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文章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诗词的极致之美。

在这首诗里,永遇乐以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一个被时光深深铭刻的美景,让我深深感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境界与情趣。

整篇诗歌,从柔和的黄昏时分开始,让人回到古代固亭的美景。

作者描述了许多景点,例如枯藤老树,昏鸦,柴门,满地霜华等等。

每一句诗句都充满了古韵,每一处景点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自己身临其境,沉浸在那个传统的中国古代城市里。

此外,永遇乐在诗歌中还借助自己身世的特殊性,表达了个人的感悟与情感。

作者提到自己来此时曾经有过的疑虑与不安,但是站在固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觉得自己笃定了,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在这里,他忘记了过往的难忘,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人生境界。

这种情感起伏的表达方式,让诗歌散发出时光沉淀的强大力量,让人无法忽视。

对于我来说,这首诗歌不仅在诗歌的形式上具有传统韵味和美感,作者的情感也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于过去的怀念和对于未来的探寻,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这首诗词值得一度再多的了解与品味。

写作重点:言简意赅,表达情感。

用词分析:古韵,感性。

文章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的诗歌《京口北固亭怀古》让我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多样性美感。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自己的视角,深刻的描摹了北固亭的美景,并通过古体文学的表达方式,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整首诗歌的氛围颇有“诗情画意”的美感:从柔和的黄昏到日落时分,空气中弥漫着月光和霜华;古树枯藤下的滴水声,昏鸦重叠着,如同曾经的覆雨翻云。

通过作者对于色彩、声音、气氛的描绘,整个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张美不胜收的优美图景。

此外,永遇乐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独白情感。

作者在固亭打捞时感到的孤独和茫然,让他感受到了固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而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此时的他不再迷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种清晰而又鲜明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真正体验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大千世界中的无处不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

作者虽已年迈,杀敌复国的雄心壮志仍不减当年。

词里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尤其对当时韩侂胄没有做好准备就轻率北伐十分担心,于是借历史教训提出警告。

词中不仅抒情,而且言志,不仅言志,而且直陈时事,发表政治见解。

这样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辛词以前是极少见的。

上片追怀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

词的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实际上是暗寓南宋统治集团中连像雄据江左的孙权这样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

所以下面补充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斜阳”二句,只就眼前具体的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说明刘裕的时代也在风吹雨打中过去了。

“旧时王谢堂前宴,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刘裕,辛弃疾更为钦佩,在词中有比较具体生动的描绘,他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在词的上片联系京口,歌颂了孙权和刘裕。

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

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

对照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

第二层意思,是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收复故土的壮志,而倍受打击压抑,眼看北伐无望,统一大业难以实现,对照起孙权、刘裕有所建树,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宏伟业绩确像千古江山那样,永远长存,而自己只有登临感叹而已。

这里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怀抱,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已隐然透露于字里行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等地。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9)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呀,就好像一幅细腻的历史画卷,将我们带回烟雨朦胧的古代。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感慨万千,心情似乎如那滔滔大江,奔腾不息。

那北固亭,立在江边,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守望着过去的一切。

你看那”千古江山”,不就是历史长河中的悠悠岁月嘛,就像是老照片里的斑驳印记。

辛弃疾在词中提到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不就如同一位曾经骁勇的将军,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回昔日的辉煌吗?他仿佛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雄鹰,再也无法展翅高飞。

而那”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就好比一个人望着旧日的情景,眼中满是感伤,仿佛在回忆一段已逝的美好时光。

辛弃疾心中的忧虑和失望,犹如一杯苦涩的中药,不得不喝下,却又苦不堪言。

再看那”想英雄泪,怀古情,几多愁绪”,就像是在风雨中摇曳的老树,枝叶飘零,愁云惨淡。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不就像是一个昔日繁华的旧街,现如今已变得冷清,只有破旧的庙宇和凄凉的鸦鸣。

辛弃疾的心情,就如同那破庙里幽幽的钟声,荡起无限的回忆与伤感。

整首词的韵味,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愈品愈醇,却也愈发让人心碎。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辛弃疾不忍再见,让我们如置身于彼,肺腑之言穿透历史的烟云,直击我们心底。

总的来说,这首词就像一面明镜,把辛弃疾的心情和历史的沧桑映照得淋漓尽致。

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但也不禁唏嘘感叹,就如同静谧的夜晚,一曲古琴在指尖流转,余音绕梁,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北固亭位于江苏扬州,是一座古老而著名的亭子。

