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三
《论语八佾第三》
《论语·八佾第三》八佾(yì)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说到季孙氏时说:“(他)在院庭里奏起八佾来,像这样的事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呢?”(注意:佾,古代乐队的行列;八佾,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一行八人叫一佾,共六十四人组成。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三大家族(仲孙、叔孙、季孙)在撤出膳食时奏响诗篇“雍”。
孔子说:“雝诗中说‘诸侯们助祭在庙堂,天子的仪态严肃端庄’,(这两句诗用”在这三家祭祖的大堂上,可取什么呢?”。
(注意:雍,本作“雝”,《诗经·周颂·臣工之什》中的一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注意:“人而不仁”,句中的“而”用于主谓之间,表假设。
如……何,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翻译成“对……怎么样呢?”)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丧,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鲁国人)询问礼的本原。
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太大了。
礼节,与其奢侈,宁可俭朴;丧礼,与其轻易,宁可悲恸。
”(注意:大哉问,属于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还原。
“易”,轻易,轻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译文】孔子说:“蛮荒的少数民族有国君,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没有国君。
”(注意:孔子的话中,两个“之”字均为主谓之间。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少数民族有国君,却没有礼仪,还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某个时期没有国君,却葆有礼仪”。
另外,鲁国的昭公和哀公都曾经逃亡到别的诸侯国,是孔子亲见的。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译文】季孙氏到泰山去祭祀。
孔子对冉有(姓冉,名求,孔子的弟子;他给季孙子做家臣)说:“你不能拯救他吗?”回答说:“不能。
论语第三章感悟
论语第三章感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第三章是《八佾》篇,主要讲述了礼乐制度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准则。
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论语第三章进行解读和感悟。
一、礼乐制度的衰落与反思论语第三章中,孔子对当时礼乐制度的衰落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严格的礼制来规范,否则社会将陷入混乱。
在当今社会,虽然礼乐制度已不再适用,但礼节和规矩仍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
这让我感悟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守规矩,维护社会和谐。
二、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准则在论语第三章中,孔子提到了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准则,如诚信、谦逊、宽容等。
这些品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诚信是做人的基石,谦逊使人进步,宽容使社会更加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这些道德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加顺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第三章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个人的修养对于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中庸之道在论语第三章中,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为人处世方式。
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也不过分强调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对于我们处理各种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学会把握度,既要努力进取,又要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平和。
总结:论语第三章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尊重他人、守规矩、诚信、谦逊、宽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中庸之道等。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将这些道德准则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以礼表现德行)(共65张PPT)
【解读】 本章孔子谈“仁”与“礼”的内外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者,爱
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是做人的核心, 是人应具有的本质。“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音乐也是人内心 和谐的情感流泄于外的表现形式;人假若去掉内心本质的内容,礼 仪无论多么规范,音乐无论多么雅正,均无济于事。“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孔子学说要求最高的境界是“中庸”,“执两用中”, 若达不到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而适中的话,那么就偏重内容。
【原文】 3.6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②:“女弗能救与③?”对
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④?”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的大夫。旅:祭山。按礼制只有天子、
诸侯才有资格去祭祀泰山。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 的学生,小孔子29岁。当时为季氏家臣。 ③女:通“汝”,你。 弗:不。救:纠正,劝阻。与: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 ④ 曾:竟,难道,副词。林放:鲁国人。
【原文】 3.4 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②!礼,与其奢也,宁
俭;丧,与其易也③,宁戚④。”
【注释】 ① 林放:鲁国人。 ② 与其易也:与其在仪式上办得周到。
易:把事情办得周详完备。 ③ 戚:内心悲痛。
【语译】 林放问礼的要义,孔子说:“好大而有意义的问题呀!礼节仪
式与其奢侈,宁可节俭;与其过分周到,宁可在内心保持悲戚。”
【原文】 3.2三家者以《雍》彻①。子曰:“‘相维辟公,天子 穆穆②’,奚取于三家之堂③?”
