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白毛女》人物原型的误说和胡说
“白毛女”原型
“白毛女”原型“白毛女”原型史实02-21 10:43一剧《白毛女》,让黄世仁遗臭了万年。
但经过记者对黄世仁的家乡河北省平山县进行详细调查,从群众那里得知了历史上那一段传说的真实面目。
黄世仁的爷爷黄运全,本是一个老实贫农,经过一辈子的省吃俭用艰苦创业在四十岁的时候买下了十五亩薄田,然后辛勤劳动惨淡经营最终将105亩地传给了他的独生子黄起龙。
黄起龙念过私塾知书达理,聆听祖训秉承父业,低调做人,几十年来,将黄世仁的爷爷黄运全留下的100亩地扩大成千亩良田。
并且有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儿子。
黄世仁是长子,自然接了父亲的班儿。
黄世仁自幼好学,学历至相当于现在的高中。
黄家五兄弟在当地名声颇好。
黄家仁人善心,经常赒济邻里,行善积德。
在当地是有名的黄大善人。
黄世仁有一妻七妾,儿女成群,家庭和睦。
(当时的法律允许有一夫多妻,黄世仁的婚姻状况不属于违法也在当时的道德规范之内)杨白劳,黄世仁的发小儿(结拜),杨白劳的父亲杨洪业是当地有名的豆腐大王人称杨豆腐。
杨家豆腐以质好价廉著称。
杨洪业将他的豆腐事业传给他的独生子杨白劳之后,于41岁英年早逝。
杨白劳承接父业之后,辛劳程度超出了他当公子时候的想像。
又染上了赌瘾毒瘾,豆腐事业从此一路向南。
当地百姓都很看不起他。
大春,贫农,一个小痞子,无赖。
喜儿,杨白劳的独生女儿,一个喜欢吃豆腐的胖懒妞。
《白毛女》把黄世仁描述成为富不仁横祸乡里的恶霸,强抢民女强奸喜儿最后在人民群众的吼声中被镇压了。
杨白劳因欠黄家巨款无力偿还喝卤水自尽,喜儿据说在大山里呆了若干年须发皆白最后被大春救出。
大春参加革命结束无赖生活。
事实:黄世仁在杨白劳欠下巨额赌债无力偿还又遭债主追讨的时候立字据借给杨白劳大洋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10万人民币)然后又收留未成年的喜儿。
杨白劳欠钱躲债吃喝嫖赌无脸见人最终误喝卤水不治身亡。
黄世仁念在同杨白劳多年的情份上厚葬杨白劳并且收养喜儿。
看看“白毛女”创造者杨润身自己的回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情节上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再创作建议。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电影《白毛女》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这部电影根据闻一多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由姚福生导演,梅兰芳和屠楚萧主演。
该片于1950年上映,至今已经过去了七十年,然而它的影响力和故事的内涵依然深深地触动着观众的心灵。
《白毛女》以抗战背景为背景,讲述了晋察冀边区女工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受尽了苦难和压迫。
她父亲为了筹措儿子上学的费用,不得不卖去了自己的小孩,白毛女也由此被迫成为另一家庭的养女。
不幸的是,她的养父母却对她虐待非常,几乎每天都要进行残酷的体罚。
白毛女百般无奈之下逃离了家庭,决定去参加红军。
在红军的生活中,白毛女充分感受到了平等和正义的力量,而且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归属感。
在她的努力下,白毛女终于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电影以其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将整个故事展现出来。
白毛女这个角色是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女性,她代表了所有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的人。
她的坚强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观众深深地为之动容。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情感,激发着观众的共鸣,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斗争。
观看《白毛女》的过程中,我不禁被电影所传递出来的那种力量所震撼。
电影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对正义、对自由的追求。
白毛女从小到大,一直在面对着世态炎凉和压迫,但她从来没有放弃,永远保持着对自己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就算再小也能改变世界,她的故事令人感动。
同时,《白毛女》也通过真实再现历史背景,让观众了解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普通人的遭遇。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不管在多么困难和残酷的环境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正义,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成为时代的英雄。
总之,电影《白毛女》以其卓越的艺术表达和感人的情节,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不仅通过一个普通女子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初心和理想,更让观众深思人生,思考真理和正义的意义。
也谈《白毛女》的原型和籍贯
也谈《⽩⽑⼥》的原型和籍贯歌剧《⽩⽑⼥》,对于中国⼈来说,是尽⼈皆知的。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更是⼈⼈能唱。
说到《⽩⽑⼥》,就不能不说贺敬之和马可。
贺敬之,是中国当代著名诗⼈,曾任中宣部副部长和⽂化部代部长。
他是⼭东省枣庄市台⼉庄区贺窑⼈。
他的家离我居住的贾汪区不到百⾥,是我们的近邻⽼乡。
马可是徐州⼈,是著名⾳乐家。
不但谱写了《⽩⽑⼥》,⽽且谱写了贺敬之作词的《南泥湾》。
1945年初,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写成了歌剧《⽩⽑⼥》,⼜由马可,李焕之、刘炽等五⼈将歌词谱成曲⼦。
