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论语】八佾篇-夷夏之防
论语八佾篇原文
论语八佾篇原文《论语·八佾篇》原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舞佾,非礼不动;是以君子不舞。
”子曰:“君子之所以保其身者,防其口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贡问曰:“邦有道,如在于下,何如斯可知也?”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贡曰:“请问其目。
论语3八佾篇课件
•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 从周。‛ •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 (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 道也。‛ • 3.17 子贡欲去告(gù)朔之饩(xì )羊。子 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 •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 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 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 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 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 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3·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 【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 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 来对待音乐呢?”
• 【 3·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 戚。‛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 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 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 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 【 3·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 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 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 说道:“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答道:“不 能。”孔子道:“哎呀!竟可以说泰山之神 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 祭祀)吗?”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论语·八佾篇>原文与注释》嗨,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论语》中的八佾篇。
这《八佾篇》可真是充满了好多有趣又深刻的东西呢。
《论语·八佾篇》的原文有好多句呢。
比如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啥是“八佾”呀?这“佾”呢,就是古代乐舞的行列。
一佾是八个人,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
在当时啊,按照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的乐舞呢。
季氏他只是个大夫,他竟然在自己的庭院里用八佾舞,这就好比一个小班长在教室里搞只有校长才能搞的超级大活动,这多不合适呀!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就特别生气地说,这样的事情都能被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被容忍呢?这就像你看到有人在马路上乱闯红灯,交警却不管,那这世界不就乱套了吗?还有“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里的三家呢,就是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
《雍》是在祭祀结束撤祭品的时候唱的诗,这诗本来是天子祭祀宗庙完毕撤祭品时唱的呀。
这三家大夫竟然在自己家里祭祀的时候用,这就像我们小朋友在自己家里玩过家家,却用了只有国家领导人开会才用的那种超级正规的仪式,是不是很可笑又很不应该呢?孔子觉得这是不合礼的,他心里肯定在想,这三家大夫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呢?这就好比小猫穿上了老虎的衣服,以为自己就成了森林之王啦,简直是乱了套。
那再来说说注释吧。
对于这些原文的注释啊,可是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孔子想法的小助手呢。
就拿“八佾舞于庭”这句话的注释来说,它会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天子、诸侯、大夫、士都有各自该遵守的礼仪规范。
这种等级制度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技能和权限一样。
天子就像是游戏里拥有最高权限的大boss,他能做很多特殊的事情,而大夫就像小一点的角色,只能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如果小角色乱做只有大boss才能做的事,那这个游戏不就乱了吗?对于“三家者以《雍》彻”的注释呢,会让我们明白在古代祭祀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每一个环节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都有严格的规定。
3《论语 八佾篇第三》-【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监:“鉴”,借鉴
郁郁乎:文采盛貌
中
中
国 风
二代:夏商
文:礼乐制度
国 风
PS:“吾从周”——继承周礼 周朝礼乐制度的坚定捍卫者、鼓吹者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 者,虽百世,可知也。”
