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苗种培育管理

合集下载

泥鳅苗种如何培育

泥鳅苗种如何培育

泥鳅苗种如何培育泥鳅肉质细嫩、清香鲜美、营养价值高,还药用。

从1995年至今,泥鳅数年走俏市场。

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10~15万吨,但只能供应5~6万吨,缺口很大,那泥鳅苗种如何培育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泥鳅苗种的培育技术,希望能帮到你。

泥鳅苗种的培育技术1.池塘条件培育池以50~100平方米的小土池为好,黏土或壤土土质,若无如此小规模池塘,可在较大池塘中网圈一块面积。

池水深30~50厘米。

池埂加固夯实、不渗漏,各池设有独立的进出水口,同时用60目网片围住,池底略向排水口倾斜,便于水体交换和捕捞,排水口处可设置3~5平方米水泥鱼溜,深50厘米。

2.清塘消毒池塘注水10厘米,用80~100公斤/亩生石灰清塘,杀灭池内寄生虫、病原菌,改良肥泥性状。

7~10天后药性消失,注水至40厘米。

3.鳅苗下塘及饲养管理每亩施100公斤发酵后的禽、畜有机肥或渔用生物肥培养饵料生物,水呈黄绿色,透明度达20厘米即可。

人工在塘内拖拽铁链,将淤泥中的轮虫卵翻起,7~8天后轮虫生长高峰期可投放鳅苗,放养密度800~1200尾/平方米,大批放苗前用小苗试水,一天后小鱼若无异常则可。

放苗时间宜选在池塘避风向阳处。

放苗前先测试水花苗袋与池水水温,温差超过2℃以要缓慢调整水花袋温度到与池水温接近。

待水温一致后,打开水花苗袋放苗。

注意事项鳅苗下塘后,开始每天泼洒豆浆3~4次,每10万尾苗需黄豆0.6公斤左右;下塘6天后,黄豆量可增至0.8公斤/100平方米;下塘8天后将水位加到50厘米,施用尿素200克/平方米,隔天再施一次,连施2~3次,水色以黄绿色为宜,过浓加注新水。

加强巡塘,每天监测溶解氧,溶氧需在5毫克/升以上,发现问题及时换水补水。

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确保苗种均衡生长,避免大吃小现象。

15天后可投喂粉碎鱼浆或泥鳅苗期专用料,设置食台,投喂量是鱼苗体重2%,每天投喂3次,1小时吃完为度,视吃食情况增减。

30天鳅苗体长达3~4厘米,即可转入成鳅池塘饲养。

泥鳅苗养殖技术有哪些?

泥鳅苗养殖技术有哪些?

泥鳅苗养殖技术有哪些?泥鳅苗养殖技术包括:环境条件、准备工作、饲养方法等。

1、环境条件泥鳅养殖属于水产养殖,泥鳅生长对水质要求较高,一般养殖池应修在环境好,水源充足,水质好、可以方便排水的农田上方缓坡。

要求设施齐全,供电正常,排水系统完善,可分开排水。

根据培育数量和放养密度,养殖池面积一般在60到100平方米,池深一米左右。

需要在池底及四周覆盖塑料布垫底,放置几十厘米深的淤泥作为自然生活环境。

所有的接水排水口都必须是自动调节的塑料网拦截方式。

养殖池整个周边需要用铁丝网或其他物品筑起围墙,防止逃跑。

2、准备工作苗种下池前半个月左右,清整池子,查看情况,疏通进排水管道。

放干池水,晒池直到池底呈现白色状态后进水10cm左右,用适量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彻底消毒杀菌,以免影响苗种的成活率。