1945年6⽉,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会在延安召开。
会议期间,上演了歌剧《⽩⽑⼥》,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和赞扬。
⽽后,在延安和解放区多次演出,启发了⼴⼤群众的阶级觉悟,有⼒地推动了⼟改运动和解放战争。
歌剧《⽩⽑⼥》从此风靡全国半个多世纪,⾄今,它的优美旋律仍在⼈们⼼中逥荡。
歌剧《⽩⽑⼥》,塑造了喜⼉、杨⽩劳、黄世仁、穆仁智等⼀系列⼈物形象,揭⽰了“旧社会把⼈逼成⿁,新社会把“⿁”变成⼈”的主题。
据说,有⼀次演出,观众被剧中的⼈物表演深深地打动了。
有⼀位解放军战⼠浸沉于剧情当中,竟把台上的演出当成了现实,举起枪来瞄准台上的黄世仁就要开枪,幸⽽被旁边的战友摁住了,不然,定会酿出⼀场⼤祸。
还有⼀件趣事,据说⽑主席和⼏位中央领导⼈曾有⼀次观看演出。
剧终,⽑主席⾛上台,去和演员握⼿祝贺。
在和饰演⽩⽑⼥、杨⽩劳、⼤春的演员⼀⼀握⼿后,当⾛到饰演黄世仁的演员陈强⾯前时,竟然不与握⼿⽽⾛了过去。
弄得陈强有些尴尬。
殊不知,这是主席故意的幽默,意在提醒⼈们不要与恶霸地主同流合污,要敌我分明,站稳阶级⽴场。
《⽩⽑⼥》剧中的⼈物原型是谁?⽩⽑⼥的家在哪⾥?本⽂作者近来作了⼀番探讨。
关于⽩⽑⼥的原型有⼏种说法:⼀是1945年初,河北省⾩平县有⼀个“⽩⽑仙姑“的传说。
有⼈说歌剧《⽩⽑⼥》是根据这个传说创作的。
其实,这只是个引⼦,上⾯的传说只不过为剧作家提供了⼀点素材和启发。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电影《白毛女》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中国电影史上备受赞誉的一部作品。
这部影片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白毛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奋斗和坚持的故事。
观看这部影片,深深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和对人性的思考。
首先,电影《白毛女》通过白毛女这个角色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命运。
片中,我们看到白毛女作为一个贫穷的农村妇女,一直在为生计奔波。
她顽强的母爱令人感动,她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活下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城市乞讨。
她的坚毅和勇敢给了农村妇女们无限的勇气与动力。
电影中展现的农村妇女的辛苦和奋斗,让我深切地感到了农民阶级的苦难与艰辛,也让我更加敬佩他们。
其次,电影《白毛女》着重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战斗精神。
在剧中,白毛女因为不堪忍受日寇的欺压,最终加入了抗日队伍,在红军的帮助下组织了一支游击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从她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
他们富有正义感,勇于担当,舍小家为大家,为民族解放献身。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更加明白了革命先烈们为我们所做的牺牲与付出,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
最后,电影《白毛女》对人性的思考也颇具深度。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白毛女的丈夫因为富有而最终变得狠毒冷漠,而白毛女则一直保持着对他的深爱。
这种对人性的刻画让我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人性中既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
白毛女的坚守和改变,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人性是可以被改变的,是可以在艰难困苦中实现自我救赎的。
总的来说,电影《白毛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农村妇女的命运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奋斗精神。
同时,在对人性的思考中,让人们明白人性的复杂性和改变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打动了我,也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层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继续影响和启发更多的观众,让人们反思人性,坚定信念,为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白毛女
第一课
《白毛女》演绎“变鬼为人”的红色传 白毛女》演绎“变鬼为人” 奇
当时在山洞里找 到的白毛女原形
今天的白毛女原形 ——罗昌秀
《白毛女》讲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 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北 风 吹
十里风雪
扎 头 绳
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通过 声音的运动形式进行情感交流的艺 术形式, 术形式,它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 在一部音乐作品中, 律。在一部音乐作品中,不同的段 落根据需要, 落根据需要,可以刻画不同的艺术 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 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00字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00字《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00字》篇一《白毛女》这部电影,那可真是老经典了。
我之前就老听长辈说起,但一直没认真看。
这一看,哎呀,真把我惊到了。