中
PS:历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中
国
国
解读:违背/僭越周礼!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àng维辟公, 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仲孙、叔孙、季孙
中 国 风
《雍》:《诗经·周颂》的一篇
中 国 风
相:助祭者
PS:不合适就不和谐,不和谐又一本正经,滑稽又可笑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中 国
语:告诉
中 国
风
风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 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 sàng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中 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 请见:请求会见孔子
中
国
国
风
风
君子:有道德学问的人 从者:随从之人
二三子:你们这些人
患:忧愁担心
丧:失掉官位
中
告朔:每逢初一,杀一只
国
风
活羊祭于庙,之后回朝堂
政。这祭庙叫“告朔”。
爱:可惜,吝惜 中 国 风
PS:仪式感、象征意义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尽礼:谦恭、尊人、谦卑
中 国
PS:《礼记》礼的本质:“尊人而自卑也。”
中 国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这一章主要谈论礼乐,夹杂修身的理念与治国的政治主张。
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护礼制的问题,涉及到礼制内的礼节等各种礼仪细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儒家对待礼制的态度。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谈到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时说,“他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的队伍在自己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破坏礼制规矩的事都能做的出来,那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后也找乐工唱《诗经·周颂》中的《雍》这篇诗。
孔子就评论说:“这篇诗中说,‘诸侯作为助祭待在庄严肃穆站立的主祭旁边’,按照这样的标准,《雍》诗怎么能用在三家的庙堂上呢?孔子还说:“一个人连仁德都没有,他怎么会遵守礼制呢?一个人连仁德都没有,他怎么能合理使用音乐呢?”(在孔子眼中,礼制就是仁,大于一切,破坏礼制,就是破坏一直以来形成的以天子为尊的好的规范。
敢于破坏礼制,也就形同敢于谋逆,是不仁的表现,孔子对此是大为气愤)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学生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这个问题老有意义了,办仪式的话,就是与其奢侈过度,不如勤俭节约;办丧事的话,就是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说:“周边落后的夷狄虽然有君主,但没有礼制,其实还不如中原地区诸国没有君主呢!”季孙氏到泰山去祭祀。
孔子知道了就对学生冉有说:“你怎么不去劝劝他别去啊?”冉有回答说:“不行啊,劝不动。
”孔子就感慨地说:“哎,难道泰山上的神仙还没有林放懂得礼仪吗?”(也就是说,礼仪并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表面上符合礼仪,内心毫不在意,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论语》全文带拼音+注释
论语目录xuéér dì yī学而第一wéi zhèng dìèr为政第二bā yì dì sān八佾第三lǐ rén dì sì里仁第四gōng yě cháng dì wǔ 公冶长第五yōng yě dì liù雍也第六shùér dì qī述而第七tài bó dì bā泰伯第八zǐ hǎn dì jiǔ子罕第九xiāng dǎng dì shí乡党第十xiān jìn dì shíyī先进第十一yán yuān dì shíèr颜渊第十二zǐ lù dì shí sān子路第十三xiàn wèn dì shí sì宪问第十四wèi líng gōng dì shí wǔ 卫灵公第十五jì shì dì shí liù季氏第十六yáng huò dì shí qī 阳货第十七wēi zǐ dì shí bā微子第十八zǐ zhāng dì shí jiǔ子张第十九yáo yuē dìèr shí尧曰第二十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二篇之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借篇3.1孔子谓季K(D:”八僧舞于庭(2),是可忍也(3),孰不可忍也(4)?”【注籽](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可能指季平子,名意如。
(2)八僧(yi):天子所用的一种乐舞。
借,乐舞行列,每列定为八人。
八怕即八列六十四人。
按礼制,诸侯用六俏,大夫四俏,士二俏。
一说每侑人数与借数相等。
(3)忍:忍心。
一说容忍。
今取前说。
(4)孰:什么。
【译文】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俏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钢,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32三家者以《本》彻(1)。
子日:"'相维辟公,天子喜暮(2)。
'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1)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
《雍》:《诗经・周颂》篇名,为周天子行祭礼后撤去祭品时所唱。
彻:撤除。
⑵“相(xiang)维辟公”两句:《雍》中诗句。
相,助祭的人。
辟公,指诸侯。
天子,主祭的周天子。
穆穆,形容端庄恭敬的仪态。
(3)堂:庙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家祭完毕时,唱看《雍》诗撤去祭品。
孑L子说: "《雍》诗中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天子端庄恭敬。
