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策略

合集下载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1. 背景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的指南专家共识。

该共识基于2021年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简洁明了的策略,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 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危重症患者常伴有肠道功能障碍,导致肠道吸收受损。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修复,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为了预防和治疗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并发症,我们提出以下简单的策略:- 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特殊需要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配方,包括高蛋白、高能量和适当的微量元素。

- 逐步推进营养支持:开始时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剂量和速度,以减少肠道不适和排异反应。

- 监测肠内营养的效果: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肠功能,并根据需要调整肠内营养支持方案。

- 预防感染: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和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管理并发症:对于常见的并发症,如腹胀、腹泻和呕吐,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4. 共识的局限性和应用范围本专家共识是基于当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危重症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特定情况下的治疗策略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个体化。

此外,本共识适用于中国的危重症患者,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在应用时应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

5. 结论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提供了简洁明了的策略,旨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医务人员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时应遵循本共识的指导,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课件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课件
加强培训和教育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认知 和技能,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培养更多的专 业人才,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结果解读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读肠内营 养治疗对患者的影响,并找出可 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改进措施和建议
优化肠内营养配方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营养需求 ,调整肠内营养配方,提高营 养素的吸收率和利用度。
加强肠内营养输注管理
确保肠内营养输注的准确性和 安全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医护人员对肠内营养 治疗的认知
推动急诊医学发展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是急诊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次共识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我 国急诊医学的整体水平。
促进多学科合作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急诊科、营养科、重症医学科等。本次共识的 发布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提高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效果。
指南的主要内容

明确急诊危重症患者肠

内营养治疗的适应症和

禁忌症,指导临床医生

正确判断患者是否需要

接受肠内营养治疗。


详细介绍不同肠内营养 支持途径的优缺点,为 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选
择建议。


针对不同病情和营养需

求的患者,提供个性化
持 途
的营养剂选择和配制方

案。


择 剂

指导临床医生根据患者
疗。
肠内营养治疗规范逐步建立
02
医院和科室逐渐建立和完善肠内营养治疗的规范和流程。
肠内营养治疗设备和技术的进步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因素、评估方法和预防策略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因素、评估方法和预防策略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因素、评估方法和预防策略在重症监护室内治疗的患者,其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是胃肠道给予营养,而这种方式下产生的肠内营养不耐受也属于一种并发症,在ICU治疗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为41.27-73.6%。

临床中,ICU护士给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过程十分关键,同时也能评估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从而有效采取针对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疾病因素。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项目中,关于患者病情程度的指标包括格拉斯哥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这些评估项目在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预示作用,患者病情越严重,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引起神经、体液放面的改变,同时也会造成腹腔内脏器供血血管的收缩,造成胃肠道粘膜缺血,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机体出现应激反应,体内激素水平也会出现异常,患者胃液的合成和分泌会受到影响,导致低蛋白血症、胃肠粘膜水肿的情况出现。

药物因素。

在ICU中,镇静类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非神经性疼痛患者首选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此类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等,这些药物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抑制胃肠道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

机械通气。

使用机械通气治疗频率较高,对于此类患者来说,长期机械通气会导致患者胸腔内压力升高,尤其是采取呼气末正压通气患者,其心输出量就会减少,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会严重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另一方面,长期机械通气也会损伤患者食管括约肌功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肠内营养制剂。

ICU患者肠内营养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制剂温度,输注速度,渗透浓度等等。

有学者研究报告指出,肠内营养制剂污染和管道污染比较严重,操作台面污染也会导致腹泻发生,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时,首先要注意肠内营养制剂的无菌操作方法,要遵循循证护理方式进行喂养,提高其耐受性。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该专家共识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和护士一份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指南。

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背景危重病患者常常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扶持来维持营养平衡。

然而,肠内营养扶持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为了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我们需要在肠内营养扶持过程中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预防与处理1. 肠内营养扶持前的评估:在给予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营养状况、消化功能、肠道通透性等方面的评估。

