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靖远文化,不老的靖远精神
靖远的风俗带提纲作文
靖远的风俗带提纲作文靖远县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黄河之畔,属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地处边陲,民族往来频繁,陡迁不定,战乱接踵,兴衰多端……凡此种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靖远礼仪语言方面:青年人及小辈在老人及长辈面前讲话时忌手舞足蹈,粗声大气,须侃侃而言,表示恭敬。
老年人教育青年及子女时忌用恶言垢语,否则人呼之为“老不正经”。
开玩笑要分老少、场合、同时须有分寸,不能过头。
一般讲话要有礼貌,不能带把子(不文明言语),称呼他人为“尊”“贵”;自谦为“贱”“愚”或“家”等。
生活方面:问路寻人须对人尊称,不能“白搭话”以免拒答。
同时乘车、马时须暂停,下车、马而问之。
访亲友或去他人家,须先扣门通声,擅入者为不礼。
若迂所访之家养狗,得先请主人挡狗,不得乱打,以免犯“打狗看主人”、“打狗欺主”之嫌。
投亲访友以问男为主,若先冒然问女,视为轻薄。
主要不让坐,客人先坐为不礼,坐时客左席,主人坐次席为客者须谦让,不能冒然左席。
但小辈、青年人不能就上座,须偏坐。
招待亲友主家量力待以饭菜,亲友不得显嫌弃之态。
动筷子先以挟粗、淡菜为礼。
不得使菜盘尽空,主人加菜时,客人须拒止,表示满足。
老少进食时除病者外,不得卧食,以卧食为懒慢。
食馍馍时不得剥皮。
吃饭不能尽量时,得先以另碗拨出,不能剩饭菜。
并得将自己掰开的馍馍吃尽,不能残剩。
饭碗须清理干净。
更不得以筷子敲餐具,以为不恭。
衣扣须整齐,鞋不能踏拖,去他家脱帽不得倒扣,以帽口朝上为礼。
在家或路遇讨饭者,表示同情,量力帮助,不得恶语谩骂。
邻居、亲友有喜庆丧葬大事,须携礼品庆、悼,并帮助料理、代劳。
父母对子女以慈爱教育为责,忌溺爱娇养。
兄弟妯娌中主张和睦。
交朋友以诚实为本,以不瞻父母老人者为不齿叫“忤逆”宴席礼节:不论庆、丧席均设方、圆桌或炕桌,方桌以八人为一席叫“八仙桌”;圆桌以十人为一席表示“十全”。
桌之正面为上席,对面为首席(主人座)其他为陪席,有的也把上席称首席。
入席以辈分大小依次就座。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历史介绍
白银市靖远县历史详细介绍靖远县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夏中卫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4万人。
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全县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构成,有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
由于位于西部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甘肃省后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底,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40.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8.3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14.32亿元、11.68亿元和14.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5:29:36。
大口径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8965万元增长到2027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3290万元增长到808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8.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9元,比“十五”末增加45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8元,比“十五”末增加1473元。
靖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
靖远地处省委、靖远县风光(20张)省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兰白核心经济区和白银市规划建设的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黄河农业经济带中心区域,刘白高速、国道109线、白宝铁路等交通干线横穿全境,县城黄河公路大桥及省道207线建成通车,正在规划建设的包兰铁路兰州至惠农段二线工程纵贯全县,18个乡镇乡乡通油路,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运输网络。
交通便捷,货运畅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是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重镇和西北重要的商埠旱码头,具有良好的市场扩散条件和辐射带动能力。
靖远民俗
靖远民俗居住靖远是一个通过移民而得到开发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习俗经历了一个不断融合演变的过程。
移居这里的人们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选择居住地点以出行方便、避风御寒、接近水源等为主要考虑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类别的人口聚居点,从境内许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见一斑。
人们历来多选择以城、堡、湾、滩、水、井、泉、梁、岘、塬、沟、墩、铺、川、坪、寺为聚集点,如古城、裴家堡、东湾、糜滩、大营水、刘家井、红柳泉、砂梁、曹岘、三场塬、烟洞沟、十里墩、二十里铺、吴家川、五大坪、刘家寺等等。
在这些聚集点中,有的以同族为核心,有的为历代军屯点,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
此外,由于这里曾为边陲地带,人们集中一处而居,和防御外敌入侵也有直接关系。
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楼房、土房、高房子、土窑洞、箍窑、棚道、卧铺子等。
堡子是用土夯筑而成的小型城池,高墙厚壁,多为军事守望据点,或作为军政合一的建制单位。
乱世年间,一些特别富有的家庭,为了安全修筑一座堡子全家居住。
也有多户人家集资共筑一座堡子,遇有变乱即移居其中避难。
目前散见于境内各处的堡子遗址,即为此类建筑。
1949年以前,农村居民普遍生活贫困,山区民居多以土窑洞为主。
城区以及沿河两岸川塬地带因不具备挖窑居住的条件,多住简易平房或土箍窑,极少数富裕人家建造有宽敞的院落式住房。