’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凭借哪一点唱此诗呢?“33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音乐?“34林放问礼之本(1)。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2),宁戚。
“【注程】⑴林放:鲁国人。
⑵易:整治。
这里是治办丧事过重礼仪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意是什么。
孑疗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啊!礼的实行,与其奢侈,宁可节俭。
至于丧礼,与其仪节上过度周备,宁可感情过度悲哀。
“35子日:"夷狄之有君(1),不如诸夏之亡也(2)。
”【注程】(1)夷狄: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异族的泛称。
(2)诸夏:指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
亡(w。
):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周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跳,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诠释】孔子所处的时代奏乐舞蹈是一种礼仪,在仪式乐舞中“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有着严格的规定。
根据社会级别的不同而不同。
大致有天子、诸侯、大夫这样几个级别,按级别规定天子使用八佾,也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的;诸侯使用六佾,也就是六行,六八四十八人的;大夫用四佾,也就是四行,三十二人的。
季氏的地位是大夫,应该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认为季氏僭越了礼节,是绝不能容忍的,所以才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季氏的胆大妄为,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窥见中国人的“好大喜功”的文化背景。
此章所言的“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季氏的行为对别人而言,不能忍受;另一个角度是对季氏自己而言,他可以忍心做出这样越礼的事情,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了。
【原文】3.2三家者以《雍》彻(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鲁国的孟孙、仲孙、季孙三家唱着《雍诗》撤出祭品。
孔子说:“诸侯帮助天子祭祀,天子庄严肃穆。
这句话怎么用在这三家的庙堂之中呢?【诠释】祭祀时撤出祭品的时候也有固定的礼仪,孟孙、仲孙、季孙这三家这样做也是僭越了礼仪。
孔子认为他们不该这样做,这三家应该说不是不懂这些礼仪的要求,而是自大的体现。
【原文】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仁德,礼又能怎么样呢?一个人不仁德,音乐又有什么用呢?”【诠释】本章孔子谈论的是“仁”与“礼”“乐”的关系问题。
“仁”是孔子思想的全部内核,是内容;“礼”与“乐”是“仁”的外在表现,是形式。
孔子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在内容与形式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孔子更注重内容。
所以,孔子说没有“仁”,“礼”与“乐”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论语八佾
黄河之水声势大, 奔腾向北哗啦啦; 撒开鱼网呼呼响, 鳣鲔跳跃泼剌剌, 芦荻稠密又挺拔。 陪嫁女子服饰美, 媵臣英武又高大。
史记·卫康叔世家
庄公五年,取齐女为 夫人,好而无子。又 取陈女为夫人,生子, 蚤死。陈女女弟亦幸 于庄公,而生子完。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
左传·隐公三年
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於三家之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 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 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 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 在那儿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 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礼记 哀公问
孔子曰: “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 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
疏数之交也……”
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 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 喪,與其易也,寧戚。”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 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 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 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诗经·卫风·硕人
硕人敖敖, 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 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 无使君劳。
窈窕淑女身材高, 驻马停车在城郊; 四匹雄马多矫健, 马辔两边红绸飘, 鸟羽饰车好上朝; 诸位大夫该早退, 别让国君太操劳。
诗经·卫风·硕人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 鱣鲔发发, 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 庶士有朅。
在山东省诸城市城北25公里、渠 河和荆河汇流处,有一都吉台村。
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 平子怒,益宫于郈氏,且让之。故郈昭伯亦 怨平子。
论语 八佾篇 译文
