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管理学(1)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它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知识点,并探讨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涉及到个体的动机、激励、决策和职业发展等方面。
在实际管理中,了解个体行为的特点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1. 动机与激励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受到动机和激励的影响。
动机是个体内部驱使其行为的力量,激励则是外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有效的动机和激励策略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进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
2. 决策与问题解决个体在组织中经常需要做出各种决策和解决问题。
管理者需要了解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错误,并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以保证组织的决策质量。
3. 职业发展与绩效管理个体的职业发展与绩效管理密切相关。
组织需要提供合适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绩效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评估个体的工作表现,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措施。
二、团队行为团队行为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团队的建设、团队决策、团队合作等方面。
了解团队行为的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工作绩效。
1.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管理者注重团队文化的塑造、成员角色的分配以及团队协作的培养。
通过合理的团队建设,可以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
2. 团队决策团队决策是指团队成员在面临问题时,通过集体讨论和协商达成共识的过程。
管理者需要了解团队决策的模式和有效的决策方法,以提高团队的决策质量和效率。
3. 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团队合作是团队行为的核心,也是团队能否顺利达成目标的关键。
管理者需要有效地管理团队内部的冲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以实现团队的协作效能。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3.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实地观察 和实验
形成假设
提出可供研究 方案和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二、观察法 三、心理测验法 四、调查法 五、实验法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四章 知觉的作用与行为表现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1、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
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
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
为的规律性 3、研究方法: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 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4、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是心理学、社会 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政治学等与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四、知觉的组织过程
(一)知觉对象与背景 (二)知觉归类
知觉归类就是利用连续性、封闭性、 接近性和相似性的原理将各个刺激 组织成为有意义的知觉形式。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可具体分为观察、选择、 组织、解释和反应等阶段。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对象与方法
环境刺激
感觉 视、听、味、嗅、触
外部因素 大小、强度、对比 运动、重复、新奇
图
形
知觉归类
与
连续性、封闭性
背
接近性、相似形
景
内部因素 兴趣、需要、动机
个性、经验
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
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组织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它涉及到个体的动机、决策、领导、团队合作等方面,对于组织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个体动机、领导力和团队合作三个方面来探讨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
首先,个体动机是组织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的动机决定了其在组织中的行为和表现。
在组织中,个体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内心的兴趣和满足而进行某项活动,而外在动机则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进行某项活动。
在实际管理中,激励措施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奖励和认可来增强个体的动机,从而提高其工作表现。
其次,领导力在组织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力是指个体通过影响和激励他人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力可以分为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
交易型领导主要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而变革型领导则通过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和潜力来推动组织的变革和创新。
在实际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根据组织的需求和员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来发挥领导力的作用。
最后,团队合作是组织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团队合作是指个体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协作和合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信息共享和创新。
在实际管理中,团队合作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明确的角色分工和有效的沟通来实现。
同时,团队成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结起来,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涉及到个体动机、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个体的动机决定了其在组织中的行为和表现,领导力通过影响和激励他人来实现组织目标,而团队合作则是个体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协作和合作。
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组织行为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管理中,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成功。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a.工时定额原理 b.标准化原理 c.计件工资制 d.提倡劳资合作 e.科学的挑选和渐进的培训工人 f.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g.实行职能工长制 h.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的十四大原则 a.分工:分工能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增加产出 b.权利与责任:管理者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必须承 担一定的责任。 c.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员工报酬、集权、 等级链、秩序、公平、 人员的稳定、主动性、团队 精神、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孟子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 说”,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 就不是人。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 反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人的重要环节。 “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礼、 智四德。 荀子的观点: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提出 了“制礼义以分之” 、“注错习俗,积善成圣”的 成长之道。显然,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较注重的是 “修习”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习行,这是他对孔 子“习相远”的发展。与孔孟一致的是,荀子认为 “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关键在于善于学习,积善成