鳅苗下池前几天,注水30cm左右,进水口要用细布覆盖布过滤。

同时投放一些充分腐熟消毒的有机肥改善水质,为苗种提供天然食物。

在鳅苗下池前1天,要用干净的容器取水检测有无病原菌,放入健康苗种观察大约一天。

一般五月放养。

根据具体池子大小决定放养密度。

先使用暂养箱暂养半天后再入池,以适应池中环境。

观察生活正常后,苗种大约一致大小的放在一个池中,避免残食。

3、饲养方法鳅苗孵出几天后就是鳅苗培育阶段。

孵化出后几天卵黄吸收完了,必须觅食。

少量多次追肥过磷酸钙,每天早晚沿池边四周均匀泼洒加少量的蛋黄,牛奶的豆浆一次,促进发育。

过半个月到二十天后,随着生长逐渐增加投喂量,豆浆磨细洒均,延长豆浆颗粒水中的滞留时间。

长到2cm后,将同样生长速度的苗大概100尾分到同一个池子里,喂食如糠饼,菜饼,麦麸等,添加适量微量元素,视水温正常投食增多。

当气温过高应少投喂。

隔3天换水一次,气温过高盖遮阳网防止夏眠,培育一个月,大概长到5—8cm时就可以分发养殖。

养殖泥鳅要注意什么?第一,做好泥鳅的育苗工作。

首先要选择泥鳅苗,用一般捕捉方法捕到的幼苗都不容易活下来,但是地龙捕捞的泥鳅不一样,它们成活率比较高。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一、泥鳅苗培育阶段放苗前10-15天清池,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施适量有机肥培养生物饵料,待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后放苗。

鳅苗下塘前的处理,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来的鳅苗,放养时应注意袋内、外温差不可大于3℃。

可将装苗袋漂浮于水中,使袋内外温度接近后(约20分钟),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动游出。

放苗时间:以上午8-9时或下午16-17时为佳。

孵出约3天时,已能开口进食,此时应开始喂食。

开口食物一般可投喂煮熟的的蛋黄及鱼粉等。

泥鳅较为常用的开口饵料:蛋黄、豆浆、轮虫、藻类。

蛋黄的缺点:不易储存,入水后易造成水质变坏。

豆浆、鱼粉与蛋黄相比,存在营养价值低、不易消化、吸收率低的缺点。

第三天,每10万尾喂一个蛋黄,40万尾4个蛋黄;分上、下午两次投喂。

第四天,每10万尾喂1.5个蛋黄,40万尾6个蛋黄;分上、下午两次投喂。

第五天,每10万尾喂2个蛋黄,40万尾8个蛋黄;分上、下午两次投喂。

投喂方法:将煮熟的蛋黄装在100目绢袋中,在水盆中捏洗出悬浮液。

豆浆容易在水中形成悬浮物,影响溶氧,且易发酵,因而不宜作为仔鳅的开口饵料,但可以泼洒到水中培养浮游生物。

轮虫游泳速度慢0.02厘米/秒,在水层中分布均匀。

枝角类1.5厘米/秒,桡足类5.0厘米/秒,在水层中容易集群。

孵出后21天,苗长1.5厘米,形态与成鳅相仿,由鳃呼吸转化为兼营肠呼吸,此时不能喂太饱。

水花苗的放养密度:1000-1500尾每平方米;放养体长1厘米(10日龄)的小苗,800-1000尾没平方米。

二、夏花培育阶段。

从1.5厘米培育成3厘米的夏花,称为夏花培育阶段(大概需要1个月的时间)。

25-30天为性腺分化的关键时期,23℃-25℃雄性率为51.1%+_1.5%;22℃+_1℃雄性率为48.6+_1.8%;水温27℃-32℃时,雄性率为82%+_3.4%和90%+_2.5%。

夏花培育池的准备:培育池大小以便于管理为原则,池底铺一层10-30厘米厚的腐殖土,可用等量猪粪和淤泥拌匀后发酵而成。

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泥鳅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具有投资少、收益高、市场需求大等优势。

为了能够进行成功的泥鳅养殖,以下是一些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适宜的水质条件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养殖水体的PH值保持在7.0-8.5之间,温度控制在20-25摄氏度,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此外,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等,确保水质合适。

2.育苗管理:泥鳅的育苗期较长,一般需要30-40天才能达到上市的标准。

养殖者应选用优质的泥鳅种苗,确保身体健康。

育苗时,水质管理尤为重要,注意保持水温稳定,及时补充适量的饵料,避免过早投放养殖池塘。

3.养殖池塘建设:泥鳅适宜于稻田池塘、鱼塘或塘沟中进行养殖。

养殖池塘的大小和数量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规模来确定。

池塘应具备良好的漏底性,以便排水。

在塘底铺设合适的材料,如红砖、混凝土等,以避免积水造成沼气等问题。

4.饵料加给:泥鳅是雜食性鱼类,可以食用植物、浮游生物、动物碎屑等。

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泥鳅的生长发育阶段,合理选择饵料种类和投喂方式。

一般可采用常规饲料、自制饲料或其他水生生物作为饵料,投喂量应根据泥鳅的摄食量进行控制,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

5.疾病防治: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疾病问题,如霉菌病、细菌性疾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池塘的清洁卫生,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