【注释】① 三家:孟孙、叔孙、季孙,鲁国的三大夫,鲁桓公 的后代,史称“三桓”,实际掌控着鲁国的政权。雍:《诗经?周 颂》里的一篇。是周天子祭祀宗庙后,撤去祭品时所唱的乐歌。彻: 通“撤”,撤除。 ② 相(xiàng)维辟公,天子穆穆:助祭的是 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主祭。这两句是《雍》篇中的诗句。相:助 祭的人。维:语气词,无意义。辟公:诸侯。穆穆:态度庄严肃 穆。 ③ 奚(xī):怎么,为什么。堂:三家的家庙。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佾篇》原⽂及译⽂ 【⼋佾篇引语】 《⼋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以礼,⾂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 3·1 孔⼦谓季⽒(1),“⼋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鲁国正卿季孙⽒,即季平⼦。
(2)⼋佾:佾⾳yì,⾏列的意思。
古时⼀佾8⼈,⼋佾就是64⼈,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才可以使⽤⼋佾,诸侯为六佾,卿⼤夫为四佾,⼠⽤⼆佾。
季⽒是正卿,只能⽤四佾。
(3)可忍:可以忍⼼。
⼀说可以容忍。
【译⽂】 孔⼦谈到季⽒,说,“他⽤六⼗四⼈在⾃⼰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制社会处于⼟崩⽡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这是封建制代替奴⾪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表现出极⼤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句,反映了孔⼦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 3·2 三家(1)者以《雍》彻(2)。
⼦⽈:“'相维辟公,天⼦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叔孙⽒、季孙⽒。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称“三桓”。
(2)《雍》:《经·周颂》中的⼀篇。
古代天⼦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诗。
(3)相维辟公,天⼦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
【译⽂】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唱《雍》这篇诗。
孔⼦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严肃静穆地在那⾥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在你三家的庙堂⾥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论语 ·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
《论语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此章是孔子评论鲁卿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
孔子说,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
「是可忍也。
」这种事,季氏犹可忍心为之。
「孰不可忍也。
」他还有何事不可忍心为之。
忍字,古注又作容忍讲。
鲁国君臣看见季氏如此僭分,犹可容忍,还有何人何事不可容忍。
八佾的佾字,音逸,马融注:「佾,列也。
」八佾舞,由舞者执羽而舞,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则八八六十四人。
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
邢昺《疏》说,天子所以八佾者,案《春秋》隐公五年左氏《传》,公问执羽人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左传》杜预注,《公羊传》何休注,皆说,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
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
士二佾,二二为四人。
邢《疏》又引服虔《左传解谊》说,诸侯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
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
士二,为二八十六人。
后儒以为,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每列必须八人,当以服氏之说为允。
马融注:「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
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邢《疏》引《礼记祭统》,以及《明堂位》,解释马注。
鲁国是周天子封给周公之国,周公之子伯禽为鲁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在周公殁后,赐之以重祭。
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故鲁君祭宗庙有八佾之舞。
但天子之礼乐,只能在文王、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于他庙,亦是僭礼。
季氏是鲁桓公的后裔,为鲁国的卿大夫,他以为周公庙得用天子礼乐,故亦在其家庙中用之。
此是严重的僭礼行为。
马注季氏为季桓子,刘氏《正义》等各注,据昭公二十五年左氏及《公羊传》所记载,应当是季平子。
又《汉书刘向传》,谓季氏八佾舞于庭云云,卒逐昭公。
是季氏即指平子。
马注所云家庙,当即指桓公庙。
以公庙设于私家,故亦称家庙。
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
否则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
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国祸乱之源。
论语第三章(八佾)注音
论语第三章(八佾)注音第三章论语八佾篇kǒng zǐwèi jìshìbāyìwǔyútíng shìkěrěn yěshúbùk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rěn yě忍也。
sān jiāzhěyǐyōng chèzǐyuēxiàng wéi pìgōng ti ān zǐmùmù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xīqǔyúsān jiāzhītáng奚取于三家之堂。
zǐyuērén ér bùrén rúlǐhérén ér bùrén rúyuèhé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lín fàng wèn lǐzhīběn zǐyuēdàzāi wèn lǐyǔqíshēy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nìng jiǎn sāng yǔqíyìyěnìng qī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zǐyuēyídízhīyǒu jūn bùrúzhūxiàzhīwūyě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jìshìlǚyútài shān zǐwèi rǎn yǒu yuērǔfúnéng jiùyú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欤?zǐyuēdìzìjìguàn ér wǎng zhěwúbúyùguān zhīyǐ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论语第三章(八佾)注音
