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第六单元21. 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明白得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情感。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归纳和夸张。

二、教学假想一、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二、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讨。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预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进程(一)、导入一、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二、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播放朗诵录音。

二、学生听后自由朗诵,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一、正音。

二、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诵,从节拍、重音、韵脚、情感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全军/事后/尽/开颜。

(三)体味诗中画面一、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能够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明白得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咱们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归纳每幅画面的要紧内容。

选择你喜爱的一个画面,说说什么缘故喜爱?(学生试探,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判)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明白得诗歌高度的艺术归纳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一、背诵并用标准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1七律·长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1七律·长征

中央红军的长征 甘
吴起镇 1935.10.



三军会师会宁 1936.10

西
腊子口
西

草地 毛尔盖 雪山 四




泸定桥 安顺场



1935.1.
湖 贵 南
江 西
瑞金 1934.10. 福 建
金 沙 江

遵义
贵阳
州 广 西
红军在长征途中穿越了我国十一个省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甘肃、陕西等。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 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 胆寒的壮烈情景。
3.“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 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小练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 ● ● ●

从加点的词语中,我感受到了
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长征的艰辛和红军
七 律 长 征
·
“围剿”与“反围剿” 红军和根据地的日益壮大,使国民党反动派 分恐慌。从1930年开始,在三年的时间内, 蒋介石调兵遣将,先后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四次 “围剿”,最后都被红军粉碎。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1933年10月,又 调集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对革命根 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王明犯了“左”倾错误,命令红军全线出击, 死打硬拼。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不但没有打退 敌人的进攻,反而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被迫转 移。
小练笔
细浪 五岭 比作 诗句把 乌蒙山 比作 泥丸 把 诗句体现了红军的 英雄气概,
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 的精神。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 长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 长征》

21《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课前一字:“岳”记:“山”上有座小土堆(丘),一下成为大高峰。

练:教师黑板范写,学生根据教师范写练习。

评:同桌互评、教师点评一、反馈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ɡbó )岷山(mín )2、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3、文体介绍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

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

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二、制定目标结合学生质疑出示学习目标: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情的朗读全诗,理解其内容。

三、交流探究1、学生个人自由读、悟2、小组合作交流四、汇报展示1、交流“红军不怕远征难”从“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理解诗意理解“等闲”即平常事“逶迤”即绵延不绝“磅礴”即气势“暖寒”指红军的心情五、有效训练学了本课,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六、总结拓展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 课七律长征课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21 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全军事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21 课《七律·长征》课文说明等闲:平平经常。

逶迤:曲折波折的样子。

逶,wēi。

迤, yí。

澎湃:广大无边,气概大。

磅,páng。

礴, bó。

走:本诗中是“转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

岷, mí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快乐的样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 课《七律·长征》句子分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难难险阻 ;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可是是平平经常的事罢了。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

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 ;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 ;三是前有仇敌的堵截,后有仇敌的追击。

但这些困难被红军视作平时,这是多么豪放的气派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停,在红军的眼里可是是翻滚着的渺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宏伟、气吞山河,在红军看来,可是像泥丸同样在脚下滚过去。

实质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澎湃”的高峰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倒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困难的实质情况 ;写山的不足挂齿,是红军勇往直前英豪气派的真切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超超出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

金沙江两岸是绝壁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挂在波浪汹涌的江面上,令人感觉冷气逼人。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第六单元21. 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七律 长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 他们把经历的万水千山看作是平 平常常的事。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这两句诗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诗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战士不 怕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四、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山或 水,能够举例说一说吗?我们应该怎样战胜这些山 或水呢?
例如:平时学习很用功,考试成绩却不理想。
勇敢面对困难,分析原因,不放弃,坚持不 懈,从而战胜困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高耸入云的山崖
诗意: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 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锁桥只 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金沙江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大渡桥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事情发展的顺序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课堂演练 一、请为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
A.随随便便 B.平常 C.无端;平白无故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二、判断对错。
1.“逶迤”的 “迤”读yí,不读tuō。 (√)
2.“尽开颜”的“尽”读jǐn,不读jìn。 (×)
苏教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朗读本诗第三、四句,思考: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七律长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七律长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七律长征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是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长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等。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师生交流有关长征资料。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这些词语:远征、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品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

(2)结合长征资料体会诗意。

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3)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套课件21.七律 长征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套课件21.七律 长征