如发现疑似病症,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药、调整水质等。

6.适时捕捞:泥鳅的生长速度较快,捕捞时机非常重要。

泥鳅易受捕捞季节、水温、水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在泥鳅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进行捕捞,以提高成活率和产量。

适时捕捞还可以避免泥鳅过度生长,影响养殖效益。

7.市场销售:养殖者在确定养殖规模前,应考虑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

泥鳅可供新鲜销售,也可加工成各种水产品,如罐头、腌制品等,以扩大销售范围。

此外,与农户、超市、餐饮企业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需要注意的方面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需要注意的方面

泥瞅苗种培育管理需要注意的方面鳏:苗、种培育管理,均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配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吃食情况。

(2)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

注意防止缺氧,因为纵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呼吸,在此之前往往会因氧气不足而造成稣苗种全部死亡。

(3)要勤观察水质变化,根据浮游生物的多少,确定施肥的数量和投饵的数量。

(4)泥纵贪食,为防止投喂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特别是喂高蛋白饵料或单一饵料时,易造成稣:种腹部膨胀而浮至水面导致泥纵苗种死亡。

所以要适量投饵,合理搭配,投饵种类、数量,除了应根据苗种大小而定,还要参照水温考虑,水温22℃以下时,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水温22-28℃时,鳏:种食欲旺盛、生长快速,多投喂些动物性饵料。

饵料要混成团状,沉入水底。

泥纵苗种喜食的活饵料一水蚤、丝蚯蚓、轮虫等的培养技术见本书后面第三章的活饵培育方法。

泥鳅种苗养殖技术

泥鳅种苗养殖技术

泥鳅种苗养殖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河鲜,营养价值高,口感鲜美。

泥鳅种苗养殖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但在正确的技术指导下,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以下是泥鳅种苗养殖技术的一些重点:1.选购优质种苗泥鳅种苗养殖的第一步是选购好种苗。

优质种苗应该选取肉质鲜美,体表光滑,没有癣病和其他疾病的泥鳅。

可以到当地的鱼苗供应站或鱼苗市场选购,也可以找一些靠谱的养殖户购买。

2.准备合适的鱼塘泥鳅是一种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中的鱼类,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鱼塘的水质要清澈、透明。

水质较好的鱼塘一般pH值在7.0-8.0之间,硬度为80-100毫克/升。

除此之外,还要选择水流量比较大的鱼塘,这与泥鳅鱼本身的生活习性有关。

3.控制水温泥鳅喜欢生活在水温较高的环境中,通常适宜的水温为20-28℃,因此在养殖泥鳅种苗时,要控制好水温,保持稳定。

4.合理饲养合理的饲养是成功养殖泥鳅种苗的重要因素。

泥鳅的食性比较广,适合吃小虫、小藻、浮游动物等,也可用鱼饵或小米腐等作为饲料。

饲料要适量,不能过量或不足,否则会影响泥鳅的健康和成活率。

同时,要定时换水,保证水质清澈透明,促使泥鳅健康成长。

5.科学管理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科学管理。

对鱼塘的水质、饲料、水温等必须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

当发现病害时,要立即对鱼进行治疗,减少经济损失。

并且,泥鳅成长速度较快,一个月左右就可达到成鱼的大小,此时应及时清理鱼塘,排除废料等杂质,以保证水质的清洁。

泥鳅种苗养殖是一项风险较小、效益较高的养殖项目,目前市场上的需求较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养殖者要注重科学管理,并选择好品质的种苗,才能取得成功。

高密度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高密度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高密度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一、培育鳅苗1. 准备培育池: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建池,面积不宜过大,以100-200平方米为宜。

池深1-1.2米,池底平坦,进排水方便。

2. 清除敌害:放苗前要清除池塘中的水蛇、水蜈蚣等敌害生物。

3. 施肥培水:放苗前10天,向池内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培养浮游生物。

4. 放苗:当泥鳅苗长到3厘米左右时,选择晴天放苗。

放苗前应将苗种放在水中浸泡2-3分钟,以避免运输中缺氧导致死亡。

5. 日常管理:放苗后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泥鳅苗的生长情况和水质变化。

根据需要适当投喂豆浆、鱼粉等饲料。

二、选种放养1. 品种选择:选择耐高密度养殖、生长快、抗病力强的品种,如大鳞副泥鳅、真泥鳅等。

2. 放养时间:一般在5-6月份进行放养,此时水温适宜,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3. 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可放养泥鳅50-100尾。

