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近十年来关于《关于的费尔巴哈提纲》中实践含义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含义的研究综述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尽管篇幅极短, 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 ,曾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新世界观”的“萌芽”究竟体现在何处?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是:体现在《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的强调上。
然而,当面对更进一步的追问: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的“实践”,其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学术界则明显存在很大的分歧,并导引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
本文试图从三种不同的实践观入手,综述近十年来对于《提纲》中实践含义的研究。
一从“实践本体论”来把握实践的含义这种观点认为实践在《提纲》中并不是一个狭义的认识论或历史观范畴,而是马克思整个哲学思想的总体视野和逻辑基础,因而具有本体论的性质。
《提纲》通过于对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进行了彻底改造,确立了实践的本体论地位。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物质概念的内涵并不包含人的现实存在的规定,而是与人及其存在无关的抽象的规定。
而在马克思那里,所谓“唯物”之“物”,就是惟一地指实践本身的客观实在性,亦即人的现实活动本身的物质性。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秘密就在于,它发现了人的存在方式与活动结构构成了人的观念、思想、意识等一切主观层面的规定和形态的本体论根据在《提纲》中,“物质”范畴已经被扬弃了,或者说,它已经以扬弃的方式被包含在人的感性活动之中了。
在马克思那里,实践取代了抽象的物质而成为整个哲学的逻辑前提。
所以说马克思在《提纲》中从本体论的层面上消解了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被作为本体规定的物质范畴,而代之以“实践”,确立了本体论意义上实践的含义。
二从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物质发展来把握实践的含义这种观点认为应该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进程对实践进行解读。
具体来说,就是认为马克思在《提纲》中所强调的“实践”,并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理论的承接,而主要是基于他当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进展,即:“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物质发展基础的现代实践”这一观点在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在看待 世界的时候,只能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 而不能从思维抽象出来并进而固化起来的物质 出发,这就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线。 在看待社会历史的时候,只能从现实的人的感 性活动出发,而不能从自我意识创造出来并进 而灵动起来的概念出发,这就同思辨唯心主义 划清了界线。
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作一 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 的核心既是辩证的方法,也是历史的方法。历 史演变和发展的方式当然不是外物赋予的,而 是源自于历史本身的运动,历史的演变是自我 演变,历史的发展是自我发展。辩证法在历史 进程中就表现为历史的方法。而且,“辩证法 只有作为历史的方法才是可能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担当着“每 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光荣使命,只 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马克 思主义阶级立场所突出表征的阶级性。
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劳动者的事业,是 全人类的共同诉求,体现历史发展的潮流。马 克思主义作为这一事业的理论旗帜,始终代表 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阶级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把全部世界历史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实践
活动而诞生的过程,就鲜明地凸显出马克思主 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
当我们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时,主要含义是指:
第一,就世界观而言,人是通过实践活 动来把握人与世界之间的整体关系,我们的世 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就认识论而言,实践的观点同时 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第三,就辩证法而言,马克思主义实践 观的确立,为辩证法奠定了理论根基。 第四,就历史观而言,实践是社会历史 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历史不外是人的有目 的的活动而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2013届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姓名杨斌学号 2013110044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成日期 2013.11.16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杨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的说法,学术界一般不存在异议。
但是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存在着争议,怎样理解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对实践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实践的观点做出了理解,并且指出了国内学者对实践的重要地位思想变迁,从实践的概念、实践内容、实践作用上,重新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地位;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的说法,学术界一般不存在异议。
但是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存在着争议,怎样理解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对实践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实践的观点做出了理解,并且指出了国内学者对实践的重要地位思想变迁,从实践的概念、实践内容?、实践作用上,重新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实践的概念在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曾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过实践观点?,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家由于哲学立场和阶级立场的局限性,包括就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哲学都没有正确的理解实践的概念,因而他们对实践的理解是狭隘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实践的原意是指实行、践履、行动的意思,它是作为“行“是和”知“相对应的范畴。
而在大多数的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理解中,实践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的践履,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关系,这种个人道德修养型的实践观显然是十分狭隘和片面的。
试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2月20日Feb.202019第39卷第2期Vol.39No.2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2.009试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陈九双(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河南开封475004)摘要: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灵魂与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它引起了诸多领域的哲学变革。
实践基础的重要性促使人们勇于实践,而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的正负效应又促使人们反思实践的合理化问题。
关键词:实践;主体;主体性原则;人与世界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2-0021-03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和实践基础论的学习,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而且增强了我们的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借鉴意识、独立思考意识。
实践哲学研究不仅批判地“扬弃”传统的理解,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意识论、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学等各个领域都引发了“哲学革命”,进而衍生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解,着实把我们带进一个关注人的生活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合理化反思的新境地。
实践哲学强调实践基础的重要性,“自觉而系统化地合理贯彻基于实践原则的’人类活动的原则体系’”t,]<P2),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必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大有裨益。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基础在实践唯物主义中,科学的实践观是最基础的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
当马克思赋予实践活动对于人类生活的基础意义时,当他从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一切哲学问题时,他的哲学也就在哲学的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理论变革,有本体论上的变革、自然观上的变革、认识论上的变革、社会历史观上的变革,等等。
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是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最首要观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革命的能动的哲学。
1、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实践的内涵,阐明了实践的基本观点。
其一,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人可以感知的物质活动。
其二,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其三,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改变世界”的活动。
其四,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总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马克思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科学论断。
并且强调,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标准,因为如果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烦琐无聊的,毫无结果的争论。
3、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历史观。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应该从实践来理解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
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它是人类活动的领域,离开了人的实践,尤其是物质生产劳动,社会就不能再存在下去。
实践的发展也改善着社会生活,不仅使社会环境发生改变,而且也使人自身发生着相应的改变。
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一切理论,包括错误的理论,都不是脱离物质生产条件凭空产生的,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都是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说明。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根源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根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独特特点和理论基石之一。
实践观的提出和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
本文将从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探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根源。
一、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根源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物质生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的实践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实践活动决定着人们的认识和观念。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的观点,从而形成了实践观的理论基础。
实践观的唯物论根源还可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被认为是物质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推动力,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体。
人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己。
实践活动中的反复实验、验证和调整,是人类认识的重要途径。
因此,实践观的唯物论根源在于对事物发展规律和认识过程的深刻理解。