论语八佾篇译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语八佾篇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 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白话《论语·八佾》
白话《论语·八佾》八佾篇3.1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当时的鲁国三大权门之一。
②八佾(yì):天子规格的礼仪用奏乐舞蹈。
③是可忍:忍心做出此事。
【翻译】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家庙中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这样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样的事情做不出来呢!”3.2三家①者以《雍》②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史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彻:通“撤”。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xiàng,助的意思。
维,语气词,无意义。
辟(bì)公,指诸侯。
穆穆,态度庄严肃穆。
【翻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中说的是'诸侯助祭,天子庄严主祭。
'这样的诗句,怎么能用在三家的庙堂里呢?”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①如礼何:“如……何”古代固定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它词语,意思是“对……怎么样”。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缺乏仁德,怎么会尊重礼?一个人缺乏仁德,又怎么会尊重乐?”3.4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②;丧,与其易③也,宁戚。
”①林放:鲁国人。
②奢:超过限度。
俭:约束、不放纵。
③易:和悦,指说死者的好话。
【翻译】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质。
孔子说:“这个问题很重大啊!礼仪,与其超越礼制,宁可约束自我;丧礼,与其赞扬死者,宁可心存悲戚。
”解读:孔子在第一、二两章中对三桓的越礼行为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进而在第三章中指出礼乐的本质在仁,没有了根本,礼乐就成了摆设和门面,所以在此章中借林放之问明确表示礼就是遵守礼制,心存慈悲。
论语八佾篇每篇赏析 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每篇赏析八佾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也。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法,我能说出来,但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说法;殷商的礼法,我也能说出来,但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说法。
这主要是由于文献不够充分的原因。
如果足够,我就能证明(我说的是对的)。
”解读这一章中孔子阐述了自己对夏殷两朝礼法的研究。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以征也。
”“杞”,周朝所封诸侯,据说为夏朝后裔,奉夏之祀,传承夏的文化,成语“杞人忧天”说的就是这里;“征”同“证”,印证,证明。
孔子对三代(夏商周)的礼法研究很深,但由于年深日久(从夏亡到孔子时代已过去了一千多年),文献典籍散佚(夏朝有无典籍至今未知,不见实物证据。
商朝应有典籍,甲骨文的存在就是实物证据。
孔子时代也许还有传世的典籍,但不会多。
否则孔子不会发出如此感慨)很多事情已不可考证,而杞国虽为夏之后裔,但实为周初所封,千年的发展变化、商朝数百年统治的影响浸润,加之立国后与周边诸侯交流往来,其文化早已相互融合变迁,难以全面反映夏礼了。
但孔子还是有办法去大体推测夏礼概貌,比如通过“损益”的观点(详见前文《十世可知》一章)来还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殷”,商朝,也称殷商;宋”,周初所封诸侯,初代君主为殷商王子微子启,奉商之祀,传承商的文化。
同前述,孔子深知宋也难以全面反映殷礼,无法证明自己对殷礼的研究结果。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
“文”,指各种史料典籍;“献”,前贤的言论记载(据朱熹注,献,贤也)。
那是因为可供研究的文献太少了。
如果文献足够,我就能证明。
孔子是一位非常博学智慧的人,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所能做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
但他对自己的研究结论很有信心,因为他掌握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如,他看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提出了“损益”的观点,可以逆推还原一定的历史脉络;又比如,他专注于文献研究,从前人记载中找到事实真相;还比如,他强调举一反三,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找出规律性认识……这些思想方法,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很有科学性的。
《论语·八佾篇第三》3.5: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八佾篇第三》3.5: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每日一句论语”专栏系列连载的第43篇文章
大家好,欢迎打开#每日一句论语#专栏,
每天花5分钟一起学论语,受益每一天!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也②。
”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外族的贬称。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亡(wú):通“无”。
【译文】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而讲礼节。
”
【解读&感悟】
孔子通过与“夷狄”的比较,阐述了“礼乐”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在他的思想主张中,“礼乐”代表的是文化制度和行为规范。