4. 放养规格:放养的泥鳅苗规格应一致,以避免相互残杀。

三、饲料投喂1. 饲料选择:选择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泥鳅专用饲料。

不得使用霉变或受污染的饲料。

2. 投喂量:根据泥鳅的体重和摄食情况确定投喂量,一般每天投喂3-4次,每次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

3. 投喂时间:每天上午8-9点、中午11-12点、下午2-3点、晚上8-9点进行投喂。

4. 投喂方式:采用全池均匀撒喂的方式,避免集中在某一区域投喂导致抢食现象。

四、水质管理1. 水质要求: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pH值保持在7-8之间。

2. 换水次数:根据水质情况确定换水次数,一般每周换水2-3次,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5-1/3。

3. 水位控制:随着泥鳅的生长,应逐渐加深水位,以适应泥鳅的生长需求。

4. 水质调节:定期向池塘中泼洒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

五、疾病防治1. 预防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池塘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防止病害发生。

2. 常见疾病及治疗:泥鳅常见的疾病有水霉病、赤皮病、肠炎等。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与投饵方式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与投饵方式
投饵技术
随着饲料行业的不断发展,针对泥鳅 的专用饲料已经广泛应用到养殖中, 提高了泥鳅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技术发展趋势
苗种培育技术
未来泥鳅苗种培育技术将更加注重生态化和环保化,如采用 生物絮团等新型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和环保水平。
投饵技术
未来投饵技术将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饲料效率,如开发新型 高效饲料和智能化投饵系统,提高养殖效益和降低成本。
水质改善
合理的投饵方式可以减少残饵和排泄物对水质的影响,保持水体的 生态平衡和清澈度。
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发展泥鳅苗种培育产业,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利用泥鳅 粪便制作有机肥料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05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与投饵技术 发展前景
技术发展现状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目前泥鳅苗种培育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通过合理的养殖环境和水质管理, 能够实现较高的苗种成活率和品质。
天然饵料
如浮游生物、昆虫幼虫、蚯蚓等 ,是泥鳅苗种最好的食物来源。
人工饵料
如米糠、麸皮、豆粕等,可以作 为泥鳅苗种的辅助饵料。
投饵量控制
根据泥鳅苗种的生长阶段和密度,合 理控制投饵量,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 质恶化。
投饵量应适量,以泥鳅苗种能在1015分钟内吃完为宜。
投饵频率与时间
投饵频率
根据泥鳅苗种的生长阶段和密度,合 理安排投饵频率,一般为每天2-4次 。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饲养管理
根据泥鳅不同生长阶段的 需求,合理投喂蛋白质、 脂肪等营养丰鳅的生 长情况和水质变化,及时 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病虫害防治
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采 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 结合的方法,减少药物残 留和环境污染。
02
泥鳅苗种投饵方式

泥鳅无公害鳅苗培育的饲养管理技术

泥鳅无公害鳅苗培育的饲养管理技术

泥鳅无公害鳅苗培育的饲养管理技术1.投喂管理:放养初期培育水质应与投喂相结合。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豆浆培育和施肥培育两种方法:①豆浆培育:豆浆不仅是鳅苗的饲料,还可以培育水体中的浮游动物。

一般鳅苗下塘后5~6小时开始投喂,每天泼洒2次。

投喂时,要全池泼洒,力求细而均匀,落水后呈雾状。

投喂量应视池塘肥瘦、施肥情况而定。

一般每万尾鳅苗用豆浆5~6千克。

为提高投喂质量,豆浆需用水温25~30℃浸泡6~7小时的黄豆磨,一般每千克黄豆可磨15千克豆浆,每千克豆饼可磨10千克豆浆。

磨浆时,要将黄豆和水同时加入,不能磨好后再加水冲稀,否则会产生沉淀。

磨好的豆浆要及时投喂,以防变质。

②施肥培育:施用经发酵腐熟的畜禽粪、堆肥、绿肥等有机肥或无机肥培育水质,以培育鳅苗喜食的饵料生物。

一般水温在25℃时,施入有机肥后1周轮虫生长达到高峰,并能维持3~5天,之后随鳅苗摄食,其数量会迅速降低,这时要适当追施肥料。

除施肥外,尚应投喂一些熟蛋黄、豆饼粉和鱼粉等。

投喂量占鳅苗体重的5%~10%,上、下午各喂1次。

上述两方法还可以混合使用。

饲养1周后,鳅苗体长约8毫米,还可沿边投喂剁碎的蚯蚓、蚕蛹等动物饲料。

经20天左右培育,苗体可达1.5厘米以上,此时可投喂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碎屑等食物,投喂打碎的动物内脏、血粉、鱼粉等动物性饲料及米糠、豆粉、玉米粉、豆饼屑之类的精饲料。

