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 ,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入侵具有普 适性。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快速、非 特异性的特点,能够在病原体入 侵初期迅速启动防御机制,防止 感染扩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性
01
02
03
防止感染扩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在 病原体入侵初期快速反应 ,有效遏制感染扩散,降 低疾病严重程度。
负向调节
负向调节机制能够抑制过度激活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防止对正 常组织造成损伤。
信号转导
炎症信号转导
炎症信号转导通路能够将病原体的刺激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触发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激活。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能够调控固有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深入探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 理论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
基因敲除
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可以构建特定基因敲除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特定基因在非 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基因敲除技术包括同源重组、胚胎干细胞技术等。
转基因技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特定基因转入动物体内,以研究其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中的功能。转基因技术包括显微注射、病毒载体转染等。
细胞培养与分离技术
细胞培养
通过将免疫细胞在体外培养,可以模拟体内环境,研究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生 长、分化、功能等。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分离和鉴定不同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并研究其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
细胞分离
通过特定的分离技术,如密度梯度离心、流式细胞术等,可以从组织或血液中 分离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填空试题
1.免疫的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稳定③免疫监视2.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3.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屏障作用、免疫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等)、效应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等)4.吞噬细胞的类型(主要的两种):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5.吞噬的过程(三个阶段):募集和迁移吞噬和杀菌降解和消化6.特异性免疫的主要过程:感应识别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7.按参与细胞及效应成分和功能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9.抗原的性能: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10. 木瓜蛋白酶:两个相同的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Fab段和一个Fc段1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1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中和作用○2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调理作用的概念、ADCC作用的概念、介导I型超敏反应)○4通过胎盘、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12. 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抗原抗体激活的途径MBL途径:病原微生物早期侵入的激活途径替代途径(C3途径):早期、不需要抗体的激活途径13.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溶菌、溶细胞、抗病毒;炎症介质作用:趋化作用、过敏毒素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14. 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人类白细胞抗原(HLA)15.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高度的多态性、单元型遗传和连锁不平衡16.HLA I类抗原:体内各种有核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及血小板)表面HLA II类抗原:主要是APC细胞表面及活化的T细胞17.HLA的功能:1)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与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供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识别。
内源性抗原:MHC I—CD8 外源性抗原:MHC II—CD4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如在T细胞活化时、活化了的CD8+T细胞杀伤靶细胞时4)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T细胞在胸腺分化成熟时18.T淋巴细胞的成熟:获得功能性TCR;获得MHC限制性的抗原识别能力;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19.T细胞的表面膜分子:抗原受体 (TCR-CD3复合体)、CD4或CD8、CD2820.T淋巴细胞的亚群:CD4+:抗原识别、活化受MHC-II类分子限制,识别外源性抗原CD8+:抗原识别、活化受MHC-I类分子限制,识别内源性抗原21.B细胞的表面膜分子:BCR-CD79a/b复合体、CD80/86(B7-1/2)、CD402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感应、增生分化、效应三个阶段23.外源性抗原:抗原肽—MHC II,活化CD4 T细胞内源性抗原:抗原肽—MHC I ,活化CD8 T细胞24.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1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血清过敏性休克。
非特异性免疫—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动物微生物课件)
Paul Ehrlich 将其命名为补体 即补充抗体活性的血清成分,能辅助特异性抗体的溶菌作用
补体与补体系统概念
补体(Complement,C): 存在于新鲜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是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 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反应系统。
C1q与2个IgG分子结合---活化C1
1个C1q分子同时和两个以上抗体的Fc段结合将造成其构象 的变化,继之使C1r和C1s活化,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3.参与成分: C1~C9 4.经典激活途径特点: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后才能 激活补体 反应顺序为:
C1qrs-C4-C2-C3-C5-C6-C7-C8-C9
这些物质可直接或间接杀伤或裂解靶细胞和病原体,其作用 无选择性。
当它们与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其他防护因子配合时,能 发挥更大的抗微生物作用。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1.补体