土窑洞,即二阴高寒地带或干旱山区的老百姓,依据自然地形条件,选择高大的黄土山体,削成平齐的断面,并在其中挖窑洞居住。
窑洞一般深达4~6米,正面开设门窗。
民国9年(1920年)发生大地震,境内住窑洞者居多,人口伤亡极其惨重,已不再建造。
箍窑,即为用土坯箍成的下为方形上呈半圆形状的窑洞,又称为箍窑洞。
箍窑大多横着修筑,门开在正中,长为6~9米,进深2~3米。
在过去贫困的年代里,箍窑不失为贫寒人家的好住处,如今不再建造。
石窑,或称窨子,多分布在东湾至北湾一带的黄河沿岸,于两岸陡立的峭壁上凿石开洞,口小内大,有的还雕有各种花纹,其中设有石磨、石碾、水缸、炊灶等生活用具。
依托红色教育资源 推动学校优质发展——靖远县西关小学红色教育工作纪实
年路,(航新征程”•/01神照耀56系89:依托红色教育资源推动学校优质发展——靖远县西关小学红色教育工作纪实O通讯员马得明杨晶晶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当今时代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坐落于靖远县城西边的西关小学,善于从历史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中国心”。
以史为鉴,挖掘红色教育资源靖远县西关小学坐落于著名的陇上历史文化名城靖远,始建于1932年7月,其前身为创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观澜书院”。
1935年,”为“西关小学”,中名,文革后恢复为“西关小学”至今。
它是靖远县古代“六大”一,也是靖远办学历史的名一的历史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学校优秀的品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关学子,也从成名的教育,的教育一辈又一辈的年轻学生。
1935年,靖远化远教育靖远,在西关小学,开展,又名,清,是西关小学的一名老师。
1938年10月,年学习。
1939年2月中国,靖远,从的,靖远县1948年10月下,敌以中为名,京保局,在雨花台将其秘密杀害。
化远(1917—1986),靖远县人,靖远地下党著名领导人,也是西关小学的一名历县文教科长、城关区县宣部部长等职,1952年至1958年任靖远县县长兼法长期,建靖乐渠倒虹吸涵道,兴办靖远电厂、榨油厂、面粉厂,建造祖厉河大桥,建设五大坪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创办靖远二中……为放初期靖远各项事业发展突贡献。
1958年被打成右直至1979年平反。
虽挫犹奋,绿化乌兰山。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深得干部群众尊敬和爱戴,被父乡亲情地唤作“靖远县的焦”。
这些革命仁人志士一直以西关小学为红色教育基地,教身,发展地下,展教育,的,是一神的,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
为文化,提升师生对于红色教育的认识,西关小学通过开展一列的教育活,生的教育来,文化的学习是西关小学学生的重要的,文化教育地 来,文化代教育中,心,培养出学生的和养,培养体的建设和的于是学对开展的各项,大创,挖文化资源,努力培养“西小全人”计学重要,展开了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 教育年的清,学 展“重历史 ”,体教靖远县河,通过历史,学生当年面 河奋的历,靖远历史,教育通过河山面军渡河,生对于靖远大地上的和生特的情靖远的校本教材《靖远大地上的红色印记》,西关小学还编订整学的教育校本教材,绕当教育资源,让学生史学史,化学生对于教育的认识,培养学生爱国爱的家国情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育人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神财富,弥足珍贵。
关于靖远的神话故事
关于靖远的神话故事靖远是一个位于中国甘肃省庆阳市的小县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
在这个小县城中,有着许多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被传颂了许多年,深深地烙印在靖远人民的心中。
传说在古代,靖远曾是一个郡县之地。
有一个被称为“娥舞”的美丽姑娘生活在这里。
她出类拔萃的舞姿引来了无数的人们赞美和欣赏。
然而,她却对尘世的欢乐和快乐毫不感兴趣。
她渴望的是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一天,她决定逃离靖远的束缚,来到了一座高山的山洞中。
在这个山洞中,她遇见了一个神秘的仙人。
仙人告诉她,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于是,娥舞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修炼之旅。
娥舞每天都在山洞中修炼舞技,不断地追求舞蹈的极致。
她时而像仙鹤翩翩起舞,时而像灵狐轻盈翻滚。
她的舞步似乎融入了天地间的一切美好和神奇。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舞姿变得越来越精湛,越来越动人。
她的舞蹈仿佛能将人们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让人沉浸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
传说,在她修炼的最后一天,整个山洞突然被一道金光所笼罩。
仙人现身了,告诉娥舞她已经修炼到了极致,将成为真正的自由之舞者。
娥舞终于获得了她一直以来渴望的自由和快乐。
她的舞蹈在靖远的大街小巷传播开来,吸引了许多人慕名而来。
人们被她的舞姿所折服,仿佛看到了一个追逐梦想的灵魂。
传说传承至今,娥舞的故事成为了靖远人民的象征。
每年夏天,靖远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娥舞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身着传统的绣花衣裳,跳起了娥舞舞蹈。
他们用舞蹈来表达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向世界展示靖远的独特魅力。
除了娥舞,靖远还有许多其他的神话故事。
比如,关于雪山中的神鹿。
据说,在那座高山的深处,有一种灵兽,它的羽毛能照亮黑夜,令人畏惧。
但是,只有那些真诚和勇敢的人才能靠近它,因为那只神鹿只对纯洁的灵魂敞开心扉。
还有关于水中仙女的故事。
人们相信,在靖远的美丽河流中,有一位身穿白衣的仙女。
她会在夜晚升起月亮的时候,从水中浮现,为人们带来好运和祝福。
这些神话故事在靖远延续了上千年,成为了这个小县城特有的文化符号。
丝路重镇灵秀靖远
丝路重镇灵秀靖远作者:暂无来源:《丝绸之路》 2017年第2期鉴古往而知兴替。
在《丝绸之路》杂志社的大力支持和靖远县博物馆的紧密配合下,经过编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丝绸之路·靖远文物精品专辑》出版了,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可喜可贺!靖远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东部,全县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总人口50万人。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素有“秦陇枢机,黄河明珠”的美誉。