在他看来,“夷狄”之族都是一些没有文化的人,不懂得礼仪。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很难长久生存的,更不值得赞许。
而华夏诸国即便是没有国君,但有着“礼乐”的传统,也能靠这些典章制度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不管怎么样,都比只
有国君而没有“礼乐”制度的“夷狄”好很多。
后人对本章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诸夏不如夷狄,文化落后的夷狄都有君主,不像文化发达的中原却目无天子;二是夷狄不如诸夏,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而讲礼节。
这两种解释虽然截然相反,但都能说得通。
本章译文是按照第二种说法进行解读。
温馨提示。
《论语》原文+注释 八佾篇
《论语》原文/注释八佾篇孔子谓季氏[1] ,八佾舞于庭[2]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 ?[1]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
此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一说,季桓子。
[2] 八佾:“佾(yì意)”,行,列。
特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
一佾,是八个人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
按周礼规定,天子的乐舞,才可用八佾。
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按季氏的官职,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擅自僭(jiàn 剑。
超越本分)用了天子乐舞规格的八佾,这是不可饶恕的越轨行为。
[3] “是可”句:“忍”,容忍。
“孰”,疑问代词。
什么。
一说,“忍”,忍心。
则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做出来,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呢?三家者[4] ,以《雍》彻[5] 。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6] ’,奚取于三家之堂[7] ?[4] 三家: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孟孙氏(即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是鲁桓公之子仲庆父(亦称孟氏)、叔牙、季友的后裔,又称“三桓”。
在这三家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们自恃有政治经济的实力,所以经常有越轨周礼的行为,多次受到孔子的批判。
[5]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祀宗庙的仪式举行完毕后,在撤去祭品收拾礼器的时候,专门唱这首诗。
亦作“雝”。
彻:同“撤”。
撤除,拿掉。
[6] “相维”句:《诗经·周颂·雍》中的句子。
“相(xiànɡ向)”,本指协助,帮助。
这里指傧相,助祭者。
“维”,助词,没有意义。
“辟(bì毕)”,本指君王。
这里的“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静。
形容至美至敬。
[7] 奚:何,怎么,为什么。
堂:祭祀先祖或接待宾客的庙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8] ?人而不仁,如乐何?”[8]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论语-八佾篇
论语-八佾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根据论语译注,此处的季氏指的应该是季平子。
关于季平子,百度是这样介绍他的生平的。
昭公在位年间,季平子执政专权。
他为人跋扈,与其他卿家大夫结怨,结果想要摆脱三桓凌驾公室现状的鲁昭公联合郈氏、臧氏,讨伐季平子。
季平子一时慌了,连忙请罪。
再三请罪而昭公不放弃攻打他的意愿,于是双方交战。
此时,作为三桓的叔孙氏、孟孙氏发兵援救季氏,击败鲁昭公的军队。
昭公无奈逃到齐国。
齐国伐鲁,气焰嚣张,自称‚主君‛,完全把逃难的昭公当成大夫看待。
昭公于是往晋国求助。
季平子却早有一着,他重金贿赂了当时晋国六卿,结果晋国让昭公暂居乾侯。
从此,季平子摄行君位,俨然鲁国君主。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
阳虎作乱,囚季孙斯,逼季孙斯盟约。
定公七年,阳虎执政,把季孙氏占据的权位抢走。
定公九年,季桓子为首的三桓把阳虎赶走,总算把权位夺回。
定公十年,叔孙氏的家臣侯犯又作乱。
平定祸事不久,定公让孔子执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季平子并不是什么好鸟,是个犯上的家伙。
而论语译注中也指出孔子此处不能忍的是季平子让战败的鲁昭公最终死于晋国之乾侯。
这违背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当然,季平子在歌舞方面使用君王的标准,这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孔子对此也用诸多不满。
总而言之,八佾篇第一条主要讲的是孔子对季平子的指责。
3•2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这一章讲的也是关于礼乐崩坏的事,在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
《论语》带拼音注释
目录前言 (3)作者简介 (111)卷一学而篇第一 (7)为政篇第二 (12)八佾篇第三 (17)里仁篇第四 (20)公冶长篇第五 (22)卷二雍也篇第六 (24)述而篇第七 (27)泰伯篇第八 (31)子罕篇第九 (33)乡党篇第十 (34)卷三先进篇第十一 (37)颜渊篇第十二 (40)子路篇第十三 (42)宪问篇第十四 (43)卷四卫灵公篇第十五 (47)季氏篇第十六 (51)阳货篇第十七 (54)微子篇第十八 (56)子张篇第十九 (60)尧曰篇第二十 (62)后记 (113)前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教育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原文完整版注音注释翻译
《论语》原文完整版注音、注释、翻译目录1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八佾篇】第三全文_原文【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 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 2 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