2. 营养支持配方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配方,例如高蛋白配方、高能量配方等。

3. 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体重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4. 肠内营养管道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道,例如胃管、空肠管等。

5.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明确肠内营养扶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6. 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腹泻、肠梗阻、肠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7. 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危重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扶持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等。

结论该专家共识提供了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指南,帮助临床医生和护士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在实施肠内营养扶持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

(注:本文档内容仅为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临床情况和医疗团队的判断进行。

)。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肠内营养治疗现存的问题包括缺乏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缺 乏专业护理人员和设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加 强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进展
0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 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如PDCA循环等,不断完善 和优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和依从性,鼓励其参与肠内 营养治疗质量控制工作。
06
结论
共识主要观点总结
介绍了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探讨了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和建议
阐述了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实 施方案
维持血糖稳定
避免因应激性高血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 乱。
减轻炎症反应
通过减少肠道细菌易位和减轻全身炎症反应,降 低脓毒症发生率。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特殊策略
早期肠内营养
在入院24小时内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 能。
免疫肠内营养
在肠内营养配方中添加谷氨酰胺、精氨酸、鱼油等免疫调节成分 ,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患者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病 程长短。
肠内营养治疗期间监测指标,如 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 息。
肠内营养治疗开始时间、途径及 速度。
肠内营养治疗剂的选择及调整方 案。
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质量控制策略
建立完善的肠内营养治疗操作规范及流程,包括患者 评估、治疗方案制定、实施及监测。
在肠内营养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液体平衡和电解质平衡,防止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实施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实施

肠内营养治疗的实施
营养制剂以10~20ml/h速度注入。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每4~12h调整一次,每小时可
增加20ml,直至患者能够耐受的目标速率。
肠内营养治疗的剂量
肠内营养的目标速率为全天过程中为提供患者营 养所需营养制剂的每小时容量。
肠内营养不适当的停用或剂量不足导致半数危重 症患者的肠内营养不能满足能量需求。
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液体 平衡和容量负荷行个体化治疗。
肠内营养制剂
完整营养素(多聚体) 水解营养素(单聚体/低聚体)
肠内营养制剂
完整营养素(多聚体)分为两种 1.等渗透压,部分含有纤维素,能量1kcal/ml。 2.高渗透压,能量1.2~2kcal/ml,含水较少,适
用于限制液体的患者。
肠内营养制剂
谷氨酰胺
肠内营养制剂—益生菌
胃肠道正常菌群对人体是有益的。 益生菌是活的、非致病微生物,包括乳酸杆菌属
和双歧杆菌属。
乳酸杆菌
双歧杆菌
肠内营养制剂—益生菌
益生菌的作用在于补充机体的肠道菌群,以支持 胃肠道和免疫功能。
应用益生菌治疗通常仅限于危重症患者肠道管理。 少数肠内营养制剂含有低剂量的益生菌,但大多
者的能量配比及注入途径。
肠内营养制剂
一般情况下,危重症患者每日需要能量 25~30kcal/kg/d 。
患者个体的具体能量需要随患者的临床状态变化 而变化。
肠内营养制剂—营养素
危重症患者营养素剂量通常推荐: 能量:25~30kcal/kg/d 蛋白质:1.5~2g/kg/d 糖类:4~5g/kg/d 脂质:≦1g/kg/d 液体量:25~35ml/kg/d
肠内营养治疗途径的选择
直肠危重症患者胃排空不良时可以经小肠给予肠 内营养。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共识制定前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急诊危重患者肠内营养(entera1nutrition,EN)治疗医护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急诊医护人员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首选EN治疗方面认识一致、接受度高,但是在知识储备、行为实践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此,在多位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质量。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急诊等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真实世界结果,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采用De1phi调查法,经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成员对每项参与表决而成,并对有争议的问题公开讨论改进,通过逐一地调整和反馈直到达成共识。

