芳草柳已云暮,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PPT课件
莺飞、青杏、烟雨、楼台、花鸟虫鱼。(常见于 “以乐景衬托哀情”,反衬) ❖ 春之哀景:落红、残枝、残花、暮春。(常见于 “以哀景衬托哀情”,映衬)
15
即景抒情诗:
❖ 二、悲秋:年到中秋,人到中年,诸事无成,极易 伤感、悲愁。漂泊在外、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身处困境、羁留他乡,每当人处于上述情 境之中,面对肃杀、凋零、清冷、残破的秋景时, 往往触景生情,生出凄凉、伤悲之感。
17
即景抒情诗:
❖ 四、羁旅愁思:漂泊在外,谪迁异地。在这种情境 中,作者易生思乡念人之情,易生青春易老而壮志 难酬之情,易生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忧己之情。
❖ 常见景物: ❖ 日暮、异客、乡关、江流、渔火、孤帆、独夜、鸿
雁、鲤鱼、尺素、尺牍、书札、青鸟、宿鸟、池鱼、 归鸟、斜阳、落日、灯火、残月、寒蝉、短笛、落 叶、黄昏、鹧鸪、猿啸、子规、蜀鸟、杜宇、杜鹃。
3
三 答题范式: 描图景 点氛围
析情感
4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 (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 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 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 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 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 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 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课件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景物描写与意境创造》,详细内容涉及了景物形象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意境构建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主要围绕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进行深入剖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中景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2. 培养学生通过景物形象感悟诗人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景物形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以及意境的构建。
重点:掌握景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在景物描绘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和苏轼的《赤壁怀古》,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3. 例题讲解:以《山居秋暝》为例,分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景物形象,阐述其意境和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赤壁怀古》中的景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派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2. 内容: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晚秋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景物形象表现手法:比喻、拟人、象征意境与情感:宁静、哀愁、豪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中的景物形象,写出你的感悟。
诗中景物形象的描绘;景物形象所蕴含的情感;你的感悟和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会欣赏和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资料课件
动物形象
动物形象在诗歌中常 常被用来象征某种情 感或寓意。
动物形象的描绘有助 于丰富诗歌的意象, 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例如,鹰象征着自由 和力量,而燕子则常 被用来表达春日的生 机和希望。
植物形象
植物在诗歌中常常被赋予特定 的象征意义。
例如,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 而柳树则常用来表达离别的哀愁。
通过对植物的描绘,诗人能够 传达出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详细描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诗歌中的城市风光通常被描绘得热闹非凡,如车水马龙、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等场 景。这些描写展现了城市的繁荣和活力,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诗歌中,城市风光不仅仅是一种景 象,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乡村生活
总结词
乡村生活是Leabharlann 歌中常见的题材,展现出宁静、自然的特点,与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在诗歌中常被用作创作的灵 感和背景。
神话传说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使其具有更深的寓意和想象空间。
例如,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诗歌中常用 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失落。
04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离别之情
总结词
离别之情是诗歌中常见的情感表达,通过描绘离别时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 离别的感慨和思念。
详细描述
离别时,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外,古道边”等,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将离别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思乡之情
总结词
思乡之情是游子在外漂泊时所表达的一种情感,通过对家乡景物的回忆和描绘,表达出诗人对家乡的 思念和眷恋。
详细描述
在思乡之情中,诗人常常借助家乡的景物来表达情感,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落乌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通过对家乡景物的描绘,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意象为主要表现手段。
诗歌具有简洁、含蓄、富有音乐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1.2 景物形象的概念与作用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造景物。
景物形象在诗歌中起到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象征意义等作用。
第二章:景物形象的描绘与表达2.1 观察与体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体验其美感。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2.2 诗歌中的景物描绘技巧运用形象的语言、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景物形象。
注意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景物表达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分析3.1 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选择一首描绘景物形象的诗歌,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与情感的关联。
3.2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意见。
第四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创作4.1 学生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景物形象的诗歌。
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描绘手法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2 诗歌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讨论。
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第五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欣赏与解读5.1 欣赏不同诗人的景物诗歌选择不同诗人的景物诗歌进行欣赏和解读。
分析不同诗人对景物形象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5.2 学生自主解读与分析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景物诗歌进行解读和分析。
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报告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6.1 情感与景物形象的结合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景物形象表达喜悦、忧伤、孤独等情感。
6.2 学生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学生案例,分析案例中诗歌的景物形象与情感的关联。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景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七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与象征意义7.1 象征手法的理解解释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
凤翔县彪角中学陈鹏录
一、知识整合
景物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就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二、直击考点
(一)考什么?
本考点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的特点的概括能力。
具体而言,常会涉及到以下内容:
1、概括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特征或景象特点,把握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或环境特征。
3、将景物形象与表达技巧综合起来考察。
4、将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综合起来考察。
5、将景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综合起来考察。
6、分析意境特点。
(二)怎么考?
本考点常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考查。
问题的设问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请概括某句、某联、某阕、篇描绘的画面内容。
2、某句、某联、某阕、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怎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情景关系就是怎样的?)
3、某句、某联、某阕、篇就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写景时用了哪种(哪些)方法?
4、某句、某联、某阕、篇通过写景塑造了什么样的任务形象?
5、请分析某句、某联、某阕、篇的意境特点。
三、怎么办?
(一)典题例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玡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就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①忘归。
【注】①莫:通“暮”。
简析颔联所描绘的意境。
(二)援例说法
1、请同学们在完成上面三道题的基础上,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类题目的解题步骤就是什么?
(2)怎样通过描绘的景物形象体察作者的情感?
(3)“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类题目规范法答题的方法与步骤就是什么?
2、知识储备
(1)概括氛围特点(画面特征、景象特点、环境特点)的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写景的方法:
写景的方法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方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就是直接对景物进行描绘,它包括观察角度变化描写、白描、工笔、细节、点面结合描写等描写方法。
侧面描写即用对其她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也叫侧面烘托。
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侧面描写包括渲染(色彩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具体而言如下:
1)烘托,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2)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
动静的结合往往与衬托相关。
3)虚实结合,所谓实,就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跟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
诗歌中的“虚”包括:①神仙鬼怪世界与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④对面落笔。
○5留白之境。
4)白描,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5)工笔,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地描绘。
6)视角的变化,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与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变化。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7)从修辞角度瞧,写景的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
(3)情景关系:从大的方面瞧情景关系只要有三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又包括四种:A.以乐景写乐情。
B.以哀景写哀情。
C.以乐景写哀情。
D.以哀景写乐情。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鹭③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
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③金缕尽,虫街画粉玉楼空。
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
②五更钟:亡国丧音。
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就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与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对表达这种思想情感有什么作用?
(2)“穷途恨”与“捧日心”对举,意义何在?如何理解“羞将白发对华簪”这一句?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意
王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沭。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1)主人公“废裁缝“罢膏沐”的原因就是什么?“寸心郁纷蕴”饱含了人物什么样的复杂心情?(5分)
(2)这首诗的开头与结尾分别就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怀古
栖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
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
台上有屋谓之榭。
”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1.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颈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又就是怎样描摹这幅画面的?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