1.补体 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 动物新鲜血清中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
血清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功能: 补体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最重要免疫 效应分子。抗体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活 化后的补体可发挥溶细胞效应,导致病原微 生物溶解破裂。
抗体 抗原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
补体被激活后发挥溶靶细胞作用(动画)
Ab与靶细胞上的Ag 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Ag-Ab复合物 → Ag-Ab复合物激 活补体系统 → 补 体系统被激活后, 在靶细胞表面形成 膜攻击复合物 →引 起靶细胞膜的损伤 ,导致靶细胞溶解 。
旁路激活途径:
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 面,从C3开始激活
补体的激活途径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先天后天迅速潜伏期非特异性特异性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1)屏障作用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
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
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琴纳(Jenner)——牛痘疫苗 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 Metchnikoff——细胞学说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第二章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详细讲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遭受外界致病因子侵袭时,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以对抗和清除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健康和稳态。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不需要提前获得特定的抗原识别能力,它是一种对抗不同致病因子的广谱防御机制。
本文将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之一是广谱性。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对抗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例如,中性粒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细胞,它能够通过吞噬病原体和释放抗菌物质来消除外来致病因子。
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也能够发挥类似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还具有快速性和灵活性。
在感染开始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以迅速启动,几乎立即开始对抗病原体。
免疫细胞根据感染的类型和程度,可以通过调节抗原呈递和清除技术选择对抗病原体的最佳策略。
此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可以产生各种效应分子,如溶菌酶、抗菌肽和细胞因子等,这些分子对抗菌、抑制病原体生长以及招募和活化免疫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分为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免疫和炎症反应。
自然免疫主要由先天免疫细胞参与。
先天免疫细胞是机体一种免疫记忆力非常低的细胞,但是它们的数量庞大,可以迅速识别和消除病原体。
先天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巨噬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它可以通过吞噬、分泌溶酶体和产生氧自由基等方式对抗病原体。
炎症反应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被启动,以清除病原体并促进修复。
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和局部温度升高等病理过程。
这些反应有助于将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输送到感染或损伤部位,帮助清除病原体和废物,促进伤口愈合。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可以参与调节和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因为它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
免疫学基础
1、抗体(Ab):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
终 末B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性 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
的球蛋白。 Ig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Ig。抗体均为Ig,但Ig并非完全是抗 体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球蛋白
后天:人工注射某种抗原后产生免疫无应答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免疫应答的调节。
存在于免疫应答的全过程,控制着免疫应答的发
生、发展与消退,决定免疫应答是正反应还是副反应,
免疫效应是强还是弱,在维护机体免疫系统稳定性方 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免疫损伤与疾病
免疫损伤: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
(一)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二)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耐受性
免疫耐受性: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所导致的特异性免
疫无应答性。 免疫耐受性仅对诱发免疫耐受的抗原(致敏原)无应答。 免 疫 耐 受 天然:自身组织抗原耐受性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产生 TNF
TNF-β:由活化T细胞产生
功能:促炎症因子、免疫调节因子,与败血性休克、发热、 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病理有关。 TNF既有抗肿瘤作用,又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免疫细胞识别抗原,产生应答并将抗原破坏和
四、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
1、补体:
A. 来源与成分:存在于血清中,由多种非特异性血清蛋白组成 B. 作用:a. 补充抗体
第六节抗感染免疫
(1)后天获得的 (2)有个体差异 (3)有特异性
组成: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特点: 1、通过抗体(IgG、IgM、sIgA)清除病原
微生物 2、调理作用 (1)抗体的调理作用 (2)联合补体的调理作用 3、主要对细胞外生长的病原体起作用
(二)、细胞免疫的抗感染特点 1、通过效应细胞发挥作用。细胞毒T细胞
抗感染免疫 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
持生理稳定的功能。 抗感染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
性免疫两种。 抗感染免疫包括抗细菌免疫、抗病毒
免疫、抗真菌免疫及抗寄生虫免疫等。
一、 非特异性免疫
•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 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 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 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是经遗传获得,能传 给下一代,其作用并 非针对某种病原体故 称非特异性免疫,由 屏障结构,吞噬细胞 及正常体液和组织免 疫成分构成。
特点: (1)经遗传获得,生
来就有。 (2)正常人体,人人
皆有。 (3)无特异性,对各
种微生 物发挥同样的作用。
组成:
