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地理学

合集下载

聚落地理

聚落地理

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地域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 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但城市核心区失去了过去的繁华景象,出现城市 衰退的现象(?)。
3、城市化的机制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 的生产能力; 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农业劳动力剩余。
四、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 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 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 占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化内涵:
①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球人 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的集中过程;④是城 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城乡接合部(城市边缘区),城市前进扩张、 乡村后退。表现: ①对外交通设施延伸。 ②工业扩展。
③住宅扩散。
此外,住宅扩散带动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 疗保健、体育设施等的扩切。 郊区城市化特点: ①土地利用集约化。 ②产业结构高级化。 ③ 城市网络化 城市各种交通、通信设施不断向郊区延伸使之朝 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规定首都为城镇,其余为乡村的国家有布隆迪、冈比 亚等;规定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的国家 有苏丹、摩洛哥、贝宁、乍得等。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例规定城镇 标准。如南斯拉夫、前苏联等国。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如印度规定城镇系指地方行政中心以及人口超过5000 人,人口密度大于390人/km2,至少有3/4的成年男子 不以农业为生的居民点。
郊区城市化的结果: ①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迁移。 ②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 ③城市核心区的商业企业之间存在强烈的竞争,部 分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企业被迫迁往郊区。 ④ 郊区城市化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 城市地域,大城市并不衰落,人口规模仍继续扩大, 城市功能得到加强。

聚落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

陕北民窑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之分,聚落地理学也就有乡村聚落地理学与城市聚落地理学之分。

要想学懂学透一门学科,在短期,很难做到。

听了老师上的这门课,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在此,皮毛地写写关于乡村聚落地理的文章。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我国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聚落。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许多距今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我们祖先的不同各具特色的聚落。

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有江南的雨巷、北京的胡同、丽江的少数民族建筑、四川的盆地景观、内蒙的蒙古包,陕北的窑洞……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陕北民窑。

在说陕北民窑聚落前,先简单介绍下陕西。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

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

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

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时期,陕西就有扈国、骆国出现。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

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

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

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陕北位于陕西北部,故称陕北。

陕北的窑洞,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听过。

除了得力于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曾在陕北窑洞居住过外,陕北窑洞更以其冬暖夏凉的特色,招得众人向往。

窑洞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它与陕北的地缘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传承者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也能展示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也能展示陕北独特的乡土风貌,负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

聚落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
聚落的分类:通常是按经济活动(或职能)和形态两大属性来划分聚落类型。
聚落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地调查,注意搜集与聚落发展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充分 利用大、中比例尺的地形图或航空像片。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聚落功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分析中, 还引进了数量方法和行为理论。
聚落地理研究对于研究人类活动空间规律是不可缺少。在实践中它对协调聚落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有直接的作 用,例如村落员为适宜的布置形式、服务设施员为有效的设置地点、村落如何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所引起的社会 生活的新特点等课题。
研究方法
可根据经济水平或乡村景观等将研究区域分为若干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对 比研究;
系统分析,把乡村作为自然、经济、社会的大系统进行分析;动态研究分析乡村的形成和演变,探讨发展变 化的基本趋势;
区域模式,根据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区域模式,根据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结构、产 业结构、收入结构、投入和产出结构等经济发展指标,建立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并加以论证,为建立乡村级地域 经济体系提供依据。
谢谢观看
乡村聚落地理学又称农村聚落地理学,也有人称为村落地理学(Village Geography),是研究乡村地域人类 聚居地的形成、分布与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着重研究乡村聚落的形成、功能、组合分布、类型及其发展 变化规律。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聚落形成条件与发展演化规律 研究聚落形成、发展与其周围特定环境的关系,分析区位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历史 条件等对聚落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2.聚落分类研究 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聚落地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 分出各种类型的聚落。聚落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 域内各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聚落之间的异同。 3.聚落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主要内容是在聚落内部分化为居住、公用、商业、仓储、工业、交通、生态保护等功能区域的情况下,研究 这些区域的特点,研究各种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而研究整个聚落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聚落空间组织研究的目的 是合理利用聚落土地,以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作用,使各功能区协调发展。 4.聚落体系与结构 聚落规模体系、空间体系、职能体系内涵极为丰富。

初中地理教研_聚落(3篇)

初中地理教研_聚落(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聚落作为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地理教研中聚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聚落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聚落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发展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聚落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现象。

