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梅河五中佟海燕

合集下载

知之为知之 梅河五中 佟海燕

知之为知之 梅河五中 佟海燕

选文10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重点翻译: 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 不去掉一项; 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 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选文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 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 ①食通“蚀”;
②更:改正(变)
【译文】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 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启示
• 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 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 是这样; • 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 们的尊重。
名句默写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1、知之为知之,____
过而不改 2、_____,是谓过矣。
非道弘人 3、人能弘道,____。 4、 _________,则远怨矣! 躬子厚而薄责于人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 事不成 ____。 人无而信 不知其可也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 ,小 车无軏 ,_________。 其可以行之哉? 然后知松柏之后 7、 岁寒,___________。 不舍昼夜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评析】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 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 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 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 讲诚 信 ,人 无 信而 不 立 。在 《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 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长恨歌》梅河五中 佟海燕

《长恨歌》梅河五中 佟海燕

诗文赏析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太真外传》:“有道士杨通幽自蜀来, 知上皇(玄宗)念杨贵妃,自云有李少君之术 (招魂之术)。上皇大喜,命致其神。”
诗文赏析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好一个痴心汉!天上地下,处处搜遍,但 是芳踪渺茫,无处寻找,已是行到水穷处。 想来没有哪个女子会不被这样的痴情感动, 不过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诗文赏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渔阳是安禄山属地,鼙鼓是古代军中大鼓 小鼓。 叛乱的战鼓惊天动地,打破了歌舞升平实 藏危机的气象。
诗文赏析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资治通鉴》:上至马嵬驿,将士饥疲, 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会吐蕃 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 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国忠走,追杀之。 上杖履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 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 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不管是被缢死还是被乱军杀死,她的确是 死了。当了四十年的皇帝,到头来还是保不住自 己的女人,不知当时的玄宗,内心有怎样的惊涛 骇浪,又是否有过后悔与自责?而当时的玉环, 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踏上那奈何桥?
诗文赏析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秋风萧瑟,秋景凄凉,秋雨断肠。行宫见 月,往昔一对,如今月下只得一人;夜雨闻铃, 凄凄惨惨戚戚。 以行见情,触景生情。
——《寄唐生》 •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
• 中唐诗歌流派
新乐府运动
•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 用古乐府名称 •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 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 政的作用 •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佟海燕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佟海燕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命题时间:2012、3、23命题人:佟海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生做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2、、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选考题第三、第四题请选做其中一题。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蜀相 梅河五中 佟海燕

蜀相 梅河五中 佟海燕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 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 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 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 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 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 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 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 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 歌形式,风格_沉_郁__顿_挫_;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_杜__工_部__集__》。
•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 元元年,杜甫避乱成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 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 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 忧民的文人。
•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 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 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 亡贤愚而已。”
•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
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 寂失意。 • (3)手法:用典 对比 借古讽今 吊古伤今 • (4)语言:含蓄蕴藉 •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 (6)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 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
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一、咏史诗的概念
•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 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 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

《廉颇蔺相如列传》梅河五中 佟海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梅河五中 佟海燕

背景局势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 在前283年到前 279年之间,正值 战国中期之末。在 此之前,秦早已占 领了巴蜀,并夺取 魏在河西的全部土 地,又多次大败楚 军,初步形成了统 一全国的趋势。所 以如何对付秦的挑 战已成为赵国安危 之所系的大问题。
结 构 概 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 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 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了赵国,出现在赵国太监缨贤的手中,赵惠文王便据为己有。此时, 秦国势力已十分强大,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便 说要用十五城来交换璧。赵王孱弱,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上演 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六十一年后秦灭赵。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归秦 始皇所有了。李斯《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 宝”的句子,“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璧”两物, 说明和氏璧已入始皇之手。秦王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秦二 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良工将此玉琢为玺,玉工孙寿将宰相 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 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秦二十八年(公 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视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风浪大作,有 人献策丢宝镇浪,便将传国玉玺丢入湖中。说来也怪,洞庭湖竟立 即风平浪静。八年后,秦始皇巡狩到华阴,有人持玺挡道,奉还秦 始皇曰:“持此还祖龙。”(皇帝称“真龙天子”,秦始皇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而称“祖龙”)始皇帝使人收下玉玺,该人 即化作一阵清风而去。不久,秦始皇东巡时病倒于途中,据《史 记· 秦记》,秦始皇“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即以此玺为天子之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 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雨巷 梅河五中 佟海燕