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开始日投喂量占泥鳅体重的2%~5%,以后随着泥鳅的生长,日投量可增加到10%。

投喂量不宜过多,否则鳅苗大量摄食,会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投喂高蛋白或单一饵料时,易使鳅苗腹部膨胀而浮于水面,造成大批死亡。

2.日常管理:饲养期间除每天巡塘、清除敌害外,特别要防止池水缺氧。

因为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道呼吸,在这之前池水溶氧一定要充足,否则会导致全池鳅苗死亡。

另外,放养初期水位应保持在30厘米,每5天添加一部分水量。

通过控制施肥、投饵保持水色。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与投饵方式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与投饵方式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与投饵方式
鳅苗破膜后暂养在网箱内,每10万尾投喂熟蛋黄1个,一天2―3次,待其能充分自由活动后下池培育。

其培育技术要点如下:
一、苗池整理选择面积小的水泥池或土壤,并在水泥池底铺10―15厘米厚的肥泥,用清水浸泡冲洗数次后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12克或漂白粉1克消毒,并每立方米施基肥1.5公斤,注入新水后,待池水变绿,药性消失后将鳅苗放入池内。

二、放养密度静水池每平方米放养400―500尾;半流水深度保持在30―50厘米。

每个育苗池应放入同日孵化的鳅苗,以免大小悬珠,导致大吃小。

此外,鳅苗经20―30天培育,当体长达4厘米左右时及时分池,以降低密度。

三、施肥管理苗池施肥后会出现大型枝角类,这些蚤类会对鳅苗造成一定危害,但采取加大施肥量后,加速了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可以抑制水蚤的发育。

因此,育苗池应勤施肥,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15―20厘米,必要时可追施速效化肥,水温低时每立方水体施硝酸铵2克,水温高时每立方水体施尿素2.5克,隔天1次,连施2―3次。

四、水质管理在鳅苗下池15天以内适时加注新水或换水。

此外,鳅苗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较低,水温急剧变化时,也会造成鳅苗死亡,尤其是在小型土池或水泥池中,日夜温差较大,升温快,因此池中投放一定数量的浮萍,鳅苗可吸附在浮萍的根须下,处于温度稍低的环境中。

五、投饵方式从网箱暂养开始,应适时投饵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并根据天然饵料的多寡及时投喂熟蛋黄、豆浆、鱼粉和粉状配合饵料等,投喂量以1小时吃完为度,一日数次。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要点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要点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要点泥鳅养殖市场前景看好,不少朋友都纷纷加入泥鳅的养殖行列,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泥鳅养殖风险并不大,收益也很丰厚。

只要掌握了全面的泥鳅养殖技术,在市场上的价格是不错的,泥鳅养殖失败的很大因素多是因为农户养殖技术不过关,泥鳅经常生病,产量提升不了,市场价格再高也是白搭,所以今天,我们就泥鳅苗种培育技术的相关要点来进行分享。

苗种池的选择1、养殖池的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农药等污染。

进排水方便,要求进排水系统分开。

底呈中性或弱酸性。

养殖场周围环境安静,供电设施正常。

2、养殖池的建设:苗种池面积50—100平米,不宜过大;池深度以80—100cm为宜;池壁夯实,确保不渗漏。

有条件的可用聚乙烯塑料膜覆盖池壁保水防逃;池底保持20cm左右的淤泥。

进排水口用塑料网拦住(也可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敌害生物随水进入养殖池以及苗种在换水时随水流逃逸。

排水口采用活动接口装置,可以随意调节控制水的深度。

整个养殖场四周用石棉瓦片或铁丝网围网作围墙,防蛇鼠等大型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

放养前的准备1、清塘消毒:泥鳅苗下塘前15天左右,清整池子,察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

排干池水,晒池5天,池底呈白色。

鳅苗下池前7天,进水10cm,用生石灰100-150kg/667平米兑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以彻底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和野杂鱼等。

此环节很关键,直接影响苗种的成活率。

2、水质培养:泥鳅苗下池前4-5天,向苗种池注水30cm,进水口要用120网目的筛绢布过滤。

同时施放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如加牛粪40kg/100平米),培肥水质,以便能为鳅苗及时提供天然饵料,提高鳅苗的下塘成活率。