本课程的内容提要
本课程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论,主要介绍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的 产生与发展以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 是个体行为研究,主要涉及个性、学习、知觉、态 度、员工激励等内容;第三部分是群体行为研究, 主要包括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结构、群体规模、群 体规范、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凝聚力,群体 决策,团队建设,管理沟通,冲突管理,领导理论 等相关内容;第四部分是组织行为研究,主要研究 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简介
组织行为学简介组织行为学(又称:组织行为管理学、管理心理学)是以管理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出发点,系统的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管理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倡导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观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
组织行为学主要关心管理实践中两个核心命题的解决——一是提高工作绩效;二是提高人在工作中的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七个部分:1、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导引:从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引出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确立组织行为学在管理科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从学科的角度建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应用体系。
1.管理中的社会知觉:从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入手,分析人是怎样认识自己,评价他人;如何形成对人和事物的客观和准确判断。
当人的认识出现偏差时,如何进行有效的纠正。
2.工作中态度及其行为的改变: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和方向进行调整和改变,工作态度与行为的研究就是为了完成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有效控制。
3.个性的管理分析:通过系统、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完成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达到科学选人、用人的有效管理目的。
1、群体行为的发展研究:关注在群体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律和管理特征。
2、群体的内部互动行为:研究在群体内部,个人之间的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发生作用的。
3、群体间的互动行为:研究在组织中,不同群体的存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以及组织中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形成和有效的管理过程。
4、群体中的沟通与人际关系:群体中的人际沟通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形式,有效沟通的结果必然会带来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沟通与人际关系研究是群体行为管理研究与应用的重点。
1.领导有效性管理理论:试图通过对领导行为的分析和研究,解决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什么样的领导方式是有效的?等一系列问题。
2.组织中的权力和策略行为:组织中权力系统的存在是组织效率和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
组织行为学1
二、组织行为的研究角度 (研究谁——对象)
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因而对组织行 为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层 面的特点。 1.个体 个体行为 微观理论 2.群体 群体行为 3.组织 组织行为 宏观理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 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2.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 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 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 门科学。 3.加拿大学者乔.凯利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的性 质进行系统的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它 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对其他组织以 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企业文化理论从其基本假定到具体管理方式
和管理措施都是对理性管理模式的突破,这 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也是现代管理 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重大课题。
4.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研究 20世纪90年代 “公司再造”,“新组织”的兴起,新组织具 有下列特点: 网络化 扁平化 灵活化 全球化 多元化
组织行为学
宋琳琳主讲
教学目标
1.掌握公共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以
及公共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 2.掌握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的行为特 点及其对公共组织绩效的影响。 3.掌握有关促进公共组织发展的相关管理措 施和方法 4.了解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变革的相关 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
复习思考题 :
名词:组织;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公共
组织行为学 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2.如何把握公共组织的含义? 3.依据不同标准公共组织可分为那些类型?并 举例说明。 4.简述公共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容。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运用专门实验仪器测试被试者(个人 或群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是当前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最大特点在于, 研究工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其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 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但是,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 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 境,增添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 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持 慎重态度。此外,许多心理和行为规律,如群体行为中 的情绪感染、冲突等,难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提要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组织 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 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与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大家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 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通过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内容 体系,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通过了解组织行为 学的历史沿革,把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比较组织 行为学和相近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 性质。