第三章论语八佾篇kǒng zǐwèi jìshìbāyìwǔyútíng shìkěrěn yěshúbùk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rěn yě忍也。
sān jiāzhěyǐyōng chèzǐyuēxiàng wéi pìgōng ti ān zǐmùmù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xīqǔyúsān jiāzhītáng奚取于三家之堂。
zǐyuērén ér bùrén rúlǐhérén ér bùrén rúyuèhé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lín fàng wèn lǐzhīběn zǐyuēdàzāi wèn lǐyǔqíshēy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nìng jiǎn sāng yǔqíyìyěnìng qī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zǐyuēyídízhīyǒu jūn bùrúzhūxiàzhīwūyě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jìshìlǚyútài shān zǐwèi rǎn yǒu yuērǔfúnéng jiùyú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欤?duìyuēbùnéng zǐyuēwūhūcéng wèi tài shān b ùrúlín fàng hū对曰:不能。
论语八佾篇第三课件
《论语》八佾篇第三课件八佾篇第三 ( 共二十六章 ) 要紧记孔子论礼乐之事。
【3?1 】孔子谓季氏① ,八佾舞于庭②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③ ?【注释】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
此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一说,季桓子。
②八佾:“佾(yì意) ” ,行,列。
特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
一佾,是八个人的行列;八佾,确实是八八六十四个人。
按周礼规定,天子的乐舞,才可用八佾。
诸侯,用六佾;卿、医生,用四佾;士,用二佾。
按季氏的官职,只有效四佾的资格,但他擅自僭(j i à n 剑。
超越本分)用了天子乐舞规格的八佾,这是不可宽恕的越轨行为。
③“是可”句:“忍” ,容忍。
“孰” ,疑问代词。
什么。
一说,“忍” ,忍心。
那么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此的事他都忍心做出来,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呢?【今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家庙的庭院里竟然冒用了八佾规格的乐舞,这种事若是能够容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够容忍的事呢?【3?2 】三家者①,以《雍》彻②。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 ,奚取于三家之堂④?”【注释】①三家:春秋后期把握各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孟孙氏(即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是鲁桓公之子仲庆父(亦称孟氏)、叔牙、季友的后裔,又称“三桓”。
在这三家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们自恃有政治济的实力,因此. 常有越轨周礼的行为,多次受到孔子的批判。
②雍:《诗. ? 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祀宗庙的仪式举行完毕后,在撤去祭品整理礼器的时候,专门唱这首诗。
亦作“?”。
彻:同“撤”。
撤除,拿掉。
③“相维”句:《诗. ? 周颂? 雍》中的句子。
“相(xiàng 向)”,本指. 助,帮忙。
那个地址指傧相,助祭者。
“维”,助词,没成心义。
“辟(bì毕)” ,本指君王。
那个地址的“辟公”,指诸侯。
“穆穆” ,庄重肃静。
形容至美至敬。
④奚:何,怎么,什么缘故。
堂:祭祀先祖或接待宾客的庙堂【今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在桓公庙祭祖完毕时,让乐工唱着《雍》诗,来撤掉祭品。
论语八佾第三注解
论语注解·八佾第三·九~十三章九、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
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解读】这一段是孔子评论当时礼的状况。
朱子的《集注》中讲说,「杞」是「夏之后」,「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杞,当时周朝的诸侯国杞国,是属于夏代之后,夏朝的后裔被封在杞国。
宋是殷商的后裔,所以宋国是殷之后。
夏、商到周,这叫三代,三个朝代。
因为杞国是夏之后,所以要了解夏礼,夏朝的礼,最好是到杞国。
宋国是殷商之后,要了解商朝的礼,最好到宋国。
所以孔子在这里讲,『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夏朝的礼,孔子说他自己能说得出来,但是要取得证明,这个「征」是证明的意思。
证明孔子治学态度非常的严谨,言必有据,一定要有根据、有证明才能说。
所以孔子要找夏礼的证明,当然他要去杞国找。
但是他说,然而「杞不足征也」,杞国已经不足以为证明了。
殷礼,殷朝的礼,孔子能说,但是也要证明。
而殷朝的后代宋国,也不足以为证。
朱子的《集注》当中说,「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
」这意思是说,想要说明殷和夏两朝的礼,孔子说「我能言之」,我能讲。
但是要找到证明,就是谁还在行这个礼?那么去到夏之后的杞国、殷之后的宋国,都找不到证明,没人在行礼了,这是『文献不足故』。
这个文是典籍,典籍不足。
第二个是献,献是指贤人,贤人不足。
其实不是不足,简直就没有了。
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在他家的庭院中祭祀祖先(越礼),对于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哪些事情不可以容忍呢?”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诗经》上说,‘天子祭祀宗庙,天下各路诸侯都来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祀的庙堂之上,天下哪一个诸侯会来陪祭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道理。
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辅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君主,不像诸夏(中原各国)这些国家没有君主(因为时代很乱,弑父弑君的事情时常发生)。
”不如:不像。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