此环节必须做到位,这是提高鳅苗成活率的技术关键,否则会影响到鳅苗下池后开口吃食,降低成活率。

下塘时,要求轮虫生物量应达到5000—10000个/L,生物量20mg/L以上。

在生产实际中,可以用肉眼观察计算轮虫的数量来进行判别,即用玻璃烧杯取池水对阳光粗略计算每毫升水中小白点的数量,要求达到五个小白点以上即可,若过早过迟都会影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成为了泥鳅养殖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一、人工繁殖技术泥鳅的人工繁殖主要包括选种、人工授精和孵化三个环节。

1. 选种:选择优良的母鱼和公鱼是泥鳅人工繁殖的首要任务。

母鱼应具有体型健壮、体色鲜艳、腹部鼓起等特征,而公鱼则应具有活力强、精液质量好等特点。

2. 人工授精:在选好的母鱼和公鱼进行配对后,需要进行人工授精。

首先将公鱼放入媒体盆中,用手轻轻按压公鱼腹部,使其排出精液。

然后将母鱼放入媒体盆中,将公鱼的精液均匀地倒入母鱼的体腔中,用手轻轻按压母鱼腹部,使其受精。

3. 孵化:受精后的泥鳅卵需要放置在适宜的孵化箱中进行孵化。

孵化箱中的水温应保持在25-28摄氏度,水质清洁,通气良好。

一般情况下,泥鳅卵的孵化期为3-5天,当孵化时,可以看到卵壳被啃食,泥鳅苗逐渐钻出卵壳。

二、苗种培育技术泥鳅苗种培育主要包括孵化后的饲养和管理两个环节。

1. 孵化后的饲养:泥鳅苗出壳后,需要将其转移到适宜的水域中进行饲养。

水域应保持水质清洁,水温适宜,同时应适时添加合适的饲料。

泥鳅苗在饲养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光照和氧气供给,避免过度密度和过度投喂。

2. 管理:泥鳅苗在饲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

首先是适时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体污染。

其次是定期清理鱼缸或池塘,清除废料和杂草,保持水域的整洁。

另外,还应注意防治疫病,定期进行疫病的防治和预防接种,确保泥鳅苗的健康和生长。

总结: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是泥鳅养殖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种、人工授精和孵化技术,以及饲养和管理的科学方法,可以保证泥鳅的繁殖和生长,提高泥鳅的养殖效益。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使广大养殖户对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泥鳅养殖的发展做出贡献。

泥鳅苗培育技术

泥鳅苗培育技术

泥鳅苗培育技术泥鳅(俗名蛇鱼)是一种优质的水产食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鲜食和加工制品。

它们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如优质蛋白、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在泥鳅的养殖中,苗种是育成高产、高品质的关键环节,决定养殖的成败。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泥鳅苗培育技术。

一、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泥鳅苗培育之前,需要进行前期的准备。

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水域。

泥鳅适宜生长于水温在20℃-30℃之间的不污染、水质清澈的水域。

其次,需要选择健康的泥鳅作为种源,对其进行多次洗净消毒,以保证苗种的质量。

最后,需要准备养殖设备和投料工具等。

二、泥鳅苗种选育泥鳅的苗种选育是泥鳅苗培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苗种的选育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自然繁殖,二是人工繁殖。

1. 自然繁殖泥鳅的自然繁殖主要是利用其自身下蛋的习性,在适宜的温度和水质条件下促进其繁殖。

一般认为,泥鳅的产卵期为每年的4月至6月间,这段时间是泥鳅天然繁殖的黄金期。

自然繁殖的泥鳅需要选择生长良好、体形健壮、活跃性强的母鱼和公鱼进行放养。

在孵化后,需要注意防治水生动物的袭击和水温的控制,以确保幼苗的健康生长。

2. 人工繁殖人工繁殖主要借助人工的手段进行,一般采用一配多授法。

在选择泥鳅进行人工繁殖时,需要选择成熟的母鱼和公鱼进行配对,并进行水温调控以促进繁殖。

在进行人工授精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精液收集后,采用稀释法稀释后再进行投放。

三、泥鳅苗的养护管理苗种的养护管理直接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下面给出一些养护管理的技巧。

1. 水质管理水质是泥鳅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养殖期间,应定期检验水质并进行调整。