四、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正常工作和劳动情景), 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如 对领导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研究,对于职工的工作技能、 工作压力等的研究都可以用现场观察怯。运用现场观察法,必 须明确了解“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录”等问 题,以便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现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对于所研究的群体不施加任何 影响,不改变活动进程,因此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 泼的实际材料,所以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可 信度较高。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 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因 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群体中去。
组织行为学必考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必考知识点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组织内部的个体、团队和组织本身的行为、互动和变化等方面。
以下是组织行为学必考的知识点。
一、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部门、职能、岗位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组织结构有功能型、分部型、矩阵型、流程型、网络型等。
不同的组织结构对组织的管理和运作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组织文化可以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决策,同时也可以作为组织的竞争优势。
三、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内部个体或团队的行为和互动。
组织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决策行为、领导行为等。
了解组织行为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和提高组织绩效。
四、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方法,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提高团队绩效和成员满意度。
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沟通、信任和支持体系,同时也需要注意团队成员的角色、目标和奖惩机制等。
五、领导力领导力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发挥的影响力和能力。
领导力包括领导风格、领导行为、领导力模型等。
了解和掌握领导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指导和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
六、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内部对结构、过程、文化等方面的调整和改变。
组织变革可以促进组织的创新和改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
管理者需要了解变革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需要注意变革的沟通、协调和执行过程。
七、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内部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组织学习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包括知识管理、培训和开发、学习型组织等。
通过组织学习可以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以上是组织行为学必考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组织内部的行为和运作方式,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
个人的相容性 下属的能力 个性的特点
信任 相互作用
领导者 正式关系
下属 A
下属 B 圈内
下属 C
下属 D
下属 E 圈外
下属 F
二、领导权变理论Ⅱ
领导权变理论II认为,领导方式的选择取决于领导者 个性和领导所处的领导情境两个因素。
1.菲德勒的领导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菲德勒认为,某种领导方式的
A1领导者根据手中已有的可用信息,独立解决 问题或做出决策。
A2领导者从下属那里获取必要的信息,然后独 自做出解决问题的决策。领导者向下属收集 信息时,可以告诉或不告诉下属问题,下属 只起提供信息的作用。
C2领导者向个别下属通报情况,听取他们的 意见或建议。领导者在做决策时,可能采 纳或不采纳个别下属的意见或建议
领导行为
(高)第 3 象限 高关系
第 2 象限 高任务
低任务
高关系
参
说
关
与
服
系
行
为
授
命
权 第 4 象限 第 1 象限 令 低关系 高任务
低任务 低关系
(低)
任务行为
(高)
(高)
(中)
(低)
成熟
有能 有力 能力 有能力 有无 能能 力力 无能有力 能力
有能力 并愿 并意 愿意 但不愿意 并但 愿愿 意意 且不并愿愿意意
并愿意
不成熟
有能力 并愿意
下属的成熟程度
2.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认为,由于时间 压力等原因,导致领导者与其下属中的少部 分人建立了特殊的关系,这些个体成员成为 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得到领导更多的 关照,也更可能享有特权;而其他下属则属 于圈外人士,他们占用领导的时间较少,获 得满意的奖励机会也不多,他们的领导者— 成员关系是在正式权力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管理学)组织行为学 (1)
1.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行为,与人交往显得沉静而孤僻,这种性格类型是( )。
A.情绪型B.外倾型C.内倾型D.顺从型答案:C2.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灌输和强调这样一种观念从而影响个体遵从组织的程度叫做( )。
A.连续承诺B.规范承诺C.职业承诺D.情感承诺答案:B3.负责同他所领导的组织内外无数个个人和团体维持关系,建立和发展一种特别的联系网络,将组织与环境联结起来的角色是( )。
A.监听者B.联络者C.发言人D.传播者答案:B4.( )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于1951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A.维纳B.斯金纳C.卢因D.罗可齐答案:C5.在时间、空间上接近的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是因为( )。
A.连续律B.接近律C.相似律D.闭锁律答案:B6.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
A.B=f(S·P)B.B=f(P·E)C.B=f(S·E)D.B=f(P·M)答案:B7.通过阅读杂志和与他人谈话来了解公众兴趣的变化、竞争对手可能的打算等,属于( )角色。
A.领导者B.人际关系C.联络者D.监听者答案:D8.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 )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A.社会比较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C.社会认知理论D.人力资本理论答案:C9.“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 )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A.霍桑试验B.搬运铁砂实验C.照明实验D.阿希实验答案:A10.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 )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A.人际关系B.人事关系C.人物关系D.人职关系答案:B11.所谓( )的假定认为,人在本能上确有多种需要,也希望自己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然而,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组织行为与管理:第1讲 管理学概论 3
第1讲 管理学概论
《组织行为与管理》
34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亨利 · 法约尔(“过程管理理论”之父)
➢ 认为管理实践有别于其他机构的职能 ➢ 开发14条适用于所有的组织情况的管理原则
麦克斯 ·韦伯(“组织管理理论”之父)
➢ 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组织类型,被称为官僚行政组织
❖ 强调合理性,可预测性,客观,技术能力和权威性
人际技能(Human skills) 是指如何与员工沟通,如何激励、引导和鼓励员工的热情和信心的能力,这 些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必备的。
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 是指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这种技能尤其对于高层管 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1讲 管理学概论
3. 讲好一门课能折算成几篇论文?学院说,不知道。教务处说,也不知道。校长说,我 也不知道。
4. 教务处说,中华文化课一周只有三个学时。我说,为了这三个学时,我整整准备了三 周,而为了讲好这三个学时,我至少准备了三年。
5.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 6. 一门课的工作量如何计算?教务处说,我们按照课时来计算。那一刻,我真希望自己
第1讲 管理学概论
《组织行为与管理》
6
一、管理的实质
案例2:科研型大学的发展之疼!