雨巷 梅河五中 佟海燕

《雨巷》教案请同学们一起背诵«沁园春•长沙»。

这是一首词,表达的是作者阔大的胸襟和伟大的志向。

词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诗歌又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板题:诗两首雨巷解题:这是一首现代诗。

我国现代诗有好多个诗派。

主要有现代诗派、新月派等。

«雨巷»是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现代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代诗派的诗艺术核心是象征主义。

一、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二、背景介绍:《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蜀相梅河五中佟海燕课件

蜀相梅河五中佟海燕课件

教学实践
多元化教学方法
佟海燕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 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 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跨学科整合
她注重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 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帮助学生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信息技术应用
佟海燕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 助教学,如使用多媒体课件、在 线学习平台等,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评价和反馈
学生参与度
佟海燕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及时反馈
她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帮助学生更 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关注学生需求
佟海燕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为学 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05
蜀相佟海燕的教育贡献与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 动,如文艺比赛、运动会 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传统习俗
学校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习 俗和活动,如每年的毕业 典礼、校庆等。
学校的教育理念
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
梅河五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 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体育、 艺术等方面的培养。
梅河五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 新和实践活动。
蜀相梅河五中佟海燕课件

目录
• 引言 • 梅河五中的历史与文化 • 蜀相佟海燕的教育背景和经历 • 佟海燕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 蜀相佟海燕的教育贡献与影响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介绍
主题名称
蜀相梅河五中佟海燕课件
主题背景
介绍蜀相梅河五中佟海燕课件的背景信息,包括 相关教育政策、教育改革趋势等。

论 箜篌引 梅河五中 佟海燕

论 箜篌引 梅河五中 佟海燕

论《箜篌引》的影响及其影响之成因第一章绪论“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这首四句十六言的《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

现在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当属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所载的版本。

而对其创作典故的记载,则见于蔡邕的《琴操》及西晋崔豹的《古今注》等。

这些在中国典籍上的记载,后来为朝鲜学者韩致渊所发现,经过翻译后,记载在所遍《海东绎史》中,在韩国流传。

关于这首诗的国籍,争论颇多,但现在韩国学界的研究已基本证明它是韩国的作品。

不管它是哪国的作品,它产生的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就是这四句十六言的《箜篌引》,其影响是极大的,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为一种体例和象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韩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

作为韩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并能够流传下来的几首诗歌之一,它还在文献上具有可以考证的较详细⑴的记载。

故对研究韩国诗歌乃至文学的源流具有极大的意义。

围绕其而产生的巨大争议及多篇研究的论文即可看出韩国文学界对其重视程度。

而且,它在中韩音乐史,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亦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以中国人的视角,通过对《箜篌引》影响的论述,引起学界,特别是中国学界对《箜篌引》的重视。

并试图通过对其相关背景的研究,找出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及取得艺术成就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本论第一节《箜篌引》的地位及其影响第一项《箜篌引》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第一目《箜篌引》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中国文学史上关于箜篌的作品不在少数,最为人知的当属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⑵和唐朝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而最早的作品当属这首公无渡河本的《箜篌引》了。

和汉代其他乐府诗歌一样,《箜篌引》在开始时是作为乐曲存在的。

最早见于东汉末大学问家蔡邕的《琴操》。

在这部中国古典音乐最早的集大成之作中,箜篌引作为五曲九引十二操之一被记叙下来。

关于《箜篌引》及其创作背景的记载是这样的:“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

再别康桥课件过程 梅河五中 佟海燕

再别康桥课件过程 梅河五中 佟海燕

《再别康桥》课件程序1、作者介绍: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生于浙江海宁,曾留学英美,诗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

《再别康桥》出自《猛虎集》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2、四张图片3、康桥情结康桥即英国剑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在英国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由此可见,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何等地深切。

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在中国海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从而表达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与不舍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过程】:一、导语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

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题解及作者介绍(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后写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文。