(一)屏障结构 1、体表屏障:皮肤粘膜是机体的体表屏障。 2、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
管壁和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 所组成。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 胎儿的绒毛膜共同组成。
不针对特定抗原
针对特定抗原
作用迅速、范围广泛
分抗原识别、增殖分化、效应阶段
(三)、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1 补体系统
补体(C)是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含有的 非特异性杀菌物质。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 血清球蛋白,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因 素激活的酶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1)组成和性质
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约有30种蛋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参与ADCC作用的Ig是A、IgAB、LgDC、IgMD、LgGE、IgE正确答案:D2、DNA病毒为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B3、下述哪项不是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A、补体B、屏障结构C、吞噬细胞D、浆细胞E、溶菌酶正确答案:D4、新生儿溶血症多发生于A、Rh-母亲所怀的Rh+胎儿中B、Rh+母亲所怀的Rh-胎儿中C、体内产生抗Rh抗体的Rh+母亲所怀的Rh-胎儿中D、体内产生抗Rh抗体的Rh-母亲所怀的Rh+胎儿中E、以上选项均不对正确答案:D5、CD4+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特异性杀伤作用B、吞噬作用C、辅助作用D、抑制作用E、抗原递呈作用正确答案:C6、病毒与其它微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病毒A、寄生在易感的活细胞内B、可通过细菌滤器C、只有一种类型核酸D、缺乏完整的酶系统E、对抗生素敏感正确答案:C7、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A、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之分B、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C、对抗生素敏感D、以二分裂方式繁殖E、单细胞正确答案:A8、证明细菌有无鞭毛的方法不包括A、悬滴标本光镜观察细菌运动B、半固体培养基穿刺培养C、革兰染色镜检D、鞭毛染色法染色后光镜观察E、电镜观察正确答案:C9、与I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成分是A、补体B、嗜碱性粒细胞C、抗体(IgD、嗜酸性粒细胞E、肥大细胞正确答案:A10、革兰阴性细菌对溶菌酶不敏感的原因是A、细菌壁含脂多糖多B、细胞壁缺乏磷壁酸C、细胞壁含肽聚糖少,在肽聚糖层外还有外膜结构D、细胞壁含糖类少E、细胞壁含有类脂正确答案:C11、细菌芽胞最显著的特性是A、抗吞噬性B、耐热性C、粘附性D、侵袭性E、具有毒素活性正确答案:B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最好选用细菌生长繁殖期中的A、迟缓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13、抗原特异性决定于A、抗原分子上存在的决定簇B、抗原分子的可溶性C、抗原分子的结构复杂性D、抗原分子的异物性E、抗原分子的免疫反应性正确答案:A14、血源中HBsAg(--),但仍发生输血后肝炎,可能为哪种病毒引起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15、保存菌种的最佳方法是A、半固体培养基培养B、厌氧培养基培养C、血、肉汤培养基培养D、固体培养基培养E、冷冻真空干燥法正确答案:E16、与载体结合后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完全抗原B、佐剂C、超抗原D、调理素E、半抗原正确答案:E17、关于病毒,正确的是A、有细胞结构B、专性活细胞内寄生C、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D、度量单位是微米E、同时含两种核酸正确答案:B18、超敏反应是属于A、免疫缺陷B、不是免疫应答C、正常免疫应答D、正常生理反应E、病理性免疫应答正确答案:E19、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A、庖肉培养基B、巧克力平板C、罗氏培养基D、SS培养基E、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正确答案:C20、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A、抗生素B、内毒素C、细菌素D、氨基酸E、外毒素正确答案:D21、补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A、Ⅲ、Ⅳ型超敏反应B、Ⅰ、Ⅱ型超敏反应C、Ⅰ、Ⅲ型超敏反应D、Ⅱ、ⅣE、Ⅱ、Ⅲ型超敏反应正确答案:E22、常引起大叶性肺炎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肺炎链球菌C、乙型溶血性链球菌D、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流感嗜血杆菌正确答案:B23、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A、脂多糖B、肽聚糖C、核酸D、蛋白质E、鞭毛正确答案:A24、患儿男12岁,高热、咽痛3天后出现全身皮疹人院。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3)共生菌群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 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 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 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2. 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 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 维持局部,属于天生即有、 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
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也称先 天免疫(innate immunity)或自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具有遗传性,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 道防线。
1)血脑屏障(barrier structure)
主要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星状胶质 细胞组成,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 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 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 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2)胎盘屏障
蛋白和杀菌物质 灭病原体
组成)
1. 皮肤与粘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 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
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
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 入侵的有效屏障,是机体预防 异物侵入的第一条防线。
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 泌的粘液的化学性屏障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 核细胞和各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巨噬 细胞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移行并定 居于各组织器官,不同组织内的巨噬 细胞名称不同。
免疫学:非特异性免疫性应答
精品课件
两种吞噬细胞
Neutrophils
phagocytosis, intracellular killing,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damage characteristic nucleus, cytoplasm granules and CD67 membrane marker.