四川大学周鼎老师的《自白书》
第1讲 管理学概论
《组织行为与管理》
7
川大周鼎老师《自白书》
1. 今晚,喝了半斤白酒,不知是否醉了。酒壮怂人胆,姑且胡言乱语,将来也可以酒后 醉话搪塞过去。
2. 领导来电说,不要在网上随便说话,你有一批粉丝。我说,我没有粉丝,因为我从来 不是什么偶像,我是一个喜欢砸碎偶像的人。
《组织行为管理》
《组织行为管理》组织行为管理学1、什么是组织。
作为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1)计划→组织(建构关系)→指挥→协调→控制(2)作为分工与协作的系统性安排组织→传统组织/虚拟组织→盈利性组织/非盈利性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组织产生和存在的动因是什么。
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分工理论)节约社会成本(交易费用理论)促进功能的非线性增长(集成理论)2、组织行为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如何理解。
科学管理是连接可能性与必然性的桥梁或纽带。
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组织行为管理的基础性)→社会系统/人格非完整f(t)=e(t)*(q1(t)q2(t)/d2(t))f(force)——代表组织系统两个不同集成单元之间的集成内力。
q1、q2(quality)——分别代表组织系统中两个集成单元的质量。
d(distance)——代表组织系统中两个集成单元之间的心理距离。
e(enviromentcoefficient)——代表环境系数(e>0)。
t(time)——代表时间参数。
组织行为管理的目标通过提高集成单元的质量乘积(q1*q2↑)缩小集成单元之间的心理距离(d↓)简化环境(e↑)3、组织行为管理学的内涵是什么。
组织行为管理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管理学,是研究、理解、解释发生在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现象,进而预测、引导、控制、改变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提高组织集成力,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现象,包括人的可见行为,以及伴随这些可见行为的心理活动规律。
此外,还要研究行为主体一般质量特征、心理距离状态及环境参量。
研究范围。
组织行为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及其科学管理。
研究层次。
组织行为管理研究,事实上涉及四个层次,即个体、群体、组织和外部环境。
研究内容。
组织行为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二是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三是组织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1)
(一)第一阶段: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 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 •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局限性:1.把员工看成“经济人”;2.强调独裁式管理;3.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
(二)第二阶段: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梅奥、麦格雷戈等。 • 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作“社会人”看待,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以及重视企业组织内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 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 2.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 3.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高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 • 1.跨学科性 • 2.系统性 • 3.权变性 • 4.实用性 • 5.科学性
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 问卷法:
• 优点:(1)调查范围广(2)样本量大(3)调查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 缺点:(1)设计问卷费时(2)问卷使用前需要测试(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沟通,有可能影
响调查质量。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性质、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动机的强弱及同事之间的 相处状态等。 •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作出不同的反应。
第一节 人性假设
四、“复杂人”假设
(二)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原理
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行为、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和发展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组织文化、组织领导、组织沟通、个体行为和团队行为等。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行为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协调和管理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
本文将着重介绍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原理。
1. 动机理论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和保持行动的力量。
在组织中,组织成员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工作动机。
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工作动机,以便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动机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存在着五种整体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应该考虑员工的整体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以便员工对工作产生积极的动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被称为激励卫生理论。