可以通过增氧、换水、添加优质饲料等方式来提升水质。

2. 饲料管理泥鳅的饲料管理也很重要。

在泥鳅苗期,应该选择易消化、高蛋白的饲料,如蚯蚓、水蚤等动物性饲料。

同时,应该掌握饲料的投放量和投放时间等技巧。

3. 温度管理泥鳅生长需要适宜的水温,一般控制在24℃-28℃之间。

泥鳅饲养管理技术

泥鳅饲养管理技术

泥鳅饲养管理技术(一)种苗饲养管理。

刚孵出的泥鳅种苗用头部吸附在鱼巢或池壁上。

3天后游动摄食,这时转入池中饲养。

放养前先铺肥泥20--25厘米,并施足基肥(牛、猪、鸡、鸭粪均可),水面上养藻类、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或用树枝、禾草等遮荫。

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万--20万尾。

放养后开始投饵,初期投喂蛋黄、鱼粉、米糠、玉米粉等,以后投喂配合饲料。

投喂量开始占种苗总体重的2%--5%,以后增至10%,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同时在池中施肥。

待幼鱼长到4厘米长时分池,降低饲养密度,体长达10厘米时,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二)成鱼饲养管理1.池养。

在池底铺20厘米厚肥泥,水深40--50厘米。

先清塘培育肥水,再放养种苗。

每0.067公顷池面放养2.5万--3万尾。

每天投饲量按放养泥鳅总体重计算,3月份为1%,4--6月份为4%,7--8月份为10%,9--10月份为4%,11月至次年2月底不投饲,根据水质肥瘦适当施肥,培养浮游生物作饵料。

水温超过30℃时,泥鳅入泥避暑,此时应经常注入新水,适当加深水位。

当泥鳅频繁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更换新水。

冬季要增加水深,在池塘四角施入猪粪、牛粪等厩肥保温。

2.水田饲养。

在早中稻插秧后放养,每0.067公顷投入2万尾。

一般不投喂,或投入少量麦麸、米糠、油饼等。

不宜使用撒施的农药或除草剂,以防毒杀泥鳅。

雨天要防止大水漫灌,以免泥鳅逃逸。

第3年可收获,每0.067公顷可收成鱼500--1000公斤。

3.捕捞在晚秋进行。

捕捞前3天把水慢慢排干,将池底划成若干小块,中间挖排水沟,使泥鳅往坑中集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

对潜入泥中的泥鳅,可翻泥捕捉。

养殖期可用篦笼投饵诱捕。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泥鳅市场俏销,价格较高,成为农民养殖增收的好门路。

为帮助养殖户解决好苗种紧缺问题,现将泥鳅苗种繁育、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 亲鱼选择人工繁殖用的亲鳅可在临近产卵期不久采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

亲鱼来源可从天然水域捕捞、市场收购和养鳅池中选留,一般从养殖池采集为最好。

采集泥鳅时,从背部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若腹部两侧出现白斑点则是已产完卵的鱼,不能采集。

此外,黏液不多或囤养时间太久的也不能采集。

催产时,选择体型端正、体质健壮、黏液较多、体长15~20cm 以上、体重30~50g以上的泥鳅,雌鳅腹部圆大,雄鳅“追星”(骨质突起)明显。

雌雄区别: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短而圆,呈扇形,第2~3根软鳍条的长短基本一致;雄鳅胸鳍宽而长,第1根鳍条末端尖而上翘,第2根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胸鳍在生殖季节手触有追星,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

2. 人工催产泥鳅人工催产一般在水温22℃以上进行,催产季节4月下旬至6月。

催产药物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鲤鱼脑垂体,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0.5~1个,或LRH-A5~8μg,雄鳅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最好在背鳍肌肉,雌鳅注射药液0.2mL、雄鳅0.1mL,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住亲鳅露出注射部位注射。

亲鳅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1∶2~3放入水缸或产卵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中用4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内,池、缸、箱中放养水草(蒿草、水浮莲等)并用棕片或杨柳根须做成鱼巢。

在25~28℃水温条件下,注射后的亲鳅一般经8~10小时便开始发情,表现为亲鳅在水中激烈翻腾,继而雄鳅卷住雌鳅身体产卵、排精,卵产于鱼巢上,产卵过程约20~30分钟,产卵后要及时捞出亲鳅,或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鳅吞食卵粒。

泥鳅苗饲养方法

泥鳅苗饲养方法

泥鳅苗饲养方法
泥鳅苗的饲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质准备: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水体应保持清洁、无污染。