1急诊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推荐意见1]对滞留急诊>48h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1riskscreening,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NRS-2002≥3分提示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推荐意见2]对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EICU)的急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风险(nutritiona1riskincritica11yi11,NUTRIC)评分行营养风险评估。

NUTRIC评分≥6分或者改良版NUTRIC评分≥5分提示存在高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急性感染/应激/损伤后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程分为:急性早期、急性晚期和急性后期。

急性早期阶段为第1~2天,表现为分解代谢突出。

急性晚期阶段为第3~7天,分解代谢伴明显的肌肉萎缩,代谢紊乱趋于缓解。

急性早、晚期均主要表现为高分解状态,氨基酸被动员消耗;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失调和菌群失衡均会加重炎症反应。

急性后期可以表现为恢复稳态或者持续性炎症-分解代谢综合征。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一、本文概述危重症患者常常面临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而肠内营养(EN)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手段,在保障患者营养需求、促进疾病康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ENI)的发生率较高,这不仅影响了营养支持的效果,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和死亡率。

针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问题,进行预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综述现有的研究证据,总结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实践策略。

我们将重点关注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率、影响因素、预防策略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降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和整体预后。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详细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果和讨论,以期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预防和管理提供全面、深入的认识和解决方案。

二、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原因分析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

危重症患者的生理状态常处于应激状态,这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

例如,重症胰腺炎、重症颅脑损伤等危重疾病可能导致胃肠道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

这些生理变化可能导致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降低。

危重症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副作用,如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腹泻等症状。

镇痛药物和镇静药物可能影响患者的意识和胃肠蠕动,导致肠内营养不耐受。

肠内营养制剂的类型和输注方式也可能影响患者的耐受性。

例如,高渗性制剂可能导致肠壁水肿和腹泻,而输注速度过快可能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不耐受。

在选择肠内营养制剂和输注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危重症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降低。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和功能障碍,而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进而引发腹泻等不耐受症状。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以防止或减轻病情恶化,并促进康复。

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手术治疗或医疗操作等因素,常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代谢速度加快,容易导致营养不足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剧,从而影响恢复和康复。

因此,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 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危重症患者应尽早开始营养支持,以促进早期康复。

一般情况下,应在72小时内开始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变化,调整营养支持方式和营养成分比例。

2. 营养成分的选择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应选择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低盐等营养成分,以满足患者高能量消耗和营养需要。

3. 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能够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优先的选择。

肠内营养包括胃肠道的吸收和利用营养成分。

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和感染,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4. 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需要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可以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5. 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危重症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监测包括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支持效果。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主要包括早期开始营养支持、营养成分的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恢复和康复。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研究方法不统一
目前关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研究结 果难以比较和汇总。未来需要制定统一的研究标准和规范,以提高研究质量和可 比性。
临床试验难度高
由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难度较大。未来需要 加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论。
高能量需求
急诊危重症患者通常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需要更高 的能量摄入。
蛋白质需求增加
蛋白质是维持身体功能和修复组织的基本物质,急诊危重症患者对 蛋白质的需求量通常增加。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需求
急诊危重症患者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需求也增加,以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Chapter未来,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将更加注重 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基因、生活 习惯、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 个性化营养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肠内营养剂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出现更多新型肠内营养 剂。这些营养剂将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低的 并发症风险,以及更方便的给药方式,为急诊危重 症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肠外营养的优势 • 不受胃肠道功能限制,能够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 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更为直接和高效。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01 02 03 04
肠外营养的劣势
• 可能导致肠道功能萎缩,增加感染风险。
• 长期使用肠外营养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和其他并发症。 因此,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一、背景与目的背景危重病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措施常常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病情恢复及预后。

肠内营养作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在危重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肠内营养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也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目的本共识旨在结合我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的实际情况,提供关于并发症防控的专家意见,以期提高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肠内营养的基本原则与适应症基本原则1. 营养评估:在开始肠内营养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营养风险的评估、营养需求的计算等。

