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来源和特点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去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去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去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血—脑屏障 , 胎盘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骨髓的功能: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 (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二)胸腺1.胸腺的组织构造: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细胞一
八、其他细胞及其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NK细胞、NK1.1+T细胞、 γδT细胞、B-1B细胞 作用时相 即刻-96小时内 作用特点 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广, 96小时后 特异性作用,抗原识 特异性免疫
细胞组成 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 T细胞、B细胞、APC
七、B-1B细胞及其作用
B-1B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B细胞 B-2B细胞: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表面标志:CD5+、CD11+、CD23-、mIgM+
抗原识别谱: 窄(1)TI-2型多糖抗原(2) TI-1型多糖抗 原(3)某些变性的自身抗原 抗体应答特点:(1)可通过BCR,直接与相应多糖抗原配体 交联而被激活(2)IgM型抗体为主(3)不发生类别转换(4) 无免疫记忆
非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酸性pH、溶菌酶、乳铁蛋白、阳离子蛋白、弹性蛋白酶等
(二)分泌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
前列腺素E
白三烯B4
PAF
磷脂酶
过氧化物
(三)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四)抗肿瘤作用
膜融合,胞内溶酶体作用
ADCC
肿瘤 细胞
蛋白水解酶、溶细胞素、TNF-α
(五)免疫调Biblioteka 作用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
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 别专一经克隆扩增
免疫效应 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发挥免疫效应 作用时间 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 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细胞
一、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的作用 二、吞噬细胞及其作用 三、NK细胞及其作用 四、NKT细胞及其作用 五、 γδT细胞及其作用 六、 B-1B细胞及其作用 七、其它细胞及其作用:eosinophil、 basophil 、DC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PPT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协同作用下,能够更有效地对 抗疾病,保护人体健康。例如,当特异性免疫系统识别并攻 击某种病原体时,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也会加强其防御作用, 共同消灭病原体。
05
CATALOGUE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实例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的实例
皮肤屏障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大部分病原体侵入。
启动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
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产生针对特定 病原体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病 原体结合,从而帮助消灭病原体或 调节免疫反应。
适应性更强
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病 原体调整自身的反应,以更有效地 对抗不同的疾病。
两者共同维护人体健康
相互补充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人体内相互补充,共同维护人 体健康。非特异性免疫是第一道防线,能够快速反应并阻止 病原体入侵;特异性免疫则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更精确 的防御。
02
CATALOGUE
特异性免疫
概念定义
总结词
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持久免疫应 答。
详细描述
特异性免疫是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通过识别并清除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或病原体本身,以 消除感染并保护人体健康。与非特异性免疫不同,特异性免疫具有针对性和记忆性,能够针对曾经接触过的病原 体产生快速且持久的免疫应答。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等,能够吞噬、消化和清除被感染的 细胞和病原体。
特点与功能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广谱性先天性、快速反应性和自我稳定性等特点,是机体 抵御病原体侵袭的重要防线。
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详细讲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遭受外界致病因子侵袭时,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以对抗和清除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健康和稳态。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不需要提前获得特定的抗原识别能力,它是一种对抗不同致病因子的广谱防御机制。
本文将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之一是广谱性。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对抗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例如,中性粒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细胞,它能够通过吞噬病原体和释放抗菌物质来消除外来致病因子。
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也能够发挥类似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还具有快速性和灵活性。
在感染开始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以迅速启动,几乎立即开始对抗病原体。
免疫细胞根据感染的类型和程度,可以通过调节抗原呈递和清除技术选择对抗病原体的最佳策略。
此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可以产生各种效应分子,如溶菌酶、抗菌肽和细胞因子等,这些分子对抗菌、抑制病原体生长以及招募和活化免疫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分为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免疫和炎症反应。
自然免疫主要由先天免疫细胞参与。
先天免疫细胞是机体一种免疫记忆力非常低的细胞,但是它们的数量庞大,可以迅速识别和消除病原体。
先天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巨噬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它可以通过吞噬、分泌溶酶体和产生氧自由基等方式对抗病原体。
炎症反应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被启动,以清除病原体并促进修复。
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和局部温度升高等病理过程。
这些反应有助于将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输送到感染或损伤部位,帮助清除病原体和废物,促进伤口愈合。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可以参与调节和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因为它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
免疫学基础
1、抗体(Ab):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
终 末B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性 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
的球蛋白。 Ig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Ig。抗体均为Ig,但Ig并非完全是抗 体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球蛋白
后天:人工注射某种抗原后产生免疫无应答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免疫应答的调节。
存在于免疫应答的全过程,控制着免疫应答的发
生、发展与消退,决定免疫应答是正反应还是副反应,
免疫效应是强还是弱,在维护机体免疫系统稳定性方 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免疫损伤与疾病
免疫损伤: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
(一)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二)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耐受性
免疫耐受性: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所导致的特异性免
疫无应答性。 免疫耐受性仅对诱发免疫耐受的抗原(致敏原)无应答。 免 疫 耐 受 天然:自身组织抗原耐受性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产生 TNF
TNF-β:由活化T细胞产生
功能:促炎症因子、免疫调节因子,与败血性休克、发热、 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病理有关。 TNF既有抗肿瘤作用,又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免疫细胞识别抗原,产生应答并将抗原破坏和