可以使用过滤器和水泵等设备循环过滤水质,保持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2. 水温控制:泥鳅适合在水温在15-25℃之间生长,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需根据泥鳅苗的年龄和发育情况合理调控水温,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3. 饲料投喂:泥鳅苗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和有机颗粒为食,可以投喂小颗粒或粉状的鱼虾饲料。

投喂应适量,避免过量造成水质污染,也要保证饲料的新鲜度。

4. 养殖密度控制:合理控制泥鳅苗的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影响泥鳅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一般建议每平方米养殖面积放养苗鱼1000-1500尾。

5. 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检测,若水质出现异常或污染,及时进行适量的水质调整和换水,保持水体清洁。

6. 疾病防治:定期观察泥鳅苗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避免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以上是泥鳅苗饲养的一些基本方法,需要灵活根据不同的养殖环境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改进。

泥鳅幼苗培育及管理技术

泥鳅幼苗培育及管理技术

泥鳅幼苗培育及管理技术前期培育阶段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

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

同时,每20万尾泥鳅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开食后的泥鳅苗,可转入育苗池中培育。

育苗池使用前7~10天,用生石灰消毒,池底铺10~12cm的腐熟粪肥作基肥,注新水20~30cm,待水色变绿色,透明度15~20cm,放入泥鳅苗进行培育,静水放养密度1000~1500尾/m2,育苗前期应以肥水与投喂相结合,由于泥鳅对开口饵料有较强的选择性,主要沿边投喂用50目标准筛过滤的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同时每周泼撒两次发酵粪肥60~100g/m3或泼撒溶化的化肥1~2g/m3,经20天左右培育苗体长可达1cm,此时泥鳅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虫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投喂打碎动物内脏、血粉、鱼粉等动物性饲料及米糠、豆粉、玉米粉、豆饼屑之类的精饲料,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开始日投喂占泥鳅苗体重2~5%。

后期培育阶段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

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

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再经1月多培育泥鳅苗体长可达3~4cm,此时应分池转入池塘饲养。

池塘投放泥鳅苗前7~8天用生石灰消毒,注水40~50cm,亩施发酵粪肥150~200kg 培育水质,待池中培育出大量浮游生物时,投放泥鳅苗,密度100~150尾/m2,饲养基本同上,经3个月精心饲养可培育出体长8~10cm,体重5~8g大规格泥鳅种。

管理注意事项1、满足泥鳅苗开口饵料是提高其成活率的关键:刚孵化出来的泥鳅苗吸收卵黄的营养,在卵黄消失后的两个月内,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

泥鳅苗种的快速培育技术

泥鳅苗种的快速培育技术

泥鳅苗种的快速培育技术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

1.场地选择养殖场地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宜;要求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2.池塘建造(1)苗种池规格面积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0。

池深80~100厘米,护板网用50×50(厘米)水泥板,池底铺设腐殖泥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30~50厘米。

(2)防逃设施养殖池周围用网片、钙塑板或水泥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在进排水口用120目密眼网布做栏网,以防泥鳅逃逸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进入池塘。

(3)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应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PVC管相接,排水时可调节PVC管高度以调节水位。

(4)鱼溜(集泥坑)方便捕捞,池中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可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准备(1)清整池塘泥鳅放养前10天,应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

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水面用1千克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2)蓄水施肥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千克或猪、牛、人粪5千克。

4.苗种投放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

当泥鳅长至3厘米时,要及时筛选分塘(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尾)。

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等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缓缓放出苗种。

5.饲养管理(1)前期培育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前,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

追肥可用经发酵的猪、牛、鸡粪等农家肥,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
鳅苗、种培育管理,均要注意以下方面:
( 1 )要配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吃食情况。

( 2 )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

注意防止缺氧,因为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呼吸,在此之前往往会因氧气不足而造成鳅苗种全部死亡。

( 3 )要勤观察水质变化,根据浮游生物的多少,确定施肥的数量和投饵的数量。

( 4 )泥鳅贪食,为防止投喂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特别是喂高蛋白饵料或单一饵料时,易造成鳅种腹部膨胀而浮至水面导致泥鳅苗种死亡。

所以要适量投饵,合理搭配,投饵种类、数量,除了应根据苗种大小而定,还要参照水温考虑,水温22 ℃以下时,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水温22 一28 ℃时,鳅种食欲旺盛、生长快速,多投喂些动物性饵料。

饵料要混成团状,沉入水底。

泥鳅苗种喜食的活饵料― 水蚤、丝蚯蚓、轮虫等的培养技术见本书后面第三章的活饵培育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