2. 喂养途径: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途径,包括经口喂养、经鼻胃管喂养、经鼻肠管喂养等。

3. 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疾病特点及代谢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配方。

4. 喂养速度:开始时应缓慢增加喂养速度,以避免不耐受现象。

5. 监测与评估:在肠内营养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喂养耐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症1. 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

2. 胃肠道功能尚可,但无法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

3. 需要营养支持以促进病情恢复的患者。

三、并发症的防控策略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1. 预防喂养管脱落: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过度牵拉。

2. 预防喂养管堵塞:定期冲洗喂养管,避免喂养过程中突然停止。

3. 预防喂养管误吸:抬高床头,避免喂养时患者处于半卧位。

胃肠道并发症1. 预防呕吐、腹泻:缓慢增加喂养速度,避免过快过多喂养。

2. 预防胃潴留:定期监测胃残留量,根据残留量调整喂养速度和量。

3. 预防肠道感染:加强肠道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代谢性并发症1. 预防高血糖:控制喂养速度,避免过量喂养。

2. 预防低血糖: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营养配方。

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一、背景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

然而,肠内营养的辅助并发症如误吸、腹胀、腹泻等却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扰。

为了提高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专家共识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防治策略。

二、目的1. 提高对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的认识。

2. 指导临床医生在肠内营养过程中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3. 提升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整体治疗效果。

三、共识要点3.1 并发症分类3.1.1 技术性并发症1. 营养管放置不当:包括误吸、气道压迫、食管穿孔等。

2. 营养管移位:包括营养管脱落、移位至气管。

3.1.2 功能性并发症1. 消化系统:包括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

2. 呼吸系统:包括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

3. 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肠炎、败血症等。

3.2 预防措施3.2.1 技术性并发症的预防1. 提高营养管放置技巧,确保营养管深度适宜。

2. 加强营养管的固定,防止营养管移位。

3.2.2 功能性并发症的预防1. 合理选用营养配方,调整营养液的速度和温度。

2. 监测胃残留量,避免过度喂养。

3.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降低感染风险。

3.3 处理策略3.3.1 技术性并发症的处理1. 误吸:及时调整营养管位置,采用半坐卧位。

2. 气道压迫、食管穿孔:立即停用营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3.3.2 功能性并发症的处理1. 腹胀、腹泻:调整营养液的速度和温度,必要时更换营养配方。

2. 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及时采取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吸痰。

四、结论本专家共识为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提供了有力指导,有望提高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建议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参照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策略。

五、专家名单(此处列出参与共识的专家名单,包括姓名、单位、职称等信息)六、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共识制定的专家,感谢各医疗机构的支持,感谢广大医护人员对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治疗的关注和努力。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选择策略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选择策略

Heyland DK et al, JPEN 2003; 27(5):355-373.
营养不良造成的危害
ICU患者
免疫功能损害
营养不良
换气动力损害
呼吸肌衰弱 换气依赖延长 发病率死亡率 上升
需要营养支持治疗
Heyland DK et al, JPEN 2003; 27(5):355-373.
ICU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意义
提高矿物质的利用率
促进生长发育
阻碍脂肪吸收
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生率
李勇等, 肽营养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短肽吸收机制的六大特点
不需消化,直接吸收,完整进入人体循环系统
吸收速度快,如同静脉针剂注射,快速发挥作用
100%被吸收,完全被人体利用
主动吸收,H++依赖性载体介导吸收与扩散吸收并存
不需消耗人体能量或很少,不增加胃肠道负氮 起载体作用,运输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到组织器官
蛋白质在肽的形式下极具活性,小分子的二肽和三肽比游离 氨基酸更易吸收
短肽的吸收率是游离氨基酸的
短肽从肠道进入血液只需
2-2.5倍
几-十几分钟 100%
短肽的生物 效价及营养 价值均高于 游离氨基酸
短肽的吸收利用程度几乎达到
李勇等, 肽营养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短肽的营养学作用
提高食物氨基酸的利用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
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 织器官结构与功能 调节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 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减少患者净蛋白的分解及增加合成,改善潜在和 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防止其并发症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集束化护理策略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集束化护理策略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集束化护理策略发布时间:2022-11-11T06:37:23.975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8期作者:刘欣[导读] 目的:分析研究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本院内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选取58例,采取双盲式分组,分成考察组及基础组,考察组均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基础组利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