四、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
1、补体:
A. 来源与成分:存在于血清中,由多种非特异性血清蛋白组成 B. 作用:a. 补充抗体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练习):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练习)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
(连线)(2)免疫细胞。
①来源: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②种类: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
①来源: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
②种类:包括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等。
③特点:可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
2.免疫系统的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类型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②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③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1.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 2.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 3.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
(√) 4.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体具有吞噬作用。
(√) 5.唾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
(×)1.明辨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五个“并非”(1)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2)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但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一定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并非只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4)浆细胞并非只来自B 细胞。
在二次免疫中,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 B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5)病原体并非由细胞免疫清除,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病原体被释放出来,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3)共生菌群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 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 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 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2. 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 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 维持局部,属于天生即有、 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
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也称先 天免疫(innate immunity)或自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具有遗传性,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 道防线。
1)血脑屏障(barrier structure)
主要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星状胶质 细胞组成,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 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 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 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2)胎盘屏障
蛋白和杀菌物质 灭病原体
组成)
1. 皮肤与粘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 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
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
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 入侵的有效屏障,是机体预防 异物侵入的第一条防线。
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 泌的粘液的化学性屏障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 核细胞和各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巨噬 细胞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移行并定 居于各组织器官,不同组织内的巨噬 细胞名称不同。
免疫学:非特异性免疫性应答
精品课件
两种吞噬细胞
Neutrophils
phagocytosis, intracellular killing,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damage characteristic nucleus, cytoplasm granules and CD67 membrane marker.
myloperoxidase-independent myeloperoxidase-dependent
精品课件
2.吞噬细胞的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包括 反应性氧中间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Ls) 反应性氮中间物(reac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s,RNIs)作用系统。
G+ G+ G+结核杆菌 G+(主要是链球菌)
团集素(Conglutinin) 血清
球蛋白
干扰素(Interferon) 感染细胞等 精品课件 小分子蛋白质
细菌 病毒、胞内寄生菌
第四节.炎症和吞噬作用
精品课件
吞噬作用(Phagcytosis)
是比较原始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单细胞生物如变形虫,就具有吞噬, 消化异物的功能。
精品课件
5.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 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报取病原 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后,可将加工处理过 的抗原及胞内的抗原肽以抗原肽:MHCII/I类分子复合物遥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
精品课件
6.抗肿瘤作用
生理作业
3.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亦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原理: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扩散,和钠- 钾泵的特点也有关系。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第一章作业
免疫调节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其中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1、作用范围广。2、反应快。3、有相对的稳定性。4、有遗传性。 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1、只针对一种病原。2、后天获得。3、强度强、时间长、针对性强。
2.钠泵的本质是一种Na+-K+依赖式ATP酶。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或者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逆浓度梯度将细胞内的Na+泵出胞外,将细胞外的K+泵入胞内。
实际上就是Na+-K+ATP酶,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质膜上,它有大小两个亚基,大亚基催化ATP水解,小亚基是一个糖蛋白.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大亚基以亲Na+态结合Na+后,触发水解ATP.每水解一个ATP释放的能量输送3个Na+到胞外,同时摄取2个K+入胞,造成跨膜梯度和电位差,这对神经冲动传导尤其重要,Na+-K+泵造成的膜电位差约占整个神经膜电压的80%.若将纯化的Na+-K+泵装配在红细胞膜囊泡(血影)上,人为地增大膜两边的Na+,K+梯度到一定程度,当梯度所持有的能量大于ATP水解的化学能时,Na+,K+会反向顺浓差流过Na+-K+泵,同时合成ATP.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D )
①骨髓 ②扁桃体 ③淋巴细胞 ④抗体 ⑤红细胞 ⑥巨噬细胞 ⑦垂体 ⑧淋巴结 ⑨纤维蛋白原
A.①③④⑤⑥ B.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⑨ D.①②③④⑥⑧
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骨髓、扁桃体、淋巴结属于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属 于免疫细胞;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红细胞属于血细胞,不 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垂体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 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在血液中起凝集作用,不 属于免疫系统中的成分。
艾滋病病毒(HIV)会破坏T细胞,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减 弱,难以抵抗感染。
(4) 溶菌酶杀菌一定为第二道防线吗?为什么?