他认为在工作过程中,员工的满意度来自于两个因素:激励因素和卫生因素。
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晋升、责任、自我实现等,而卫生因素包括薪资、工作条件、公司政策、工作关系等。
管理者需要注意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同时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以便激励员工产生更高的动机。
2. 领导理论领导是指影响个体和团队行为的过程。
不同的领导风格产生不同的领导效果。
根据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行为可以分为任务导向型和人际关系导向型。
任务导向型领导注重工作进度和完成,人际关系导向型领导注重员工的情感和态度。
赫茨贝格认为,激励因素和卫生因素可以影响员工对领导的态度。
他提出了理论X和理论Y领导风格和管理风格的概念。
理论X认为员工自私、懒惰、避责任,需要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而理论Y认为员工有生产愿望、能够自我管理和激励。
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特点和性格,合理选用不同领导风格。
3. 团队理论团队是由若干个人共同合作完成特定任务的一个整体。
团队可以通过协作、分享知识、创新、共同学习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德弗的ERG理论是在马斯洛的研究基础上产 生的,他认为,人有三种最基本的需要: – 生存的需要(E) – 交往的需要(R) – 成长的需要(G)
奥德弗的研究认为,人的这三种需要是同时存 在的,并不是按照等级层次增长满足的。越是不容 易得到满足的需要,对它们的需求欲望越强烈。人 在追求满足成长的需要遇到挫折时,后两种需要的 重要性会提高
组织行为管理学(1)
– 基本模式
个人
他人(或一个群体)
产生(结果) 产出(结果) O
O1
投入
投入
I
I1
组织行为管理学(1)
– 不公平感产生的条件
QA QB
IA
IB
QA QB
IA
IB
• A增加投入 • A要求减少产出 • B减少投入 • B要求增加产出 • A或B改变比较体系 • A或B分开 • 其他方式
– 工作绩效是否能够与个人所获得的报酬联系起来 – 工作的结果,即报酬对个人的价值有多大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三、期望理论的应用
期望理论的有效管理原则
– 明确EP的期望值,P是工作绩效,即使行动者相 信努力与工作绩效是直接相关的
– 明确P R的关联性,R是报酬,使行动者相信良好 工作绩效必然会得到合理的奖励和报酬
组织行为管理学(1)
四、激励与满足感
– 激励 做出努力以达到目的 – 满足感--需要满足
为什么很高的满足感有时并不能导致高的生产率?
组织行为管理学(1)
第十一章:激励理论与应用(一)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一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需要层次论的研究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等级排列的,每 个人的需要结构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起来的,只 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才可能产生较高级的需 要。此外,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存在优势需要。
组织行为管理学(1)
2、综合模式
M(激励)=E(期望)×V (效价) ×I(关联性) 关联性:影响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相互关系的因素
期望 效价 关联性
能力
技术
激励
努力
绩效
结果 (报酬)
E值
I值 V值
+公
平
-感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例:
甲
乙
0.8
0.1
4
6
4
5
12.8
3
丙 问题:谁的激励大?
0.6 • 期望:对自己考高分的概率
– 明确V值与个人需求的关系,提高V值满足个人需 求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管理学(1)
– 明确认识行为的具体表现,使行动者能够根据自己 的期望规化其现在和将来的行为
– 使人员与工作相匹配,才能有效的达成期望行为 – 明确行动者的角色期望,使他们真正知道组织、群
体以及领导对他角色期望的具体行为,即他们知道 自己应该干什么,怎样才能干好 – 避免机会的不均等对工作绩效及报酬的影响
第三节:目标设置理论
一、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模式
目标设置理论以激励中有效的设置工作行为的 目标为理论出发点。
组织行为管理学(1)
目标的设置有三个基本点: – 目标的具体性 – 目标的难度 – 目标的可接受性
目标价值
激情或愿望 目标或目的
实际行动 和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二、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
组织行为管理学(1)
2020/11/30
组织行为管理学(1)
第四部分:激励理论与应用
组织行为管理学(1)
第十章:激励与激励过程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激励:
激励是组织中对人的工作行为的有效激发,是 促进和改变人的工作行为的手段或方法,它可以激 发人的动机,导向人的行为,发挥人的潜能,满足 人的需要,最终达成组织与个人的工作目标。
组织行为管理学(1)
第三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的研究内容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传统的激励因素分析
提出了挑战,他认为传统的所谓激励因素应该划分 为两类因素:
– 激励因素: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组织的政策和行 政管理、薪酬、福利、与管理者的关系、与同事的 关系、安全、技术条件、个人生活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二、成就激励论
麦克刘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认为人的最基本的生 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的行为取决于三种需要的 满足与否,它们是: – 成就需要 – 权力的需要 – 归属或交互联系的需要
其中个人对成就的追求是激励的主要内容,成 就需要是展示一个人的能力和成熟度的标志
组织行为管理学(1)
麦克刘兰认为高成就追求的人有三个主要特点: – 他们认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 他们希望得到工作效果的反馈 – 他们能够明确的知道和控制工作的结果
组织行为管理学(1)
– 基本模式
激励 (努力的动力)
期望值 (我能做吗?)