刘欣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本院内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选取58例,采取双盲式分组,分成考察组及基础组,考察组均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基础组利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考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存在显著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考察组肠内营养指标相比基础组具备对比优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有利于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改善机体营养水平。

【关键词】重症;集束化护理;肠内营养;并发症重症患者其机体具备较强的应激性伴随营养代谢障碍,会引发患者出现分解代谢增强,使患者产生代谢蛋白质紊乱,诱发其出现意识障碍、营养不良、胃肠道受损、呕吐、感染等情况,对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产生严重影响[1]。

对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帮助其机体尽快康复,但重症患者存在创伤神经中枢损伤、受到手术应激等会引发胃动力降低,而且,为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类并发症,因此,需要注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有效护理干预,使重症患者机体耐受性提高。

本次将针对于我院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58例,入院时间2021.4-2022.3。

纳入标准:符合危重症患者标准,知情同意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存在胃肠疾病者。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营养治疗理念的更新和肠内营养技术的进步,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也不断发展。

基于最新研究证据,我们就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提出以下共识意见:
一、肠内营养适应证
危重患者出现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或无法达到营养目标时,应考虑肠内营养。

具体适应证包括: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重症监护患者等。

二、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
鼻肠饲料优先于胃肠饲料。

持续肠内营养优于间断肠内营养。

应根据病情选择最适宜的肠内营养方式。

三、肠内营养的启动、进展和转换
肠内营养的启动应严格评估患者的肠功能。

肠内营养的推进应缓慢增加至目标速度。

在肠外营养基础上逐步减少,平稳转换至肠内营养。

四、肠内营养相关感染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终末灭菌的肠内营养制剂,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并监测患者感染指标。

五、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
定期监测患者胃残留量、腹泻次数等,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必要时补充谷氨酰胺等肠黏膜营养素。

六、转归评估
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发症等,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继续肠内营养或转为其他营养方式。

我们呼吁,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应遵循本共识意见,以提高临床实践的规范化水平。