千百年来,就有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境内出土了以彩陶为主的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即为佐证。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羌人、戎人的游牧地,吴家川岩画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文遗存。
秦将蒙恬北击匈奴,曾在此修筑祖厉古城。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这里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2100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
北魏时期改名会州,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
唐末被吐蕃人占据,之后,金与西夏不断交锋,历经纷争乱世。
自明代设置靖虏卫到清代改名靖远县,大举移民实边,这里被开发成为一片富庶的土地,积淀了厚重的人类文明。
靖远起义、红四方面军在虎豹口强渡黄河,播下了革命火种,开启了革命新征程,激发了靖远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使靖远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靖远已成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全省双拥模范县。
我们欣喜地看到,靖远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这座古老的山水名城正在焕发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在靖远这块土地上,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辉映,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交汇融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
这里保留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遗址,靖远县博物馆典藏的精美陶器,形制古老,色彩绚丽,昭示着靖远这片热土悠久的文明之光,凸显了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发达的农业文明。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靖远县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黄河之畔,属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地处边陲,民族往来频繁,陡迁不定,战乱接踵,兴衰多端……凡此种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靖远县民族徙迁活动情况靖远县自新石器时代已有了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长期以来为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息经营。
先民活动情况史籍记载简略。
《康熙·靖志》谓“古会州(按:今靖远县)为西北荒幅边徼,昔人据险卜筑,不过恃大河为天堑耳。
而河外即沙塞毳幕”及“靖远虽古羌戎地。
”这说明靖远县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
如遗留至今的地方名有“乌兰山”、“打拉池”、“迭烈逊”、“哈思吉”、“毛卜拉”等均为蒙语,足证其蒙民居住过。
就姓氏而言,据《甘肃省通志》载:“甘肃地处边陲,屡经兵燹,私家谱谍,荡然无存,欲考姓氏源流,戛乎其难”。
其中所搜集到有关靖远的姓氏极少,仅有:赵氏:靖远赵率教,明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总兵官、右都督。
郭氏:会州郭蛤蟆,金兰会洮河元帅。
王氏:靖远王进宝,清初以功擢陕西提督,奋威将军,谥忠勇,子用予历任松潘、固原、太原、凉州四镇总兵。
潘氏:靖远潘育龙,清康熙时以功授肃州总兵,擢固原提督、谥襄勇。
子福游击、祥重庆知府,祺、衸、褘康熙举人、从孙之善川北、西安二镇总兵。
陈氏:靖远县陈善新乡县人,明初由靖远卫百户升指挥佥事,历任宁镇副将,子纪,纪子谟,谟子节,节子取学,取学子宏荫,宏荫子五瑞相继袭。
魏氏:靖远魏益其气先三原人,父从征满四阵亡,益以功授靖远卫百户,子荣升副千户,子堂,堂子继宗,继宗子印,印子承勋相继袭。
展氏:靖远展誉美,清朝邑训导。
房氏:靖远房怀明,怀明本卫指挥,弟恺官邓州同知,房镐子恢,孙凤时皆能世其家学。
房世纯,清武生,凉州游击。
火氏:靖远有火家台子,皆火姓居之。
这些姓氏大部是其人显达而记入的,不能尽括靖远先民的姓氏,这种局限性,失去了原来的面目。
同时据《甘肃通志稿》载:“甘肃境内之伊斯兰教徒始为元世祖至元廿八年(1291)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宝赤合散等俾耕之。
图说靖远文化
耸翠乌兰山
中流砥柱--独石头
陈沟秋景
谢谢观赏 宋佩佩 ——制作人
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
乌兰山革命烈士纪念亭
革命米良种
现代化农业---塑料大棚
高速公路
三滩大桥
新城区现代化住宅小区
靖远商业步行街
新城区开发建设
餐饮龙头---天祥食府
蔬菜批发市场
范振绪书画
范振绪书画
陈琳书法
张国清书法
靖远县城鸟瞰
法泉寺
• 在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丝 绸之路重镇—甘肃省靖远县东 南约十公里,红山石崖酷似一 把古铜大锁,东锁通往打拉池 、固原去宁夏大道,北锁行水 泉峡谷渡黄河黄沙湾北大路去 西方大道之锁口,坐落着中国 佛教百大名寺之一的法泉寺, 这里现已开发为风景旅游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 森林公园,成为流经该县154公 里的黄河风情线上一颗璀璨的 明珠。
法泉寺---万佛塔
• 以其45米的巍峨雄姿,屹立于佛教 圣地——“法泉寺”,这将成为“ 银海佛国”史上空前的建设创举和 杰出标志,成为落实党的宗教信仰 自由政策、新时期佛教事业蓬勃发 展的有力见证,成为四海来宾慕名 朝礼观瞻的一大圣迹,可谓意义重 大、影响深远。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黄河晚霞
靖远风光
– 历史画卷 – 红色记忆 – 农业发展 – 经济建设 – 社会发展 – 人文荟萃 – 秀丽风景
图说靖远
晋归义羌王金印