畅,个个笑逐颜开。
2019 最新中小学课件 15
仅供学习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磅礴”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势凶险,表 现出长征的艰难。“细浪”“泥丸”用比喻和夸张的手 法写出山在红军眼中的渺小。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战士
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019
最新中小学课件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2019
最新中小学课件
6
半包围结构:逶、迤 左右结构:礴、岷
逶( wēi )迤
岷( mín )山
磅礴( bó )
2019
最新中小学课件
7
jìn(尽头) jǐn(尽管)
nán(难过) nàn(灾难)
2019
最新中小学课件
8
17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夸张的修辞方法
概念: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 缩小的修辞方法。 作用:通过夸张的方法能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
质,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2 题。
2019
最新中小学课件
18
这首诗怎样写出不怕难的?
等闲:本文指平平常常。 逶迤:本文指道路、山脉、河流等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本文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本文指像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
云崖:本文指高耸入云的山崖。
开颜:本文指欢悦,很高兴。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本文 指红军长征的路途不仅遥远而且很艰难。
2019 最新中小学课件 9
回忆漫漫长征路,有着亲身 经历的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 下著名诗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七律长征》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七律长征》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七律长征》苏教版教学目标: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明白得课文大致意思,能依照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3.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明白得、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明白得课文大致意思,能依照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难点: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明白得、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学习预备:学生阅读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七十几年前的中国有如此一支队伍,他们为了储存实力和北上抗日,他们在跋山涉水,他们在翻越连续不断、雄壮险峻的高山,他们在争渡惊涛骇浪的江河,他们正行进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他们在——长征。

长征是题目,七律指七言律诗。

苦不苦,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今天,我们就随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去重温那段传奇的岁月。

二、诵读:自读课文,仔认真细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节奏、韵律。

检读,关注字音(逶迤、礴、岷);检读,关注节奏。

齐读。

三、明白得、感悟、诵读:导语自学:诗读到那个地点,红军给你留下如何样的印象?再深入地读、更用心地读!借助注解,展开想象明白得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同桌交流。

检查、交流:(一)抓“万水千山”,探讨如何样的“山”,如何样的等闲,如何样的画面:考一考大伙儿是否明白得了诗的意思,谁能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遇到的困难——万水千山。

苏教版小语五下第六单元21《七律·长征》(第一课时)

苏教版小语五下第六单元21《七律·长征》(第一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3、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三、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小组内朗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 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从而感悟文本情感和人物特点。

3.培养学生借助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内容——初步感知,整体把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

2.激情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

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还知道关于长征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长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札记《七律长征》是1936年红军胜利结束,人民领袖毛泽东挥毫写下的一首气势恢宏的七言律诗。

诗歌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客观主义精神。

课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预习单,从字词到课文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都对学生做了细致的要求,并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相关习题。

就在今天上课之前,教师又发给学生导学单和长征故事的资料,似乎对于一堂随堂课已经准备到位了。

然而,教者显然也受到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对于长征历史的茫然和空白,之前没有文字和图像的熏陶铺垫。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情感是多么的苍白呀!江苏省特级教师、县教研室的张建平主任光临课堂,诚惶诚恐之余,聆听指导和点拨,也倍觉醍醐灌顶。

井底之蛙虽不能有见识大课、优课的机会,但这样一节常态课,一节随堂课能得到张特教的批评和指正,内心感到十分愉悦。

张特教指出,要上好此课,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至少也要提前三天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资料知晓红军长征的历程,从而做好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上的丰实铺垫。

另外,有一点,我的课堂上用了导学案,忽略了学生课本上的批注。

这个批评很受用,高年级学生应该养成读书做批注的学习习惯,这个在我的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说明我对于学生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很不到位。

直至课堂结束,我才有刚刚进入情境之感。

我的感受如此,学生恐怕也一样。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课文21《七律.长征》苏教版 (共31张ppt)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课文21《七律.长征》苏教版 (共31张ppt)
、文中把“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 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盾吗?为什么?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在修改 前是“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你认为“金沙 水”和“金沙浪”,“云崖暖”和“悬崖暖”在表达效果上有何 不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 你是怎么理解的?
“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 “更 喜”。
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文中把“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和 “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 盾吗?为什么?
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高 大的五岭、乌蒙比作“细浪”“泥丸”,极言 其小,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 大形象和伟大气魄。表现红军不畏艰险、英勇 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比喻、对偶、夸张
中心思想
本文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 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 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 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的“暖”“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暖”字写出了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 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寒”写出了泸定桥险恶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红军 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和大无畏精神。
互动交流三
阅读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回 答下列问题。
(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 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 藐视困难的气概和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 己的体会。)

21七律 长征 优质精美课件(苏教版五5年级语文下册)

21七律 长征 优质精美课件(苏教版五5年级语文下册)

1.这首诗围绕那一句来写的?
这首诗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来写的,“不怕难”是
全诗的中心。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几幅红军长征途中的“远征难”的 图画? 全诗展示了五幅“远征难”图:腾越五岭山、疾跨 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这五 幅图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3.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苦看
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绝, 可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 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 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 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 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 欣喜的是翻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千里岷山,人人心情舒
毛泽东:
(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 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卜算 子·咏梅》《念奴娇·昆仑》《清平 乐·六盘山》等。
《清平乐·会昌》 1934 年7 月,敌军重兵开始 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形势十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分严峻,第五次反“围剿”败局
已定。毛泽东曾说:“1934 年, 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 郁闷的。”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 诗人当时郁闷雄沉的心境。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半包围结构:逶、迤 左右结构:礴、岷
质,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通过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原文《长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材解读《七律·长征》是小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