2. 比较分析法:将不同类型的聚落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聚落的多样性和特点。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4. 图表分析法:利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直观展示聚落现象。

5. 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聚落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聚落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聚落,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重视合作,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 适时评价,调整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评价,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聚落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给予及时反馈。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聚落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语聚落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聚落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概述聚落是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和居住、生活、休息以及进行各自社会活动的场所。

◎聚落的功能1、居住功能2、经济功能3、社会功能◎聚落的分类按照聚落的规模和性质,分为乡村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两大分支学科。

●城镇标准和聚落体系◎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1、按居民点的人数划分城镇:马来西亚、西班牙、瑞士、荷兰、奥地利、法国、爱尔兰、丹麦、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埃及、土耳其、蒙古、巴西。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苏丹、摩洛哥。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南斯拉夫、前苏联。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印度。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我国城镇包括城市和城镇,乡村包括集镇和村庄,城乡规划主要根据聚居地的人口规模、职业构成、行政地位和行政范围。

1、城市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聚居人口不足10万,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

2、镇县级国家机关所在地。

总人口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上述两项人口占全乡人口的10%。

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第二条适当放宽。

小型矿区、物质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

●聚落体系◎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规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文图是城市系统内城市的组合排列规律,提出等级规模法则,城市人口规模规律。

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为第1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

◎城市首位度理论也称城市首位理论,是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国家的第一大城市称为首位城市,首位城市比第二大城市在规模上大得多,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称为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为首位分布。

人文地理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人文地理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城乡结合部或城乡边缘区,城市前进、乡村 后退,城市平面扩张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城市的“触角”,为城市外围扩展提供动力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部分工业项目的外移,带动城市化规模的扩大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促使住宅外围扩展,带动其 他城市职能部门的外移
分内外城。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①随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资本输入
或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化的或新兴的城市,如青岛、重庆、武汉等;②原 来封建社会兴起的城市,由于受帝国主义影响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 生变化的城市,如北京、西安、石家庄等 ;③交通的发展与工矿的建立 出现新兴城市,河北的唐山、湖北的大冶等;④原来的城市,由于交通 路线变化与工商业的竞争而逐渐衰落,如扬州、嘉定等。
3.城市网络化(城市二三产业及住宅、基础设施的向外扩展)
【城市网络化】指以各种现代交通工具、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为载体, 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 流、信息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四)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三)郊区的城市化 ——城市外围之外的环状空间
1.土地利用集约化 (城市对生产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满足)
(1)作物的商品化;(2)劳动的商品化;(3)土地的商品化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
接受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工业-商业-服务业
第7章 聚落与城市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与地球相关的学科,聚落则是指多户人家及其附属设施在一起形成的社会组织单位。

七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地理聚落的知识点,包括什么是聚落、聚落类型、聚落形成的原因、聚落分布规律以及聚落对环境的影响等。

一、什么是聚落聚落是指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而在相对一定的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住房、设施、街巷等建筑物的集合体。

它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有些聚落规模小,有些规模大,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成因,地理聚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二、聚落类型聚落类型包括商贸集镇、工业城镇、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1.商贸集镇商贸集镇是一个具有商业和贸易功能的聚集区域,以进行商品交易为主要活动。

商贸集镇一般多见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及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商贸集镇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环境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工业城镇工业城镇则是一个具有工业制造功能的聚集区域,以生产和制造为主要活动。

工业城镇一般多见于距离工业重心较近的地方,交通、技术、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工业城镇的发展。

3.农村聚落农村聚落是一些以耕作为主要活动的集结地,其规模一般比较小。

农村聚落的形成,是由于农业部门需要拥有相应的居住条件,而耕作与近邻之间的关系也会促进农村聚落的形成。

4.城市聚落城市聚落则是一个具有城市化程度的聚集区域,它包含了很多的设施、住房和通行设施,以及大批人口。

城市化的发展是城市聚落形成的核心,城市的发展源于交通的便利、资源的丰富、政策的鼓励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因素。

三、聚落形成的原因聚落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常见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交通水利、信仰文化、族群文化等。

地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地等,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则有可能促进农村聚落的形成;而水路、陆路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则可能出现工业聚落的形成。

四、聚落分布规律聚落分布规律是与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聚落是沿路线、河道、交通线路、沿山丘陵地形集中的。