• 国家一级文物,1939年大芦乡出 土,外形呈长方体,驼纽金质 ,阳文篆字,上刻“晋归义羌 王” 。晋代封王者例用驼纽金 质印,但归义羌王无从考证。 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古罗马鎏金银盘
我的家乡 ——靖远
靖远简介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 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 夏中卫县毗邻。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 、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2.74万人。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全县由沿黄自 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构成,有 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
我的靖远
我的靖远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
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
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
靖远县管辖范围:靖远县共有18个乡镇大芦乡、乌兰镇、北滩乡、北湾镇、东升乡、东湾乡、高湾乡、靖安乡、刘川乡、糜滩乡、平堡乡、若笠乡、三滩乡、石门乡、双龙乡、五合乡、兴隆乡、永新乡。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两个乡镇被合并了,所以现在是没有了。
城关和乌兰合并为乌兰镇,曹县和若笠合并为若笠乡。
地理位置。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夏中卫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4万人。
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全县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构成,有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
由于位于西部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甘肃省后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历史渊源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
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
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
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
靖远矿区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
五种精神靖远矿区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靖远矿区二次上马开始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在“山似和尚头、有河无水流、一日分四季、风沙昼夜游”的恶劣环境下,没有退缩,没有灰心,依然向不毛之地开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以“活着干,死了算,拼死拼活建靖远”的英雄气概,学大庆、赶开滦,学铁人、做主人、献身煤炭建设事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和事迹,形成了“地窝子”、“钢钎大锤”、“枯河取水”、“三不等”和“姬三龙”五种精神。
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们,同自然灾害斗,同各种困难斗,像“太阳石”一样燃烧自己,把光和热奉献给了社会,终于使矿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靖煤人在他们光辉业绩的感召下,发扬“顽强拼搏、永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抢抓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改制,加强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成果显著,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矿区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生活不断改善,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建设小康矿区。
在全公司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时,我们对“五种精神”的历史背景作简要介绍,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理解,进一步弘扬“五种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把靖煤建设的更加美好。
“地窝子”精神1969年,矿区建设上马快,人员大量增加,住房非常紧张,急需解决来靖远矿区职工的住宿问题。
但在当时投资有限,三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矿区建设指挥部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大搞“地窝子”,大挖土窑洞,从1969年8月至1972年6月,共建地窝子等简易住房7000多平方米。
“钢钎大锤”精神1969年9月,第十一工程处从山西晋城转战甘肃靖远矿区。
在荒漠的西格拉滩,住土窑、喝咸水、吃干馍,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动力电源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用钢钎大锤、铁锹、簸箕、人摇辘辘、架子车等土工具、土办法,创造斜井月进69米的速度开工建设红会一号井。
靖远枸杞遍地红散文
靖远枸杞遍地红散文靖远枸杞遍地红散文我的家乡在甘肃靖远,我是土生土长的靖远人。
闻名古老的母亲河——黄河,一路滚滚向东去,流经靖远境内长达154公里,以其宽阔的胸怀滋润着广袤肥沃的靖远大地,养育着50万勤劳、淳朴、善良的靖远人。
靖远盛产枸杞,至今大规模栽培已经20多年了。
这里种植的枸杞粒大色鲜、皮薄肉厚、味道甘甜、绿色安全,鲜果玲珑、干果深红,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以纯正的品质和经济价值走俏全国,远销世界,已成为遐迩闻名的绿色无公害“陇上名果”。
原本生长在荒山野岭,满身荆棘的植物,是人们极碍眼的一样东西。
曾记儿时,孩子们见到它,都心有余悸,生怕它那长满浑身的荆棘划破皮肤,留下一道道流着鲜血的口子,便会远而避之,给它一个不雅的名字,叫“狗刺”。