北固亭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创作诗歌的场所,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诗以古代北固亭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以下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探索其艺术之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苏轼在北固亭游览时所写,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北固亭怀古时的感受,第二部分描绘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色,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的开头,苏轼写到:“危楼高百尺。

”这是在描述北固亭的建筑,危楼高耸,给人一种宏伟之感。

接着,他写到:“手可摘星辰”。

这里以手可摘星辰来形容北固亭的高度,显示了北固亭壮丽的气势。

同时,这里也蕴含了作者追求卓越和远大理想的意象。

接下来,苏轼描绘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观。

他写道:“不敢高声语。

”这里是指当时北固亭附近的山峦环绕,景色幽美,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故而他不敢高声说话,以免破坏了这宁静美好的氛围。

另外,他还写到:“恐惊天上人。

”这里是以“天上人”的想象来描绘北固亭的寂静,给人以静谧的感受。

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写到:“嘈嘈切切错杂弹。

”这里描绘了北固亭曾经热闹非凡的场景,各种人群聚集在此,交流互动,充满了欢声笑语。

而今天,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是在苏轼的回忆中犹存。

最后,苏轼写到:“但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里以双溪舴艋舟为象征,与前文的京口扬州相对应,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无情流逝的忧伤。

整首诗以怀古之情贯穿始终,通过对北固亭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过去时光的描绘,展示了作者深沉的思念和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苏轼以简洁明了的词语,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意象鲜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描写北固亭的怀古诗,通过描绘北固亭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过去的思念,展现了作者深情追忆与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战苦,扬州一带遭荼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原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5。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6。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7。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8。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9?【注释】1.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亦名“北固楼”,在镇江东北长江南岸的北固山上。

天色晴明时,楼上可望见江北的扬州城。

词成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词人知镇江府。

词题虽标怀古,命意却在论今。

2.孙仲谋: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吴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自建安五年(200)起继承父兄遗业,据有江东。

与刘备合力大败曹操于赤壁。

又大败刘备于彝陵,故以“英雄”称之。

3.“舞榭”三句:唐·李山甫《上元怀古》诗二首其一:“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宋·刘一止《踏莎行·游风凰台》词:“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

”4.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他早年曾居京口。

东晋末年他曾两次北伐,火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元熙二年(420),代晋称帝,国号宋。

在位三年,史称宋武帝。

5.金戈铁马:后唐·李袭吉《谕梁文》:“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6.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草草:仓促、匆忙。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五万骑兵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人,“封狼居胥山”而还。

狼居胥山,亦名狼山,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南朝宋时,王玄谟屡向文帝陈说讨伐北魏之策,文帝曾谓人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元嘉二十年(450),宋文帝遣王玄谟等分水陆路大举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渡黄河应战,玄谟败走,魏军长驱直入,推进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在今江苏六合县境),声言欲渡江攻取宋都建康(今南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嗨,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一首特别厉害的词,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词啊,就像一个装满了故事的魔法盒子,打开来可有趣了呢。

咱们先来说说这词的原文吧。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哎呀,这些句子可能乍一听有点难懂,但是咱们慢慢来讲就清楚啦。

你看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好像是在说,这么大的一片江山啊,一直存在了好久好久,可是像孙权那样的大英雄,现在都找不到了呢。

孙权啊,在历史上那可是很了不起的,就像游戏里的超级大boss 一样厉害。

他的地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像那些“舞榭歌台”,就是人们唱歌跳舞的地方,可是现在呢,这些曾经很热闹的东西啊,都被风雨给吹打得不成样子了,就像一个漂亮的蛋糕被雨一淋,变得稀巴烂了,多可惜呀。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这个寄奴呢,就是刘裕。

他住过的地方啊,现在就是普普通通的小巷子,还有夕阳照着那些草和树。

可是你别小看这个地方哦,想当年刘裕那可是很威风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带着好多的士兵,拿着武器,骑着马,就像一阵旋风一样,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那气势就像老虎一样凶猛。

但是呢,这后面又说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说的是后来啊,有个人叫刘义隆,他也想学着别人去建立大功劳,就像看到别人考了一百分,自己也想一下子就考一百分一样。

可是他太着急了,准备都没做好就去打仗,结果呢,打得乱七八糟,只能灰溜溜地往回跑,就像一个小孩没学会走路就想跑步,结果摔了个大跟头。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我觉得啊,这就好像是作者在回忆以前的事情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希望大家一起来分享。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文学家。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当他山东已被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
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
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

这是第一层。

“封狼居胥”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随著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