我们也将根据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本共识意见。

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
• 病情稳定、耐受良好且接受长期 EN 的患者,建议使用间歇 输注法,以恢复正常的饮食节律。
• 若出现不耐受,建议暂停或降低输注速度至原先耐受的水平 后,再逐渐增加输注速度,或将间歇输注改为连续输注。
肠内喂养方式
• 连续输注 • 治疗初期的输注方式以连续输注为佳,选择低能量密度、 低剂量及低速度的方式,可避免大量输注造成的消化道 刺激,可有效减少胃潴留、腹泻的发生,并可以为吸收 能力受限的患者提供最大程度的营养支持。 • 相较于间歇输注,连续输注可能改变胃内pH水平,导致 细菌繁殖。
早期肠内营养
• 适合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包括: • 脓毒血症 • 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应采用早期和进行性 EN。如果有禁忌,采用渐进式PN补充。
低剂量(滋养性)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
• 适合进行低剂量(滋养性)肠内营养的患者包括: • (1)存在腹腔高压但无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当EN 治疗 过程中出现腹内压持续增高时需暂停EN。 • (2)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延迟 EN 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原理是功能严重受损的肝脏存在营 养代谢障碍,应避免氨的额外增加。
早期肠内营养
• 适合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包括:
• 接受体外膜氧合(ECMO) • 创伤性脑损伤 • 脑卒中(缺血或出血性)
• 重症急性胰腺炎 • 胃肠手术后 • 腹主动脉手术后
• 脊髓损伤
早期肠内营养
• 适合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Fra bibliotek括: • 腹部创伤 • 腹部或食管手术后的患者早期EN比延迟EN更可取。 • 对于腹部或食管手术后出现手术并发症且不能口服的 危重患者,应首选EN(而不是PN),除非存在胃肠 道不连续或梗阻,或腹腔腔室综合征。
• 明显肠缺血的患者 • 高输出量肠瘘的患者,如果无法建立对瘘管远端可靠的喂养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的重要性和挑战
营养液的配制和输注
危重病人往往存在消化吸收障碍பைடு நூலகம்需要精心配制营养液,并密切 监测输注速度和剂量,防止不良反应。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肠内营养过程中可能出现腹泻、呕吐、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需要 加强观察和护理,及时处理。
患者的心理支持
危重病人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提高 其接受肠内营养的依从性。
THANKS。
定期监测与评估
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并发症情况,及 时调整护理措施。
提高护理效果
通过不断优化护理措施,提高肠内营养护理 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04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案例 分享
案例一:重症肺炎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重症肺炎入 院,病情严重,无法正常进食。
护理措施
采用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选择易 消化、高蛋白的肠内营养液,定时 记录患者营养摄入量及病情变化。
经过合理的肠内营养护理,患者 病情逐渐稳定,胰腺功能得到恢
复。
案例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
患者情况
护理效果
患者为青年男性,因车祸导致重症颅 脑损伤,意识障碍,无法进食。
经过合理的肠内营养护理,患者意识 逐渐恢复,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康复 进程加快。
护理措施
采用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选择富含必需氨 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肠内营养 液,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反流、误吸等并发 症。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肠内营养护理计划, 包括营养液的选择、输注方 式、输注量及速度等。
实施护理操作
按照护理计划,进行肠内营 养液的配置、输注及监测, 确保营养液的安全与有效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的意义
合理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 蛋白分解——继发肌肉组织严重消耗、器官功能降低 • 过度脂解和再酯化——组织被脂肪浸润 • 康复延迟、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抑制,器官功能障 碍
和衰竭的发生。
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的意义
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意义
• 经消化道供给营养是维持肠粘膜结构与功能的基础 • 刺激某些消化性激素、酶,促进胃肠蠕动与胆囊收
8天
〈2.0g/L
营养不良与危重病人并发症
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ARDS 肾功能衰竭 感染 褥疮
p = 0.0001 p = 0.001 p = 0.0001 p = 0.027 p = 0.009
营养支持能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营养不良和预后不良呈正相关
▪ ICU病人前瞻性研究
(n=129):
手段
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胃肠功能的概念
欧洲重症医学协会腹部疾病工作组 (WGAP) 2012年推出 新的指南1建议采用胃肠功能的概念,即:正常胃肠道功 能包括促进营养物质和液体的消化吸收、调控肠道菌群 及其产物的吸收、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灌注、分泌、运 动和协调的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是足够功能的先决条件 ——可见胃肠功能不仅仅是提供营养,还提供了免疫、 内分泌等多种治疗途径。
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策略
内容提要
肠内营养的必要性 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的意义 肠内营养的基本理论 肠内营养
重症医学与营养支持关系密切
重症医学—拖住(活着的平台搭建),给予修复的时间 定义
对住院患者发生的危机器官功能和生命的急性病理生理变化进 行全面的支持和综合治疗的学科。
关键
保护和改善全身与各器官的氧输送并使之与氧消耗相适应。
营养不良营养在不良在IICCU患U者中患的发者生率 中常见
~40%
0%
10%
20%
30%
40%
50%
营养不良在ICU患者中非常常见,曾报道发生率最高可 达到40%,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相关。
Malnutrition is prevalent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patients, has been reported as being as high as 40%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经口摄食不能、不足或禁忌者; •营养的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者:大面积烧 • 伤、创伤、脓毒症、恶性肿瘤等; •胃肠道疾病:短肠综合征、胃肠道瘘、炎性肠 • 道疾病、胰腺疾病等; •其他:术前、后的营养补充,肝、肾功能不全 • 的患者等。
肠内营养的禁忌症
• 肠梗阻 • 严重腹腔感染 • 肠道缺血 • 严重腹胀或腹腔间室综合征 • 严重腹胀腹泻经一般处理无改善着,建
营养支持的治疗原则
If the gut works, use it first!
只要有胃肠道功能, 首选肠内营养!
出 了 才 入?
营养支持的治疗原则
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实施时机
美国肠外营养学会(ASPEN)对ICU病人EN的指南推荐(2009.5-6) • 肠内喂养应该在入住ICU后的前24~48小时开始,在接下来的 48~72小时内逐渐达标。 • 在血液动力学受损(需要高剂量儿茶酚胺或大剂量液体复苏以保 证细胞灌注)时,EN应该在病人完全复苏或稳定的情况下开展。 • 在ICU中,EN喂养的开始不需要等到出现肠鸣音或排气、排便。 • 在ICU中,经胃喂养或经肠喂养都是可接受的。重症病人如果有 误吸的风险或出现经胃喂养不耐受,应该通过小肠内置管进行喂 养。
▪ 营养状况(通过对白蛋白、 身高/体重比的评价)
57%
43%
营养状况良好 营养不良
55% 40%
31% 20%
并发症 未出院(四月以后)
营养状况良好可减少ICU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 间
肠内营养对于危重症患者-天大的事?
• 有效地肠内营养,维护肠道粘膜屏障的完整性, 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肠道是无法引流的脓 腔),是提高危重症病人救治率的关键之一。 • 部分危重病人论持久战,其赖以生存的就是肠 内—活于肠道。 • 肠内营养的应用时打破恶性循环的必须,是抗 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内容提要
肠内营养的必要性 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的意义 肠内营养的基本理论 肠内营养
创伤应激感染后神经内分泌与代谢改变
• 神经内分泌: 分解激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 糖素、甲状腺素等分泌增多。
• 代谢改变: 以分解代谢占优势的高代谢状态 脂肪储备动员,氧化增加成为供能的主要物 质,蛋白质分解加速,且合成受到抑制
营养状态评价及营养不良
•目前没有一种体征或血清学指标作为判断营养不良的“金标准”
• 临床上常常结合病史和体征进行判断
体重BW)
体重指数(BMI)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
生化指标:白蛋白 前白蛋白 转铁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

