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第1-2单元讲义

合集下载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二单元主要涵盖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及我们周围空气的成分和性质。

以下是对这两个单元的详细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的定义: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称化学反应,常伴随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

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注意节约,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未指明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药品的取用方法包括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块状用镊子)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倾倒法、滴加法)。

物质的加热:使用酒精灯加热时,注意火焰分层 (外焰、内焰、焰心)和温度差异,以及加热操作的安全事项。

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 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主要包括氮气 (约78%)、氧气 (约21%)、稀有气体 (约0.94%)、二氧化碳 (约0.03%)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约0.03%)。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通过红磷燃烧等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解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可液化为淡蓝色液体或固化为淡蓝色固体。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 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基于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九年级化学上全册课件(1-6章)

九年级化学上全册课件(1-6章)
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 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 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 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的世界聪明人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 分量,这些生长性很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 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和术语,是学 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一生中化学学习的启蒙,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都起着先
入为主的极其重要作用。教材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线索,层层深入,帮助 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有关问 题;了解化学在治理环境,开发能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并从学生熟悉 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在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感悟化学是什么,有什么用, 怎样学,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化学的历程,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科书在编写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就完全打破老教材的体例格局,对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变 化、物质性质三个知识点只保留了一个。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到第二单元课题2中出现, 物质性质在第二单元课题1中出现。这样编写好像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但站在学生的角 度反思一下,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时减少了学习上的压抑感,可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 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激发 兴趣上,也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像美好的化学世界,去憧憬未来的世界。

化学九年级上册每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每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每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到各个领域。

下面将逐章介绍九年级上册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和物质的变化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粒子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化合物和元素;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粒子混合而成。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而化学变化会形成新的物质。

第二章:溶液和溶剂这一章介绍了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物质的介质。

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溶解度规律,例如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

第三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一章主要讲解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离子,而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会电离。

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第四章:空气的成分和组成这一章介绍了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我们还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气体实验室实验方法,例如气体的收集和气体的净化。

第五章:溶液的浓度和溶度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溶液的浓度和溶度两个概念。

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质量中溶质的含量,而溶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

我们还学习了一些计算浓度和溶度的方法,例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等。

第六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周期性这一章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它按照元素的属性将元素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我们还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例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等。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章主要讲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或共享,它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我们还学习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并学会了判断化学方程式中元素的氧化数的方法。

九年级上化学1_2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1_2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1_2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通过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奥秘。

在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学中,我们将学习许多有关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物质世界,掌握科学思维和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上化学1_2知识点,包括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分子和原子等内容。

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能够对化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物质的分类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物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

我们通常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它有着固定的组成成分和一定的性质。

而混合物则由两种或多种物质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它的组成成分和性质可以发生变化。

纯物质又包括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组成,是一种无法分解成其他物质的物质。

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它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它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获得。

例如,物质的颜色、形状、密度、熔点等都是物理性质。

而化学性质则指的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燃烧、腐蚀和与酸碱发生反应等都是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观察和测量,这是化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特性和行为,并通过这些性质来判断物质的种类和纯度。

三、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它是稳定的存在形式。

例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往往与分子的结构和特点密切相关。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单位,它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而电子则围绕核心运动。

不同的原子通过电子的数量和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元素。

例如,氧原子具有8个电子,而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

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学科。

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对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讲解。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于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呈现出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由此组成的纯粹物质称为元素。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进行表示。

- 化合物:由两种或以上不同元素共同组成的纯粹物质称为化合物。

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化学式进行表示。

2. 混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以上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是均相的或不均相的。

3.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不改变物质组成的性质,如颜色、硬度、溶解度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第二章:纯净物质与分离技术1. 纯净物质- 纯净物质:由单一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质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的纯净物质。

2. 分离技术- 过滤:利用过滤纸或其他过滤介质,根据物质的粒径大小,将固体与液体或混合固体分离的方法。

- 蒸发:将液体加热,使其转变为气体状态,以分离溶液中的固体和液体部分。

- 蒸馏:通过液体的沸点差异,将混合物转化为气体,并通过冷凝得到纯净的液体。

- 结晶:通过在溶液中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解物质逐渐沉淀出来形成晶体。

- 溶剂萃取:通过溶剂对混合物中的某种物质有选择地溶解,实现分离的方法。

- 磁性分离:利用物质的磁性差异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3. 离心分离- 离心分离:利用离心机产生的离心力将混合物分离为不同密度的组分,常用于分离固体颗粒与液体。

