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

例-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文/吴志远曹志文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一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是创新。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为主线,研究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江西省为例进行区域性的案例分析,希冀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吴志远,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政府经济学;

曹志文,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转型期金融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创新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力量。根据目前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并不多见,大多数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已经难以适应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当前阶段产业集群发展不足,其协同创新问题主要集中在集群内部,集群间协同创新问题尚未凸显,本文主要分析新兴产业集群的内部协同创新问题,并以江西省为例进

行区域性的案例分析,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相关理论及文献述评

阿尔伯特·赫希曼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战略性产业概念,主张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增长战略以及前向和后向联系等。Blank(2008)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新兴产业可能仅仅是由一个新的创意而发展起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经发现了空间上的集聚对于产业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理论才重新受到广泛的关注,迈克尔·波特深入研究了国家竞争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赫尔曼·哈肯在1971年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指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会产生更高效率的协同效应。

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范太胜(2008)提出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针对协同创新主体间的信任合作关系以及价值联盟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杨耀武、张仁开(2009)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现状,提出了“点—线—面”的协同创新模式。蒋石梅等(2012)通过研究我国科技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及机理,涉及了产业集群内部产学研协同问题分析。陶丹、胡冬云(2013)在分析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时,提出了主体间内生动力机制设计问题。李煜华等(2013)构建了集群内相关主体创新博弈动态模型,分析了各类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过程。韩言虎、罗福周(2013)根据协同创新的范围将协同创新为三类:微观协同创新、中观协同创新、宏观协同创新,并着重分析了产业集群各个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张廷海、韩玮(2014)主要分析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认为其主要表现为一种网络竞合关系。以上研究对于战略性新

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都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讨,但是总体而言,对于集群间以及集群内部协同创新的区别仍然认识不足,特别是关于集群内部协同创新的层次划分并未明确。笔者认为集群内部协同创新至少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间协同创新、企业内部协同创新。本文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部协同创新及其层次划分的角度进行研究。

二、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始于2009年,目前已经确立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江西省还根据相关产业规模、特色及配套等情况,在全省范围优选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成长性好的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推进和培育,如南昌小蓝汽车及零部件、星火有机硅等。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江西省新兴产业集群并未完全形成,既存在诸多亟待升级的传统产业集群,还存在尚未发展健全的新兴科技产业集聚区。根据上文提到的产业集群内部协同创新层次划分,以下详细分析江西省新兴产业集群内部协同创新问题。

(一)集群内部协同创新基础条件不足

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基础条件的完备,目前江西省集群内部协同创新资源存量以及增量都十分缺乏。首先,企业内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作坊式生产以及严重缺乏环保意识的企业生产严重影响到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传统产业集群中铜铁等大型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效率不足,如贵溪铜冶炼企业对于周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其次,传统产业集群资源存量无法得到优化,只能在低端产业链循环。以光伏产业为例,虽然内光伏产业已经列入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中,工业产值超过百亿元规模,但是产品多处于光伏全球产业链低端的硅

片生产环节。最后,集群内产学研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增量仍然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基础条件主要包含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当然,对于传统生产要素资源(如劳动力、土地、交通等)的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目前江西省内高校科技资源分配严重不协调,高校及科研院所占据了接近80%的科研资源,其成果产业化率却不到30%。此外,江西省科技进步水平在中部地区处于末位,以江西省专利授权数量来看,在全国占比不到1%,而且实际授权专利中缺少核心技术专利,对于集群内核心技术突破作用极为有限。相关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仍然不足,2013年江西省研发(RD)经费在GDP中占比仅为0.95%。

(二)集群内部协同创新的结构不健全,主体缺失严重

协同创新的结构不健全会严重影响到协同效率的提升,特别是相关主体的缺失,会导致集群内部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发挥作用。目前江西省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主体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主体与金融中介两个方面。1.企业主体地位不明显。企业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首先,江西省内企业自身发展不足,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根据以往调查研究以及数据可以看出,江西产业集群内企业仍然存在大量家族式经营以及小作坊式企业,现代化企业管理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其次,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自律不足。以江西省绿色农业为例,由于江西省一直是农业大省,绿色农业概念已经推广,各个地市甚至县区都在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但是实际上绿色农业集群并未形成,仍然停留在低端的初级机械化生产阶段,诸多绿色农业企业发展都陷入同质化产品竞争陷阱,省内行业协会发展也十分欠缺,难以调节企业间恶性竞争现象。最后,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终端,企业无法为技术突破提供需求,也无法主导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相关主体带来经济效益。其中最为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