四季更替,无人问津,任凭风吹日晒,肆意揉虐而生存并繁衍着。
它独自发芽、开花、结果,以不亢不卑的精神维系着自己的生命。
秋风萧瑟,它兀自挺立,苍老皴裂的枝丫上,仍高挑着一串串干瘪的果子,貌似营养不良的孩子,显露着黄里泛红的病态小脸。
冬雪里,觅食的羊们,舔去了干果,啃掉了树皮,裸露出嶙峋的瘦骨,于凛冽的寒风中,惟有挂满茅草与布条的干枝在瑟瑟作响。
生存,便有了它存在的价值。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看到了它的价值,也发现了它蕴藏全身的财富。
经过培育和改良之后,它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从此成为了人们眼里的宝贝,以不菲的价格和药用价值深受人们的青睐。
枸杞红遍的村落,是兴堡子川一望无垠的大地。
一阵微风掠过,温馨而富有力道,吹暖了人心民意,催绿了山川原野,张扬着其旺盛的生机,去接纳沁人的阳光。
枸杞恋上了大地,大地以其肥沃的土壤,汲取营养并不断生长着。
春风吹拂,勤劳的杞农们挥动着手中的剪刀,仔细修理去它的侧枝旁叶,把采光最充足、生长最茁壮的枝条留下,使之尽其所能,开最鲜艳的花,结最胖硕的果。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要想收获大而红的果子,当然少不了精耕细作,也离不开“蕴肥”。
靖远民俗习惯作文两百字
靖远民俗习惯作文两百字《靖远民俗习惯》篇一靖远,那是一个充满独特民俗习惯的地方,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盒,每次打开都有新的惊喜。
在靖远,春节那可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一进腊月,空气中就仿佛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兴奋气息。
大人们开始忙忙碌碌地准备各种年货,什么炸油饼啦,蒸花卷啦,那架势就像是要把一年的好吃的都在这时候做出来。
我就记得我奶奶,她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那油饼炸得金黄金黄的,咬一口,“嘎吱”一声,香得不得了。
奶奶还总说:“这过年啊,就得有个过年的样儿,吃的东西可不能含糊。
”说到春节的民俗,贴春联那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小时候就特别好奇,为啥这红红的纸上写了字就得贴在门上呢?我爸就跟我说:“这春联啊,就像是给咱家门上穿的新衣服,上面的字都是吉祥话,能把坏运气都挡在门外呢。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看着那一幅幅春联贴在门上,整个家都好像变得喜气洋洋的了。
还有那社火表演,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一群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画着夸张的妆容。
有踩高跷的,那些人就像巨人一样,高高地站在上面,我就特别担心他们会不会掉下来。
可人家呢,走得稳稳当当的,还不停地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
我就在人群里跟着跑啊笑啊,感觉自己都要被那种欢乐的气氛给融化了。
我心里想,这靖远的民俗可真是太有趣了,这社火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把所有人都聚在了一起。
不过呢,我也有不太理解的民俗。
比如说守岁,大人们总是要求小孩子除夕夜不能睡觉。
我就特别困,心里想着这到底是为啥呢?我妈就说这是为了辞旧迎新,可我那时候哪懂这些啊,就觉得困得难受。
也许这就是民俗的魅力吧,有些东西虽然不太理解,但它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靖远的民俗习惯就像一本厚厚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习俗都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就是靖远,一个有着独特民俗魅力的地方。
《靖远民俗习惯》篇二靖远的民俗习惯啊,那可真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而又璀璨。
先说说靖远的婚俗吧。
我有一次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那场面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靖远古八景
靖远古八景康熙《重纂靖远卫志》中描述靖远形胜时,作了这样的概括:“靖远面山背河,绵亘蟠结几数百里。
西襟甘凉,南引陇岷,北控朔漠,东接宁固,密迩荒服,颇号严邑。
”《大清一统志》喻其:“面山背水,地势险隘,足当关中西北屏藩。
”明代靖虏卫人薛尚志在志书中叙述为:“靖之形势,南山屏其南,河流绕其北,红山叠寺翼其左,虎豹坪原树其右,近有黄河为之天险,远有雪岭为之玉关,又有松山拱翠,层峦屏列,足称胜览。
”可见,靖远自古地势险要,为兵家所看重,而且形胜壮观,独具地域风情,吸引着历代名人涉足靖远,访古探幽。
今天的靖远,更是一副神奇的景象。
靖远县处于陇西黄土高原向腾格里沙漠边缘的过渡地带,境内大部仍为黄土覆盖地貌,土层厚积,间有基岩露出地表,形成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两种类型。
长期以来,由于植被退化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地震造成的地表塌陷,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陵塬交错,川谷相连。
北部为石质丘陵区,岩体裸露,黄土覆盖层较薄,属于基岩丘陵地带。
哈思山绵延百余里,上有大片原始森林遗存。
南部为黄土山塬区,土层堆积深厚,岩体深埋地下,属黄土丘陵沟壑地带。
屈吴山孤峰耸峙,灌木丛生,荒漠化草原特征明显。
总体上讲,靖远属于荒漠化半荒漠化的草原过渡地带。
黄河自乌金峡入境,流经县城后北折,从黑山峡出境,穿行于群山重岭之间,大体上呈英文字母“S”形状,过境流程154公里。
靖远成为甘肃省拥有黄河流程最长的县份,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甘肃黄河富靖远”的说法。
依赖于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条件,这里成为历史上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黄河水养育了原本贫瘠的靖远大地,使其变得日益富饶美丽。
而且由于这里是黄河水流过的土地,大自然赋予她神奇的天质,以及数千年来人们的劳动创造,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改变的巧妙结合,使其形成了秀丽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雄伟的黄土高原,给予靖远雄浑的地域特征,浑浊的黄河水,滋育了一方神奇的土地。
悠久厚重的黄河文明的积淀,赋予靖远更多的内涵,昔日这个被称为“塞上小江南”的地方,又获得了“黄河明珠”赞誉。