此外,聚落也会分布在较为平坦安全的区域、沿海区域、旅游景区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21张PPT)
3)根据生产活动的不同,乡村有哪些类型?
农村 , 农 屋屋路店校院田
落密 高 密 数 数 数 面
集度集量量量积



小 低 小 少少 少大

果 鱼 自然
园 塘 景观
面 积
面 积
改变 的程 度
大大 小

大 高大多 多 多小 小小 大

二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目标
•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 聚落类型
1)什么是聚落?
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 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方
2)聚落按其景观的不同可分为 几大类?
两类 :城市和乡村
1)为什么说聚落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P84
2)说说你知道哪些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建筑群和遗址?
法国塞纳河沿岸
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
山西的平遥古城
云南省的丽江古城
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
澳门历史城区
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
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 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了冲击, 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 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
小结
谢谢
交通便利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其他。。。
三 聚落的分布
1)什么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 集?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 河口 ,沿海地区
2)什么地区聚落分布很少或者 没有?
高山 荒漠地区
3)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 什么形态?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专题17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解析版)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专题17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解析版)

专题17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知识梳理1.我们把人类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的类型。

2.乡村聚落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3.我国南方,村落多沿江河湖泊分布。

4.传统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皖南宏村、云南丽江古城、布达拉宫、故宫、平遥古城、长城等共48处之多。

6、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是意大利。

7、聚落的分布和形态:平原地区多为团块状山地、丘陵多分布在山谷地带,多为条带状河流地区多为条带状湖泊地区多为环状沙漠地区多分布在绿洲,多为点状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关于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差异B.乡村和城市的功能不同,影响不同C.人口、规模、密度差异很大D.人们从事的职业、性别有很大差异【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解答】解:乡村和城市都是聚落,两者的区别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乡村和城市的功能不同,影响不同,人口、规模、密度也有很大差异,但与人们的性别无关。

故选:D。

2.东南亚的达雅克人住在长屋里,过着群居生活,那里的自然环境的特点是()A.寒冷干燥B.炎热干燥C.冬暖夏凉D.高温多雨【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解答】解:生活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过着群居生活,居住的高脚屋长达200米,通风散热。

当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

故选:D。

3.关于保护传统民居的说法,错误的是()A.保护传统民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B.传统民居又旧又小,不能满足人们住房的需要,都应拆掉盖成楼房C.保护传统民居是保护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D.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分析】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方法是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解答】解:选项A、C、D的做法都有利于保护传统民居,选项B不利于保护传统民居。

聚落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居民点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最早对聚落作较为系统的地理研究的是德国地理学家科尔,他于1841年发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

1906年施吕特尔发表《对聚落地理学的意见》,第一次提出“聚落地理”的概念。

以后经拉采尔、以及法国的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德芒戎、美国的鲍曼等人的推进,到20世纪30年代,聚落地理研究遍及全世界,并在发展较早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

德国以景观论为特色;法国重视社会经济史对聚落的影响;英国则对聚落的历史地理有较多的研究;美国的聚落研究从白人的拓荒和居住问题开始,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

由于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之分,聚落地理学也分为乡村聚落地理和城市地理学两大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地理学发展较快,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而乡村聚落地理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理论和方法上发展很慢。

尽管聚落地理学包含两大部分的概念没有消失,实际上不少地理学家把聚落地理学看作乡村聚落地理学的同义语。

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发展;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聚落的分布,揭示聚落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原因;聚落的形态,这是聚落地理学中研究较多的方面,涉及的内容有聚落组成要素,聚落个体的平面形态,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形态的演变,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以及人文因素(包括历史、民族、人口、交通、产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在注重聚落景观研究的国家,还考察聚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内部结构,分析聚落经济活动对聚落内部结构的影响,具体研究在平原、山地、沿海、城郊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和布局;聚落的分类。

通常是按经济活动(或职能)和形态两大属性来划分聚落类型。

聚落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地调查,注意搜集与聚落发展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充分利用大、中比例尺的地形图或航空像片。

初中地理试讲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试讲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试讲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 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了解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 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2. 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导入,展示城市和乡村两张景观图片。

2. 提问学生图片所展示的景观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城市和乡村。

3.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新课《聚落》。

二、新课教学1. 聚落的概念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进行读书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聚落就是人们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可以分成城市和乡村两类。