二、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根源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基本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被认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揭示事物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思维工具。
实践观与辩证法的结合,旨在揭示实践活动中的矛盾性和发展规律,以及人类通过实践不断超越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实践观在辩证法根源上还体现在对实践活动中矛盾的理论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被认为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和推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因此,实践观的提出不仅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实践中的矛盾,还要通过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推动实践活动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前进。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一品质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之中,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开放性、创新性诸本质特征之中。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源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事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5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理论。
它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历史和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也决定了它能够与时俱进、长存常新。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首先就体现在,它在认识客观世界方面采取和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42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还体现在,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不断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它科学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运动规律,从而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性: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展示的,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必须在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那么,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对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方法论意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在众多教科书和相关文献资料中,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并且说明了实践的含义。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实践的观点”,这一关键的问题,大多数的资料都未曾说明。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那么,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明确揭示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稿》中,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初步形成。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终形成。
其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实践观表明,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能动地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社会历史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物质性,实践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等基本种类。
无论哪种实践都是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二是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三是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四是创造性,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明确和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实践的过程和构成要素,实际上是从劳动的过程和要素的角度为实践做了科学规定。
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_再读马克思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
2010年第3期社会主义研究No.3,2010 (总第191期)SOC 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9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再读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大稷!秦在东∀摘要#!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文章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
一种崭新的马克思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中,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马克思; 提纲;实践观;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基石∀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4527(2010)03 0007 04∀作者简介#!文大稷(1969-),男,土家族,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研究;秦在东(1958-),男,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文化研究。
!!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下了著名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 提纲)。
在 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提纲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社会实践为前提和根本出发点,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精品模板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摘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才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发现、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更加一贯地坚持实践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观的哲学研究,更加科学地理解实践标准.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一〉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二〉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的观点
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的观点作者:戚奇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2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生前写的一个提纲式的未发表笔记。
1888年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遗稿时发现了这个笔记,并以附录的形式发表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论核心是实践的观点。
从内容上看,《提纲》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阐明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并批判了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
”这里的“市民”指的是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指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新唯物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人类社会”指没有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在阶级社会中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对立,社会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社会。
“社会化了的人类”,就是指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产阶级,同时无产阶级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随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他们大公无私、最有主见、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与那些没有社会化的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民阶级和一切小生产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只有无产阶级才可称为“社会化了的人类”。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基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基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强大思想引领作用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一直被赋予着重要的价值观基石的地位。
实践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更是其得以验证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的根本作用出发,探讨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作用,并论述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推进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无产阶级革命为目标、以社会主义为纲领的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发现和建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的实证,才能确保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
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重要桥梁。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对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的深刻观察和科学总结,而又通过实践的验证和检验不断充实和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基础,也是理论的落地和实施的基础。
其次,实践对于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推动作用。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发展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验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实践的发展和变化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实践对于培养和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锤炼,才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实践不仅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使其能够真正地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推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实践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手段和条件,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付诸于现实。
实践是改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作者:王刚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9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实现了哲学史上空前的革命变革。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
实践的观点既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同时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理论体系,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是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并把它贯彻于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立了同旧哲学有本质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造成了哲学史上空前的革命变革。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的科学真理。
理论的科学性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观点之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 何为实践: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如何把握实践的本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理解。