半衰期
营养不良判定
白蛋白
20天
〈35g/L
前白蛋白
1~2天
〈0.2g/L
转铁蛋白
议暂时停用。
如何判断肠内营养是否能开展?
第一天:4-6小时检测胃潴留,胃潴留液<200ml,只要 无明显腹胀,无肠内营养禁忌症,可给予肠内营养。 肠鸣音:危重病人听不到肠鸣音很常见,并不意味小肠 没有吸收功能。不要因为没有肠鸣音,而停止EN或降 低速度
EN途径 —经鼻胃管
• 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短时间管饲即可过渡到口服 饮食的病人。——存在气管内插管接受人工通气治疗,颌面(口 腔)、鼻咽部大手术或创伤、烧伤后影响经口进食的病人。 • 优点:简单、易行,对营养液渗透压不敏感,应用的营养液范围 较宽,感染并发率低。 • 不适于:接受长时间EN支持的病人及昏迷病人,特别是胃肠运动 功能障碍时应避免使用。 • 长时间留置鼻管可增加鼻窦、口咽部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缩,增加门静脉系统血流。 • 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降低术后感染等
并发症。
肠内营养的优越性:“四屏障学说”
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




固生
有物
菌 丛 的
屏 障




机械屏障
肠内 营养
免疫屏障
刺 激 胃 化酸 学及 屏蛋 障白 酶 分 泌
肠道细胞正常分泌IgA
内容提要
肠内营养的必要性 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的意义 肠内营养的基本理论 肠内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