其代表作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

“新月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一句话》、朱湘《情歌》《关外来的风》等。

关于徐志摩,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

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三个大字。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关于他的爱情,我们都知道什么?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还有,哪像天上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他波心的,但转瞬就消失踪迹的,没有结果的才女林徽因,这是他灵魂的伴侣啊,他曾经有一首诗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惟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还有一个就是为了她奢靡的生活,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

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

我们知道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要从南京回北平,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

但不幸的是途中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终年,34岁。

太可惜了,是吧?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他最终象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

一个是美:如果说他对爱的追求献给了三个女人,那么他对美的追求就献给了他的诗歌。

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尤其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再别康桥》集中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

三、整体感知诗歌(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这首诗歌。

听老师给大家配乐示范朗诵。

(老师朗诵)这首诗歌给你们的整体感受怎么样?美吗?大家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出声读。

老师不提任何要求。

开始。

(学生整体朗读,老师指导。

学生再反吟读。

)四,“三美”分析(学生分析,老师点拨)(一)音乐美和建筑美这首诗歌特别具有音乐的美感。

我们来看:全诗一共七节。

每一节诗歌都押韵,而且首节和尾节的韵又相同。

这就造成一种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

形式上看,这首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很有建筑上的美感。

(二)绘画美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

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

为什么?——前两个“轻轻的”是指来的轻轻和去的轻轻。

只是来到这里,又只身离去。

没人相接与相送,都是很寂静与落寞的。

第三个“轻轻的”是什么?我们轻轻的挥手,有什么感觉?大家示范一下,挥动你的手臂。

如果很重的挥手,“走了,走了”,是一种什么感觉?很洒脱,很不在乎。

而徐志摩的“轻轻的”招手,表现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情——很不舍得离开。

第二节里面出现了一个意象。

什么啊?“金柳”我们看一下作者心中的金柳是一种什么感觉?(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

那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美艳的新娘,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照映在我的心上。

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像夕阳中的新娘。

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作者面对此景此情的感情是怎么样的?(眷爱康桥里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

) (课文描写了哪些意象,老师举例说明如“金柳”。

同学们分析其他的意象。

)第三节描写了什么意象?“青荇”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作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里面写道“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作者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

一个甘心可见作者对康河的眷恋,第四节,“潭”-—拜伦潭作者的视角由岸边的金柳,低头转向了水底油油的青荇。

接着他把目光转向了拜伦潭。

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淳厚的诗意。

在这里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作者彩虹似得梦,作者过去在康桥的美好的生活,像梦一样的生活。

作者曾经写道:“1920年他在康桥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康桥,再会吧。

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之际,我当年辞别家乡父母,登上太平洋去,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拼搏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

如今都变成了梦里的山河。

”第五节作者要去寻梦去了,寻找自己过去的美好的生活。

他似乎忘记了,她是要离别康桥的。

他撑了一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直到了星辉斑斓的,从夕阳一直到了星辉斑斓,可见作者在康桥停留的时间之长,这也说明作者不愿意离别康桥了。

就在这种无意识中,作者忘记了他的即将的离别。

而要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了。

第六节作者突然从梦中回到现实,意识到我今天就要离开了。

心情顿时为之沉默。

离绪重重,他不能放歌了,只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一切都寂然了。

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别离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

往日康桥的欢乐笑语,都将使人的离去而寂寞。

第七节呼应开头,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使人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的手法,表露出作者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五、情感分析小结(师生共同探讨)这首诗歌的感情是一种极平常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

感情主线是惆怅的哀惋的离情。

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

因此主线是离别之情的“愁——乐——愁”。

梦醒了,才知道无路可走的悲痛。

但我们看他的离别和别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

古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

古人在别离的时候,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味道。

离别一般是很感伤的,很沉重的一种感情。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的离别的味道怎么样,有很沉重的感觉吗?为什么?(还有许多学生学过的离别诗,老师可根据情况举例)这首诗歌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没有声音的存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连“夏虫都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一点声音也没有,在这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的叮咛执手,就会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

另外,这首诗歌,诗人选择的独具特色的意象,诗中借以抒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有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六、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七、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八、总结诗歌特点: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拍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

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九,作业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两首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十,板书设计云彩……金柳……青荇依恋之情…潭水长篙……星辉……(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