myloperoxidase-independent myeloperoxidase-dependent
精品课件
2.吞噬细胞的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包括 反应性氧中间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Ls) 反应性氮中间物(reac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s,RNIs)作用系统。
G+ G+ G+结核杆菌 G+(主要是链球菌)
团集素(Conglutinin) 血清
球蛋白
干扰素(Interferon) 感染细胞等 精品课件 小分子蛋白质
细菌 病毒、胞内寄生菌
第四节.炎症和吞噬作用
精品课件
吞噬作用(Phagcytosis)
是比较原始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单细胞生物如变形虫,就具有吞噬, 消化异物的功能。
精品课件
5.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 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报取病原 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后,可将加工处理过 的抗原及胞内的抗原肽以抗原肽:MHCII/I类分子复合物遥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
精品课件
6.抗肿瘤作用
生理作业
3.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亦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原理: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扩散,和钠- 钾泵的特点也有关系。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第一章作业
免疫调节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其中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1、作用范围广。2、反应快。3、有相对的稳定性。4、有遗传性。 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1、只针对一种病原。2、后天获得。3、强度强、时间长、针对性强。
2.钠泵的本质是一种Na+-K+依赖式ATP酶。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或者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逆浓度梯度将细胞内的Na+泵出胞外,将细胞外的K+泵入胞内。
实际上就是Na+-K+ATP酶,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质膜上,它有大小两个亚基,大亚基催化ATP水解,小亚基是一个糖蛋白.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大亚基以亲Na+态结合Na+后,触发水解ATP.每水解一个ATP释放的能量输送3个Na+到胞外,同时摄取2个K+入胞,造成跨膜梯度和电位差,这对神经冲动传导尤其重要,Na+-K+泵造成的膜电位差约占整个神经膜电压的80%.若将纯化的Na+-K+泵装配在红细胞膜囊泡(血影)上,人为地增大膜两边的Na+,K+梯度到一定程度,当梯度所持有的能量大于ATP水解的化学能时,Na+,K+会反向顺浓差流过Na+-K+泵,同时合成ATP.
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第六章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一)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是个体生下来就有的,具有遗传性,又称先天性免疫。
对外来异物起着第一道防线的防御作用,是机体实现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和条件。
对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防御作用,对异物缺乏特异性区别作用,缺乏针对性。
(二)非特异性免疫的机理1.防御屏障(1)皮肤和黏膜屏障(2)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肺脏中的气血屏障睾丸中的血睾屏障2.吞噬作用(1)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如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具有高度移行性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嗜酸性粒细胞有吞噬作用,还有抗寄生虫感染作用,但有时能引起过敏反应。
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又称黏附细胞吞噬能力强能分泌免疫活性分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肺脏中的尘细胞肝脏中的枯否氏细胞皮肤和结缔组织中的组织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等(2)吞噬的过程(3)吞噬的结果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3.正常体液的抗微生物物质(1)溶菌酶溶菌酶能分解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导致细菌崩解。
若有补体和Mg2+存在,溶菌酶能使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和脂蛋白受到破坏,从而破坏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
(2)补体(complement)及其作用补体概念:是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包括近30多种不同的分子,故又称为补体系统,常用符号C表示,按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C1,C2,C3, (9)补体特点: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与抗原刺激无关,不因免疫次数增加而增加。
补体在-20℃可以长期保存但对热、剧烈震荡、酸碱环境、蛋白酶等不稳定, 56℃30min可失去活性。
血清及血清制品必须经过56℃30min加热处理,称为灭活。
灭活后的血清不易引起溶血和溶细胞作用。
①补体的激活途径与激活过程经典途径(图9-1)传统途径或C1激活途径激活因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形成C5b6789复合物,即形成跨膜穿通管道,将细胞溶解破坏。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二)屏障结构(内部屏障)
1.血脑屏障:主要是脑毛细血管的内皮层细胞,它具有细 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微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 其有毒产物从血流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了中 枢神经系统。 2.血胎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 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时,可有效防止母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第二道防线)
白细胞——“白色卫士” 。 吞噬细胞 (1)种类: 大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血液中;吞噬作用 和形成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组织中;吞噬作用): 小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骨髓、血液中; 吞噬作用): (2)功能:吞噬并销毁外来微生物和其他颗粒;巨噬细胞可分泌多种可 溶性因子,不但有加强杀菌促进炎症的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等重 要功能;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它