第一阶段结果
第二阶段结果
绩效
增加工资 提升
公认(赞赏)
关联性
效价
(我值得做吗?) (根据我的绩效能 得到什么报酬?)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二、期望理论的核心问题
以期望理论为激励的手段主要是使行动者明确的回答 三个核心问题
– 工作努力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于最终的工 作绩效
行为 —— 决定因素 —— 结果(如何行动)之 间的关系 凯利认为:
在分析行为的因果关系时,每个人都在试图维护 自己或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
组织行为管理学(1)
归因理论就是分析人的行为和原因,以及人对 行为与原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 会直接影响激励的效果,管理者就是要做出有利于 激励的归因模式。
激励过程就是组织的领导者或管理人员引导并 促进工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实现管理目标的行 为过程。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二、激励的基本模式
能力
需求 产生
动机
利用 激励 的 手段
改变 工作 中的 行为
绩效: 生产率 满意度 发展
环境
个人
管理
组织
组织行为管理学(1)
第二节:激励理论的分类
一、内容型理论
– 主要研究人的需要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
– 保健因素:成就、责任、组织对个人的认可、挑战 性工作、晋升、个人的发展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不满意 没有满意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模式
没有不满意 满意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二、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 激励的主要作用取决于激励因素的满足,保健因素 的满足只能起到较少的激励效果
– 管理者应最大限度的减少组织保健因素的作用 – 不可忽视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不满足会直接降低人
– 保持目标的专一性,要明确规定达成目标与工作绩 效提高的直接联系
– 工作目标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特征,但不是越难越 好
– 在可能的情况下,使行动者参与工作及行为目标的 设置
– 设置的目标要保持一定的可接受性,使行动者能够 理解它的执行
– 对于达成目标及其行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组织行为管理学(1)
– 目标的达成时间不要过长以免目标需求及动机的减 弱
第十三章:激励理论与应用(三)
——行为型激励理论
第一节:归因理论
一、归因理论的研究内容
归因理论是海德(Heider,1958)、凯利 (Kekkey,1967)、韦纳(Weiner,1974)提出和发 展的
组织行为管理学(1)
海德认为: 工作行为的成败并不取决于内在因素(能力、
努力)和外在因素(工作难度和机会),而是由人 们对行为的认识决定的,认识上的差异和成败的归 因是激励的基点。因此,人们应该分析:
的满意度 – 现有激励因素得不到满足,虽然较少引起不满足感,
但也同样不能使激励效果发挥出来 –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界限是相对的,二者相辅相成
组织行为管理学(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十二章:激励理论与应用(二)
——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一节:期望理论
一、研究内容
1、基本程式: 佛鲁姆《工作与激励》,1964 M(激励)=V(效价)×E(期望) • 期望:个人对其行为达成预期目标可能性大小的 判断,其数值在0和1之间 • 效价:达成目标对个人需要满足价值的高低,也 就是目标对满足需要的重要性
利兰的成就激励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侧重于研究激励行为的起点,即人的需求与动机的
内容对激励的影响,他们认为:需求、动机的最大 限度的满足和激发是激励的本质所在。所以这些理 论重点分析了人的需求与动机结构。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二、行为改造理论
– 学习理论、归因论、挫折理论 – 研究重点侧重于激励对工作中人的行为结果的影响,
组织行为管理学(1)
自 我实 现的 需要
尊重 的需要
交往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需要层次论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二、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 需要层次论第一次系统研究了人的需求与动机结构, 使管理者注意到了需求、动机与激励的相互关系
– 满足需要是有效激励的基点
组织行为管理学(1)
第二节:ERG理论和成就激励论
中的关键问题是忽视了人在工作中的满意度
组织行为管理学(1)
二、激励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
– 激励是指行为者作出努力达成目标 – 满意度的产生来源于需要的满足,当目标达成与需
要满足一致时,激励的结果伴随着满意度的提高, 有时激励只能带来工作绩效的提高,而满意度的变 化则很复杂。 – 激励的结果应该是两方面的内容
8
• 效价:对得分高低的看法
3
• 关联性:能力与分数的关系
14.4
组织行为管理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