在九年级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学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点,了解了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纯净物质与分离技术等内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对于化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部讲解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部讲解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部讲解第1章化学反应,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物质:空气、水、食物等都是由一些分子组成;而一个氧原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汽车排放出的尾气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些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新的物质。

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这节课让我们来认识身边最常见的元素——“碳”。

第2章金属和金属材料第3章溶液,本单元所介绍的知识非常丰富,内容包括溶解度曲线,溶液的配制,溶液的稀释和浓缩,胶体溶液,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及其原理,电极反应式,电解原理,电池原理。

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研究,加深了对溶解性规律的掌握;初步接触了一些特殊离子的检测方法。

在溶液的配制和浓缩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练习,使同学们能够比较熟练的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浓缩倍数。

在本章的最后部分还安排了对硫酸亚铁溶液的配制、稀释和蒸发浓缩做更详细的讨论,帮助同学们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章酸、碱、盐与化肥,重点介绍了几类典型无机物及其主要用途,例如,盐类、强酸弱碱盐、某些固体的溶解性表示,某些沉淀的溶解性判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计算,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液pH的确定,以及Na2CO3、 Ba(OH)2、 BaCO3、 Ca(OH)2、 MgSO4、 NaCl、KOH等盐类、强酸弱碱盐、某些固体的溶解性表示,某些沉淀的溶解性判断等。

第5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介绍了常见仪器设备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如分液漏斗、烧杯、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托盘天平),并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索科学奥秘的活动当中。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品质。

另外,为突破教学难点,还增加了一项化学实验室的布置任务,即根据下列信息给实验室取一个标准名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常见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灯泡发光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 常见现象: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例如,铁生锈(铁变成铁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蜡烛燃烧(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

- 两者的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有轻微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 蜡烛燃烧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 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 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操作:- 收集两瓶空气(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和两瓶呼出的气体(排水法收集)。

初三化学第1、第2章_知识点.doc

初三化学第1、第2章_知识点.doc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基础篇)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药品的取用使用化学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做到“三不: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1. 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应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颗粒可用镊子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2. 液体药品取用(1)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向指定仪器中滴入时,应在仪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倒放、乱放、平放,应放在指定位置不要伸入容器内,一般要做到悬空垂直四不要。

(2)从细口瓶倒取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以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同时使瓶口紧靠在试管口或仪器口。

3. 取用一定量的药品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一般用量筒。

使用时,应使量筒放平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仰视都会有误差。

二、物质的加热1. 热源——加热工具:最常用酒精灯,有时需要喷灯进行高温加热。

酒精灯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需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其容积的2/3。

2.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等;3. 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等;4.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等。

5. 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来回移动酒精灯或移动试管),然后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给固体加热时,一般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应使试管倾斜,跟桌面大约成45°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三、玻璃仪器洗涤一般用试管刷刷洗。

当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才是洗干净了。

优秀课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第一二单元复习 (共18张PPT)

优秀课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第一二单元复习 (共18张PPT)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1、空气成分按体积 计算,大致 氮气78% 是 、 氧气21% ,稀有气体 0.94% , CO20.03% 。 2、在我们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为什 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1)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 装置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 2) ; (3) 反应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 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4) 在氧气含量较低时,红磷即使足量, 。 也不能继续燃烧
【典型例题】
例题1.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甲同学仰视液体凹液 面最低处,读数为65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乙同 学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2mL。则倒出 液体的体积是( B ) A. 33mL B. 大于33mL C. 小于33mL D. 无法判断
例题3:某同学用图示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 (1)指出仪器名称A燃烧匙 B 集气瓶 C 烧杯 。 (2)A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 产生大量白烟 。 (3)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为 烧杯中 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 除了该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N2)的哪些结论 氮气 约占总体积的4/5,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 且难溶于水 。 (5)如果最终集气瓶中吸进的水达不到1/5体积,分析可 能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① 红磷的量不足 ②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③ 温度没有恢复, 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6)该实验能否用蜡烛,木炭来 代替红磷 不能 ,为什么? 蜡烛、木炭燃烧都会生成气体 。
例题4:催化剂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实验室用 H2O2分解制氧气常用MnO2做催化剂。 [提出问题]其他物质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吗? [猜想]甲同学认为CuO或Fe2O3可以代替MnO2,因为 按物质的简单分类,它们都属于 金属氧化物 。 [设计实验]甲同学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 ①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H2O2溶液,把带火星的木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条伸入试管,现象 ; ②用精密的天平准确称量0.5g Fe2O3红色粉末,并将 其加入另一只试管中; ③在步骤②的试管中加入5ml5%的H2O2溶液,把带 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过滤 ④待步骤③的试管中没有气泡后,进行“某一操作”, 将固体洗净、干燥,称量,得红色固体质量为 0.5g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说课稿一、引言本次说课将重点介绍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二单元的内容,包括《物质的分类》和《空气与水》两个单元。