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艰险、壮观的场面,抒发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朗读时总体感情基调应是昂扬、激越、奔放的。

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的赞颂之情,“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的漫长和艰辛;“等闲”略微舒缓。

颔联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腾”“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泥丸”不要过重,以表现红军战士不畏天险的必胜信心。

颈联中的“云崖暖”“铁锁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

“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尾联展现出了美好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

此外,由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朗读时要将每个音节读得清晰、略长,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时讲究押韵、平仄和对仗。

这首诗每句都可划分为四个“音步”,第一、三、四联可按二、二、二、一的节拍处理,第二联可按二、二、一、二的节拍处理。

朗读时,要注意平仄声调的相互映衬调节和节奏的均匀多变,以突出律诗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造型整饬的复迭美。

【K12学习】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

【K12学习】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第六单元21. 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 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 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 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 续前进。 •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 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 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 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 “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 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 像瓢 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 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 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 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 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 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 世。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 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
• 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路线在党 中央占统治地位, 抛弃了毛泽东的军 事路线,使红军处 处挨打。
•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 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大渡桥横铁索寒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 境的险恶,又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 反衬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令敌人心惊 胆寒的英雄形象。还寄托着对死难烈 士的无限哀思。
承 上 启 下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红四方面军
大雪山
大渡河 红二方面 军 红一方面 军
遵义
金沙江
瑞金
• • • • • • • • • • • •
主要战役 血战湘江 突破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包座战役 激战腊子口 直罗镇之战 东征战役 西征战役
• • • • • • • • • • • • • • •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难”三 个字怎么理解?
远征:行程之远,
时间之长。
红军不害怕万里长征 难:牺牲之大, 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经历之苦。 把历经的千山万水的 艰难困苦都看得极为 平常,看作是平平常 远征难、万水千山: 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 常的事。
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 理
•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 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 板,就是桥面。人 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 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 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 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 石上,溅 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 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 早已在 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架起机枪,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 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 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 火,枪炮声,喊杀声, 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 着马刀,带着手榴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 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 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反衬手法,突出 表现红军敢于战 胜一切困难的大 无畏的英雄气概 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上承“万水”二 颈联 字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 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 森严。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 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 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 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 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 已安然到达江北。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 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难:艰难险阻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逶迤:绵延曲折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 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wá n

mí n
丸崖岷
泥丸 山崖 岷山

( bó)
(磅礴)
丸 ( wán ) (泥丸) 岷 ( mí n ) (岷山)
我读《长征》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七律
wēi yí
长征
pá ng b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 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 长 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 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 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 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 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王明
红军长征的背景
•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 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 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 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 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 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 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 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 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 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的诗词题材广博, 内涵深刻,文情并茂,气势 磅礴,在国内外有深远的影 响。 有《卜算子 咏梅》中 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 报”的才情,也有《沁园春 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 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豪情, 更有《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 攀”的壮志。 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便 读懂了中国的过去,读懂了 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 桑田,和在世纪中国大舞台 上演的历史活剧,并加深着 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哪两句是全诗的总 纲,它们体现了红 军怎样的精神?
哪两句是全诗的总 纲,它们体现了红 军怎样的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
首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体现了红军百 折不挠、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 和革命乐观主 义的精神。
主要会议 通道会议 黎平会议 猴场会议 遵义会议 扎西会议 会理会议 两河口会议 芦花会议 沙窝会议 毛尔盖会议 巴西会议 俄界会议 榜罗镇会议 吴起镇会议
艺术作品中的长征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泸定铁索桥大 渡 河 Nhomakorabea金 沙 江
创作背景 这首诗
写于1935年10月,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 央红军越过岷山, 长征即将结束。回 顾长征一年来红军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 险阻,他满怀喜悦 的战斗豪情,以极 其轻松的笔调写下 了这首气壮山河的 伟大诗篇。
请试着结合课文写下联
• 上联:腾跃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 下联:(

请试着结合课文写下联
• 上联:腾跃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 下联:巧渡金沙夺泸定,万水强渡
•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意思: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 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 像在脚下翻腾的小细浪。
• 2.乌蒙磅礴走泥丸。 • 意思:乌蒙山高大雄伟,气 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就像 在脚边滚动的泥丸。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这 五座大山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乌蒙:即乌蒙山,是穿行于贵州、云南之间的山脉。1935 年3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 九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更喜岷山千里雪,
尾联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 其艰苦条件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 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 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 望和信任。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 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 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 历时两年整,行程二万五千里,其间经 过无数次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 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 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 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座 山脉,其中 5座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 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 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 均每天行军71华里。
•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 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 红 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 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 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 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 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