电影一开场,那穷苦的农村景象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我心上。
杨白劳,那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被地主黄世仁欺负得那叫一个惨。
就像一只小蚂蚁,面对大象的践踏毫无还手之力。
黄世仁呢,简直就是个恶魔,他那副嘴脸,看着就想让人上去给他两拳。
他对喜儿的迫害,让我气得牙痒痒。
喜儿的遭遇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一个天真的少女一下子掉进了无尽的黑暗。
逃进深山的她,头发变白,像个幽灵一样在山林里游荡。
看到这儿,我心里那叫一个难受,我就想啊,那个时代的人怎么就这么苦呢?要是放在现在,哪能有这种事儿啊。
现在咱都是法治社会了,这种恶霸地主早就被法律收拾得服服帖帖了。
这部电影让我对过去的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老掉牙的故事了,看它干啥?我觉得可不能这么想。
这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过去的丑恶,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你想想,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这在喜儿那个时代,简直就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
所以啊,这部电影虽然年代久远,但它的价值可一点都没减少。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00字》篇二《白毛女》这部电影真的是给我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
电影里的那些画面啊,就像一幅幅古老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一开始,看到杨白劳过年都还不起债,在那儿愁得不行,我就感觉像是有一团乌云在他头顶上,随时都能下一场暴风雨把他淹没。
黄世仁呢,就像个贪婪的吸血鬼,不断地从贫苦百姓身上榨取血汗。
喜儿的命运真的是太悲惨了。
她被抢到黄世仁家,那反抗的眼神就像一把火,可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这把火好像也被黑暗一点点吞噬。
她逃进深山后,变成白毛女,我在想,那深山里的日子得多难熬啊。
也许她每天都在盼望着能有个救星出现,把她从这苦难里拉出来。
我看的时候就在琢磨,这电影为啥能这么震撼人呢?我觉得吧,可能就是因为它把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白毛女》是一部中国民族史诗电影,以革命战争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抗战中的艰辛和勇敢。
影片从一个小人物刘三姐和她的家族入手,通过她和她的家人在革命战争中的艰辛经历,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由荒凉贫瘠到繁华富庶的历程。
通过观影,我认为这部电影揭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同胞仁义《白毛女》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同胞仁义。
影片中,刘三姐在家族困境之际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挽救家庭生计,她的哥哥刘长山却因欠下了土财主一笔钱而被逼迫去当土匪。
尽管长山的所作所为让刘家蒙受了深重的损失,刘三姐还是毫不犹豫地帮助了他。
在白毛女无助的时候,刘长山悄悄地给了她钱,为她渡过了难关。
这种同胞仁义和互助精神,不仅仅是在中国农村中,更是在世界上许多穷困落后的地区都有体现。
它像一张粘合剂,把家族、村庄和社会凝聚为一个整体。
二、土改运动白毛女所在的农村,正是革命时期进行土改运动的一个典型。
土改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打破封建地主的土地垄断,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消除农民的贫困。
影片中刘三姐之所以能够艰难地存活下来,就是因为土改运动使得她的家族获得了一份土地,并且拥有了稳定的生计来源。
而在这期间,刘三姐也参加了土改运动的组织工作,过程也是痛苦而不易。
土改运动虽然曾经引起过争议,但它确实推动了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
三、妇女地位影片中的白毛女,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中国女性的处境。
白毛女之所以被迫卖身,就是因为她没有能力支撑家庭。
她在一个封建社会中长大,依照传统,女性是剥削和压迫的对象。
但是,在革命运动的激励下,中国的妇女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价值,她们不再满足于被视为一种财物或者服从的对象。
白毛女的崛起正代表着妇女地位的嬗变,不断扩大着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四、信仰与爱情影片中的爱情,是纯粹而坚定的。
刘三姐和武大郎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纽带,更是信仰、习惯、文化以及豁达和勇气的综合体现。
这种爱情不仅给两人带来了幸福,更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并且在关键时刻支持和鼓励对方。
真实的“白毛女”:16岁被逼深山,过野人般的生活,她的结局怎样
真实的“白毛女”:16岁被逼深山,过野人般的生活,她的结局怎样苦难是成功路上无法避免的参与者,没有经受过苦难的成功反倒是没有色彩,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比如,今天所说的“白毛女”。
很多人对命运凄惨的白毛女并不陌生,它曾被改编成歌剧火遍大江南北。
白毛女名如其人,无论是睫毛还是头发都是纯白无瑕,很多人在为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的悲惨命运感慨时,孰不知:歌剧中的喜儿字现实中立有原型,现实中的白毛女命运如何?艺术为了便于大众接受,对社会黑暗面进行了一定粉饰,但罪恶、丑陋却不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减弱,现实中的“白毛女”命运多舛,后来的她还好吗?真实的“白毛女”:罗昌秀现实中的“白毛女”名叫罗昌秀,于 1923年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的一个贫困家庭中,罗昌秀自幼聪明伶俐、五官清秀,典型的四川美人。