通过本次复习,学生将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空气和水的性质与用途,以及相关的实验操作。

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为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空气、水的性质与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理解空气和水的性质与用途。

3.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4.1 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4.1.1 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的关系。

4.1.2 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引入物质的分类方法,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物质的状态、组成成分和性质进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实验操作(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例如用物质的状态和性质进行分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4.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

4.2 第二单元:空气与水4.2.1 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空气和水的性质与用途。

•掌握相关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

4.2.2 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和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以及水的性质和用途,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实验操作(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例如观察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以及水的性质实验,加深学生对空气和水性质的理解。

(最新整理)初三化学上册讲义之第一单元

(最新整理)初三化学上册讲义之第一单元

初三化学上册讲义之第一单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三化学上册讲义之第一单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三化学上册讲义之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知识清单知识框架Error!课题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题组一:基础题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A.有气体放出 B.有颜色改变C.有新物质生成 D.有沉淀产生2.(南充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雪糕融化 B.汽油挥发C.高粱酿酒 D.矿石粉碎3.(娄底中考)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聚沙成塔 B.死灰复燃C.破釜沉舟 D.滴水成冰4.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变化B.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5.(上海中考)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熔沸点 B.溶解性C.可燃性 D.导热性6.(福州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7.(常德中考)下列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B.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C.一氧化碳有剧毒D.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8.(福建中考)2015年4月13日,西昌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堆放在仓库中浓度为21%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发生泄漏。

经查阅资料可知,过氧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氧气。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讲解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讲解

课题1 课题2知识点回顾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食盐的的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有咸味。

古代化学的开端火的发明和使用。

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

中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近代化学:道尔顿、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确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从此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现代化学:到21世纪初,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已超过3000万种。

3、概念辨析: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如:电灯通电发光、铁铸成锅⑵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如:面包变质、纸张燃烧。

⑶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变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镁带为银白色固体,水在常温下为液态。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都属于物理性质。

(12种)⑷化学性质:物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纸有可燃性,砒霜有毒可燃性、稳定性、腐蚀性、还原性、氧化性、毒性、酸性、碱性、能与……发生反应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9种)4、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5、实验1-1、1-2、1-3、1-4的药品颜色及现象实验: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产生的现象:绿色粉末变黑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导管口有气泡、澄清石灰变白色浑浊。

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仪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胶塞的导管、烧杯。

注意事项: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实验结束后先移导管后移酒精灯的原因是:防止石灰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6、鉴定某瓶气体是氧气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其中,观察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要点梳理】要点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要点梳理】要点一、常用的仪器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要点诠释】1.初中化学常用实验仪器简单分类:2.量筒仰视、俯视读数所造成的后果:1.取用药品的三原则:(1)安全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mL ~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

(3)用剩药品的处理原则: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2.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3.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稍微扇一下,让少量气体飘到鼻孔。

要点三、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要点诠释】(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所以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3)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或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要点诠释】(1)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加热前应先预热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加热时容器的底部不要和灯芯接触,以免玻璃仪器受热不均而炸裂。

.(2)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倾斜向上与水平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3)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药品平铺试管底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要点四、基本实验操作——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一般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0.1g。

【要点诠释】1.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2.对于易潮解的、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表面皿、小烧杯)里称量。

要点五、基本实验操作——洗涤仪器(玻璃仪器)1.方法:倒去废物,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振荡后把水倒掉,再注入水,振荡后再倒掉,这样连洗几次。

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

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2.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要点六、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对蜡烛点燃前、燃烧时及熄灭后进行探究2.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要点七、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步骤1、2、3、4具体操作见下图【要点诠释】1.人体吸入的空气(含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被吸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2.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较,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增多。

3.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此可以检验氧气的存在;木条燃烧得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越大。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多。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基础)【要点梳理】要点一、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拉瓦锡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要点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集气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3.实验步骤:(1)将仪器连接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集气瓶底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做上记号。

(3)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4)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