对靖远县建设文化名县,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对靖远县建设文化名县,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作者:王爱武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09期摘要:县域文化是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县情为依据,以开发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文明为目标,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一种文化现象。
就靖远而言,建设文化名县,必须秉承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宝贵的革命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不断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思考一、聚合焦点,大力凸显文化形象品牌文化是城市的第一形象和第一品牌,城市一旦被赋予了文化灵魂,就等于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发展张力和创新活力。
当前,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在标新立异地展示着自己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借以博取关注,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杭州的“东方休闲之都”、丽水的“绿谷”、安吉的“竹文化”,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化定位象征着一个城市的品位。
如果说推出城市主打品牌等同于“亮剑”,那么我们就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
靖远建县历史2100多年,人文积淀丰厚。
我们要善于寻找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强调品牌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突出重点,聚合焦点,遴选和推出靖远文化的主打品牌。
一旦主打品牌明确下来,可依托品牌标识、主题活动、产业文化等多种平台,强势推进对外宣传展示,充分彰显本地域的人文魅力。
同时,整合和集中全县的各种资源,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塑造,从内涵、外延、形象等多个方面,拓展文化品牌的深度与厚度。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的保障力构建覆盖率高、服务力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文化名县目标最基本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关键是要强基础、优服务、重创作。
强基础,就是要解决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坚持重心下移,把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倾斜,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完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切实加快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建设,认真抓好县、乡图书馆、文化馆(站)建设和达标改造,积极筹建体育馆、科技馆、全民健身园地、社区文化活动园等公益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描写靖远县的句子唯美简短(精选2篇)
描写靖远县的句子唯美简短(篇一)靖远县,古朴而浪漫,美丽而又低调。
它位于甘肃省中部,被群山环绕,清澈的河流穿越其中,将整个县城勾勒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春天的靖远县仿佛是一位宛如少女的美人,花草盛开,桃花、樱花、油菜花,几乎遍布了整个县城。
在阳光的照耀下,花瓣飘落如雪花般纷飞,空气中沁出阵阵花香,让人陶醉其中。
夏日的靖远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郁郁葱葱的树林提供了清凉的遮蔽,让人们在炎炎夏日中感到一丝清爽。
河水潺潺流淌,人们可以纵身一跃,尽情畅游。
每当夜晚来临,星空璀璨,微风拂面,仿佛置身于童话中的仙境。
秋天的靖远县别有一番风情。
山间的枫树变成了一片火焰,映衬着秋天的阳光,美得让人屏息。
河岸边的柳树摇曳着身躯,似乎在向过往行人散发着温暖与宁静。
郊外的稻田金黄一片,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
寒冷的冬天,靖远县则展现出了它特有的韵味。
雪花纷飞,在山间山谷中编织出一幅银装素裹的画卷。
冰封的河面上,孩子们滑冰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空中。
夜晚的篝火,照亮了整个冬夜,温暖人心。
除了四季之美,靖远县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古老的城墙、庙宇和古街巷,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传统的手工艺和民俗习惯仍然传承至今,温暖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靖远县是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绚丽的自然风光中,更体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气息中。
对于那些来到这里的人们,它是一个可以重新寻找内心宁静和纯真的避风港,在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世界中,带给人们一丝宁静和安慰。
靖远县,那是一段诗意的旅程,是一曲美妙的乐章。
无论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还是渴望心灵净化的游客,或是追逐纯真与自然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
让我们一起走进靖远县,感受它的美丽与独特魅力。
描写靖远县的句子唯美简短(篇二)1. 靖远县,是一座充满山川美景的宝藏之地。
2. 在这片土地上,时光仿佛凝固,历史的痕迹沉淀在每个角落。
3. 靖远县的山峦连绵起伏,犹如一条守护龙脉,将这片土地守护得深深浅浅。
靖远庙会之旅国庆体验中国古老的庙会文化
靖远庙会之旅国庆体验中国古老的庙会文化靖远庙会之旅:国庆体验中国古老的庙会文化国庆长假期间,我决定去靖远庙会感受中国古老的庙会文化。
靖远庙会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此次之行,我将带您领略这一独特的庙会文化。