那时,战乱频繁,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很多偏远山区的村子都是被恶霸占领,一些遭受欺凌的百姓申冤无门、报仇无路,只得在恶人的欺凌下咬碎了牙往心里吞。
罗家人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招惹祸端,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们的灭门之灾皆因罗昌秀而起。
随着时间的流逝,罗昌秀出落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是当地有名的美少女,漂亮原本是罗昌秀的命运资本,却在战乱年代成为了她时运不济的累赘。
美丽本无罪,在乱世之中却成为了恶人作恶的资本。
后来,当地欺男霸女的罗锡联无意间见到了罗昌秀之后,对此念念不忘、色心大起。
他想要将罗昌秀据为己有,罗锡联的压寨夫人陶天珍得知丈夫想法后,不仅没有阻止他,反而与其狼狈为奸。
作恶多端的地主使得女子家破人亡、无家可归不仅如此,为了逼迫罗昌秀心甘情愿嫁给罗锡联,他们制定了令人发指的“杀人计划”,先杀罗昌秀父亲、再杀罗昌秀哥哥。
1.捉奸在房陶天珍利用阴谋诡计勾引罗昌秀的父亲,罗昌秀的父亲老实巴交,根本不知这是一场陷阱,在他一头雾水时,罗锡联闯入房中上演了一场“捉奸丑闻”。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00字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00字《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00字》篇一《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00字》看完《白毛女》这部电影,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电影里那昏暗的色调,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我心头。
记得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杨白劳和喜儿那贫苦的生活场景就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
杨白劳过年时那点可怜的年货,就像他那不堪一击的生活,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崩塌。
他被黄世仁逼迫得走投无路,那签卖身契的手啊,就像风中的落叶,抖个不停。
我就想啊,这黄世仁咋就这么坏呢?他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贪婪地吞噬着贫苦大众的幸福。
喜儿呢,多好的一个姑娘啊,却被黄世仁糟践。
她逃进深山后,那一头白发,就像她苦难的象征,在那黑暗的山洞里,她就像一只受伤的小兽,孤独又无助。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电影,可我觉得这种压迫在当时肯定是非常普遍的。
电影里的音乐也特别揪心,那悲戚的旋律就像一根针,不断地扎着我的心。
我在想,要是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能做些什么呢?我可能也像那些普通老百姓一样,只能在黑暗中瑟瑟发抖吧。
可是,这样的黑暗最终还是被光明驱散了,这又让我感到一丝欣慰。
这就像在寒冬中突然看到了一缕阳光,虽然微弱,但足以给人希望。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00字》篇二《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00字》看《白毛女》的时候,我这心情啊,就像坐过山车似的。
电影一开场,那感觉就像是被拖进了一个黑暗的深渊。
杨白劳被黄世仁欺负得死死的,那场景真叫一个惨啊。
杨白劳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小绵羊,毫无反抗之力。
我当时就想,这人世间咋还有这么不公平的事儿呢?黄世仁住的是大宅院,吃的是山珍海味,而杨白劳和喜儿呢,住在破破烂烂的屋子里,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喜儿被黄世仁抢走的那一段,我气得直跺脚。
我心想,这黄世仁简直就是个恶魔,他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儿呢?喜儿在黄世仁家遭受的折磨,就像一场噩梦,永无止境。
后来她逃进深山,变成了白毛女,这形象可把我惊到了。
她那白发就像岁月的霜雪,过早地降临在她身上。
我在想,这苦难到底要把人折磨成什么样啊?但是,最后八路军来了,一切都改变了。
《白毛女》故事原型和第一作者究竟是谁?[组图]
《白毛女》故事原型和第一作者究竟是谁?[组图]《白毛女》故事原型和第一作者究竟是谁?[组图]享誉中外的歌剧、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一部妇孺皆知的经典剧作,其精彩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剧情以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生动主题曾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人们似乎也总是把创作者与贺敬之连在一起。
然而,《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位创作者却不是贺敬之,而是甘肃临洮籍著名作家李满天。
李满天原名李春芳,笔名林漫,1914年出生在陇上文化名城临洮县城一个书香之家。
早年在家乡临洮及省城兰州读书,1935年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期间,参加了一·二九示威游行的组织工作。
1938年8月奔赴延安,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系,二期文学班班长,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深入敌后,任晋察冀边区教育科长、《晋察冀日报》、《冀晋日报》编辑、记者、中共应县、浑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通讯社湖北分社总编辑。