(5)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6)红磷燃烧停止,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5.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要点诠释】1. 可燃物必须选用燃烧后生成物为固体的物质。

不能选用木炭、硫等,因为木炭、硫燃烧产生的是气体物质,且与所耗氧气体积相同,使瓶内外气压相等,水不会倒吸入瓶中。

2.红磷必须过量,燃烧时才能使容器内氧气消耗完。

3.红磷燃烧停止后,要等集气瓶内温度降至室温,方可打开弹簧夹。

4.该实验还能得到的结论:氮气(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具有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和难溶于水的性质。

5.实验后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的原因:(1)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不到原瓶内空气体积的1/5,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2)装置漏气(当集气瓶内氧气耗尽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减小,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3)装置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温度较高气体压强较大,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小,引起测定结果偏低)。

6.测定结果大于21%的原因:(1)点燃红磷前未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红磷燃烧放热会使部分空气由导管逸出,烧杯水中冒气泡;最后造成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大于1/5)。

(2)将点燃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太慢(放出的热将瓶内的部分空气赶出瓶外;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水的体积大于1/5)。

要点三、空气的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分别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和1/5。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如下表:【要点诠释】1.空气中各气体的含量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2.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组成比较固定,特别是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成分几乎不变,但个别地区略有不同。

要点四、纯净物和混合物【要点诠释】混合物是由纯净物混合而成。

要点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1.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主要用途是用作保护气、合成氮肥等。

2.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主要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医疗、潜水、气焊、炼钢、宇航等都需要用到氧气。

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通常作保护气、制成多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用于医疗麻醉。

【要点诠释】1.空气质量日报中的“首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粉尘(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2.氮气和稀有气体作为保护气,是利用它们的稳定性。

但是“稳定”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及有些稀有气体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课题2 氧气(基础)【要点梳理】要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以液态形式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要点诠释】1.氧气不易溶于水,不等于氧气不溶于水,只是溶解较少而已。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大,利用这一性质可推出收集氧气的方法之一是向上排空气法。

要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与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等方面的对比:碳+氧气二氧化碳硫+氧气二氧化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要点诠释】1.氧气支持燃烧,但其本身无可燃性;物质燃烧一般要发光放热。

2.根据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如硫),还有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如铁),可得到如下结论:(1)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2)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3.做硫、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盛有可燃物的燃烧匙应自上而下慢慢伸入到集气瓶的中下部;如果迅速伸入到瓶底,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氧气受热膨胀,大量氧气逸出到瓶外,可燃物将不能持续燃烧。

4.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必须用细铁丝,铁丝表面要用砂纸打磨光亮;细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下端要系根火柴;必须待火柴快要烧尽时,才可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

如果火柴一着火就立即伸入瓶内,火柴燃烧会耗尽瓶内的氧气,而观察不到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同时,集气瓶底要预先放一些细沙或水,防止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可燃物不能接触集气瓶壁,否则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5.有几个概念不要搞混淆。

(1)发光和火焰都是化学变化中伴随的一些现象,但二者是不同的。

①光是固体微粒被灼热的结果(如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②火焰即火苗,用于气体物质在燃烧时的现象描述(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硫磺在常温下是固体,但硫先受热熔化,再汽化成硫蒸气,最后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2)烟、雾、气三者是不同的,烟是大量固体细小微粒扩散到空气中的现象;雾是气体与水形成的小液滴在空气中形成的现象;气即气体,条件不变化无论静置多久仍是气体。

(3)白色与无色是不同的,如水是无色的,粉笔是白色的。

要点三、氧气的检验氧气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要点诠释】1.检验原理: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助燃性)的性质。

2.操作方法: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该气体中。

3.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要点诠释】1.“化合反应”是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之一,而“氧化反应”是从是否得氧的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这里的“氧”是指氧元素,包括氧气和某些含氧物质,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氧气”。

当然,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3.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还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如:铁生锈、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等。

4.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如:氧化钙+水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要点五、氧气的用途氧气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要点诠释】1.供给呼吸:为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和宇航员提供呼吸用的氧气。

2.支持燃烧:利用可燃物跟氧气反应放出热量,工业上用于炼钢、气焊和气割金属、液氧炸药等。

课题3 制取氧气(基础)要点一、实验室制取氧气1.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图B或C所示)过氧化氢水+氧气(2)加热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制取氧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也可以使用如图D所示装置,这样就可以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的活塞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得到比较稳定的氧气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