2. 城市和乡村教师活动: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

问题: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城市是高楼大厦,乡村房屋较矮;城市道路宽且长,乡村道路窄;城市人们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农村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城市和乡村虽然都是聚落,但是他们在景观、建筑密度、道路以及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城市和乡村是有差异的。

3. 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教师总结: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经济等。

例如,城市往往位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而乡村则多分布在山区、偏远地区。

三、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

2.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四、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城市或乡村的景观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调查身边的聚落,了解其形成原因,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团结协作能力。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聚落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聚落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聚落地理学是人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它探究的是地球、地球表面、大气、水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等内容。

而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形态,它是人们集中定居、生活、开展经济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地理学中,聚落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就七年级地理学知识点中聚落这一部分进行总结。

一、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们集中定居、生活、开展经济活动的地方。

聚落的形态和规模不同,有城市、镇、村、居等不同的类型。

城市是人口密集、市政建筑集中、经济文化活动比较发达的聚落,而村庄则侧重于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

二、聚落的类型1.根据规模和功能的不同,聚落可以分为城市、镇、村等不同类型。

城市和镇都是人口较多、市政建筑较集中的聚落,而村庄则侧重于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

2.根据分布的不同,聚落可以分为沿海城市、内陆城市等不同类型。

沿海城市往往具有比较发达的港口和贸易经济,而内陆城市往往侧重于农业和工业生产。

3.根据历史和文化的不同,聚落可以分为古代城市、现代城市等不同类型。

古代城市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现代城市则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功能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演变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

2.传统城镇的改造和发展。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许多城镇进行了规划、改造和建设,以更新城市设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3.新城市的兴起。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传统城市的发展,一些新城市也在不断兴起,这些城市具有更好的城市规划和新的城市文化,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四、聚落的影响1.经济发展。

聚落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开展经济活动的地方,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社会变革。

聚落的发展和演变往往伴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一些社会、人口、文化等问题也在逐渐变化。

3.环境问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1、聚落: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村庄、村落、渔村、山寨等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矿业、交通重镇,文化、商贸之城,政治之都(大城市往往具备多种职能)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主要差异是:生产方式的不同2、乡村聚落数量多于城市聚落,但居住人数大致各占世界总人口数一半二、聚落与自然环境1、分布: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资源、政策等2、形态:受地形、河流等因素影响,呈条带状或团块状补充乡土地理:1、我们家乡黄土高原的代表性民居是什么?与我们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答:窑洞。

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建筑用材稀缺。

而黄土直立性强,就地取材气候冬冷夏热,房屋建筑墙厚、窗小,保暖性好,冬暖夏凉气候干燥多风沙天气,窑洞一般背风坡,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2、太原聚落发展的条件:自然:地形: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雨热同期,气候适宜,水源:黄河支流汾河穿过,水源充足土壤:适宜的气候与汾河滋养土地,土地肥沃社会经济:资源: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资源丰富农业: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工业:丰富的煤炭资源推动工业发展,还有太钢交通:拥有火车、高铁、地铁、飞机等多种形式,交通便利政策:国家中部计划、一带一路计划的扶持文化历史:晋祠、永祚寺(双塔寺)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一、聚落的发展1、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2、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3、城市发展的影响:利: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弊: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噪声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4、城市发展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初一地理---世界的聚落

初一地理---世界的聚落

6、读下图,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 这是为什么?
北非气候干旱,屋顶建成平顶还可晾
晒农产品。
7、民居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 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 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临河临湖分布,水运交通便利,有利于 物资和人员的集散,容易形成较大城市。
课下搜集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 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竹楼的资 料和图片,试比较它们与当地自然 环境的关系。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哪些问题?
城市问题 交通拥挤
大气污染
噪音污染
水污染
生活垃圾污染
城市问题: 交通拥挤
大气污染 噪音污染 水污染 生活垃圾污染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谢谢大家
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
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 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 屋顶大多高耸。
寒冷地区的气候 风劲、雪大,厚实 的墙体可以抵御寒 风,保持屋内暖和。 高耸的屋顶,不易 积雪,保护建筑物。
湿热地区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 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湿热地区的气候 雨水多,所以要 有较完备的排水 系统;墙体单薄, 门窗开得较大, 利于通风散热, 可以保持屋内干 爽。
看下面的幅图,想一想,我国江南地区民 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 么关系?
沿河流而建,屋顶坡度大,墙体单薄,门 窗较大。因南方降水量大,气温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地理第六章聚落课件PPT课件