1942年在河北省平山西部山区天桂山采访时,听到了有关白毛女的故事。
一户佃农聪明美丽的女儿被地主看上,便借讨债为名抢走,强奸后预谋将她害死。
女孩在老妈子的帮助下,连夜逃进深山,躲在山腰一个洞里,后来生下一个女婴。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吃不上盐,头发和全身都变白了。
直到8年后,八路军打到太行山区,镇压了恶霸地主,姑娘才被八路军从山洞里救回村里,得以重见天日,重新过上人的生活,头发也由白再次变黑,……李满天深受这个题材感动,多方搜集资料,采访了几十人,反复修改,写成一篇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后又创作成小说《白毛女人》。
1944年中秋节,李满天任应县县委宣传部长时,托到延安的交通员亲手将小说《白毛女人》交给周扬。
周扬看后爱不释手,认为这个故事既富有宣传作用,又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深刻教育意义,很适合改写为歌剧,为党的“七大”献礼。
便把它交给鲁艺音乐系主任张庚,加紧投入改编。
一稿由诗人邵子南执笔,彩排几场,大家认为诗的风格较重,不适宜舞台演出。
白毛女历史原型
白毛女历史原型一、白毛女的人物原型白毛女的人物原型是罗昌秀。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6岁的罗昌秀被迫躲进川滇交界地区断头山上的深山老林,过了17年野人般的生活。
1956年,罗昌秀被救下山,年仅33岁的她重返人间时已是满头白发。
当地*** 给罗昌秀盖了一栋房子,从经济上救济她,专门抽调县、乡干部住到她家,救她生活,并且还为她操办了婚事。
1958年,陈毅副总理亲自看望了罗昌秀,高度赞扬她反抗压迫的大无畏精神。
扩展资料罗昌秀人物经历:1,1949年底,宜宾解放。
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展,罗昌秀家分得了土地。
在山上的昌秀常在自己的“哨所”观察村里的情形,当看到赶圩的人来人往,欢声笑语络绎不绝时,她的胆子渐渐地大些了,回家的次数也多了。
2,1954年4月,罗昌秀把衣服从山上拿回来了,自此,就在家里帮助做些家务事。
3,1957年春天,罗昌秀的邻居给她介绍对象,是联合社的生产队长文树荣。
不几天,晏树君把文树荣请到家里,也把昌秀请过去。
文树荣见昌秀十分爽直,满心欢喜。
就这样,两人渐生情愫。
二、白毛女的故事是真的吗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 *** 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但是,白毛女的故事是真的吗?下面为你进一步介绍: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白毛仙姑”的故事。
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一带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
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
艺术经典《白毛女》及其原型考证
艺术经典《白毛女》及其原型考证艺术经典《白毛女》及其原型考证《白毛女》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不仅被誉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话剧,也被广大观众称为“中国奇迹”。
该剧不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演时创造了中国话剧的奇迹,也在后来的多次改编中保持了其经典地位。
然而,对于《白毛女》的原型考证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从历史考证、创作动机和作品主题等方面来探讨《白毛女》的原型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毛女》中的历史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该剧的原型出自一位名叫黄富村的农民。
黄富村生活在1941年的陕北,他是一位在团结抗日根据地中担任军事职务的农民。
然而,也有人指出黄富村只是该剧的部分参考对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剧中的白毛女。
因此,在历史考证方面,对于《白毛女》的原型到底是谁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白毛女》的创作动机。
该剧的创作时间正值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白毛女》在这个时期的创作动机主要是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现实问题,激励人民团结奋斗。
因此,剧中不仅通过白毛女这个形象展现了农民妇女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展现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白毛女》的作品主题。
虽然《白毛女》的原型存在争议,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该剧通过展现农村家庭的破裂、农民妇女的奋斗,揭示了当时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的阶级差距和农村问题。
剧中主要人物白凤英在家庭和社会的逆境中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身的转变。
这一主题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倡导妇女解放、追求家庭和谐有着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艺术经典《白毛女》及其原型考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确认白毛女的原型是谁,但通过历史考证、创作动机和作品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剧的深意和推广价值。
无论是谁成为了白毛女的原型,这个形象都代表了那个时代农民妇女的悲欢离合,是对历史的一次有力的回应和呼吁。