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或:难道说泰山之神能够接受季氏这种不合礼的祭祀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
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上下台阶与饮酒,都拱手作礼,互相谦让,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论语》八佾篇第三
3.8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20பைடு நூலகம்7/5/23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2017/5/23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评析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 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 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2017/5/23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 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 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乐的产生在 [仁义]之后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 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谢谢大家!
2017/5/23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 句见《诗经· 卫风· 硕人》篇。倩,音 qiàn,笑 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 黑白分明。绚,有文采,译作画着花卉。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 指。商,子夏名商。
2017/5/23
第三章 论语八佾篇
第三章论语八佾篇kǒng zǐ wèi jì shì bā yì wǔ yú tíng shì kě rěn yě shú bù k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rěn yě忍也。
【注释】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这里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八佾(yì):佾,行、列。
古代乐舞礼仪中,一佾(一行)有八个人。
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举行乐舞的规格。
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却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是越轨的行为。
【大意】孔子谈论季氏说:“在家庙庭院里用八佾的乐舞,这都可以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呢?”sān jiā zhě yǐ yōng chè zǐ yuē xiàng wéi bì gōng tiān zǐ mù mù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xī qǔ yú sān jiā zhī táng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三家:春秋后期鲁国当政的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
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们凭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实力,常僭越周礼。
这种行为受到孔子的批判。
雍(yōnɡ):《诗经·周颂》中的一篇,用于天子祭祀宗庙之礼完毕。
彻:同“撤”,撤掉,拿掉。
相(xiànɡ):助祭者。
维: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辟(bì)公:指诸侯。
辟,指君王。
穆穆:庄严静穆。
【大意】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祀祖先完毕的时候,让乐工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里说到:‘协助祭祀的人是诸侯,天子庄严静穆地主祭。
’为什么三家祭祖的厅堂上竟用唱《雍》诗的仪式?”zǐ yuē rén ér bù rén rú lǐ hé rén ér bù rén rú yuè hé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如礼何:“如……何”句式,指对礼怎么样。
论语八佾第三的教学设计
论语八佾第三的教学设计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
其中的八佾是孔子对于音乐的思考和教育的一种方式。
在第三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音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探讨《论语八佾第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第三》,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孔子对于音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2. 掌握《论语八佾第三》中的核心思想和要点;3. 分析和讨论孔子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4. 将《论语八佾第三》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1. 孔子对于音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修身养性的艺术形式,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2. 《论语八佾第三》的核心思想和要点《论语八佾第三》中,孔子谈到了八种乐器,分别代表着八种不同的情感和品质。
他认为通过音乐的表达,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3. 孔子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孔子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他认为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培养美感,提高人的修养和品德。
音乐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 将《论语八佾第三》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将理解《论语八佾第三》中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修养和品德。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论语八佾第三》中的核心思想和要点。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通过互动交流,深化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3. 观摩法:通过观看音乐表演、音乐会等,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创作,发展他们的音乐才能和创造力。