旧唯物主义哲学以自然为本体,只是从被动的、直观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归结为类似动物的本能活动,抹杀了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唯心主义哲学以精神为本体,只是从能动的、思辨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归结为人的精神活动,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抹杀了实践的客观现实性。
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共同的缺陷是: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产生这种缺陷的客观原因是实践本身的矛盾特性:一方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支配;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原因: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
“属人世界”是“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
“属人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
”(《马恩全集》第42卷,第24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不断发展。
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
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
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纯粹理理”,而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实基础和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人类社会历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劳动中发展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①医⽣治病②法官办案③⽂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A.②③B.②④ C.③④ D.①④3、江苏⼈在改⾰开放的⼤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
如张家港精神、昆⼭精神、华西精神等。
江苏⼈发扬这些精神,有⼒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
这体现了①⽂化影响⼈们的思维⽅式②先进⽂化源于社会实践③意识具有能动作⽤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苟⼦说:“不登⾼⼭,不知天之⾼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说明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所有知识都要通过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D.只有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5、陆游诗⽈:“古⼈学问⽆遗⼒,少壮功夫⽼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是实践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的和归宿C.实践是取得认识的唯⼀途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6、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萨斜塔的⾃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的说法。
这⼀事例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标准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7、在今天,“更快、更⾼、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
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类对⾃⾝能⼒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B.认识具有⾃我超越的内在⼒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境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8、“嫦娥奔⽉”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们千百年的努⼒,在现代⽣产⼒和科学技术⾼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号”探⽉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实践观点是指,人们在实际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活动中的实践是决定其认识和思想的,人的认识和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得出和检验、纠正和补充。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规律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要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认识、经验和技能。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生产、科学和文化。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时间一样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
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生产出各种生产工具和产品,这种生产活动不仅提供了人的物质需要,而且也为各种文化、艺术等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自然的一种方式。
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是从人们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的实践中得出的。
因此,实践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人类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
文化的形式有很多,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
文化是社会历史和人类实践的产物,也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经验。
因此,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人们的实践与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证明一切”。
只有在实践中,一切的理论才能得到检验和证实。
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也是人类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只有通过劳动,世界才能被认识,生活才能被改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能。
在实践中,人们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目的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服务。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实践,这一观点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就有所体现。
实践作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导力量进行研究的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领域。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本文将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被认为是对客观世界的主体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物质存在是感性的人的实际存在。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实践是分析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
只有通过实践,人民群众才能经历阶级斗争的过程,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
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
三、实践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在科学社会主义中,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关键。
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就的保证。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逐步消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劳动实践,共同分配,分享社会财富,形成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价值观念,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深刻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结语无论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实践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关键。
只有深入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实践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根本特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石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实践基石,是其核心观点的体现和应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真理的实在性和可知性,认为真理不是从天而降的抽象理论,而是通过实践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本文将从实践的概念、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
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动力。
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化剂和印证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线。
三、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实践和理论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
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同时为实践提供指导和动力。
理论的任务就是要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实践不断更新和发展,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不断积累起来的,并且不断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实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发展。
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期,到列宁、斯大林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再到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和实践。
特别是在中国,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线和根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总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石,是其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基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既包括社会实践,也包括认识实践和价值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论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基石地位。
一、实践验证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主张,真理的标准不是主观的主张或者形而上学的推理,而是通过实践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实践的认可和验证,才能称之为真理。
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为例,这一理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分析和革命实践的总结得出的。
在工人阶级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也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这个理论通过实践的验证和实践的实现,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
二、实践推动社会变革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正是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付诸行动。
例如,在工人运动中,工人们通过实践的斗争和实践的觉醒,逐渐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工人阶级自身的力量和利益。
这种实践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也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
三、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实践和理论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而实践是理论的最终归宿和检验标准。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总结经验,形成理论。
而理论则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是不断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四、实践的多重形态实践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形态,不仅仅是社会实践,还包括认识实践和价值实践。