革命的虚构:歌剧《白毛女》幕后
革命的虚构:歌剧《白毛女》幕后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因为父亲还不起债而被卖给地主,父亲在除夕夜羞愤自尽,女孩在大年初一从未婚夫身边、从父亲的遗体旁被拖走履约。
她在债主家成为一个受尽欺凌的丫头并被强奸,在即将被卖给人贩子的前夜侥幸逃走,跑到山里变成了白毛女。
这就是“白毛女喜儿”的故事——它对仇恨的利用和艺术处理,在任何时代都会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愤慨。
歌剧《白毛女》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是中共革命文艺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革命作品讲究“现实主义”,很多人物和故事都讲求有原型和现实蓝本。
《白毛女》的创作者们后来也经常说,这个故事取材于华北的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
但是很少有人具体谈到,当年的这个传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直到201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而重排此剧,才有人讲了点细节。
白毛仙姑的故事有好多版本,大多没有革命内容。
有说地主一直无子,喜儿作为三姨太被娶进门后还是生了个女儿,结果母女被一起赶出门;有说一家父子都看上喜儿,打了起来,出了人命,喜儿被嫁祸;还有的说小夫妻打架闹分手,女的一气之下出走……结果都是她逃到深山,几年后头发、皮肤变白,视觉类鬼。
当时延安文艺领域的领导人之一周扬却慧眼识材,看到了这个故事的潜力,并极力推动再创作。
在贺敬之等革命诗人的如椽大笔之下,这些五花八门的版本统一成了一个阶级矛盾的故事。
这出剧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的一个重要成果。
作为纪念这个讲话发表70周年的活动的一部分, 新版的《白毛女》2012年5月底在人民大会堂又一次上演。
主旋律歌手谭晶演喜儿,京剧名花脸孟广禄演杨白劳,话剧影视演员雷恪生演黄世仁。
幕后创作者包括了导演胡玫、为张艺谋多部电影作曲的赵季平以及总体艺术指导、第一代喜儿的扮演者王昆。
在歌剧演出中,不管中外,掌声最多的地方往往是在名唱段之后,但是最新一版《白毛女》,最响亮的两次掌声却是跟着情节走的:一次是喜儿在深山变成白毛女后,在奶奶庙偶遇黄世仁,喜儿尖叫着追打他;还有一次是最后“区长”宣布黄要被法办。
《白毛女》 读后感
《白毛女》读后感
《白毛女》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农村发生的悲惨故事。
影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和文化局限。
影片中的主要情节发生在1940年代,时代背景下农村贫富差距明显。
五十年代时新政府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加剧,卡夫卡般的官僚制度在助纣为虐的过程中对穷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故事中的女主角燕子因为她的贫困和无力返借款而被迫卖掉自己的女儿。
几年之后,她的女儿在一个富有家庭长大后与燕子的儿子阿东相恋,这个时候,燕子的生活又开始了新的挣扎。
影片中令人深思的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突。
燕子让我认识到,即使有了一种理想,也不可能摆脱现实的拘束。
另外,影片也让我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某些局限性。
燕子的个性独立和强势在影片的结局中被视为一种不利的属性。
她的个性无法与当地文化接受的性情相抵消,使得她必须对自己的孩子和整个社会抱有责任感。
总的来说,《白毛女》这部电影让我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历史上的真实故事。
它展示了一种理解中国文化和农民精神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习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影片告诉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历史,因为它将带给我们重要的教训,指引我们前行。
《白毛女》本事演变探微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rue Story of White-
Haired Girl
作者: 张均[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0-6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白毛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级;伦理
摘要:“黄大善人”说是近年《白毛女》争议中颇引人注目的一种“真相”,但究其实,从歌剧版到电影版再到芭蕾舞剧版,《白毛女》都建基于若有若无的传说之上,并未以具体真人真事为原型。
故而包括“黄大善人”说在内的所有“真相”皆无事实根据,不过就与自然真实的接近程度而言,现存《白毛女》诸文本比“善人”说更切合其时乡村的实况。
然而《白毛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革命中“弱者的武器”,却又是阶级/伦理之“糅合”策略与“成长”/“复仇”之叠合机制对“白毛仙姑”传说予以重构、再造的结果。
《白毛女》持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见证了早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历史变动中的反复自我调适。
《白毛女》中黄世仁有历史原型么?为什么有人为其“平反”?
《白毛女》中黄世仁有历史原型么?为什么有人为其“平反”?《白毛女》可以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歌剧,曾引发了无数贫苦百姓的共鸣。
故事的主要人物,除了大家熟知的黄世仁、杨白劳和喜儿外,还有代表着正义和希望的大春。
关于故事的时间和地点,其实作者有过交代:1935年除夕,河北省某县杨各庄贫农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逼死,喜儿也被抢走遭受凌辱。