免疫的综合作用等
一、屏障结构 (第一道防线,内外屏障)
(一)皮肤与粘膜 (外部屏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二)屏障结构(内部屏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
的皮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 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 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 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寒冷空气或 有害气体等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 等。
非特异性免疫概念、构成和影响因素
非特异性免疫概念、构成和影响因素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抗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是指机体通过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来抵御病原微生物,而无需识别特定的抗原。
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机体屏障:机体皮肤和黏膜是最外层的屏障,阻挡病原微生物侵入。
皮肤具有较硬的角质层,而黏膜则含有粘液和纤毛等,能够防止微生物黏附和侵入。
2. 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伤害或感染时,会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通过血管扩张、渗出和组织细胞的趋化、吞噬病原微生物的巨噬细胞等方式,迅速将病原微生物消灭或局限在受伤或感染的区域。
3. 补体系统:补体是一组能够激活炎症反应和直接破坏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主要通过激活一系列蛋白酶,产生一系列活性物质,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和破坏病原微生物。
4. 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NK细胞是一类能够直接杀伤
病原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淋巴细胞。
它们能识别并杀伤没有特异抗原的细胞,起到重要的抗病原微生物和肿瘤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年龄:免疫系统的功能在出生后逐渐发育,婴儿和老年人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对较弱。
2. 免疫状态:某些疾病、药物或手术等因素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从而影响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3. 营养状况:充足的营养对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缺乏某些营养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4.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毒素、辐射等因素也会对非特异性免疫产生影响。
5. 基因因素:个体的基因差异可能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反应程度和效果。
9 机体天然防御功能
补体的激活过程不会无限制 的进行下去,在血清中还存在着 的进行下去, 多种补体的抑制或灭活因子来限 制补体的激活的程度以及维持补 体水平的相对平衡,以维持机体 体水平的相对平衡, 内环境的稳定。 内环境的稳定。
(五)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成分或裂解产物 C1~C9 C3a、C5a、C567 C3a、C5a、C4a C3b、C4b 生物活性 溶菌(细)胞作用 溶菌( 趋化因子 过敏毒素 调理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四)补体系统的激活
经典激活途径: 1. 经典激活途径: 特点: (1)特点: 开始直到C 激活。 ①从C1开始直到C9激活。 激活物:抗原- ②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 (2)激活过程: 激活过程: 识别,活化,攻击。 识别,活化,攻击。
(2)替代激活途径 特点: 特点: 激活物: 菌脂多糖,其他多糖, 1.激活物:G-菌脂多糖,其他多糖,肽 聚糖,磷壁酸,聚合的IgA IgA、 聚糖,磷壁酸,聚合的IgA、IgG4 。 比经典途径更复杂多样。 2.比经典途径更复杂多样。 (3)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激活物: 急性期蛋白( 反应蛋白, 激活物 : 急性期蛋白 ( C 反应蛋白 , MBL) MBL)与病原体相结合
二、组成及命名
(一)组成: 组成:
包括经典激活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的 1 、 固有成分 包括 经典激活途径 的 Clq、Clr、 旁路激活途径的 因子、 因子; Cls、C2、C4;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 丝氨酸蛋白酶; 丝氨酸蛋白酶;上述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 的C3、C5、C6、C7、C8、C9。 包括C 抑制物、 因子、 因子、 2、调节蛋白 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 因子、 结合蛋白、 膜辅助因子蛋白、 H 因子 、 C4 结合蛋白 、 膜辅助因子蛋白 、 同种 限制因子等。 限制因子等。 receptor,CR) 3 、 补 体 受 体 ( complement receptor,CR) 包括CR CR5 CR1 包括CR1~CR5、C3aR、C5aR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是机体在各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而获得。
其作用并非针对某一种病原体,故称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力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非特异性体液因素构成: 1.屏障结构屏障结构是指体表的皮肤、体内外通腔道粘膜的机械阻挡和分泌物杀菌物质的作用,以及表面菌群的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不但选择性限制物质的交换,亦可部分阻挡微生物的侵入。
(1)皮肤粘膜屏障:包括机械阻挡、分泌杀菌物质及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血脑屏障:婴幼儿因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胎盘屏障:在妊娠3个月内,胎盘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此时若母体发生感染,病原体则有可能通过胎盘侵犯胎儿,造成胎儿畸形甚至死亡。
2.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系,有吞噬、清理进入机体内微生物和清理衰老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作用。
溶酶体内的消化酶是这些细胞具有清理机制的主要因素。
吞噬细胞还是后天免疫的物质基础。
3.体液因素正常体液中的杀菌、抑菌物质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等,常配合其它杀菌因素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