4. 实践法:设计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任务,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通过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审美素养。
论语第三章(八佾)注音
第三章论语八佾篇kǒng zǐwèi jìshìbāyìwǔyútíng shìkěrěn yěshúbùk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rěn yě忍也。
sān jiāzhěyǐyōng chèzǐyuēxiàng wéi pìgōng ti ān zǐmùmù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xīqǔyúsān jiāzhītáng奚取于三家之堂。
zǐyuērén ér bùrén rúlǐhérén ér bùrén rúyuèhé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lín fàng wèn lǐzhīběn zǐyuēdàzāi wèn lǐyǔqíshēy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nìng jiǎn sāng yǔqíyìyěnìng qī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zǐyuēyídízhīyǒu jūn bùrúzhūxiàzhīwūyě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jìshìlǚyútài shān zǐwèi rǎn yǒu yuērǔfúnéng jiùyú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欤?duìyuēbùnéng zǐyuēwūhūcéng wèi tài shān b ùrúlín fàng hū对曰:不能。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八佾第三【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论语八佾第三赏析
论语八佾第三赏析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论语·八佾第三》。
这《论语·八佾第三》啊,可能刚开始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觉得吧,就像是一本古老的秘籍,得咱们慢慢琢磨才能懂。
你看啊,这里面好多话都特有意思。
比如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啥意思呢?也许就是在说,要是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就算有礼节、有音乐又能咋样?这就好比一个人表面上客客气气,心里却坏点子一堆,那这种“礼”和“乐”不就成了空架子吗?还有那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哎呀,我一开始读的时候都迷糊了,后来琢磨琢磨,可能是说那些边远地区的民族虽然有君主,但是在文化礼仪方面,还不如咱们中原地区没有君主的时候呢。
这是不是有点夸张啦?但也许孔子就是想强调咱们中原文化的重要性呢!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啊。
有一天,小明和小红在讨论这《论语·八佾第三》。
小明说:“这东西太难懂啦,学它有啥用?”小红就说:“你可别这么说,也许现在不懂,以后就能明白了呢。
” 就像咱们学数学,一开始觉得头疼,后来多做题不就会了嘛。
说真的,读这《论语·八佾第三》的时候,我有时候也会想,孔子那时候咋就能想到这么多深刻的道理呢?他难道是神仙下凡?哈哈,开个玩笑啦!这里面说的礼啊乐啊,在当时可能特别重要,可放到咱们现在,又该怎么理解呢?我觉得吧,可能就是要我们做个有礼貌、有道德的人。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是不是一种“礼”?不过,有时候我也会犹豫,这些古老的道理,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完全适用呢?比如说,现在大家都追求个性,那传统的“礼”是不是也得跟着变变呢?哎呀,我这脑子,一会儿这么想,一会儿那么想,都快乱套啦!你们说,孔子要是知道咱们现在这么纠结,他会咋想呢?会不会笑着说:“孩子们,慢慢琢磨,总会懂的!”反正啊,这《论语·八佾第三》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宝藏,咱们得一点点去挖掘,说不定能挖出好多宝贝呢!你们觉得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佾篇第三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八佾篇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
【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
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7、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
10、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
11、或问谛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
孔子说:“我不知道。
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
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
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
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
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
14、子曰:“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
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
1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
21、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
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
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23、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
以成。
”
【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
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
”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论语全文及翻译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