地理第六章聚落课件PPT课件

技术进步
交通、通讯、能源等技术 的进步对聚落的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推动着聚落的 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01
02
03
04
生态优先
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经济高效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统一。
社会公正
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促进社 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
施的分布。
绿色生态
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应注 重绿色生态,保护环境, 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
04 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自然环境
包括地形、气候、水文、 土壤等自然条件,对聚落 的选址、布局和形态产生 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政策法规等社 会经济因素对聚落的发展 起着决定性作用。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资源 条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
在自然环境适宜、资源丰富、交 通便利的地区,聚落容易形成和
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 长,聚落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 断完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02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的特征
自然环境
乡村聚落通常位于自然环境优 美、生态资源丰富的地方,与
地理第六章聚落课件ppt课件
目录
• 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 乡村聚落 • 城市聚落 • 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 聚落的文化遗产保护
01 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指人类聚居的场所,通 常包括住宅、商业设施、公共 设施等。

地理学概论聚落地理学

地理学概论聚落地理学

世界主要城市分布图
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美国的城市带分布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及工业区
我国 长江 三角 洲是 世界 六大 城市 群之 一
4、城市的形成与开展条件 1〕.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形
成开展的影响〔先决条件〕 社会开展 交通 政治 科技文化
2〕.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 和开展的影响〔物质根底〕
2.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表现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开展方向,是城 市主要职能的概括。 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起的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等中心的作用和所承担的任务。
城市职能的分类 按城市职能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分 一般职能 特殊职能 按城市职能对城市成长的作用分 根本职能 非根本职能
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 美:>2500人 英:>3500人 法:>5000人 印度:>5000人 苏:1000-2000人 国际统计学会:>2000人
2〕我国 镇:2万人以上的镇,非农人口占10%,
2万人以下的镇,2000人以上 市:总人口10万以上,非农人口6万以
上,GDP2亿以上
2.聚落体系
1〕城市体系: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 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集合。 〔全球性、地区性、日常性〕
2〕乡村体系
集镇〔集市〕 乡村 行政村/自然村 中心村/散村 农村/山村/牧村/渔村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
一 、城市的形成与开展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经济开展(社会劳动
大分工)的必然产物。 城市起源的一般条件 定居生活确实立 劳动分工的出现 社会阶层的分化
2、城市选址的原那么 平原广阔 水陆交通便利 地形有利、水源丰富 地形上下适中 气候温和、物产丰盈 3、城址的转移 城址选择得当与否关系城市开展 不同性质的城市城址选择要求不一 社会经济开展导致城市开展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说明
由于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之分,聚落地理学也
分为乡村聚落地理和城市地理学两大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地理学发展较快, 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而乡村聚落地理研究 不仅数量少,而且理论和方法上发展很慢。 尽管聚落地理学包含两大部分的概念没有消 失,实际上不少地理学家把聚落地理学看作 乡村聚落地理学的同义语。
第九章 聚落地理学
聚落与聚落地理学
城市与城市地理学
乡村与乡村地理学
第一节 聚落与聚落地理学
• 一、聚落与聚落地理学的定义 • 二、聚落的起源和发展 • 三、聚落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内容
一、聚落与聚落地理学的定义


聚落: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 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 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 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 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居民点地理,是人文 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 活动内容的客体,许多学科以它为研究对象, 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 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 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 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 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 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 充。
(二)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发展; 2、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 3、聚落的分布,揭示聚落水平分布和垂直分 布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历史、社会 和经济原因; 4、聚落的形态,这是聚落地理学中研究较多 的方面,涉及的内容有:
(1)聚落组成要素; (2)聚落个体的平面形态; (3)聚落的分布形态; (4)聚落形态的演变; (5)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以及人文因素(包括历史、民族、人口、 交通、产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中国城市的发展
1. 古代城市发展
秦统一后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 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 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 城为内外城。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1949年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从1952年到 1960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分别从1951年的157个 和1 896个增加到1960年的197个(城市数)和1961年的4 429个(建制镇数)。
补充说明

在注重聚落景观研究的国家,还考察聚 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 聚落的内部结构,分析聚落经济活动对 聚落内部结构的影响,具体研究在平原、 山地、沿海、城郊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聚 落内部的组成要素和布局;聚落的分类。 通常是按经济活动(或职能)和形态两大属 性来划分聚落类型。
(三)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1977年。这段时期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 响,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 快,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三、聚落地理学的 发展及其研究内容
• • • • (一)聚落地理学的发展 (二)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说明