第一章:庙会的历史渊源靖远庙会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靖远庙会最早是为了纪念当时的抗金名将岳飞而设立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贩和观众参与。
如今的靖远庙会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盛大庆典,也是当地人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庙会的特色活动靖远庙会以其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而著名。
每到庙会期间,会有大型的花车巡游表演、武术表演、魔术表演等形式各异的节目,更加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民间艺人的技艺展示,如杂技、蹴鞠、马戏等节目,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品尝美食的乐趣庙会除了表演节目外,还有各种美食摊位,给游客们的味蕾带来了极大的享受。
在庙会上,我尝试了许多特色小吃,如糖葫芦、糖人、麻花等,这些美食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还有各种地方特色的烤串、米线、豆腐脑等,使人对当地的风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章: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作为中国古老的庙会,靖远庙会展示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扎染、绣品等,这些手工艺品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庙会上,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许多手艺人的制作过程,他们的技艺纯熟,精湛的手艺令我深感敬佩。
购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和一件精致的绣品,成为了我这次庙会之旅最珍贵的纪念品。
第五章:庙会的心灵寄托庙会对于当地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展示,也是心灵的寄托。
庙会期间,当地居民会前来祈福、烧香,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美好的愿望。
这种虔诚的信仰和寄托给整个庙会增添了浓郁的宗教氛围,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力量。
结语:庙会的意义通过这次庙会之旅,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老庙会文化的独特魅力。
美丽的靖远作文600
《美丽的靖远》靖远,那是我的家乡,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
春天的时候,大地从睡梦中醒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绿嫩绿的。
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一阵微风吹来,花香扑鼻,让人陶醉。
夏天,黄河边可热闹啦!大人们在树下乘凉聊天,小朋友们在河边嬉戏玩耍。
我们会一起打水仗,弄得浑身湿透也不在乎。
有时候还能看到羊皮筏子在河面上漂荡,那可真是有趣极了。
秋天,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
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像小朋友们红扑扑的脸蛋。
黄澄澄的梨子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去采摘呢。
走进果园,就能闻到一股香甜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冬天,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整个靖远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我们会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啦!我爱我的家乡靖远,它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美丽的靖远》靖远,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一到春天,公园里的花开得可漂亮啦!五颜六色的,有金黄的迎春花,有粉红的桃花,还有雪白的梨花。
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像在跳舞。
夏天,我最喜欢去乌兰山了。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
我们沿着台阶往上爬,一边走一边欣赏风景。
到了山顶,整个靖远的景色尽收眼底,那感觉真是太棒了!秋天,田野里一片金黄。
稻子成熟了,金黄金黄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农民伯伯们忙着收割庄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冬天,黄河水安静了许多。
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们会在冰上滑冰,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大跟头,但是大家都笑得很开心。
靖远,我爱你,你的美丽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美丽的靖远作文
美丽的靖远作文一走进靖远这片地界,心里头就跟开了花儿似的,美得不行。
靖远啊,它不单是个地名,更是咱心头那份柔软,那份温暖,还有那份说不出的骄傲。
早上,天刚蒙蒙亮,靖远的街道就开始热闹起来。
小贩们推着三轮车,吆喝声此起彼伏,那声音里头透着股子亲切劲儿,就像是老朋友在跟你打招呼:“哎,来碗热腾腾的羊肉粉,保管你一天精神头儿足!”这羊肉粉,汤头浓郁,羊肉鲜嫩,粉条滑溜,吃上一口,整个人都暖和了,仿佛连带着心情也跟着明媚起来。
走在靖远的街道上,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处都是风景。
老城墙斑驳的墙面,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古老的故事。
新修的公园里,绿树成荫,花儿争奇斗艳,老人们在树荫下下棋聊天,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嬉戏,一派和谐美好的景象。
这些场景,就像是靖远独有的画卷,让人看了心里头就舒坦。
靖远的美,还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巷子里。
走进巷子,一股子烟火气扑面而来,那是家的味道,是生活的味道。