认识实践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认识的过程相统一,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价值实践是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为目标的实践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中,价值实践是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产品和服务,是劳动人民赋予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摘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文章全面扼要地批判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中,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 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 《提纲》; 实践观; 实践唯物主义; 理论基石1845 年春,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提纲》中, 马克思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彻底性, 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中的重要地位,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并且以实践为基础, 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 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提纲》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社会实践为前提和根本出发点,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把客观世界当作直观对象而不是当作实践的对象,只是把人看做直观的主体而不是实践的主体,结果是主体的能动性被掩盖。
马克思在这里指出,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是人们感性活动的结果, 然后才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也就是说, 人首先是感性活动的主体, 是改造世界的主体, 然后才是认识世界的主体。
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看待客观事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只把客观事物当作认识对象, 而不把它们当作实践对象, 在理解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关系时, 又把人的认识当作消极的直观。
所谓“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 就是把客观事物看作与主体活动无关的“自在自然”, 看不到实践活动对客体事物的作用和影响。
所谓“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就是把人的认识看作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看不到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人的认识不仅是感性的直观, 更重要的是理性的思维, 它不但能认识事物的现象, 而且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
不了解社会实践是人特有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的、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 从而抹杀了人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动性,抹杀了革命的实践意义。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 萌发出了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既反映又构建的,是反应与构建的统一。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根基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费尔巴哈和其他的旧唯物主义一样, 虽然主张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的思维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 但由于没有科学的实践观点, 因此始终没有正确地说明真理的标准问题。
这也表现出他在认识领域中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找到一个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联结起来的中间桥梁, 这个中间桥梁必然是既能和精神的东西又能和物质的东西相一致、相联结。
这个中间桥梁就是实践。
因为实践既是人类所特有的一个主观能动活动过程, 是实现人们的目的、意志的精神活动过程; 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活动过程。
实践既具有生动的、具体的现实性品格, 又具有普遍性品格。
实践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统一起来了, 也就是把人们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统一起来了。
因此,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判定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学说是不是客观真理, 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对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作出了科学的总结: ( 1)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明确断言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 2)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 人们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 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 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而离开具体的社会实践来谈论认识的现实性、认识的真理性则完全是无稽之谈、荒谬至极。
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 把实践看作是认识的根基和源泉, 看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看作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三、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提纲》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这里所说的“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信奉这种学说的19 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这种学说提出了“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思想。
马克思提出,按照“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观点, 要想培养出好人才, 必须首先有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良好的教育, 创造一种合乎人性的环境。
那么这种环境和教育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他们把人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无知的群众, 他们是天生的受教育者, 是受环境决定的; 另一部分是先知先觉的伟大人物, 他们是天生的教育者和环境的造就者, 因而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样, 环境和教育决定论者就陷入“意志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与这种旧唯物主义不同, 马克思把实践范畴引入历史观, 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与人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问题。
他指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这就是说, 实践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客观基础。
在实践中人置身于一定的环境( 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 并为其所决定, 同时又能动地改造决定着自己的社会环境, 而且, 人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也改变着自身。
要想改变自己, 就必须改变环境; 要想改变环境, 同样得改变自己; 并且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是一致的, 都离不开并且必然要通过革命的实践。
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环境, 改变自己本身就是改变环境, 改变了的人就是改变了的环境, 改变了的环境又会带动周围环境的改变。
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社会环境变得日益合乎人的需要, 人自身也日趋完善和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 在处理人和环境的关系时要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之上, 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四、实践的观点理解宗教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中既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 又同时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宗教观, 因此马克思指出:“他没有注意到, 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 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这说明他没有进一步科学地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克服宗教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坚持从人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
他说:“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 并在云宵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 这一事实, 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也就是说, 从一个统一的现实世界中分裂出一个宗教的, 想象的世界来, 从人世间上升到天国,使它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 这种情况, 只能从社会本身的分裂来说明。
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它的产生和发展,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它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 是和社会分裂为对抗的阶级分不开的。
在阶级社会中, 剥削阶级和阶级压迫的存在, 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社会根源。
所以, 要消灭宗教, 就要“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即要揭露阶级社会的各种矛盾,并且用革命实践来解决这些矛盾, 推翻和最终消灭剥削制度,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这才是消灭宗教的唯一正确途径。
马克思在这里所阐明的道理, 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把宗教问题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 放在社会革命变革中, 科学地指出了解决宗教问题的路径。
《提纲》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他离开社会实践和历史过程,孤立地观察人, 认为存在着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而不懂得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人。
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唯心史观的理解,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 深刻地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它蕴含着如下几层意思: 第一, 人的本质并不是它的自然特性, 而是它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 而不是抽象的, 它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只有从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 才能真正说明人的本质。
第二, 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 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在阶级社会里, 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 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
第三,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这就决定了社会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 而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所以, 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根本不存在费尔巴哈所说的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的本质。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走向唯心史观的根源在于他们“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所以对处在一定市民社会关系中的人只能作孤立、直观的理解”。
五、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观的宣言在《提纲》的最后两条中,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说: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阶级本质不同。
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 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 它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