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 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1.人体的三道防线
项目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来源
生来就有
后天获得
组成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联系
两者共同担负机体的防卫功能
4.抗原与抗体的区别
类型 特性
表现
①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
异物性 ②非正常组织: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癌变的组
织细胞,外源细胞、组织、器官
抗原 大分子 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但
2.关于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B细胞、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成熟的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解析:B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A错误;吞噬细胞、B 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B细胞和T细胞形成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血 液和淋巴液中,C正确;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都是细胞因子, 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4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2.识别 吞噬细胞表面多种受体,可识别并结合微生物 及其分泌产物,参与吞噬细胞识别作用的主要表面受体如下:
(1)甘露糖残基受体:属凝集素,可识别并结合糖蛋白及糖脂分子的末 端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这些残基乃微生物细胞壁的典型组分。
(2)IgG Fc受体:特异性 IgG抗体可与相应微生物结合成为复合物, 抗体的Fc段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γ受体(FcγR I)结合,从而 增强巨噬细胞对致病微生物的吞噬作用,即IgG介导的调理作用。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四)溶菌酶 溶菌酶属不耐热碱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巨噬细胞,
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外分泌液和巨噬细胞溶酶体中。溶 菌酶可水解细菌胞壁的关键组分肽聚精,从而使细菌溶解, 并可激活补体和促吞噬。
(五)参与天然免疫的其他效应因子 巨噬细胞还可释放氧自由基、一氧化氮、脂质介质
(如前列腺素、LTB4血小板活化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非特异性效应分子。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针对性很强的免疫力,作用谱窄而 不能遗传,但其组分胚胎期已形成。
注意:①天然免疫是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②其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也 广泛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启动、效应和调节);③特异性免疫是由非特异性免 疫启动的,如T细胞需Mφ的激活; ③长期认为,特异性免疫才涉及对靶抗原的 特异性识别;现已证实,非特异性免疫的发生及效应也涉及复杂的专一性识别 (如TLR、B1B细胞、γδ+T细胞),也是配-受体关系。
两类吞噬细胞对入侵体内的微生物的应答均极为快速,其中巨噬细胞 的作用更为持续,是参与天然免疫晚期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吞噬细胞可 定向迁移、识别、吞噬和杀伤等环节,详述如下: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机体存在两类免疫:1) 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
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2)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特异性免疫2.试述Ig的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Ig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 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IgG 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②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的Fc γR结合,直接杀伤靶细胞。
③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通过胎盘与黏膜:IgG 能借助Fc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
SIgA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5.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调理作用:C3b(或C4b、iC3b)一端附着于细菌或其他颗粒表面,另一端与吞噬细胞表面CR1(或CR3、CR4)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3)免疫粘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一端与IC结合,另一端与表达于数量巨大的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的相应受体CR1结合(粘附),通过运输转移给肝脾,被其中巨噬细胞等吞噬而清除免疫复合物(IC),以维护内环境稳定。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生物技术083班袁勇飞 08014067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以抗病原体来说,非特异性免疫是基础,它的特点是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强度较弱,尤其是对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难以一时消灭,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来发挥作用。
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出现较慢,但是针对性强,在作用的强度上也远远超过了没有针对性的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简介非特异性免疫又叫做先天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这种免疫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
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1. 功能:非特异性免疫能够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作出快速反应,同时在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特异性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能力的免疫方式。
一般是在受微生物等抗原刺激后才形成的,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2.特点(1)作用范围广。
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
(2)反应快。
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
(3)有相对的稳定性。
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
但是,当机体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疫的能力。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4章免疫调节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四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1 - 第2节特异性免疫.................................................................................................... - 11 - 第3节免疫失调........................................................................................................ - 22 - 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 - 22 -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1)组成: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2)5种免疫器官的比较淋巴结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呈圆形或豆状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3)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1)概念: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
(2)来源: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3)三种免疫细胞的比较②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③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4)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5)抗原: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