巷子两旁的老房子,虽然外表看起来有些破旧,但里面却藏着无数的温馨和故事。
每到饭点,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都会飘出诱人的饭菜香,那味道,能勾起人最深处的记忆和思念。
当然,靖远的美,更离不开这里的人。
靖远人热情好客,无论你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他们都会用最真诚的笑容和最热情的款待来欢迎你。
在靖远,你永远不会感到孤单和无助,因为这里的人们会像家人一样陪伴着你,给你温暖和力量。
说到靖远,就不得不提它的历史文化。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老的文物古迹,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同时,靖远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新时代的元素在这里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靖远的新篇章。
靖远的美,是多方面的,是全方位的。
它既有自然的秀丽风光,又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现代的发展活力。
在靖远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未来,也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每当夜幕降临,靖远的夜景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老的靖远文化不老的靖远精神
涛涛黄河岸边,巍巍乌兰山下,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
这,就是陇上名邑、秦陇枢机--靖远。
她,是一片神奇的沃土,是一首历史的长歌。
数千年来,居住在这里人们,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这里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
自西汉武帝建立县制,县名频繁更迭,历经祖厉、鹑阴、会州、靖虏卫,清雍正八年改为靖远。
纷争乱世和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这里留下了一大批文物古迹,古罗马鎏金银盘、晋归义羌王金印,以及永和遗址、庙洼山遗址、法泉寺、寺儿湾石窟、吴家川岩画、钟鼓楼、黑城子古城、索桥渡、明长城等,无不昭示着靖远的古老与神奇。
她,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自东汉末期至清代中叶,先后涌现出众多的武将帅才,东汉骠骑将军张济、破羌将军张绣,金代名将郭禄大、郭蛤蟆,明代征西将军路瑛、三镇总兵吴瑛、平辽将军赵率教,清代奋威将军王进宝、镇绥将军潘育龙、昭勇将军宋可进,他们叱咤风云,名垂青史。
近代以来,从靖远走出了一批文人墨客,书画家范振绪、陈国钧、张云锦,教育家朱铭心、苏振甲,新闻先驱王定元等,名流荟萃,闻名陇上。
她,革命圣地,永放光芒。
1932年爆发的靖远起义,是甘
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1933年建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甘肃省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
1936年9月,西方野战军进驻靖远,策应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北上,完成了红军会师的伟大使命。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虎豹口强渡黄河,组成西路军,踏上了血战河西的悲壮征程。
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乔映淮、武治安、魏煜、陈定邦等众多靖远儿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剖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英勇顽强,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她,成就显著,蜚声全国。
如果说昔日尘封地下的辉煌我们不曾目睹,但今天的巨变足以让我们刮目相看。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这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誉为“鱼米之乡”、“塞上江南”。
勤劳智慧的靖远人民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出了众多地方特产、特色美食和文化旅游精品,现已发展成为甘肃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羊羔肉产地和集散中心,优质枸杞、籽瓜、水稻生产基地,甘肃教育名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
佳肴靖远羊羔肉、东湾驴肉、高十八卤鸡、黄河鲤鱼、酸烂肉香飘神州,特产靖远枸杞、石门大枣走俏陇原……它们像一张张耀眼馋人的靖远名片,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和馈赠亲友的佳品,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这里品尝;自恢复高考以来,共为普通高校输送人才达5.6万人,已建成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14个;大型现代秦腔剧《靖远起义》荣获甘肃省戏剧类最高奖“红梅大奖”及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
法泉寺和哈思山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法泉寺风景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古老的靖远,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璀璨、富饶而秀美。
展望未来,靖远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48万靖远儿女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抢抓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力争在文化旅游上创出大名气、取得新突破,以饱满的热情建设一个更加辉煌的新靖远!来吧,朋友,让我们踏进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一起感受这里古老深厚文化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熏陶和震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