后来,喜儿的未婚夫大春一怒之下参加了革命。
在此期间,喜儿在好心人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了黄世仁的魔掌,躲到深山老林。
到1938年时,大春所在的部队解放了杨各庄,喜儿得到解救,而黄世仁也遭到了清算。
现代版歌剧《白毛女》故事中的河北省某县,虽然没有明指,但却可以肯定就在太行山一带。
不过,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个县,被艺术化处理的“杨各庄”又在哪里,一直是个谜。
通过查阅《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可知,这部歌剧的前身是李春芳所编写的《白毛女人》和《白毛仙姑》。
当时,李春芳经常深入太行山进行调查走访,并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故事撰成文章,在报纸上发表。
李春芳最早的灵感源自于《列仙传》。
在这部书中,讲述了一个白发的仙女,是为躲避秦国暴政而逃往深山的。
而这个故事,在太行山地区流传的很广,因而得到了李春芳的关注,并被改写成了《白毛仙姑》。
在发表了《白猫仙姑》后,李春芳又根据这一故事,改写成了一篇短篇小说,定名为《白毛女人》。
无论是《白毛仙姑》还是《白毛女人》,讲述的都是暴政和压迫对百姓造成的悲痛。
后来,文艺工作者又根据《白毛女人》排演出了经典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关于《白毛女》中黄世仁的原型,历代有多种说法。
其中流行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黄世仁就是平山县当地的一个地主恶霸。
不过,后来又人专门考证,当地并无与黄世仁相类似的人物,也没有“白毛女”躲进山林的旧事。
不过,近年来不断有人撰文为“黄世仁”辩解,甚至于是“平反”,称故事中的原型本来是一个仗义疏财的善人,在当地的声望和口碑一直很好。
按照这一逻辑,似乎意在指出歌剧《白毛女》实属杜撰。
歌剧《白毛女》与“毛女传说”叙事功能比较
歌剧《白毛女》与“毛女传说”叙事功能比较
孟远
【期刊名称】《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4)5
【摘要】歌剧《白毛女》取材于“白毛仙姑”民间传说。
《白毛女》一方面沿用“毛女传说”的功能序列,彰显了叙事的传奇性;另一方面在各项“功能”的可变项中植入有意味的人物关系与冲突,增加初始情境,改写各项叙事功能承担者的身份和关系,展开推动情节发展的各种矛盾,巧妙地将民间传说与革命叙事融合在一起,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与共情心,唤起人们对“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叙事主题的政治认同。
【总页数】6页(P121-125)
【作者】孟远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3
【相关文献】
1.歌剧《白毛女》中的"传统潜结构"叙事探析
2.从歌剧到电影:《白毛女》跨媒介叙事探微
3.歌剧《白毛女》:由民间叙事到文学文本
4.歌剧《白毛女::由民间叙事到文学文本
5.作为方法的“集体创作”:从民间传说到红色经典歌剧《白毛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谁是“白毛女”的原型
谁是“白毛女”的原型
王迎吉
【期刊名称】《语文月刊》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2003年1月5日《中国青年报>上一则题为《“白毛女”罗昌秀辞世》的消息称:“2002年12月31日,大型歌剧《白毛女》主人公的原型、80岁高龄的四川宜宾‘白毛女’罗昌秀去世……”笔者认为,罗昌秀并非“白毛女”的原型。
理由如下:
【总页数】1页(P35)
【作者】王迎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歌剧《白毛女》的原型批评解读 [J], 高娜;王远舟
2.谁是“白毛女”的原型 [J], 王迎吉;王迎吉;王迎吉;王迎吉
3.政治话语缝隙中闪现的民间原型——对歌剧《白毛女》的原型批评解读 [J], 高娜;王远丹
4.“八贤王”原型考究竟谁是手持金锏的八贤王? [J], 林硕[1];松仁(图)[1]
5.白毛女原型孙女正式当村官 [J], 何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电影《白毛女》人物原型的误说和胡说
关于电影《白毛女》人物原型的误说和胡说
杨润身
(一)
去年《中年人》杂志第5期有一篇文章,述说四川“白毛女”罗昌秀80岁谢幕人生,并说,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艺术形象的原型就是罗昌秀。
这种说法严重失实。
1951年初上映的电影《白毛女》,是根据贺敬之等同志创作的在1945年党的七大以前就公演的歌剧《白毛女》改编的,而歌剧《白毛女》则取材于李满天搜集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进行艺术创作而成。
“白毛女”的故事流传于我的故乡河北省平山县。
毛泽东同志都晓得“白毛女”的故事流传于平山。
他老人家在陕北即将东渡黄河,朝平山县西柏坡转移的时候,与身边工作人员动情地说,我们要往“白毛女”的故乡去了。
四川“白毛女”罗昌秀是1956年才被民兵从深山野林里救出来,她怎么可能是电影《白毛女》喜儿的人物原型呢?这显然是误说。
新中国诞生前夕,电影编导水华和王宾邀请我参与将歌剧《白毛女》改编为电影。
我的家庭贫寒,欠地主360吊钱的债。
我心里装着父亲及众多贫困农民遭受地主老财剥削的
苦难,还有本家一个姑姑和邻居家里一个姐姐不得有爱的悲酸,特别是心里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光芒照射,很乐意将阶级之亲。
阶级之爱,倾注于如本家姑姑和邻居家姐姐一样可爱的喜儿,倾注于如勤劳的父亲一样可爱的杨白劳。
在电影《白毛女》的创作中,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情节上提了一些再创作建议。
如,歌剧中的杨白劳到腊月外出躲账,我的父亲当年却是豁命挣够欠地主的利息,主动向地主还息。
按着统治阶级的规矩,穷人还清债息就可以安度春节。
杨白劳、喜儿、大春,3个劳力,完全可以还清黄世仁的债息,躲账有欠真实。
我就与两位编导商讨,杨白劳由躲账改为主动还息。
黄世仁为霸占喜儿,强词夺理,要求本利全收,逼杨白劳走上绝路,这样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
又如,应使大春与喜儿的爱情更加丰满,更加鲜明,这样才能更加动人地更加真实。