当代世界城市化方兴未艾,并出现郊区化现象,城 市人口比重和城市数目不断增大,人口向大城市集 中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城市机体也越来越复杂,使 得各国政府在城市再开发和人口再分布的决策上面 临许多难题。城市地理学从空间方面探索城市发展 的规律,对城市建设的决策具有实际意义。 城市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区经 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显 示了不同等级的经济区的轮廓。一国一地区城镇体 系的功能结构,体现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地域组织的 若干特征。因此,区域城市地理研究也是区域规划 的重要资料来源。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期 (二)二战后
1、把城市当作一种地理现象记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 于19世纪。 拉采尔和赫特纳曾进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区位研究。 1899年施吕特尔研究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和类型及其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联系。 2、城市地理学正式成为—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的城市需要重建,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这 1907年德国的哈塞尔特发表《城市地理观察》一书; 些都要求对城市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规划,促使大批地理学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规划 1911年英国的格迪斯和法国的布朗夏尔分别对单个城市进行了研究。 工作。城市地理学也开始列入大学地理系的课程。 美国城市化过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很快。塔潘1855年已 战后的城市地理学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除数量方法的应用在人文地理 对美国城市的增长进行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美国个别城市 学各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外,还引进了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人们对环境 的地理进行了研究。 作出空间选择的感应、行为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问题,产生了城市地理 初期的城市地理学思想,往往受环境决定论的支配,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看作 学的行为学派。 1.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城市形成的决定因素。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芝加哥学派倡导从人类生态学角度考察 2.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在城市内部用地功能结构模式上先后出现了 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霍伊特的扇形学说以及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 3.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学说。 1933年克里斯塔勒创立的中心地学说,则阐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体系, 成为城市体系理论的先导。
二、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城市的发展
西方城市的发展始于希腊。 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 中国城市的发展 在罗马时代,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 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代村落 3.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4. 现代村落的发展

P233
一、城市地理学的定义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
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从人类居处的意义上说,城市是—种聚落。因 此,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由于城 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职能、内部结构与乡村 聚落不同,而且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 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几十年来,尤其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 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 门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 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 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三)城市化的概念

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 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 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 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四)城市化的机制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 存的第一必要前提; 区域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 力。 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超过 第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对减 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 力还较落后,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4、知识经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兴动力。
四、城市与城市化
• (一)城市的概念 • (二)城镇标准 P226 • (三)城市化的概念 • (四)城市化的机制 • (五)城市化发展阶段 • (六)城市化类型
(一)城市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没有形成被各学科广泛接受的概念。 许多学科从其起源、景观、形态、功能、空间 等某一方面来定义之。从地理学角度看:
• 重视实地调查,注意搜集与聚落发展有关 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充分 利用大、中比例尺的地形图或航空像片。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聚落功能结构、规 模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分析中,还引进了数 量方法和行为理论。
(四)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聚落地理研究对于研究人类活动空间规律是不可缺少的。 在实践上它对协调聚落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有直接的作用, 例如村落员为适宜的布置形式、服务设施员为有效的设置 地点、村落如何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 新特点等课题。 聚落地理学与人口地理学分别研究人类分布现象的两个 侧面,即人口地理学着重研究人口分布,聚落地理学着重 研究人口分布的具体形式——聚落(居民点)。聚落地理学 与乡村社会学的研究都寻求改善村落的组织,不过前者着 眼于改善功能结构和总体布局,后者着眼于社区生活和人 际关系的协调。此外,乡村聚落地理也是乡村地理学的重 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聚落地理学的发展



最早对聚落作较为系统的地理研究的是德国地理学家科 尔,他于1841年发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 一书。1906年施吕特尔发表《对聚落地理学的意见》, 第一次提出“聚落地理”的概念。以后经拉采尔、以及 维达尔· 白兰士、白吕纳、德芒戎、美国的鲍曼等人的推 进,到20世纪30年代,聚落地理研究遍及全世界,并 在发展较早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 德国以景观论为特色; 法国重视社会经济史对聚落的影响; 英国则对聚落的历史地理有较多的研究; 美国的聚落研究从白人的拓荒和居住问题开始,带有明 显的实用性质。
三、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 城市地理学的内容的核心是从区域的空 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 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 • 围绕这两种地域系统,具体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