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

关键词:气机升降中医治疗指导作用

中医医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在数千年与人类各种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创立了多种流派并存的理论学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它在造福中华民族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博大精深,其中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各家中医流派所推崇。我们今天的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认真学习并重温气机升降理论无疑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气机升降是人体脏腑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升和降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内经》指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又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患病,则可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反之,升降失调又可导致机体百病丛生。所以《内经》又指出“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而历代医家亦对气机升降极为重视,提出诸如“生死之机,升降而已”,“明乎脏腑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等经典论断。虽然升降失调所涉及的脏腑功能之间关系复杂,但中医脏腑功能升降理论认为,肝、脾、肾主升,心、肺、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均主降。它们之间的升降合作保持着人体机能的平衡协调。笔者认为临床上脏腑功能失调在气机升降方面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不及。其中包括脾气虚(脾升不及);肺气虚(宣降无力);肝胃失和(肝气不升,胃气不降);六腑通降下行

功能失调,表现为便秘、癃闭、淋证、腹胀腹痛等证。

第二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太过。其中包括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腑降太过,其中包括腹泻、便溏、遗尿等证。

第三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反作。其中包括升之反作,例如脾气下陷之脱肛、久泻、白带过多;降之反作,例如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胆火上逆等证。

其中,脾胃升降理论是中医脏腑气机升降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因为脾胃共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中医理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另外,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随之下降。在临床上脾胃升降失常病机为脾阳不升,胃气不降。其证候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困倦无力、食不知味、纳减便溏等,治宜补气升阳益胃,即所谓“脾宜升则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代表方剂如张锡纯创立的“培脾升肝汤”以及李东垣创立的“升阳益胃汤”等等。在临床上常见的“浊阴不降”病证则多由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功能障碍导致,临床表现为胸闷、腹胀、便溏、厌食、呕吐等,治法上取“胃宜降则和”,代表方剂连苏饮(黄连、苏叶、吴萸、白豆蔻)加减治疗,以上这些病证表现均可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笔者在急诊科临床从事内科工作十余年来尝试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病,在现代医学中以免疫力低下合并感染为生理病理学基础,特点为反复发

作,季节性明显,中医辩证为正气亏虚,肺失宣降,治法以扶正宣肺、降气平喘为主,基本方药组成:全瓜蒌、半夏、苏子、前胡、当归、桃仁、杏仁、厚朴、旋复花、黄芪、白术、防风。每日一剂,分早、中、晚,日服三次,水煎服。方中全瓜蒌、半夏、苏子、前胡、杏仁、厚朴、旋复花均为降药,黄芪、白术、防风均为升药,升降同用,调畅气机,配合当归、桃仁活血化瘀,起到气血同治的效果。该方剂在临床治疗上标本兼顾,尤善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长期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病患者其扶正固本功效是单纯使用西药抗生素和激素所不具备的,当今医院急诊科普遍采用抗生素和激素静点治疗该类病急性感染期后,临床上配合运用中医方剂加减治疗在控制降低该类疾病复发率上体现出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

总而言之,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合理运用亦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希望广大中医同道能够认真加以体会,举一反三,在临证治疗中正确加以运用,一定会提高现代中医的临床疗效,造福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颜正华<<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吕景山<<施今墨对药>>(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