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视点叙述对人生的考虑和感悟,本篇古文相同以简略的文段从证明的视点提出“教育相长”的观念,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只日子中能够习得道理取得感悟,相同学习也要有正确的情绪和办法。
1.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泼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对问题的考虑方向会发生较大误差,所以需求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考虑答题方向,鼓舞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经过熟记词句含义和熟读背诵激起学生爱好。
2.关于简易白话文,实词的释义不行小看,应该以学生开始触摸的视角来耐性阐明,多结合古意,有爱好地叙述弥补相关课外常识引发学生的爱好,并安置简略的实词阐明,简易白话文给学生操练。
常识与才干: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进程与办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
情感情绪价值观: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课时讲授法、协作探求法一、巧引进。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别离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全国,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咱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知咱们要勤于研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咱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有”教育咱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咱们接近《礼记》,领会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报告收集到的有关《礼记》的材料。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秦汉曾经各种礼仪作品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撰写。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阐明称为“传”或“记”,《礼记》因而而得名,即对“礼”的阐明。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案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1.1 设计理念1.1.1 本文以“虽有嘉肴”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真谛。
1.1.2 教案围绕学生实际,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1.1.3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2.1.1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是古代寓言故事,寓意深刻。
2.1.2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嘉肴不被欣赏的故事,引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2.1.3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学习的真谛。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理解文章寓意,体会学习的真谛。
3.1.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1.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文章。
4.1.2 能够分析文章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4.1.3 能够运用文章的寓意,解答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文章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5.1.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1.3 运用文章的寓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请您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更好地完善教案。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件:包括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6.1.2 的黑板:用于板书设计。
6.1.3 教学音频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资料。
6.2.1 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参考书等。
6.2.2 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6.2.3 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和进行课堂活动。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提问:询问学生对“嘉肴”的理解。
7.1.2 播放相关音频资料:如美食节目的剪辑,引发学生兴趣。
7.1.3 揭晓课题:虽然有嘉肴,但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学习的重要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20课《虽有佳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佳肴》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⒀其此之谓乎大概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5、翻译下列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虽有嘉肴》一、课标依据:文言文教学,重点是考察学生的记诵与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句子的大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l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目标2、3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文学常识(以填空形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学记》是我国的一部关于()活动的论著。
(接下来我们来疏通文意)二、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个人读),读准字音。
(学生个人自由大声朗读,并完成《学习目标与检测》第一题,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字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读课文,读出韵味。
(录音X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解决《学习目标与检测》第二题,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初一语文4.20《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3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上课之前和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芝诺的圆》芝诺作为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是很有知识的。
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您掌握的知识数倍于我们,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怀疑呢?”芝诺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回答道:“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
显然,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我无知的部分。
那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的无知范围比你们的大。
这就是我要多怀疑的原因”。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拥有渊博知识的老师在教学生过程中依旧产生怀疑,这反映出“学”与“教”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从《学记》中的一篇《虽有嘉肴》中去探寻个究竟吧。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1、检测文学常识《礼记》又名,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编撰。
《礼记》与、、、合称为“五经”。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环节二)(一)、读-------读准字音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对课文生字词标音。
朗读课文品美韵读准字音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教师范读品美韵读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二、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互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多字、不错字,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教学设计5:第20课 虽有嘉肴
第20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5【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订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0 虽有嘉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2.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引导点拨
朗读背诵法
合作交流法。
再读课文,再思考。
训练达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总结反思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佳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
4.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每小组推出一名同学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评,教师注重指点朗读方法,如诵读,注意节奏,对表现好的组给与表扬。
5. 分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质疑。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自愿在班级展示背诵,师生共评,及时给与肯定。
7. 请已能背诵课文的学生谈自己的背诵方法,对学生进行背诵方法指导。(如:重点词语提示法;内容联系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注解和查工具书,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背诵方法,当堂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归纳背诵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资源
投影仪 文字资料
实践出真知
课后反思
课题
虽有嘉肴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1课时
第1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虽有嘉肴》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阐述的一些原则和规律,至今仍有重要意义。课文节选的部分,语言简练,含义深远,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旨在启发我们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实践学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佳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佳肴》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 )学半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3.一词多义:(1)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2)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至道”、“相长”、“困”、“学(xiao)”、“虽”等重点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导学过程】一、导课新课: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三、走进作品:《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1)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阅读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它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问题,教学相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学习本课,要在积累文言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实词注解、语句翻译、名句默写、划分节奏、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重点词语,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理解文本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有待提高。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资料,了解《礼记》相关知识,注意字的正确读音,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着课下重点词语的注释,能准确翻译课文。
3、通过理提炼课文主旨,要会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开展小组比赛,看谁读得又快又准确流利。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在笔记本上写出你的课文翻译并向同桌读出,能对同学的翻译情况作出正误判断。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小组内的成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互相说一说,教学相长给自己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单纯教师授课不关注学生的“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绝对放手、学生主宰课堂的“放手式”教学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必须注重教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其实古人早在《礼记》上就有“教学相长”的论述,让我们走进《礼记集解》中的《学记》,悉心体味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教育方针:常识与技术:1.掌握本课要点白话实词、白话虚词、特别句式等现象。
2.了解儒家关于教育相长的思维学说和古代教育教育的一般准则。
3.深化了解文章中所论说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谈领会。
进程与办法:1.经过学生答复问题,教师启示解说,使学生根本掌握本课的白话基础常识。
2.掌握本文善用比方与比照的说理办法。
3.经过对文章的进一步剖析、发掘,了解文章所论说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无懈可击。
情感、情绪与价值观:1.经过对本文道理的深化的论说剖析,使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建立“教育相长”的思维。
2.培育学生“尊师重教”的美德,建立起杰出的师生联系。
教育要点:1.掌握文中常用白话词语的含义、用法以及多音多意字、通假字的用法。
2.学习本文善用比方与比照的说理办法。
教育难点:逐层了解短文所分析的教育思维。
教育办法:教育、朗诵、评论。
教育时刻: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体系而全面地论说教育教育的文章。
今日咱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篇,它是秦汉时期体系地说明教育的意图及效果,教育和教育的准则、准则和办法,教师的位置和效果,在教育进程中的师生联系以及同学之间联系的一篇模范著作,这篇文章对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开展,都产生了严重影响,是我国也是国际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咱们今日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二、熟读课文,全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教师正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ɡ)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2学生朗诵课文,疏通文字。
(1)“虽有嘉肴”:“虽”,连词,尽管。
“嘉肴”,甘旨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目标。
“旨”,甘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杰出。
(5)“是故”:连词,所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
2.把握“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等重点词语;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等重点词语;
2. 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
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它出现在好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二、了解作品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从来礼乐并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三、理解字词
(1)“虽有嘉肴”,“虽”,连词,即使。
“佳肴”,美味的鱼肉。
“嘉”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教别人,一半也是增加自己的知识。
前一个学,同“斅”,解释:教育别人;后一个学指向别人学习
四、翻译全文
指名学生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
五、作品解读
看了本文,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知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
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的思想情绪。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
六、思考讨论
师提问: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师提问: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七、课后补遗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
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
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
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
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