我与两位编导反复探讨,统一认识,将本家姑姑出嫁前将辫子挽成了发髻的情节给了喜儿,又多了大春为喜儿摘柿子,在悬崖中砍柴相亲相爱的情节。
他们的爱情更加丰满,也使黄世仁的罪恶更加显而易见。
我为一村剧团排演歌剧《白毛女》的时候,两个受过恶霸地主欺辱的大嫂说:“喜儿太傻了,不该将小白毛女留在身边,小白毛女是黄世仁的种嘛!”但有人主张从母爱出发,主张保留小白毛女。
最后经周扬同志表态,小白毛女未再留
在喜儿身边。
歌剧《白毛女》的结尾未交代大春与喜儿相爱的结果。
我与两位编导又反复讨论,喜儿对大春的爱是那样执著,大春成为革命干部,不与喜儿成婚终身相爱,革命的情理不容。
电影演出时,观众看到在田里收割谷子的喜儿白发变成黑发,辫子挽成发髻,与婆母王大婶愉快地收割谷子,知道喜儿有了田地与大春已洞房花烛,都给以热烈的掌声。
杨白劳决定喝卤水自尽,他看着喜儿睡着了,心如刀绞,接下去,歌剧中的杨白劳有一大段唱。
我为村剧团排演歌剧《白毛女》的时候,感到杨白劳的大段唱对剧情有所冲淡,就向两位编导提出,把杨白劳的大段唱删去。
“那么杨白劳是否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于是水华扮演喜儿,我扮演杨白劳,看一看按情理是否有什么话说。
我很快泪水不止,没有任何语言能表达内心之悲苦。
水华是颇有成就的电影艺术家,很快进人角色,也同样只是落泪罢了。
于是,我们就定下让杨白劳只以眼泪来表达与喜儿的诀别。
文学脚本脱稿,我伴摄制组到平山县拍摄外景。
总摄影师吴蔚云感奋地说,白毛女故乡的山水如桂林的山水一样秀丽!扮演喜儿的田华说,白毛女故乡的姐妹们像她的亲姐姐一样可亲!乡亲们积极地协助拍摄。
扮演大春的李百万和扮演喜儿的田华进山砍柴,李百万下不得百丈悬崖,年逾花甲的刘道士便自荐,代替李百万扮做大春在悬崖里豁命飞来飞去地
砍柴,不要分文报酬;柴庄村的10多位贫苦农民参与收割、交租的拍摄,近一个月不能回家去收秋种麦。
摄制组对他们付予报酬,人人拒绝,表示拍摄《白毛女》电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是他们应尽的责任。
电影上演之后,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同志说,电影《白毛女》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文化部部长茅盾同志激奋地说,电影《白毛女》是又一个“白毛女”。
(二)
从歌剧《白毛女》到电影《白毛女》,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历史真实,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也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并念念不忘。
而在我们国内,却有人对《白毛女》随意戏说、胡说,有人甚至把喜儿改写成穆仁智的小老婆。
2002年12月31日《杂文报》上载文《喜儿致大春的信》,其中喜儿变成“黄太太”,大春变成“窝囊废”,黄世仁变成大款,穆仁智变帮凶为帮办。
并且还有“情三角”游荡于中,将纯朴而坚强的喜儿“游荡”为见钱眼开、忍辱偷生、不知羞耻的阔太太。
一家报纸上还发表喜儿应该嫁给黄世仁的短文。
文中说,一位母亲买了一张《白毛女》的影碟,给自己正在读小学的女儿看。
谁知女儿看后竟认为,喜儿应该嫁给黄世仁,并说,喜儿也真是的人家黄世仁有权有钱,标准一个大款,这样的主儿贴都贴不上,她却逃到山洞里受苦,傻冒儿一个。
这个小学生可怕的“重钱”之念,自然令人担心、令人痛心,然而她毕竟是个不懂得历史、初涉人世的孩子。
随意改写《白毛女》,任意糟践充满血泪的喜儿,任意为佩带了“八路”臂章的大春抹黑,用心地美化欺压农民又当上汉奸的黄世仁及其帮凶穆仁智,不是出自无知的孩子,而是出自文化不浅、名气不小的“家”,这就不能不让人格外地担心、格外地痛心、十分不满了。
戏说者在《杂文报》上戏说不久,天津的路石同志在《天津老年报》上发表文章,气愤地说:“‘信’既伤害了几代中国人的感情,又亵读了原著,并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之嫌,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
戏说不仅使我痛心地想起我的杨白劳式的父亲的悲苦,还让我想起我亲眼目睹的众多受剥削压迫的农民的凄苦。
我的远房五爷爷,勤劳仗义,为多户贫苦叔叔揽账,20多亩沃土落入地主手里。
他59岁时的农历小年,五奶奶埋怨他,大年也吃不到白面饺子,他愤然落井淹死,大人孩子为他掉泪。
我的本家庆和哥欠着地主重债,日子难过,常常拿庆和嫂出气。
一天,庆和嫂在我家的石碾上推碾,庆和嫂不留心,让一只公鸡吃去几个玉米粒,碰巧庆和哥看到,庆和哥二话不说,上前就是三拳两脚。
庆和嫂不哭不闹,回家抱起不满一岁的女儿一块投井自尽。
庆和哥也要跳井,被邻里们拉住。
在那十家灯火九不明的旧社会,年年农历腊月都可看到被逼
无奈的贫苦农民的眼泪,村村都可听到送葬的伤心的哭声。
戏说的人随意对喜儿、大春无情,随意对黄世仁、穆仁智多爱,不知其用意何在?歌剧《白毛女》上演之后,一位穿长袍的先生找到我,与我辩论《白毛女》的真实性。
他说《白毛女》不能成立;黄世仁对喜儿不是强奸,强奸有不了小白毛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合理合法。
后来知道,这位先生是地主的帮办,拿地主丰厚的薪水,有数十亩良田出租。
其用意很明确,也很可笑不值一说。
时下戏说者的用意,与40
年代穿长袍先生的用意当然不同。
究竟为何?天知道。
我们权且将戏说当胡说吧!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谈钱变色,不敢言富。
时下,人们理直气壮地致富发财。
这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
但“陈旧的东西总是企图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
作为对人民对祖国负有崇高责任的文艺工作者,绝不能不防备金钱拜物教的侵袭,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让其威力无穷,“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自己高尚的职责: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着眼于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陶冶高尚美好的心灵,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环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